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首先我要说的是:二战时的德国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德军也没有某些人吹嘘的那样强悍,实际上,德国空军并不是不愿意对苏联的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而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又特别是面对一个拥有世界最广阔领土的苏联,这个就说来话长了。当年德军的空军总司令戈林可是希特勒身边的大红人,在纳粹德国的地位是仅次于希特勒,戈林又是一个喜欢表现,爱出风头的人物,当年的闪电战和海狮计划(不列颠空战),德国空军都表现不俗。

整个二战,德国一共生产了超过10万架之多各行的飞机,而他的老对手英国只有18000架,德国空军绝对的主角就是bf 109战斗机,这款战斗机的产量也是妥妥的世界第一,从1936年量产到1945年战败,短短九年间,产量达到了惊人的33000多架,该款战机有十几个型号,上百个亚改款,不仅自用,还在当时世界多个国家的空军中服役。

bf109战斗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能够跟英国的喷火,美国的野马在空中一较高下,当年在苏德战场上,苏联空军损失了21000架飞机,其中有一半是在跟德国空军空战中损失的,绝大部分又是在跟德国的bf 109空战中损失的。在整个二战中,德国空军是产生王牌飞行员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

据战后统计,当年德国有超过105位飞行员驾驶bf 109战斗机击毁了超过100架敌机(有些是在空战中共同合作击落对手的),击落敌机数量最多的十大王牌飞行员排行榜中,前三名都被德国空军包了,哈特曼少校就是家喻户晓的一名王牌飞行员,从1942年开始,他驾驶的bf 109战斗机一共出战了1400多次,其中空战800次,击落的敌机达到了骇人听闻的352架,这一世界纪录估计是很难被打破了。

虽然当年德国空军拥有一大批优秀的飞行员,也有数量庞大的先进战斗机,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但这一切都难以掩盖德国空军“腿短”的现实,德国空军严格意义上来讲属于战术型的空军,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德国空军缺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类似于美国b17,B29这种四发重型轰炸机。

这是德国空军的最大的短板,也是德国空军无法真正组织起大规模战略性大轰炸的根本性能。Bf 109战斗机再怎么先进,始终是一款轻型的战斗机,怎样改装也就是挂个几百公斤的炸弹。那个年代没有空中加油机,这款自重只有两吨多,最大起飞重量超过5吨的单发螺旋桨战斗机,也就七八百公里的航程。

德国为了加强他们的战略轰炸能力,也研发制造了一款重型轰炸机,那就是HE177战略轰炸机,该款战斗机的最大起飞重量超过了30吨,航程也达到了5000公里,最大载弹量超过了6.5吨,不过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设计理念的差别,这款战斗机从研发到服役一直是问题不断。同时代美国,英国的战略轰炸机都是四个发动机。而HE177虽然也有四个发动机,但却只有两个螺旋桨,每两个发动机共用一个螺旋桨,从外形上看就是双发轰炸机。

这样独特另类的设计,再加上发动机的技术也不太成熟,导致该款战斗机故障率较高,4发轰炸机哪怕其中一具发动机出现了故障,对飞行的影响也不大,二战中美国的轰炸机经常出现其中一具甚至两具引擎坏掉,飞机又摇摇晃晃的飞回基地的战例,若是双发的轰炸机其中一具引擎出现了故障,那就是凶多吉少了。

这款战略轰炸机虽然是德国研制成功的最重型轰炸机,但就其的各方面性能并不出众,甚至有些落后,同时的英国的兰开斯图,美国的b17空中堡垒的最大载弹量均能够达到9吨,更不要说B29超级空中堡垒了。也正因为HE177轰炸机不成熟,所以尽管该款重型轰炸机是德国量产的最大轰炸机,让他的产量却只有1100架,无法跟美国的b17,b25动则1万多架的产量相提并论。

二战中德国的主力轰炸机都只能算是一些中轻型轰炸机,如产量高达15000架的容克JU88轰炸机,配备了两具引擎,最大载弹量连一吨都不到,虽然它性能优秀,能执行各项复杂的任务,堪称是一个多面手,但该款战斗机的本质就是一款轻型轰炸机。还有一款就是HE111轰炸机,这款战斗机的各项性能比容客轰炸机要好一些。载弹量达到了3吨多,航程也增加了不少,不过本质上也就是一款中型轰炸机。

HE111轰炸机也可以说是德国空军的主力轰炸机了,但他的产量并不大,也就7000多架的样子。二战中若执行对敌大后方的战略轰炸,往往需要集中几百架大型轰炸机,主要是因为那个年代没有精确制导炸弹,为了摧毁目标只能通过数量来弥补精度上的不足。这就需要足够数量的轰炸机携带足够多的弹药,HE111轰炸机不仅产量不太大,在战争中也损失了不少,实际上也难以组织起类似于美军那种规模的战略性轰炸。

当然,HE111轰炸机执行一下中短距离的轰炸任务还是不成问题的,对付法国,捷克,波兰这些中小国家自然是游刃有余了,基本上一次满载飞行也能够做到全境覆盖。苏联的国土可不是一般的辽阔,东西的跨度超过了1万公里,就德国轰炸机两三千公里的极限航程,明显就不够用了,那个年代没有空中加油技术,所以说德国的战略轰炸能力根本就不足以支撑起对苏联大后方的轰炸,面对着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般的国家,估计就算是当年的美国,也没办法做到对苏联全境的战略大轰炸。

这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当然是苏联空军的实力同样也不容小觑,整个二战中苏联共生产超过13万架各型飞机,其中伊尔式强击机 39000架,歼击机6万架,其中仅雅克1式~雅克9式歼击机就生产了36000架。可以说当年苏联空军的总体实力并不弱于德国空军,此后美国和英国还通过各种渠道援助了18000架各式的飞机。

同样的,苏联的防空力量也是实力不俗,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划分了13个防空区,防空军的总兵力顶峰时达到了18万,共有3个防空军,2个防空师,9个防空女,28个防空高炮团,109个独立高炮营,28个独立高机连,6个对空情报团,35个独立对空情报营,40个歼‘机航空团。除了装备有1000多架各型歼击机外,防空军共装备有中口径高射炮3329门,小口径高射炮330门,高射机枪650挺,探照灯的1500部。

二战中,一个国家的战略轰炸机队要对敌国后方进行战略大轰炸,往往要取得对该国的制控权才行,当年德国空军对阵苏联空军虽然略占上风,但双方都是损失惨重,打得难舍难分。二战时美国对日本东京执行大轰炸,还有英美的空军对德国实行大轰炸,都是在战争中后期取得了一定的制控权的情况下展开的。很显然,德国空军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控制苏联的制空权。

总而言之,最重要的还是德国空军属于那种战术型的空军,并不具备当年美军航空兵的那样的远程轰炸实力。直到战争结束,德国都拿不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而且在苏德战场上,无论是陆战还是空战,德军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双方打的都是难舍难分,德国的空军连战术上的火力支援都忙活不过来,也无暇去考虑对苏联的后方进行战略大轰炸。




没有战略轰炸机
仅凭战术轰炸机
无法对敌方的战争潜力形成致命的危胁
苏联大后方基本稳固
故,此乃德军一大失算
#凌远长著#




Do217M(道尼尔)轰炸机可能是德军在二战期间生产量最大的重型轰炸机,图片里看它的机翼下挂载了一枚Hs293空舰导弹,为了报复意大利的投降德国空军使用这两种装备击沉了意大利的战列舰。

二战期间的德军轰炸机很驰名,斯图卡轰炸机的俯冲尖叫声就代表着:残垣断壁和死亡。但德国在二战时期的轰炸机都是战术轰炸机,没有制造过B17、B24、B29这类的战略轰炸机,这其中的原因是:德国在欧洲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战术思想限制了德国发展战略轰炸机。
不列颠空战当中的德军容克–88轰炸机,它也是双发中型轰炸机,总体性能和美军的B25“米切尔”中程轰炸机相当。

德国基本上地处欧洲中部,从德国境内起飞的轰炸机只要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就能覆盖整个欧洲,就算是英国也在其作战半径之内,鉴于敌对国家都在现有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内,至于说美国,即便是参战也是从大西洋的那面过来,现役轰炸机也能够到他们...所以,在现有轰炸机可以飞到敌对国家任何角落的情况下,也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制更大型的战略轰炸机了。

苏德战争爆发后,容克88和斯图卡轰炸机表现出良好的战役战术性能,有效的支援了坦克纵队实施“闪电战”和摧毁苏联的前线机场,为战争的初期胜利
立了很大的功劳。

但,苏联是国土纵深辽阔的国家,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就将一部分重工业迁到了乌拉尔以东,战争爆发后又抢运了相当一部分机械制造设备到乌拉尔以东,甚至是新西伯利亚工业区(苏联的大三线),这样就远离了战场,德军轰炸机再想去轰炸已经超出了作战半径之外。
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目前仍然是俄罗斯重工业的核心地带德军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有摧毁乌拉尔工业区的企图,而苏联拼死保卫也就是保住战争潜力。

制约德国发展战略轰炸机的最根本原因仍然是工业能力,工业产能的问题,理论上来说德国这种国土面积狭小和资源匮乏的国家根本没有资格发动世界级别的大战!就以德国Do217重型轰炸机来说,战争期间生产了不到1000架,这么点产量实在是“杯水车薪”!
珍珠港事件后,美军“大黄蜂号”航母搭载着B–25轰炸机横跨大洋去轰炸东京。

而美国在1941~1945年期间制造了12677架B–17轰炸机、19000架B–24、4500架B–29,即便是与Do217相当的B–25中程轰炸机也制造了9800架!这样庞大的生产能力是德国根本不具备的,连人家一个零头都不到这仗也就没法打下去了。

执行对德国战略轰炸的美军B–17轰炸机群,每一次出动都有300架以上之多!
虽然轰炸初期损失惨重,但是美军能经受得住损失,很快的就有补充...而德国缺乏铝和橡胶,即便是研制出来四发战略轰炸机也没有多少产能。

二战期间有资格实施战略轰炸能力的只有美国和英国,他们制造的四发战略轰炸机的单个型号数量都超过了5000架,出动一次编队至少要300架才行,才能起到彻底摧毁一个大目标区域的能力,比如:英美对德国“鲁尔工业区”实施战略轰炸,出动了上万架次和投弹上万吨,才将“鲁尔区”基本夷为平地,但战略轰炸具体到了德国可就没有此能力,不但没有产能,轰炸机机组的人数也不够!美军在二战期间培训战略轰炸机机组人数也在十几万之多!英国也有4~5万人之众...人力资源也是德国所缺乏的。
英军“兰开斯特”轰炸机是二战时期美国以外的战略轰炸机,一共制造了约7400架,由于机身坚固它可以携带10吨重的“高脚杯”巨型航弹对德国实施战略轰炸。

总之,德国在苏德战争中没有对苏联打后方实施战略轰炸是缺乏战争潜力所导致的。二战是人类第一次全面机械化战争,主要参战国比拼的就是工业能力、工业产能和自然资源储备,德国这种国家怎么能拼得起?所以,他们不是不想轰炸苏联大后方,而是没有能力做到。




这体现了苏联巨大战争潜力对纳粹德国的无情碾压。

战略轰炸是从二战开始兴起的一种战术,指的是动用大量,多架次的远程轰炸机编队,深入后方,打击敌对国的工业、民用设施、军事目标,从根本上削弱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

实际上,德军当年也曾尝试过轰炸苏联后方工业区,但发现,实施起来难度高、成本非常大,但作用并不明显。

先举个例子,老电视剧《战争与回忆》中有个情节。一个党卫军军官向情妇讲当前形势——“这儿是德国”军官指着地图上一小块黑的说。“那么,亲爱的,俄国呢?”情妇傻乎乎的问。“这里。”军官指着图上剩下的一大片绿色说。“天啊,天啊....”情妇吓坏了:“元首看过这份地图了吗?”

的确,苏联的大后方,那不是一般的“大”,苏联境内的战术目标都不够打击的,何况是广袤的大后方战略目标。加之,当时的纳粹德国没有重型轰炸机(战争后期,德国倒是研制出了下图这个四发的ME264远程轰炸机,但还没来得及用,就盟军被炸毁在了停机坪上),普通轰炸机航程、载弹量都十分有限,更分配不出那么多战斗机来护航。

此情此景下,费了大劲,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拼命飞了老远扔下几个炸弹,还不一定能安全返航,在苏军的防空火力下,弄不好就人机两空,战损率相当高,这种作战性价比,实在太低。

而且,到了苏德战场的相持阶段,德国四面临敌,从挪威到北非,广大的东欧、苏联占领地,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到处都需要分配空军和燃油,哪儿哪儿都不够用。

进入1943年秋,德国在制空权上愈发力不从心,在盟军的连番轰炸中,德国本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大批东线战场上的战机与飞行员被调回本土,来对抗盟军轰炸。此时,对苏联大后方的战略轰炸,更是没心思考虑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轰炸目标的定位发生了变化。

从巴巴罗萨计划之初,苏联政府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把欧洲地区德工业产业向东迁徙。大批军工厂被迅速后撤到了乌拉尔山区甚至是更远的西伯利亚地区,加上原本位于亚洲地区的工业基地,所谓的“战略目标”几乎完全脱离了德国空军的作战半径。此外,本土作战有主场优势的苏军,一面在隐蔽中生产,一边还接收着大量的美国援助,加上军民一心的死战精神,可不是德军几轮轰炸就能搞得定的。

再看整个德国的宏观战争计划,是建立在其装甲部队的大纵深突击上,这就要求其空军部队高度配合陆军,陆军是主角,空军很难有全面建设的机会。

而战略空军是很烧钱的,德国缺乏美国或者苏联那种大国的战争潜力,不能同时生产大量战术飞机满足近距离支援的需要,又提供战略轰炸机来进行远距离轰炸,更难以源源不断的训练出配套的飞行员,此外,就算是三样都齐全了,燃油补给也是个大问题。

总之,除了技术原因,还有投入,期望值和收益的不平衡,方方面面,德国人都意识到了,对苏联的战略轰炸确实耗不起,也不划算。




实际上德国还是对苏联后方进行过轰炸的,只是相对规模有限。

由于摩尔曼斯克是盟军租借物资的重要转运港口,德军也是不惜血本持续进行大规模空袭。1942年4月开始,德军逐步加大了空袭力度。3月份出动了700架次,4月份达到1641架次,而6月份达到了2895架次。由于苏军防空部队的顽强抗击,德军轰炸机不得不将投弹高度提高到4500-5000米,并采用夜间空袭,这样大大减少了对城市的危害。 苏军统计,1942年德军共出动4222架次,苏军在摩尔曼斯克共击落德军飞机65架。

1943年5-6月,德军出动1315架次空袭该铁路枢纽,有742架次到达铁路枢纽投弹,被击落14架。之后,苏军又进一步加强了防空力量。 整个1943年,摩尔曼斯克地区防空力量击落敌机139架,击毁敌机30架。

1943年,德军在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对苏军后方的工业城市进行了空袭。德军的目的在于为准备发动的“堡垒攻势”扫清障碍,破坏苏军工业中心可以有效削弱苏军的防御作战能力。

1943年6月4日-6月22日苏军展开了抗击德军突击高尔基、萨拉托夫和巴拉绍夫的作战。德军数据是共出动轰炸机993架次,投弹1538吨。

军的这次空袭行动造成苏方有大小30个企业遭到损毁,其中几乎完全被摧毁的有雅罗斯拉法尔的合成橡胶厂、高尔基汽车厂、萨拉托夫飞机制造厂等。空袭对于苏军的影响非常明显,例如5月苏联各坦克工厂共生产2303辆坦克,而7月份仅有1481辆,下降了30%;由于萨拉托夫石油精炼厂的损失,造成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防御阶段燃油供应紧张,不得不采取限额以及调动紧急储备。

德军也被这些结果所鼓舞,准备再次进行类似行动。不过很快库尔斯克会战的爆发,延缓了行动的计划。而当会战以苏军胜利德军失败而告终时,昔日德军攻击这些工业城市的机场如今却成为了苏军空军的机场,准备空袭的方案从此只能束之高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苏联   大后方   乌拉尔   德国   载弹量   战略   作战   轰炸机   英国   德军   美国   战斗机   空军   战术   战争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