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霸锤震四平山之战中,为什么只有裴元庆和单雄信不插小黄旗?

锤震四平山是西府赵王李元霸的封神之战,面对以瓦岗山为首的十八路反王数百万大军,李元霸单骑双锤如入无人之境,数百万大军如同插首卖标之徒不堪一击。莫说是普通士兵即便是成名已久纵横疆场多年的名将在李元霸面前也是不堪一击,李元霸在隋唐时代就如同神一般的存在无人可敌。

十八路反王组成联盟原本希望借助四平山一战将昏君隋炀帝杨广推翻实现改朝换代的目的,但是没想到李元霸的出现让他们的美梦破灭。不但如此,李元霸放出话来十八路反王头子和手下大将有一个算一个如果不投降的话全部用擂鼓瓮金锤砸死。

想那李元霸的一对大锤,每个重四百斤,两个就是八百斤,别说是肉体凡胎即便是铜头铁骨也能被拍扁了。十八路反王害怕了,也不联盟了只能是个人顾个人,谁能逃出去算谁命好,逃不出去只能认倒霉。

以秦琼为首的瓦岗军也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好在李元霸的姐夫郡马柴绍跟秦琼、徐茂公、单雄信等人是拜把子的兄弟,而且秦琼是李元霸的父亲李渊的救命恩人这给了瓦岗军首领们一线活命的机会。

李元霸对柴绍的话言听计从,于是柴绍找到李元霸告诉他瓦岗山的好汉跟其他那些反王不一样,瓦岗军的头头们都是咱们自己人的干活,你可千万别砸他们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了。李元霸虽然是个傻小子但并没傻实心,他对柴绍说这么多人我哪知道谁是瓦岗山的,谁是其他反王手下的?

柴绍说这好办,我告诉瓦岗山的弟兄们身上插上小黄旗,你一看到插小黄旗的就是咱们自己人,你就把他们放了就行,李元霸表示同意。柴绍来到瓦岗军大营告诉秦琼、徐茂公等人一定要插上小黄旗的事儿,秦琼等赶紧命人准备小黄旗。

但是瓦岗英雄中有两个人拒绝插小黄旗,一个是银锤太保裴元庆,一个是赤发灵官单雄信。这俩人为什么拒绝插小黄旗呢?裴元庆是因为傲,单雄信则是因为跟李元霸的父亲李渊有深仇大恨。

先说裴元庆,此人实力不俗在隋唐十三杰中排名第三位,当然他可不觉得自己是老三,他以为自己是老大天下无敌;加上裴元庆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将排名第二的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砸下马来更增添了他的信心和错觉,像人高马大威武雄壮的天宝大将宇文成都都不是自己的对手更何况是骨瘦如柴且矮小的李元霸?

裴元庆觉得自己是使锤的,李元霸也是使锤的,还没交手就让自己插小黄旗向李元霸认输这不是羞辱自己吗?因此心高气傲的裴元庆严词拒绝插小黄旗,决意与李元霸一决雌雄。等俩人真正交上手了裴元庆才知道了李元霸的厉害,双方金锤对银锤,裴元庆硬接了李元霸三锤败下阵去。李元霸认为裴元庆竟然能接自己三锤是条汉子于是也没追赶裴元庆从而放了他一马。

再说赤发灵官单雄信,单雄信的实力远远不及李元霸但是他宁折不弯、宁死不屈,原因就是他跟李元霸的父亲李渊有杀兄之仇。当年隋文帝杨坚在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时候有意次子杨广,但是遭到了时任唐国公的李渊的坚决反对。消息传到杨广耳朵里对李渊恨之入骨,杨广经过跟心腹宇文化及商议之后通过陷害的方式将李渊贬为太原侯。

就在李渊带着家眷到太原赴任的路上遭到杨广派来杀手的截杀,幸亏秦琼及时赶到救下李渊。等秦琼走后,李渊一行人继续赶路但突然后面又有人赶来,李渊以为又是杨广派来的杀手,于是在没看清后方来人的情况下回手就是一箭将对方射死。但事实上后面来人并不是杀手而是赤发灵官单雄信的哥哥单雄忠。

李渊射死单雄忠属于误杀却得罪了单雄信,从此后单雄信将李渊父子视为仇人。四平山之战,李元霸是李渊的儿子,单雄信怎么可能为了活命插小黄旗乞求李元霸放过自己呢!士可杀不可辱,单雄信决意与李元霸拼死一战。

由于双方实力差距太大,单雄信不是李元霸的对手,就在李元霸准备砸死单雄信的时候意外发现单雄信的马上插着一面小黄旗,于是乎李元霸饶单雄信不死,原来这面小黄旗是秦琼瞒着单雄信偷偷插上的,正是这面小黄旗救了单雄信一命。以上就是裴元庆和单雄信不插小黄旗的前因后果。




我认为,在整部隋唐演义小说之中,要说最精彩、最瞩目的一战,就是“大战四平山”!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两点。

第一点: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好家伙,双方投入的人马达到了二百多万,营寨连绵上百里,那个场面也太壮观了。

第二点:名将齐聚,巅峰对决。

在这一战中,那些顶级战将几乎全都裹进来了。像第一条好汉李元霸,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第三条好汉裴元庆,第四条好汉雄阔海,第五条伍云召,第六条好汉伍天锡,第八条好汉杨林,第十条好汉尚师徒,第十一条好汉新文礼,第十六条好汉秦琼,第十八条好汉单雄信,以及第一猛罗士信,第一绝罗松,等等等等。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大运河开通以后,隋炀帝杨广便开始乘坐龙舟下扬州去赏琼花。

俗话说得好:天子出朝,地动山摇!

诸位请想,那杨广身为一国之君,他出去旅游能一个人去吗?

自然不能,那个动静大了去了!除了文武百官以及大量的宫娥彩女随行之外,一路之上还有三十万大军沿途护送。而统兵大元帅就是靠山王杨林,前部正印先锋官则是天宝大将宇文成都。

按说有杨林和宇文成都带着三十万大军随行保驾,这一路上应该顺顺当当才是。

嘿嘿,哪知道途经四平山的时候,出事了。

什么事?

遇到了十八路反王的截杀!

十八路反王都是谁啊?

分别是:大魔国混世魔王程咬金;河北凤鸣王李子通;相州白御王高谈圣;曹州宋义王孟海公;明州金堤王张称金;湖广襄阳王雷大鹏;江南苏州王沈法兴;山东济南王唐壁;济宁知世王王薄;兖州开明王徐圆朗;南阳王朱灿;淮安王铁木尔;沙陀王罗子都;甘肃王谢天豹;宁夏王马德来;北汉王萧宪;大凉王李直;高丽王李凤。


这十八路反王各率本部人马,在此处汇集了大兵一百二十多万,准备将杨广一举铲除。

十八国的都盟主,是大魔国的混世魔王程咬金;盟军的统帅,是大魔国的大元帅秦琼;盟军的先锋官,是河北凤鸣王李子通的大将伍云召。

这就叫“伏兵四平山,十八路反王截杀杨广”!

双方人马一列阵,一幕幕精彩的决斗就开始了。

第一阵,就是隋军的大元帅杨林对战盟军的先锋官伍云召。

那位说了,靠山王杨林身为隋军统帅,他怎么第一个出战?

自然是有原因的。因为杨林跟伍云召的父亲忠孝王伍建章有交情,他想凭着自己的身份,劝说伍云召重返大隋。

但是,杨林错打了主意。伍建章被杨广所害,伍云召为报父仇,恨不得把杨广碎尸万段,他怎么可能再保杨广呢?

两人话不投机,当场动手。

伍云召胯下一匹照夜玉狮子,掌中一条九曲亮银枪,杨林胯下一匹独角青鬃兽,掌中一对水火囚龙棒。两人枪来棒挡,棒去枪迎,就战在了一处。

但是,杨林怎么能是伍云召的对手呢?

在隋唐十八条好汉之中,伍云召排名第五,而杨林排名第八,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

结果交手不到二十个回合,杨林就抵挡不住了,一个没注意,被伍云召走马活擒。

本来以众反王的意思,把杨林杀了,以绝后患。只要杨林一死,这隋朝的江山就算是倒塌了一多半。

但盟军大帅秦琼不太同意,他念及昔日杨林对自己的恩情,不忍心那么办,他最终力排众议,将杨林释放了。

这就叫“五杰战八杰,伍云召活擒靠山王”!

杨林被放回去以后,隋军方面第二个出战的是天保大将宇文成都。

就见宇文成都一催胯下赤炭火龙驹,晃动掌中凤翅鎏金镗,来战伍云召。

别看伍云召活捉杨林不怎么费劲儿,但却远不是宇文成都的对手。

这宇文成都名列天下第二条好汉,比伍云召又高了一个级别。


两人交手十几个回合,伍云召就不行了,只有招架之功,无有还手之力。

正在此时,盟军队伍之中又杀出两员大将:一位是第四条好汉紫面天王雄阔海,一位是第六条好汉双镗无敌伍天锡。

雄阔海是伍云召的结义兄弟,伍天锡是伍云召的堂兄弟。这两人一看哥哥要吃亏,能看着不管呢?

雄阔海一催胯下一匹落日黄风兽,举起掌中的一条丈二熟铜棍,伍天锡一催胯下一匹赤血红云兽,晃动掌中的一对半月浑金镗,前来助战伍云召。

这就叫“海云天三人组,大战宇文成都”!

哪知伍云召、雄阔海、伍天锡三个人也不是宇文成都的对手。

那宇文成都是真厉害,以一抵三,不仅毫不畏惧,反而是越战越勇。

不过话说又回来了,“海云天三人组”固然打不过宇文成都,但宇文成都想要战胜这三人,那是不是容易的。

好家伙,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这三位都是什么人物,哪一个不是骁勇善战,勇猛绝伦?

就这样,双方大战到一百多个回合之时,虽然“海云天”一个个累的盔歪甲斜,热汗直流,但天宝大将宇文成都也是呼呼直喘,体力不支了。

就在这个时候,盟军的队伍之中又杀出来一员白袍小将。

但见此人不过十几岁的年纪,银盔素甲,相貌俊俏,胯下一匹抓地飞虎驹,掌中一对八楞梅花亮银锤。

这是谁呀?正是排名天下第三条好汉的银锤太保裴元庆。

前几天裴元庆奉命去瓦岗山押粮去了,今天这是刚回来。

裴元庆生性好斗,他一看两军阵前打得如此热闹,心痒难耐,他也没顾上讨将令,就飞马来战宇文成都。

要论真实本领,宇文成都和裴元庆基本上可以说相差无几。非要较真的话,宇文成都还略胜裴元庆半筹,要不然怎么一个排名第二,一个排名第三呢?

但今天的情况不一样,宇文成都毕竟酣战了多时,已然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此时对战裴元庆,如何能敌?

果不其然,两人一交战,裴元庆几个回合就把宇文成都打得抱鞍吐血,大败而逃。

这就叫“银锤大战鎏金镗,三杰反打第二杰”!

宇文成都这一落败,隋军方面再也无人敢出战。

也是,天宝大将宇文成都都打了败仗,别人上去不是更白给吗?

靠山王杨林一边指挥着弓箭手射住阵脚,以防盟军乘胜追击,一边发出令箭,命各个关城的总兵太守们赶紧率兵来增援。

与此同时,隋炀帝杨广也紧急下了一道旨意,命人赶紧到山西晋阳宫,去请西府赵王李元霸前来救驾。

几天后,援军到了。

虎牢关总兵四宝大将尚师徒带来了大军十五万,虹霓关总兵八马将军新文礼带来了大军十五万。再加上原有的三十万大军,隋军在四平山的兵力达到了六十余万。

最令杨广、杨林高兴的是,西府赵王李元霸也来了。


咱们闲言少叙,李元霸一来,十八路反王的一百多万盟军可遭了殃了。

这李元霸胯下一匹万里烟云照,掌中一对擂鼓翁金锤,如同原子弹转世投胎,厉害得邪乎。

他在百万大军之中横冲直撞,如踩蚂蚁,如扫灰尘。直杀的尸堆如山,血流成河。

大魔国一看这李元霸太勇太猛太厉害,只好亮出了自己最后的底牌,让今世孟贲罗士信对战!

李元霸号称第一杰,罗士信号称第一猛;一个使一对擂鼓瓮金锤,一个使一条浑铁无缨枪;一个恨天无把,一个恨地无环;都是天赋异禀,都是力大无穷。

这二位一交手,那真是石头碰碌碡,实打实,硬碰硬!

好家伙,如此一来,这二人在四平山下可就玩上命了,你砸我一锤,我抡你一枪。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让步!

后来打着打着,李元霸的双锤把罗士信的大铁枪给锁住了,两人各自较力,却怎么也分不开。

这一下儿可把两军阵前的双方战将给吓坏了,因为都知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时间一长,非要一人受重伤不可,弄不好就得丧命。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恰好号称天下第一绝的神枪罗松打此经过。

再看罗松罗永年,一催胯下千里银河驹,一晃掌中一条素白亮银枪,飞马来到二人近前,使出了一招盖世绝技,一枪就将双锤和铁枪分开。

罗松不愿意掺和双方战事,给李元霸和罗士信解围之后,人家走了。

这就叫“四平山下,一猛一杰会一绝”!

罗松虽然替李元霸和罗士信解了围,但由于这二人用力过猛,兵器猛然间一分开,各自把持不住,都摔了个仰面朝天。

李元霸从马屁股后面就摔下去了,但好在没受伤,站起身来,依然是生龙活虎。

然而罗士信可就不一样了,他摔倒之后脑袋正好碰在一块大石头上,石头虽然被碰裂了,但他也昏迷不醒了。

这下儿十八国盟军彻底傻眼了,都指着罗士信呢,罗士信却受了重伤。

如此一来,就再也没了能牵制住李元霸之人。

靠山王杨林一声令下,大军围困四平山,不能放走一个反王!

这多好,本来是十八路反王截杀杨广,由于这李元霸的到来,形势斗转,一下子变成了隋军围剿十八路反王。

有几家反王不信邪,带着本部人马硬往下闯,结果死伤无数。就连甘肃王谢天豹,宁夏王马德来,北汉王萧宪,大凉王李直,这四位也先后被李元霸给锤死了。

这就叫“李元霸锤震四平山”!

大魔国的军师跟大帅秦琼一商议,不行,这李元霸太厉害,这么硬闯肯定不行!

那该怎么办呢?

最后还是徐茂公想出来一个主意,他命小白猿侯君集偷偷潜入隋军大营,去找李元霸的姐夫柴绍帮忙。

柴绍不仅是李元霸的姐夫,还是贾柳楼四十六友之中的兄弟。如今兄弟们有了难处,柴绍不能不管啊?

于是柴绍就和侯君集商量了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呢?

就是大魔国的人马突围之时,每人身上插一支小黄旗,再由柴绍事先告诉李元霸,凡是插小黄旗的都是自己人,不能打。

有了这个办法,大魔国的人就算吃了定心丸了。但徐茂公担心别的反王起疑心,于是又故弄玄虚,按照金木水火土之说,让所有的反王都插上小旗。


一时之间,盟军队伍之中旗帜鲜明,有插小青旗的,有插小红旗的,有插小黑旗的,有插小白旗的,自然更不能少了插小黄旗的。

那么问题来了,大魔国之中所有的人都插上小黄旗了吗?

没有,起码来说就有两个人不肯插。

谁呀?

一个是银锤太保裴元庆,一个是赤发灵官单雄信!

他俩为什么不插呢?

先说裴元庆:

裴元庆那是什么人?别看长得眉清目秀跟个大姑娘似的,但是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而且脾气暴躁,性如烈火。

裴元庆一听,什么,让我插小黄旗?门儿也没有!你们谁愿意插谁插,反正我不插!

我插那玩意儿干什么呢?这不是明摆着是向李元霸求饶吗?

我为什要向李元霸求饶,他使锤我也使锤,我的锤难道就怕他的锤吗?即便是我打不过他,我也不能被他吓住啊?

再说了,突围就突围呗,整这个幺蛾子干什么?那李元霸有什么了不起的,看把你们一个个吓的,还有点儿人样吗?想让三爷我跟着你们学,休想!

故此,裴元庆不插小黄旗!

再说单雄信:

裴元庆之所以不插小黄旗,是因为他不服李元霸。

而单雄信则不然,他知道自己这两下子根本就挨不上李元霸边儿,他是不服也得服。

但是服归服,要想让单雄信向李元霸求饶,那是坚决办不到。

单二爷那可是宁折不弯的硬汉子!

单雄信心说,李元霸是李渊的儿子,想当初我哥哥就是死在了李渊的手里,此时大仇未报,我能向他儿子服软吗?那不是开玩笑吗?

嘿嘿,此次突围遇不到李元霸也就罢了,要是遇到了我大不了一死呗,决不能像他示弱!

故此,单雄信不插小黄旗!

那么他俩不插小黄旗碰上李元霸了吗?

碰上了!

都被李元霸打死了吗?

自然没有!

那又是为什么呢?

先说裴元庆:

裴元庆和李元霸马打照面,李元霸一看他没有插着小黄旗,抡锤就打。

裴元庆毫不示弱,举锤相迎。

两人金锤对银锤,一连对了三锤。

三锤过后,裴元庆抵挡不住了,拨马就走。

李元霸见裴元庆居然能接住自己三锤,也深感佩服,说道:“兄弟,你能接我三锤,也是天下少有的好汉,放你去吧!”


再说单雄信:

单雄信一看李元霸来了,抡起掌中的金钉枣阳槊,奔李元霸的脑袋便砸。

李元霸用锤一档,枣阳槊正碰在锤上。

耳轮中就听“当啷啷”一声响,再看单雄信,虎口震裂,枣阳槊脱手而飞。

李元霸刚想一锤结果单雄信的性命,撇眼一看,单雄信的身上虽然没有插着小黄旗,但他的马鞍之上却挂着一个小黄旗。

李元霸哈哈一笑,道:“原来是自己人,险些误会,放你走吧。”

那位说单雄信的马鞍之上插了小黄旗,单雄信知道吗?

他不知道,那是他上马之后秦琼偷偷给他插上去的。他只顾着冲杀了,哪里会注意到马鞍后面插着小黄旗呢?

也幸亏秦琼偷偷给他插了小黄旗,要不然单雄信非死在李元霸的锤下不可!




“锤震四平山”是评书《隋唐演义》中的经典桥段之一,也是书中第一次“大场面”。因为之前无论是杨林还是魏文通,在兵伐瓦岗时双方不过动用了十几二十万人马。而四平山大战,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联兵挡驾,双方共动用兵马超过二百万,十三杰中的前六位尽数参与其中,更有一猛罗士信和一杰罗松登场,故而这一战堪称不折不扣的大场面。

由于忌惮李元霸,所以瓦岗凭借秦琼的人情与柴绍暗中达成协议,以插黄旗来保平安,对于这一策略,众将多数赞同,只有两人不屑如此,一位是十三杰中的第三位“银锤太保”裴元庆,一位则是昔日绿林总瓢把子“赤发灵官”单雄信。

瓦岗诸将中的另类

李元霸此前从未出现在公共的视野中,他的威名来自于晋阳宫击败了曾经天下无敌宇文成都的传说。此前的大战中宇文成都一个人独战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将取胜,向天下英雄证明了“盛名之下无虚士”。可以说宇文成都对十八路反王已经形成了很强的震慑,那么水平还在其上的李元霸自然更令人生畏。加上徐茂公和柴绍添油加醋的一形容,李元霸“人形杀器”的形象便形成了。

于是乎,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徐茂公选择了“走后门”。一来与李元霸同行的柴绍是贾家楼四十六友之一;二来秦琼曾救过李渊全家的性命。基于此,李元霸本尊也接受了徐茂公的建议,让瓦岗诸将遍插黄旗。

瓦岗看起来势力不小,其实多数将领说句难听的不过是“乌合之众”,出类拔萃的不过寥寥数人。其中元帅秦琼无论武艺还是人品都是很受众将敬重与认可的,在他带头插黄旗的情况下,多数人也就不好特立独行。包括王伯当那样颇有个性和实力的人物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因为他们认可秦琼的本事,自认不如秦琼,通俗点说,连秦琼都认怂了,我们这些尚且不如秦琼的又何必强撑呢?

但凡是有例外,正如我们开篇所说,裴元庆和单雄信就坚决反对徐茂公的丢人做法。他们无法左右别人的决定,但是可以为自己做主,所以严词拒绝插黄旗保平安,誓要与李元霸见个高低。

武人的骄傲与自信

其实武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骄傲,这点在古典小说、评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一身傲骨,宁死不屈,甚至自负的有些自大。隋唐小说的文学价值虽然不能和四大名著相提并论,但其中塑造的人物特别是一流高手战将在这点上可以说不遑多让。

比如天下第二杰宇文成都,晋阳宫较力明知远不如李元霸,却依旧执意与李元霸进行武斗,一是不甘,二便是身上的傲气;第六杰伍云召素闻天保将军宇文成都的无敌之名,但执意不肯突围远遁,坚持与其一战……诸如此类,数不胜数,究其原因,无非两点:一便是武人独有的骄傲;二便是对自己武艺的自信。

裴元庆和单雄信

具体到两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们的情况还多少有些不同。先来说裴元庆。尽管此前宇文成都一直被誉为天下无敌,但裴元庆对此并不服气,他觉得自己的名声虽然不如宇文成都,但本事未必就比他差,事实上裴元庆和宇文成都确实难说上下,特别是四平山一战,裴元庆锤震成都,打得天保将军抱鞍吐血,更是让他膨胀了。裴元庆年轻气盛,不觉得自己是捡漏胜之不武,而是觉得自己碾压宇文成都就是实力的体现。这与《白眉大侠》中白一子虐打“八老战金灯”之后的夏遂良异曲同工。

而之前裴元庆虽然败给了罗士信,但二人比较的仅仅是力量,差距也不算太大。如果真要真刀真枪拉开了武斗,以罗士信并不算大的力量优势基本是没有可能战胜裴元庆的。所以自诩本事不俗的裴元庆对只闻其名未见其实的李元霸是不服的。

其实以裴元庆的实力做出这样的选择或者说决定并不奇怪,宇文成都明知力量上与李元霸差距巨大,尚且要与之一战,更何况裴元庆只是听说李元霸如何如何了不起,让他不战就认怂基本没有可能。

单雄信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他的武艺水平并不算高,和秦琼比远远不如,就表现看甚至还不如大刀王君可。但单雄信的执拗与骄傲可以说冠绝瓦岗,一是因为性格使然,二是因为他曾经是天下绿林的总瓢把子,黑道教父一般的存在,他放不下这个身份带给他的地位,或者说他已经被捧到这样的高度,很难下得来。也就是说单雄信如此完全是自尊心作祟,和武艺没什么关系,毕竟不如秦琼这点他自己是承认的。

所以徐茂公等人对这两个执着的另类处理方式也不同,在他们看来裴元庆虽然不如李元霸,但是年轻人让他碰碰壁也没什么不好,何况以他的本事落败后全身而退还是做得到的。《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并不像《说唐》中那样超然玄幻,所以裴元庆在与之对战三十余合后才因虎口被震裂,料敌不过败走。

但单雄信不同,他的武艺和李元霸有次元上的差距,很可能连一招都接不住。徐茂公和秦琼怕他出意外,又劝不动,所以悄悄把黄旗绑在单雄信的马尾巴上,这也使得李元霸一锤打得单雄信招架不住,打算补一锤打死时看见了小黄旗,因而留了单雄信一命。落败的单通面对这生死攸关的一幕,也不再逞强,纵马而走。


综上所述,裴元庆和单雄信一个基于实力,一个基于地位,都有着超过常人的高傲,加上武人独有的那份自信与尊严,所以才会拒绝“未战先怯”。




二人性格很相像,

一个不服一个犟。

元庆不信打不过,

雄信面子大如炕。

[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耶][耶][耶][耶][耶][耶][耶]




隋杨帝下杨洲观瓊花路过四明山,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群战无敌大将军天保將宇文成都,宇文成都累病。请来西府赵王李元霸,瓦岗山秦琼对李家有救命之恩,李元霸姐夫柴绍知会瓦岗山人头插小黄旗,第三条好汉裴元庆年轻气盛没遇到过敌手没插黄旗,连接李元霸三锤,單雄信和李家有杀兄之仇沒插。李元霸锤振四明山,逼十八家反王递降书顺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黄旗   平山   天保   枣阳   天宝   瓦岗军   人马   盟军   隋唐   靠山   成都   好汉   大将   大军   宇文   财经   裴元庆   单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