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刘邦在未发迹时,曾为泗水亭亭长,说不是官吧,却也可以说是。说是官吧,却只是极其微末的小官。而萧何在当时则是县吏,职位、地位自然要高于刘邦。

奇怪的是,在当初沛县起兵时,名望还要高的萧何,为何与众人尊刘邦为首领呢?

首先,萧何确实很有能力,要不然后来也不会为刘邦坐镇后方,能让刘邦有一个极其稳固的后方大本营,而他本人也得以成为大汉开国功臣之首的汉朝第一相国。

不过,在刘邦未发迹时,萧何的名望虽然比刘邦要高,但说到底,萧何在当时也只是一名小小的县吏,地位并非很高。

所以,在一点上,萧何的优势并不比刘邦要强的多。

其次,刘邦当时在家的名声虽然不好,但在外面,他的人缘很好,简单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社会面上的人。

而刘邦不仅有人缘,会混朋友,而且他还非常的仗义,颇受一众兄弟的尊敬,比如周勃、樊哙、卢绾等等,当然,雍齿这个人有点特除。

在当时沛县起兵前,本来是刘邦押着很多老乡去做工,但由于天公不作美,途中就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么一算,等到地方时,也会迟到。

按倒当时秦朝的法令,迟到了会受到严重的处罚,陈胜吴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揭竿而起的。

此时刘邦不想让众老乡们平白的受罚,于是就放他们走了。而有不愿走的人,觉得刘邦这么仗义,就决定跟刘邦一起混。

这个时候的刘邦,虽然带的人不多,但好歹也算一个老大了,重要的是这些人,是后来沛县起兵的重要力量。

当沛县起兵时,由于刘邦本来就是一个老大。再加上沛县起兵的主要将领如樊哙、周勃、卢绾等人,又都以刘邦为首。

在这样的情况下,众人自然而然的推尊刘邦为老大了。

最后,当时在沛县稍微有点名望的萧何,之所以也拥戴刘邦。

这正是萧何的聪明之处。

一则,萧何知道自己只适合做一个辅助的人,却不是掌控全局的首领。

二则,可能是萧何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

因为当时沛县起义,也是在被逼无奈的形势下进行的,大家都不知道结局会怎样。

虽然当时各地也有不少反秦的起义军,但此时沛县的实力确实是很弱。萧何也不知道沛县这支义军的出路和未来会是怎样的。

若能成事,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失败,就麻烦了。那时第一个被处罚的和处罚最严重的,自然是起义军的头领。


萧何对此颇有顾忌,自然不愿做老大,而就和众人一起拥戴刘邦了。

事实证明,萧何的选择是对的,刘邦确实是做领导的人才,而他也的确是一个非常合格的辅弼能臣。一个做了大汉开国皇帝,一个做了大汉第一相。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司马迁老先生知道后世会存有疑问,就在《史记·汉高祖本纪》做了详细的记载。尽管对刘邦起义过程中的一些传说,也做了详细的叙述,这个值得商榷,但关于题主提到的问题应该是可信的。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先揭竿而起,举起反抗暴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

此时,沛县县令看到烽火遍地,为了保全自己,就秘密找来萧何、曹参商议起兵反秦之事。

萧何当时担任主吏掾,素来与刘邦关系很密切,在密切关注时局发展的同时,与逃亡芒砀山的刘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时,萧何就对县令说:“你是秦朝廷的官吏,沛县百姓恐怕很难听你的话。欲图谋大事必须把逃亡在外的英雄豪杰请回来不可。”

县令听从了萧何的建议,就派樊哙把刘邦请了回来。

此时的刘邦已经聚集了近百人,当刘邦带领众人回到沛县时,县令就后悔了,恐怕刘邦危害自己,就下令关闭城门派人把守,还想把萧何、曹参杀掉。

萧何、曹参翻越城墙来归附刘邦。

刘邦就写了一封信,劝告沛县父老杀掉县令,迎接刘邦入城,推举刘邦做县令。

但刘邦却推辞说:“现在诸侯并起,沛令一职应当选择全县最有威望的人来担任。我不是自爱,实在是德薄能鲜,耽误了自己事小,倘若耽误了全城百姓,那就百死莫赎。请选择贤能的人,图谋大事吧。”

刘邦一席话,既像是在推辞,又像是在吓唬那些胆小的人。造反是要杀头的,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怕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做带头大哥。
沛县父老经过卜筮后也说刘邦最吉,都拥戴刘邦。刘邦又多次推辞,最后勉为其难,只好答应。

也有说法是,刘邦答应先暂时做这个大哥,如果杀头的话,就杀他的头;如果侥幸成功了,那时再选举一个贤德的人来做首领。

还说刘邦夺取了天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当帝王,刘邦也再三推辞。但谁也不服谁,刘邦再次很为难的继续做暂时的大哥,这才摆平了。

其实,刘邦四十八岁才起事,并非一直在游手好闲,而是为了这一天,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舆论宣传,其母刘媪梦与神交而生刘邦,斩白蛇而起义;广交英雄豪杰,建立人脉等等。

至于卜筮一事,也有说法是萧何做了手脚,后世也有萧何让刘邦抓阄的故事。尽管史料没有记载,恐怕这事不假。刘邦、萧何他们能做出这些事来。

总而言之,刘邦起事时,已经有了近百人的队伍,萧何、曹参都是投奔刘邦而来,关键是造反要杀头,前途不明,这个大哥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最为关键的一点,刘邦是天生的领袖,萧何、曹参之流都仅仅是宰相之才,君臣名分早已经注定,这是无法改变的。如果不能够明确自己的定位,刘邦团队是无法走得更远的。

这就是萧何、曹参等人的高明之处。至于其他人及沛县父老,也就是人云亦云,过江之鲫。

刘邦本身适合做大哥,又想做大哥,推辞只是一个策略;萧何清楚自己不适合做大哥,不想出头也是本心实意。在这种情况下,众人也无法强迫萧何去做这个带头人。

这就是大家推举刘邦的原因,而没有选择萧何。




在我的印象中,总认为秦始皇的年龄要比刘邦大许多,然而历史上的刘邦(前256~前195年)实际比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只小3岁。

但两人的社会地位却相差悬殊。

秦始皇13岁继承皇位,22岁时亲政,此时刘邦还是个街头混混。

大约又过了5年的时间,由于刘邦和街面人们混的很熟,有点小人缘,随后被秦廷任命为泗水亭亭长(管理十里范围片长之类的小官)。

刘邦这人志向高远,不满足于“朝九晚五”沉闷的生活。



有一次,他看到秦始皇在豪华车队和仪仗士兵簇拥下出巡,羡慕之情油然而生,脱口说道:“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的言外之意就是,“将来我也要这么高调,我也要做老大”

刘邦一直在寻找机会和制造机会当老大,比如,有一次刘邦接到上级命令,要他押送犯人到骊山服劳役。

刘邦平时喜欢喝酒,估计这次执行任务时醉意朦胧放松了警惕,犯人走到半路就跑了一半儿。

刘邦心想,等到达骊山估计剩不下几个人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呢,于是说:“剩下的犯人你们都跑吧,官府追究下来我为你们抗雷!”



当刘邦说出让剩下的犯人跑路时,犯人们都惊呆了,感动之余都很佩服刘邦的胆量,一个朝廷命官,做出如此举动,非常人能做到。于是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刘邦芒砀山落草为寇。

刘邦一听心中暗自高兴,他等的就是这种结果,于是带着众人向芒砀山进发。

在行进的路上,刘邦为了让这些人死心塌地的跟随自己,上演了一幕“斩白蛇”的戏码。

原来走到半路的时候,走在前面的人遇到了一条大蛇拦路,刘邦此时喝的有点醉意朦胧,于是对众人说:“大家躲远一点,别溅一身血”。

众人躲得远远的。



过了一会,刘邦喊众人出来,大家一看,大蛇被斩成两段。

一行人再次上路,等走了一袋烟的功夫,有一位老太太哭着寻找儿子,他说自己是“小白龙”的母亲,她儿子小白龙被赤帝的儿子斩成了两段。

不用说,众人明白了眼前的刘邦就是赤帝的儿子,众人对刘邦有异相,是天之娇子深信不疑,于是死心塌地跟随刘邦。

以上只是刘邦制造的噱头,无非是为以后造反当老大铺路。刘邦蛰伏芒砀山,等待机会再次降临。

上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机会再次降临刘邦的头上。




公元前209年,秦朝末年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这犹如一颗火种投进了炸药桶,反秦起义军风起云涌。

此时秦朝的官吏萧何看准了时机,也想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当时萧何只是一个管理法律的文书,是秦朝底层官吏。

萧何心想,如果能推翻秦朝,我以后的职位肯定比现在高。我撺掇沛县县令也造反。到时候造反成功了,我可以上位。如果失败了,有县令前面抗雷,大不了我跑路。

用小的代价博取更大的功名,这个合算。于是萧何前去撺掇县令造反。

萧何算盘打的很精,但县令也不傻。他直接拒绝了,不想做出头的椽子。



萧何见事情挑明了,如果县令告密,萧河就死定了,为了自保,萧何一不做二不休把县令杀死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事已至此,萧何只有找到带头人造反才是唯一的活路。

这时候他想起了逃亡芒砀山的刘邦。于是派人去山上找来刘邦。

刘邦带着众兄弟下山来见萧何,共商反秦一事。

事后我们得知,刘邦做了沛县起义的首领,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萧何的名望比刘邦要高,为何众人拥戴刘邦当老大呢?

原来刘邦能做老大是萧何极力撮合的结果。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萧何明白,不是所有人能当老大这个角色。造反可不是闹着玩,首先没胆量的不能做老大。




萧何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如果让自己写个法律文书,打打官司告告状,这个没问题。

假如让自己带有众人造反就差强人意了。萧何清楚,历朝历代文人只能当军师做不了皇帝。

比如李斯的文采比谁都好,名望也不低,他不适合当皇帝,只适合当秦始皇的谋士。

这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道理。不能当栋梁,就当檩条好了。

况且此时造反当老大也并不意味着将来就当皇帝,当时变数很大。

萧何比谁头脑都聪明。审时度势认为只有刘邦适合当老大。因为刘邦胆量最大,说难听点就是有点“二百五”,一撺掇就上劲的主。

萧何想到此于是对刘邦说:“刘哥,这个老大非你莫属”。




说实话刘邦很想当老大,但他还是做出一种高姿态说,“我能力有限,还是推举别人吧”。

此时有人提议推举萧何当老大。

萧何为了防止刘邦推辞,于是提出二人用抓阄来决定谁当老大。

萧何写了两个纸条,说,两个纸条分别写着“当”或“不当”,抓住当的就是老大,抓住“不当”就不是老大。

萧何写好阄后揉成团,对刘邦说,“我写的阄,刘哥你先抓吧”。

刘邦没想那么多就抓了一个阄,剩下的一个萧何拿了过来。

萧何走到刘邦面前说,“刘哥,看看上面写的什么呢?”



刘邦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一个“当”。萧何笑笑,说,“真乃天意也。”

既然你这个是当,我这个就肯定是“不当”了。说完这些,萧何把手中的阄扔到嘴里嚼了嚼咽了。

随后刘邦“合情合理”做了老大。

亲们看出萧何的诡计了吗?萧何实际是骗了刘邦,这两个阄上面都写着“当”,也就是说,刘邦抓哪一个都是“当”老大。

这是萧何不想当老大的办法。如果萧何相当老大就不会用这个办法了,他可能用贿选的办法当老大。

我真不明白到底是萧何骗了刘邦还是成全了刘邦,也不知道刘邦是真傻还是故意装傻。反正二人彼此成全了各自的事业,萧何以后做了汉朝的丞相,刘邦开创了300年的大汉基业。

文/秉烛读春秋




你的提问,存在很多问题。一、当时他还叫刘季,不叫刘邦;二,众人没有拥戴刘季,那时候沛县认识他刘季的没有几个人,沛县的人多数是想想推举萧何的;三、选举带头人的会议上,萧何性格局限,扭扭捏捏的,不敢撑头坐主位,而刘季脸皮厚,一屁股就坐到主位上去了,喧宾夺主,好多人虽然不认识他,但见他已经死皮赖脸样之之的坐好了,而萧何还在扭捏作态…大家也是对萧何失望;四、平时跟刘季一起混的樊哙等混混儿见刘季抢座主位了,也很有眼力劲儿的赶紧去刘季身边站位撑场面…大家一看这情形,行了就他吧,反正他妈的是造反的事,谁带头谁危险,你刘季不怕死?那就你了。




我们都知道,刘邦在起兵之前,只是一个小小泗水亭长,这官比现在的村长大不了多少,而萧何曹参都是他的上司。

萧何任沛县主吏掾,类似现在的组织部长,不过管的肯定比现在的组织部长多,是除一把手之外最主要的官员。至于曹参,则是沛县狱掾,就是监狱长之类的职务,也是刘邦的上司。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刘邦起兵之后,萧何曹参反而成了刘邦的下属呢?

今天金鳞就跟大家聊聊刘邦起兵上位的过程,分析一下当时已经49岁的刘邦,为何被人推举为沛公,进而成为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

01.亡命天涯

关于刘邦举兵的经过,和陈胜吴广起义有些类似,但是又有不同。刘邦作为泗水亭长,负责押送刑徒去骊山,不过走了还没多远,就已经跑了很多人。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在刘邦押送途中,除了有人逃跑之外,也遇到了大雨天气,还走错了路,眼看着难以如期到达,就算到了也剩不下几个人了。

在喝了一场大酒之后,刘邦主动把剩下的人全都放了,对大家说各找各妈,然后他自己也跑了。

我们都知道秦法很厉害,为什么这帮刑徒都敢逃跑呢?道理也简单,这正好说明了当时秦帝国对人民的压制,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反正去了骊山必死无疑,那还不如现在就逃跑,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作为这批刑徒的押送人,刘邦为什么不杀一儆百呢?

这就要考虑刘邦的身份问题了,他自己也是普通出身,押送的又都是自己的本乡人,而且他作为一个游侠出身,自始至终都标榜侠义仁爱的人,肯定干不出那种事情。

不过,刘邦还这会只是逃跑而已,亡匿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并没有像陈胜吴广那样大张旗鼓的造反。

02.举起造反

刘邦在芒砀山当流寇的时间并不长,总共不到一年的时间。

胡亥即位之后不久,在大泽乡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而且起义军势如破竹,迅速打开了局面,那些不满秦帝国统治的人全部浮出水面,蠢蠢欲动。

当时,想反抗暴秦的不止是那些被压迫的民众,还有很多本身既得利益者,比如说秦朝的地方官吏。既然是既得利益者,为何要起兵反秦呢?

因为陈胜吴广起义之初,攻城略地,实在太顺利了,杀了不少郡县的一把手。所以那些尚未被波及到的郡县主官,自然心惊胆战,当时的局面让他们不得不为自己寻找退路。

当时,沛县的县令担心义军杀到的时候被清算,也就动了反叛帝国的心思,甚至还找下属萧何曹参商议。

不过萧何曹参却有不同意见,说你是秦国官吏,带头起兵身份比较尴尬,没有号召力,万一沛县人民不想跟着你干咋办?

最好的策略是把那些在外逃亡的沛县子弟都找回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到那时就没人敢不听了。

萧何和曹参都是刘邦的好朋友,他所谓的逃亡子弟自然就是指刘邦那一伙子。于是沛令就找来了刘邦的好友樊哙,让他去山里把刘邦找回来。

不过,搞笑的事情来了,这边樊哙刚出门,沛令却反悔了。不但把城门给关了,还要把萧何曹参给杀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心里多少都会有点疑惑,这县令是不是脑子有毛病,本来是你自己想搞事情,现在决定要搞了,你却反悔了,还要杀同伙,这算什么事?

史书对此记载非常简略,只说沛令“恐其有变”,然后就改主意了。我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事情,不过肯定是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比如上级官员突然给他很大的压力,再比如有人给他说了些什么,但是我们不得而知。

除了上面设想的,其实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和项羽有关。不过金鳞这里先卖个关子,等后面聊到项羽的时候再具体聊这个事情。

03.另选贤能

萧何和曹参为了保命,从城里逃了出去,找到了从山里回来准备搞事情的刘邦。

刘邦这一百多号人,在山里缺吃少穿,肯定过的不舒服,肯定都急着进城,现在城门被关上了,怎么办?

被人愚弄的感觉肯定不舒服,既然人家陈胜吴广能够搞事情,咱们为什么不能搞?于是刘邦写了封信,用箭射到了城头上。

那些本来为沛令守城的沛县父老,看了刘邦的信之后,反手将沛令给杀了,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

仅仅用一封书信,就能让沛县父老暴走反杀沛令,这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刘邦在沛县的威望很高,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但却有着比父母官更强的号召力。

不过现在问题来了,进城之后的刘邦就那么堂而皇之的当了众人的老大吗?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史书的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

可见,刘邦最初的态度是自己才薄德寡,不能胜任,要另选贤能。

04.只愿当小弟

除了刘邦,其他可能的贤能还有谁呢?自然就是萧何曹参了,这两个人本来就是县里的官吏,而且官声很好,那么这两个人有没有当老大的想法吗?

司马迁继续写道: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这句很关键,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萧何曹参怕死,担心不成功之后被株连老婆孩子,所以全都往后缩。可见,当时萧何和曹参也是有机会的,但是被他们自己放弃了。

于是大家继续让刘邦带头,刘邦又推辞了几番,才终于答应当了这帮人的老大,即所谓的沛公。

举兵造反可是大事,也是最讲究仪式感的事。于是刘邦带领大家祠黄帝,祭蚩尤,竖起了红色的大旗。为什么刘邦的抗的大旗是红色的呢?因为他是所谓的赤帝之子呀!

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帮助下,刘邦在沛县招募了3000人左右的队伍,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不归路)。

05.陈婴

其实,不止萧何曹参主动放弃这种摆在眼前的机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东阳人陈婴。

陈婴在是东阳县令史,为人忠厚,被人称为长者。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之后,东阳县的小伙子们杀了县令,想找到领头的,但是没有合适的,就想起了陈婴。

陈婴起初没有答应,但是还是被硬生生的推上了老大的位置,而且还想让陈婴当王。

不过这个时候陈婴的母亲说了一段话: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陈婴老妈这话说的很直白,就是说你家祖上就没啥有出息的人,你还是别想好事了!听了老妈这话之后,陈婴坚决不敢当这个王了,后来就按照老妈的指示精神,带人投靠了项梁项羽叔侄。

可见,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搭顺风车,“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

06.九死一生的王

那么陈婴母亲的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事实胜于雄辩,在秦末以及楚汉争霸的过程中,那些曾经称王的,除非是和刘邦关系特别好的,基本上都以非正常方式挂掉了。

陈胜吴广就不用说了,都被自己部下反杀,陈胜小弟武臣自立为赵王,也被部下李良反杀,至于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中,除了刘邦和衡山王吴芮之外,其他都以分正常方式挂掉了。

刘邦为了跟项羽争天下,分封的几个异姓王,也只有长沙王吴芮善终,其他都被刘邦灭掉了。

那么陈婴同学是什么结局呢?陈婴在投奔项梁项羽之后,被任命为上柱国,也算是委以重任,到项羽兵败自杀之后,投降了刘邦。

归顺刘邦之后,为汉“定豫章、浙江”,汉朝建立后,被汉高祖封为堂邑侯,食邑六百户,封地堂邑县位于今天南京六合区。

不久之后,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刘邦封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为楚王,同时任命陈婴为楚国丞相,辅佐刘交,而陈婴的食邑也被追加到一千八百户。

陈婴的后人多次与大汉皇室联姻,先后出了一位皇后,三位帝婿。其中的皇后就是汉武带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而三位嫁给陈家的公主,分别是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汉武帝的姐姐隆虑公主,以及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

07.不坠青云之志

最后,我们再回到刘邦身上。刘邦最初让众人另选贤能这事,是惺惺作态还是真不想干呢?

金鳞个人以为,这还真是刘邦惺惺作态,他只是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而已。但是话又说回来,刘邦就不怕死吗?不怕被株连九族吗?

怕自然是怕的,不过刘邦野心早已经大过了其他各种担心,而且在此之前他早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大业做准备了,否则赤帝之子以及各种异像为何会出现在他的身上,这不都是他在想方设法为自己制造舆论声势吗?

对于刘邦这种人的心理状态,我普通人很难真正去体会。毕竟一个马上五十岁的人,依然能够毅然决然的带着一帮兄弟造反,其意志之坚定非常人所能想象。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刘邦,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诗句很贴切,那就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沛县   陈胜吴广   名望   刘邦   泗水   砀山   项羽   贤能   起义军   县令   秦朝   官吏   父老   事情   自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