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却归顺项羽?

章邯战项羽,不利。随即,章邯率领20万大军投降。

章邯战刘邦,不利。随即,章邯死守孤城十个月,不降。最后,城破,章邯自杀。

愿意在尚有20万大军时投降项羽,却不愿在身处绝境时投降刘邦,这是怎么回事呢?

力挽狂澜

秦末,天下大乱。

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势如破竹,陈胜派遣的周文率领数十万大军打到了距离咸阳仅百里的戏,大秦王朝摇摇欲坠。

赵高、李斯等人束手无策,少府章邯挺身而出:贼人人马众多,已经近在咫尺,现在即使是从周边郡县征发也来不及了!不如赦免骊山囚徒,让我率领他们反击!

别无他法的秦二世君臣完全采纳了章邯的建议,令章邯率军反击!

随即,章邯先是大破周文,随即,又率军东出,消灭了陈胜起义军的主要部队!

接着,章邯在与项梁等人多方激战后,在定陶大败项梁,项梁战死,反秦斗争遭到严重挫折。

此时,在章邯的率领下,秦军重新取得了中原战场的主动权,大秦王朝似乎看到了续命的曙光。

归顺项羽

然而,就在章邯要力挽狂澜,重振大秦时,他遇到了横空出世的项羽。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猛烈攻击,九战九捷,全歼秦军精锐王离部,王离被俘、苏角被杀、涉间自杀,秦军遭到重挫。

此时,尽管章邯兵力尚雄厚,但遭遇重击后,一时被打懵了,士气低落。

章邯毕竟是名将,他紧急率军在棘原一带退缩防御,敛兵自守,稳定形势。

果然,战局稍有变化:项羽多次发起进攻,连续击败秦军,但始终不能大量歼灭秦军有生力量,双方陷入了长达半年的相持。

然而,大厦将倒,独木难支。章邯在军事上努力的避免了战局的急剧恶化,但他拼命保卫的大秦朝廷却开始“自毁长城”。

秦二世、赵高,多次责备章邯作战不力,使章邯极为恐惧。

章邯派遣司马欣去咸阳汇报、请示,试图加强与朝廷的沟通,然而···秦二世不肯接见。司马欣怀疑赵高要害他,遂急忙绕道逃回军中,赵高果然派人追拿,未能捕及!

司马欣回到军中,对章邯说:赵高把持大权。如果我们能战胜,赵高必然嫉妒、陷害;如果不能取胜,也不免于死!何去何从,请将军深思!

此时,义军的陈余也写来劝降信:还记得白起、蒙恬吗?章邯你现在是“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不如投降义军,一起灭秦!

章邯遂秘密派人与项羽求和,但一时没有谈拢。

章邯虽是良将,但主帅都迷茫无措了,全军上下自然也动摇起来了。

项羽趁机派蒲将军率兵一部,昼夜兼程渡漳水进至三户津,切断了章邯的退路。

随即,项羽军再发起一次猛烈进攻,再次败秦军!

退路已绝,军势已乱,章邯被迫再次求和。

这一次,章邯应当是降低了“要价”,双方谈拢,项羽接受了章邯的请求。

于是,双方在殷墟相见,订立盟约!项羽封章邯为雍王,令其率军为先头部队。

死战刘邦

义军入关后,项羽大封诸侯。

章邯、司马欣、董翳,被各自封王,分驻秦地。

随即,他们成了定计“还定三秦”的刘邦、韩信的打击目标。

刘邦、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攻入关中。

当年,随章邯纵横的20万大军,早已被项羽所坑杀,秦人又憎恶章邯等人“卖军求荣”,因此,三秦军战斗力与当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连战连败。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汉军凌厉的攻势下,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先后投降,关中地区基本被刘邦平定。

然而,章邯却死守废丘,坚决抵抗。

章邯确实是名将,这一次,章邯一直坚持了10个月!

直到次年六月,汉军引水灌废丘城,章邯才彻底失败!

这一次,章邯没有再投降了,他选择了自杀!

当年愿意归顺项羽,而今,为何不愿再投刘邦呢?

章邯愿投项羽,是形势使然,不愿投靠刘邦,也是形势使然!

为何愿投靠项羽?

章邯愿意投靠项羽,是形势使然。

1、已经没有坚持下去的希望。

大秦原本就摇摇欲坠了,能再支撑这段时间,靠的就是章邯和章邯的军队。

如今,章邯这根顶梁柱自己被困在此了,章邯又能指导谁来救援他呢?

何况,秦二世、赵高,已经表露出了对章邯及其手下主要将领的猜忌,并且拒绝沟通!

于章邯等人而言,继续为秦二世卖命,即便再次上演奇迹,一举翻盘,他们也都是死路一条!

2、手中尚有谈判的筹码。

虽然已经身处绝境,虽然连遭败仗,但是,只要章邯这20万大军在,项羽就不敢西去!

对项羽来说,眼前的章邯20万大军,很难立刻歼灭,而且,即便能够歼灭,如果对方死战,项羽军也要损失惨重!

“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不愿在此久持。

而且,即便抛开这些“杂念”,此时,项羽军虽然连战连胜,但军中已经缺粮,即便在军事上也不宜久持了。

何况,即便项羽再次大发神威,奋力作战,歼灭项羽,他的精锐也必然损失惨重,这对其后压制刘邦是不利的!

所以,无论是项羽,还是章邯,都急切要迅速“停止”!

如此,双方也就有了谈判的基础和必要!

项羽在最后时刻发起的猛攻,本质上是边打边谈,以打促谈。

当项羽断绝章邯军退路,并再破章邯军后,章邯知道:再耗下去,自己的筹码也没有了!

如此,章邯自然要降低条件,立刻归顺!

3、双方有互信的“中介”。

项羽的叔父项梁,是被章邯所败后死去的。

按理说,项羽与章邯是“有仇”的。

然而,章邯身边的司马欣、董翳,早年曾对项梁有救命之恩,“项王信任之”。

而对章邯来说,项梁以义军统帅的身份,与之会盟,订立盟誓。

看起来,“盟誓”应当是能够保全章邯的。(章邯自然想不到项羽后来坑杀秦军将士)

因此,双方也就有了互相信任的基础,有“和平解决”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章邯投项羽,不是“无条件投降”,而是“盟”!章邯是以雍王的身份加入到义军!

所以,章邯降项羽,是各自从形势出发,“和平解决”,并不是章邯“无条件投降”。

为何不降刘邦?

不降刘邦,也是形势使然。

1、仍有希望。

刘邦还定三秦之战,只是楚汉战争的一部分。

所以,尽管章邯陷入围困,尽管秦地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刘邦所控制,但是,章邯依然可以期待项羽。

直到章邯兵败身死时,刘邦在楚汉战争中依然处于劣势。

既然如此,章邯自然不愿轻易投降。

2、没有谈判空间和筹码。

当年在棘原时,章邯手握20万大军,仍是举足轻重的力量。如果不先解决章邯,项羽是绝不敢西去关中的。

然而,此时的章邯,虽然死守废丘,但手中的力量很有限,仅能死守,而没有反击的能力了。

尤其是:十一月、正月,汉军在大举东进前夕,攻取了陇西、北地二郡,俘虏了章邯的兄弟章平。

此后,章邯就更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了,汉军只需以部分兵力就能牢牢围困章邯,不会因章邯的坚守而束手束脚了。

即便在四月,刘邦在彭城遭遇惨败,刘邦本人都险些遇害的情况下,章邯依然没有反击的能力和机会!

如此章邯,自然没有与刘邦谈判的筹码!

何况,在政治上,刘邦也没有“善待”章邯的可能。

早在“还定三秦”前,韩信与刘邦分析时,就提到:章邯“欺众降诸侯”,自己做雍王,将士却被项羽坑杀,所以,秦民对章邯等人“恨入骨髓”。

刘邦既要安定三秦人心,自然不可能给章邯开出什么好的“条件”。

如此,章邯除无条件投降外,几乎没有“和平解决”的空间。

一个没有“无条件投降”的理由,一个没有“谈判解决”的必要,如此章邯,必然不归汉王了!


楚汉之际,章邯算是数三数四的人物,可能也就比项羽、韩信这种级别的人物稍微弱一点,也是个厉害的角色。

他的重大抉择,多是根据对形势的判断做出的。

只是:楚汉之际,能对纷繁复杂形势始终做出正确判断是困难的。

他曾想力挽狂澜,挽大秦于即倒,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最后,他不仅不能挽救大秦,自己的将士还被“骗杀”,章邯被自己一心想要保护的秦民“恨入骨髓”。

他曾想拼死坚持,守住自己的封国,等待项羽的到来。

然而···项羽在刘邦还定三秦之初,一直倾力攻齐,错过了机会,等到回头攻刘邦时,即便能在彭城大败刘邦,但刘邦已经可以凭借荥阳-成皋与之周旋了,项羽终究过不来。

最后,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章邯率领由囚徒组成的秦军,从周章开始,一路击溃田儋、魏咎、邓说、伍逢、蔡赐、陈胜、项梁等人。可谓是所向披靡!

直到遇见了项羽,这才碰到真正的对手。章邯原本想和项羽来一场巅峰对决,却没有想到自己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看到陈余送来的书信,章邯内心不断地挣扎着。最终章邯趁着项羽粮草短缺的大好时机,与项羽缔结了盟约。

到了会盟的时候,章邯这么一个堂堂的汉子,在看到项羽的时候居然放声痛哭!一个铁血的汉子,居然痛哭流涕!

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章邯见到项羽,涕泪交下地向项羽诉说赵高的种种行径,这是多么大的委屈!

面对这个涕泪纵横的对手,项羽自然能够体会到章邯此时的心情。一个是备受楚怀王打压的项羽,一个是满腹委屈的章邯,两人不免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项羽把关中地区分封给章邯及司马欣、董翳,事实证明项羽的做法是正确的。

司马欣和董翳先是投降了刘邦,之后又重新投靠了项羽。司马欣与董翳在汜水兵败后自刎而死。

刘邦把死去的司马欣枭首悬挂于栎阳市。一方面是出于对司马欣反复无常的痛恨,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为了收买秦地的人心。

汉军击败了章邯,把章邯困在了在废丘,章邯一直与汉军在作战。刘邦久攻不下,最后采用水淹之计这才将其攻破。章邯誓死不降,最终拔剑自刎而死!

当年二十万秦军被项羽坑杀,都是因为章邯而起。项羽固然残暴,但是刘邦也不是没有没有干过屠杀的事。

章邯在见到项羽之时,只是控诉赵高的罪行,丝毫没有言及秦二世胡亥。这就是章邯的底线。在章邯的心目中,刘邦才是那个大逆不道的反叛者。

当年的白起在自刎的时候,把罪责归到在长平杀了四十万降卒。

不知道章邯挥剑自刎的时候,是不是也想起了那二十万秦兵?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 @寄暇学宫




章邯是秦末最后一个名将,也是一个极具实力的人物,他临危受命组织骊山囚徒,在短短数十日内将一直散漫无秩序的临时军事集团,组建成一支虎狼之师。

当时陈胜吴广起义,陈胜自称楚王,派周文带几十万兵力赶到戏水,胡亥吓得不行,赶紧问群臣对策,有人就提到了章邯的名字。

当时诸侯并起,除了陈胜吴广这样的泥腿子,还有沛县起兵的刘邦,会稽起兵的项梁,在几十万联军逼近函谷关时,章邯先败周文,后破齐楚联军,击破楚军统帅项梁,杀之定陶。接着章邯又连续破邓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迫陈胜遁走至城父……

正是因为章邯屡战屡胜,才给秦朝喘息的时机,更重要的是六国再一次看到如“黑衣死神”般整齐肃然、战无不胜的大秦虎狼之师,也是“地狱之师”。

然而这一切都是昙花一现,不是因为项羽的出现,而是因为掌权者又蠢又坏。

纵观历史,很多统治者资治都不同,有的精明能干,但过于心狠手辣,在让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因对功臣的斩草除根,导致后来的江山不稳,子孙互相残杀,说起来也是祖先作孽的惩罚;有的统治者虽然资治愚钝,但善良,能够以“仁义”治国,这样的君主容易成傀儡,朝政被又精明又坏的权臣掌握,也闹得国家不得安宁,但一般不会闹到亡国的程度。

当蠢和坏集中在一个统治者身上,那国家就要倒霉了。胡亥是集蠢和坏于一身的统治者,这点不服不行,一般人还不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

章邯是有血性的,但绝非贪生怕死之辈,章邯投降项羽也是有原因的——

原因出在胡亥和赵高身上,他们二人本就忌惮章邯功劳大,尤其是赵高就是一个嫉妒和谄媚的小人,天天想弄死这个弄死那个。巨鹿之战,章邯败了,就后退驻扎跟项羽军队遥遥相望,此时赵高上蹿下跳,说要派人责让章邯。

“责让”是什么意思?就是罗织罪名。

章邯手下有个叫司马欣的,他劝章邯说:“那个赵高嫉妒心强,这一次我们仗打赢了,将军免不了被他找个罪名杀死,打不赢,胡亥也要杀我们,请将军深思熟虑吧!”

这时候有一个叫陈余的人,给章邯写了封信,信上说——

“白起为秦将,向南攻拔鄢、郢,向北坑杀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数,而最后竟然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匈奴,开辟榆中几千里的地域,最终竟然斩于阳周。”

他说:“现在的形势危急,赵高到处找人推卸责任,他早就盯上将军了,将军你有功也是死,没功也是死,你看着办吧!”

此时章邯也只是心动,并未允诺,尤其是对手下提出的“签订合约,割地为王”,其实他是向往的,但只是有所顾虑。他顾虑什么呢?名节。

自古名将都看着名将,叛将、降将会让他们生不如死,背负一辈子的心理负担。所以章邯走出这一步是无比艰难的,心里必定经过激烈的煎熬。

真正让章邯走出这一步的是项羽又一次击败了他,从项羽的英姿勃发和惊人的军事天才中,章邯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当时认为项羽这样的人,才配当天下之主。

所以我们说,章邯之所以会降项羽,有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上文所说的,形势所迫。胡亥和赵高这两人,算是臭了,满朝文武包括百姓没有不恨他们的,而章邯是个英雄,他不瞎,当然知道“良将择主而侍”的道理。

人不怕死,就怕死得不值。死在一个小人手里,倒不如跟随英雄,哪怕战死沙场,也能成全一世英名。

第二,项羽的出身和个人能力。项羽是贵族出身,古代非常注重门第,“项”字自古就尊贵,原本是西周时期皇帝后代的封国,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变成一个姓氏。项羽是名门望族之后,极具号召力,其个人也有过人的军事能力,所谓“英雄惜英雄”,章邯真心佩服项羽。

第三,刘邦低微的出身和为人处世的流氓手段,章邯是鄙夷的,在章邯眼里刘邦赢在运气好,他完全没资格为天下之主。章邯也是心高气傲的,即使项羽兵败,刘邦真心邀请,他恐怕不会屑于与市井之人为伍的。

第四,章邯的人生不能再有污点了。章邯的人生只有一次背叛的机会,而且必须是形势所迫,这次背叛已经让他被人戳脊梁骨了,如果再次背叛,不仅刘邦未必信任他,他自己那一关首先就过不去。

第五,秦军降卒,首先并非都是秦人,而是六国的人都有,原本是劳工被临时征兵,所以就无所谓给秦人报仇;更重要的一点是,坑杀一事项羽很可能是背锅的,其实并没有。

章邯投降项羽后,被项羽封为“雍王”,和塞王、翟王一起成为项羽精心设计的“屏障”。

至汉二年,刘邦久攻废丘不下,汉军用计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遂拔剑自刎。

章邯是个悲情英雄,他到临死那一刻,仍然期待项羽的军队如同天降神兵一样到来,然而等了半年也没等到,他所信仰的一切和崇拜的一切,都随着一个朝代的覆灭而灰飞烟灭了。




章邯是秦朝末年的一代名将,当时残暴的大秦王朝已笈笈可危,陈胜、吴广的起义已经让秦政府难以支撑。而在这个危急关头,章邯挺身而出,亲自率领一支由囚犯为主体的军队,开始了对大秦朝的挽救之旅,先是打败了进军咸阳的义军,随后又打败了陈胜吴广的主力义军,最终逼迫陈胜兵败被杀。可是在刘邦攻入关中时他却死守孤城不愿投降,为什么最后却归顺与项羽?

章邯先是打压了项梁、项羽和刘邦,后来,盖世英雄项梁更是死在了章邯的屠刀之下。对当时而言,章邯凭一己之力挽救了秦朝,但是后来夺掌实权的楚怀王派刘邦宋义兵分两路进军咸阳。途中,作为副帅的项羽刀劈停军不前的宋义,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军队领导权。随后又率军进军巨鹿,而当时守巨鹿的秦军主帅正是章邯,项羽依靠"破釜沉舟"的策略逐个击灭,他先是切断秦军的粮道,然后把章邯的秦军主力围困在巨鹿孤城,最后秦军大败。

失利后的章邯希望得秦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结果朝中手握大权的赵高却想把他当成"替罪羊"。因此对秦朝政府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章邯最终选择了归顺项羽。而项羽也不计前嫌,大度地接纳并重用章邯,这使得章邯由衷的感谢项羽,也是被项羽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后来在项羽分封天下诸侯时,给章邯的封地也是地位非常重要的三秦之地,以便于扼守刘邦东归。(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章邯是个什么样的人。

当时,陈胜属将周文率兵向西,等到他到达戏水时,兵力已有数十万。而戏水距离咸阳城,也不过一箭之隔。面对义军的到来,赢胡亥及赵高等人都惊慌失措,而这时身为少府的章邯却挺身而出,说现在义军兵强势壮,现在调发附近县城的军队,为时已晚。骊山刑徒很多,如果能够赦免他们,发给他们兵器,我愿意率领他们迎击义军。

赢胡亥只好听从章邯之计,而章邯率兵而出,大败周文,最后还大败项梁,项梁战死。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章邯是个具有超人的军事才能,且敢于担当之人。

其次,像章邯这种敢于为国担当之人,为什么偏偏投降了项羽?这一切,其实都是被形势所逼的。

巨鹿之战,王离主力部队被项羽击破,章邯受挫,还军棘原,项羽驻军漳南,双方一时僵持。面对一时退却的章邯,秦二世赢胡亥派人前来责备章邯。章邯害怕被问罪,派长史司马欣前往咸阳解释,不料到咸阳后,主事的赵高三天都没有接见他。司马欣也害怕,马上跑回军队,并且抄小路逃跑。后来赵高派人追杀,没有追上。

司马欣回到章邯处,对章邯分析说,赵高主事,如果你战胜,赵高一定嫉妒你的功劳,如果战败,肯定成他的替死鬼。

我将心来对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章邯已感觉到秦王朝要准备将他抛弃了。

章邯一时动摇,且又加上各方诸侯写信劝降,又加上属将也纷纷劝降。 章邯犹豫良久,终于答应向项羽投降。

从这件事看出,章邯之投降,是形势所迫,也是识时务。因为秦朝大势已去,凭他被奸臣赵高排挤的他,已经不能力挽狂澜,救秦朝大厦于既倒之中。

再次,章邯投降后,项羽坑杀秦卒二十万人时,并没有加害于他,反而将他跟司马欣及董翳分别封为雍王,塞王,翟王。而三人的任务,就是从三个方向防守刘邦,困刘邦于汉中,不让东出。

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用韩信计策,从古道出兵,袭击雍王章邯。章邯抵挡不住,败走废丘。这时刘邦基本拿下关中,塞王司马欣及翟王董翳已经投降,但章邯誓死守卫废丘城。

汉军见劝降不行,就引水灌城,城破,章邯见大势已去,拔剑自刎。

如果说,章邯投降项羽,那是被赵高所伤,形势所迫而为之。那么,章邯宁愿自杀而不投降刘邦, 四个字,以身殉节。他没有完成项羽交给他的任务,那就必须履行贵族精神的准则自杀。他要以自杀证明他是有操守的军人,而不是苟且偷生之徒。

后来,项羽也是如此,兵败宁可自杀也不投降。再后来的汉朝,李陵投降匈奴时,汉武大帝大发雷霆,认为李陵没有自杀殉国,是对国家的一种污辱,也是对李广将军世家的污辱。

所以,少府出身富有担当精神的章邯,兵败自杀,以身赎罪,也是合情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项羽   陈胜吴广   刘邦   巨鹿   名将   关中   无条件投降   汉军   秦朝   力挽狂澜   诸侯   将军   军队   形势   自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