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很小的时候就学过一首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时以为于谦是一个诗人、文学家,直到上学学到了这首《石灰吟》看了作者介绍才知道,于谦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是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

于谦一生历经五个朝代,虽然结局悲壮,但是后来的君主为于谦正名了,肯定了他的功绩和人品。历史上不乏儒将,但是千古儒将中,于谦,无疑是最耀眼的星星,他为大明王朝续命200年。

前几天的文章中写了,于谦童年趣事。今天说说于谦的一生。

于谦23岁考中进士,28岁获得朱瞻基的赏识,32岁担任兵部右侍郎。

于谦生于1398年5月13日。永乐十九年(1421年),23岁的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古代考中进士的人年龄不一,有年轻人,也有三四十岁的人,甚至有花白胡须的老人。沈德潜是江苏苏州府人,自21岁参加科举(乡试),其后一共考了16次,都没有考中进士。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沈德潜第17次科举时,才考中进士,此时他已经66岁。于谦也算是青年得意了。

于谦历经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一共五朝,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 明史 清史稿官职志载“ 太师 、太傅、太保为三公 , 正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 。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进士出身的于谦应该是一个文臣,可是他却从文臣逐渐走向儒将。

宣德元年(1426年),28岁的于谦,以御史的身份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得到了宣宗朱瞻基的赏识。

宣德五年(1430年)32岁的于谦,担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 (1380) 置兵部左、右侍郎各一员,正三品,为兵部副长官,协掌部务。32岁的于谦就当上了国防部副部长或者总参谋长,其仕途可谓顺风顺水,一路高歌猛进。于谦由文转武,开始了军事生涯。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

书生上阵督战,抵御外敌,打赢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举进犯,明英宗亲征。留下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

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主张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北宋徽钦二帝被擒后,宋朝南迁,结果北宋灭亡,大好河山陷落。大宋丢了半壁江山,只能偏安一隅。

于谦力主抗战,坚请固守,被升任兵部尚书。

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大明王朝续命200年。

于谦冤死,被斩立决,皇太后哀悼数日。

1457年,明英宗复位。

明英宗明知“于谦实有功”,却依然判处于谦死刑。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被斩立决。于谦家被抄,家人被流放。

于谦被斩那天“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明史记载:皇太后知道于谦被斩后,“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据说,处死于谦后,刽子手因冤杀好人而寝食难安,不久后,便自杀谢罪。

于谦含冤而死的原因。

于谦被诬陷而死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原因是,于谦性格刚毅,得罪的人比较多。

另一个原因是,为朱祁镇复辟扫清道路。

朱祁钰是于谦拥立的皇帝,朱祁镇复辟,第一个清算的对象就是于谦。

徐有贞向朱祁镇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明英宗便决定杀于谦。

于谦被平反昭雪。

明宪宗成化初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将于谦的儿子于冕赦免回家。皇帝恢复了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

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边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为忠肃。

《明史》这样评价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于谦的子嗣。

  • 儿子:于冕,官至应天府尹。
  • 女儿:璚英。璚英嫁给朱骥,官千户,于谦死后,就是他收葬于谦。
  • 养子:于康,扶于谦灵柩归杭,葬西湖三台山于氏祖茔。
  • 孙子:于允忠 :世袭杭州卫副千户(于冕有六女而无子,允忠为其族子过继为子)。
  • 重孙:于一芳:袭杭州卫副千户,授指挥同知。有子二,长子于岳抗倭阵亡,次子于嵩袭指挥同知。

于谦后继有人。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于谦是文人出身,他的偶像是南宋名臣文天祥,土木之变发生后,他力排众议守卫京师,避免明朝落入“靖康之耻”的悲剧。但是这位两袖清风、一心为国的忠臣,却在朱祁镇复位之后含冤而死。

虽然时隔500多年,人们对于于谦的死仍然感到惋惜,但是放到当时的背景里,于谦的死其实是必然的。因为重新掌权的明英宗恨于谦。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 土木之变后,朱祁镇被俘之后明朝朝堂之上人心大乱,此时太子朱见深年仅2岁,显然没有能力拯救危局。于是于谦等人请求皇太后立朱祁钰为皇帝,不过一开始朱祁钰并没有答应,在于谦等人的一再劝说之下朱祁钰才正式登基。

黄轩饰演朱祁钰

朱祁钰在位的这段时间,也是于谦政治生涯的巅峰,他一次次拯救明朝于危难之间,让也先的阴谋彻底落空。眼看北京久攻不下,也先便打算放了朱祁镇借此议和,明朝朝中不少大臣也力主接回英宗,但是朱祁钰却不高兴了。

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

对于朱祁镇来说,他能重回京师于谦是立了大功的,但是朱祁镇对此却丝毫没有感激之情。因为在朱祁镇的心里,当初朱祁钰登基是于谦一手促成的,而他如今虽然重回皇宫,但已经不是大明的皇上,而是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太上皇。

朱祁镇回来之后,他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他被朱祁钰软禁在南宫七年之久。而更让朱祁镇无法接受的还有一件事,朱祁钰夺走自己的皇位也就罢了,他竟然还让儿子朱见济取代了自己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朱见济只当了1年7个月的太子就夭折了,而朱祁钰在做皇帝的第七年也突然一病不起。在朱祁钰病重之际,此前被于谦得罪的徐有贞和石亨等人联手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成为明朝的统治者。朱祁镇复位后没多久,朱祁钰被废为郕王很快就一命呜呼了,而被朱祁钰视为心腹的于谦也遭遇了灭顶之灾。

霍建华饰演明英宗

于谦被冠上“散播谣言和意图迎立襄王”的罪名,简单来说就是谋反,最终被斩决,终年59岁。

回顾于谦的一生,他“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这些高贵的品质成就了他的清名,也让他成为政治上的牺牲品。




提问者提到于谦(不是喜欢烫头发的那位)“含冤而死”,于谦到底冤不冤呢?



皇帝在世、谋立新君就是谋逆

站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角度,“土木堡之变”后自己只是被俘而已,并没有死。名义上,自己仍然是明王朝的皇帝!中国古代关于皇位的传承只有两条合法途径:一、前任皇帝指定(含所谓“禅让”)。二、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景泰帝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庶出之子,非嫡非长;更重要的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后来的明宪宗)彼时已经被立为了皇太子!景泰帝哪一条都挨不上……



换言之,景泰帝缺乏合法即位的法理依据。他之所以能够上位,理由就一条——国赖长君,可这并不是合法的理由!在明英宗看来,于谦推时为郕王的景泰帝上位,这就是“谋逆”!而且,这里面还涉及到后世有样学样的问题,如果不刹住这股“歪风”,后世也趁皇帝不在北京来这么一出,祸起萧墙完全是可以预见的!因此,于谦必须死!于谦冤吗?不冤。说到底,明英宗杀于谦,这才是主要目的,因为他开了一个后患无穷的先例。至于私人恩怨,只是小的方面。



明英宗与于谦的私人恩怨

前面所说的是公的方面,那么接下来所说的就是明英宗和于谦的私怨了。如果说“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拥立景泰帝是出于公心,那么明英宗被释还北京之后,于谦就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了。



景泰元年,明英宗就被也先放回了北京。按理说,彼时景泰帝立足未稳,如果于谦等人联合孙太后进行干预,明英宗复位并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于谦出于自身未来考虑,保持了沉默。当然,也有人说于谦是为了避免内乱。但个人更倾向于前者,景泰帝在位,于谦有拥立之功,自然不是明英宗复位可比的!再后来,景泰帝幽禁“太上皇”明英宗,于谦同样保持了沉默;景泰帝易储,于谦也保持了沉默……换言之,于谦是铁了心跟着景泰帝。这对于明英宗而言,不仅是不忠,更是积怨!“我朱祁镇落到这幅田地,都是拜你于谦所赐!”不是吗?



更重要的是,“夺门之变”时,于谦依然没有重新站队,而是选择了保持沉默。这就使得明英宗彻底将于谦划入了“郕党”范畴,认定于谦根本不是为公,就是与景泰帝结党篡逆,不是吗?于谦冤吗?不冤。




“夺门之变”时于谦为何不重新站队

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如果说景泰帝在位时于谦为了利益保持沉默,那“夺门之变”发生时、发生后,于谦为何继续保持沉默而没有重新站队呢?原因很简单,横竖都是个死,站队没有意义!



首先是前面说到的,不管于谦是否出于公心,在皇帝还在世的情况下,未经皇帝允许便拥立新君就是谋逆!为了避免后期有样学样、祸起萧墙,明英宗必须拿于谦明正典刑!就算没有后来的那些私人恩怨,于谦也必须死,哪怕是出于公心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其次,彼时景泰帝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已经死了,而且病入膏肓的景泰帝并没有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一旦景泰帝咽了气,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只能是被废掉的前皇太子朱见深!这是《皇明祖训》规定的,是祖制。如果于谦举兵平叛,杀掉了企图复辟的明英宗,结局会如何?杀了继任皇帝的亲生父亲,还有活路吗?除非景泰帝缓过来,可这种几率非常小,而且“夺门之变”已经发生了,景泰帝缓过来又能如何呢?



总之,于谦重新站队也是死,出面平叛也是死!倒不保持沉默、如坦然面对死亡,以免增添新怨、激怒复辟的明英宗导致更大的报复与清算。方孝孺被夷灭十族的先例离于谦并不十分遥远,不是吗?




谢谢邀请。关于于谦含冤被杀一案,行者认为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是因为于谦的性格所致,于谦性格方正,有着读书人共有的特点,认死理,倔强不弯,所谓秉直道而行,与当时官场风格格格不入。于谦嫉恶如仇,为民请命,经常与权贵作对。当时权贵官员讲究排场,出行前呼后拥,而于谦出行只有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遭到很多人嫉妒。

于谦性格太刚直,人际关系搞得不太好。土木堡之战后英宗皇帝被俘虏,于谦拥戴代宗继位,代宗非常信任于谦,对他言听计从,因此于谦得以掌权,稳定了朝中局面,集中人力物力,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朝中官员们虽然敬佩于谦,但也暗地里忌惮他。

于谦是个理想主义者,天真滴认为只要我做事上对得起天地良心,下对得起社稷黎民,就无愧于心,可是他低估了人性的丑恶。石亨骄横不法,于谦惩罚之余还为其开脱,打蛇不死留祸根。明知皇权争夺最最冷酷无情,他偏偏要讲究大义,不顾代宗反对坚持把英宗接回来,埋下隐患,最终死在上面二人手里。

其实话说英宗并不是昏庸之人,但是涉及皇权,只能说于谦生不逢时。





那个时代,于谦做的是无比正确的,他是大明的功臣。

于谦拥立景泰帝,打赢北京保卫战,要朱明王朝没有伤筋动骨;

但是等夺门之变发生,明英宗复位,在明英宗眼里,于谦做的对也好,错也罢,都已经是过去式了,杀于谦也不会再威胁自己,为了给自己复位证明,顺应一些弹劾于谦的臣子的想法,杀掉景泰帝的骨干于谦,就觉得顺理成张了。


于谦干的活就是出力不讨好的事,维护住了大明,做皇帝的还是老朱家的人,可最后却是老朱家的人反过来杀了自己。

如果没有于谦积极拥立景泰帝,也先会把明朝玩惨的,明英宗回来是没希望的。而且之后于谦等人积极跟蒙古斡旋,明英宗都不知道啥时候回来。

于谦做的一点没错,错就错在那个时代,那个忠君时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心,皇帝做事不需要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靖康   明朝   景泰   大明   儒将   公心   名垂千古   兵部   皇位   侍郎   京师   保卫战   进士   土木   北京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