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和张飞,一个卖枣一个杀猪,武功为什么能这么厉害? ?

野史记载,少年时的关羽,也是贫寒人家子弟,赖以营生的资本就是家中的几棵枣树。因为枣树长得比较高大,所以每到枣子成熟的季节,必须上树采摘或在树下用竹竿长棍击打,天长日久,关羽就练成了臂力过人、挥舞长棍潇洒自如的本领。他与刘备打天下所用的青龙偃月刀,就是长棍的化身,尽管有86斤之重,在他手里却轻若竹节,指哪打哪,斩杀敌将如手切冬瓜耳。

张飞的武功,说白了也是一身蛮力在支撑门面。他的神力正是得益于他早年的职业——杀猪。要知道,杀猪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们根本干不了的粗活。传言张飞杀猪都是单枪匹马,一个人独立完成。猪有四肢,知道死期将至肯定会拼命挣扎, 小时候看村民杀猪,都是四个人一起上,一人抱住一条腿,加上操刀的那个人,一共要五个有力气的壮汉才可以把猪顺利宰杀。可见,张飞以一当五,力气该有多大。

武功之说,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最为多见。其实古代的战将,并没有那么多出神入化的武功,如果真有小李飞刀那样的本事,取上将首级何须动用千军万马?一把飞刀就能结果了对手的性命。说到底,没有过人的体力,所谓的武功就是无稽之谈。关羽和张飞,就是最好的实例。




卖枣杀猪,那是小说家之言、甚至民间传说的说法,不足为信!

先说关羽,无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里都说他是吃了官司才流亡江湖的,之前是怎样呢。关羽爱读《左氏春秋》,那年月能读得起书的最起码也得小康之家以上,汉朝文武不分家,像样的人家都要求子弟们学文习武。就算关羽是庄稼汉出身,汉朝农民都得服兵役,每年农闲组织起来训练。

张飞,张飞才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村里的屠户,都是后世市井小民的穿凿附会,人家历史上涿州豪门望族。从先秦到汉唐,中国的豪门和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其实是很接近的,汉朝富二代、官二代、贵族子弟们,做不到骑马如飞、百步穿杨,没有上战场建功勋的经历是给家族蒙羞的!张飞不会武功吗?

最后补充,不要把现代人想象中的武功和当年的武功混为一谈。现代的武功,无论是武校里教的还是公园里练的,一大半是古代杂耍卖艺的留下来的,还混杂了白莲教、义和团等玩意儿;是什么性质我不多说。真正杀人的武功,其实比那些简单易学、干净明了,要不然中国几千年的战争是靠什么打过来的。最后的最后,冷兵器战场上,精通骑马射箭比什么武功都管用。




关羽卖枣、张飞杀猪,是演义中的说法,其依据可能是宋元平民化社会之后人们的猜测、想法和思路,未必确实或者说很不确定。

《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刘传》第六记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
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皆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没有具体谈到两人的家庭出身、职业身份。

但是我们注意到关公有夜读《春秋》的记载,东汉时期,能通一经就是难得的文化人,关公喜读《春秋》,或许有家学渊源。

根据清康熙年间解州知府王朱旦根据浚修古井时发掘出关羽墓砖的铭文写成的《关侯祖墓碑记》: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居住在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

关公出生于有儒学传承的家庭,在东汉这样的家庭至少是低级士族。

张飞的情况其实也类似。

元吴镇《张益德祠》诗云:

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像恐难如。

南北朝梁陶宏景的《刀剑录》中写道:

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疆杀之,将此刀人于吴。

这个《新亭侯刀铭》就是张飞的书法作品。

明代文献学家、曾任四川右参政的曹学佺撰有《蜀中名胜记》,第二十八卷中记载,顺庆府渠县(即三国时的宕渠县)有一个八濛山,山下有一石,石上题有两行隶书大字:

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立马勒石。

传说张飞还擅长画美人,他这样的文化修养应该也出自于世家。

两汉魏晋一直到隋唐,“文武趣虽别”但文武并不殊途,出将入相,屡见不鲜,世家子弟的修养也文武兼资(南朝士族的文弱化是另一回事),关公和桓侯,武艺高强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有时代文化的背景。

其实关于刘备情况也类似,史书记载: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但这只是一时困顿,他少时曾经与族弟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卢植如果搁在现代,就是院士级别的教授,所以刘备这个皇室宗亲,也可以说烂船也有三斤钉,并非人们印象中的屌丝出身。




一开始肯定不行,也是在实战中锻炼的。所以才有三英战吕布。吕布当时无敌,但是刘关张武艺肯定不如后期精熟。要是吕布也未必斩颜良诛文丑,而关羽能,就说越往后他们锻炼的越好,进步越大了。甚至也包括孔明,也是在实战中锻炼的,要不为何关张开始不服他,就怕他不行。而庞统没经过实战锻炼,所以冲动,指定的策略过激,葬送自己。而司马懿一出山就能搞定孟达和孔明,也是奇了。




千人千性。每个人出生成长,体质有差异。有的身高体重力气大,有的瘦弱体轻。心智上则有的悟性高,有的愚钝些。

打架这种事,包括阵上冲杀,但凡拔尖者,离不开三要素:气势、力气大,身手快。

其中气势是主导,含胆气、自信、无畏的意思,力气大、身手快为辅。

力大,但缺气势,打不过气足、身手快的;

气势有,力却又不济,亦是白搭。

三要素互为相成。

具此三要素者,不分阶层,贵胃、市井皆可千人中有出一二。

具备三要素,成为古代冲锋陷阵的悍将,天生占全的极少,楚霸王项羽算一个明例当先。大多是后天不断的成长中完善。自信、胆气在阅历、实践中逐增,气力、身手快在素日勤习中见长。

《三国志》中有载:“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万人敌者,有说是指精通兵法战术,有说是指个人骁勇,沙场拼杀不可挡。但这万人敌仨字,从来是比用于武人身上,不用于文士之喻,可见还是含有斩将夺旗,勇冠三军的倾向性为多。

很多人受评书、小说影响,总认为勇将都是拜过名师,或是偶得武功秘籍,会什么三十六路刀法,七十二套枪招。也相信两员旗鼓相当的大将,会刀来枪往一二百回合。其实真正现实中,哪有什么深藏名山的仙师;双方各持碰到即见血的利刃,撕杀起来哪会半小时也不见血。盖是文学演义,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夸张插写。

演义中什么三英战吕布,裸衣斗马超等高潮大戏,皆是作家编撰而已。强化可读性、传奇性。

但古之冲阵,威震敌兵的猛将确实有,之所以猛,就是具备了气势、力大、手快的三必要,再配备附件:

1.好的兵器、盔甲。

2.名师(有过实践的)指点过几招如何更实用的杀招

3.自己多次战场冲杀中,不断悟出的更见效的杀法。

这种冲阵,敌方越怯,冲杀越顺。敌方亦是悍勇,那就看今次的运气了。

上一场战斗可能身中十刀,未死,这一场或许只被一箭就封喉而亡。真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死相博之间,传达的是悲烈。哪有多么多评书话本中的‘浪漫翻滚’。戎马生涯,武将到猛将,成名扬迈,多是身经百战,数劫不死的。

关羽、张飞厉害,除是千中选一的力大、手快之人,也是从一场场战斗中不断增强实践,打出来的。

评话中常提到名将的兵器,动辄八十多一百多斤,到了《说唐》中,杜撰的李元霸都用到了800斤的双锤。这些盖不能全信。但评话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古人的力猛之人,那绝对是有的。不然评话不会凭空生成提炼夸张的。

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是演义给关羽、张飞加上的,还是汉末他们只用的是矛、槊类重兵器,这里不絮叨考究了。但关羽、张飞被后世诵为勇将,有一身的力气异于常人是肯定的。

古人的力气真的比今人大很多吗?有人置疑过。

这个真不用置疑。

历史的长河中,人的思维观念一直有起伏变化,同样,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体的机能演变实际也在一直悄然发展变化着,因为环璄、饮食、行卧等等,其中有进的变化也有退的变化。

猛虎野生于林,每日为肚腹奔波,肌能强劲,纵然有时饿肚,但有时猎上一顿,添满腹后,吸收却好。

饲养之虎,每日有饮食送上,口味或许比野虎吃的还好,但久之,肌能上必有变化,至少在气力上定有退化。

例子略不雅,却有通。古人吃的不好,但肌能吸收的好,为了生活,粗老笨重耗体力的活也多。现代人生活起居是先进了,吃的也细了,但机能也会潜移变化了,向前进的可能是脑量,向后退的就是力气了。

要相信人体生理机能,有自我适应调节功能。都说地沟油不好,但假设都不小心吃多了,保不齐身体机能也自有它的自保的逐渐对应变化。只不过伤健康的变化程度难说多大了。

现代人每天少锻炼,有各种令人更舒适的生活用具,古人,尤其沙场争战的古人,为了建功也好,保命也好,心弦时刻绷着,强体加力之意,时刻练着。古今对比,已是悄然渐变,差别千里。

由此说古人有气力大的各种人杰,应该不是虚言。

关羽、张飞之类悍将,力气大,身手快,天生的打架资质又好,成为猛将的流传佳话,也就不足为奇了。与会什么这功法那招式的武功的关联真不大。

会什么拖刀计,回马枪,那也是战场实践悟出来的。至于如来神掌、九阴真经,接化发等,给了这些刀尖上生存的古将,怕也只能当厕纸用用。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武功   评话   青龙偃月刀   士族   汉朝   猛将   沙场   机能   子弟   演义   身手   古人   气势   春秋   力气   厉害   财经   张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