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垮台以后,曾经的摄政王载沣为何不再参与复辟?

不是其不再参与,而是不能。

道理很明显啊,大清就是亡于他手。

其建立的所谓内阁,想走国外的君主立宪制,本来是清王朝的最后自救机会。

奈何啊,他的内阁是啥玩意,皇室内阁,几乎是球员与裁判都是自家人的布局,这样的性质同君主专制并无两样。

所以啊,这个所谓的皇室内阁不仅得不到天下的认同,反而是加速了大清的灭亡,一个城市的起义,引发全天下的跟进通电起义就是妥妥的对这个皇室内阁投的不信任票。

因此,作为负责人,他无颜也无法继续跳出来作妖。




摄‬政‬王‬载‬沣‬从来就‬没‬有‬参与过‬所‬谓的“复‬辟‬”,‬何‬来‬“再‬参与?‬”。‬清‬政府尚‬未‬垮‬台‬,‬载‬沣‬已经‬被‬袁‬世‬凯‬通过奕‬劻‬和‬小‬德‬张‬在‬隆‬裕‬太后面前告‬状‬,‬把‬堂‬堂‬摄‬政‬王‬挤‬出‬朝‬庭‬,‬隐‬居‬醇‬王‬府‬。‬摄‬政‬王‬‬载‬沣‬是‬名‬正‬言‬顺‬的大‬清‬政‬、‬军‬一把‬手‬,‬何‬至于此呢‬?‬只占‬‬用‬您‬两‬分‬钟‬时间,‬你‬会‬叹‬息‬的呻‬吟‬一声‬:‬“原来如此......”

‬抽心一烂 归家抱孩

曾国藩与幕僚赵烈文秉烛夜谈,密室中传出赵师爷的湖南口音:“大帅,恕我直言,大清如果风气(我理解为革命党的风潮)没有开,如果不是抽心一烂,那么土崩瓦解的局面不会形成。”

抽了一袋水烟后,端起桌上的冷茶就着壶嘴喝了一口,接着说道:“以烈文的观察分析,异日的祸事一定是从根本上颠倒,这恐怕不出五十年了。”

“会出现南迁局面不?”曾国藩三角眼瞬间闪过一丝厉芒后心胆俱裂的颤声发问。

赵师爷略一停顿后回答:“恐怕就是大陆沉沦,未必能效东晋、南宋做法。”

曾国藩似非所願的随口应道:“你就不要开玩笑了。”

赵师爷已经吹燃的纸捻子停顿在手,正色回答:“何至于拿这个开玩笑!”注一


不到45年的时间,赵师爷铁口断金;一语成谶!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千疮百孔老大帝国的倾颓,全部压在摄政王载沣身上,这时的摄政王等同于皇帝,但是,清朝沿袭己久的恶习没有稍减,反而更甚以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依然排斥汉人大臣。

载沣本人是个“半罆水”,他的才识很一般,当然作为摄政王,你可以不需要优秀的知识,但是,你的幕僚、智囊必须优秀!可惜他的周围几乎都是年轻的宗室子弟,天潢贵胄,排斥汉臣作风,毫无收敛。

所以大清的恶习带着巨大的贯性以4x100米的速度奔向深渊而无法驻足时......

载沣木讷迟钝的态度使这种恶习火上浇油,他倚仗的是载字辈同辈的兄弟叔侄揽权,对于风起云涌的国事改革,因为吃不透改革精神,举棋不定而进退两难。


难怪光绪进士、史官恽毓鼎就说过:(我翻译为白话文)我认为载沣应该继承遗志表明态度,为先帝光绪出一口气!恢复康梁活动,洗雪西市(戊戍六君子)沉冤,对光绪衣带诏应该遵旨拿下袁世凯。但是,载沣无所作为。

所以立宪派人对他由希望到失望。而满汉八旗也对他失望而怨声载道。

以载沣为首的少年权贵们,丝毫没有感觉到大清的芨芨可危,却依然揽权、排斥汉臣。

我个人的观点,载沣最不应该的是在对袁‬世‬凯‬的问题上‬首‬鼠‬两端‬。‬如果载‬沣‬决‬心除‬去‬袁‬世‬凯‬,‬那‬就‬应该立‬即逮捕处理,‬载‬沣‬却‬不‬敢‬遽‬下‬毒‬手‬,‬而‬是放‬虎‬归山,‬听‬任‬袁‬世‬凯‬回‬乡‬养‬疾‬,‬这‬是载‬沣‬进‬退‬失‬据‬,‬软‬弱‬无能的表现。‬


(袁世凯小隐于野)

一个月以后,下野的袁世凯通过他的密友庆亲王奕劻(时任军机首席大臣)、小德张、隆裕太后的援手,得以顺利返回军机处,官复原职。

以载沣才干,根本不是谲诈险狠的袁世凯对手。

大权在握都保不住大清,遑论复辟?


摄政王撵走了,退归藩邸。显得一身轻松的载沣用京剧道白哼哼:“也好,从此可以归家抱孩子了。”

‬我的眼里只有您一一俸祿


摄政王载沣“告老还乡”,袁世凯承诺保证他的俸祿每年照发。他的“养老金”是大清银行发行的“双龙直票大洋”五万元。直到清室退位,共和建立,从未拖欠。

载沣利用俸禄增值的方法还是有一套的,毕竟是皇亲国戚,比如吃利息,倒腾文物等等。

张学良少帅的私人秘书胡若愚在北大念书时,民国初年的一个夏天,在北京花旗银行看见四十来岁的载沣用拇指和食指揑着一把鹅毛扇子,一派羽扇纶巾的仙姿,手提一个女人用的钱袋到银行取七千元利息,当时的利息较低,说明本金可观。但是载沣就是始终数不清楚那七千元钱数目.....


(当时的文物生意兴隆)

自清室退位后,载沣就根本不和北洋政府的新贵往来,他只注意自己的五万俸祿的准时到帐,虽然北洋政府闹穷,危及了清室每年400万的用费支付,但载沣不管那么多,每到领俸禄的时候,他就到北洋政府门口催要,袁世凯是不敢拖欠的。

载沣可能是看淡了俗世的荣华富贵,荣辱兴衰,生死存亡。他安分的过着不错的生活,他不像肃王善耆(川岛芳子生父)、小恭王溥伟,想方设法想复辟;也没有伙同那班遗老遗少如張勋、梁鼎芬那么顽固和仇恨新朝。

丁已年(一九一七)故宫的神武门闹得沸沸扬扬,似乎大清又要醒过来了,这些遣老遗少三跪九叩要溥仪重出江湖。

载沣含笑不语,未予理睬。张勋失败后,发现载沣每天的日记都是“皇室经费及旗饷”等问题的记录。


‬一个彻底的维持现状派

溥仪是当年红极一时的人物,载沣总是用结结巴巴的语气告诫溥仪:“老老实实呆在紫禁城这个小圈子就可以了,不要给老子惹.....惹祸,每年的....的优待费.....费能够不打白条就......万.....万幸了!”

甲子(1924)年,冯玉祥“首都革命”,勒令溥仪限时迁出故宫,载沣排除一切非分之想,主张忍耐,静以待变,最好的结果是“复辟还宫”,实在不行咱家回府上当皇帝去。

当溥仪去满州当伪皇帝时,载沣已经无能为力教育好孩子了,因为他的身后是日本人。不过载沣始终没有跟进。

结语

一九三四年,他去长春看过一次儿子,不久仍回北平,溥仪每月寄二千元给他作生活,这点钱维持生活已经十分困难,日本投降后,溥仪兄弟被俘掳走,载沣王爷顿时陷入贫病交加的状态,当一九五一年的时代稳定后,他却一病不起,结束了他始荣终枯的一生。

注一 见于醒民、唐继无:《从闭锁到开放》,学林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313页。




载沣不能挽救大清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恰巧说明他比八旗皇室的一些人,眼光看得更远更独到。

载沣不是那种只知逗逗狗玩玩鸟听听戏的纨绔子弟,他是多少见识过一些世面的。1894年,他才十八岁,就被德国驻华公使推荐为大清国派去德国的特使人选,当然这活本身并不光彩,因为是去德国向人家道歉,说之前义和团那会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那件事,确实是俺们错了。可是这活再脏,总要有人干,而且还必须是有地位的人才能干。

而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慈禧太后的亲外甥,显然能满足外国人的需求。至于道歉,本身就是没啥技术含量的活,对于载沣而言,其实更重要的倒是出去见见世面,看看外头的世界有多么精彩。所以在访问德国之后,他本来还打算顺便去英国比利时等地看一看,结果因为德国反对而作罢,但毕竟这一趟,使他成了满清皇室贵族中少有的出过国的人。

回国之后,他很快就得到提拔,二十岁就当上了随扈大臣,二十三岁当上正红旗满族都统,二十四岁,已经获得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的职级,进入朝廷中枢,甚至慈禧太后还特意赏给他西苑门内骑马和穿嗉貂褂的恩遇。

1908年,已经成为正式军机大臣的载沣,更成了自己的儿子、三岁小皇帝的监国摄政王。这个时候,他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袁世凯。当时有一批八旗权贵,尤其是少壮派,撺掇着载沣,要杀袁以绝后患。但袁世凯岂是好杀的?段祺瑞带着洋枪洋炮装备的袁系部队,从保定赶来北京,甚至有事无事地向城南开炮。载沣立马就明白了:袁世凯,不能杀!

随后,袁世凯呈上奏折,说是足疾,请求回故里养病。至少在中央,八旗少壮派看上去占了上风,载沣在全国人民眼里甚至成了掌握全局的人物,革命派的刺杀也随之到来,1910年,汪精卫的一击,便是范例。

仅仅是一年之后,更大的问题便来了,革命风暴波及全国,载沣这时候只能请袁世凯再度出山。而袁一上任,便迅即掌握了兵权。同时保皇派和立宪派也开始内讧,而载沣几乎可以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随即,他把军政大权全部让给袁世凯,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结束了他短暂且备受煎熬的三年当国生涯。

大清,就这么完了。在载沣看来,完全是水到渠成,你的命数到了,死皮赖脸留在舞台上耍混又有什么用。所以,载沣对一切复辟活动都反对,张勋复辟他不参与,溥仪去东北搞满洲国,他更是一眼看出,一语蔽之,没戏!

所以,不管是溥仪派人来,还是日本人来,载沣始终拒绝,即便是1934年百般无奈之下,去了一个月,也立即返回。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载沣干脆把醇亲王府卖给了“国立高级工业学校”,换了九十万斤小米。两年之后,他便因风寒而病故。

载沣这个人,其实颇有自知之明,早年搞宪政,结果弄得一塌糊涂(根本原因就是他没有魄力将其他皇族旗人赶出内阁),他所任用依靠的这群人,无一不是清朝亲贵、虽无能但权欲极重的庸才。而那些皇族,其实又颇看不起他。

结果,他只能放弃一切权力,回家过安乐日子。末代皇帝溥仪曾经说:载沣胆小怕事,难堪大任,无法给予儿子一点保护。这话其实只对了一半,周总理曾言,载沣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之下,身不由己地被慈禧临终推上监国摄政王的高位的。不是因为载沣适合做摄政王,慈禧才选了他。而正是因为他不适合,慈禧才选他的。他后来也没有主张对革命进行武力反抗,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逊位”。

事实上,大清早就该亡了,还复辟它干嘛?




无能为力。大势已去,无可挽回。




载沣,光绪的亲弟弟,溥仪的父亲,溥仪做皇帝那几年的摄政王。在清朝灭亡后,虽然有很多宗室都参与了清朝复辟的事情,但是载沣这个人却一直没有参与。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载沣

第一个,载沣感觉到累。溥仪在位的那几年,其实朝内重要事情都是载沣这个人在拿捏的,可以说他有些累,因为这个时候政治力量太多,包括皇室、革命派、立宪派、地方大员和外国势力,载沣这个人应该有些力不从心,这样一来对当权估摸着也没多大兴趣。

第二个,载沣认识到复辟几乎无可能。因为清朝灭亡后,我们看下力量对比,很多清朝的军队都成为北洋军阀的军队,这样一来,清朝自己也没有军事力量了。而且,复辟的话,究竟有多少人支持呢?看看张勋复辟大概就清楚了。

(载沣儿子溥仪这个人的一生,也是有些意思)

第三个,载沣自身软弱。其实溥仪自己写的回忆录中,对自己的父亲还是有一些评价的,整体来说评价不是很好,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这样的人指望着去复辟?

(别的不说,载沣有个很大的对手,就是袁世凯,而载沣显然斗不过。)

所以,载沣去复辟就不太可能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摄政王   北洋   北平   立宪派   光绪   故宫   师爷   军机   德国   内阁   皇室   恶习   大臣   清朝   清政府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