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92式重机枪和德军的MG42机枪相比哪个更厉害?

首先说说小日本的92式机枪

92式重机枪太重,主要是枪架比较重。而稳定的枪架,正是92式重机枪射击精度和射击稳定性相对比较好的原因。

至于92式重机枪最大射速是450发子弹,射速太低。这个原因无论是在日军,还是在八路军都不是缺点,而是优点。因为,无论日军,还是八路军都有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子弹。那种动不动最高射速600-700发子弹的机枪,反而不合适。“92式重机枪”。在设计之初,计划使用7.7毫米的子弹,将射速定为了500发/分。但在实际设计中,将理论数值订在了450发/分,但不知什么原因,在战场上实际射速,却只有200发/分。

所以,在战场上,听到92式发射的声音,就是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很有节奏感。因为这个节奏,像极了啄木鸟啄木头的频率,所以人送外号“啄木鸟”。

作为重机枪一族,这个射速很丢人。同时,他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太重了!光枪身就重达27.6公斤,枪架比他还猛,重27.7公斤。说实话,就这玩意,在战场上,想挪一下都难。所以日军的解决办法就是,配更多的人。一挺机枪配备四个人抬,另外还配备四个人抬弹药,两个人拿备用枪管和其他配件,同时再牵两匹马。这就是日军一个机枪组的人员配置,一个领导两匹马,外加十个矮头兵。

缺点很明显,但是将缺点发挥到极致的时候,也是能转换为优点。比如说,这个重量。

因为枪身重,所以稳定性好,另外,日军又专门为他配备了光学瞄准镜。这活脱脱的让这款重机枪成了狙击枪,虽然射程也仅仅800米,但是准头超高。当时他的地位就是,在狙击枪里边,没人敢和他比火力,在重机枪里边,没人敢和他比精度。

精度高,射速低,这与日军抠搜搜的特性有关,无外乎就是为了省钱!同时,这个款在威力和子弹通用性上很差,所以升级的空间很小,仅生产了4万挺,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其次,我们再说说MG42。

目前国际上,MG3重机枪在市场上非常的紧俏,也非常的受欢迎。而他的前身,便是MG42。同时美军研发的M60通用机枪,也是在MG42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替代了他们原来的勃朗宁轻、重机枪。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他的优秀。

MG42出身于德国,最早设计于1939年,三年之后,正式服役于德军。由于强大的性能特点,到二战结束时,共生产了100万挺。

MG42的前身是MG34,全枪重量11.05kg,一个士兵就可以轻松拿起。在有支架时,他就是重机枪,没有支架时,他完全就是一款高效的冲锋枪。

最高射速达1500发/分,一旦开火就如同光速飞出的火蛇一般,将前方的阻挡物,打得稀碎。因为在他发射的时候,听起来一般是“咑……"或者"啪……"的声音,非常的紧密,而且具有高识别率。在欧洲战场上,被称为“希特勒的电锯”。而配备7.92毫米的子弹,让他的威力也变得更加惊人,高射速、高威力。更重要的是他的有效射程更是达到了1000米。同时,这款枪支,在制造的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冲压技术。给这支枪塑造了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耐造!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欧洲战场,还是在酷热无比的非洲沙漠,随便耍!

这一点,小鲜肉可以不喜欢,绝对是大叔们的最爱,特别是把头绑在腰带上拼命的大叔,更是喜爱。但是,极端的优点,最后也成为了他的缺点。高射速带来的结果,就是弹药损耗太快。日军的92式,一个机枪组配备2两匹马、四个士兵来运输弹药,才能满足射击需求,但携弹量也才仅仅两千多枚,就算加上两匹马,满打满算也就将近1万枚左右。如果,让MG42放开的射击,几分钟后,就只能投降了。所以,使用MG42需要进行非常严格的培养和特殊训练,只有保证能够自由掌握射速在500发/分左右的射速,或者点射技术后,才能被称为一个合格的MG42通用机枪射手。

总之,日军的92式省钱、性价比高,这是他的特色。但是,如果与MG42,同时放在一个战场上拼杀。他将会被虐得体无完肤,当然,是在弹药充足的情况下。同时,论通用性和先进性,92式与MG42完全不能同日而语。首先笨重的体积,已经限制了他的应用和发展。在战场上,强大的火力、便捷、实用才是根本,省钱也不是军队必须要追求的。其次,太费人了!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和德军的MG42通用机枪?说实话这两种枪就没得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东西。

怎么说呢?这两种枪没有在战场上实实在在地对轰过,实际例子没法举,但这两种枪都和美军较量过,我们不妨用美军对这两种枪的评价来回答这个问题。

话说MG42虽然诞生于二战时期,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德军的一个主力装备。

美军作为二战时期最为张扬的部队,但面对MG42的时候,留给他们的就是一个个噩梦。

在美军中新兵对于MG42没多大反应,哪是因为没遭过多大罪,而老兵最怕的就是MG42发出的声音。

在很多美军老兵的回忆录中,都会提到MG42,他们认为这种枪发出的声音,和死神发出的声音没多大区别。

如果一个士兵被MG42盯上了,但凡被咬中第一口,就意味着他根本就躲不开后面的十几发子弹,能活下来的机会可以说是零。

因为射手每扣动一下扳机,就这么一个短点射,十五发子弹就出去了。

那么九二式重机枪呢?

别看这东西挂了一个重机枪的名号,他的理论射速只有一分钟四百五十发,实际射速仅仅保持在二百发一分钟的样子。

而子弹的威力也仅仅是三千七百一十二焦耳,和步枪发射的子弹威力差不多。

对上这种机枪,美军老兵的回忆录里提到的,仅仅是碾压二字。

毕竟就是一挺可以连发的步枪而已,勃朗宁重机枪足可以对九二式来个绝对力量上的碾压。

当然了这么说比较空,从两款枪械的性能上做给对比,就更加的一目了然了。

九二式重机枪。

话说九二式重机枪是日军在三年式重机枪的基础上,经过局部改进给改出来的,因为当时改出来的时候,是日本的神武纪2592年,所以这挺机枪,就被命名为了九二式重机枪。

那么改了那些东西呢?

首先是口径,从原来的6.5毫米改成了7.7毫米,之所以改口径,完全是因为6.5毫米的口径威力实在是太差劲了。

再有就是原来的框式把手,改成了更加方便的拐式把手(八字形),并在枪口下加装了一个可以取下来的防火帽。

所以日军的三年式重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如果不仔细看,很容易混淆了。如果实在分别不清,可以看一下这两挺机枪机匣上方位置上的刻痕,一个刻着九二式,一个刻着三年式。

怎么说呢?九二式重机枪算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军队的一款主战制式武器,但并不是一款成功的武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包括三年式,九二式,还有臭名昭著的歪把子,都是继承自哈奇开斯的结构。

所以哈奇开斯有什么毛病,九二式重机枪一个不少全部继承了下来。

比如说卡弹,顶弹,输弹不畅,抽壳等等。

那么这些关于进弹方面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来自于使用供弹板照成的,要知道供弹板这东西的结构是以复杂和滞涩所著称的。

而战场上最讨厌的就是复杂的东西,最终九二式重机枪,解决这个问题是使用一把油壶。

好吧,油壶貌似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战场是什么地方,不是烟就是灰,油灌多了,就会起油垢,同样会带来头痛的麻烦。

说道这里,很多人就会问,日本人怎么就选中了供弹板?为重机枪供弹的方式多了去了!

这件事说起来也有意思。

话说在1904年到1905年的时候,日俄之间爆发了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日俄战争。

那么在这场战争中,虽然日本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这种胜利仅仅是惨胜而已。

其中日军被沙皇俄国军队装备的马克沁重机枪打死了不少,所以日军对于马克沁普遍有着很重的敌意。

那么当时马克沁重机枪的技术可以说是引领了当时的潮流,技术上是没得说,不管是性能还是技术,甚至是威力都得竖起大拇哥的。

可日军对这种重机枪来了一个视而不见,所以当日本在设计重机枪的时候,就没有采用马克沁技术相对成熟的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和水冷方式。

当然了,不用这种方式,也算不上什么,毕竟水冷方式以后是要被淘汰的。

最要命的一点,日本人对于马克沁采用的柔性弹链,也就是帆布带供弹方式也一并摒弃了。

所以最终就只能使用,哈奇开斯的供弹板供弹了。

那么这些供弹板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就是用黄铜薄板冲压制作而成的,子弹以单排的形式卡在供弹板上边,一块供弹板可以卡三十发子弹。

一说到这里,就应该明白了,九二式重机枪的射速是根本提不高的,一块块弹板往里送,哪有弹链送的利索。

在看看供弹板麻烦的操作方式。

首先装弹的时候,射手右手要拉一下拉机板向后定位,让机枪处于待机状态,然后向前把拉机板送回。

那么副射手就需要呆在射手的左边,右手四指朝下,拇指朝上抓住供弹板的中间位置,而且要注意子弹必须在供弹板的上边,而且弹头要朝前。

而这个时候副射手的右手也不能闲着,必须握住单板的尾部,将供弹板头部推入到进弹口,而且要让弹头对准受弹机的位置上才行,直到听到咔的一声,这才算将供弹板插入了。

而在射击的时候,供弹板下方有一个菱形的凸起,被挂在枪机框上。

那么枪机框来回的运动一次,就可以带动供弹板左右滑动一次,正好让供弹板上的一发子弹卡在射击的位置上。

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弹板制退齿,这个东西的作用是在供弹板在工作中,别因为各种震动来回移动,起到稳定供弹板,达到让供弹板稳定输送弹药程度。

而这个弹板制退齿还带来一个额外的麻烦,一个弹板打完了,下一个弹板没有及时地接上,自动机就会停住,这个时候就算是不停按动扳机也无济于事。

只有按照操作重新来一次插入弹板的动作,弹板制退齿和自动机才会解脱,而解脱之后,自动机还要在弹簧的作用下移动八毫米的距离,被一个叫击发助铁的东西扣住,射手这才能进行新的射击操作。

这么一说就能知道,一个供弹板造成机枪的部件变得更加的复杂,所以在战场上,这东西出毛病的概率是相当高的。

在有一个就是,供弹板虽然是黄铜打造,但这东西不能有弯折,不然就会造成供弹不畅,而且这种供弹板使用的次数也是有限制的,因为供弹板上的卡片使用的次数多了,就会变的松弛,枪弹在进行供弹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被机枪自身的震动给震落,导致空射甚至是停射。

接着是供弹板在战场上使用,尤其是有烟尘和雨雪的情况下,弹板和子弹很容易变脏,这也会造成事故。

关于供弹板最后一点就是重量问题,相同的重量,显然弹链所携带的子弹会更多。

供弹板算是九二式重机枪最大的毛病。

其他小毛病也很多。

我们来看看MG42通用机枪。

在二战结束的时候,MG42已经生产了一百万挺以上,而MG42式在MG34通用机枪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个型号。

MG42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的应用了金属冲压,电焊和铆接工艺,这种工艺让MG42的生产变的简化,生产成本也得到了缩减。

而在当时很多国家的机枪,还采用老工艺进行生产的。

要知道当时各国的情报人员对于德国的武器装备盯得也很紧,当MG42出来之后,这些情报人员,在看到MG42采用薄薄的铁片,然后使用看起来非常简陋的焊接工艺进行生产的时候,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德国的物质供应出现了大的问题,战争会很快结束。

怎么说呢?德国是有物资供应的问题,但并没有这些情报人员判断得那么严重。

事后各国才知道,金属冲压,电焊和铆接工艺这可不是简陋,而是一种新的工艺。

以至于当时,其他国家就算是拿到了MG42全部的生产图纸,他们也未必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别看是高科技产品,但与之前的MG34相比较造价却只有MG34的70%,而且所用的时间和材料也只有MG34一半。

这也是为什么,MG42虽然是在二战中研发出来的武器,但可以制造一百万支的原因。

所以当时制造MG42的技术门槛是很高的,九二式重机枪就冲这一点就没法和MG42相提并论,差太多了。

要知道在二战时期,日本虽然也号称完成了工业革命,其实他这个工业革命完成得并不彻底,和其他军事强国比较起来还是差一截的。

我们来看看MG42的结构。

MG42采用的口径是7.92毫米,自动方式使用的是日本人看不上眼的枪管短后坐式,滚柱闭锁方式,射击的时候是全自动的。

MG42的重量是二十三斤,供弹方式是开式金属弹链供弹,全枪长度是一千二百二十毫米,弹头的初速度可以达到七百五十五米每秒,理论射速高达一千二百发每分钟。

而九二式重机枪的口径是7.7毫米比MG42要小,枪身的重量就有五十五斤重,全长一千一百五十五毫米比MG42短一点,射速是四百五十发每分钟,弹头的初速度只有七百米每秒。

话说MG42虽然到现在已经是一款过时的武器,但别忘记很多通用机枪上还是留有MG42的影子。

比如瑞士伸出的SIG710—3,西班牙的CETME等等,这些机枪看名字貌似和MG42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要是看到实物的话,会惊奇的发现,这些枪械,和MG42真的很像哎!

当然了,MG42更多的优秀设计被拆分开,进入到其他的机枪中了。

比如苏联研发的7.62毫米的Gshak航空机枪。

至于九二式重机枪,别逗了,他的供弹板,还是他的油壶,现在都看不到了好吧。

MG42在实战中也是相当可靠的,比如在零下四十度的环境中,根本就不会影响到MG42的射速。

而且因为MG42是一款气冷式的机枪,在寒冷的环境中,还能减少换枪管的时间。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二战期间,德军和法军交战,MG42一般情况下,再发射三百发子弹之后,就应该更换一下枪管了,不然枪管会变的红通通的。

但当德军和苏军作战的时候,MG42可以做到在五百发到六百发的时候,才更换枪管的程度。

而且MG42就算是更换枪管,也是很方便的,比如扳动一下杠杆,然后倾斜枪身,枪管就从MG42上被取了下来。

再有就是人员的搭配。

MG42是通用机枪,在当轻机枪使用的时候,三个人就足够了,观察手,射手,装填手,可以跟着班组进攻进行作战的。

突击的时候,弹链太费事了,换用弹鼓可供使用。

至于九二式重机枪,因为体重的原因,只能在后方提供支援火力,随队冲锋,别想了,就算装上轮子,拉着也费劲。

那么MG42作为重机枪使用呢?这就需要四到五名成员了,使用三脚架,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弹链,弹鼓基本上不会使用,毕竟是提供火力支援吗?弹鼓的子弹还是太少了。

在当时,MG42的使用,在德军的《帝国国防军陆军教导手册》中就有提到,机枪射手用速射点放的方式,要在一分钟内射击五百到六百发子弹。

在这里必须说一句,当时盟军缴获了不少的MG42,因为不会使用,弄坏了不少MG42的枪管。

所以MG42的射手必须是训练有素的人员,这算是一个缺点。

而日军的九二式呢?实际射速只有一分钟二百发。

所以当九二式和MG42进行对射的时候,就会惊奇的发现,九二式根本就顶不住MG42的射击。

当然了,这也是MG42的一个缺点,消耗的弹药太多了。

据说一名MG42射手,如果来一个五秒钟的点射,一百二十五发子弹,就会被打的精光,太浪费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92机枪不能跟MG42比厉害,只能比温柔。

要说温柔,德军的MG–42绝对没有日军的32重机枪温柔。日军的92重机枪是一种很“娘”的男人武器,堪称“友谊第一,打仗第二”的楷模。日军92重机枪的“温柔”和绅士,那是各国重机枪都没法比肩的。

日军的92重机枪有个外号叫“啄木鸟”,意思是说它在分秒必争的战场上不慢条斯理、不慌不忙,(92的理论射速每分钟450发。实际射速每分钟才300多发。)像啄木鸟吃虫子那样,哒、哒、哒,之间还要带着节奏。

尽管日本法西斯个个都凶猛得跟财狼一样,可92机枪就是沉得住气,任你再急我不急,就是把表现的机会让给对方的机枪。

如果设立个最佳风格奖,非92重机枪莫属。

反看德国的MG42机枪表现欲非常强,也非常霸道。它从来不管什么友谊第一,从来不给对方表现的机会,死死压着对方的火力,叫对方抬不起头来。


MG42的设计射速就非常吓人——每分钟800发,(盟军的重机枪一般都是每分钟500发左右。)可是到了战场上,MG42就发疯一样,实际射速比设计的高了一倍左右,达到了每分钟1500发左右。MG42高速射击的声音,肯定不是92重机枪的哒、哒、哒,也不是普通机枪的哒哒哒,而是根本就分不清节奏,像光头强伐木的电锯声。不,是电锯切割骨头的声音,恐怖、瘆人;因此人送外号“希特勒骨锯”。

都说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到了这里变成枪扫一大片了。因为德军机枪手轻轻扣两下扳机,子弹刷地一下就飞出几十发,百米内几十公分直径的大树,数秒中打断。如果前方是个敌人,点射一下,对方就会瞬间中弹十几发,身体秒变漏斗。

92机枪还能跟MG42比脾气。

92机枪虽然射速慢,但架子大、脾气不小。

一挺92式机枪组要11名步兵,外加两匹战马伺候 。因为九二式重机枪实在太“重”,它的空枪重27公斤左右,枪架重28公斤(架子大、重),全重55公斤左右,这110多斤的:胖子在战场来回闪展腾挪,没有四个日本兵伺候不行。

MG42虽然射速高,杀伤力大,但人家没有脾气、也没有架子。MG42枪身重只有10公斤,德国兵身材高大,一个人提拉小鸡一样就带走了。再有一名士兵把枪架子扛起来就OK了。

92机枪能跟MG42比谁射的近

MG42采用75弹鼓方式供弹的时候活脱脱是挺轻机枪,射程在9000米。它采用链条供弹时候,秒变重机枪,射程得到1000米开外。

但92重机枪就不跟它比远,就比谁射的近,因为92机枪最大有效射程是800米。

92机枪还能跟MG42比射击精确度

92机枪本来是当重机枪设计的,但它非常另类,92机枪除了重量达到了重机枪的标准,其它发面都跟重机枪不大沾边。

92重机枪的枪管重量已达50多公斤,这让92歪打正着成了一款射击精度非常高的“狙击枪”,而且在战场上安装了远距离精确射击的光学瞄准器。这样一来92变成了重型机关枪的神枪手,但跟重机枪的功能却相距太远了。

因为重机枪的使命就是给步兵提供火力的,你加上瞄准镜干嘛,妥妥的不服正业。

92机枪能跟MG42比节约

92机枪射速低,节约子弹,后勤压力小。同样打一分钟,MG42多浪费两倍的子弹,后勤供应也是个问题。

总之,92机枪作为重机枪跟德国的MG42比,无论是性能、火力和机动性以及射程都甘拜下风;不是不想比,而是根本就不能比。这就等于把中国足球跟巴西、法国足球去比,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




如果让“野鸡脖子”和“希特勒拉链”对射十分钟,这两款重机枪的性能差距立现,可惜日本人和德军打不起来。无妨,他们在两个战场有个共同的敌人,美军的勃朗宁50口径重机枪都跟曾经他们过招,其结果是九二式重机枪被美军火力完全碾压,而MG42让欧洲战场上的美国大兵“毛骨悚然”,如此结论就清楚了吧?



要注意MG42是“通用机枪”,我们经常看见德军扛着两脚架MG42的照片,那是作为轻机枪使用的时候,此状态下与九二式重机枪比较不太合适,MG42安装三角可调支架时才是重机枪范畴,如此稳定性和火力持续性更佳。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共产生了70万挺MG42,而日本仅仅造出了45000挺九二重机,用金属冲压工艺生产的MG42节省材料、成本和工时,对于同样资源匮乏的两个国家来说,仅此一点德国人就遥遥领先。



射速

德军MG42机枪的理论射速是每分钟1200发--1500发,而机枪射速超过每分钟1000发以后,人是无法分辨单发枪声的,MG42射击的声音不是“哒哒哒”而是“嗤嗤嗤”,盟军士兵因此形容它特象撕开亚麻布的声音。MG42使用的是300发的链式弹箱,同样保持点射的话,火力持续性显然更好,射手每次扣动一下扳机的短点射,就可以射出12到15发子弹,这是非常恐怖的。

九二式重机枪的射速450发/分,连MG42的一半都不到,同时九二重机用的是30发铜弹板,需要副射手不停的喂上弹板,“野鸡脖子”是中国抗日军民的俗称,而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称其为“啄木鸟”,显然是有清晰的射击节奏的,射速自然不及MG42机枪。



射程

MG42机枪作为轻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约为800米,而作重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达到了1000米。九二重机枪有效射程800米,这200米的差距看起来不大,在战场上就是致命的,它甚至无法压制有效射程1000米、射速每分钟600发的民二四式,更别提美军1800米的勃郎宁M2了。

弹药

九二重机实际是鬼子在“三年式重机枪”的基础上改进的,三年式的口径跟三八大盖、歪把子一样都是6.5毫米,“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战场上,日军痛感三年式的火力和威力不足,才于1932年升级出7.7毫米口径的“九二式”重机枪。而MG42的子弹是7.92毫米的毛瑟通用弹,威力与国军的民二四重机枪持平。



在实战中已经证明,单单是轻武器对射的话,九二式根本不是民二四式的对手,抗日军队的机枪阵地其实吃亏在鬼子的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手里,而不是敌人的重机枪。

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都接收了不少九二重机,为了适应当时中国普遍使用的毛瑟98子弹,曾经把相当一部分机枪改成了7.92毫米口径,并在枪口部刻上“改七九”字样用于识别,威力才有所提高,一直到抗美援朝还有使用这种“改七九”重机枪。



重量

九二式重机枪的空枪重27.6公斤,枪架重27.7公斤(比枪都沉),全重55.3公斤,这110多斤的份量在战场机动时,需要四个鬼子兵抬着才行。而MG42空枪仅仅11公斤,一个身高马大的德国兵拎着就走了,最多再有一位扛起可折叠的三角架,因此九二重机与之相比实在是太奔重了,不利于战场上灵活移动射击位置。

日军的九二重机分队(班)需要由11个人组成,一个军曹或曹长带着10个兵和两匹马,才能完成重机枪的行军和机动。而42机枪作为重机枪使用时,仅需要四个人的机枪小组,其中一个还是观测手,如果作为轻机枪,仅需标配三人,其实两个人也能打的很热闹。



可以说,九二式重机枪作为东亚战场上的步兵武器,与欧洲工业国家对决时装备的MG42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若非中国军队严重缺乏炮兵和步兵支援火力,九二式重机枪根本不足为虑。而二战日本陆军的战术思想,也决定着它的步兵武器不可能有MG42那样的高射速,子弹实在供不起。

据传战争末期日本得到了德国赠予的MG42图纸,但根本不在他们换装的考虑之内,理念差距太大了。




德国的MG42通用机枪被轻兵器设计家誉为: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但是最出色的武器!美国陆军/陆战队连队二战期间没有惧怕过任何日本陆战武器,但只要是听见“希特勒电锯”撕扯油布的声音就会心惊肉跳!这说明MG42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武器!

MG42被称作“通用机枪”,也就是说它装两脚架就是轻机枪跟随班排小队进行火力支援;如果安装三脚架就是重机枪,成为营连级所属装备,可以进行600~800米火力压制!甚至安装上专用的对空射击稳定架就成了“高射机枪”,打击低空飞行的飞机…总之,它似乎啥活都能干。
MG42轻机枪状态下使用75 发弹鼓供弹跟随班排作战,也可以使用300发弹箱供弹进行火力支援,两种供弹方式的便捷性和快速性,要大大好于“九二式”重机枪的30发弹板供弹方式!

总之,MG42性能在二战期间威力仅次于美苏的M2/德什卡两型12.7毫米口径重机枪,但是机动性和战场实用性却超过了这两型重机枪,毕竟枪的总重量在哪摆着,而7.92毫米子弹在威力上要好于7.62/7.7这两种口径。
更有一个事情要体现出MG42设计的巧妙,那就是更换枪管,机枪作为一种支援武器,在高速射击的同时枪管所经受的热量是很大的,发射药的热量和子弹摩擦的热量会使枪管在发射100发之后就需要更换或者停止射击进行冷却,早年间马克沁使用的是水冷方式,但水冷需要在枪管外面包裹一个水箱,而且在严寒的环境下水箱会结冰的,只得在战斗前加水…这是一项延误战机的工作…而MG42在100~150发之后采取的是更换枪管的方式图片上描绘的就是怎样给它更换枪管的过程,由于枪管炙热需要使用“石棉布”…更换一个枪管熟练的士兵只需几秒钟时间,不会影响到火力支援,这种先进的设计理念现在仍然在沿用。
鬼子的“九二式”重机枪,出现在绝大多数的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当中,与“三八枪”、“歪把子”、共同组成的侵华日军的丑陋形象!

“九二式重机枪”是依据一战时法国哈奇开斯机枪研制的,为了提高火力持续性在枪管位置安装了多块大型散热片,用以降低射击时枪管所经受的高温,这一貌似巧妙的设计使得“九二式重机枪”的重量大增,仅枪身就达到27.6公斤,再加上枪架27.7公斤总重超过了55公斤,二战期间的日本兵平均身高1.51米左右,体重在52~60公斤…而“九二式重机枪”这个重量显然是人力难以背负机动的!所以,“九二式重机枪”需要一个组(班)11人(军曹一人,士兵10)外加两匹役马组成,这样一个人数较低的班组显然是大大的减慢的机动性能…所以 “九二式重机枪”是一种笨重的装备,机动性要远低于MG42的3~4人都重机枪状态,而且二战期间日寇的机械化水平也低于纳粹军,在营连分队重机枪火力支援上要差于德军。
“九二式重机枪”


的硬质供弹板,日寇认为弹箱弹链供弹方式会出现较高的故障率,会出现卡死的现象,并且钢质弹链在射击后变得散碎不好收拾回收困难,日本这种资源贫乏的国家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浪费…还是硬直板供弹“科学”。

“九二式重机枪”的口径为7.7㎜,威力和精度上还算满意,500米距离射击子弹散布较小,但是与MG42机枪的7.92×57㎜子弹相比总体性能还是要差一截,并且德军当时的步机枪做到了子弹通用,这样的话MG42就会有更高的火力持续性和400~800米的机枪火力覆盖。

总之,MG42似乎是超当时设计的先进武器,战后它的7.62口径型仍然在多个国家服役,这距离它诞生都已经70多年了!这体现了该枪的超前设计理念,而“九二式重机枪”,由于根底就是一战时期的武器,二战期间由于设计复杂、所需加工工时较长,日本也提供不出太多的钢铁…它仅仅生产了4.5万挺数量远远不及MG42机枪!加之,操作、运输、维护保养所占用的编制过多 …等不可克服的弊端,战后就被永久性淘汰了!

通过粗略的对比两型机枪后,就会明白MG42是经典武器,“九二式重机枪”也就在亚洲战场上对农业国军队还凑合(性能不如“民二四”重机枪),拿到世界水平来说它就是非常落后的装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重机枪   机枪   德军   日军   轻机枪   枪管   射程   德国   威力   日本   口径   火力   子弹   射手   方式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