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22个儿子,为何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斗得最凶?

因为在李渊的众多儿子中,只有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这兄弟三人,具备能相互争斗的基本条件。

唐高祖李渊,除了有唐朝的奠基者这个功绩之外,还有一个壮举,并且这个壮举,是能排在古代皇帝前六名之内的“丰功伟绩”。

什么“丰功伟绩”呢?很简单,他的儿女数量,仅次于宋徽宗赵佶、唐玄宗李隆基、清圣祖康熙、南朝陈宣帝陈顼以及明太祖朱元璋,位列第六。

虽说是第六,但李渊的子女数量,却达到了儿子22个,女儿19个,合计41个子女。

不过,抛开女儿不说,虽然李渊有多达22个儿子,但被后人所熟知的,也就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这三个,并且,正是这三兄弟斗得最凶、

至于李渊的其他儿子,似乎存在感并不高,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李渊这么多儿子,只有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这三人会斗得最凶呢?他们的兄弟们,又是为何没有参与到皇位争夺之中来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点都不复杂。

首先,年龄的限制,注定有一大部分李渊的儿子,参与不到皇位争夺之中。

李渊是有22个儿子不假,但是他的这么些儿子,出生时间的跨度极大,最大的一个,甚至比最小的一个,年龄相差达到了39岁。

比如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其出生于公元589年,也就是李渊23岁那年。

至于李渊最小的儿子,即其第二十二子李元婴,出生在什么时候呢?答案是公元628年,也就是大唐贞观二年。

而此时的李建成,早已死了有两年多了,并且李世民都已经当皇帝当了两年了。

当然,仅拿李渊最大的儿子和最小的儿子对比,也不算太全面,但是他的其他几个儿子,差不多都是这种情况,也就是年龄悬殊过大。

我们都知道,决定李建成、李世民以及李元吉命运的关键大事件,即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这一年,李建成37岁,李世民27岁,李元吉最小,当时为23岁。

而在这一年的李渊,有多少个儿子呢?

按照史料上的记载,截止到武德九年,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发生的那一年,李渊的儿子数量,包括李建成、李世民以及李元吉这哥仨儿,一共有多达20个儿子。

20个儿子,听起来似乎不少,但需要看当时这些儿子的年龄都是多大的。

其中,当时已经满20岁以上的,只有五个,即长子李建成(生于589年)、次子李世民(生于598年)、三子李玄霸(生于599年)、四子李元吉(生于603年)以及五子李智云(生于603年)。

而李渊剩余的,且已经出生的儿子,全都没有满20岁,其中最大的是第六子李元景,其出生于公元618年,因此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只有八九岁的样子。

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拿什么去争权夺利?而他的弟弟更小,不乏有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幼童,以及嗷嗷待哺的婴孩,更没有可能参与到皇位争夺之战中了。

此外,李渊还有两个儿子,出生于玄武门之变后,即第二十一子李元晓,以及上文提到的第二十二子李元婴,人都没出生,因此他俩就更没这个可能。

所以,单是一个年龄的限制,就把李渊22个儿子中,排除掉了17个。

其次,就超过20岁的五个儿子中,也有特殊情况存在。

什么特殊情况呢?这就需要说一说李渊那“苦命”的三儿子李玄霸,以及同样“苦命”的五儿子李智云了。

先说李玄霸。

李玄霸这个人物,在《说唐》、《兴唐传》等小说中都有出现,另外,在不少评书作品里也登场过,因此,不少人认为,他是一个虚构人物。

但实际上,历史上确实是有李玄霸这个人的,只不过他的真实形象,与小说、评书中那种“大力士”、“猛将”形象大不相同。

那么他的真实形象是什么呢?严格来说,他并没有什么形象。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李玄霸死的太早,他出生于公元599年,生母为李渊正妻,也就是太穆皇后窦氏,也就是说,他与李建成、李世民以及李元吉,都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而在他出生时,李渊还是隋朝的一个“打工仔”,具体担任的职位记载不详,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此时的李渊,正安安心心为隋朝的建设添砖加瓦呢。

一直到公元617年,李渊才于太原起兵,开始反隋征程,但这个时候的李玄霸,已经死了有三年之久了。

也就是说,李玄霸死于公元714年,即他15岁的时候。

具体的死因,史料上没说,不过在古代,由于医疗水平低下,就是贵族也保不齐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病症而死人,别的不说,搁在古代,要是染上肺痨、风寒等病症,一个弄不好,那就必然会因此丧命。

就连到了清朝时,康熙的众多儿女中,不就是有好几个因为得了天花而早夭的吗?要知道,医学到了清朝相对要先进一些,况且康熙还是皇帝,但他都没办法阻止儿女早夭,搁在隋朝时的李家,同样也是如此。

所以,李玄霸的死因,大概率也是因为染上了什么病症,并且救治无效,最终早夭的。

而前文也提到了,李玄霸死的时候,李渊尚未起兵,大唐也没有建立,因此,他就不可能会参与到争夺皇位之中了。

至于李渊的第五子李智云,他要比李玄霸更为“命苦”。

李智云的生母为万贵妃,其出身于江都万氏,父亲为隋朝的扬州刺史万武刚,在李渊同为隋朝打工时期,万武刚出于联姻需要,便将女儿嫁给了李渊。

不过,当时的李渊已经娶了正妻窦氏,所以,万氏在嫁过来后,也只能作为妾。

嫁过来不久,也就是公元603年,万氏为李渊生下了一个儿子,即李智云,但由于李智云的生母不是正妻,所以,李智云也只能算是庶子。

不过,虽说是庶子,但李智云却在综合能力上颇强,史料记载,他“善射,工书、弈”,这么看来,也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为少年。

若是给他机会,日后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实力强横的藩王之一,甚至说不定还会与李世民等人一争高下。

但可惜的是,命运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怎么回事呢?得从李渊起兵说起。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迁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等职务,成为太原地区最高的行政长官。

此时的隋朝,各地的起义活动此起彼伏,甚至已经达到了遍布全国的趋势,而这些,都对隋朝的统治基础造成了猛烈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也想起兵,但始终下不了决心,期间,其次子李世民多次规劝,但都没能让李渊彻底下定起兵的决心。

恰好,当时归李渊治下的驻马邑(今山西朔州)鹰扬校尉刘武周,公然宣布起兵,并迅速占据了多个州郡,因此,惹得隋炀帝大怒。

大怒之后,必然要追究责任,而作为刘武周的上级李渊,便在隋炀帝的怪罪范围之内。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群臣的再次规劝,李渊就不得不反了,于是,最终他在当年七月五日,正式起兵,并上书请求隋炀帝退位。

而此时跟随李渊起兵的,除了有一帮臣子之外,还有他的三个儿子,即李建成、李世民以及李元吉。

那么,李智云此时在哪里呢?答案是在长安。

就在前文提到的刘武周起兵时,李渊担心家人安危,便秘密派人将嫡长子李建成以及三子李元吉接到了太原(李世民一直在李渊身边),至于李智云,则留在了长安。

之所以会把李智云留在长安,说法很多,其中一种是说李建成临走时慌乱,没来得及带上李智云,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认为李建成为了便于脱身,不引起注意,所以故意把李智云留下了长安城。

不管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但总之最终的结果就是,李智云没能去太原。

而这么一来,李智云就惨了,就在当年十月,也就是李渊率兵打至长安城下之际,城内留守的隋朝名将阴世师,眼见李渊不肯退兵,于是一怒之下,便把李渊留在长安的所有家属,全部都给杀了。

并且,阴世师还派人刨了李家的祖坟,而在被杀的李渊家属之中,就包括他的第五子,也就是李智云。

这一年,李智云方才十四岁。

这么一来,李智云和他的三哥李玄霸一样,都是死在了李渊成就帝业的前夕,只不过他和李玄霸的区别就是,李玄霸死于病患,而李智云则死于“人祸”。

当然,在李渊登基称帝之后,对这个儿子追封为楚王,并且还将李世民的儿子李宽,过继给了李智云当儿子,但不管怎样,李智云是早就死了。

因此,李智云不仅没能感受到什么叫做皇族成员的味道,同样,他也不可能参与到与哥哥们争权夺利的斗争之中。

所以,这么一看的话,李渊虽说有多达22个儿子,但是,能参与权力斗争的,也就只有五个,即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和李智云,而这五个人中,又有两个(李玄霸和李智云)早早离开了人世,因此,也就只剩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这三人具备“活着”且已经成年的基本条件。

因此,不是李渊的儿子中只有李建成、李世民以及李元吉斗得最凶,是因为其他人没有机会,要么已经死了,要么还未成年,另外还有没出生的,这么一来,自然就只能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这哥仨儿争斗了。




这话不假,确实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兄弟斗得最凶,而且李渊其他的儿子连站队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只能羡慕的看着这三个大哥哥,表示并没有看出来他们之间有争斗。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太小了。

四姑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李渊一生共有41个孩子:19个女儿和22个儿子。按理说,儿子这么多,争皇位的一定很多,但是李渊的儿子是一个例外,李渊生子很不均匀,他589年有了长子李建成,然后是李世民(598年)、李玄霸(599年)、李元吉(603年)和李智云(603年),然后一直到618年,才有了第六个儿子李元景。

这期间的十五年中,李渊只有两个女儿出生,可以说断层很明显,前面的五个儿子远大于后面的十七个儿子。我们知道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争权大约发生在621年~626年这段时间。也就只能李渊的前五个儿子有可能参加,其他的十七个儿子最大的也不到十岁,小的则还没有出生,中间的那部分则正在襁褓中,所以十七个儿子完全不用考虑在内。

接下来就看看李渊前五个儿子,其中李渊的嫡三子李玄霸在614年就去世了,彼时李渊还没有起兵,还安静的做着隋朝的官员。617年,李渊成为太原留守,正式开始有了自立的条件,当时李建成拖家带口住在河东,秘密联络有才能的人,以图大事。李渊起兵之前,派人去河东叫李建成奔赴太原共同起义。李建成在走的时候却把李渊的庶长子李智云留在了河东。

李渊一起兵,其宗族自然被隋朝官员下了通缉令,李智云被逮捕,押送到了长安,被阴世师杀害。年仅十五岁。

所以,李渊攻入长安并在618年称帝后,只有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这三个长大了的儿子,而且三人还是一母同胞,都是太穆皇后窦氏的儿子。自然权力的争夺集中在他们三人身上。而李建成因为是嫡长子,是毫无争议的太子人选。李建成做太子也很合格,本来,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李建成会成为大唐的第二个皇帝。

但是,就是有意外存在,这个意外就是李渊的的嫡二子李世民,李世民太强悍了,他是既能打又会指挥,军功蹭蹭往上涨,一直到621年李渊对李世民封无可封,就造了个天策上将给李世民。天策上将位在亲王之上,最重要的是可以开府置署官,这权力可就大了。

本来李世民在带兵打仗的过程中就聚集了不少能臣猛将,这一下子就有了地方安置他们,也就真正和这些人组成了利益共同体。也由此,李世民对太子之位有了想法。与此同时,李建成自然也开始忌惮李世民。争储之战由此开始,李元吉选择站在李建成这一边。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三个人分成两个阵营一直争斗不断,但是李渊却一直是模棱两可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给李世民增加了筹码,甚至在624年的杨文干事件后,李渊一度想要废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但最终只是将王珪和杜淹等人外放了事。
李建成为了孤立李世民,开始将秦王府的能臣猛将进行收买或者外调。收买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只能是将秦王府的人外调,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在这一时期离开了秦王府。李建成的步步紧逼,李渊的默许等诸多因素让李世民的团队感到了危险,遂开始谋划一场政变。最终这场政变在626年的六月初进行,李世民成功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而在这个时候,李渊的所有活着的儿子中,如果不算李世民的话,最大的一个不过才九岁。李渊并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让李世民合法继位。




因为当时李渊只有他们三个儿子能斗。

李渊儿子的确是多,但是在称帝前,李渊只有五个儿子,其中又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长大成人并且帮助他开创大唐基业。

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而在这个时间以前,李渊还是隋朝的唐国公,公元589年,李渊和妻子窦氏生下长子李建成,在后来的时间里,又先后生下了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其中李玄霸属于少年早逝,在公元613年去世,没赶上公元617年的争霸天下的大战。

但除了这四个嫡子之外,唐朝建立前,李渊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儿子,名为李智云,李智云是李渊与万贵妃所生,属于庶子,按理来讲和李建成几位同母兄弟关系不好,所以李智云后来也因为李建成的疏忽导致被杀,成为李渊起事建国中第一个被杀的儿子。

因此在李渊称帝以前,李渊就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并且可以南征北战。在武德元年起,一直到武德九年,也只有这三兄弟可以内斗,虽然李渊也加紧造人,但是当李世民称帝时,李渊的六子李元景也才是十岁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涉及三位兄长的争斗。

武德元年时,李建成已经29岁,作为嫡长子被立为了大唐太子,而李世民和李建成相差有些远,仅是20岁出头,最重要的是,李世民自18岁起便建立奇功,是为少年天才,在李渊的儿子里属于太阳一般的人物。而李元吉这一年才十五岁,虽说不上举世无双,但也属少年英豪,被封为齐王。

李玄霸属于早逝,无可避免。但是李智云则是死得非常冤枉。因为李建成的轻视(更有一说是李建成刻意害死)李智云被阴世师杀害,死时也已经十四岁,可惜没办法加入兄长们的“夺嫡”大战中。

其实武德元年时,李建成三兄弟的矛盾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兄弟产生了内斗。强大的李世民以天策府“名将名士”自成秦王党,而齐王李元吉则是站在了李建成一边,成为了太子党,这便是“三兄弟”斗得最狠的序幕。

自霍邑之战起,李世民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和能力,相比之下,李渊嫡长子李建成则显得有些“平庸”。太原起事,十几岁的李世民是主要的引导者,随着时间推进,李世民屡次完成了唐朝不可能击败的敌人,成为了唐朝中特殊的存在,功高不仅压过太子,连皇帝都比不上他。

如此一来,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必然是一对矛盾,即便他们曾经的关系可能还算比较好。

本来齐王李元吉和李世民就没有直接的仇怨,或许是因为李世民多次打压了李元吉的风头,让他丢人,又或是他想着挑起李建成与李世民内斗,坐收渔翁之利,本来就与秦王与太子之争无关的李元吉也加入了争斗,站在了太子这一边。

而更有趣的是,针对李世民,李元吉比李建成更上心。

武德后期,随着隋末割据势力逐渐被李世民平定,武德七年的突厥作乱也被李世民用计谋瓦解了危机,唐朝内外暂时趋于稳定。稳定下来之后,便又出现了新的内部问题。

秦王要比太子更优秀,怎么办?

不止是秦王比太子优秀,本来看着二儿子武功席卷天下,颇为欣慰的李渊,在李世民经历了灭刘武周、震慑突厥的事件后,也感到了心慌。因为这些都是李渊团队不可战胜的敌人,却被秦王战胜了,功劳自然不用说,可秦王却不是太子,这就意味着,李世民一旦不满,首先不是太子受害,而是皇帝。

李渊也开始害怕了李世民,于是李元吉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斗秦王”。

先是明目张胆地上书皇帝父亲,摆明要投诉李世民要造反,虽然李世民从来都没有造反的行为,可就在李渊、李建成、李元吉三个人的眼中,能力超强的李世民,他的存在就是造反:

元吉密请杀秦王,上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

李元吉无缘无故就要请求李渊杀掉李世民。这场内斗的开端其实很让人心寒,要说李元吉压根就不懂得内斗,等到局势稳定,一上来就要杀掉最大的功臣,这么荒唐的想法连李渊都汗颜,李渊只好回复说,李世民有平定天下的功劳,你又没有具体的罪证,这样是判不了李世民的罪的。


李渊的态度也是够让人唏嘘,因为他并没有严厉地批评李元吉,反而是暴露出了他的本质想法,只是他的理由是,并没有理由和罪证可以处死李世民。

由此可见,李渊的态度,才是这场兄弟内斗持续化的根源。

试探了父亲之后,李元吉和李建成就来劲儿,李元吉直接说出了后世仿佛秦桧口吻话语,他的意思是,只要想杀掉李世民,那还怕没有理由吗?

这就是莫须有。

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赦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

例如李世民收复洛阳,在城中散发钱财给百姓,这也被李元吉解读成树立“私威”,这种行为也是谋反之罪。可是这个罪名实在是太过扯皮了,李渊自己都不好意思提出来,因此就不了了之。


这场兄弟内斗直接让三人成为生死之敌,在武德七年的杨文干事件后,李世民和李建成彼此就撕破了脸皮,一直到武德九年,这个期间还经历了“毒酒事件”:

后又与元吉某行鸠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

毒酒事件是李元吉和李建成出招最接近彻底毁掉李世民的一次计划。李世民喝下鸠毒,几乎要被毒死,这件事也直接导致了天策府众人的暴起,裹挟着李世民完成了最后的兄弟博弈,最后才杀掉了李建成、李元吉,让李渊禅位,完成了这场既是父子、又是兄弟的复杂内斗。

武德九年,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能打的儿子就剩下李世民一个人。

最后值得说说的是李渊的22个儿子。

李渊的儿子虽多,但是实际上很多是在武德九年之后才出生的。

在武德元年以前,李渊的确就只有五个儿子,在称帝后,李渊放飞了自我,又再继续诞下子嗣,之所以继续诞下子嗣,这和当时的武将频出的风气有关。自南北朝以来,家族势力的增强也会加强皇族势力。不过李渊在位的九年,所生的孩子也说不上太多,最多的还是属于“太上皇”阶段。

太上皇阶段的李渊,在贞观三年以前都是住在太极宫,直到贞观三年后,李世民扫荡东突厥,稳定朝政,把李渊“赶”出了太极宫,李渊才彻底死心,放下心来好好享受生活。在人生最后的几年时间里,李渊不断诞下子嗣,其中男男女女加起来高达十几二十人之数,给李世民制造了许多弟弟妹妹。

但这些弟弟妹妹,都还是幼小,到了武则天时代才逐渐长大成为重要的国家将领,后来又因为武则天想要称帝而起兵匡扶江山而大量被杀害。

所以李渊的22个儿子,并不是一个时间段的产物,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是第一代的产物,而他们也是斗得最狠的,第二代的子嗣则是进入了唐高宗、武则天阶段。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李渊有22个儿子,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儿子参与了储位争夺,难道其他19个儿子都在看戏吗?当然不是。原因有两个,第一,他们的年龄太小,第二,他们不是嫡子。

李渊是618年接受隋恭帝的禅让,登基称帝的,至626年玄武门之变,期间大约是八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李建成三兄弟争斗的主要时期,但是这个时候,李渊的儿子们多大呢?

李建成是老大,589年出生,李渊登基时29岁,往下数,

老二是李世民,20岁;

老三是李玄霸,就是隋唐演义中李元霸的原型,不过在15岁的时候就夭折了,此时距离李渊称帝还差四年呢。

老四李元吉,才刚刚14岁。

老五李智云,比李元吉小一岁,617年李渊起兵之后,李建成与李元吉出逃太原,李智云因年幼未能跟随,被隋将阴世师捕杀,死在了李渊称帝之前。当时李建成不肯带李智云出逃,原因可能是他们不是亲兄弟吧。

老六李元景,出生于618年,也就是在李渊称帝之后刚刚出生,尚在襁褓之中,即便到了玄武门之变时也不过刚刚8岁。

更小的儿子们就更不用提了。

所以,在李渊称帝之后,能够参与储位争夺的,就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李渊其他的儿子不是尚未出生,便是早已夭折,不可能从阴间回来或者从娘胎里开始争权吧。

另外,李建成三兄弟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李渊的正妻窦氏所生,所以这三人都是嫡子,其中李建成是嫡长子。按照中国皇位继承的传统,立嫡立长不立贤,所以李建成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太子的不二人选。

但是,李世民和李元吉也在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李世民,出生入死,八战八捷,可以说唐朝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当然不可能对皇位没有想法。

而李元吉也不是个简单人物,虽然三兄弟他最小,功劳也最小,但是他也有当皇帝的野心,他知道自己明面上谁也斗不过,便选择了依附李建成,希望先扳倒李世民,再扳倒李建成,自己成为太子。

对李建成来说,李世民当然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当李元吉提出,“秦王(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为皇上所钟爱,殿下(李建成)虽然为太子,但是并不牢靠,如果不早做打算,恐怕马上就会有祸了,请让我为殿下杀掉这个人。”这时,李建成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但是,李建成相对忠厚一些,而李元吉则是真正的心狠手辣,先后展开了五次对李世民的暗杀行动,几乎都要成功了,若不是李世民命大,也就没有后来的贞观之治了。有一次,李元吉要趁李世民随李渊前往他的宅第之机,刺杀李世民,因李建成阻拦没有搞行动,事后李元吉非常不满,说道,“为兄计,于我何害?”

李元吉的野心隐藏的很好,但有时候也忍不住会露出来,有个叫薛宝的人曾经讨好李元吉说,“元吉二字合起来就是唐字。”暗指李元吉会成为唐朝的皇帝。李元吉非常高兴,说道,“只要除掉秦王,夺取太子之位易如反掌。”

李建成和李元吉针对李世民的最后一次行动,是准备在一场送行时刺杀李世民。当时突厥入侵,李渊命李元吉带兵出征,李元吉则趁机调用李世民手下大将和精兵随军出征,彻底架空李世民,并对李建成说:“讨伐突厥的军队出发时,秦王一定会前往送行,我们埋伏壮士杀掉秦王,就说是秦王突然暴亡,皇上没有不相信的。”

幸好一个名叫王晊的人向李世民告密,知道此事后,李世民觉得,如果不想把自己脑袋双手奉上,那就只有反戈一击了,于是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定下了玄武门之计。

玄武门之变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再赘述了,最后李世民亲手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则被尉迟敬德所杀,李世民还霸占了李元吉的老婆齐王妃,而李渊也不得不在不久后禅让皇位给李世民,自己坐上了太上皇。

李渊一生共生有22个儿子,19个女儿,其中30个是在他称帝之后生的,最小的儿子李元婴还是在他退位之后所生,著名的《滕王阁序》中所说的滕王就是李元婴。

如此多的子女,给李世民和后来的李治带来了很大困扰,毕竟李渊的儿子们都是要封王爷的,而这些王爷大都不太听话,经常胡作非为。李世民害怕名声受损不想屠戮手足,李治对这些小叔叔们就更没有办法,幸亏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对李唐宗室子弟大加杀戮,才使得皇室人员不那么臃肿,侥幸活下来的也老实了许多。

综上所述,虽然李渊有22个儿子,但大部分都是李渊称帝后所生,年龄太小,无法参与储位争夺,长大成人的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而且,这三人都是嫡子,也都是有野心、有能力的人,对皇位均有觊觎之心,因此惨烈的争斗便不可避免。

皇位的争夺是彻头彻尾的政治斗争,不能有半点心慈手软,后人常说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太狠毒,不仅杀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还将十个侄子杀了个一干二净,但是同样的道理,李建成和李元吉对付李世民的手段也一样狠毒,假若玄武门之变失败,李世民一家必然是同样的下场。

所以,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话好说,屎难吃,这个世上永远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刀子插在谁的身上,谁才会感觉到痛。




李渊虽然有22个儿子,但在唐朝建国时期能够积极参与军政的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

李渊的22个儿子,出生时间分布很不均匀。22个儿子中,有17个是李渊起兵占据长安之后才出生的。李渊的第六个儿子李元景出生于唐朝刚刚建立的第一年武德元年(618年),此时李渊已经53岁。

李渊53岁后还生了17个儿子,另外还可能生了十来个女儿。大概是早年李渊的原配夫人窦氏比较强势,能够收纳的妾室比较少。李渊起兵时,窦氏已经去世几年。没有强势原配夫人的管束,做了皇帝的李渊终于能尽情的宠幸美女了。

李渊的身体条件应该也非常好,一般的高官权贵,这个年纪即使好色也早就力不从心了。

李渊起兵造反时,还只有五个儿子。其中四个是和原配窦氏所生。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在李渊造反前几年已经早早夭折,当时年仅15岁。李渊的第五子李智云(庶子)则在李渊造反时没有及时逃脱被隋朝官吏捕杀,留守李渊老家的李建成和李元吉逃跑时没有带上他。

(李渊)

这样李渊正式开始造反创业时,只有三个活着的儿子,28岁的李建成,19岁的李世民,14岁的李元吉。李元吉年龄太小,在最关键的前几年没法发挥作用。李渊最能信任的儿子,只有李建成和李世民。

李渊太原起兵时,最初把军队分为两部分,让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统领。李建成和李世民能力都不错,表现出出色才能,没有沦为名义上的首领。李渊的造反行动非常顺利,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起兵,七月出发进军长安,十一月就攻入长安,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遥尊此时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不到半年,第二年三月,杨广在江都被杀,五月份李渊就自立为皇帝,建立唐朝。

李渊进入长安后,很快就成为天下间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势力。李建成作为嫡长子,是无可争议的世子以及称帝后的太子。太子和皇帝的关系自古敏感,李建成继续领军已经不合适了。

李世民自然成为统领军队的最佳人选,军权在儿子手中才最可靠。当然要是李世民能力比较差,担负不了这个责任,李渊自然只能选择其它远支宗室或者外姓大将分别统军。不过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天才,虽然年轻,却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李世民作为唐军统帅,指挥了唐朝建国过程中多数关键战役,自然势力大大扩张,到武德中后期已经影响到太子地位。

李元吉年纪稍大后,也被李渊给予了很高地位,但李元吉军事能力不高,没有立下大的功勋,和李世民抗衡远远不足。

如果李渊第三子李玄霸(评书中的李元霸)不早死的话,则很有可能会平衡下李世民的势力。李玄霸只比李世民小一岁,在李渊起兵时就可以委以重任。李世民的权势被分摊后,威胁太子李建成就很难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秦王   儿子   兄弟   太原   武德   隋朝   长安   皇位   长子   争斗   唐朝   太子   公元   皇帝   时间   财经   李建成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