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雄霸中原,孙权握有江东,诸葛亮为何却只能投靠刘备?

在诸葛亮出山前,天下主要诸侯有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等。诸葛亮不选择刘表、刘璋、张鲁,原因在隆中对已讲明。刘表没有争霸之心,就连荆州都保全不了。隆中对讲:其主不能守。而刘璋、张鲁同样是安于自守。益州的智能之士都渴望得到明君。所以说诸葛亮更不会去投他们。至于马超韩遂这样的诸侯,隆中对提都没提到。诸葛亮当要是直接投刘表,凭借着跟蒯越、黄彦承有亲戚关系。也许能得到刘表的任用,但终不能成就管仲、乐毅这样的功业。



诸葛亮一生中能看得上的诸侯除刘备外也就曹操、孙权。诸葛亮在隆中对就评价孙权能用人。诸葛亮使吴时,孙权就想让诸葛瑾留下弟弟。张昭也建议孙权留下诸葛亮。有人问诸葛亮为何不留,诸葛亮回答: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诸葛亮的意思是说孙权是人主,虽然他能重用我,但却不能让我完全发挥才能。诸葛亮即使去了东吴也只能在张昭、张纮等人之下。


我觉得诸葛亮不选择曹操,跟他当年屠徐州一事有关。诸葛亮大概在公元195年随叔叔诸葛玄来荆州。说明诸葛亮很有可能亲眼所见曹军的暴行,即使没有亲眼所见,也听说了。很多徐州人都是在那个时候避战乱迁往南方,就近迁往江东的最多。比如张昭、诸葛瑾、步骘、张纮、严畯等。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三国志》


有人认为诸葛亮不投曹操是因为那里人才太多了,自己去了也不能发挥才能。诸葛亮的好友孟建思念家乡,准备回去。诸葛亮劝:“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意思是讲曹操那里很多人才,要建功立业不一定要回家乡。孟建在曹魏官居刺史征东将军,也算达贵。裴松之认为以诸葛亮的才能如果投曹操,将来不会在陈群、司马懿等人之下。裴松之认为诸葛亮不投曹操是政治原因。


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谓“鹍鹏已翔於辽廓,而罗者犹视於薮泽”者矣。—裴松之


我觉诸葛亮以其才智无论投谁,都是能得到任用的。无论是投曹操还是孙权,其仕途都是无可限量。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在曹魏,哥哥诸葛瑾在东吴,这两个人都位极人臣。诸葛亮总不会比他们差。三堂兄弟都有很大的声望。于是有人称蜀汉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这里的狗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赞扬。从这段评价来讲他们的成就,诸葛亮胜于诸葛瑾,诸葛瑾胜于诸葛诞。下面列一下他们的官职

诸葛亮:丞相、开府、益州牧、武乡侯(顾命大臣)

诸葛瑾: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宛陵侯

诸葛诞: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


当时众多诸侯中,刘备连诸侯都算不上。地盘只有新野小城,还是刘表暂借给他,人马只有数千人而已。诸葛亮在《隆中对》讲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也就是说自从董卓以来,天下豪杰纷纷割据一方,大多都占据几个州或者数个郡的地盘。刘备实在是不能跟他们相比。在乱世之中君主可以选择臣下,而臣下也可以选择君主。但是诸葛亮依然选择刘备,我认为主要


第一刘备这条鱼需要诸葛亮这个水:

我们知道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仲、乐毅。一个是名相,一个是名将。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这两个人都济世之才也。诸葛亮的志向就是成为这样子的人。当时很多人都只是把诸葛亮的志向看作是吹牛。只有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元认同。


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诸葛)亮友善,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我前面也讲过诸葛亮要是投曹操、孙权,将来位极人臣不成问题。问题在于能贤亮而不能尽亮。曹操已统一北方,诸葛亮去到能有多大的作用。曹操那边人才济济,诸葛亮去了,始终还是在荀彧、程昱、荀攸等人之下。去了孙权那里也是如此。虽然其兄孙策虽然早亡,但留下一批文武。比如东吴的丞相顾雍,但孙权只是把他们作为顾问而已。

时访逮民间,及政职所宜,辄密以闻。若见纳用,则归之于上(孙权),不用,终不宣泄。(孙)权以此重之。—《三国志顾雍传》


从公元184年—公元207年的二十三年间,刘备人马一直不过是千人、数千、万余。真正算的上一方诸侯的也只是据有徐州那一年多时间,人马有数万人。刘备收聚的文武人才有:关羽、张飞、赵云、陈到、简雍、刘琰、孙乾、麋竺、麋芳等。历来成就霸业者明主加三杰缺一不可。刘备是明主,这个是不容质疑的。三杰是股肱、谋主、爪牙。股肱指的是辅佐帝王的重臣,如萧何。谋主指的是出谋划策的谋士,如张良。爪牙指的是战克之战,如韩信。刘备的这些人才中关羽、张飞、赵云、陈到称得上爪牙。但并没有股肱和谋主。简雍、刘琰、孙乾、麋竺、麋芳等人。虽然是人才,但并不是俊杰。简雍、孙乾、麋竺的才能主要是在外交上。刘备就曾派孙乾、麋竺使袁绍、刘表。简雍最大的功劳是劝降刘璋。麋芳倒是文武双全,不然刘备不会让他守江陵。



公元207年刘备因徐庶、司马徽等人推荐,三次去见诸葛亮。刘备一开始讲自己多年都一事无成,也还没有放弃。现在我的志向还没有达成,你说该怎么办?公元190年刘表问蒯越其策安出?公元194年孙策问张纮君以为何如?公元200年孙权问鲁肃何以佐之?刘备问诸葛亮君谓计将安出?意思都差不多,就是怎么样才能成立功业。诸葛亮《隆中对》里讲刘备首先要有自己的地盘。当年曹操比袁绍弱,最终能胜利,是靠人谋。意思是讲你刘备现在实力弱,将来也能靠人谋胜利。


现在曹操和孙权都不能打主意。但有两个好地方,一个是用武之国,一个是帝王之资,就是荆州和益州。因为刘表、刘璋、张鲁都不能守,智能之士都思明君。三人无能,刘备是知道的。但诸葛亮讲出来就不一样了。刘备更加明白自己的下一步路该怎么走了。当时刘备除了能打荆益的主意,别的地方也打不了主意。拿下荆益后第二步发展实力,招揽人才交好于诸夷越,鼎足荆益以观天下衅。第三步则是在天下有变时两路进军中原,兴复汉室。刘备听了说了一个善字。


当年孙权听鲁肃的榻上对,虽然说他没有想的那么远,实际上他是听进去了。公元229年称帝登坛时特意回头对众人讲:当年鲁肃就想到了今天。但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从来没有人对刘备这样讲过。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规划内容跟东吴、曹魏的谋士的一些规划建议都有相同之处。那是因为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刘备于是跟诸葛亮情关系越来越好,好到关羽、张飞等旧人都有意见。刘备对他们讲: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就是说刘备把自己比做鱼,诸葛亮是水。鱼有了水自然就活了,能畅游。


第二从仁政所在:

公元191年袁绍夺取冀州,自称冀州牧。这时冀州常山郡有位年轻人叫赵云,在本郡人的推举下带着官吏和士兵北上投幽州公孙赞。当时公孙赞有点嘲笑地问赵云:“听说你们冀州的人都愿意归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我们冀州人经过商议讨论,决定要追随能够实施仁政的地方,并不是因为我们要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


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三国志裴松之注云别传》


在后来赵云觉得公孙赞也不咋样,于是以回家乡为兄办丧事离开了公孙赞。当时刘备也在公孙赞那里,知道赵云此去不会再回来了。刘备去送行,抓着赵云的手告别。赵云向刘备辞别说:“终究不能做有违德操的事。”说明赵云觉得为公孙赞做的事情有违德操。公元200年赵云得知刘备在邺城前去相见。于是赵云就一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刘备跟赵云也是同床而睡。


(赵)云以兄丧,辞(公孙)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赵)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邺。先主与(赵)云同床眠卧,密遣(赵)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袁)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三国志裴松之注云别传》


我拿赵云的事情来举例子,也意在讲明诸葛亮选择刘备。赵云不投袁绍和离开公孙赞,反而投实力弱小的刘备。正是因为赵云觉得刘备才是仁政所在。曹操、孙权这样的人是比较残暴,就屠杀百姓和士人,他们两就没少干。郭嘉、傅干等人曾说刘备得众心(宽仁),所以手下愿意拼死效力。刘备在担任平原相时,郡民刘平曾派人刺杀。刺客不忍心下手,把刘平的事告诉刘备。陈寿评价刘备得人心到这个地步。曹魏的史书《魏书》倒是记载了刺客不忍下手的原因。刘备当时不知道是刺客,对待他非常好。只要有人来投,无论出身刘备必然厚待。刘备对外剿灭盗贼,内对安抚救济百姓。普通人来投奔,刘备跟他们同席而坐,吃同一锅饭。得到曹魏的史书夸赞比陈寿来夸赞更有说服力。


刘平结客刺备,(刘)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三国志裴松之注魏书》


在刘备从新野往江陵跑时随行十多万百姓,每天日行十余里。有人劝刘备应该弃百姓赶紧去江陵,现在人数虽然多,但将士少,一旦曹军到来,怎么抵抗。刘备回答讲“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有人讲刘备这是虚伪,因为刘备最后还是跑了。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是不对,毕竟刘备坚持到最后一刻了,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只能自保。何况刘备肩负匡复汉室的重任。还有一件事也说明刘备深得人心。就是公元200年刘备兵败于豫州小沛,北投袁绍。一个月后那些离散的士兵北上邺城找刘备。从小沛到邺城上千里路。纵观历代,有多少人有如此得人心者乎?


驻月余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三国志先主传》


第三刘备是英雄:


公元199年的时候有一天曹操突然对刘备讲: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所以刘备马上决定要跑了。在曹操看来整个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只是刘备跟他。而实力强大的袁绍,曹操根本看不上眼。曹操一生中看得上眼的只有刘备和孙权。刘备投曹操时,手下谋士也认为刘备是英雄。以程昱为代表主张除掉刘备,因为刘备有英雄之志。曹操当时犹豫不决,于是询问郭嘉的意见。郭嘉认为不能杀,刘备势穷来投,却杀之。以后还有谁愿意归附。当时曹操听了大笑,说明曹操也不愿意杀。


或谓太祖曰:(刘)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三国志裴松之注魏书》


公元199年八月,曹操进军进军黎阳。派臧霸等入攻打青州。九月,曹操返回许都,分兵守官渡。十二月,曹操又率军进驻官渡。公元200年正月曹操决定亲征刘备。当时诸将都反对,他们对曹操讲:跟主公争天下的是袁绍,如果我们打刘备时,袁绍进攻该怎么办?曹操对他们讲刘备才是真正的人杰,现在不趁他立足未稳时去打,一旦他在徐州建立稳固的政权。将来就是我的大敌了。郭嘉也力劝东征刘备,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郭嘉当年也曾在袁绍手下效力,但认为袁绍不能成事才离开。郭嘉看不上袁绍,却看重弱小的刘备。


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三国志》


当年曹操对待刘备不比后来对关羽差。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虽然刘备实力弱小,但曹操始终把刘备视为大敌。官渡之战以曹操胜利告终,曹操立马亲自率军征讨在汝南的刘备。公元208年征荆州,得知刘备已经跑了。曹操立马亲率五千骑兵一天一夜行军三百里追击刘备。曹操发动赤壁之战也是为了打刘备。当曹操从华容道冲出后非常高兴地讲:“刘备确实是我的对手,但考虑不周,如果在这里放把火,我就回不去了。”曹操走后,刘备才赶到华容道放火。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三国志先主传》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三国志先主传》

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刘)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三国志裴松之注山阳公载记》


公元194年陶谦去世,临终前交待麋竺等人让刘备掌管徐州。麋家是徐州的大族,世代经商。在吕布偷袭徐州后,麋竺把家产都资助刘备。曹操为拉拢麋家,表麋竺为嬴郡太守,麋芳为彭城相。但两兄弟都弃官,跟着刘备颠沛流离。关张、简雍是公元184年左右开始跟随,麋竺、芳、孙乾是公元194年开始跟随,赵云、陈到、刘琰是公元200年开始跟随。这些人跟着刘备颠沛流离十多二十年。刘备征战多年功业不成,自己都感到悲伤。他的依然对刘备不离不弃。跟着刘备依附邹靖、毌丘毅、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他们愿意跟着刘备,就是因为刘备是英雄。在当时无论是敌是友,都不否认刘备是英雄。


第四匡复天下(汉室)之志:


三国之主中刘备的起点是最低,无论名望家世都远远无法跟曹操相比,更别提四世三公的袁绍。刘备虽然顶着汉室宗亲的光环,但已经沦落到织席贩履为生。自讨黄巾以来刘备屡败屡战,连老婆孩子都丢了好几次。这样的打击有多少人能承受得住。刘备在荆州待了数年,很少征战沙场了。有一次上厕所看见大腿处长胖了,当时就流泪了。刘表问刘备怎么回事。刘备回答: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长期不离马鞍,大腿上肥肉消散,精壮结实。现在很久没有骑马作战,髀肉复生。一想起时光如水,日月蹉跎,人转眼就老了,而功名大业尚未建成,因此悲从中来。

(刘)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九州春秋》


在当时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孙权、刘表、刘璋、张鲁等更没有匡复天下(汉室)之志。孙权这边还私下讲汉室不可兴。对于周瑜、鲁肃这样的行为,习凿齿定义为小人。习凿齿认为君子就当公忠体国辅助皇帝。即使不成功,也可以躬耕隐固。为何以人臣之礼对待孙氏,何况在汉室尚存的时候。


夫君子之道,故将竭其忠直,佐扶帝宜,尊崇宁时,远主名教。若乃力不能合,事与志违,躬耕南亩,遁迹当年,何由尽臣礼于孙氏,于汉室未亡之日邪?—习凿齿


这时刘备已经征战二十多年,四十多岁了。城不过新野(暂借刘表),人马数千。刘备放弃了志向了吗?我认为没有。公元207年刘备见到诸葛亮时讲:“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意思是讲汉室朝纲倾颓,奸臣窃取国权,陛下(汉献帝)风尘避乱。鄙人自不量力量德,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苦于自己智术浅短,因而屡遭挫折,以致今日这种地步。但我初衷不改、志向未泯,您说我该如何做才好?从这段话就知道刘备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



我前面讲过诸葛亮投刘备的原因有政治因素。在当时还有有不少人希望大汉能复兴。或者讲有不少人希望有人能安定天下。比如避乱荆州的赵俨得知曹操迎汉献帝后对好朋友繁钦讲:“曹操应时顺世,必能匡济华夏,我知道我的去处了。”于是北上投曹操。诸葛亮是不会投曹操,光其屠徐州一事就无法抹去。




正因为“曹操雄霸中原,孙权据有江东”其手下文臣武将、能人志士众多,诸葛亮自己兄弟诸葛瑾也在孙权姐夫弘咨推荐下出仕东吴。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却能洞悉天下群雄割据势力、强弱对比,在知己好友徐庶推荐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皇族后裔刘备亲自三顾茅庐隆中拜访诸葛亮,两人隆中沟通交流后,得到彼此认可,所以诸葛亮出山为其出谋划策,终成一番霸业。

这当中还因为诸葛亮本身就在刘表势力范围下,父亲诸葛珪去世后,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被取代;因诸葛玄和刘表有故,所以带诸葛亮兄弟投奔刘表,诸葛玄在刘表处谋得一官半职,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隐居躬耕南阳;而刘备在兵败后辗转寄于刘表帐下,年近半百、时感赘肉横生,不忘为兴复汉室、建功立业的目标招贤纳士,天时地利人和,最终促成了这一对君臣走到一起。





诸葛亮三兄弟,大哥奔吴,堂弟投魏,诸葛亮为何只等着刘皇叔?一切答案尽在"隆中对"。

隆冬时节赴隆中,三顾茅庐得卧龙。

江东天险北强曹,欲效光武汉一统。

刘备好不容易得来的军师徐庶被曹操强行拆散,徐庶临别之时,将好友诸葛亮的藏身之处告诉了刘备:"此人自比管仲乐毅,非匡扶汉室不可。"

刘备想起相马大师司马徽所讲一句话:"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得天下。"

刘备从此就以寻找诸葛亮为目标,先后三次到卧龙岗。

诸葛亮世代汉官,从小跟随当官的叔父,叔父最后一任死在荆州刘表处。诸葛亮深受祖上儒家思想










影响,从小就有忠君报国之抱负,天下大乱时,隐居隆中推演光武中兴大棋局。假以时日,刘备不顾茅庐,诸葛亮都会出山寻找雄主明君,犹如张良辅佐刘邦一样。

刘备和诸葛亮,情投意合,一拍两响。诸葛亮不同张良的是,刘皇叔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如鱼得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不会像张良功成身退,云游四方。而是注定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魂断五丈原!




曹操雄霸中原地区,孙权手里拥有江东地区,这两家都是大集团。刘备兵马不过三千,战将不过关张赵,地盘也是借的刘表的新野小县城,俨然是农村小作坊。为什么自负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会选择刘备呢?

曹操和孙权盘子太大,他去了也没有施展空间。

曹操和孙权的确拥有强大的集团力量,他们的业务涉及了三分之二的天下。所以但凡是个人才都会往那边去,因为待遇好啊,五险一金足额缴纳,还分房子给你住。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即使去了,也未必能够施展才华。

人才太多的情况下,只有论资排辈,早先他们弱小的时候,你没有加入,那个时候是有股票分红可以分的。现在加入的话,也只能排到第二梯队,就算是做到了管理层,也不可能给你分红。

而刘备就是下一个曹操或者孙权,诸葛亮认为,刘备胸有大志,只要好好经营荆州之地,必然可以把公司做大做强,从而上市。他这个时候来这里,那就是原始股东,虽然困难大了许多,但是创业型的公司,更有动力啊。

刘备三顾茅庐,下手太早。

其实当刘备第一次来的时候,诸葛亮是表示拒绝的。他倒是是不是真的不在家?刘备连诸葛亮的家门都没能进去,可能是诸葛亮的书童刻意说诸葛亮不在家,好让刘备知难而退。因为在诸葛亮的计划当中,甚至没有刘备的名字。

他最次也应该辅佐刘表才对,没想到半路杀出个刘备来。第二次刘备再次登门,诸葛亮稍微有些心动了,所以开始在暗地里调查刘备的出身和这些年的经历,简直一塌糊涂。所以第二次即使诸葛亮有些感动还是没有见刘备。

如果刘备没有来第三次,可能这段君臣际遇就此终了了。没想到刘备第三次又来了,诸葛亮深受感动,觉得刘备真的是一位礼贤下士之人,而且他是有潜力成为一方霸主的,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刘备。

诸葛亮心系大汉,传统观念让他只能选择刘备。

当时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俨然是要篡汉的模样,跟着他最后的结局肯定是篡汉自理。而孙权本来就是反贼,他们整个集团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不断兼并大汉的土地,杀害大汉的皇族,所以跟着他们只会让孙权造反得以成功。

刘备可就不同了,他的思想理念跟诸葛亮是一样,那就是匡扶大汉,不管这个大汉是不是原来的大汉,只要打着大汉的旗号就行。刘秀的大汉跟刘邦的大汉还不一样呢!而且刘备还是汉室宗亲,虽然血缘关系已经出了七服,但是这就是乱世时期的一杆大旗。

只要刘备利用好这杆大旗,那些心系大汉的能人必然会誓死跟随,诸葛亮与刘备不谋而合,自然是要选择刘备了。

诸葛亮选择最难的一条路,想要凸显自己的能力。

是真名士自风流,诸葛亮是真正的名士,他不拘泥于现实的条件落差。当年他在朋友之间闲谈时,自比管仲乐毅,其实就是说自己文武兼备,是匡扶社稷之才。要怎么去证明这一点呢?如果像他哥哥一样投奔东吴,或许得熬个二三十年才稍微有些成绩。去曹操那边,七嘴八舌的人又太多,即使熬出头来,曹魏的盘子那么大,他本人功劳微乎其微,所以也当不得这种评价。

只有选择最艰难的那条路,才能将他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他喜欢挑战高难度,而刘备就是老天爷给他最高难度的挑战。如果能够把一穷二白的刘备,辅佐成为天子,那么后世又该如何评价他呢?自然是比管仲乐毅还要出色了。

总结:诸葛亮主动选择了刘备,不是只能选择刘备。

  1. 曹操和孙权的集团太大,诸葛亮就算去了,也很难熬出头。刘备这边刚创业,正是加入的好时候。
  2. 即使刘备一穷二白,但是刘备有雄心壮志,而且礼贤下士,让诸葛亮深受感动,所以决心辅佐刘备打天下。
  3. 诸葛亮和刘备一样,都是希望匡扶大汉的人,而且刘备还是汉室宗亲,这就是一面旗帜。
  4. 诸葛亮选择了三条路中最艰难的那一条,或许是为了体现出自己的能力非同一般,去曹魏和孙权,成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选择刘备如果成功了,那能力可就无法言喻了。




谢谢邀请。这是诸葛亮的理想、信念、志向决定的,也跟刘备“三顾茅庐”有关。
荆州大部分人士投顺了曹操,诸葛亮哥哥诸葛谨投顺了孙权,在江东担任高官要职。诸葛亮知道曹操势力难与征锋,知道孙氏三代占据江东稳固,但是在曹操、孙权集团,诸葛亮实现不了理想抱负。诸葛亮和曹操、孙权不是一路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举”诸葛亮是古今杰出人物,鞠耕陇上,常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不是随邦唱影之人,是少有大志之人,有自己信仰追求。
诸葛亮是儒生,讲究忠君爱国爱民平天下。诸葛亮知道汉室衰微,但是东汉正统观念在诸葛亮心里占据重要地位,诸葛亮出身官宦家庭,还是想兴复汉室。
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攻打徐州陶谦时候搞屠杀,这些诸葛亮都知道,诸葛亮不会加入曹操集团的。
孙坚、孙策、孙权在江东占稳脚跟,孙坚父亲孙钟是瓜农,孙坚、孙策父子杀害许多高官同僚,嗜好杀戮,是想搞割据势力有野心之人,诸葛亮是了解的,不会投顺孙权集团的。
诸葛亮投靠刘备有深厚的原因。刘备寄居荆州刘表处,实力和曹操、孙权比不了,但是刘备当时以仁义闻名天下,忠于汉室,想维持东汉政权。这和诸葛亮想法一致。诸葛亮隐居隆中,等待遇到明主,刘备符合明主条件。
诸葛亮感刘备的知遇之恩。刘备在徐庶、司马微建议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自己。有一种观念认为诸葛亮主动上门找刘备的,这个观点占不住脚,不被理论界史学界认可。刘备请出诸葛亮后曾说如鱼得水也。认为诸葛亮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是古今典范。
诸葛亮认同刘备。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诸葛亮说刘备出身贵胄,又爱民仁慈,是值得终生跟随辅佐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管仲   新野   江陵   冀州   雄霸   公孙   东吴   荆州   茅庐   汉室   徐州   中原   志向   大汉   诸葛   公元   财经   天下   诸葛亮   江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