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

肯定会,即便是当时不会立即杀害朱允炆,过个一两年,也会实现权力的转移。

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出兵理由是在《皇明祖训》 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明朝初建,朱元璋建立了汉族最后一个统一王朝,这个出身最低的创业皇帝,再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之后,特别是汉朝和宋朝的经验之后,规定了一系列得国人行为准则,这些保证帝国运行的至高”宪法“就是《皇明祖训》,其中为了防止外戚做大,就规定了皇后是平民出身,所以大明的皇后中,平民出身的最多。为了防止武将做大,就让自己的儿子们都外出就藩,驻守边疆,为大明保家卫国。

但是这一切的基准,就是大明有一个超级的继承人,大明首任太子朱标,这个从小就寄予厚望的皇长子,从他成为太子那天,一切的天平都开始向着他倾斜,可是在朱元璋的高压下,这位年轻有为的太子,自己还是扛不住了,在出了一趟公差,回来就一病不起,最后提前下课,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地基出现了巨大漏洞,所以要补救,最后想到了皇三代的朱允炆,反而跳过了已经就藩边疆的皇二代们。

对于燕王朱棣来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优异的娃儿,结婚更是娶了中山王徐达的女儿,还在徐达手下历练了好多年,自己哥哥那会,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就算了,毕竟哥哥朱标那么优秀。现在朱标不在了,作为最有实力的藩王,怎么着也应该提一下,结果朱元璋为了保障帝国基础不变,即便是发动最后一个大案”蓝玉案“,大杀功勋武将,也不愿意召回自己,反而用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还让四个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儒生做辅政大臣,也是怒火丛生。

朱允炆这个庶子可以上位,可以说小智慧不少,但是在爷爷走后,开始正式独立处理政务就太稚嫩了。自己一个没有怎么历练的孩子,匆忙上位,仅凭四个所谓的儒生摆弄朝政,一开始的解除严格的纪律,给官员松绑,降低刑罚的程度,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削藩这个超级动作之后,朱允炆就开始昏招频出了,自己的亲叔叔,皇亲国戚,居然被一帮小衙役给逼得自焚了,都没有惊醒,这么残酷的对待的自己的皇叔们,这对那些手握兵权的藩王来说,怎么能够忍受,所以朱棣开始清君侧,藩王们的态度几乎是作壁上观。

朱棣到了南京城下,朱允炆不自焚,这时候的作为一国之主,他怎么对待这个来势汹汹的皇叔呢?下达罪己诏,承认自己行政出现了错误,然后朱棣开始辅政,接着慢慢接手帝国权力,最后把朱允炆彻底踢开,可能暴毙,或者被圈禁一辈子,毕竟历史上,朱允炆的儿子就是被圈禁了大半辈子,出来时,连话都不会说,什么东西都不认识。




建文帝可能跑了,也可能是自焚而亡。不过这不重要。当时不管朱允炆怎么着,他没自焚也好,不逃跑也好,只要他活着被朱棣活捉,必然是个死。因为史料中对朱棣继位的记载,非常有内涵。


根据史料记载,朱棣初进南京时,城内乱成一锅粥,为了抢占先机,朱棣把兵马分成了四部分:其中实力最强的一队被派去镇压以徐达大儿子徐辉祖为首的抵抗势力;第二队派去天牢释放被建文帝拘押的几个王爷;第三队被派去皇宫,“保护”建文帝。

至于第四队则由朱棣自己亲自带队,作为战场的预备队。

三队人马派出后,镇压抵抗势力的一队进展非常不顺,因为徐辉祖死不投降,跟燕军在城内打巷战。营救王爷的一队则很顺利,被拘押的王爷很快就救出,并送到朱棣面前。

但就在朱棣与弟弟们碰面,抱头痛哭时,第三队的人突然来回报说,皇宫起火了,已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朱棣听闻大惊,立马增派人手去灭火。表示一定要保护好建文帝。

大火烧了一段时间后,终于被扑灭。朱棣的手下从火堆里扒出两具尸体,说是建文帝和皇后的。当时这两具尸体已经烧的跟黑木碳差不多了,朱棣不确定这是不是朱允炆,因而特别犹豫要不要把消息公布天下。

就在朱棣正犹豫时,他的军师姚广孝悄悄的对朱棣说:这两具尸体就是皇上和皇后!他们死得其所。你赶紧宣布。

朱棣很聪明,瞬间明白了姚广孝的意思。于是他立刻就认定两具尸体是自己的好侄儿和侄媳妇,扑上去就抱着尸体号丧:你们怎么这么傻啊,我是来帮你清除奸臣的,你们咋就自焚了啊?

哭过一番后,朱棣安排人下葬。随后他马上与姚广孝一起商量自己称帝的事宜。朱棣当时是想立即称帝的。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他如果不称帝,大家不会服他。甚至就连南京城里的老百姓也不会服他。

但姚广孝很精明,他看得更远。他劝朱棣再忍忍,先不要登基,还可以等南京再乱一点了称帝。到那时候,天命所归,大家希望朱棣能出来收拾残局,便会真心拥戴他称帝。

忍了一段时间后,朱棣手下靖难的将领先忍不住了,纷纷来劝进,但朱棣不允许。

又过了一段时间,南京城内的诸王爷们忍不住了,纷纷来劝进,但朱棣仍不允许。

又又过了一段时间,建文朝的旧臣们也忍不住了,也纷纷来劝进,朱棣再次驳回,表示自己不会称帝。

直到最后,城内百姓的代表,乡绅地保们全部都来上奏了,请求朱棣赶快登基,称再这样乱下去的话,百姓们就无法生活了。请求朱棣以苍生社稷为重赶紧称帝。朱棣这时才假模假样的表示:既然你们都希望让我登基继位,那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之后,朱棣四处贴榜,表示自己要称帝,在获得一致拥戴后,他顺利登基。至于昔日的建文帝,则没什么人还关心他了。

至此,靖难之役才算是完全结束。

细看这段历史记载不难发现,建文帝有没有自焚,或者说他很爷们,就不逃跑,就坐在皇宫大殿上等着朱棣来抓,真的很重要吗?

事实上,并不重要。因为建文帝死亡的消息是朱棣主动放出来的,当别人质疑时,一口咬定建文帝死了的人,也是朱棣。

朱棣不傻,留着建文帝不杀,或者宣称建文帝跑了,这对他而言都非明智之举。

如果他不杀建文帝,他该怎么安置自己这个侄子?软禁?开什么玩笑。他以清君侧名义起兵却软禁皇帝,这不是自打脸吗?

先软禁再暗杀?这不是多此一举嘛?有这闲工夫,还不如直接趁乱弄死建文帝算了。

公开宣布建文帝失踪也不可能。因为一旦朱棣这么干了,那简直是后患无穷。比如后来清朝的“朱三太子案”。

据统计,从清朝入关,入主中原的七八十年时间里,前前后后就冒出十几个声称是“朱三太子”的人造反。

这个所谓的“朱三太子”就如小强一样,清朝杀了一个,不久后又冒出一个,搅的顺治康熙两朝几十年都不得安宁。

因此宣称建文帝失踪是不可能的。朱棣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宣称建文帝死了。

活人是不可能有的,尸体倒是有两具。想验尸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已经下葬了。



所以说,不管朱允炆当时怎么着,只要他被朱棣活捉,必然就是个死。朱棣有决心,也有脸皮做这种事。比如驸马梅殷之死,就是典型的朱棣式的肉体消灭。

朱棣继位后,朱棣的妹夫梅殷对他始终爱答不理,惹的朱棣一肚子火。有一天两个锦衣卫去找梅殷说点事,三人在过一条河时,梅殷突然掉到河里淹死了。按说像驸马淹死了这么大的事,朝野应该早就吵翻天了,两个锦衣卫坐视驸马被淹死,肯定也是少不了被问责的。但后来却很蹊跷,朝野没人敢过问这件疑案,两个锦衣卫也得到了提拔。

最后是梅殷的妻子宁国公主追究,一直问到了朱棣那里,朱棣看瞒不住了,才下令彻查这件事情。而彻查的结果也非常搞笑,朱棣对妹妹说原来两个锦衣卫跟梅夫有仇,把他扔河里淹死了。而我对此事一概不知,不过妹妹你不要伤心,因为我这就下旨宰了这俩个胆大包天的家伙。

这事怎么评价呢?这不是在糊弄鬼吗?

另外还有解缙之死也是如此,朱棣一个简单的意会,下面的人马上懂了。

从这些事不难看出,朱棣杀伐果断。他既然敢跟建文帝对着干,当然就敢杀建文帝。只不过他还要点脸,不敢正大光明的干而已。




朱棣不敢杀他。

但是建文帝会在朱棣叔叔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深刻反思自己,然后把朱棣叔叔看不过眼的“奸臣”一一诛杀,以示知错。

杀到朱棣叔叔满意后,战战兢兢地做几天皇帝,然后感觉自己才能不足,胜任不了皇帝之位,只有朱棣叔叔能开创盛世。于是就问朱棣叔叔是否愿意接过皇帝的重担,为天下百姓计?

朱棣叔叔推辞一下,就接受了。

禅位之后,建文帝被封为亲王,但是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不久就病死了。建文帝死后,朱棣很难过,于是以皇帝之礼下葬,还活埋了几个美女给他陪葬。

于是诸臣夸朱棣:“陛下仁义!”

另一种可能

建文帝认错处死奸臣后,就得了病,不久便暴毙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

诸臣为国之社稷着想,劝朱棣登基上位。

朱棣觉得诸臣说的有道理,当今天下唯有我朱棣才生胜任皇位。于是朱棣接受大统,登基上位。。




中国人讲究正统合法性,我大清进关是为了帮崇祯报仇,民国是驱除鞑虏,所以建文帝不会马上死,叔侄两人先抱头痛哭,然后建文帝要求禅位,朱棣当然不肯,三让三辞,朱棣拗不过建文帝当上了皇帝,过几年建文帝不幸得病去世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朱棣就是明成祖,都是当了皇帝的人,有什么敢与不敢的?他杀人的方法有千万条,就看怎么杀了。

历史上的建文帝应该是被朱棣杀掉了,或者被人献给朱棣然后被杀掉了。他逃出南京的机会等于零,因为李景隆开城投降,南京城匆忙间城破,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建文帝直接被烧杀在皇宫里了,南京本就是一个死地,建文帝没机会逃出去,所以不存在朱棣敢杀不敢杀的问题,关键是不能让人知道是他杀的,因为毕竟他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的。

历史上关于帝王间想杀而不能杀的解决方案,有很多可以参考,比如赵武灵王被囚禁沙丘宫活活饿死就是比较好的方案,后来梁武帝也就步后尘了。有些急于表现忠诚的,比如三国时的成济,就比较悲催,他被人当枪使,成济是三国后期曹魏武将,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用戟刺死魏高贵帝曹髦,后司马昭为平息众怒,将成倅、成济兄弟二人杀死,为别人背黑锅。另外比较时髦的做法是禅让后想办法再毒杀,也有禅让后得以善终的。这要看当时的环境和帝王的个人能力和胸襟了。

朱棣杀建文帝不需要禅让,这本质来说就是他们老朱家的内斗而已。唯一忌讳的就是犯上作乱的罪名,所以朱棣一定不能看见建文帝,或者起码不能让老百姓知道他们曾经见面过。但朱棣一定是确认了建文帝的死亡消息。

建文帝是身居皇宫的人物,自理能力一定不强,所以他的目标一定很大,并不能隐藏民间;明朝的实力强大,所以他也难以藏匿海外;可以说天下虽大,竟无他容身之地。再者想抓他的人太多,朱棣这边的人自不必说,还有墙头草有可能献建文帝自保或者升官发财,还有那些不满足现状的人,只有拥立新君才能取得更大地位和利益的人,更有这个冲动。总之建文帝和忠于他的人被杀死在皇宫,然后假意皇宫失火是个不错的故事。老百姓喜欢,明成祖也能接受,还可以假装四处找一找,以后的我们也可以多些遐想。

最后我们就开个玩笑:皇帝看起来是一个高光的职业,但从生到死,却无时无刻不在危险里,尤其是这一生一死的时候,这个职业非常的危险,所以没人再敢从事这个职业,渐渐地也就消亡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皇宫   大明   锦衣卫   奸臣   驸马   帝国   武将   上位   南京   城内   太子   皇后   尸体   叔叔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