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多尔衮这4位权臣中,谁的权力更大?

当然是曹操的权力最大。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大过皇帝,是有名的奸雄。其他三位比如诸葛亮,只是军师,出谋划策行,决策权不在他。司马懿,谨慎小心,活着沒多大权力,都为子孙谋福利了。至于多尔衮也始终是佐臣。




当然曹操权力最大。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他官至宰相,挟天子而令诸侯,权倾朝野,所以权利最大。三国时期他是魏国国主被称为魏武帝,汉版图十三州他统领九州,人口众多。而蜀吴两国只有五州。当然曹操权力最大。而诸葛亮一生就是蜀国宰相,虽然刘备托孤他辅助朝政,有决策权,但始终是为蜀国一臣,但决定权仍为刘禅。司马懿只是魏国一帅统领三军,有勇有谋打败七伐中原的诸葛亮,是东晋的奠基人,但东晋建立时他已故,只受溢号宣王皇帝,没有掌握过王家之权所以比不上曹操。

多尔滚原是明朝建州女真部落首领死后被清追封为慧哲郡王。但一个部部落的人少物匮,疆域也不及魏国,所以也不能与曹操相比。




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是东汉曹操权利更大。




问我四人谁权大?打油诗作可说清。

曹操是臣行君权,

君是愧儡他掌权。

诸葛丞相没越界,

力作群臣一楷模。

马懿权重倾朝野,

曹家根深撼不动。

尔衮权重也是臣,

多方势力难专横。

上述情况己说清,

只有曹操自独行。

农安县高纪元

202Ⅰ年9月6日





在这四位权臣中,可以肯定司马懿的权力是最小的,理由如下:

亦正亦邪的曹操

世人习惯称曹操为奸雄,但奸雄于曹操的意义又是特别的,既是奸诈之徒,又是英雄之士,识得其中分别,方可论断曹操。


曹操一生最大的遗憾恐怕就是没有冠名帝王,但职位并不影响他在三国时代”横行霸道“,倒是名誉上有些受损,诸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等说法,也成为他一生的污点。


那么作为”汉相“的曹操,权力究竟有多大呢?实际曹操的权力也是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他不同于袁绍,有庞大的家族世系做后盾;也不同于刘备,天生有着一张悠远绵邈的帝王系脸谱;更不是孙权,什么都不用干,就可以尽享父兄创下的一片基业。曹操的成功靠的是实力+才华。



曹操“本非岩穴知名人士”,其祖父曹腾是一名宦官,在宫中三十多年,相继伺候了四五位皇帝而无过失。至晚年,为了延续曹家血脉,收了曹操的父亲曹嵩为养子。曹嵩原为夏侯氏,过继之后,才更名为曹嵩。


在曹腾的庇荫下,曹嵩在官场平步青云,位列三公,曹氏家族才有了一点地位。但在那个门阀宗族血统论的年代,像曹氏这样的家族根本算不上什么正经家世,属于没有政治特权的“寒族”。所以,曹操有个小名叫“阿瞒”,要瞒什么似乎意有所指。


但曹操面对恶劣的乱世之境,他还是一位有抱负的有为青年。顶着官宦子弟的名头,入仕还是没什么难度的。二十岁的曹操被举荐孝廉,进入京都洛阳做了郎官,后又升为洛阳北部尉。


北部尉这个官不好当,官不大,权也不大,但责任挺大。又在天子脚下,遍地权贵,没人把王法放在眼里,所以,不好管理。


不过曹操到了,那就是另一说了,因为他能做到六亲不认。他到任后申明禁令,严肃法纪,凡有触犯禁令者,不论贵贱,一律乱棒打死。后来真有个送上门的权贵者。


当时,汉灵帝的宠臣蹇硕的叔父触犯了禁令,曹操按律将其处死。此后,治安大为好转,曹操也因此名震朝野。



这件小事说明曹操是一个相当有魄力的人,不畏强权,有铁腕性格,也有霹雳手段,只要有权在手,便可做到令行禁止。同时也暴露出,曹操乱世爱用重典,背负一个“奸雄”的名声也在所难免。


黄巾大起义后,曹操被朝廷授予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之后又晋升为济南相,至汉灵帝末期,又担任典军校尉。因董卓擅政,曹操不愿屈就于他,于是逃回陈留家中,散尽家财组建了一支五千余人的队伍,意图讨伐董卓。


在曹操、袁术等人的倡议下,十几路诸侯准备讨伐董卓,但终因各怀异志,未能成行,只有曹操独自前往,结果被董卓军击败,自己也差点送命。


至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起义军聚十万兵马进攻东郡,曹操因解了东郡之围而被推为东郡太守。初平三年,曹操入主衮州,一举夺得了称霸天下的资本。


衮州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曹操在此整编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青州兵”,之后数十年间这支队伍一直是曹操军中当之无愧的王牌。自此之后,曹操开始了他统一北方的进程。



董卓死后,汉室朝野陷入内乱,曹操又以一个救赎者的形象,将汉献帝解救于苦难之中,并迁都到许(河南许昌东)。自此而得到了大将军、武平侯的封号,拥有了以朝廷名义发号施令的权力,实力更加壮大起来。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地盘不大,就分出了十三个州,分别是司隶、豫州、冀州、衮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交州,几乎每个州都有豪强诸侯割据。各路诸侯间为了抢地盘,连年争战,百姓苦不勘言。


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最终占据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初步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局面,形成威逼江南的战略态势。


这样威猛的曹操,有胆识、有谋略、重人才,谁不惧他呢?


由此也看到,曹操所走的路线一直是济天下苍生的英雄路线。在乱世之中,他能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得全是实力与谋略。所以,他在三国时代是一位具有震慑力的人物。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位千古忠臣,明明有着帝王之才,却偏偏是个微臣的命。


诸葛亮,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南)。他出身官宦世家,是汉代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其父诸葛珪做过太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东汉末年的豫章太守。


诸葛亮父母去世得早,他与弟弟诸葛均投靠到诸葛玄门下,而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交好,并依附于他,因此,诸葛亮兄弟也在荆州呆过。至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表面过着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实际一直在关心天下大事,因为他常自比古时名相管仲、乐毅,在荆州一带也是小有名气。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经典感人的情节,就是刘备三兄弟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在正史中也确有此事,不过只有五个字带过,“凡三往,乃见。”,其中的“三”也不一定是指三次,也可能是更多次,是个概数。但足以表明,刘备求贤若渴的决心。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曹操已雄据一方,孙权又占据着江东,诸葛亮把主意打到了荆州和益州这两地,由此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在刘备活着的时候,由于手下人才众多,诸葛亮的权力是受制约的。刘备死后才是他权力绽放的时代。


刘备死前曾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此,历史上有两种相反的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中给予了肯定和赞扬。他说,刘备此举是古代君臣关系中最大公无私的典范(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把国家和儿子全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这实在是千古奇闻。


另一方观点认为,正因为是千古奇闻,所以刘备的托孤之言值得怀疑。不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从来没有哪个帝王会因为儿子的不中用,就把江山拱手让人的道理。


我们看到的历代帝王,无一不例外地,为了维护家族血统,千秋帝业,甚至不惜大肆屠戮。所以,刘备所言,“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实际是一句虚言,帝王之术也。



但不论此言虚与实,刘备死后,诸葛亮的确是大权在握了,可以说,与曹操不相上下。此后,蜀汉政权进入了诸葛亮时代。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诸葛亮是琅琊郡人,刘禅封其为武乡侯。封侯的意义在于,抬高受封者的地位。


其二,诸葛亮开府治事。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虽贵为丞相,但却并没有开府。开府,就是建立府署,建立属于官员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办事机构和官僚体系。比如曹操自任丞相也是开府的。


开府对于诸葛亮而言,意味着他有了独立于皇权之外的相权,而如果没开府就没有。所以,刘备时代不给诸葛亮开府也是有私心的。这件事对于诸葛亮意义重大。



其三,领益州牧。所谓的益州,实际就是蜀汉。诸葛亮既是丞相,又是益州牧,前者是一个国家的中枢政要,拥有的是中央行政权;后者是一个地方长官,拥有的是地方行政权。这两个职务的权限不一样,任务也不一样。刘禅把两个职务都给了诸葛亮,也就等于赋予了诸葛亮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


曹操的头衔和职务为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诸葛亮为武乡侯、丞相、领益州牧。这两位是何其相似,但区别还是有,前者基本都是自己弄来的,而后者基本都是执行了刘备的遗愿。


所以,刘禅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基本就是一个实习皇帝,诸葛亮不但位极人臣,而且大权独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韬光养晦的司马懿

曹操爱才,只要是他看上的人才,即使不用也要设法收到自己门下,司马懿就是这样进入曹魏阵营的。所以,司马懿与曹魏政权总有一种貌合神离之感。


司马懿,河内温县孝敬里人(今河南温县),出身世家大族,从小博学多闻,聪明有大志。二十岁出头时,就被南阳太守看重,说他非寻常之辈。


曹操听闻此人后,就想把他拉拢他,结果被拒,不过后来还是被曹操硬抓了去,从此,才与曹氏一家产生了瓜葛。


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并没有得到重用,在曹丕与曹植的夺位大战中,由于他支持了曹丕,因而在曹丕时代才得到重用。



曹丕对司马懿十分信任,曹丕称帝后,他先后出任过尚书、督军、御史中丞、尚书右仆射等职,封侯晋爵,官位显赫。而且每每曹丕出巡,都让司马懿守城,总理后方。因此,在曹丕临终前,司马懿进入了顾命辅政大臣之列。


到了魏明帝曹叡时代,司马懿的权力更大。他不仅手握重兵,而且四处征讨,接连加封为骠骑将军、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等权重之职,总领全国兵马。


虽然司马懿有赫赫战功在身,但仍然没有进入曹氏皇族的核心权力中心。但上天总是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魏明帝曹叡早逝,指定司马懿和曹爽为顾命大臣,这从客观上给了司马懿一次上位的机会。


魏明帝死后,曹芳即位,年仅八岁,曹魏大权基本在两位顾命大臣手里。曹爽是曹操的侄孙,大司马曹真的儿子。因为从儿时起就与曹叡关系好,所以魏明帝时得到了重用。



一开始,这两位还能和平共处,时间一久,曹爽养得一帮门客就不干了,比如毕轨、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等人。这些人是有一些才能,但大多是趋炎附势之徒。魏明帝时没有得到重用,曹爽为笼络人才,就把这些人都收到了自己门下。


在这帮门客的撺掇下,曹爽坐不住了,他开始一步步谋划着夺取司马懿的兵权,将其明升暗降,升为太傅,将其架空,以剥夺其兵权,然后又把自己的亲信安排到重要位置,掌控实权,而司马懿的人则被排挤殆尽。


司马懿当然明白曹爽的葫芦里卖得什么药,经营打拼多年,他明白自己始终还是外姓,并不被信任。曹爽的步步紧逼,逼得根基雄厚的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


曹爽一干人在政变中全部被处死,还灭了三族。从此之后,司马懿一家彻底掌控了曹魏政权,为后来的西晋王朝奠定了基础。


从司马懿在曹魏的发展过程来看,他与曹操、诸葛亮的地位还不能相比。他的权力一直是受制约的,高平陵政变三年后,他就死了,所以他的成果最终受益人是他的儿子们。



勇夺天下的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十二子阿济格与皇十六子多铎是他的同胞兄弟,三兄弟的受宠与母亲阿巴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晚年最受宠的大妃。


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兵,至晚年时,他把自己经营的两黄旗分拨给了多尔衮三兄弟,这也成为他们三兄弟之后的政治资本。


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三兄弟无力与皇太极争位,只能眼看着他们的军事实力被削弱。不过多尔衮在皇太极手里失去的权力,最终在顺治手里夺了回来。


多尔衮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16岁时跟随皇太极讨伐蒙古察哈尔部,因大破敌军,被皇太极赐予“墨尔根代青”的称号(意为聪明王)。


在之后,他参加了几乎后金征服天下的所有重大战役,而且逢战必一马当先,勇猛无比。



皇太极称帝后,24岁的多尔衮,也晋封和硕睿亲王,位列六王之第三位。在军事力量上,他们三兄弟的兵力也占到八旗总兵的三分之一,仅次于皇太极的直属部队。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猝死,生前没有立嗣,这让大清再度陷入一场权力的争夺战。


在八旗诸位王公中,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战功赫赫,并掌握着两旗力量;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战功也不少,也有两旗亲军;代善是努尔哈赤次子,皇太极的二哥,一人也独掌两旗;济尔哈朗作为努尔哈赤的侄子,多尔衮的堂哥,也有一旗人马。


在这四位当中,代善的资历最老,地位最高,背后还有身居高位的儿孙们的支持。但代善经历过与皇太极的争权,已没有了太大的政治野心。而济尔哈朗资历也不足,所以,最终的决选就落在了多尔衮与豪格身上。



皇太极的老臣们极力拥立豪格,理由是以皇太极之子为先。多尔衮的兄弟及亲友,还有战友,当然都希望多尔衮能上位。


这两拨人马实力相当,为平衡和缓和双方矛盾,多尔衮提出了由六岁的福临即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出任摄政王,豪格还是被挤了出去。


而济尔哈朗与皇帝的关系本来就没有那么密切,多尔衮逐渐上升为首席摄政王,此后,大清的军国大事基本都由他说了算。


在多尔衮的谋划下,清朝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宏愿。但在此期间,随着他功劳的增加,变得专横跋扈,谋害了豪格,济尔哈朗也被他排挤到不敢说话。


清朝迁都北京后,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二年又改成“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六年又变成“皇父摄政王”,顺治基本等于成了他的“儿子”。民间一直有流传顺治生母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有着不一般的关系,看来也不能完全算是空穴来风。



七年摄政,多尔衮重用亲信,铲除异己,生活奢华,可谓一手遮天。不过他最终没有篡位,也许只是来不及,因为他三十九岁时就死了。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终究还是咽不下一口气,剥夺了他所有的封号,掘其墓,斩其骨,这是有多恨啊!


由此可见,多尔衮对于清朝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权臣,他享受了太上皇的待遇,一手遮天,无人敢管,绯闻也不少,难怪顺治在他死了之后还要清算,这是恨之入骨了。


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多尔衮,四位权臣,谁的权力更大?


笔者认为,通过上述各位权臣的简要历史,排位顺序是这样的:

曹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多尔衮排第二,诸葛亮排第三,司马懿排末位。你们觉得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权臣   益州   努尔哈赤   太守   荆州   挟天子以令诸侯   权力   太极   摄政王   奸雄   顺治   丞相   诸葛   兄弟   时代   财经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