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在山海关真投降大顺李自成会怎么样,会没有清朝这个朝代吗?

吴三桂不可能降顺的。

除非李自成集团愿意迎合士绅集团的利益,承诺辽东军阀的割据势力,满足他们的家族利益。到后期再慢慢瓦解、改变。李自成的失败并不是偶然。农民军的快速发展是明朝国家组织自我崩坏的结果,农民军本身并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也就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每个封建王朝末期都会有声势浩大的流民义军,但是政治上的短视和经济上的短板决定了其难有很大作为,只能沦为其它封建地主趁势崛起的工具。

但是这个主张和李自成集团代表的底层军民的利益严重冲突。一旦李自成接收士绅集团官僚集团或者九边军阀集团,就会从根本上动摇大顺集团内部的权力分配和利益一致平衡。

当王朝末期垄断性质的土地兼并出现之后,新上位的人必须彻底推翻那批旧地主的存在,救前朝之弊,有所损益,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王朝的一套制度。

汉亡于豪强和士族门阀,于是隋唐以武抑文,以佛攻儒。隋唐亡于武装割据和文化混乱。于是,宋朝在隋唐的基础上,抑制武官,并且又重新复兴儒家道统。

宋朝以文抑武,因为国弱,亡于兵祸。接下来的蒙元,矫枉过正,以军事同盟利益共同体立国,并一度废除科举,解除了整个文官系统,汉人士大夫纷纷下岗失业,只好写戏曲解闷。解除了整个文官系统,就意味着放弃农业税。税收乃立国之本,放弃了农业税的话,蒙元靠什么养活国家机器呢?蒙古人脑洞清奇,居然想到任用色目人为官,控制交通要道,设卡征税,完全以商业税来支撑整个国家。

蒙元的改制,让整个国家,处于彻底的无政府状态。因为免收农业税,地主财阀等资本家依靠税收优势,迅速地兼并了大量的土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是元明时期,金融资本家和农业资本家们最美好的一段日子。但是,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这却是一场漫长的噩梦。明太祖一家人,一个接一个的饿死,这就是当时社会,普通家庭命运的缩影。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与这些东西相抗衡,以前是世家和地土,现在是资本。

明朝末期的问题太过复杂交杂,十个李自成也没用,哪怕满清没入关,短时间内也没有人能终结这个乱局。

当然不可否认满清酋长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巨大的,是深远的。相反只有大明王朝末期出现一个千古一帝,或者通过几代帝王共同努力,才有可能破局重生。

李自成要是能做到这一点,秦始皇给他提鞋都不配,李世民可能就真的只能是李二凤了。

当然,这样说得可能有点夸张了。当时毕竟是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条件还是不同的,不能拿解放军这样比较。

李自成决战山海关,看起来只是从北京出发的一次短途作战,但是实际上他是完成了千里之遥的一次长距离行军才来到这里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千里之遥而分兵远征,在激战击败兵力强劲的强敌之后,猝然遭遇了数倍强敌的合击。李自成要是能打赢这一仗,诸葛亮都得找他拜师。

这一仗打输了很正常。

真正的意外出在事后。山海关一战,明清同时发现李自成才是他们最大的心腹大患。明朝精锐关宁军固然不是李自成大顺精锐的对手,清朝精锐倾国之师出击,在占了突然袭击的巨大便宜的情况下,居然也损失巨大。

山海关一战,李自成击败吴三桂,就好像当阳长坂坡汉军击溃荆州军阀新野军团一样。只是清朝不像鲁肃,没有将吴三桂当成刘备;吴三桂也不像刘备,倒也真的为清朝打下了西南,然后安安心心做西南王。

这一战李自成输掉,就和曹操输掉赤壁之战一样,都是攻击过于深远了。只不过曹操毕竟还有北方庞大的根据地,李自成的后方就过于薄弱了。

李自成打赢这一战,并斩杀多尔衮吴三桂,就好像曹操打赢赤壁之战并斩周瑜、俘孙权、降刘备一样,一旦能做到,就足够顺利开国了。

然而曹操没有能力一战下荆扬,李自成也没有能力一战破蓟辽。

这就像将长枪伸到极限去挑大锤,很容易被砸回来。

长枪本来是很适合远攻的,可是一旦伸到极限,没有了继续攻击的后劲,其实不过就是一把无力的匕首。对方的大锤尽管不适合远攻,近防敲掉你的枪头还是足够的。

清朝有意推迟灭明,刻意绕过关宁、燕京两地,反复攻击他们的后方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最终成功把第六次正式入关的决战地点选在了入关第一站的山海关。清朝在战略上的布局实在是太狠毒了。




明朝末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拿着手上关宁铁骑这支筹码,终于把宝全部压到了满清一边!多尔衮的11万八旗军由山海关进入中原,开启了入关争夺天下的序幕。

那么,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满清是否还能如此顺利呢?

答案很明确,绝对不可能。

事实上,如果不是吴三桂当了带路党,充当满清的马前卒,哪怕清军攻入山海关,也无法成为天下之主。为解释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局势。

崇祯帝自杀后,明朝依然有几十万大军,对于李自成来说,最近的威胁就是山海关手握关宁铁骑的吴三桂。为瓦解吴三桂所部的斗志,李自成对吴三桂采用招降之计。这个策略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当时的吴三桂的确是一股可以争取的力量。

但事情坏就坏在李自成无法约束部下,大顺军二号人物刘宗敏,不顾他的劝阻,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一个女人本是小事,可在这样的敏感时期就不妥了。

倒不是吴三桂真的像说书人讲的那样,为了心头肉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而是这代表着大顺对吴三桂毫无诚意。又想招降人家,又欺负人家的女眷,哪有这样整事的?

何况崇祯帝等于是被大顺逼死的,明朝遗臣跟大顺有着天然的国仇家恨。于公于私,吴三桂都不想投降李自成,于是一边向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求援,一边召集山海关的武将们商量对策。

讨论的结果,是大家在会上表示“绝不从贼”,还四处散发檄文,说“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

不过,为了拖延李自成,以及保全身在京城的家眷,吴三桂决定诈降,派山海关士绅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去见李自成。

李自成起先被蒙住了,但后来有人真心投靠,将吴三桂的计划全盘托出。李自成大怒,率六万大军攻打山海关,却已经迟了。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信后昼夜行军,先一步到达山海关门十五里之外。

这里说明一点,在此之前吴三桂早就已经和满清勾勾搭搭,他的舅舅祖大寿在松锦大战后投降满清,吴三桂私下跟他保持书信来往,还借着祖大寿和皇太极通过信,一直在玩脚踩两只船的把戏。

但是,吴三桂老奸巨滑,实际上也只是将满清当成退路或者助力,并不想当满清的狗。向多尔衮求援,提出的条件是黄河南北分治,并非让满清入主中原,某种程度上他是妄图和多尔衮平等交易。

然而多尔衮也不是一般的人物,早已洞悉吴三桂的心思,故而坐视吴三桂的军队和大顺军厮杀。直到李自成即将攻下东西罗城和北翼城,吴三桂杀出重围亲自求救,多尔衮才加入战斗。而吴三桂付出的代价就是彻底臣服,认满清为主子。

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不是简单的一道防线,是以城为关,城池坚固,并设有多种防御措施。倘若吴三桂不打开大门,满清很难攻破,更别说入关争夺天下。

虽然之前满清曾绕过山海关,借道蒙古从长城防线的薄弱关口杀进关内,直入京城附近烧杀抢掠,甚至敢南下劫掠山东地区。但抢掠骚扰和全面侵占是不同的概念。

抢掠骚扰可以打一仗换一个地方,机动性很强,全面侵占得逐步推进,每个打下来的地方都要分别驻守,如果占的地盘物资太贫乏,还得需要从大本营运送粮食和军械。

这就是山海关的重要之处,没了辽西走廊这条通往关内的最短捷径,满清进入中原就会被切断退路,而且山海关的驻军是明军精锐关宁铁骑,到时关门打狗,拖也能拖死八旗军。

况且八旗军多是骑兵,善于开阔地区的野战,因而明军在关外打不赢八旗,但关内地形复杂多变,八旗军的优势就不明显了。

关内的明军也并不是那么弱。与起义军的多次交战中,取胜的都是明军,李自成好几次被打成光杆司令。只是灾祸频发,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起义就是个死,才会没办法镇压,还越打越多。

可想而知,如果国内没有起义军,明军可以轻松压制满清的崛起。同理,如果关外的满清安分一点,明军全力对付起义军,李自成也许早被抓获了。

退一步说,满清侥幸攻下山海关,没有吴三桂的配合也成不了事,因为人口太少。

资料显示,多尔衮率八旗军入关时,兵数只有11万,连同眷属并奴仆在内最多100万。以这么点人还想入主中原,无疑是痴人说梦。哪怕再多一倍也难以坐稳江山。

那为什么历史上的满清成功了呢?就是因为吴三桂。多尔衮威逼利诱,迫使吴三桂帮着满清稳住了最初的局面。别看吴三桂被忠于明朝的臣民们骂得狗血喷头,他在军中的威信其实很高。

有他做出榜样,再加上满清给出高官厚禄,山海关周边的散边游勇都降了满清。之后追剿起义军、与南明开战,做先锋的都是旧明军,八旗军跟在后面捡战功。

因此,吴三桂对满清敞开山海关大门,不仅让八旗军取得了介入明朝内战的绝佳时机,而且更因吴三桂的示范效应,顺利收编了一大波旧日的明军,短时间内壮大了队伍。




即使吴三桂归降李自成,满清入主中原也是不可避免的。从气数上讲,汉人的天下总是在重复王朝的不断更替,在历史上形成一个周期律,大凡王朝的建立初期万象更新,生气勃勃。以后就开始政治昏庸、官场腐败,江河日下,每下愈况。等到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时,已不堪一击。于是新朝代开始孕育、萌生,而后又是一个轮回。汉人的政权在轮回中造恶不断叠加,于是就引来了异族的入侵。自汉、晋以来一直在遵循着这个规律在一朝一朝的演绎。本来是朱明立国赶走的就是异族蒙古人,但大明王朝的腐败堕落却是空前绝后的。也许是这种腐败堕落的风气影响到了李自成的大顺军,才使得大顺政权从头到脚迅速陷入了轮回。李自成大顺军一进北京迅速变质,完全失去了当年雄风。一败山海关,二败山西,三败陕西,兵败如山倒,迅速土崩瓦解。说明了1644那个甲申年汉人的气数已尽,需要异族的野蛮杀戮来抵消往日积累的罪恶。这符合佛法的万有因果定律,用世间的说法叫天命有归,不可逆转,因此说不管吴三桂降谁,都改变不了天下运势的归属。




世上的事从来没有如果,或者假如,朝代更换,历史必然,




李自成如果很好地得到吴三桂的归顺,没有放清兵入关,平稳地渡过几个月,也许大顺朝就真的立起来了。

首先,在大都建立健全皇帝中央政权和任命地方郡县制,名正言顺的号令天下。

其次,以招安吴三桂等模式,安定边疆。对于满族等继续沿用明朝镇抚两手并用的民族政策,始终不给他入关兴风作浪的机会。

第三个,李自成应迅速安定天下民众,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的冲击下,明朝已呈现土崩瓦解之势,天下已是散沙一盘,人心浮动。而清兵就是乘机入关,乘打败李自成的机会,建立清政权,一面严厉镇压反抗者,一面做好安抚工作。

可想而知,清兵满打满算十几万人马,不是借助吴三桂、洪承畴等明军降将,怎能很快地占领如此辽阔的九州大地呢?

而李自成原先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要比少数满族人更容易打下天下的。但不知为何,李自成等人轻视清兵和吴三桂,竟然迎战三战三败而导致全军溃败,彻底暴露了流寇不堪一击的致命弱点。

崇祯皇帝要是苟延残喘地活着,说不定还会欣喜若狂地看到翻本的机会。可惜,一国之君已悲观之绝,大明政权确是气数已尽。只能成全了清朝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山海关   大顺   崇祯   清朝   大明   明朝   王朝   清兵   起义军   中原   关内   朝代   满清   政权   集团   财经   天下   吴三桂   李自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