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因为去救崇祯很是冒险,不去最好。

崇祯自挂东南枝之时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大明亡了都是大臣们误我,我没什么错,哼)

崇祯时,明朝内忧外患,局势紧张,越紧张崇祯就越爱拿臣属们开刀。

《明史·郑崇俭传》中记载,“帝愤寇日炽,用法益峻,功罪不假贷”。

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崇祯帝的滥杀也日趋严重,大臣稍微犯了点过错,就遭到怒斥、问罪,处斩、凌迟 ,据统计,崇祯帝一共杀掉7个总督,11个巡抚。

疑心病重,崇祯帝频繁撤换大臣。17年之间,就走马灯一样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

1639年,清军攻破济南杀德王,事后崇祯不准备补救,亡羊补牢,而是去秋后算账,崇祯下令将山东、河北一带的巡抚、总兵、监军逮捕,“诛文武失事诸臣三十二人,将这三十二位高官同时处死。

不光是外臣,就算是自家宗室也不放过,就算是自动请缨来勤王的也按祖宗之法而处罚。

1636年8月,清阿济格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直逼京师,朝野震惊,京师全城戒严。

这时,崇祯帝收到一封勤王奏请,在这危急存亡之际,有人愿意前来救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之举,常人都应该感激不尽,可崇祯帝不是常人啊。他看完了这封请求勤王的上疏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这位在上疏中请求勤王的是唐王朱聿键。

虽然崇祯帝拒绝了他勤王的请求,可他还是擅作主张的自掏腰包招兵买马,又自带干粮率领1000余人马从南阳北上勤王。

勤王大军来到裕州时,河南巡抚杨绳武上奏给崇祯,崇祯下诏勒令勤王大军立即返回,朱聿键一看崇祯帝真生气了,只好班师回南阳。

这事还没结束,当清军满载而归后,崇祯帝来秋后算账了,严格按照明朝祖宗之法来执行。

明朝祖制规定,明朝藩王是不能掌兵的,同时,藩王不得随意离开封地,想离开封地,必须征得皇帝同意,朱元璋立下的遗诏,还特别规定“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朱聿键招兵买马,在被拒绝的情况下还是大张旗鼓地率领军队前往京城,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是祖宗之法不能变,犯了祖制就该惩罚。


鉴于此,当年11月,崇祯帝下令,削去朱聿键唐王爵位,废为庶人,关进凤阳监狱,改封朱聿键弟弟朱聿鏼为唐王。

在狱中,狱卒向朱聿键索财不成从而折磨他,一折磨就是7年,1643年,当凤阳巡抚路振飞来探狱时,朱聿键对待他彬彬有礼,路振飞对其充满好感,安排人关照他,免受狱卒折磨。

1644年,明朝灭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成立南明朝廷后,实行大赦,将朱聿键释放出狱,并封为南阳王。

崇祯如此作为,不仅仅得罪了外臣,连宗亲都疏远了,可谓人心尽失,不亡都天理难容。

崇祯那脾气性格谁敢去救,就连手握八十万的左良玉即使想救也不敢,打输了妥妥的被治罪,赢了万一来个秋后算账,抓小毛病治大罪怎么办,想来想去还是不去为最好 。

不来的不来,在他身边的想投降离他而去。

1644年一月,李自成建立大顺,东征明朝,势如破竹,在宁武关遭到顽强抵抗,攻下宁武后怒而屠城,其余城镇见其那么狠辣,纷纷望风而降。

李自成率军行进到北京时,守城太监曹化淳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李自成进城,到皇宫,太监王德化带路,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

而崇祯正在煤山自挂东南枝,大明亡,死到临头之迹,崇祯还奋力地把锅全甩了大臣们。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近日有网友提问:崇祯上吊自杀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佬”进京救驾,为何都见死不救?难道大家都盼望着崇祯早死、大明早亡吗?

1、哪些“大佬”是崇祯最后的稻草

先来看看崇祯死前传旨让哪些“大佬”来救驾吧:崇祯十七年正月二十八日,崇祯下诏天下救援京师。到三月五日,见无人前来救驾,就封总兵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为“伯”,六日再次下诏征各镇进京救援。

三月七日,崇祯终于迎来第一支救驾军:总兵官唐通到了。崇祯命他和近身内臣杜之秩守卫居庸关,又命令太监王承恩守卫京城。

但这支救驾军成了投降军:三月十五日,唐通、杜之秩向李自成投降,三月十八日傍晚,外城陷落,三月十九日拂晓内城陷落。崇祯吊死万寿山,王承恩陪其一同吊死。

唯一到来的总兵居然和内臣投降,北京城因此门户大开,此后李自成大军如入无人之境。那么,其他几位“大佬”干啥去了?他们如果能如期到来,会不会成为崇祯生命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呢?

2、吴三桂、左良玉、黄得功接命救驾后在干啥

正月下诏进京救驾,到三月五日无人前来,只好给四人封官,除了唐通赶来又投降,其他三人的救驾表现各不相同:

——吴三桂:接到救驾命令时,吴三桂在宁远。13天后率军赶到达山海关,随后率军赶往北京城。三天后即三月二十二日,率兵到达玉田一带,这时北京陷落、崇祯自杀。吴三桂马上率兵返回山海关,此后吴三桂在大顺、大清之间开展政治投机活动。

从宁远到山海关2100多公里,用时13天,平均每天行军160多公里。而从山海关到玉田(河北唐山西北处)全程约195公里,每天的行军速度是65公里。

多么令人生疑的速度啊,这样的速度无论如何不能叫急行军,更不是入京救驾的节奏。后人为此推测,吴三桂之所以慢慢腾腾,目的只有一个:企盼大顺早日攻破北京城。

——左良玉:接到救驾命令时,左良玉正在武昌。崇祯封左良玉为宁南伯,授他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承诺救驾成功后让他们父子世代守卫武昌。同时命令给事中左懋第顺路经过时,督促他出兵救驾。

左良玉接命后没有出兵,而是写了一封出兵计划书,让左懋第带回北京。结果,书递上去崇祯还没来得及看就自杀了。左良玉这样的做法,解释也只有一个:你死你的去吧,只要我和我的大军活着就行。

——黄得功:接到救驾命令时,黄得功正在庐州,崇祯临死前把他封为靖南伯。史书中对黄得功接命后的动向并未记载。只是在南明立国后,黄得功被晋升为侯,同刘良佐、刘泽清、高杰一起开设四大兵镇。

3、“大佬”们为啥不起兵救驾

为啥崇祯下诏救驾,“大佬”不积极响应?原因只有一个:救驾之旅也是丧命之旅,谁也不想再走“谁拼命救主,谁为此丧命”的老路。对此,袁崇焕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无一善终的现实,让天下人不敢救驾,下面有个统计,不算战死、投降的,看看被崇祯处死、罢官的文臣武将都有谁吧:

——崇祯二年,兵部右侍郎、辽东经略杨镐因萨尔浒大败被处死,弃尸于闹市示众;大清兵临北京城,兵部尚书王洽被下狱;袁崇焕被下狱;钱龙锡被罢官。

——崇祯三年,总督蓟辽都御史刘策下狱处死;杀袁崇焕;钱龙锡被下狱;杨鹤被下狱;孙元化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刘宇烈下狱、遣送戍边。

——崇祯六年,左副都御史王志道被革职。

——崇祯八年,因皇陵失守,总督漕运尚书杨一鹏被下狱处死、弃弃尸于闹市。

——崇祯九年,杀巡抚都御史王楫。

——崇祯十一年,罢免卢象升,同年兵败战死;罢免方逢年。

——崇祯十二年,罢免孙传庭,被下狱;罢免熊文灿,被下狱;因边境失守,诛杀巡抚都御史颜继祖,总兵官倪宠、祖宽,内臣邓希诏、孙茂霖等33人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三年,江西巡抚佥都御史解学龙和他推荐的黄道周;熊文灿被斩首示众。

——崇祯十四年,总督郑崇俭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五年,罢免谢升;王朴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吏部尚书李日宣等6人被下狱;兵部尚书陈新甲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六年,范志完、赵光抃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周延儒被处死。

崇祯即位后因战事杀过7名总督:郑崇俭、袁崇焕、刘策、杨一鹏、熊文灿、范志完、赵光抃。加上战死的文臣武将,到崇祯临死前,能领兵救驾的也没有几个人了。

在崇祯眼里,没有一个文臣武将是可以信任的,正如他临死前的遗言“诸臣误我”。哀大莫于心死,对于崇祯来说只有一死才是最好的解脱,因此他回绝了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求南迁的建议。

三月四日,崇祯最后一次在平台召见文武百官说“作为国君应为国而死”,李邦华请求让皇太子去江南,也被被拒绝。也许从那一时刻起,崇祯已彻底抛弃了江山、抛弃了他的文官百官。

其实,手握重兵的“大佬”,之前就已抛弃了自己的皇帝。最后,让我们借用崇祯死前遗言来评价下崇祯:“我因无德,干犯天怒,降下这场大灾……”这样看来,崇祯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电影“功夫”中,斧头帮召唤分舵小弟的暗号。

李自成快要打进北京了,崇祯也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救命啊!”深情呼唤各地手握重兵的大佬前来京城救驾。可惜和者寥寥。

吴三桂:“成功?我才刚上路呢!”

张泽清:“等我病好了,我立马就勤王!”转身奔南方投资置业了。

唐通:“不给钱我认了,可是您给个监军太监算怎么回事儿?”

王永吉:“早想来勤吧,你不让勤,现在你让我勤我就得勤?”

左良玉:“我正在拟定一份很有把握的出兵计划!”

地方大佬为什么不出兵?没钱缺粮是一个表面的重要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寒心。

勤王行动,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赢,一个是输。

侥幸赢了,等待你的结果有三个,一个是袁承焕式结果,被皇帝犯疑心整死;另一个结果是获得崇祯的擢升——代价是继续战斗,乃至战斗到死,如曹文诏等;在以上两种死法到来之前,还得无比提防文官们把你弹劾死。

正常发挥,输了呢?将军难免阵上亡,大家干的就是这个差事,阵亡并非没有思想准备,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后没有名垂千古,反而死的不明不白,甚至被怀疑诈死,无法封妻荫子,毁掉一生名誉,这方面的例子是孙传庭。

哀莫大过心死,在大家的观望中,崇祯跌跌撞撞的走向煤山。




其实一切都是崇祯的咎由自取,最早在1629年后金围京时,就曾有个前来勤王的忠臣山西巡抚耿如杞,结果被崇祯砍头了。

15年前的往事

1629年前来救驾的耿如杞为何被砍头,是因为他带领的五千勤王兵在京城被当成狗一般溜,今日守通州,明日去良乡,后日又去房山的,那时可没有运兵车,靠腿走着,并且没有补给,因为驻军的话都是当地第二日才会给补给,所以哪个地方都不想管饭管军饷,来了三天都没混上一顿热乎饭的士兵们心生怨恨,开始哗变。

心知肚明的人都知道耿如杞是背锅侠,崇祯不管这些,管不好自己的队伍就得掉脑袋,所以耿如杞毫无意义地被斩了。

耿如杞死在了荒唐的推诿制度上。

崇祯最后的殉难者—周遇吉

1642年,猛将周遇吉在杨柳青与清军大战三天三夜重创清军,以少胜多。崇祯闻讯精神大振,后来调派周遇吉前往山西赴任总兵。

然而崇祯是天生的良将克星,卢象升被坑死,孙传庭被逼死,这次轮到了即将要让李自成恨之入骨的周遇吉。

1644年二月,在李自成几十万大军的凶猛攻势下,缺兵少粮的山西巡抚蔡懋德自尽身亡,只有四千兵力的周遇吉且战且退,将最后的精锐放在了宁武关

随之而来的李自成的大军打了十多天也未攻破宁武关,且死伤数万,李自成恨不得要将周遇吉碎尸万段,最后农民军在轮番车轮战惨烈猛攻下,城门终于塌陷。

周遇吉打开城门,挥刀怒吼,带着仅存的大明猛士与闯军巷战,最后的他被射成了一团刺猬,力战殉国。而他那巾帼不让须眉城楼之上搭弓杀敌的夫人也被闯军焚烧身亡。

由此可见,山西巡抚也好,总兵也好,都对崇祯忠心耿耿,他崇祯是真不地道,好将领被他要么砍头,要么逼死。

崇祯的调令

自此,李自成的进京之路再未遇到像样的抵抗。在李自成大军即将抵达张家口时,3月初六如坐针毡的崇桢才开始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靖南伯黄得功入京护驾。

于是历史中最荒诞的谜之操作在此上演,崇祯将会体验无尽的绝望。

诸君的神之操作

唐通的选择

昌平离京城很近,唐通自然是第一个赶到崇祯面前。崇祯欣喜,赐黄金白银与蟒袍,另派太监杜之秩监军,守居庸关 。可能崇祯此时早已忘记大太监高起潜坑死卢象升的往事,当唐通要与农民军决战时,背后的太监杜之秩已打开居庸关投了李自成。唐通腹背受敌,于是破口大骂这阴险太监,随即也调头投了李自成。唯一一支赶到京师的队伍便以如此滑稽的结局羞辱了崇祯。

王永吉的速度

至于蓟辽总督王永吉,一直驻军遵化,与北京直线距离四百里地,3月初八便已得到勤王的旨意,可王永吉却选择先与远在辽东的吴三桂合兵,崇祯3月19煤山上吊,而王永吉慢慢悠悠的23日才赶到天津蓟县,可谓是神之操作。

吴三桂的反应

远在辽东宁远的吴三桂,接到消息时自然比别人晚,回京勤王的代价便是带着全城百姓,以免他们被清军屠戮殆尽,这自然耽误了行程,一天行军六十里,崇祯死后第四天队伍才行至唐山。最能打的关东铁骑被百姓活活拖累在了路上。如果崇祯圣旨上写上一句:不惜任何代价,火速回援,不知结局会如何。

刘泽清的卑劣

而山东总兵刘泽清这个反复无常的卑劣小人,接到勤王诏书时则直接选择了抗命,声称自己因坠马摔折了狗腿,不能出征勤王。实则,他继续在山东地盘作威作福,酒池肉林,亳不快活。

黄得功的无力回天

靖南伯黄得功之所以没能回京勤王,完全是天意,当时的黄得功远在安徽庐州围剿张献忠,等到两千里地外的圣旨到达时,崇祯早已凉透许久了。纵然他忠于大明,但鞭长莫及。

无用的吹哨人

其实早在二月便有一人便提出过一个奏折:闯贼众号百万,非天下全力剿之不可。请调天下镇将如左良玉、吴三桂,并高杰、唐通、周遇吉、黄得功、刘泽清、土国宝、刘良佐、葛汝芝等,齐赴军前,会师京津之间,庶贼可灭也。

此人便是后来接替死去卢象升的陕西总督余应桂,崇祯看完后,并未采纳,从而贻误战机,再无挽回。1649年,余应桂因抗清而亡。

另外,崇祯的用人上堪称失败。宠信马屁精小人陈演任首辅,陈演力排众议不让吴三桂入关回援,成为了压死崇祯的最后一根稻草。待到崇祯做出勤王决策时,为时晚矣。

崇祯的最后一天

三月十九日的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悄悄的打开正阳门,如蛤蟆狗一般迎刘宗敏大军入城,李自成则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了宫。

崇祯颤颤巍巍地由王承恩扶着上了煤山,他一步一回头,幻想着他的爱卿们能忽至京城,策马扬鞭来救驾,杀得闯贼片甲不留。然这些幻象如泡沫般碎裂,陪他最后一程的仅王承恩而已。

三月的风还有点寒,最后的煤山歪脖子树上,山风吹拂着两具自缢的尸体轻微摆动着,崇祯那死不瞑目的眼珠一直望着山下的金銮殿。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上自缢,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结束了。

明思宗手中唯一能指挥的部队,孙传庭在崇祯十六年在潼关战死后,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明王朝还有兵力部署,有解倒悬之急的本钱。

纵然明思宗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性格不肯迁都南京,但是大明朝的大部队还在。

第一,左良玉手中当时还拥有三十万部队。左良玉本来在山海关抗击后金,后调入关内镇压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实力不断壮大。为了笼络左玉良,在崇祯十七年三月给左良玉加封宁南伯,并给他的儿子加封平贼将军,并允许世代镇守武昌。

二、山东总兵刘泽清,掌控军队不下五万。

三、大明朝总兵官高杰手中也掌控五万多人的军队。

四、时任辽东总兵的吴三桂拥有五万大军,还有当时大明朝最厉害的骑兵—关宁骑兵。

虽然明朝还有这么多部队,但是其将领无不各怀心思。比如左玉良面对兵部的寄递,迟迟不肯发兵勤王,在他递交作战计划时,李自成以攻破北京。

明思宗把宝全部押到了吴三桂的身上,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但此时的吴三桂以给自己留下降清的退路。当吴三桂还在行军路上就已经听说崇祯帝已经自缢的消息。

山东总兵刘泽清当接到兵部奏报时,在路上缓慢前行,又以坠马受伤,不肯奉旨。再说,高杰,本是李自成的同乡,但因和李自成妻子邢氏有不正当关系,怕被李自成发现,才降明,知道李自成不会放过自己,又知道明末易主的大势,也拒不发兵。

综述这些地方割据,崇祯皇帝是调动不了,故意拖延。明朝灭亡已成定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崇祯   宁武   永吉   山海关   辽东   大佬   大明   明朝   总兵   兵部   巡抚   见死不救   重兵   总督   尚书   闹市   大臣   太监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