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山西人和内蒙人能用方言交流?

为什么山西人跟蒙古人能用方言交流,是因为祖上有联系…


明朝末期,蒙古被分裂成漠西蒙古、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三部分。其中漠南蒙古主要由科尔沁和察哈尔两部组成,后来成为清朝的一部分,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地区;漠西蒙古主要由准噶尔、土尔扈特、和硕特、辉特部四部组成,土尔扈特后来远迁俄罗斯,乾隆年间又回归清朝,准噶尔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汗国,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作战才灭了准噶尔。至于漠北蒙古就是今天的外蒙古了,他们主要是喀尔喀蒙古人。

由于蒙古地域广阔,存在着很多的方言,内蒙古和外蒙古是在同一个方言区,内蒙古以正蓝旗方言为标准的蒙语口语,而正蓝旗方言与外蒙的喀尔喀方言十分的接近,虽说存在着一定的方言问题,但总体两地人们交流基本无困难。


口语上交流虽无困难,但是两个地区的文字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内蒙古用的是回鹘(古维吾尔)式蒙古文;外蒙古独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用的是俄文,现在又恢复成了西里尔蒙古文。

科尔沁蒙古族的口语是蒙古语中最古老的一种,且受到满语的强烈影响,因此他们要与外蒙古人交流就十分的困难,不仅语言不同,文字也不同。科尔沁蒙古族与满族的关系十分近,因此语言上受到满语的影响很大,他们与内蒙古人只能通过回鹘式蒙古文交流,因为国内的蒙古文字是统一的,大家都看得懂。

后来,清朝灭亡以后,过了一些年,蒙古国成为了一个国家。那么,我们习惯称呼蒙古国为外蒙古,因为,这是对应内蒙古的称呼。那么,外蒙古又怎么称呼我们呢?蒙古国的人称呼我们是“胡扎”。

这个词汇,有一定的贬义,也谈不上褒义,就是在清朝的时候,蒙古人称呼山西商人的一个称呼。主要是称呼山西商人带着的伙计的一种称呼。伙计们,这也是,当时,外蒙古人见到的最多的内地人。当时,外蒙古几乎所有的商业,都是晋商在经营。




在内蒙,有种搞不懂叫做“闹不机密”,有种撒娇叫做“咯此”,有种疑问叫做“咋来来”,有种敦促催促叫做“欢欢儿”,有种难受尴尬叫做“柯俍”,有种聊天叫做“导啦”。

内蒙中西部地区的这些方言,与山西的晋语几乎如出一辙。

除蒙古族所使用的蒙古语之外,内蒙地区的汉语方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几乎都是晋语分支,与山西话基本没什么差别。

内蒙古中西部的居民,也就是呼和浩特、包头等河套平原、土默川一带,祖上大多都来自于山西地区,彼此之间能用方言交流并不奇怪。



山西向草原移民,一切从走西口说起

清朝至近代曾有三股移民大潮,即走西口、闯关东与下南洋,其中走西口的历史最为悠久,主要就是从山西、陕西等地向内蒙古地区进行移民。

明朝时期,在北疆设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蓟州、太原与固原九镇,称作九边重镇,九镇遍设卫所,而卫所驻地称作“堡”。

隆庆和议后,明朝与蒙古开始互市贸易,边地出现了很多通商的关隘,即所谓的“口”,狭义上的“西口”说的就是山西朔州右玉县的杀虎口。

在泛义上,西口说的是张家口以西,所有内地通往草原的各处关隘通道,像是陕西神木口与府谷口等等,全都属于是“西口”的范围。



明清时期,山西陕西两地天灾频发,加上人口过多,使得大量失去土地的民众只能另寻出路以求生存,而从明朝隆庆年间开始,就不断有晋民出走口外谋生。

清军入关之初,不准汉蒙联系,因此在长城北侧划出禁地,但康熙三十六年,因为内地人口越来越多,原本的禁留令被取消,山西陕西的农民被允准前往蒙古耕地,走西口再次兴盛。

康雍乾三朝,对漠北噶尔丹、准噶尔接连用兵,由于战线拉太长补给困难,这让山西的晋商找到了机会,越来越多的山西商人越过长城前往河套平原等地。

整个清朝中期,走西口的活动都没有中断过,大量晋商前往内蒙古,他们在如今的呼和浩特与包头等河套平原地区的城市落户。



大量晋商与其他山西移民的到来,促成了很多内蒙古城市的诞生与兴起,他们还将自己本土的山西文化风俗,也一起带到了草原之上。

直到如今,包头等地还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民谣,复盛公就是晋商代表乔致庸先祖所创,谁也想不到,晋商实际上的兴盛之源,并不在山西,而是在内蒙古。

随着晋商的不断兴盛,内蒙古的山西移民越来越多,晚清时,山西再次天灾连连,山西对内蒙古的移民,也就是走西口迎来了又一波的盛况。

最后一波的走西口浪潮,从光绪年间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20年代,虽然走西口衰落下去,可持续三百多年的走西口,极大改变了内蒙古中西部的人口与文化、经济情况。



大半的内蒙古居民,祖上都来自山西

清朝时期,受到“崇释以制其生”、“分封以制其力”、“南不封王北不断亲”这蒙古三大策影响,草原人丁剧减,从明朝末期超过千万,到清末仅存一成上下。

也正因如此,持续三百多年的走西口运动,使得大量山西、陕西与河北等地的民众迅速填补了内蒙古地区的人口空白。

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的内蒙古居民结构已经被极大改变,尤其是在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各城市,不仅汉民比例极高,而且主要以山西人为主。

整个内蒙古的人口,大多集中在中部与西部,整体来说,内蒙古超过52%的居民,祖上都来自于山西地区,文化生活习惯上,与山西地区大差不差。



内蒙中西部的城市,像是首府呼和浩特与包头,其人口仍以汉人为主,而他们大多都是当年走西口留下的移民后代。

在文化上,走西口运动造成了如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语方言,仍旧以晋语为主。

内蒙古中西部的晋语,主要分成了张呼片、五台片、大包片,如果说内蒙古的晋语方言与山西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内蒙古的晋语受到了蒙古语的影响,衍生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具有浓郁山西特色的晋剧、二人台等,都是非常流行的文化曲艺,而内蒙古城市中,也有很多用山西地名命名的街道。



也不是所有的内蒙古人,都能跟山西人用方言交流

除了蒙古语之外,内蒙古人如果要用汉语与山西人进行交流的话,其实也只是局限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内蒙古东部的人,大多是听不懂山西话的。

北方汉语,大多都是“官话”,唯独山西为主的晋语地区,是北方唯一的“方言区”,汉语主要的方言大区,其他的全都在南方,只有晋语在北方。

虽说北方话要比南方话容易懂得多,但晋语是个例外,就算是北方人也未必能听得懂纯正的晋语,就连山西旁边的河北人,也很难听得懂,就更别说其他北方人了。

更夸张的是,即便是在山西内部,各地之间的纯正方言也是互不相同的,这种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现象,通常在南方普遍,在北方着实罕见。



内蒙古并没有统一的汉语方言,如果有人告诉你他说的是“内蒙古话”,他肯定在坑你,受到移民文化的影响,内蒙古各地的汉语方言,彼此差异很大。

内蒙古汉语方言,中部以晋语为主,东部以普通话和东北官话为主,西部以兰银官话为主,呼伦贝尔一带的人说话,完完全全就是东北腔。

至于主要说晋语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也分成好几个不同的片区,彼此之间的差异虽然没有那么明显,但也存在不小的差别,大致交流无障碍,细微之处区分显著。

整体来说,内蒙古能够与山西人之间完全用方言交流的,其实就是中西部以河套平原为中心的地区的居民,并非所有的内蒙人都能这样。





几百年来,我国有3次传统的移民大潮,山西地区的走西口,山东地区的闯关东,福建地区的下南洋,这些人口迁徙同时带去的是语言文化。

山西河套地区的走西口,大量人口迁徙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在那里形成了当地的语言,虽然多年传承有所改变,但绝大多数语言都是与母语相同的。

山东地区的闯关东,主要迁徙地区是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在那里也一样很多方言与山东地区的地方方言相同。

福建地区的下南洋,主要目的地就是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特别是马来西亚,华人占比非常高,所以在那里也是粤语的分支地,特别是后来分离出去的新加坡,虽然官方语言不是汉语,但民间是以汉语为主的语言区。这也就是新加坡进口电影不用翻译直接就能看的原因。

这些人口迁徙,都是当年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人口向着好的生存环境的流动,正如我们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民工潮,大量农民流向城市,其目的是一样的,近几年又出现了人口向西流动,未来几十年,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将是一个人口大增加的趋势,同样在那里也会形成很多的方言文化。不同的是现在我国的标准普通话教育普及到人人都会讲普通话,伴随着人类代际的交替,方言文化在逐渐衰弱,取而代之的是标准的统一的普通话汉语。这个没有代际差,也没有地域差,有利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人际交流,历史永远会这样循环演变下去,这需要站在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去看,而不是短短的几年几十年而已。




山西人主要还是能和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盟地区能用方言立交流,这些地区村庄有百分之七十三百年是由山西人是建立的。内蒙古土地很广离山西近点的还能交流:听懂对方方言。




去大西北旅游回来,感觉西北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像石榴籽儿一样,团结互助和睦共处。

导游是青海西宁当地人,在环西北五省区的旅游中,能用流利的各种语言,和各地人民交流,熟悉各族人民的语言,民族宗教生活习惯。

从陕西甘肃内蒙,沿丝绸之路向西到新疆,然后折返朝南到青海西藏,环青海湖和青藏高原旅游,对各地的语言文化,人文古迹自然风情,都了解和熟悉,这让我啧啧称奇,他是一个合格的导游。

他却谦虚的说道,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一二十个少数民族,因为需要经常沟通交流,时间长了语言就自然能够听懂,和使用各民族语言。

这里有汉蒙满藏族回族维吾尔族,还有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家族撒拉族白族彝族等等,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美丽的大西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准噶尔   山西   蒙古语   方言   内蒙   明朝   蒙古   汉语   山西人   内蒙古   陕西   能用   移民   人口   语言   地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