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了安禄山,史思明呢?

历史就是舞台,出场的顺序很重要,而史思明的出场太靠后了。

若问安史之乱中到底有没有过属于史思明的时代?那答案必定是有的。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几乎代表了整个“安史之乱”,可事实上,安禄山站在C位也仅仅是两年的时间,他在公元755年末发动叛乱,却在757年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派人谋杀,然而整一场安史之乱持续的时间将近八年,所以安禄山不在了,这场闹剧怎么都要有一个新的主角。

这个主角,便是史思明。

但史思明始终是一个“隐性”的主角,每一次将要站到台前时,都恰好被人抢走了C位,这导致了史思明在后人的历史中似乎只是一个小配角的存在,可事实上,史思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史思明虽然名气没安禄山大,但是他的能力、手腕、果断却要比安禄山强上一些,而史思明和安禄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史思明有点“老实”,安禄山却是非常“狡猾”,俗话说“能力不够,情商来凑”,安史两人不同的人生路线,造就了不同的历史。

安史的性格分水岭。

人混到顶级,讲究的是自身特质,特质包含了性格、能力、思想、智商等等方面,而这些特质里的某一项拔尖,直接会形成截然不同的人生结果。

譬如去问,到底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混得更好,还是一个情商高的人混得更好,那么大部分的回答可能都是指向情商,毕竟顶级的圈子,对于人情世故的摸索,更大于事实的创造,而且这一切放在封建王朝时代,道理更要深上几分。

论能力,安禄山不及史思明,但安禄山会做人,他擅长顺竿子往上爬,这一点,史思明比不上。

安史两人是发小,史思明仅比安禄山早生一天,所以两人与“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亲近关系无异,而两人都是生活在唐代营州的突厥人,在大唐灭掉了东突厥后,突厥人渐渐融入汉文化圈子,特别是在营州一带的突厥人,十分擅长“六蕃语”,这让营州突厥和周围的游牧民族有着天然的良好关系。

史思明和安禄山在长大之后,因为灵活的头脑以及出色的语言能力,便被安排任命为“互市牙郎”,在营州之地负责几个民族的官方贸易,随着哥俩逐渐长大,人生也开始有了不同的际遇,但对于这两位未来的突厥大佬而言,一开始的际遇,都不是太体面。

开元二十年时(732年),安禄山盗窃幽州军队的羊畜被唐军当场逮捕,这事闹得非常大,一直捅到了当时幽州最高军事长官张守珪的面前,张守珪决定亲自处死这个大胆的突厥人,而安禄山在临死前大喊“自己有才,能够给唐军当带路党”,因此被张守珪留下性命。

就这样,偷羊贼变成了大唐官军,还在张守珪面前混了个脸熟,安禄山命运就此改变。

因为安禄山加入了唐军,发小史思明或许也被举荐, 成为了唐军的一员,但在开元二十四年的时候,史思明就因为欠了官府的钱还不上从而要逃跑,逃着逃着却不小心跑到了奚人的地盘,史思明靠着一身大唐军服假装自己是大唐的使者,把奚人吓得一愣一愣的,最终还设计除掉了奚人的大将琐高,为唐军立下大功。

就因为这份功劳,史思明再也不需要苟且偷生,他和安禄山一同成为张守珪麾下的“捉生将”,被张守珪十分看重。

按照两人的经历来说,一般人都会觉得张守珪更注重史思明才对,因为史思明是能够做实事的,胆大心细,而安禄山只有一张胡诌的嘴,但事实上,张守珪将安禄山收为了自己的义子,地位要比史思明高出许多,史思明的“跟班岁月”,就从这里开始了。

安禄山之所以比史思明爬得高,就是因为安禄山会“来事”。

都说聪明人讨厌伶牙俐齿,那也许是马屁没有拍对,安禄山作战勇猛,但拍马屁功夫更强,他在张守珪的手下时,就能顺竿子成为张守珪的义子,后来安禄山更是睿智,一步步结识大唐官员,史书评价他“性巧黠,人多誉之”,这说明了安禄山做人,非常有一套。

所以在开元二十八年,安禄山就被任命为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到了这一步的安禄山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加大贿赂的力度,不断地结交上层的官员,甚至把马屁拍到了唐玄宗的面前,最终被唐玄宗所宠信。

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玄宗益信响之。——《旧唐书》

要说安禄山在短短几年成为营州都督,靠的是什么?

唯有高情商是也。

反观史思明,他却没有安禄山那等待遇,虽然两人互为发小,安禄山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兄弟,但是史思明却只能靠着安禄山的帮衬才能让朝廷看到自己的才能。

某一次,史思明跟着安禄山一同觐见唐玄宗,在交谈的过程中,唐玄宗感觉史思明这个人很有能力,于是便询问史思明多少岁了,史思明回答四十岁了,唐玄宗拍了拍他的后背勉励他,说他的前途无量,好日子还在后面。

尝入奏,玄宗赐坐,与语,甚奇之。问其年,曰"四十矣"。玄宗抚其背曰:"卿贵在后,勉之。"

唐玄宗的这番勉励可谓是“天言”,份量非常之重了,这也说明了史思明的能力是可行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了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朝上层阶级们,他们显然是更喜欢安禄山这种人,所以史思明这种有能力但不喜欢活动关系的人,只能靠能力熬辈份,等到那些老将去世了,自然也就轮到史思明出头了。

所以当唐玄宗特地给安禄山设立一个“平卢军节度使”的时候,史思明只能是一个“平卢兵马使”,注定当安禄山的副手。

那么有的人就会问了,既然唐玄宗知道史思明更有能力,为什么不将史思明安排为节度使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史思明和安禄山的这层关系,唐玄宗深信安禄山能够掌控史思明,而唐玄宗要做的,就是管好安禄山便可以了,因此任谁来选,都是会更喜欢安禄山这种会拍马屁,会送礼的“代理人”。

这便是二人的性格分水岭,以至于大唐的高层常常只知道安禄山,却忽视了史思明,所以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更多人倾向于这是安禄山的作乱。

优秀的副手,低调的主角。

天宝十五年(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正式在范阳起兵作乱,而安禄山在率兵西征前,将史思明留在了范阳,让史思明坐镇大本营,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史思明席卷了整个北京、河北地区,打得大唐的守军连连败退,坐镇常山的大唐名臣颜杲卿在不断挫败安禄山的部将之后,都折戟在了史思明手上。

史思明这个人的治军水平很高,但方式也非常残暴。

他深谙蕃军的性格暴戾,自古以来打草谷、掠夺的习惯从未改变,所以史思明从来不克制手下的军士烧杀抢掠,就是这种带兵方法,让史思明颇得民心,所以西征的安禄山,盘踞于河北的史思明成为了大唐的两个祸患,为了挫败史思明,朝廷不得不派出李光弼和郭子仪东征讨伐史思明。

当李光弼带着数千太原弩手来到常山时,史思明的连胜就被终结了,不久后郭子仪带着两万军队和李光弼会师,在河北曲阳大力挫败史思明,后来的博陵一战,史思明差点就被郭李两人平定,但谁知道长安的唐玄宗昏招百出,逼着哥舒翰出潼关应战,最终造成潼关失守,郭子仪和李光弼只能放弃史思明,回京勤王。

潼关陷落后不久,长安也陷落了,唐玄宗带着家眷出逃,唐肃宗趁机北上灵武逼位登基,大唐的中心暂时变成了灵武,而这一次政治变动,给了史思明很大的喘息机会,到了757年的时候,史思明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可以入侵灵武了。

但大唐的变化大,安禄山的家庭矛盾更大,在同年,安禄山的次子安庆绪谋杀安禄山,自行篡位,为了安抚史思明,安庆绪将史思明任命为范阳节度使,而在范阳,存在着安禄山掠夺来的所有财富,依靠着这些财富,史思明有了足以反抗安庆绪的力量。

假如史思明真的在这个时候造安庆绪的反,那么史思明就将成为“安史之乱”的第一主角,取代安禄山和安庆绪,可史思明却在这个时候,投降大唐了。

史思明倒戈后,安庆绪压力倍增,灭亡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史思明则被唐肃宗加封归义郡王、御史大夫、河北节度使等爵位以及职位,因为史思明的“归顺”,大唐对于安史之乱的言论自然是要过滤掉对史思明不好的部分,这一个历史细节,是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中存在感不高的很大原因。

但史思明的归降也不是安全真心的,大唐朝廷也没有想过真的接纳史思明,所以双方都在各自猜忌谋划,不久后、唐肃宗密令乌承恩“除掉”史思明的计划败露,史思明借机向西哭诉,而后造反,再度造反的史思明,才真正的成为了安史之乱的第一人。

公元759年,唐军围剿安庆绪,安庆绪一度陷入了灭亡危机,但史思明及时带兵支援,并且在相州击败了大唐九镇节度使的二十万联军,这九镇节度使中,就包括了郭子仪和李光弼,虽然相州之战中,史思明是占了唐军内部矛盾的便宜,但这一场大胜,却将史思明推到了C位。

这一年开始,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年,史思明才迎来了他自己的时代。

解救了安庆绪后,安庆绪对史思明俯首称臣,而史思明以安庆绪弑父为由,杀掉了安庆绪,追封安禄山为大燕皇帝,确立了自己的合法性。

也是在自立为帝后,史思明走上了人生的快车道,大唐内部因为宦官“监视”武将的缘故,史思明的“噩梦”李光弼屡次想要剿灭史思明而不得,特别是在公元761年时,因为仆固怀恩和李光弼彼此之间存在矛盾,李光弼在洛阳会战中失利,史思明大败唐军,这让史思明看到了再次攻入长安的机会。

悲剧人生,短暂的主角时光。

可史思明的命运也不好,发生在安禄山身上的事情,不久后也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击败了李光弼之后,史思明开始“飘了”,他竟然在立储的问题上犯低级错误,因为他更爱小儿子史朝清,可史朝义既有能力,又得人心,摆明是储君的势头,所以史思明内心里想着除掉史朝义,给小儿子铺路。

史思明的脑回路很奇怪,但这也是胡人一贯的疯狂,而史思明对史朝义的厌恶不加掩饰,最终引起了史朝义的不满,在父子矛盾中,史思明说出了要杀掉史朝义的话,最终逼得史朝义以及其党羽只能先下手为强。

在史朝义派人囚禁史思明的时候,史思明不断向史朝义求饶,并且悲呼等到他打下了长安,灭掉了唐朝之后再废黜他也不迟,可在史朝义等人的眼中,史思明比起唐朝皇帝还危险,于是便将史思明抓了起来,而史朝义的党羽骆悦就动手勒死了史思明。

当了主角还没两年的史思明,就这么死在了自己人手上。

所以史思明的高光时刻不多,而结局却是令人唏嘘想笑的,这一位枭雄最终是以如此低级的错误落幕,不得不让人感叹。

在史思明去世后,史朝义又取代了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这些“主角”们,成为了新一代的叛军领袖,但史朝义根本就不是大唐的对手,在不久后于范阳被逼得自尽,安史之乱最终结束。

所以史思明的一生,始终没有出彩,既盖不过安禄山,也压不住史朝义,明明颇有能力的他,却在历史的舞台最不引人注目的中途当了短暂的主角,这不得不说是史思明留给历史最大的遗憾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既然是安史之乱,那安、史自然都是这段历史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安禄山在历史上得到的“流量”却远远大于史思明。

史思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既能与安禄山并为“逆首”,又比安禄山“低调”呢?

歧途同归的发小

史思明比安禄山刚好大一天,两人既是同乡,又志气相投,因此从小就玩到了一起。

与安禄山一样,史思明的“第一专业”也是“外语”,他们都通晓六蕃语言,因此,成年后,他与安禄山的第一份工作都是“互市牙郎”,也就是负责贸易中介方面的工作。

虽然吃饭不成问题,但两位少年都对现状不满,遂以各自的方式“捞外快”。

安禄山的选择是:偷羊;史思明的选择是:赌博。

当然,无论古今,想靠这两种方式搞快钱,结局只有一个:出事!即便是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猛人也不能例外!

安禄山被抓了;史思明为躲债跑路了。

安禄山被抓后,要被乱棍打死。

安禄山大呼:您不想平定两个蕃族吗?为什么要打死我?

张守珪见其言语不凡,仪表不俗,不但放了他,还收了他,让其在帐下效力。

值得一提的是,韩信、李靖,两位军神在即将被斩时,也曾发出过类似的豪言,也都因此获得了重视。

看来,安禄山的玩法是非常高级的。

史思明的玩法则是“剑走偏锋”。

他为了避债,企图逃去奚部,途中被奚人的巡逻骑兵抓住了。

奚逻懒得和他啰嗦,想要干脆杀了他算了。

史思明开启史诗级忽悠:我是东土大唐派来的使者,要见你们的王!

史思明神态自若,逼格很高!“吹牛装逼,法力无边”,奚人的巡逻骑兵被其诈住,急忙带去见了首领。

见到奚王,史思明拒绝下跪:老子是大国使者,下什么跪?

吹牛装逼,法力无边,奚王被其唬住,以贵宾之礼待之,并派一百多人跟着史思明去大唐“回礼”。

史思明继续装逼:您如果只派些没有什么名望的人去,也是无礼呀!不如派名将琐高去吧!

吹牛装逼,法力无边。奚王被其唬住,派琐高一起跟着史思明走了。

回到大唐境地,史思明向唐将汇报:这帮家伙托名朝拜天子,实际上是来袭击我军的。将军,先下手为强呀!

唐将没有核实(其实也是无法核实,因为翻译就是骗子本人),直接把这些奚人拿下!

史思明原本只是躲债、求生,结果一番忽悠,反而把大唐屡屡兴兵马拿不下的敌名将琐高拿下了,立下大功!

于是,史思明与安禄山一样,都被刮目相看,收在张守珪帐下了!

他们一起在张守珪手下作捉生将,也就是侦察兵指挥官,算是又走到了一起。

就这段来看,安禄山、史思明,风格迥然不同。但凭二人的才干,都绝不会是泛泛之辈!

被发小活活比下去

然而,此后,两人的“进步速度”却逐渐拉开了差距。

安禄山更善于钻营,善于结交大人物。

他先是讨好张守珪,成了张的义子,后又讨好杨玉环、唐玄宗,深得圣人喜爱,平步青云。

如此,安禄山最后混成了三镇节度使,一人掌管天下1/4的兵马,成为天下最有实力的人物之一。

史思明呢,虽然多立战功,但提拔一直比安禄山缓慢。

不过,安禄山要培植自己的势力,自然也要栽培史思明。

因此,跟着安禄山,史思明也得以面见天子,并逐渐升官。

到安史之乱爆发前,史思明刚刚成为平卢军使了。

据说,史思明第一次见唐玄宗时已经四十岁了。唐玄宗摸着他的背说 :你的富贵在后面!

这说明:唐玄宗认为,史思明得到的地位与其军事才能不完全相匹配。因此史思明还有富贵在后。(后来史思明的富贵却是“称帝”,这大约是玄宗无论如何想象不到的吧···)

后世关于安禄山的故事,大多数是关于他如何混迹官场,钻营进步的。

这些故事既八卦,又“贴近生活”,自然是最吸引眼球的了。

然而,史思明这方面并不擅长,没有留下什么故事。

因此,他在后世的“流量”不及安禄山,也就自然而然了。

卓越而不顶尖的军事表现

如上章所说,史思明的进步不是特别快,到安史之乱爆发时,就职务而言,他远不是叛军的“二号人物”。

然而,史思明的本事,发小安禄山最清楚不过了!

因此,叛乱发动后,史思明为先锋,一路南下。

叛军十一月九日在范阳起兵,十二月十二日即袭取洛阳,前后才33天!先锋史思明居功至伟!

此时,河北地区的军民起兵反抗安禄山。在颜真卿、颜皋卿兄弟的带动下,河北二十三郡,有十七郡起兵,兵力达二十余万,形势大振!

安禄山遂派史思明还定河北。

史思明只带了三千精骑回援,会合蔡希德,就攻破常山,连破各郡!河北合计二十万义军,完全被史思明压制了!

3000精骑,以少击众,各个击破,压制住20万义军,史思明的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然而,因为有李光弼,所以史思明可不敢称“天下第一”!

李光弼率步骑万人,弓箭手三千人出井陉,收复常山,随后,与史思明的两万精骑大战!

史思明用尽方法,就是奈何不了李光弼,结果,郭子仪东援,史思明大败而回。

此后,郭子仪、李光弼合军,史思明率战率败!

仅仅嘉山一战,史思明就被斩杀四万余人!

可以说,如果不是唐玄宗犯混,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此时被困于博陵的史思明估计就要止步于此了!

这一回合,史思明完全被李光弼从正面比了下去!

很快,二将下一回合角逐又开始了!

长安失守后,郭子仪回灵武,李光弼守太原。

史思明在平定河北后,来攻太原!

当时,李光弼只有团练不满万人(主力被郭子仪带去了灵武),而史思明的叛军有十万!

然而,史思明想尽了办法,就是奈何不了李光弼。

当然,后来的事实表明:面对李光弼,攻不下并不丢人。

因为,史思明离开太原前线后,李光弼反击,斩杀蔡希德七万人!

看来,史思明的将略,在叛军中确实首屈一指,但确实不及李光弼,所以,难称顶级!

成为叛军之首

尽管史思明功劳不小,但其实,单以战功论,叛军之中,还有不少人功劳在其之上。至少,在灵宝一举歼灭哥舒翰十万大军的崔乾佑,其功绩就在史思明之上。

就兵力而言,当时,史思明在后方的兵力不过十万余人,不比其他将领多。

史思明成为叛军之首,并不是靠着战功,而是安禄山的失误。

原本,安禄山以范阳节度副使贾循镇守后方,然而,贾循受到颜杲卿的影响,一度要反正,结果被除掉了。

于是,史思明就留守范阳,成了留守叛军老巢的人。

一来,叛军一路南下,家属都留在范阳。

二来,安禄山等人有一个习惯:掠夺的财富,纷纷送到老巢去!

因此,史思明的实力膨胀起来。

尤其在安禄山被儿子所杀后,一些将领纷纷率军离开安庆绪,到范阳投奔史思明。

因此,史思明虽然名义上是安庆绪的臣下,但他实际上已成为叛军最有实力的一支!

反正失败

然而,史思明其实并没有下定非要反唐的决心。

因此,安禄山死后,他粉碎了安庆绪夺范阳的计划,宣布归唐了!

一时间,河北除安庆绪的相州外,全部归唐!

然而,朝廷认为史思明与叛军勾连,必然还要造反,遂设计除掉他。

结果,东窗事发,事情泄露,史思明再次起兵!

其实,史思明归唐,是大唐的一次机会!即便大唐信不过他,也不应这么早就动手!

朝廷完全可以先平定安庆绪,再慢慢对付史思明!

朝廷更可以在安抚反正诸将之心后,再慢慢对付史思明!

过早动手,不但使史思明再次造反,也使原本也跟着降唐,但人心未定的叛军跟着史思明再次造反!(史思明归唐时,有兵八万五千;再反时,起兵十三万!)

史思明反正不成,“被逼造反”,其失在朝廷。

称帝

史思明再次造反后,开始图谋安庆绪。

当时,大唐正围攻安庆绪于邺。

史思明以援救安庆绪为名,靠近战场,待机而动!

这一次,唐军集结了九节度,二十万大军,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悉数集结于此。

然而,大唐却未设主帅,各节度使各自为战。

结果,史思明一举击败唐军,解邺之围!

郭子仪、李光弼,都已证明其将略在史思明之上。

二十余万大军,兵力远在史思明十三万军之上。

然而,遇到朝廷的胡乱安排,精兵良将都是浮云!

李光弼强于史思明;郭子仪强于史思明;但朝廷瞎安排+郭子仪+李光弼却弱于史思明!

这个公式,在后面还会得到验证!

验证公式之前,史思明把安庆绪收拾了,自己称帝了!

大战李光弼:胜负之手

其后,史思明反攻,直逼洛阳。

李光弼放弃洛阳,率军退到洛阳北的河阳。

如此,史思明如果西进,李光弼就可侧击其后,可谓“猿臂之势”。史思明遂留下,集中兵力再次拉开了与李光弼的大战!

没有朝廷瞎指挥,李光弼还是不怕史思明的。

自759年十月到760年四月,史思明用尽办法,就是拿不下李光弼!

史思明,到底还是比不上李光弼呀!

然而,朝廷的瞎指挥又来了。

朝廷要求李光弼发起反击,收复洛阳。李光弼表示“贼锋尚锐,未可轻进”,被否,被迫出兵。

结果,在邙山,仆固怀恩与李光弼就列阵一事争论不休,史思明一波冲来,大败唐军!

于是,叛军几有直逼潼关之势!

看起来,史思明有机会复制安禄山当年攻破长安的“伟绩”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害了!

史思明被杀前,曾经感叹:我马上就要攻破长安,灭亡唐朝了,你到那时再动手不是更好吗?

然而,哪有那么多如果,史思明,就在其最辉煌的时候,没了···

史思明与李光弼多次大战,然而,到了关键时刻,对全局起关键作用的胜负之手,却是“场外因素”:朝廷的瞎指示、叛军的内讧···


后世许多史家认为:史思明“其才力元出禄山上”。

《剑桥中国史》甚至认为,如果史思明不死,他或许能灭了大唐。

这些评价都显示出:史思明的才能确实很强,叛军在其领导下,其危害并不弱于安禄山!

然而,后人提及安史之乱,依然主要提安禄山。

人们大多知道世上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但很少人知道第二高峰···

而史思明,则在方方面面都是“第二”。

在叛军地位中,安禄山早早崛起,他只是跟着安禄山混出头的。

在军事才能上,李光弼又能压其一头,他也只能成为李光弼故事的“背景板”。

就八卦而言,史思明不善钻营,他没有安禄山那么多的“绯闻”、“故事”。

就“坏”而言,他也没有“坏”得那么彻底。他一度归顺,最后被逼反唐,其主要责任在朝廷!

因此,尽管影响大、能力强,但他“流量”不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史思明啊,来,我跟你讲!

提起安史之乱,我们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安禄山,而不是史思明。在名气上,安禄山比史思明名气大很多,这并非说史思明不如安禄山,而是安禄山的风头太大。

安禄山长得又肥又胖,经历也很传奇,从一个偷山羊的小贩,经过多年努力,化身为大唐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且深受唐玄宗信赖。

史料记载:

“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不可否认,安禄山是权力游戏中的佼佼者,满朝文武,他连皇帝都不放在眼中,只怕一个李林甫。别看安禄山是个三百多斤的胖人,肚子都能没过膝盖,但安禄山跳起胡舞却能流转如飞。

除此之外,杨贵妃、唐玄宗还曾给安禄山过生日,杨贵妃还给安禄山举行过三日洗澡的仪式。所以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的戏份最重,也最能吸引眼球。史思明同样老奸巨猾,只是他表现得相对委婉,在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拿来接力棒,开始了下半场。

狡诈多端,假意归降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发小,他们曾经一起偷过山羊,一起参军,一同在朝廷身居高位。天宝年间,史思明屡立战功,任知平卢军事,唐玄宗曾经亲自召见史思明,予以重用。天宝十一年,在安禄山的帮助下,史思明升任为平卢节度都知兵马使。

唐玄宗待安禄山不薄,对史思明也不错,但狼就是狼,不论为喂他们多少肉,他们也没有满足的那一天。等到羽翼丰盈,安禄山果断举起大旗造反,而史思明是其手下头号悍将。

公元755年,史思明攻克饶阳州郡,公元756年,攻克常山,史思明长于统兵,手下部队精锐善战,在中原大地上几乎所向披靡。大致也只有郭子仪、李光弼才能暂时阻止他的前进。

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着手派兵遣将抵御叛军。公元757年,安禄山疾病缠身,眼睛也瞎了,被次子安庆绪所杀。此刻,唐军和叛军处于胶着状态,李亨派出郭子仪和李光弼,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

安庆绪接替安禄山成为伪燕的第二位皇帝,叛军不同于官军,本身就是叛乱分子,加之安庆绪水平有限,很多将领不服安庆绪的管束。史思明就是其中一位,安庆绪见史思明兵力强盛,还不听调度,就有意干掉史思明,接管他的军队。

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奉安庆绪命令,率五千骑兵到达范阳,准备废掉史思明。史思明摆下酒宴款待阿史那承庆、安守忠,而暗地之中,史思明命军兵解除这五千军兵的武装。并给他们穿资路费,打发这些军兵回家,如果不想回家,就编入史思明的军中。

明显,姜还是老的辣,安庆绪不仅扳不倒史思明,还被其吃掉五千人。阿史那承庆、安守忠还成了史思明投降李唐的投名状。

史料记载:

“李光弼使衙官敬俛招之。遂令衙官窦子昂奉表,以所管兵众八万人,及以伪河东节度高秀岩来降。”

为了暂时的利益,史思明放下身段,投降了唐军,实际上,这只是史思明的缓兵之计。

风云再起,史思明自立为帝

皇帝是为九五至尊,上天的儿子,这至高无上的宝座,在数千年年间,无数争端都因其而起,史思明作为一位枭雄,自然也想尝尝做皇帝的滋味。

公元758年,局势稍有安定,唐肃宗着手想废掉史思明,因为双方都很清楚,此时是乱世,先下手为强。只有杀掉史思明唐肃宗才能安心,而史思明也断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史思明手下近十万人马,兵强马壮,想要解决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暗杀,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个名为乌承恩的人,因为他原来就是史思明的旧部。

老奸巨猾的史思明,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端倪。乌承恩的小儿子还留在范阳,这天晚间,乌承恩叫来儿子,告诉了其来的真实目的:

“吾受命除此逆,明便授吾节度矣!”

意思只要杀掉史思明,那么我就是节度使了。只是他不清楚,床下,还有两人在偷听,而这两人正是史思明安排的。很快,消息传回史思明耳中,旋即史思明将乌承恩父子抓住,乱棍打死。

史思明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告诉天下人,他史思明没有做错什么,他再二次背叛是被逼的。史思明的这一招,不仅找到了再次反叛的借口,还将口实踢给了唐肃宗和李光弼。公元759年四月,史思明自立为帝,是为伪燕的第三位皇帝,而在此之前,他已经用计将安庆绪干掉。

难兄难弟,同样被儿子所杀

既然再次造反,那么史思明还是梦想着夺回长安,奈何李光弼还挡在他的面前。河阳之战,在李光弼的英明指挥下,史思明被杀得大败,损兵折将狼狈不堪。然而,在公元761年,史思明在北邙山大败李光弼、仆固怀恩,找回了面子,河阳三城也再度被史思明占据。

一时间,战争再次陷入僵持阶段,史思明这个人,和安禄山有些类似,残忍嗜杀且阴险狡诈,他对待手下将领常常是非打即骂。

或许史思明忘记安禄山是怎么死的,没有安排好他的儿子们。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况且史思明也算不上智者,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激怒了他的儿子史朝义。

史思明为人残暴,而史朝义待人温和,颇受下属追捧。一次,史思明在陕州战败,要求史朝义修筑一座三角城,并限时一天造好,用来储备粮草。

史朝义不停地赶工,但时间太短了,在史思明视察的时候,还是没有完成,史思明这家伙对儿子放下一句狠话:

“等攻下陕州,就宰了你这个杂种!”

不论史思明如何不待见史朝义,那毕竟也是亲儿子,史朝义听到父亲的话,被吓得瑟瑟发抖。据史朝义对父亲的了解,这句话并不是在开玩笑,而是他会真的会这么干。

为了保命,史朝义联合手下将领,成功抓住了史思明。安禄山和史思明不愧为兄弟,连死法都这么相似,不久史思明就被史朝义派人绞死,结束了他的一生。史思明的死,让叛军失去了顶梁柱,安史之乱不久后被平定,但藩镇割据的局面也就此开始,成为唐朝的噩梦。

之所以,史思明没有安禄山有名,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场叛变更正确的讲,应该是安禄山之乱,史思明只是在安禄山的基础上延续了叛乱。

之所以人们对史思明不了解,主要还是因为安禄山是头,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是截止到杨贵妃被弄死为止,后面的历史大家就不怎么感兴趣了。




这是一个误解,史思明虽然是安禄山的副手,但其能力、残暴、破坏力甚至还在安禄山之上,是唯一一个曾击败过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位名将的叛军将领,尤其是叛乱中期史思明降而复叛,使安史之乱又多延长了一倍以上的时间。

叛乱初期,史思明稳固了叛军的后方老巢

叛乱初期,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洛阳,即将西进攻打潼关以进入关中。

但除了安禄山主力之外,其他各路攻势都被唐军挡住,又有颜真卿、颜杲卿兄弟联络河北各地地方官竖起平叛大旗,安禄山老巢失火;安禄山占据山西的企图又被郭子仪和李光弼粉碎,叛军局面并不乐观。

在河北老巢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安禄山派史思明回军,仅仅九天,就趁着颜杲卿尚未准备好攻占了常山郡,颜杲卿被俘。之后史思明在河北各地一路攻杀,各地地方官临时组织的军队都败在史思明手下,河北彻底落入叛军手中。

思明兵所向,纵其下椎剽,淫夺人妻女,以是士最奋。是时,举河北悉入贼,生人赀产扫地,壮赍负,老婴则杀之,杀人以为戏。《新唐书》

之后郭子仪、李光弼率唐军东出太行进入河北,北方驻守营州(现辽宁朝阳)的刘正臣也整合了平卢节度使管辖下仍然忠于唐王朝的唐军向南攻打范阳。史思明北拒刘正臣、西战郭子仪李光弼、内镇颜真卿等各地义军,忙了个焦头烂额,虽然屡次败于郭子仪、李光弼手下,但河北整体仍然在叛军控制之中。

等到潼关失守,郭子仪、李光弼退兵回山西,并调集山西唐军主力去灵武与唐肃宗会和,史思明随即挥军北上,趁刘正臣不备击溃了平卢军,之后又攻占了常山,再次打通通往山西的道路,并击败了颜真卿,彻底稳定了河北叛军的大后方。

不断的胜利使史思明势力大增,劫掠来的财富也是堆积如山。在安禄山攻略关中的时候,史思明组织了两路大军,一路与蔡希德、高秀岩会和十万大军西进山西攻打太原,一路尹子奇十余万包括异族骑兵在内的军队攻略江淮。

虽然这两路分别被李光弼和张巡挡住,但当时叛军声势浩大,唐军防线各处都是危机重重。

(史思明)

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之后,安庆绪败走相州,史思明降唐复叛,掀起了叛军新的一个高潮

之后唐军反攻,郭子仪长安洛阳两次大战胜利,安庆绪败走相州,叛军主力被击败大势已去。安禄山的首席谋士严庄投降了唐朝,史思明也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奉十三郡兵八万籍归于朝”,唐肃宗也把史思明任命为归义郡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

这次招降对双方都是儿戏,唐肃宗存着事后算账的念头,史思明考虑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双方关系破裂是迟早的事情。

果然,史思明私下继续招募兵马,唐肃宗私下拉拢史思明手下,双方矛盾激化。史思明虽然畏惧在相州的郭子仪等九节度六十万唐军,但已经撕破脸了,就援助已经被围困数月的安庆绪,在相州城外击溃了唐军,并顺手杀了安庆绪等人,自立为第三任燕国皇帝。

史思明新朝新气象,趁着相州大胜、郭子仪也被免去军权的有利时机,开始了叛军的新的一轮进攻,不但攻陷了洛阳,还首次派军进入了江淮地区,并与李光弼在河阳(现河南孟津)附近争夺,这里是唐代三座黄河浮桥中的一座,战略价值极大。

苦战之后,史思明用计击败了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占领了河阳,虽然这是唯一一次史思明与李光弼对战取胜,但史思明却成为了叛军当中唯一一个曾击败过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人的将领,这也是史思明人生的最巅峰。

上元二年二月,思明以计败光弼兵于北邙,王师弃河阳、怀州,京师震恐,益兵屯陕州。《新唐书》

巅峰之后就是跌落,史思明的残暴让部下恐惧离心,被儿子史朝义和部将囚禁并缢杀,史朝义成为燕国第四任皇帝,史思明时代结束。

史思明从叛乱开始就一直是叛军的领导人之一,并在杀死安庆绪之后当了2年的燕国皇帝,最后的史朝义又维持了一年多叛乱才结束。

如果没有史思明,叛乱初期安禄山、安庆绪没有稳固的后方,其攻势不会如此的顺利;

如果没有史思明,安庆绪将被困死在相州,叛乱将提前三年零九个月结束;

如果没有史思明,洛阳不会第二次落入叛军手中,江淮之地也不会被叛军攻占。

史思明是唯一一个曾经战胜过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位当世名将的叛军将领,虽然其取胜有唐军内部的原因,但其军事才能也是少有人能比。明代王世贞评价“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评价说如果史思明不死很有可能推翻唐朝,当然,这个评价过分了,这种残暴之人可能取得一时的胜利,但离推翻唐朝还相距甚远。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如果安禄山没有在造反初期被儿子安庆绪杀死,或许我们连史思明这个名字都不太熟悉,“安史之乱”也很有可能改名为“禄山之乱”。

一切的原因在于,史思明的作用和影响力远逊于安禄山。

精通六种语言的青年官商

史思明,突厥人,本名崒干,史载其身材瘦小且驼背,性情急躁且诡诈,外加头发胡子少得可怜。

总之就是非常丑,给人的感觉大体上类似86版西游记里的霸波儿奔,而且还是个驼背的霸波儿奔;

【当然,这很可能是史书故意抹黑,毕竟幽州大族辛氏有一女,就因为瞥见了史思明一眼,死活要嫁给史思明。如果史思明真长成霸波儿奔的样子,别说有人要嫁他了,正常人敢不敢看他一眼都是个问题。】

公元702年腊月三十,史思明出生于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第二天正月初一,安禄山也在该地出生。

同乡外加年龄相仿,史思明和安禄山很快成为了小伙伴。

成年后,两个小伙伴经常在大唐边境活动,也很快掌握了六国语言,靠着这份特长,两人都做了互市牙郎。

所谓互市牙郎,基本上相当于市场上的中介,靠着一张嘴说成买卖,两头吃利润。不过,边境国际贸易向来利润丰厚,所以,这种工作从汉朝开始便需要官方背书,赋予垄断特权,作为回报,牙郎负责为朝廷征税,同时为往来客商提供服务。

然而,时间长了,两人不约而同地开始捞偏门,安禄山选择偷羊,史思明选择偷税漏税、欠债不还。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很快就要出意外了。

先说安禄山;

偷羊被抓住后,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说了一句话;乱棍打死算了。

安禄山听到后大喊;你难道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吗?为什么要打死我?

张守珪一看,这个白白胖胖的小伙子还挺自信,或许真有两把刷子,所以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便饶了安禄山。并安排了一个相对危险的工作~“捉生将”,负责在敌占区搞侦查、破坏,时不时的还要捉几个敌人回来。

再说史思明,欠债不还选择跑路,准备投靠北方的奚人部落。

在偷渡的过程中,史思明被奚人哨骑发现了,这些人准备宰了他分刮他的财物。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史思明也急中生智,大喊;我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错了,喊的是;“我是大唐天子的派来和亲的使者,如果你们杀了我会祸及部族,不如你们带我去见奚王,奚王定会厚赏你们!

这些人觉得有道理,所以便带着史思明见了奚王。

见到奚王后,史思明昂首挺胸,也不行礼,并说;天子使者不拜小国君主。奚王虽然很生气,但真就被史思明这个影帝会唬住了,还真把史思明当成了唐朝使者,好吃好喝伺候着。

【多说一句,唐朝边境相当复杂,边军养寇自重,经常逼反周边部族,以图建功立业。这些域外部族也时叛时降,企图勒索财物。而唐廷也是边拉边打,企图以最小代价把周边部族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过了几天,奚王决定派100人跟随史思明入唐,但史思明此时已经有了对策,要狠狠地坑奚族一把。他说;大王派的都是浅薄之人,上不了台面,听说奚族大将琐高才能出众、威名远播,何不派琐高随我入朝?

奚王没有反对,于是又增派了200人跟随史思明入朝。

到了唐朝边境平卢时,史思明通知唐朝边军将领说;奚人准备以朝拜天子为名偷袭平卢,掳掠财物,请各位将军先下手为强。

于是,唐军不费吹灰之力便获得了一项战功,300名奚族士兵全部被坑杀,其将领琐高也被押送幽州。史思明也凭借此事顺利洗白,被张守珪任命为了“捉生将”,和安禄山又走到了一起。

平步青云的中年将领

安禄山、史思明两人成为捉生将后不断立功,职位也在不断升迁。在这期间,安禄山的风头也开始稳稳的盖过史思明。

安禄山这个人善于逢迎,且真就把领导的话当成人生信条。有一次,老上司张守珪嫌弃安禄山太过肥胖,忍不住多说了几句,安禄山随后饿了好长时间,压根不敢吃饱饭。

看到这种异常听话、工作能力又强的人,张守珪直接把安禄山收为了义子。随后,安禄山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狂飙突进。仅仅几年的时间,便从低级军官升任营州都督、平卢军使。随后靠着贿赂、逢迎朝廷官员,成为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

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便从底层士兵做到了封疆大吏!

至于史思明,虽然比不上安禄山升职加薪的速度,但靠着军功以及安禄山的关系,史思明也做到了知平卢军事,相当于平卢军区的参谋长。

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正在安、史二人努力向上爬的时候,命运悄然之间馈赠给他们一个超级大礼包。一方面是社会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另一方面是朝廷党争在逐渐加剧。

当时,唐朝的府兵制已经崩溃,募兵制成为主流。

然而在当时的背景下,募兵制首选的目标人群却不是本土汉人,反而是归化的胡人。因为大部分汉人本职是务农,要想训练成弓马娴熟的士兵,需要朝廷大量的财政支出。反观归化的胡人,这些人天生就会骑马射箭,不仅节省了朝廷的财政支出,而且还节省了大量的训练时间。

【这就好比现在的公司总想着招募年仅20岁,却有着15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成本低的同时产出还高。如此,谁还愿意花钱花时间培训新手。】

也因此,胡人逐渐成为军队主力,而胡人出身的将领自然而然的在军队中崭露头角。

另一方面;李隆基任命了李林甫为宰相,而李林甫为了打压门阀权臣,极力扶持胡人将领掌管军队,杜绝唐初门阀高官出将入相的情况发生。

在李林甫的算计下,边军将领最好是那种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胡人将领,这样的人连汉人的书都看不懂,对唐廷的政治游戏更是一窍不通了,根本无法威胁到李林甫的地位。再者,归化的胡人在朝廷中是没有根基的,为了稳住来之不易的官帽,他们只能极力的依赖提拔他们的人以及皇帝,以此为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在这一政策下,一大批归化的胡人将领开始崛起,除安、史二人之外,还有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仆固怀恩等等。

有了以上两个因素,属于安、史二人的时代很快就到了。

公元742年,已经进入李隆基视野的安禄山受到了召见,获得了入朝觐见的机会,史思明也去了。

安禄山不说了,简单说说史思明。

入宫后,李隆基赐座并拍着史思明的后背问;爱卿多大了?

史思明;40岁了。

李隆基;好好干吧,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将来一定会更加显贵。

说完,李隆基给史思明升了官,提升为为大将军、平卢兵马使,还赐名为“思明”。这等于给史思明承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回到平卢后,安、史二人渐生嫌隙,成为了表面兄弟。

公元751年,史思明跟随安禄山讨伐契丹,于土护真水(今内蒙老哈河)惨败。随后,安禄山为了推卸责任,砍了部下左贤王哥解,以及河东兵马使鱼承仙。

史思明得知消息后,独自跑到附近的山谷躲了20多天,顺带收拢了700多名逃亡的士兵。

等安禄山回到平卢城后,正愁无颜面对父老乡亲时,史思明“恰好”带着队伍回来了。安禄山立刻握着史思明的手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有你在,我就没有任何忧虑的事了。

事后,面对这个曾经的发小,现在的表面兄弟,史思明独自感慨道;人啊,一定要把握时机,知进退,要是我出谷早了,一准早就和哥解、鱼承仙一并被斩首了。

随后,在和契丹人的作战中,史思明多有亮眼的表现,被任命为了北平(今河北卢龙)太守,充卢龙军使。

不过,此时安禄山的地位和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了史思明。由于获得时任宰相李林甫的保举,外加安禄山拜了小自己16岁的杨贵妃为干娘,李隆基也对其倍加宠信。

从公元742年接任平卢节度使开始,仅两年后接任范阳节度使,公元751年再度接任河东节度使。三地总计拥兵接近20万。

而此时唐朝的边军总数不过50万,中央军也不过8万。

这也就是说,安禄山一个人控制了唐朝三分之一的兵马,而且这些士兵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此时此刻,唐玄宗稍有不慎,很可能就把唐朝的政治游戏给玩脱了。

事实也证明,年老昏聩的玄宗确实撑不住场子了。而且,大字不识的胡人将领也看不太懂天下局势的走向,即将错误估计形势。

于是,不出意外的意外发生了。

反复横跳、最终灭亡的晚年

玄宗后期,李林甫去世,杨国忠上台后开始处处针对安禄山。

至于玄宗呢,也可能是感觉到了安禄山势力过于庞大,也想敲打敲打他,不仅对杨国忠打压安禄山的事情不加干涉,反而在杨国忠的建议下,频繁召见安禄山入京。

另外,在杨国忠的建议下,玄宗又任命了与安禄山有仇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任河西节度使,以便牵制、排挤安禄山。

天长日久,手握雄兵的安禄山开始心怀异志,企图以讨伐杨国忠之名,行叛唐称帝之实。

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清君侧、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南下,从范阳一路向南。由于事发突然,且中途没有像样的抵抗,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便攻下了洛阳。

到这儿必须要说一句,其实很多人是不看好安禄山,包括其内部成员,他们之中很多人的目的都是趁火打劫,抱着一种【杀人放火待招安】的想法暂时上了安禄山的贼船,一但有机会,或者朝廷给的待遇够了,他们会立刻跳船,投奔唐廷。

包括史思明,最初很可能也是这种想法。

叛乱初期,史思明随军出征,但由于后方军心不稳,颜真卿,以及其堂哥颜杲卿心向大唐,公开反对安禄山。另外,颜杲卿还发书信说服了安禄山老巢范阳留守贾循投靠朝廷。

【从这儿也可以看出,安禄山的叛乱非常不招人待见了,自己经营多年的老巢竟然会出这种致命性的问题。这也恰恰体现了他尴尬的处境,他就好像是地方门阀豪强和朝廷谈判的筹码,只要朝廷给的够了,他们会立刻跳车,重新投奔朝廷的怀抱。】

为了稳定后方,安禄山委任了史思明为范阳留守,同时率本部人马会同蔡希德围攻据守常山的颜杲卿。

史思明领命夺回常山后,开始以范阳为根据地经略河北地区。其军队每到一处,烧杀抢掠,完全不把已经称帝的安禄山放在眼里,似乎就是要给安禄山的大燕帝国捅娄子。

公元756年二月,史思明的克星李光弼来了。

李光弼由山西经井陉关进入河北,迅速夺回常山。

正在围攻饶阳的史思明收到消息后,率步骑2.5万急行军200里赶赴常山。但却中了李光弼的埋伏,被迫退到了九门(今河北藁城)。四月,郭子仪率军支援李光弼,史思明再败,退到博陵(今河北定州)。五月,安禄山派3万士兵援助史思明,但史思明还是不敌李光弼和郭子仪。

就在李光弼、郭子仪即将平定河北叛乱的时候,朝廷出问题了,这也给了史思明喘息的机会。

在潼关前线,攻克洛阳的安禄山最初是和封常清、高仙芝对线,封、高二人手下全都是长安和洛阳的仪仗队、市井子弟,根本打不过安禄山的边军,只能选择防守策略,据守潼关。

而玄宗本人则听信谗言,以丧师失律之罪把封、高斩了。

封、高二人被斩后,玄宗又启用了哥舒翰和安禄山对线。

本来靠着潼关天险,哥舒翰可以稳稳的固守,但玄宗听说李光弼、郭子仪二人在河北胜仗连连,认为叛军不过尔尔。但看看哥舒翰,一味固守,却不出击,所以心生不快,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关和安禄山决一死战。

【有一说一,如果此时玄宗能够看清局势、稳住心态,让哥舒翰固守不出,等着李光弼、郭子仪平定了河北再回师包抄安禄山,很可能安史之乱就在一年内平定了

但历史就是历史,不容假设,已经71岁的玄宗年老昏聩,没有了当年的英明果决,所以不断地催促哥舒翰出兵,并扬言要御驾亲征。】

公元756年六月初四,哥舒翰被迫领兵出关,三天后在灵宝与安禄山的军队相遇,双方开始混战,最终20万唐军大败,逃回潼关的仅有八千,哥舒翰也被部下绑了送给了安禄山。

收到潼关战败的消息后,玄宗在勤政楼下旨说;我要御驾亲征,一定要消灭安禄山!

但公元756年六月二十三日早上,大臣们去上朝,发现皇帝竟然没了!这小子竟然连夜收拾金银细软,带着老婆孩子跑路了!

说好的御驾亲征呢!呸!不要脸!

结果长安城大乱,叛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攻下了长安城。

长安陷落后,唐肃宗李亨果断放弃河北战场,急调李光弼、郭子仪二人回援,也因此史思明死里逃生,再度在河北地区做大做强。

公元757年正月,攻克河北大部的史思明进军太原,但遭到了李光弼的阻击,损失上万兵马。正在此时,盘踞洛阳的安禄山政权发生内讧,鼓动安禄山造反的首席军师严庄,竟然联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发动政变,直接把安禄山给宰了。

叛军内讧,离心离德,唐廷乘机收复长安、洛阳。

此时,鼓动安禄山造反,并掌控“大燕帝国”军政大权的严庄在和唐廷谈妥条件后果断跳车,投降了唐廷,完成了华丽转身。

安庆绪也一败再败,退到了邺城。

退守邺城的安庆绪拼死一搏,暂时打退了唐军的攻势。但“大燕帝国”内部已经离心离德,所有人都对这个弑父上位的毛头小子不服气,很多领兵的大将纷纷选择投奔盘踞范阳的史思明,史思明实力急速膨胀,试图摆脱安庆绪的控制。

此后二人隔阂越来越大,最终史思明选择投降朝廷。

唐廷接纳史思明后,但却又发现史思明不仅暗中招兵买马,而且还和安庆绪暗中联系,所以准备派人暗杀史思明。史思明发现后大哭一场,声称自己对大唐忠心耿耿,大唐却有负于我,所以再度反叛。

公元758年九月,郭子仪率军20万围攻邺城安庆绪,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援,并称把皇帝的称号赠送给史思明。史思明接信后从范阳南下,但却远远的作壁上观,伺机而动。

公元759年三月,僵持半年的安庆绪和郭子仪、李光弼尽显疲态,史思明果断出击,击败郭、李二人。

解了邺城之围后,安庆绪派人把“燕国”皇帝印玺送给了史思明,但史思明却退了回来,声称愿意做兄弟之国,永远和睦相处。

此举把安庆绪感动的涕泪横流,旋即准备亲赴史思明大帐表达感谢之情。

不料,此举正中了史思明下怀。

安庆绪亲自跑到史思明的营帐中后连声感谢,并说;我治军无方,丢失两京,您不计前嫌,顾及太上皇的情分来救我,万分感激。

史思明却说;丢失两京,区区小事,何足挂齿。但是,你为人子却弑父篡位,天地不容,我要为太上皇宰了你。说完就把安庆绪推出去斩了。

随后史思明吞并安庆绪所有地盘和兵马粮饷,自立为帝,号大燕应天皇帝。

公元759年八月,史思明留小儿子史朝清留守幽州,自己率军准备由河南攻入长安。唐廷收到消息后,李光弼将洛阳居民收入潼关,只留下了一座空城和史思明。

此后,李光弼和史思明在洛阳潼关附近爆发多次战役,但史思明始终被李光弼压着打。

公元761年初,唐肃宗李亨化身李光弼的猪队友,听信谗言,认为史思明的部下思乡心切,士气低落,一战便可摧毁史思明。所以唐肃宗不断催促李光弼和史思明决战,并派遣了仆固怀恩和鱼朝恩与李光弼一同进攻。

最终,史思明完成了人生中首次,也是喂唯一一次击败李光弼的战绩,意气风发!

击败李光弼后,唐廷震怖,而史思明决定乘胜出击,不断催促部下进兵。但其子史朝义却屡战屡败,后来,史思明命其修筑屯粮的城寨,但史朝义却没有及时修好。

等到史思明前来巡视时大怒,声称要砍了史朝义。

随后,战战兢兢的史朝义听到了部将们的建议~弑父篡位!

史朝义不置可否,但心中已经默许,所以部将发动政变,直接带兵闯入了史思明驻扎的驿站。当时史思明正在厕所,感觉事情有变,屁股也不擦了,翻墙上马一气呵成,准备逃跑,结果被射落下马,随后被勒死。

史思明死后,史朝义继“大燕”皇帝位,但内部再次分化,所有人都看清天下大势,纷纷投降唐廷。公元763年,史朝义部将田承嗣献莫州投降,史朝义率五千骑兵逃往范阳,结果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

走投无路之下,史朝义被迫自杀,安史之乱宣告终结。

然而,安史之乱真的结束了吗?

大部分鼓动安、史造反的人,他们在叛乱过程中完成了华丽转身,从叛军将领一跃成为朝廷命官,或者是掌控一方的封疆大吏,朝廷再也无法控制关东中原地区,各地节度使互相攻伐,唐廷根本无力管控。

可以说,安、史二人的叛乱解决了,但也仅限于这两个人而已。

最后,纵观史思明的一生,自从和安禄山投身军旅后,他始终被安禄山稳稳的压制着,影响力远不及安禄山。而且越到叛乱后期,天下大势越清晰,唐廷虽然在衰落,但也远远不是一次叛乱可以推翻的。所以,关东中原的门阀大族很大程度上只是把安、史当做了和朝廷谈判的筹码,这种情况越到后期越明显。也因此史思明对军队的掌控力,以及对唐廷的破坏力远低于安禄山。

这也是安史之乱为何重点提安禄山,却忽视了史思明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安史之乱   胡人   潼关   常山   安庆   大唐   节度使   洛阳   叛军   长安   叛乱   河北   将领   朝廷   公元   重点   财经   史思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