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二战初期势如破竹,为什么没打了2年情况就急转直下?

鬼子只看初一不看十五,做短期规划可以,大的做不来。而且鬼子没有做领导的经验,在重大决策上犯重大失误、例如竟然发疯与美国为敌。而且本身行为龌龊卑鄙 ,只是崇尚能力,以为能力就是一切、却不知能力之上还有天数,再加上又不知进退,自然被大国痛扁。




应该是山本五十六和当时的日本首相近卫文磨说的,如果和美国开战,联合舰队将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驰骋疆场,战无不胜。但是以后••••••,山本就没有继续说下去了。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山本五十六做过日本驻美海军武官,对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除了上边的一年半以外,还有一句,美国工厂的烟囱比日本的树都多,这怎么打仗?

旧日本海军一直是在准备对美作战,当然美国人也没闲着,在美国制定的彩色计划中的橙色计划中,就是准备对日作战。日本的计划是利用太平洋的距离,在美国海军长途跋涉开赴西太平洋的时候,在沿途不断发动骚扰攻击,不断消耗美国海军的实力,等到美国海军快到西太平洋的时候,在日本本土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出击,再来一次对马海战。后来这个计划被简化称为九段击,但是没有那么简单,而且比较复杂的。

而美军的计划则是针锋相对,美海军计划一旦美日开战,首先要守住一些从美国西海岸到菲律宾的一些岛屿作为前进基地,包括菲律宾,关岛等地区,美国海军从夏威夷出发在沿途这些基地的掩护下,到达菲律宾以后,在对日作战。

而后来的战争过程大体上还是按照美军的设计计划进行的,不过战争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当年的计划。


日本的两个王牌飞行员,左边的是板井三郎,右边的是西泽广义。在板井三郎的回忆录里边,介绍了当时他们受到的严格训练,并且也提到在战前被淘汰的日军飞行员中,其实虽然没有他们那么强,但是要比战争中补充上来的那些飞行员要好得多。


日本的零战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称雄一时,前几年,日本还有一部电影叫永远的零。

旧日本海军在确定了主要的敌人和作战模式以后,就开始全力备战,在通过超强度的训练后,日军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而且这支舰队的的水兵素质极高,特别是日军的海军航空兵,可以说是当时超一流的海军航空兵,在当时可以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航空兵。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包括后来日本陆军航空兵击沉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后,海战空战化已经成为了现实,在以后的海战中,海战的主要力量已经从战列舰变成了航空母舰,而航空母舰的战斗力来源就是飞机,组成飞机的战斗力有两个要素一个是飞机,还有就是飞行员。在二战初期,这两个方面,日本都占有优势,当时日本海航的零战和陆航的中岛战斗机对盟国在亚洲的战斗机都有优势,而日本当时的飞行员更是超一流的。



在美军的新式飞机诸如海盗还有恶妇投入使用以后,日军在飞机性能上的优势变成了劣势,但是凭借着飞行员的优秀,零式和恶妇还有海盗都是能够一战的。
但是日军的这些优秀飞行员经过珊瑚海,中途岛,瓜岛几场大的海战中的消耗,到了瓜岛战役后期就已经被消耗殆尽了。


美国的航母下饺子。虽说是护航航母居多,但是30多艘埃塞克斯级重型舰队航母无论是质还是量都要超过日本航母。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全力转入战争状态,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这期间中途岛,瓜岛几场战役美军也是打的十分艰难,好在这些战役的规模不大,这样就为美国进入战争状态赢得了时间,当美国完全转入战争状态以后,巨大的生产能力开始转化为战场上的优势。



下边的是P-38闪电,就是P-38后来要了山本五十六的命,除了飞机,美国的飞行员受到的训练要比日本新飞行员严格的多,受训时间长达一年七个月,这些飞行员可能不如开始那些超一流的日本飞行员,但是要比后来日本补充的飞行员要强得多。

但是日本海军准备的是一场短期战争,无论是偷袭珍珠港还是占领东南亚,最终都是希望能够迫使美国承认日本的势力范围,从而结束战争,为了这个目的,日本几乎是把所有的精兵集中在一线,包括那些超一流的飞行员。但是在战争的时间拖长以后,这种精兵主义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一方面是这些精兵的不断损失,还有就是日本培训新飞行员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无法和美国相比,而且美国的新式飞机投入使用以后,使美国方面无论在飞行员的水平还是飞机的性能都超过了日本,而日本则是正好相反,而当美国在航空兵力占有优势以后,太平洋海战的局势就向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了。而这个时间差不多就是2年的时间。

图片来自网络。




看问题要踩到点上,这“两年”正是美军大型航空母舰的制造周期,以及举国经济转入战时体制所需要的时间。以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主力的“埃塞克斯级”航母为例,原计划的建造数量高达32艘,每艘制造周期正是20到24个月,由于实现了制造工艺改良和钢板、设备和舰载武器的标准化,其中几艘只用了14到16个月就下水了,美军至此才有夺回水面优势的可能。



(尼米兹将军)

太平洋战争是现代海战的“开山”之战,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的广泛应用,取代了一战时期的巨舰大炮战术指导思想。在1941年战争爆发时,美国海军只有七艘大型“舰队航母”,其中还有两艘在大西洋水域。继珍珠港的战列舰损失惨重后,在1942年的历次海战中,胡蜂号、列克星敦号、大黄蜂号和约克城号等航母相继战沉,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区只能取守势。

哪怕是尼米兹赢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也不过是中止了日军战略进攻的主动权,想反攻还是硬件短缺,海军大型军舰的建造周期较长 ,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从1942年12月到1944年1月,八艘新型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编入太平洋舰队,与企业号、萨拉托加号等一起组成若干特混舰队,其他大中型舰艇也下饺子一般入役,日本人的好日子才算到头了。



(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这还不算,美国制造的大批轻型和“护航航空母舰”也在此期间纷纷入役,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美军的重型舰队航母达到24艘、轻型航母10艘,而“护航航空母舰”多达147艘,它们当中的大部分是二战爆发后开始建造的。同样需要时间登场的还有主力舰载机,面对战争初期“零战”的肆虐,美国人紧急研制的F6F“地狱猫”战斗机也是在1943年9月份列装的。

到1943年年底,航母特混舰队和舰载机能够形成规模战斗力刚好是两年,F6F战机12272架的较高产量(其中两年内制造了11000架),让日军飞行员“谈猫色变”,使美国海军成功夺回了海战制空权。跨越1942和1943年的瓜岛战役,不能算是反攻的开始,只能算是序幕,因为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实力尚未完全恢复。



(山本五十六)

太平洋战争有它的特殊性,没有制海和制空权在手,再强大的陆军也毫无用武之地。而一旦美国的国防工业在必要的时间内充分动员起来,则美国综合国力对日本的巨大优势就显露出来,当美国军舰、飞机、坦克和步兵轻重武器大量装备时,太平洋日军采用什么战略战术都是白搭,现代战争,就是综合国力的对决。

相反,日本的工业能力却无法在短时间内补充一年多的战损,热火朝天的生产也没戏,此消彼长,日本人从1943年底开始,不可避免的走下坡路了。因为日本是用2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赌注积累,对此山本五十六这个“赌徒”其实看得很清楚,他寄希望于重创太平洋舰队后,能让联合舰队保持半年左右的水面优势,掩护陆军抢占各重要岛屿,至于以后怎么办,其实他也不知道。

(零战和地狱猫比较)

谈和?被惹毛了打疼了的美国人怎么可能答应,而日本人最愚蠢的,是在海军实力由强变弱之后,试图用加强陆军来支撑战局。把关东军、中国派遣军的大批精锐师团调往南洋,结果是在美军优势的海空封锁和火力打击下,纷纷被打成残废,要么玩板载冲锋自杀,要么钻进深山老林饿死。

没少发生几千名日本精锐陆军由于运输船被击沉,全部落水喂鱼的情况,美国陆军等于在海军帮助下不费一枪一弹就消灭了一个日军联队,而在中国战场,消灭一个步兵联队有多困难?如此挖疮补肉的后果是,在大陆战场兵力又显不足,也只好转入战略守势,这就叫顾头不顾腚。



(美国大兵缴获九九式机枪)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彻底夺取海空绝对优势是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美海军以15艘大型航空母舰为主的140余艘主力舰船,以及近900架战机(内含地狱猫427架)完败日本海军,其舰载机部队几乎全军覆灭,被美军飞行员称为“马里亚纳猎火鸡”之战,此时距离日军偷袭珍珠港正好两年半时间。

所以,日军在挑起战争的1941年底到次年初,确实横扫了东南亚,其“势如破竹”的原因在于海空优势和突然袭击的作战方式,以及美英“先欧后亚”的战略考量。而当美国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成为“民主国家兵工厂”之后,大型舰船纷纷下水,重型装备源源不断送上前线,几百万军队被动员和武装起来开赴战场,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倒不是什么急转直下,而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过程。老实说,资源匮乏的日本人能撑到1945年,其实已经是近乎奇迹了。


(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两巨头)




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还有武昌会战,这几仗看似日本打赢了,但是伤亡太大了,这几战都是几十万人的参战,虽然日本自己瞒报伤亡,武昌会战,死了20多万,只报3万,这几战都是攻城战,自古攻坚战都是伤亡很大的,为什么会有南京大屠杀,也是这个道理,伤亡太多,然后报复,这几仗下来,日本精兵伤亡损失绝对在上百万以上,前期训练的兵都没了,伤筋动骨,战争马上进入相持阶段。




日本人没有想过与中国打持久战,也没有能力打持久战,不管是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时间都没有超过2年。

淞沪会战的时候,日本扬言三个月就能打赢,也就是说日本没有打持久战的想法和历史经验。

所以,一旦战争时间延长,对日军来说就是一种不可预料的事情了。

再一个就是日本国内没有军阀混战,相对而言国内老百姓已经过惯了太平日子。

从1905年的日俄战争到1937年的抗日战争,在此期间,日本有三十多年的相对和平年代。

别看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看起来非常多,事实上,仅仅是一小撮顽固不化的人。

事实上,他们只是绑架了日本普通老百姓一起打仗而已,日本的很多普通人是不愿意打仗的,“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是很多日本老百姓的想法,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喜欢战争。

即使是日本军人的后代,也未必真正地喜欢战争。

举一个例子,在电视剧《西安事变》里面有一个小故事,讲一个叫钟本鸣的日本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叫文青的中国姑娘,这个小姑娘是杨虎城的义女。

那个日本青年是一个日军的“军二代”,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人,战死沙场,他的义父总想着报仇,而且还是一个日本间谍,潜伏在西安,他不断的收集中国抗日军队的情报,还准备刺杀中国的抗日将军。

但是,这个日本青年人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他喜欢读书,喜欢听留声机的音乐,喜欢摄影。

那个年代,他也算是一个比较富裕的人了,过着“文艺青年”似的生活,根本不喜欢战争,因此经常被他的义父责骂。

最后,钟本鸣带着日本间谍的一瓶酒作为礼物送给杨虎城,他却不知道酒被他的义父偷偷地下了毒药。

幸运的是,那天晚上,杨虎城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回家吃饭,结果酒被自己的女朋友文青喝了。

后来,这个日本青年回家后,他的义父才告诉他酒里有毒。

当他跑到女孩经常滑冰的地方的时候,女孩还不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不一会儿,女孩就死在了他的怀里,这个日本青年后悔莫及,他在冰面上用锤子砸了一个大窟窿,和被自己毒死的女朋友,一起沉入湖中。

可见,日本人也是人,不全是军国主义者鼓吹得不怕死,喜欢战争的武士,“武士道”也不是每个日本人的信仰,很多日本人也不喜欢战争。

况且,日本国内和平时间非常漫长,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国内60多年没有大规模的内战,普通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和平的生活,尽管有很多军国主义教育,但是很多日军士兵没有什么实战经验。

与此同时,民国时期的中国是国共内战,以及各种军阀混战,有点类似战国时代,一方面内战确实消耗了国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常打仗,也锻炼了中国的军队。

比如,3万红军经过长征,经过大小几百次的作战,已经锻炼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钢铁洪流。

看看日本的军队,很多士兵都是第一次真刀真枪地上战场,可能之前还没打过仗,有人说日军是训练有素,但是训练终归是训练,没有实战经验就是很多日军的软肋。

所以,越往后,日军有实战经验的部队就越来越少,以至于两年后,随着战争范围的扩大,日本军人的实战能力越来越弱了,很多新兵都不会打仗,也不太愿意打仗了。

与此相反,不管是八路军,湘军、川军、桂军、晋军,还是重庆军,他们都是从十年内战里打出来的,真刀真枪在战场上历练好久了。

各种战术都是血的教训,特别是八路军的战术,那都是最近的十年里,经过实战检验的高明战略战术,持久战就是日军的天敌。

总之,二战期间,日本人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打仗,而且即使是愿意上战场的一些日军,也不是每个士兵都有实战经验。

总归是一小撮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在前面耀武扬威而已,打了一两年,这些狂热分子死的死,伤的伤,后来的新兵也就没有多少战斗力了。

所以,日本在二战初期看起来是“势如破竹”,但是不到两年就直转直下了。


欢迎关注我,一起来了解历史!

作者|龚柳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日本   珍珠港   急转直下   势如破竹   航空母舰   海战   日本人   美国   飞行员   日军   舰队   航母   海军   美军   初期   优势   战争   情况   时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