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

差不多就是能够供住乌鲁木齐人三年的蔬菜包吧。




常言道:三年清知府,万两雪花银;首先要明确的是,在清朝,哪些人能拥有万两雪花银?

如果说合法收入,劳动人民显然是不能的。

清朝给别人打工,一年能赚到工钱2到5两银子,最高不过10两;不吃不喝一辈子也不能。

靠合法收入能得到万两的,也只有政府官员。

清朝知府是五品官,一年的收入包括薪水、俸米、养廉银在内,大约可以达到3000两左右。

清朝的知府,就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首长,待遇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俸银——基本工资。清朝知府基本年薪是105两。

二、俸米——实物福利。和基本薪水一样,是105石大米。

三、养廉银——堪称年终奖。如果一年只能没有贪赃枉法皇上就给奖励。

最基层的官员大概一年有几十两,然后依次递增,从几百两,上千两,而一品官员的银子能达到八千两左右。

知府的年终奖需要根据不同地区而定,但普遍是基本工资的10—50倍,一般在3000两左右。

如此算下来,三年的收入能达到一万两白银;所以才有了开头的那句民谚。

清朝的物价风向标——粮价

因为同样是一个朝代,同一种货币,相等的数额,在不同的时期价值就不相等,甚至差距很大。

因为在不同时期,物价是不相等的,货币(白银)的价值取决于物价水平。

用专业术语说,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清朝时期,中国是农业大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众都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土地吃饭,没有其它收入。

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白银价值高低取决于粮食价格。

因此,讨论万两白银的价值,要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样才能更客观,参考当时的粮食价格,主要是米价,才能判定银子的价值。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米价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对民众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是绕不开的。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盛世”,清朝也不例外,出现一个盛世,是康熙开创,乾隆发扬光大,名为“康乾盛世”。

盛世与否,不是看国库盈余多少,也不是看官员薪水高低,更要看米价高低,它直接影响到百姓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康熙王朝的米价呈现先高后低,即前高后低的趋势。

从地域上看,浙江、福建两省的米价较高,湖广结合江西的米价相对较低。

影响米价的因素有很多,天灾、战争是影响米价的主要因素。

灾荒连连,导致粮食产量骤减,粮价必然上升。

战乱频仍,导致人口锐减,劳动力减少,再加上百姓流离失所,土地撂荒,粮食也会减产涨价。

而朝廷和地主对农民的强取豪夺和盘剥,也会让百姓失去种粮动力,粮食也会减产涨价。

除此之外,米价的高低跟国家银子保有量有关。

因为银子不是纸币,是硬通货,是不能打开机器随便印的,有白银才能铸造货币。

明清时期,白银已经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中国现在白银储量世界排名第四,白银库存储备量世界排名第六,是白银生产出口大国。

但当时的中国虽然白银储量丰富,却非常短缺。

因为当时的人还没有掌握白银的勘探技术,不能发现和开采。

当时中国的白银大多来自美洲,通过与西方殖民者进行贸易获得。

中国明朝末期白银就非常短缺,导致国库里没有银子,打仗没有军费,士兵发不下军饷。

由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海外贸易受到很大影响,白银短缺现象加剧。

白银短缺的时候,市场上流通量太少,官方采购减少;再加上全国经济低迷,国家对粮食的购买力也有所下降,导致大量的米卖不出去,米价反而下跌。

无论什么样的因素,米价高低都会影响到百姓生活水平。

那么,拥有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

一万两白银在清朝是什么概念,能维持什么样的生活水平,不同时期各不相同,标准答案不止一个。

清朝时期人均土地面积比现在高得多,地价低得惊人,房价自不必说。根据《中国历代契约汇编考释》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北京大兴县北城日南坊有一所楼房出售,该房临街,下面两间开店,上面两间住人,楼后加盖厢房一间,合计5间房,卖了210两。万两白银可以在皇城根儿购买差不多50套房子。

所以,我们不能拿房价来做比较。

民以食为天,我们只能拿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来做比较。

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说:康熙前期,两文钱可以买一升米。(清朝末期的米价是9文钱一升,涨了4.5倍)

米价低的时候,物价也不高;那个时期怀揣一文钱到的“便利店”,可以买一瓶酱油、一瓶醋、一瓶油和一瓶酒,即所谓的“四碗一文”。这是什么价钱?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白菜价,跟白捡差不多。

一斗米重量为15斤左右,一斗为十升,一升米重量约为1.5斤,够一个青年一天吃了。

换言之,养活一个人一天需要一文钱,一月30文,一年下来不过360文,加上油盐酱醋等,500文足够了。

文是用金属铜铸的钱币,一文就是一个铜钱,;康熙时期,1000文钱是一贯,可兑换纹银一两,一文钱大约相当于现在一毛钱。

换言之,按照康熙前期的米价,1两银子基本可以养活2个人,2.5两银子可以养活一个5口之家,1万两银子可以养活20000口人,相当一个古代小镇的人口了。

我们再举一例,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面镜子,是社会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经济状况。

刘姥姥是个底层劳动人民,家境不好,因此才从乡下带着外孙板儿到贾府乞食,王熙凤非常仁慈,给了她20银子和1吊钱。

这二十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在当时购买力是多少?

书中透露,贾府的小姐月例是2两银子,一年合计是24两;所以刘姥姥在荣国府拿到的这笔银子,差不多就是一个贵族小姐一年的零花钱。

从刘姥姥二进贾府时,算的一笔螃蟹账里,也能看出这笔银子的购买力:

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由此能够看出,王熙凤给的这20银子,够刘姥姥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费。

曹雪芹生活在乾隆时期,在那时候,人民生活水平已经下降许多,虽然还是康乾盛世,但已经徒有虚名。

因为乾隆时期发生了十场战争,每场战争都需要巨额军费,两次金川战争耗银9000万两,国库不亏空就奇怪了。

频繁的战争,需要大量军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消耗惊人,粮价肯定要涨。

因为朝廷忙于战争和征粮,这个时间段内米价处于无序的状态,官府对于江南米粮市场的控制力和调节能力下降,使得商贾控制了江南米粮市场,他们囤积居奇,趁机抬高米价,打发国难财,百姓生活成本直线上升。

因此,康熙初年2.5两银子能养活一个5口之家,到了乾隆后期,需要20两银子。

这时候的10000两银子,可以养活500名千金小姐,或者养活2500到3000名普通百姓。

如果放到现在,一家人一年的柴米油盐方面的日常花销最低也要10000元。

这就是说,乾隆时期的10000两白银,价值500万元人民币,这样的比较不能说绝对准确,但相差也不太多。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跟前朝相比基本没有改变,依旧价值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这个时期因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对英法赔款加剧了百姓负担,导致了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市场上流通的白银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国库收入大大较少,库银存量只有1200万。

白银短缺粮价不跌反涨,因为灾害连连导致产量暴跌五成以上。

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人口锐减,地价下跌却有大量土地撂荒。

当时的物价高的离谱,道光时期的学者沈铭彝在《沈竹岑日记》中说,道光十三年(1833年鸦片战争之前)二月,“菜油每斤一百四十文,花油每斤一百十文,桕椤每斤一百八十文,棉花每斤一百文,皆从来所未有,其余无不昂贵。米价虽不至如上秋六洋,此时亦每石四洋(白银四两)以外,寒士何以过活”。

一文钱可以买到的一瓶酱油、一瓶醋、一瓶油和一瓶酒(“四碗一文”),道光时期光是一瓶油需要一百四十文,其余的三瓶酱油醋和白酒,怎么也要一百文。

换言之,道光时期物价相比康熙朝,物价涨了240倍。

道光时期的白银量锐减,经济低迷,出现了史学界所称的“道光萧条”。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官员收入肯定缩水。

这个时期,如果有10000两银子,不能当现代的500万富翁,只能当一个2“万元户”了。

到了光绪即晚晴时期,清朝虽然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战乱,加上对外赔款,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近代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大幅度增加银子,海关收入逐年增加,国家年财政收入达到1亿两以上。

但这时候物价处于什么水平呢?

根据光绪年间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相比道光时期,略有下降)

清朝时期一石相当于现在的约156.45斤。按这个标准换算,一两银子可以购买的粮食约107斤。

养活一个成年人,一年需要以400斤粮食,一个5口之家的年生活开支是30两银子。

这时候拥有万两白银,能养活300家普通百姓。

如果以每斤粮食2元人民币计算,光绪年间的一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214元,万两白银相当于200多万人民币;一家收入这么多,在二线城市能维中上等的生活水平,不过要购买名车豪宅还是有点吃力。




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这个问题非常的不严谨,我做个比方啊,都叫新中国,80年代你手上的10000块钱和2020年的10000块钱那能一样么?80年代的1万块政府都可以给你发一个奖励的牌子,上面有金光闪闪的三个大字“万元户”!那个时候一万块弄不好都可以买套房,而到了2020年这一万块简直p都不是,连一个奢侈品包包都买不起,用房子做比喻的话,可能连一平方米都够呛。

所以,银子是清代的货币,在清代也要分时候讨论才准确一些。


先说清末吧,从国外的一本研究清代的著作中,我们得到一个信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作为劳动力的佃户给地主家干一年的活,按照只能收入大概8两白银左右(人均,有的可能十几两,有的可能2-3两)。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佃户想要挣得这10000两白银,他需要干上1250年才能挣到手,这还是不吃不喝的情况下,所以能有10000两白银的水平就不言而喻了吧


在说康雍乾时期,那个时候,算是清代的黄金时代了,咱们拿清代官员的工资为参照物,除去那些亲王(皇帝的儿子),平常人能混到的最高阶的水平就是一品大员了,他们一年的俸禄(工资)是180两银子而已,想靠工资攒到10000两银子,也要55年才行,所以你是一品大员的话,怎么可能不贪污嘛。


所以朝廷整了一个养廉银制度,一品大员一下给16000两白银,按照汇算约合人民币300万左右。这个收入在康雍乾时期也不算特别高,在北京这种城市也就达到个中产偏上而已,要知道王爷贵族的福利动不动就几万两白银。所以10000两在北京帝都上层社会中,也不算一特大的钱吧。就像现在300万在贪官手里还算什么大钱么?他们动不动就上亿好伐!




在清代拥有10000两白银的家庭虽然不是顶级富豪家庭,但也是许多富裕人家可望而不可即的。

白银自古以来就是贵重金属,由于白银的数量比黄金更多而且便于储存,所以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重要储备财物,对接金价、绢价、房价等等。

从宋朝开始,朝廷已经发行纸币。

不过,纸币的价值与当时的银价有关。如果银价下跌,那么纸币也随之而贬值,所以无论民间还是官员,都喜欢“硬通货”白银而嫌弃“有名无实”的纸币。《明史》记载:“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纸币)”。

到了清朝时期,拥有一万两白银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千万富翁的身价。清朝初期(顺治),白银1两就等于1000文铜钱,而白银10000两就等于1000万文铜钱。

清朝中期(嘉庆),白银1两等于1200文铜钱,而白银1000两就等于1200万文铜钱。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除了有通化膨胀的因素以外,还有当时的战争减少、国家趋于安定等因素。在清朝很长一段时期内,米价的波动范围是8文钱/斤至16文/斤。

如果一个普通人每月只吃20斤大米,那么一年才花费1920文铜钱至3840文铜钱的生活,也就是1.92两银子至3.2两银子左右。

10000两白银在当时无疑是普通人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巨款,就算许多大地主都不一定能拿得出来10000两的现银,所以古装剧里皇帝动不动就赏赐“某某大臣”白银万两其实是假的。

既然吃饱了饭,那么就该买地和置产业了,那么清代的房子价格昂贵吗?

清高宗乾隆初年间,有个人在天津买了一块土地,盖了一座有10间房子的四合院。这个人连买地带盖房,一共才花了180两银子。如果在清代有10000两白银,那么到全国各地四处购置豪宅基本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还有几个例子也能够反映出清朝的一万两白银的价值的。

比如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大力支持左宗棠的晚清首富胡雪岩,胡雪岩的身价财产最多时曾有约3000多万两白银,当然其中不全是现银,只是折算价值。这就好比,你的财富是全国首富的3000万分之一。好家伙,放在今天至少也有数千万之多的身价吧。

又比如在洋务运动时期(这会儿已经是晚清了),清政府每年的税收总额一共才8000万两白银(账面),因此当时谁要是家中有一万两白银绝对是相当富裕的家庭,有车有房有丫鬟,什么都不缺。




我来说几句,就按所谓的“康乾盛世”的乾隆时期说吧。



乾隆初年,有个土老财手里有点闲钱,就托关系托到京城,想为儿子捐个官当当,好光宗耀祖。

原以为是很见不得人的事,没想到当中间人将他带到吏部大堂时,让他大开眼界:原来这里花钱买官都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呀。

他咬了咬牙,给儿子捐了个道台,并按标价交上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加上中间人费用,总共花了不到一万四。

道台也叫道员,是巡抚、总督与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

也就是说,当时花一万多两银子就可以买个比知府还大的官当当。从此以后子孙可以荫封,正妻可以分封诰命,多少年后,他的后代们还会把他刻在碑上,写进祖谱,都会以他为荣。



这下知道乾隆时期为什么出那么多的贪官了吧?他们花一万两银子买这个官,图的是什么呀!

想想看,如果一般富户都能拿出10000银子,谁不去捐个大官当啊。可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一个县、甚者一个州府能拿出万两银子的家庭,少之又少。

乾隆时期,每一石的粮食价格为银一两四钱六分,一石粮食大约是60公斤左右。当时的粮食亩产量低得可怜,一亩地也收不了一石粮食。

当时的1万两银子,大约可以买7000石粮食,够三千个壮劳力吃上一年。

一般大户人家,每个月三两银子就可以温饱。普通农民,每年也就是花个两三两银子。

乾隆时期,在京城买一间屋子,只要15两银子左右。如果手里有一万两银子,可以在京城买六百多间房子,或者是十几处豪宅。



再说说的官员年俸。

《大清会典事例》透露,从一品官员每年的俸禄仅180两,正七品的知县低得可怜,只有45两。



如若一个人拥有一万两白银,他的生活水平比从一品官员都牛!

不过,官员当然不会仅仅靠死工资,还有其它收入。

朝廷为了杜绝贪腐,规定京官每年可以领取双倍俸禄,再加上其他公费和地方官的孝敬,收入也很可观。

而地方官则有养廉银的收入,数额高于年俸。地方督抚的养廉银,每年可达上万两。

可地方督抚都算是封疆大吏了,整个大清国也就是几十个而已,一般的百姓可望不可及。

所以说拥有万两白银的人家,还是凤毛麟角的,最起码也应该比一个县官牛吧?



感谢大家阅读,欢迎提出不同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刘姥姥   清朝   鸦片战争   光绪   乾隆   米价   知府   铜钱   道光   清代   银子   粮食   时期   水平   收入   价值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