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什么要杀秦始皇?

家仇,國恨,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秦始皇消灭六国,他非常清楚,六国留下的旧贵族势力,随时都有可能起来反对他。因为他不光是消灭了六个国家,并且这些国家贵族的特权被剥夺了。

于是,秦始皇把近十二万户的富豪人家,统一搬到了咸阳去居住,这样相对好管理他们。又把他们的兵器全部没收了,以此来保证安全。

张良是韩国人,他的祖父与父亲都做过韩的相国,属于韩国贵族后代。韩国被秦国消灭时,张良还年轻,他变卖了家里的财产,离开了老家,四处结交英雄,一心要为韩国报仇。

秦始皇喜欢到各地巡游,祭祀名山大川,在那里刻字颂扬自己,以求流传千古。再有就是彰显自己威武,使六国剩余势力惧怕。

张良一心想报仇,他探听到秦始皇出巡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和自己结交的一位大力士,埋伏在树林里。等到秦始皇的车队路过时,大力士用大铁锤砸向秦始皇的车,可惜只打中副车。

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亡下邳,后来加入了刘邦的起义大军,最终成为一代名士。




司马迁看过张良的像,说张良的相貌像一个妇人美女般的纤弱。可就是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却散尽家财,雇大力士在博浪沙袭击始皇帝的车驾,险些砸死了秦始皇。

之后,在反秦起义中,张良也一直举义兵身先士卒,后追随刘邦,成为刘邦集团中最杰出的谋士,为刘邦群雄逐鹿,经略天下屡出奇计。



功成名就后,张良闭门谢客,辟谷修仙。他不贪功名,不慕权力,更不为钱财利诱。

就这样一个清心寡欲的文弱士人,却矢志不渝地要刺杀秦始皇,要用毕生的辛苦推翻秦王朝统治,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底就是国恨家仇。

累世簪缨

张良的祖父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亲做过釐王、悼惠王的宰相,可以说,张良真的是“世代簪缨”的公子哥。

韩国是七个战国中最羸弱的国家,也是受秦国“远交近攻”政策祸害最深的国家。苏秦游说六国,把各国夸了个遍,大抵都是“沃野千里,带甲百万”,到了韩国实在是没的夸了,直说韩国出“良弓劲弩”,韩国军队皮实,精打,韩王宁愿屈辱做牛的肛门,不做鸡头,听的韩王脸上一阵青一阵白。



韩王安在灭国后两年被杀

秦王政十七年,秦军攻陷了韩国新郑,俘虏了韩王安,韩国成了秦灭国战中最先灭亡的国家。《史记》只记载了韩王安被俘虏了,至于其生死,没有任何记录。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大量秦简,其中关于墓主人喜的平生履历——《编年记》,透露了一个巨大的秘密:韩王安是在秦灭韩后的两年后才死的。

《编年记》竹简记载:廿年,韩王居某山;廿一年,韩王死。即秦王政二十年韩王安被迁徙到某地;秦王政二十一年,韩王死。

从中我们可以猜测秦王嬴政灭六国时,为了减轻各国的抵抗,对一向臣服的韩国采取了"怀柔政策",优待王室贵族,没有杀戮王室也没有没收财产。嬴政不杀韩王,这一念之仁也在无意中给韩国民众的"复国",留下了念想。



嬴政之后估计是看到了潜在祸患,就将韩王安迁徙陈县,远离韩国故土。之后韩王被杀,张良念及张家世代屡受君恩,为了“国仇家恨”对秦王政欲杀之而后快。



同样是六国遗緖,同样是国恨家仇,张良和项羽的选择截然不同

说到张良,想起项羽。他们都是六国遗緖,是反秦力量中一文一武的两个中坚力量,也是两个针锋相对的利益集团。但在进入秦国首都咸阳后,这两位身负“国仇家恨”的人,对于秦国的王室,对关中的秦国百姓的态度,态度却截然不同。

张良劝说刘邦接受子婴投降,劝刘邦离开醉生梦死的秦宫,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为刘邦赢得天下种下“善果”。可是项羽呢,却烧杀抢掠,毫不掩饰地宣泄他的复仇心理。



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刘邦赢就赢在格局上。而刘邦的格局,张良的影响和灌输功不可没。张良是刘邦看清天下格局的眼睛,也是刘邦经略天下的胸怀。




谢谢邀请!张良是韩国的贵族,世代为官,他的祖父和父亲曾做过韩国的宰相,秦始皇灭了韩国,杀了国君,张良一家的身份就由贵族变成平民百姓了,张良的心里怎能好受,为了给韩国的国君报仇,张良就拿出家财,结交了一些朋友,试图刺杀秦始皇。

秦始皇喜欢出游,一次,秦始皇的仪仗队经过博浪沙,张良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他的朋友中,有一个手使大锤的大力士,张良就教这个大力士,用大锤将秦始皇打死。这个大力士找准时机,拿起大锤,对准秦始皇的车驾打去,谁知没有打中秦始皇,被打到的是秦始皇的副驾,副驾被打死了,车子也被打碎了。秦始皇的侍卫赶紧来打这个大力士,大力士寡不敌众,力战而死。秦始皇吓了一惊,立即追查原因,结果发现是张良所为,于是下令捉拿张良,张良吓得赶紧逃走。

一日,他逃到下邳,被黄石公所看中,认为他是经天纬地之才,就把天书赠送给他,并指引他说,要好好阅读,将来大有用处。张良得到黄石公的天书,如虎添翼,才华大增,后来跟随刘邦,推翻秦朝,为韩国报了仇,了却了心愿。






《史记 留侯世家》:留侯倜傥,志怀愤惋。五代相韩,一朝归汉。进履宜假,运筹神算。横阳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静乱。人称三杰,辩推八难。赤松原游,白驹难绊。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这一段评价,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张良的一生。

张良风流潇洒,胸怀大志而愤恨,他的家族中五代人为韩国相国,到了张良则归于汉朝,他给老人捡鞋而学习太公兵法,协助刘邦而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张良扶立横阳君韩成为韩王,自己当了司徒以捍立韩国,在灞上协助刘邦度过危机,在固陵为刘邦解决困难。

时人称张良为三杰之一,张良向刘邦诉说八难,力劝刘邦禁止分封,张良功成名就之后,却想跟随赤松子去云游四方,学习养生之术,即使人生像白驹过隙一样迅速,也难以阻挡张良,司马迁曾经以为张良是一个高大魁梧的人,结果张良长得却像一个美丽的女子。

张良

这就是司马迁概的张良的一生,但是司马迁显然漏掉了一件事,这便是张良刺秦的故事。

一、秦并六国,韩国首灭。

张良的家族是韩国世袭的相国,他的家族中有五代人都做了韩王的相国,因此张良的家族就是标准的官二代,世代为官,家境殷实,身份高贵,衣食无忧,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六国,那么到了张良这一代,凭借他的本事,也一定会成为韩国的相国。

东方六国中,韩国是最弱小的诸侯国,也是第一个被秦国所灭亡的诸侯,公元前230年,秦国将领内史腾率领秦军南渡黄河攻打韩国,一举攻克了韩国都城新郑,俘虏了末代韩国国君韩王安,韩国灭亡,随后秦国把韩国的土地并为秦国的颍川郡。

韩国灭亡后,无论是韩国的王族,还是韩国的贵族,一下子从天堂坠到地狱,原本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一去不复返,作为曾经的贵族,年轻的张良开始流落民间,仗着官N代的身份,张良散尽家财,只想做一件事,就是报仇。

秦灭六国,韩国首灭

于公,张良要报国仇,他的国家韩国被秦国所灭亡,他想复国,于私,张良要报家仇,他的家族原本是韩国的相国,现在韩国灭亡了,他的家族也没落了,甚至他的族人可能被秦人所杀,此时的张良如同普通年轻人的冲动一样,为了国仇家恨,他只想报仇。

二、博浪刺秦,亡命天涯。

先有荆轲刺秦,后有高渐离刺秦,可惜的是,刺秦都以失败告终,并且刺客都死得很惨,张良想报仇,也把目光放在行刺秦始皇身上,这可能是张良想要报仇唯一的希望了,同时也朱反映了张良不惧生死的态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天下再无兵戈,此时的大秦帝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想要刺杀秦始皇,何其艰难,张良为了刺秦,花重金找到了一个大力士,并且制作了一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他的刺杀方法是让大力士挥动铁锤砸向坐在马车中的秦始皇,这叫远程刺杀,因为无法近身。

博浪刺秦

张良选择了一个绝佳的刺秦地点,就是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两人先埋伏起来,等待秦始皇东巡的车队,然后寻找六匹车拉的大车,将铁锤狠狠地砸过去,结果因为六匹马拉的大车有好多辆,大力士只砸中了其中一辆,这辆车上并没有秦始皇。

张良是刺杀秦始皇的所有刺客中,唯一活着逃脱的,因为有过刺秦的经历,张良只能亡命天涯,也正是这个时期,张良得到了老人的太公兵法,并且还结识了同样反秦的项伯,因为项伯的缘故,日后还救了刘邦一命,这是后话。

三、揭竿而起,聚众反秦。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去世后的第二年,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点燃了反秦的熊熊大火,整个天下的反秦起义如同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一样,四处开花,张良也迎来人生中的转机,他从秦朝的通缉犯摇身一变,成为千万支反秦义军中的一支。

陈胜、吴广反秦

张良凭借自己的关系,拉起了一支一百多人的反秦义军,由于势力太过弱小,无法立足,于是张良考虑先投靠势力较大的义军,然后再谋划反秦,张良最初是想投靠一个叫景驹的人,这人是楚国王族后裔,自称代理楚王。

结果张良在去投靠景驹的路上遇到了刘邦,同是反秦义军,相当于盟友,张良与刘邦一交谈,感觉对方才是自己要找的人,张良向刘邦谈起了太公兵法,几乎没人能听懂太公兵法,但是刘邦一听就懂,这就是缘分,于是张良放弃了投靠景驹,转而投靠刘邦。

四、复兴韩国,立足不稳。

刘邦当时是投靠项梁的,张良投靠刘邦,原则上也是项梁的部将,当时项梁想要拥立楚王后裔为楚王来号令天下,以便反秦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口号,项梁在范增的建议拥立熊立为楚王,而此时的张良人在楚营心在韩,仍然想的是自己的母国韩国,他想做的是复国。

刘邦与张良相遇

张良拥立韩王后裔韩成为王,自任司徒,聚集了一些韩国的百姓来反抗秦国,攻取了秦兵占据的数个城池,但是张良并未能巩固攻取的城池,反而在随后的一系列战争中,又被秦军夺走了城池,可见张良独自率军作战的能力一般。

张良虽然投靠了刘邦,但是他一生最大的希望还是复兴韩国,辅佐韩王,让自己再次成为韩国相国,这是张良家族的辉煌,也是张良独特的使命,张良不在乎金钱与财富,不在乎官职与地位,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就能理解尽管张良投靠了刘邦,最初还是与刘邦分开,张良更想做的是辅佐韩王,这是他的使命。

五、辅佐刘邦,开创大汉。

刘邦与张良在留县相遇,张良开始辅佐刘邦,张良为韩国夺取城池受阻后,又开始跟随刘邦了,此时的刘邦正一路向西攻朝关中进发,在颍川郡刘邦又请出了张良协助自己,之后张良协助刘邦从武关攻进关中。

张良辅佐刘邦

刘邦进入咸阳后,一个月后项羽才进入咸阳,由于曹无伤的告密,项羽准备发动突袭攻打刘邦,但此消息被项伯透露出张良,张良又告知了刘邦,在鸿门宴上,张良随机应变,协助刘邦脱险。

项羽分封天下之后,张良与刘邦告别,转而回韩国效命于韩王成,结果项羽却把韩王成带到了彭城,并杀害了他,韩王成一死,张良所为之效命的国君就不在了,张良开始心灰意冷,并且在彭城之战时再次投靠了刘邦。

这之后便是张良辅佐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打败了强大的项羽,建立了新生的大汉帝国,张良因为杰出的辅佐之功,被授予三杰之一,西汉帝国建立后,张良放弃了自己的官职,开始云游四海,还想跟随赤松子。

张良的人生理想不断在变化

张良的一生,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想:

青年时期:刺秦报仇

中年时期:反秦复

老年时期:修道崇黄

张良为何要刺杀秦始皇?

很简单,他想报仇,国仇家恨,张良想不惜一切代价刺秦报仇,可惜未能成功,这是张良年轻时期的想法,后来他就不这么想了。

张良为何协助刘邦灭秦败楚?

因为张良无法实现自己报仇的理想,又无法复兴韩国,张良虽然运筹帷幄,但是他独自带兵打仗的能力并不强,比起刘邦来差远了,张良早期多次带兵反秦,并且攻打城池,但是成绩并不理想,所夺取的城池还被秦兵抢走了,这不是张良的特长。

张良崇尚黄老道学

所以专业的事要留给专业的人来做,张良最专业的事就是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他带兵的能力不行,张良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一个有能力、有实力、有理想的主公来跟随,这个人就是刘邦,至少在当时的天下,没有人比刘邦更合适了。

张良辅佐刘邦功成名就之后,想法又变了,此时的张良变成了全身而退,他不留恋功名利䘵,也不在乎权力地位,只想好好地学习黄老道学,只想云游四方,化道修仙,此时的张良已经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了,看淡了一切,和年轻时的张良完全不一样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赤松   王安   国君   秦国   秦王   关中   项羽   国仇家恨   家仇   相国   大力士   刘邦   城池   韩国   贵族   财经   张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