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射机枪和重机枪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据央视军事频道的报道,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在近日组织了步兵重火器实弹射击。展示了02式14,5毫米高射机枪,04式2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以及120毫米重型火箭筒的射击场景,感受高原边境地区边防部队的火力到底有多猛。

视频里出现的02式14.5毫米高射机枪,这是一件装备多年、毫不起眼的武器,曾创造了许多项世界第一,至今依然是全球领先的高射机枪。只不过,由于中国武器对外宣传公关的风格比较内敛,经常造成了“酒香巷子深”,武器的亮点不被公众所了解。

02式机枪拥有三大优势,分别是重量轻、精度高、威力大。首先,这是一挺“钛合金”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钛合金机枪。以前经常听到美国西方火炮吹嘘自己是钛合金的,其实中国已经把钛合金白菜化了,用在了机枪上面。

其次,02式机枪发射穿甲弹的初速高达1450米/秒,快赶上坦克炮发射脱壳穿甲弹的初速了。别看02式的14.5毫米口径只比12.7毫米机枪大了一点点,但威力却几乎超过12.7毫米机枪的两倍,达到了苏制23毫米高射炮和美制20毫米机关炮的威力水平。

02式高射机枪在射程范围内都拥有很高的精度,在打击100米左右目标时,甚至有80%的概率能将误差控制在38厘米以内,面对装甲车、飞机这种大家伙来说,基本上能做到百发百中。

02式机枪的一个最大亮点是非常轻,其重量轻到已经颠覆了业界对于大口径高射机枪的传统认识。02式机枪的全重才73公斤,这要比俄罗斯的HCB12.7毫米重机枪还要轻5.4公斤。由于02式高射机枪太轻了,甚至需要射手坐在机枪上面作为配重。

02式高射机枪的研制,是在90年代初期,中国军队在深入研究了海湾战争中美军在100小时地面交战里打垮伊拉克军的经验教训以后,提出了要为营一级的步兵分队配备一种火力异常凶猛的、非常轻便灵活的步兵使用的直射-高射两用武器。平时是营属武器,在战时要加强到步兵连,直接支援班组的作战。

于是,02式14.5毫米高射机枪就诞生了,这是一款中国军队对步兵大口径机枪三大性能要求的终极产品,这三个终极要求分别是极高的可靠性、极轻的重量和极大的威力。

在研制之初,枪械设计师犯难了,因为在枪械设计理论上,这三个变态要求其实是相互矛盾的,使用大威力的弹药就必然导致后坐力增大,后坐力增大的结果必然导致整枪重量的增加,如果继续减少重量又会导致射击精度和可靠性的下降,所以设计师只能从材料和结构上突破。

我军对02式机枪的变态要求是:使用14.5毫米枪弹,有效射程要尽可能地远,要能够对付1000米内的敌机,在2000米距离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车辆目标。机枪的初速要尽可能地高,最好能接近1500米/秒。新高射机枪威力要尽可能地大,最好能够打穿大多数现役的轻型装甲车。机枪的射击精度也要尽可能地好,最好能达到坦克炮的直射精度。机枪的重量还要尽可能地轻,最好由一个战斗小组就能玩得转。

你们说,这些要求变态不变态?估计设计师研制的时候,头发都要掉光了吧。好在我们研制出来了。

02式14.5毫米高射机枪的射击方式也比较特殊,类似于高射炮,只不过一个人把一门高炮所有射手的事都办了。射击时,需要手脚并用,左手摇轮管方向,右手摇轮管高低,左脚是锁定踏板,右脚是击发踏板。程序是左右手摇跟踪目标,左脚踏下锁定枪身,右脚踏下开火,咣叽咣叽咣叽,一个长点射,然后松左脚继续瞄准.....听完你是不是已经晕了?

经常看到有人提出一些担心,中国的02式14.5毫米高射机枪,其坐着的射击姿势看上去非常别扭,火线高度似乎太高了,很容易被敌人的狙击手点名。这样在战场上会很不安全吧,会不会成为狙击手的活靶子?

02式14.5毫米高射机枪的火线高度并不很高,机枪的正面轮廓极小,在坐式射击的状态下并不比其他大口径轻武器高出太多。例如,美军现役装备的M2式重机枪和MK19式自动榴弹发射器,以及俄军装备的ASG30自动榴弹发射器,都没有趴着射击的,全都经常坐着射击,其实火线高度也是很高的。为什么美军和俄军全都不担心呢?

其实,对于02式14.5毫米大口径机枪来说,其枪架的设计是极为巧妙的,可以充分利用射手的体重来提高稳定性。如果采用常规的机枪双手持握发射,采用坐姿或跪姿的射击姿势,那么枪架重量就会非常的笨重,而火线的高度也会翻番。

实际上,西方的20毫米左右的单管轻型高射炮的轻型枪架,一直以来就是02式这种类型的,因此02式机枪的设计其实是非常中规中矩的,并不离经叛道。很多人只是心理上看着不舒服而产生担心。

最后,02式高机的射程是很远的,能打2000多米,通常要部署于步兵连的后方,因此敌人的狙击步枪很不容易打到02式机枪的发射阵地。如果02式高机这样的远射程的重型机枪在战场上都很危险,那么外军那些同样很重的三脚架式的重型步兵武器,岂不是都没了活路?




高射机枪,顾名思义,就是对空射击的机枪,事实上轻重机枪乃至步枪都可以对空射击,因此,就高射机枪的定义而言,既不实十分确定,也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

(原M-2勃朗宁12.7毫米高射机枪成了重机枪)

通常概念中的高射机枪,应该是12.7毫米美欧大口径机枪,以勃朗宁M-2为代表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俄系列14.5毫米大口径机枪,是战后发展起来的,其装药量非常大,威力甚至已不亚于西方的20毫米机关炮。

一战时,以11.43毫米马克沁重机枪为代表,自索姆河战役以来,威名远扬将近40年。

(原11.43毫米马克沁重机枪进了博物馆)

二战时,是重机枪装备的黄金时代,口径也都不一样,其中,德军7.92毫米MG-34/42通用机枪、日军7.7毫米九二重机枪、苏军7.62毫米SG-43郭留诺夫重机枪、英军7.62毫米维克斯重机枪、中国军队7.92毫米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等,都是战场上著名的重机枪。

战后,陆军步兵装备发展很快,随即武器概念也在不断变化,轻机枪已经被班用机枪所取代;重机枪成了现在的通用机枪。

(02式14.5毫米重机枪)

变化最大的,就是高射机枪的销声匿迹,现在,高射机枪,被称为重机枪,而所谓的重机枪,就是二战时期以及战后发展起来的大口径机枪,也就12.7毫米和14.5毫米,这两种非常经典的口径。

综上,现在,高射机枪和重机枪,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以前的高射机枪,现在称为重机枪,是专门指12.7毫米和14.5毫米这两种大口径的机枪,在全球军界中,已经没有高射机枪的概念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高射机枪是可以对空射击的机枪,而重机枪则不可以。

二战时期,很多高射机枪和重机枪是通用的,其实就是同一型号。

但即便是同一型号,重机枪作为高射用途,也需要加装高射瞄准器。

如果没有这种瞄准器,重机枪对空就是瞎打,基本不可能击中敌机。

除了瞄准器以外,高射机枪的枪架也会有一定不同。

这主要是高射机枪射击需要较大的仰角,而且需要360度的转动。所以,高射机枪多有自己的高射枪架。

而普通的重机枪,则没有必要使用这种枪架,不需要高仰角射击。

况且,这种枪架比较高,容易暴露高射机枪,在战场上比较危险。

不过,一些重机枪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枪架两用的问题。

还有,就是高射机枪一般口径较大,枪管较粗。

二战分析,认为7.62毫米机枪对付战机的意义有限,几乎只能敌机超低空飞行才能够有些威胁,高射实际射程只有三四百米而已。

所以,各种的主力高射机枪,基本都是大口径,比如美军的12.7毫米高射机枪,苏军14.5毫米高射机枪等等。

这些大口径的射程要大得多,控制范围大,而且攻击效率比较高。

这两种口径的高射机枪,至今还在使用。

有意思的是,高射机枪还会采用多管或者串联的方式。我们常见的是双管高射机枪,实战中还有三联装甚至四联装的。

这主要是提高子弹的覆盖面,以提高击落敌机的概率。

其实说来说去,重机枪一般不用于高射,强行高射也不会有战果。

而高射机枪主要是对空,但自然也可以平射,作为压制火力使用。

在中越战争中,越军经常用大口径高射机枪平射,压制我军重机枪。我军为此吃了不少亏!

时至今日,高射机枪对于现代化战机甚至直升机,已经没有什么威胁,这个名词在未来可能就会消失了。




我是迷彩派编辑,我来回答


其实高射机枪和重机枪并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武器,而是一种互相兼容的武器。两者武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枪本身划分,而是靠枪支架。大部分重机枪都装备有通用或者专用高射架,只要枪架一换。就摇身一变成了高射机枪了。

例如苏联人设计的DSHK重机枪,连枪架都不用换,只要“稍作调整”就能变身高射机枪(上图为转换为高射机枪版本的DSHK;下图是正常版本的DSHK)

我国QJG02式14.5mm高射机枪,转换枪架后摇身一变成了重机枪了!

当然高射机枪也可以杀伤地面人员,只不过由于配备的高射枪架比较复杂而且笨重,一般步兵根本无法搬运,只能靠牵引车牵引,故这类高射机枪虽然可以对地面目标造成杀伤,但其实用性非常低!

说的就是鬼子93式13mm高射机枪这种的“专职”高射机枪。




重机含高机,但不全是;高机就是重机。高机的特征就是身管较长,且装在可俯仰的武器车台(装架)上,并有高射瞄准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重机枪   机枪   初速   高射炮   敌机   榴弹   射程   火线   威力   步兵   口径   重量   区别   武器   装备   财经   枪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