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将军真的能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吗?

中国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成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相信大家不仅听过,而且很熟悉。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军在外打仗,可随机应变,不必遵守或等待皇帝的命令。但是,由于君主的干预,能够做到这句话的寥寥无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句大家都熟悉的古训,出现在公元前258年“信陵君窃符救赵”过程中。侯生给信陵君分析用窃得的兵符去调动军队时可能出现意外时,就说了这句话。

而比它更早的《孙子兵法·九变篇》记载:“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可见,“将在外”是后人给孙子兵法的论述原文加上的。改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本义也就变成了只要将帅统兵在外,就可以不听从君主的命令。

深通君主集权社会政治军事之道的孙子给出了这段论述的总原则正是本篇的首句,开宗明义——“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就是说:一切军事作战的原则,是统兵作战的将军必须完全听命于自己本国的君主。而后面五个“有所不”,是指特殊情况下的例外,万不得已时采取的非常之计,而“君命有所不受”则是最下策——万不得已时可以不听从君王错误的、不合实际的命令。而君主命令的对错,为将者则无权评判。作为将帅,唯一的权力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君主命令。

君主对军队的指挥权是君主极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君主极权的重要基础和绝对保障。兵凶战危,军事指挥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安危,也关系到君主的生死存亡。那么,将帅无论是以“统兵在外”,还是以其它任何名义而不听从君主命令,都是对君主极权的挑战,其后果不言而喻。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朝廷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帅汉朝军队平叛。汉景帝唯一的同胞弟弟梁王刘揖遭受吴楚叛军连续猛烈攻击,梁王急忙接连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却总是推三阻四,按兵不动。梁王无奈只得直接向景帝告急。汉景帝虽然诏令周亚夫出兵救援梁国,可周亚夫仍然“不受君命”……

岂不知,周亚夫和汉景帝在合演双簧——原来,周亚夫在出征前,汉景帝对他面授机宜,他们共同制定作战方略。周亚夫提出:“楚军剽悍勇猛,机动灵活,如果我们与他们正面交锋很难取胜,我建议故意将梁国作为诱饵送给叛军,我军再切断叛军的后勤补给线,这样才可以制服叛军。”汉景帝同意了这个方案。

《资治通鉴》记载:“太尉亚夫言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周亚夫提出的这种一箭双雕之计,正是汉景帝最想要的——既可以平定叛乱的七国,同时又能够削弱已经威胁到皇权的梁王。

世人看到漢景帝紧急命令周亚夫发兵救梁,周亚夫竟然拒不受命,却看不懂周亚夫不发兵救梁正是不遗余力执行皇帝命令的本质。

仅此一个案例,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君命有所不受”无论是被正解,还是被误读成“为将者只要统兵在外,就可以不听君命”,即使注意到原文重要的前提,注意到原文特殊的语境,也没有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只要不无条件听从君命,就必定铸成违抗君命的原则性错误,使将帅们遭受飞来横祸——轻则入狱、杀头,重则满门抄斩,甚至诛灭九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而绝非所谓“冤案”。

从表面上看,“君命有所不受”可能是被将帅理解或者执行时出现了失误,本质则揭示了“绝对听从君命”是君主专制制度本身最核心的要求。在那个时代,“君命”可以随着君主个人的意志、情感、好恶等不确定因素而千变万化,因此即使无条件听从君命,也有可能演变成“不听君命”而惨遭厄运,更何况“君命有所不受”……

人们都往往只看表象,而不看本质,一厢情愿地期待自己梦想的美好结局,简直就是与虎谋皮。

说几个例子,比如名将廉颇和李牧在赵王的干预下,被迫下岗。民族英雄岳飞,在宋高宗强行干预下妥协。但凡事都有例外,不是每个将领都如此,以下三位将领在外出征时,就不遵守皇帝(国君)的命令,坚持己见。

孙子

一、孙武

孙武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其创作的《孙子兵法》千古流传,被历代兵家视为至宝。孙武认为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有次,吴王阖闾为了试探孙武的用兵能力,让孙武训练宫女,但是宫女们都不听命令。孙武不顾吴王的命令,杀鸡儆猴,斩了女兵队长,也就是吴王爱姬。

吴王阖闾痛失美人,非常生气,但听了孙武的解释,怒气消失,拜孙武为将军。吴国在孙武的辅佐下,吴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吴王阖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据说有一次,吴王想要看看孙武到底是怎么调教军队的,于是就让孙武来训练宫中的宫女,这不是捣乱吗?而宫女们都不听命令,于是孙武根本就不管吴王说的什么,直接就杀了当时女兵的队长,也就是吴王最喜欢的那个妃子,但是痛苦归痛苦,生气归生气,听了孙武的话之后也没有办法,而且还拜孙武作为上将。

周亚夫

二、周亚夫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次子,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其治军之严,实属罕见。周亚夫是历史上少有的坚持贯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将领。汉文帝时,有一次匈奴犯境,文帝紧急调三路大军在长安附近防守。

汉文帝为了鼓励将士们,亲自到军营犒赏士兵,顺利的进入其中两路军的军营。但是,文帝到周亚夫军营时,被守卫阻挡,理由是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好在,文帝是明君,不仅没怪罪周亚夫,反而奖赏了。他是真真正正的在履行这句话的真正意义,说是有一次匈奴来犯,当时汉文帝想要调三路大军,回到长安城来防守,于是就亲自来到三军之中。另外两路军的军营很容易都进去了,而到了周亚夫这里,却被士兵拦住了。士兵也是胆子真大,他告诉皇帝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帝的命令,幸好这个汉文帝也是难得的明君,没有怪罪于他。

汉宣帝

三、赵充国

赵充国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勇敢又有谋略的名将。汉宣帝在位初期,赵充国已经70多岁了,但其勇略不减当年,在对羌人作战时,因久不发兵,被宣帝指责并催促他发兵。但是皇帝的干预,并没有让赵充国放弃自己的作战方略,而是坚持己见,向宣帝陈述用兵利害,终于得到谅解。他当时已经是一位非常老的将军了,70多岁的年纪,在古代已经是快要进棺材的人了,而他当时还是担任了将军之位,也是有他的智谋在的,他在和敌人作战的时候一直按兵不动,而汉宣帝让他发兵,他还是不发兵,并且向汉宣帝说了,自己不发兵的原因也是被皇帝接受了。

若是是打仗没有成功,或者说是皇帝铁了心的,非要你按照他的命令来,那么你若是不按照他的命令攻击或者防守,等到你班师回朝的时候,等待你的也只有一个欺君之罪的大帽子扣下来。

相信这也是古往今来诸位将军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而无论是名将还是昏君,都是如此,我们就知道岳飞其实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迫回来的,连续的一十二道金牌呀,生生地把即将灭亡的金国又给他们救了回来。

而我们也知道,在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的守将,也是从廉颇换成了赵括,而这件事情也是皇帝下的命令,若是廉颇一味的不肯接受皇帝的命令,还是想要独掌赵军的大权的话,那么赵国会不会失败也不一定,但是自己又怎么能够不接受皇帝的命令?但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几位将军,却都是真真正正的履行了这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在外   吴王   孙子兵法   将军   极权   叛军   将帅   作战   宫女   军中   将领   君主   军营   皇帝   命令   古代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