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公考,你发现公考里有哪些坑?

考完公考,你发现公考里有哪些坑?

浙江,女生,22年国考一战上岸,行测80+,申论75+,面试85,综合第一。

不讲废话,干货直接拉满!盘盘公考中的那些坑!

·到底是谁说备战国考要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甚至是每时每刻的。

参考着大家的计划制定完精确到每时每刻计划之后,我发现,没有哪一天我能够像计划里那样精准完成任务的,毫不夸张的讲,还是那种高不可攀的完不成,早上开始学习下定决心,今天!我一定行!到了下午就焉巴了。

个人感受:不需要做那么精准的计划,因为每天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例如今天学习言语,明天学习数量,进度是绝对不一样的,无法做到精准预测,完不成任务绝大部分人会由生出很强烈的挫败感,而不是咬牙跺脚也要克服困难的积极性。

只需月计划和周计划即可,比如这一周资料分析部分我要刷500道题,今天的题简单,我就刷100道,明天的太难了,我就刷50道,确保每道题我都能搞清楚,灵活把控节奏,要明白,公考不考验学习进程,只考验对知识的把控程度。

以下是我三个月国考上岸的计划表!仅供参考。

·到底是谁说努力就会有收获,但是却没有说如何正确努力。

刚开始备考的时候,我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每天不到六点就起床背言语的词汇,背常识的知识点,看别人的经验帖发现这个人七点才起,在心里暗暗吐槽“这人还没有我努力,不太行”。

在朋友圈发文“我不知道什么叫做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配一张学习的图.....(由于后来发现过于中二已删除= =)

过了十几分钟没有人评论我暗暗想“这都不夸我??”后来就真的有了,考公认识的一个小伙伴评论“这么努力啊,你不上岸谁上岸,苟富贵!勿相忘!”,我特别高兴,祝他财源广进。

个人感受:努力真的不是给别人看的,那些表面功夫最后只是感动了自己,欺骗了别人,最后自己都信了,有的人可能考完试突然发现了这一点,有的人一辈子都发现不了。

我想说的是,考公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伪军”,看着别人考上了就去轻信备考经验,并盲目跟随,最后发现再努力分数也上不去,但就是不改,毕竟人家考上了,一定“行”。

·到底是谁说备考时复习资料越多越好。

翻看着各种经验贴,买了一大堆资料,回来书都没翻几页,就让它在角落里生灰。考完试了卖了三十几块钱,还不够我吃一顿饭,想起来就觉得自己可真。。。。

个人感受:教材行测和申论各一套就行,多了真的没精力吃透,只是做个简单的辅助资料。三个大机构的公考教材随便选哪个都可以,全凭个人喜好。

像我当时备考时用的粉笔家的教材(行测的思维+申论的规矩)感觉就还不错,知识点全面,针对重难点还用不同色彩的笔进行标记,一眼看过去直接就能看到重点,就挺适合小白打基础用。

·到底是谁说国考就一定得报班学才能上岸。

刚开始备考的时候花了小两万报了某公的协议班,跟着学了几天,老师天天坐着照着PPT念,我是真的受不了!后来就退课回家自学了!

也相信很多小伙伴都跟有过相似的经历,甚至还有的在备考的时候为了省钱,选择自己去找资源课程听,这看一节那听一节的,前后毫无联系,而且还是不同老师讲的,这就很容易扰乱自己的备考节奏,只会适得其反。

个人感受最高效的方式就是专注地跟着一个课程系统学!顶多就是基础一个,技巧一个。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备考时全程都是跟着潘铭国考课学,其它课程都没看过。

这个课程是行测和申论都包含在内的,既有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高分做题技巧方法的讲解,全程只需要把重心放在这个课上就OK。

而且这个老师讲课透彻好理解,基本上都是通过讲题的方式去讲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针对每题型需要用到的答题方法,让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知识识记和技巧学习,相比那些只扣基础知识讲半天的课程来说,要更实用些。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种纯干货型的课程!绝对是每个国考上者的考前必听课!

·到底是谁说题海战术很重要!却不告诉我应该刷什么题!

现在只要想到我天天拿着各机构的模拟题在那做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是个大傻X。一点用处都没有,刷了一个月成绩愣是没啥提升。

个人感受:专项题和真题卷是备考时的必刷题,行测和申论至少一套!

把理论知识和技巧方法掌握住的基础上,题海战术必然是不能少的。要想在基础上进行拔高,就得靠多刷题去突破。

模块题跟真题卷是备考时必不可少的练习对象。一是模块题可以帮我们做好每模块知识点巩固和做题方法的总结;二是真题卷可以使我们更快地找到自己的薄弱点,把握住考试的侧重点,进而掌握高分答题的方式。

我当时用的模块练习题是粉笔5100题(行测5000+申论100)+粉笔APP,上面的题型全都是按照模块分类整理好的,都是从历年考试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典型题目,参考价值高,题量也足够我们练习用。

真题卷我选的是中公家的,比较喜欢它家的真题解析,就是要比其它两个机构要全面细致,参考起来更方便。大家可以在对照真题解析的时候,把三个机构的放在一块对照着看。

下面盘点一下国考考试科目中很多人都会踩的坑,绕道啊绕道!

●行测坑

1. 切勿一上来就盲目刷题

行测刷题固然重要,但切勿陷入刷题误区,不要上来教材不看,课程不听,就直接开刷。否则就会发现无论刷多少题,行测正确率永远都是一个天花板。

一定要结合着潘铭国考课把行测每模块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给掌握住,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梳理清楚每模块的考试重难点在哪。只有这样才能在刷题的时候保证正确率。

记住!正确的解题方法要比盲目的刷题更重要!

2. 不要在常识判断上花费太多时间

这个模块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包含各个领域的知识点,例如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地理等考试都可能考到,只能靠平时积累去做题,想通过短期的看课和刷题就进行提升是不可能的。

因此建议在备考的时候不要在这部分浪费太多的时间跟精力,也不用很细致地看课和刷题,平时可以通过浏览时政热点去做知识点的积累,是在想记的可以看看李梦娇的常识口诀课。

3. 不用掌握数量关系的所有题型

看课跟做题,都只学习简单题型的知识点,练习的时候也只练自己擅长的,只要能保证在考试的时候把简单题型把握住就OK,难题可以直接放弃。例如利润问题、工程问题等等,都是比较容易的,这块和常识一样,在考试中就是连做带猜,能保证每模块达到50%-60%的正确率就可以。

切记!数量关系不要轻易放弃!严格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毕竟国考难度放在这儿,要想国考稳上岸,就得尽可能在考试的时候多答题多拿分,要把能抓住的分数全部抓住。

4. 资料分析、判断推理、言语理解三个模块是重点学习对象

这三个模块可以说是整个行测的重点,要想行测成绩稳定在80分左右,就得把几个模块的知识点做题方法给吃透,正确率至少要稳定在85%左右才行。刷题的时候要主攻这三个模块的练习。

资料分析不要轻言放弃,掌握住方法很容易拿满分的。要跟着课程去学速算技巧,掌握快速找关键数据的能力。需要记的公式一定要记住,然后再通过刷题去提高正确率。

言语理解是重中之重!是行测分值里占分比最高的、题量最大的模块,申论的答题也会涉及到言语理解模块的技巧,所以要重视!按照题型分配复习时间,逻辑填空、主旨概括和意图判断所需要的复习时间要多些,要特别注重词汇上的积累。

判断推理是技巧性最强的模块,包含四个题型,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每个题型都有自己的解题技巧,需要学好技巧后才能把握好这个模块的内容,老师在课上针对每道题型的技巧讲的都很透彻,听课的时候做好笔记。

5. 行测备考要懂得取舍,让优势模块更强!

基本上行测分数高的小伙伴,都是在做题时擅于做取舍的。建议大家备考时把重心放在资料、言语、判断三个模块上,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看到效果提升最快的,数量、常识放在最后。

有舍才有得,平均用力反而不好!切勿每个模块都是半吊子!

●申论坑

1. 狂刷模拟卷+必买押题卷

刷题的对象都用错了,成绩咋可能会有进步!模拟卷跟押题卷都是机构老师用来哗众取宠的,自己出的题,含金量真的不咋滴,做多了,真的会偏离真题的答题本质。

建议申论做套卷只以真题卷为主,模拟卷一律不做。因为真题是经过命题组老师深思熟虑之后才制定出来的,每道题考察的知识点非常全面,可以较全面地考察到考生各方面的能力,更接近考试题型,参考价值更高。

尽管每年的材料内容不同,但是题型都是很稳定的,答题思路基本上都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能把每题型的答题思路掌握住,无论考试遇到什么题型都能很快进行作答。

2. 只写不看,仅在头脑中做构思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这样的,总之我刚考试备考申论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就觉得申论需要写的字比较多,就不愿意动笔,就只在心中和脑中做构思,但这样学了几天之后发现根本没效果,心里想的再好,不动手练根本不行。

最好的方式就是勤快点,一个题型一个题型动手练。刚开始可以降低对自己的预期,无论写成什么样都没关系,就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气呵成,不要做涂抹勾画,等全部答完之后,在严格对照真题解析去做调整和补充。

基本上按照这种练习方式坚持刷个几套,慢慢就能熟练下来!

最好是跟着潘铭国考课把每道题的答题方法先掌握住之后再去做练习,这样答题的时候也就不会那么迷茫跟没思路,正确率也能更高些,可以减少自己的答题压力。

3. 练字就行,不注重内容上的提升

这点应该绝大多数备考者不会犯,我觉得大家都可能会比较注重答题内容,但不乏有小伙伴会这样做,说出来也就是为了警示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申论考试中,字迹工整漂亮给阅卷者的第一印象就比较好,会成为自己的一项加分项,但老师会更注重作答内容的质量,所以我们在作答的时候要按条罗列清晰,让老师能一眼看到你的表述,因为申论阅卷都是按点给分的。

所以,我觉得申论作答内容为王,字迹次之。

4. 盲目迷信参考答案

我发现很多小伙伴备考的时候都喜欢背答案,就是唯答案主义,就觉得参考答案就是最标准的。

但我们要清楚的是,参考答案也是机构老师自己整理的,所以才出现每个机构的真题解析都不同,而官方也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所以,我们在做真题练习的时候,就把解析拿来做个参考即可。

我们只需要在作答的时候摆脱学生心态,结合材料有理有据,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即可,做到兼听则明就OK。

是在不会的就去看潘铭国考课上老师针对每题型讲的答题方法,相信大家看完都会有自己的申论答题方式。

5. 大作文过分注重背范文、背时政

死记硬背本身就不是一个明智的方式,理解运用最重要。因为现在国考出题特别灵活,完全的反模板化,很可能你背了很多东西到考试的时候一个都用不上。

而申论大作文的作答也是紧扣材料的,即使背过同类型的文章,要是话题设置跟材料重点不同,那范文基本上就用不上。

所以,我们再做素材积累的时候不用死记硬背,只需要能把自己积累的素材灵活地穿插到自己的写作中就可以,多学学别人文章的框架,写作的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民日报和半月谈就是我常用的素材积累软件,我的写作框架基本上都是跟着人民日报学的,内容主要就是参考半月谈,每天花半小时看看,坚持到考试也能积累不少了呢!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想到其它的会再继续追更!

希望这些坑大家备考时都能规避掉!早日成“公”

别忘了点赞收藏慢慢看哦~~~







坑一:机关职位比基层职位好

  许多考生在选择公务员职位的时候,老是觉得应该选择机关的职位而不是基层的职位,尤其是在机关与机关之间,老是觉得应该选择省直机关的职位,而不是市直机关或县级机关的职位。实际上,在公务员考试中,机关职位并不一定就比基层职位好。尤其是从竞争性来说,机关职位的竞争压力远远高于基层职位。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基层的职位考上以后工作更辛苦,而机关职位,地理区位更优越。但是,从竞争性上来讲,基层职位的竞争性更小,相对来说才是报考公务员最划算的职位。

  坑二:一定要选择热门职位

  每年都有一部分考生在选择公务员职位的时候,眼睛里只看得见热门职位,看不见冷门职位,其实热门职位当然有其优越性,比如,考上了财政局的一名科员,和考上了一名乡镇的科员,待遇肯定是有差别,行政职权上也有差距。但是,热门职位也意味着更加残酷的竞争,意味着选择热门职位更容易成为炮灰。比如,2019年国考中,一部分热门职位竞争比高达4000:1,可想而知,炮灰有多少?你有多大的信心保证自己不会成为炮灰?

  坑三:申论每道题都要写满

  一部分考生在考试中不善于审题,比如说,在考申论的时候,很多人的习惯就是,一气呵成地把每一道题的格子全部填满。实际上,申论考试对于每道题都有答题字数要求,答满规定的字数也就够了,没有必要追求把格子填满。很多人为了把申论考试的每一道题都填满,导致时间不够用,前面的题填满了,后面的题没写完,最后影响了分数。

  坑四:总分高就一定能进面试

  还有一些考生觉得,在公务员考试中,总分最高的一定是第一名,一定能进面试。但是,公务员考试要考虑行测和申论的平衡性。每年公务员考试都会确定一个总分线,还会确定专门的行测分数线,这两个线都达标才能够进面试。否则,即便你成绩是第一名,但是行测没有达标,也没办法进面试。因此,在备考时,考生千万要注重备考的均衡性。

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避免踩坑。




我踩过的坑一:盲目报名

第一年的时候,我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小白,就觉得公务员工作好,待遇优,适合我,考就考吧。在考试报名后的时候,我选了一个南宁市区、有专业限制刚好自己专业能报的岗位。然鹅,当报名结束的时候,我报的岗位竟然进入全广西报名人数最多的前10名之列,可谓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这样的结果导致我纵然考了135分也无缘面试(虽然分数不算高,但是看到学习群里有好多人考了120+分都进入面试了,有些偏远的地方甚至110+分左右都能进面试。)我的成绩如果报名其他非热门岗位,其实是可以有机会进面试的。

仅仅因为报名不对错失了面试机会,这个教训对我来说太沉痛了。所以我希望你们千万不要踩报名的坑。

如何避开盲目报考的坑?

公考界流行这样一句话:“考得好不如报的巧”。报名环节真的很关键,想要上岸,考高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报对了岗位。

我踩过的坑二:盲目备考

我第一次备考的时候,就是因为盲目备考错失了机会。虽然在同学的建议下我买了一套行测和申论教材和历年真题卷,但是并没有认真投入进去,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有时间的时候就翻翻书,做做题,做完了对答案。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提升很慢。考场上也是最后一刻才写完卷子,晚上听各机构的估分课才发现,那些题自己选了什么答案都不记得了。就这样懵懵懂懂的考完了试,结果就只能重考了。

如何避开盲目备考的坑?

我的建议是:给自己定学习规划,每天给自己做学习笔记,大量做题,并且是有针对性的刷题,多巩固薄弱模块,把整体成绩拉上来。

我的做法大致是这样的:

每天我会用零碎的时间在手机上刷题,主要是刷常识、判断、定义等,在相对完整的时间刷言语理解,周末的时候集中做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因为这两个模块计算量大,也是需要整块的时间。此外,我一周要参加一次模考,在模考中检验一周的学习。如果某个模块错误太多,下周再针对那个模块多刷题。

市面上有很多个机构的刷题APP我基本都用过,不过后来占用内存太多导致手机卡顿,我把那些APP都卸载了,改用小程序刷题。那段备考的日子,我就是个刷题达人,只要有空就刷题,地铁上、饭后休息时,临睡前,只要能用的时间都在刷题。

我日常各模块的刷题量能每天保证200题以上。

除了刷题外,我每天强迫自己记学习笔记,像考大学一样去考公务员,上岸也是迟早的。第二次我能考142分,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是分不开的。希望你也可以。




努力了就会上岸?这是考公最大的坑!有的人分数平平无奇,笔试120多分岗位第一,面试平均分就上岸了;有的人分数顶天立地,笔试150+压线进面或未进面,直接凉凉。有的人复习的很好,次次模拟都在80+,最后考试考了70+,有的人平常模考70-,正式考试75+......这些并不是个例。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说,能不能上岸一看自己,二看对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先是自己,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说,知识点复习好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发挥的很好,这种考试和其他类型的考试不太一样,时间比较紧张,也更加考验考生的心态,如果能保持正常的做题状态,那么分数和你平常的差不多,甚至是高一些,而如果考试中心态崩了,考场上调节过来是非常困难的,那分数可能与预期相差甚大。

行测提分快,申论一起菜?有很多人在开始复习的时候就只顾着学行测,当然,我在复习之初也是这种状态,行测题目比较有意思,而且一道题一道题的做,想做几个就做几个,不想做了,可以直接扔下,所以对行测的感觉比较深刻,也更愿意拿出时间来复习行测。但是行测和申论都是100分啊,两个科目的分数是相同的!但是很多同学基本上都不太学习申论,一是枯燥乏味,如果是单纯的读一些案例材料,可能还比较有意思,如果是大篇的理论论证,那越看越难受,根本不想继续读;二是单程复习时间太长,相比于行测一道题一分钟左右,申论一道题目怎么也得半个小时左右,如果是写一篇作文,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要分析题目,要读文段,还要写大篇的文字,在这期间,你不能走神,不能去干别的,只能全身心的趴在材料上,好好做题。这也是大家不喜欢申论的重要原因,太枯燥还需要投入。


刷题越多越好,进度第一位?这是很多同学在复习到中后期容易进入到的误区。前期一般还好,都在打基础,而到了复习中后期,尤其是大量刷题的阶段,很多同学就“迷失自我”了,总觉得真题要一直刷,最好是全部刷完,而一味的赶进度。刷题本没有错,但是如果光刷题那是绝对不够的,重要的是总结,尤其是做错的题目,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思路,要从中提取出经验,这样才可以。很多人在刷千把来道题目就上岸了,也有很多人刷了好几万上岸,当然刷几万到题目的我非常佩服,但无论是刷了多少道上岸的,他一定是一个会总结提炼的人。


至于其他的坑,比如报考坑,一味的选择招考人数多的岗位;再比如面试时与考场的同学谈笑风生,然后被同岗位的考生搞了心态......坑有很多,但是避坑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一句话,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一定要稳住,无论是备考也好,还是考试也好,还是再冲刺面试也好,都是如此。




作为过来人,谈谈自己的看法,避免后来的人再踩同样的坑。第一个坑:不要把公考当作是自己唯一的出路。诚然,参加公考是一个对报考者学历、职业技能等歧视最少,也是相对来说最为公平的一种就业途径。但是,许多人全职备考,甚至多年不就业,每年参加几轮的培训。这样的做法,一是给自己无形中增加许多压力,影响自己的心态,二是公考上岸是一个运气加实力的过程,把公考当作唯一出路容易错过就业的最佳时间与机会,一旦无法上岸,只会形成恶性循环。第二个坑:不要想着先上岸,盲目选择一些冷门地点的冷门岗位。冷门地点,冷门岗位,一般来说都是条件艰苦,地理位置偏僻,生活不便,一旦上岸,必须满足最低服务年限,这期间,你的编制是不可以调动,也不能辞职的,所以,不要为了就业,而盲目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岗位。第三个坑:所谓的培训班的包过协议,其实大多都是坑,你考过了补交几万的培训费,你考不过,要么退一定比例给你,要么继续让你参加下一轮培训,坑!!!!!!!第四个坑:不要相信老一辈人说的,公务员工作就是一杯茶水加一张报纸,相信我,基层就不用说了,哪怕是省市单位,作为新人,你处于食物链最底层,杂事琐事,不是你的事都会变成你的事,闲,不存在的!!!!第五个坑:不要相信外人说的,公务员有灰色收入,隐形收入。呵呵,唯一的奖金是第十三个月工资,发的还是基础工资,你懂的,一两千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正确率   申论   知识点   题型   考生   分数   盲目   模块   岗位   职位   老师   发现   技巧   时间   方法   考试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