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却为何极度受宠?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1464年7月12日,吴氏被册立为皇后,帝皇两人大婚。吴氏也是风闻了这位皇上的一些特殊癖好,喜欢比自己大17岁的万姑姑。可当她亲眼看到万贞儿时,不禁哑然失笑了。

万贞儿虽说显得比实际年龄小,肤色白净,长相却过于普通,而且那个身板可以用结实来形容,更要命的是声音洪亮,一点也没有女儿家的温婉可人,所以吴氏压根就没有把这个情敌放在眼里。

她想:我年轻美貌,身材婀娜多姿,还比不过那个女汉子似的半老徐娘吗?

不得不说,吴皇后终究还是低估了万贞儿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高估了自己的魅力。

很快她就品尝到了失败的苦果。

吴皇后与宪宗举行完大婚不久就受到了皇帝的冷落,宪宗觉得吴氏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一个难以接近的冷美人远远没有万贞儿有情趣。

他并不贪恋吴皇后的青春美色,却常常留宿在嫔妃万氏宫中,吴皇后不仅百思不得其解,又气又羞。她不明白的是,比皇帝年龄大十七岁的万妃究竟用了什么手段,把皇帝的心牢牢抓在手心中。

不要说年轻轻轻的吴皇后看不透,就连两宫太后都无法参透其中的奥妙,宪宗的母亲周太后,一个在后宫中腥风血雨中的过来人,也觉得不可思议。

周太后曾经不止一次地问过儿子: “她年纪比你大那么多,她到底是哪点美啊,你这么宠着她?”

宪宗回答说: “有她在身旁,我心里就踏实,我不在乎她的年纪,也不在乎她的样貌。”

01、朱见深不幸的童年:土木堡之变

1449年,居住于青藏高原的瓦刺军突然南下,直逼大同,直接威胁到京都的安全,当时朱见深的皇帝爸爸朱祁镇才二十来岁,正好血气方刚。

此时他的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他想一展拳脚,来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他宠信的宦官王振也在一旁不断鼓动和怂恿,朱祁镇则不顾群臣的反对决定御驾亲征。

这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朱祁镇只好临时从京师附近拼凑了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朱祁镇带着这支临时拼凑的人马踌躇满志地出发了。

临行之前,令异母兄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结果明军大败,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在混战中被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

这就是明朝史上的一个滑铁卢事件:土木堡之变。

消息传入京都,瞬间朝堂之上犹如炸开了锅,为了粉碎瓦刺人的幻想,于谦等大臣与孙太后商议,决定拥立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朱祁钰登基后改年号景泰。

孙太后同时下诏,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并派自己最信任的贴身侍女万氏去照料。

那一年朱见深尚且两岁,万贞儿已经十九岁。

几个月后,瓦刺人见扣押着一个太上皇毫无用处,于是便将他放了。

回京的太上皇朱祁镇很快被请入了南宫,从此深锁宫中。整整七年中,南宫大门不但上锁灌铅,还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朱祁镇和钱皇后每日生活在忧恐不安中,而年幼的朱见深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1452年,朱祁钰下诏废去朱见深太子之位,封为沂王,同时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面对着这一突变,五岁的朱见深茫然中带着一丝不安和惶恐,朱见深犹如丧家之犬搬出太子府,身边的侍从和宫女都纷纷另寻出路。

这时候,他的身边只有万贞儿一个人,年幼的朱见深茫然无知地望着这个大姐姐,

“贞儿,你也会走吗?”

“不会的,我会—直在你身边陪伴着你。”

看到贞儿温柔而坚定的目光,小小的朱见深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安全感。

这一年,他5岁,他的贞儿22岁。

02、精心陪伴呵护太子朱见深的灰色童年

万氏,乳名贞儿,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里,她的父亲受到罪亲的牵连而被谪居霸州。当时,正赶上宫廷里选招侍女,万氏的家里一贫如洗,为了日后能有所依靠,年仅四岁的万贞儿被父亲送进了皇宫,在皇后身边做了一名小宫女。

年幼的万贞儿入因为懂事乖巧、聪明伶俐,深得明宣宗皇后孙氏的喜爱。

一眨眼十五年过去了,到了正统十四年,万贞儿已经长成了一位十九岁的妙龄少女。

这时的贞儿,姿色虽不出众,但身材却十分丰腴,皮肤白皙,眼睛不大总是秋波频频,诱惑媚人,加上她的性格爽朗,口齿利落,很受人喜爱,宫里宫外都管她叫“小答应”。

这些年,她跟随孙太后,识了点字,能粗通文墨,并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会了察言观色及处理错综复杂关系的本领。

尽管如此,她并没有如父亲所愿得到皇上的宠爱,只是成为了孙太后身边一个能干的宫女,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被派去照顾年幼的朱见深,从此开启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长在深宫中的皇子一般没有多少快乐可言,但是朱见深小朋友的童年不仅没有快乐,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生活孤苦,而且还一天到晚担惊受怕,生怕有一天小命不保。

每天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在暗无天日的童年生活中,只有身边的小宫女万贞儿给予他安慰和保护,在这后宫之中,万贞儿就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光和热。

朱见深的父亲英宗被放回后便幽居南宫,亲生母亲周氏为了避嫌,每次总是匆匆见上一面就走了,废太子举目无亲,身边有的只是监视他的眼线,稍有差池,将步入万丈深渊。

万贞儿每天陪伴着他,疼爱和关心他,朱见深也把万贞儿当成唯一的亲人,贞儿成了他的母亲、他的朋友、更是他唯一的依靠,在这段黑暗且令人窒息的日子里,只有贞儿坚定不移地陪伴着他,给与他人生全部的温暖和光明。

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大臣石亨、徐有贞等人撞开南宫大门,迎明英宗复位。明英宗复位后,立即废景帝为郕王。

当年改元天顺,并且把朱见深改名为朱见濡,再次立为皇太子。

并且将早已夭折的怀献太子朱见济都被追废为世子,直至明朝灭亡都没有再承认过这个太子。

恢复了太子之位的朱见深再次回到了宫中,他的身边依然有着贞儿。

幼年卷于皇位之争,精神压力极大,因而落下个口吃的毛病,只有贞儿陪伴在身边时,他才稍稍感到安心,才不会彷徨不安。

这一年,他10岁,他的贞儿27岁。

03、吴皇后被废,万贞儿冲冠六宫

宪宗和吴皇后大婚后,依然每天去万贞儿的宫中,两人如漆似胶,形影不离。吴皇后可受不了这个窝囊气,她又不好意思去找宪宗闹,便把这一切归结到了万贞儿身上。

而万妃仗着有皇帝的宠爱,压根儿没有把吴皇后放在眼里,常常公开对她无礼,一次,万氏惹怒了吴皇后,盛怒之下,吴皇后对万贞儿动用了杖刑,打得万贞儿都站立不起。此事很快就被传开了,并传到了宪宗朱见深的耳朵里。

这下可不得了,宪宗大怒,要找吴皇后评理,万贞儿拦住宪宗不让去闹。宪宗是又恨皇后又怜万贞儿,伸手慢慢解开了万贞儿的衣服,见她似雪一般白嫩的肌肤上面,一道道杖痕透着血色,不由怒从心头起,发誓道: “此等泼辣货,我若不把她废去,誓不为人!”

第二天一早,宪宗便去见两宫太后,说吴皇后举动轻佻,不守礼法,不堪居六宫之首,无法母仪天下,一定要将她废去。

钱太后不便说什么,周太后劝阻道: “吴皇后才册立一个月,如今仅仅因为她对一个后宫妃子使用了杖刑,就要废掉她,这样怕是难以服众呀,如此草率,岂不惹人笑话?”

皇后是一国之母,并不是皇帝的家事,也是国事,不仅立后要费尽周折,若要废掉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宪宗命人逮捕了当时负责选后具体事务的太监牛玉,将他押入大牢,严刑拷打,逼问当初立后的事情。

牛玉是个聪明人,知道这次是无法随便糊弄过去了,于是只好招供,原来先王英宗在世时,本来是确定王氏为太子妃,不料他还未来得及诏示就突然驾崩。

后来,吴氏的父亲吴俊贿赂牛玉,给了他不少好处,所以牛玉在对两宫太后启奏情况时,将先帝英宗选定的王氏改为吴氏。

两宫太后和内阁大臣们听后,尽管觉得真假难辨,但是毕竟是明英宗的遗愿,而且这时候皇帝可是卯着劲要废了吴氏,所以众人只好顺水推舟,废去吴氏。

于是,一道废后诏书下达,命吴氏退居别宫,同时把司礼监牛玉罚往孝陵种菜去了。

两宫太后同意后,宪宗命人连夜颁发废后诏书,诏书连发了三道。

第一道发给吴皇后,第二道诏书发至前廷和后宫,第三道诏书发给全国各地。其中心意思就是吴氏不配当这个皇后。

由此可见,宪宗对于废黜吴皇后这件事有多么在意,连下三道诏书,这真是虽未杀人却字字诛心。

吴氏接到诏书后,如雷轰顶,欲哭无泪,这个只当了一个月皇后的美丽女子从此后就迁居西宫,过起了冷清孤苦的生活。

在后宫中,皇帝的恩宠,得之则入天堂,失之则入地狱。

那一年,他18岁,他的她35岁。

结语:

这天有个小宫女,因为一件小事惹怒了万贵妃,万贵妃操起一根拂子,没头没脑地就冲着身边的宫女打了下去。也许是用力过度,突然一口痰涌上她的喉咙,堵在她的喉管上,顷刻间万贞儿便撒手而去。

宪宗得知这个消息后,不禁嚎啕大哭,哀叹道: “贞儿不在人世,我亦命不久矣。”

因为太过伤心,辍朝七日。并且以皇后的礼仪将她下葬在天寿山西南,并给她上了一个上好的谥号: “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葬于天寿山。

宪宗这年刚41岁,正是男人壮盛的年纪,可是因为他最心爱的万贞儿离世了,他的精神日复一日地萎靡不振,完全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他常常哭着说: “贵妃去了,朕也要跟着她去了。”

没过多久,他就患上了疾病,很快一病不起。

她比他大17岁,从小抚育陪伴皇子长大成人,做了皇帝的第一个女人,亦母亦姐的关系变成了男女夫妻关系,并且牢牢占领了皇帝的心,拥有他一生的宠幸挚爱,在后宫中,也是绝无仅有了。

万贞儿因为得到了朱见深的宠爱之后,既享受同时又惶恐,毕竟后宫佳丽三千,而且每年都有美貌女子源源不断送入宫中,她的内心不断被焦虑感折磨着,于是做出了许多恶事,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她变成了一个卑劣、残忍、恶毒的女人。

万贞儿不是一个好女人,但是她却是用着全身心守护着宪宗朱见深,这样的爱情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后宫这般充满了权欲和物欲的地方,居然还有爱情,如此甚好。




明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间,年轻貌美的王皇后被临幸不过十次,其余时间和精力全部耗费在徐娘半老的万贵妃身上。以至于连明宪宗的生母周氏都在纳闷,自己十七岁的儿子为何会迷恋上一个年纪大且相貌平平的宫女。

万贵妃,小名万贞儿,山东诸城人。万家因亲属犯罪而遭连累,父亲为日后生计,托人将万贞儿带进宫中成为宫女。她本是英宗生母孙太后的宫女,在两岁的朱见深被立为太子后,十九岁的万贞儿被孙太后派去照料朱见深。

朱见深从两岁开始,便与万贞儿形影不离,万贞儿既当保姆又当乳母。这一年土木堡之变发生,英宗不幸被俘,英宗弟弟朱祁钰被立为帝,是为代宗。三年后,朱见深被代宗废为沂王,英宗复辟后,十岁的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

在这八年的艰难岁月中,朱见深的生母并没有与他共渡难关,反而是万贞儿时常在其身边精心照顾,使朱见深对万贞儿产生了一种复杂的依恋之情。朱见深的一生,命运曾几度跌宕起伏,终其一生都被这莫名其妙的依恋之情所左右。

英宗去世,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朱见深本是要将万贞儿立为皇后的,但遭到周太后等人的极力反对,最后只能封为贵妃将就一下。此时的万贞儿已从乳母的角色一跃而成为朱见深的贵妃,也成为了他房中之事的启蒙老师。

朱见深即位时不足十七岁,在立万贞儿为后未果后,便遵照英宗遗愿将十九岁的吴氏立为皇后。然而令吴氏没有想到的是,她在被立为皇后不到一月就变成了废后。这件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朱见深的这位三十五岁的乳母万贞儿。

据记载,处于花样年华的吴皇后,知书达理,博学多才。谁知刚被立为皇后就遇到这位老当益壮的万贞儿,不但擅宠宫中,还傲慢无礼,全然不把皇后娘娘放在眼里。吴皇后年轻气盛,将万贞儿狠狠的杖责了一顿。

史书上记载的先是“恶之,数加诘责。”而后“摘其过,杖之。”这件事情的后果非常严重,棍棒虽然打在万贵妃的身上,却是疼在朱见深的心上。愤怒的朱见深当即将吴皇后打入冷宫,废除皇后称号,史称“吴废后”。

妙龄的吴皇后竟然不敌徐娘半老的万贵妃,这实在有悖于人间常情。然而反过来看,其实这是内在的真情实意打败了外在的可餐秀色。万贞儿见证了朱见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各个时期,她就是朱见深人生一切经历的启蒙师。

明代史料对万贞儿的描述是“貌雄声巨,类男子”,是说万贞儿不仅五大三粗,还有男人一般的声音。就连朱见深的生母周太后都曾大惑不解地询问儿子:“彼有何美,而承恩多?”就是说万贞儿到底有什么美,能让你这样宠爱?

朱见深面对目前的不解,羞涩的回答道:“臣有疝疾,非妃抚摩不安。”不难看出,朱见深在登基之前就与万贞儿有肌肤之亲。何为“疝疾”呢?通俗的讲,就是人的下体有隆起的脏器,只有万贵妃的抚摸不适才能有所缓解。

吴皇后被废之后,朱见深又立王氏为后,十四岁的王皇后吸取了前任的教训,处处为人小心隐忍,故而陪伴了朱见深二十三年。据史料记载,年轻貌美的王皇后却是“终其身不十幸。”也就是说朱见深与她同房只有十次之多。

由此可见,万贵妃基本上霸占了朱见深的龙床。在他即位的第二年,三十七岁的万贵妃便为他生下了皇长子。朱见深大喜,立刻晋封万贞儿为皇贵妃。然而不幸的是,十一月大的皇长子竟然夭折了,导致万贵妃从此性情大变。

当时宫中,“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皆是拜万贵妃所赐。只有一个宫女被朱见深宠幸后的孩子得以侥幸留存,这个孩子就是日后明孝宗朱佑樘。万贵妃在毒害皇子的同时,通过娘家人大肆挥霍国库以寻求安慰。

成化二十三年,五十七岁的万贵妃突然暴死。据说她在死前正在叫人用鞭子毒打一个宫女,在大骂时突然被一口痰给憋住,喘不过气,结果给活活的憋死了。消息传来,记载的是“上不语久之,但长叹曰:‘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

朱见深闻讯后悲痛欲绝,于是便罢朝七天以示哀悼。精气神被抽空的朱见深,很快也生病了。当年八月,朱见深驾崩,时年四十岁。

综上所述,朱见深一生对万贞儿是既依赖又依恋,可以说万贞儿已经成为朱见深身体的一部分。万贞儿的角色一直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明宪宗对万贞儿初期感情就是典型的伊谛普斯情结,也就是恋母情结,最终转变成了一种畸形恋情。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长相粗犷,像个男人,但明宪宗就是偏爱她。在位23年,明宪宗给了她专房之宠,后宫形同虚设,连年轻貌美的王皇后,也只被临幸了10次。万贵妃58岁去世,明宪宗嚎啕大哭:“贞儿不在人世,我亦命不久矣。”

历史上得宠的妃子数不胜数,但像万贵妃这样被皇帝捧在手心的,还真是少之又少。

在位23年,明宪宗除了例行公事临幸皇后,剩下的时间都和万贵妃在一起厮混。

两宫太后一再规劝,朝臣们几度进谏,但明宪宗始终不为所动。

他对万贵妃的专宠,在《明史》《明宪宗实录》《明宫词》等一众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

万贵妃只是个宫女,没有显赫家世,没有惊艳容颜,更不是二八芳龄,她凭什么被明宪宗如此放在心上?

宫女万贞儿,出生于罪臣之家,4岁时,她就被父亲送进宫中。

她的童年,是从伺候人开始的。

入宫后,万氏乖巧懂事,很受孙皇后喜爱。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3岁的朱见深被立为太子,万氏作为贴身宫女,被孙皇后派去侍奉太子。

这是万贵妃和明宪宗的初见。

此时的宫女万贞儿,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这个孩子生命里最重要的女人。

从1449年到1464年的15年里,朱见深因土木堡之变,两次登上太子之位。

18岁那年,明英宗病去世,朱见深终于登上帝位(即明宪宗)。

登上帝位的朱见深,给了宫女万氏无限宠爱。

【1】宠爱初现:与朝臣对抗,要册封宫女万氏为皇后。

明英宗去世前,留下遗诏,要求朱见深在百日内完婚

当时,宫内正好有明英宗看好的几位人选。

王氏、吴氏、柏氏,个个都是名门贵女,于帝王之位大有裨益。

明英宗去世后,明英宗的皇后钱太后、朱见深的生母周太后,就赶紧催着这三人入宫,想要在其中选出一位当皇后。

《明宪宗实录》:“复命礼部榜谕京师采择,三人者仍在选而立,吴氏、王氏、柏氏皆入副宫。”

只可惜,太后们的想法很好,但明宪宗偏偏不配合

他坚持要册立伺候自己的宫女万氏为皇后。

皇后,在古代又有“小君”之说,身份非常尊贵。

自古以来,皇后大都出自显赫的家族,少数没有家族优势的,要么立有大功,要么才能过人可服众,要么早早生下了皇子

然而,此时的万氏,除了兢兢业业照顾朱见深15年之外,没有半点功劳

她没有显赫家世,也没有立下大功。从年纪来看,万氏35岁和明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同岁,既不年轻貌美,也不适合生育。

别说当皇后了,就是当个普通后妃,万氏也严重不合规矩、不够格

因此,当明宪宗表露想法,朝臣都强烈反对,两宫太后也不同意。

明宪宗固执己见,两方僵持不下。

后来,明宪宗担心强行立后,会把万氏置于危险境地,主动退了一步:册立吴氏为皇后可以,但万氏必须封为贵妃。

自此以后,宫女万氏有了一个威震史书的名号“万贵妃”

【2】宠爱日盛:为了万贵妃,明宪宗直接废掉吴皇后。

天顺八年七月,17岁的吴氏被立为皇后。

吴皇后是都督同知吴俊的长女。

她知书达理、机智过人,但唯有一个缺点——性格直爽、嫉恶如仇。

身为皇后的她,看不惯万贵妃专宠,多次责难找麻烦,后来,她甚至直接杖责万氏。

《明史》:“先是,宪宗居东宫,万贵妃已擅宠。后即立,摘其过,杖之。”

在古代,正妻殴打妾室,根本不算什么大事。

在后宫,皇后处罚贵妃,也无可厚非。

万贵妃虽然是贵妃,但她在皇后面前,只是一个妾室,深厚也没有家世根基。

按照一般皇帝的处理,皇后最多被斥责几句。

可明宪宗仿佛早就等着这一天了。

借着万贵妃被杖责之事,他直接借题发挥,要求废后,并成功废掉了皇后。

《明史》:“恭肃贵妃万氏,诸城人。机警,善迎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六宫希得进御。”

当然,为了名声上好听,在对外的官文上,明宪宗只说是弄错了人,先帝定的是王氏,是司礼太监牛玉看错了。

如今,吴皇后举止轻佻,当不了皇后,因此废掉她的皇后之位,移居别宫。

《明史》:帝怒,下诏曰:‘先帝为朕简求淑贤,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牛玉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立,因察其实,始知妃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别宫。

对于明宪宗的废后要求,太后们自然不乐意,但估计先帝真的定的是王氏,所以她们也没有阻拦。

吴皇后被废以后,王氏便入宫当了皇后。

但鉴于万贵妃的受宠,王皇后从来不争宠。

甚至,只要遇见万贵妃的事,王皇后就步步退让,生怕走了吴皇后的老路。

自此以后,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已经十分稳固。

【3】宠爱恒久:虚设六宫多年,万贵妃享专房之宠。

明宪宗在位23年,就宠了万贵妃近23年。

他们之间,相差17岁,当上贵妃时,万氏就35岁了,但她一直享受的都是专房之宠。

成化二年,37岁的万贵妃生下了皇长子。

明宪宗开心坏了,直接许诺要立皇长子为太子

为了让这个孩子顺利长大,明宪宗还派出使者四处祷告山神祈福

只可惜,被众星捧月的皇长子,还没来得及长大。

他没到1岁,就夭折了。

自此以后,明宪宗想让万贵妃的儿子当继承人的心愿,彻底破产。

毕竟,37岁,在现代也是高龄产妇,在古代更是超高龄产妇。

万贵妃基本不可能再有孩子了。

这一点,万贵妃心里清楚,明宪宗更是清楚。

也是这个孩子去世以后,明宪宗开始例行公事,临幸后妃

但他干的,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行当——繁衍子嗣靠其他妃子,至于宠爱,依旧只给万贵妃。

不少宦官见万贵妃受宠,就跑去巴结她,可以说,明朝宦官为祸朝廷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借了万贵妃的势力。

著名宦官汪直,就是讨好万贵妃的一员,后来,明宪宗直接让他去开西厂。

《明通鉴》:“(帝)顾以宠万贵妃,中官乘之以进,遂任汪直,开西厂。”

在明宪宗心中,只要不过分触及底线,他可以容忍万贵妃的一切。

这种明晃晃的偏爱,也给万贵妃招来了不少骂名。

在很多朝臣心中,万贵妃就如同“老妖女”一般邪恶,蛊惑了他们英明的君主。

为此,他们天天劝谏皇帝雨露均沾:“陛下爱有所专,而专宠者已过生于之期故也。望均恩爱,为宗社大计。”(取自《明通鉴》)

面对这样的劝谏,明宪宗早已经习以为常,只用一句话回应:“内事也,朕自主之。”

【4】万贵妃身死,明宪宗追随而去。

成化二十三年正月,58岁的万贵妃去世,41岁的明宪宗嚎啕大哭:“贞儿不在人世,我亦命不久矣。”

他非常悲痛,不仅让万贵妃以皇后的仪制下葬,还逾越祖制,辍朝七日以尽哀思。

表面上看,明宪宗很任性,连朝都不上了,但实际上,他万分悲痛,根本顾不了国家大事。

8个月后,郁郁寡欢的明宪宗,就追随万贵妃而去。

可以说,万贵妃虽然一生都只是个贵妃,却始终享受着比皇后还要尊贵的地位和恩宠。

明宪宗的2个皇后,1个因她被废,1个“守活寡”、当傀儡。

而宫女出身,比明宪宗大17岁的万贵妃,却独享后宫,独占君宠。

这样一个受尽恩宠的女人,到底有什么永葆宠爱的秘诀?

是因为容颜姣好,风韵犹存么?当然不是。

《明史》中有对万贵妃容貌的直接描写:“貌雄声巨,类男子。

解释一下就是,万贵妃长得粗狂,和男人一般,声音也是五大三粗

可见,万贵妃长得并不好看。

明宪宗的生母也想不通,因此,周太后也曾单独问过儿子,到底为何喜欢万贵妃。

明宪宗是这么回答的:“彼抚摩,吾安之,不在貌也。”

万贵妃的抚摸,能够让明宪宗十分安心,这一点,与相貌没有任何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明宪宗也认可万贵妃不是美女,但他和她在一起,就很安心

万贵妃没有显赫家世,她只有一个获罪被牵连的父亲,连普通清白人家都比不上。

她也没有出色的兄弟姐妹,受到封赏的,也都是靠着万贵妃的裙带关系。

无家世,无容貌,也无年龄优势的万贵妃,23年盛宠不衰,靠的只能是自己。

第一,万贵妃的陪伴与照顾,给了幼年明宪宗无尽的温暖。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朝一个极为特殊的皇帝。

他登基之前,曾两度当太子。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宪宗的父亲朱祁镇,亲征瓦剌被俘虏。朝臣们拥立郕王朱祁钰监国,3岁的朱见深被推上了太子之位。

说是太子,其实只是个挡箭牌。

他的叔叔想当皇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便拿他当“孝义”的挡箭牌。

不久后,朱祁钰登上帝位,遥尊远在瓦剌的朱祁镇为太上皇。

此时,太子朱见深的地位,更为尴尬。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废掉朱见深,封自己的儿子当太子。

1457年,朱祁镇再度夺回帝位,朱见深又重新当上了太子。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英宗留瓦剌,皇太后命立为皇太子。景泰三年,废为沂王。天顺元年,复立为皇太子。

1449年到1457年的8年,是朱见深成长的关键时期。

然而,这也是他最没有安全感的时期。

他的父皇被俘不在身边,他的叔叔成天就想夺他的太子位,他的母亲周氏更是没办法经常照顾他。

他时刻担惊受怕,饱受宫中人情冷暖,唯一陪伴在他身边的,就只有20多岁的宫女万氏。

对于年幼的朱见深而言,万氏的怀抱有安稳、更有母亲般的温暖。

有人说,万氏小朱见深的好,是处心积虑的投资。

可是,综合当上的局势和万氏的经历来看,这种处心积虑的可能性非常小

当时的大明王朝在短短几年内,多次易主,谁也无法预料最后的赢家是谁。

土木堡之变,皇帝朱祁镇被俘虏,本身就是破天荒的事件。

郕王朱祁钰登上皇帝位后,被尊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居然能被瓦剌释放,并且再登帝位,更是闻所未闻。

这种戏剧化的巨变,几乎只存在于小说中。

万氏一个宫女,根本想不到日后的朱见深会有什么结局。

如果万氏真的是个利欲熏心的人,那么,她应该远离朱见深。

毕竟,叔叔朱祁钰的心里,可是恨不得朱见深自然死亡,对他的衣食住行更是各种苛刻。

一门心思跟着朱见深,万氏只有受苦的份。

但她对朱见深有了真感情,才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一直守着他,从未想过要离开。

而这份幼年的陪伴与温暖,朱见深毕生难忘,也给了她丰厚回报。

第二,万贵妃专宠,懂得把握分寸。

从许多史书的记载来看,万贵妃似乎非常善于弄权,甚至还干了损伤龙胎等诸多罪行。

但细细考辩,这些记载,都不是真实的万贵妃。

而万贵妃本人,应该非常懂得把握分寸。

最早关于万贵妃的官方记载,出自《明宪宗实录》。

在这本书中,有四处指责万贵妃的地方:

  • 其一,万贵妃专宠。

在古代,妾室专宠,的确是罪行。

但是犯下这桩罪行的,不是万贵妃,而应该是皇帝。

  • 其二,衣着用度奢靡,和皇帝一样。

根据《明宪宗实录》的记载,万贵妃的衣食住行,和皇帝的标准是一样的,非常奢靡。

《明宪宗实录》:“服用器物穷极僭儗,四方进奉奇技异物皆归之。”

奢侈,似乎是一项罪名。

可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后宫物资虽有专人掌管,但说了算的,还是皇帝。

以明宪宗对万贵妃的盛宠,万贵妃能有这样的用度,必然不是她抢来的,而是明宪宗非要给。

皇帝非要给,难道要万贵妃抗旨不尊吗?

另外,妃子简朴自然是美德,可万贵妃身为“后宫第一人”,即便用的奢华一些,也算不上大罪过吧。

  • 其三,万贵妃的家人,受到封赏。

万贵妃被史书诟病的第三件事,就是她的家人受到了封赏。

《明宪宗实录》:“一门父兄弟侄皆授以都督都指挥千百户等官。”

但是,皇帝对后妃家眷封赏之事,自古有之。

即便是自己不太喜欢的妃子,皇帝也要看着面子给点荫庇,毕竟沾上了“皇亲国戚”的边。

而万贵妃如此盛宠,她的家眷,也只是被封了千户、百户连朝廷重臣都算不上,怎么看都不算过分。

另外,万贵妃的家人,也没有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

如果说万贵妃真的不懂事,以她的受宠程度,替家人要个高官厚禄,应该也不是难事。

但万贵妃没有这么做,恰恰说明她没有放肆。

因此,史书上列举的这一项罪名,反而成了万贵妃清白的证据。

非但无过,反而有功。

其四,包庇宦官侍卫,搜刮百姓,残害忠良。

在史书上,万贵妃还有一项重罪,即包庇宦官,搜刮百姓,残害忠良。

《明宪宗实录》:“佞幸出外镇守内备供奉者,如钱能、覃勤、汪直、梁方、韦兴……假以贡献买办科歛民财……擅作威福戕害善良弄兵构祸。”

或许,万贵妃的确宠幸了一批宦官,但她毕竟只是个后妃,在后宫作威作福可以,但把宫外的事情按在她头上,就有点欲加之罪了。

在史官笔下,她一个后宫女子,却要对边疆发生的事情负责,这要求未免有些苛刻。

《明宪宗实录》,是后朝修前朝,即明宪宗的儿子主持修订的。

明宪宗的儿子明孝宗,自小看着父亲专宠万贵妃,而他的亲生母亲则备受冷落,自然心怀不满。

他所修订的史书,自然不可能对万贵妃进行美化,因此,所有文字只有可能丑化她。

多年之后,清朝史官修订《明史》,为万贵妃又增加了两项大罪。

  • 第一,害死诸多龙胎。

据《明史》记载,万贵妃下药伤害了不少怀孕后妃,明孝宗出生之际,脑袋上没有一根头发,极有可能是被万贵妃下了药的缘故。

《明史·万贵妃传》:“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

脑袋上没有长头发,也能猜测万贵妃下药,这个想象力,确实很不错。

  • 第二,害死明孝宗生母纪妃。

据《明史》记载,明孝宗生母的死,就是万贵妃所为。

《明史·万贵妃传》:“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

以上2项罪名,随便一件,都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然而,纵观明朝时期修订的史书,都没有提到是万贵妃做的,偏偏可笑的是,清朝修订的史书,写得跟真事一样。

自此以后,万贵妃的形象,就开始一落千丈。

她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女人。

如今许多影视作品,万贵妃也逃不开“狠辣”二字,甚至有时候还成了“杀人狂魔”

但这些根本经不住推敲。

  • 明宪宗宠爱了万贵妃23年,痴心不改。
  • 明宪宗的儿子有14个。
  • 两宫太后对万贵妃没有怨言。

龙胎,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极其受重视的。

如果真出了这样的事,就算明宪宗想要包庇,太后首先不干朝臣也必然会口诛笔伐,又怎么可能瞒到清朝才被翻出来?

只能说,《明史》的偏见,害人不浅。

我认为,真实的万贵妃,就算嚣张跋扈,就算十分骄纵,也一定有分寸和底线

否则,她也不可能被明宪宗宠爱了23年。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历史上得宠的妃子数不胜数,但多以纯粹的美色取媚,少有像明宪宗爱妃万贞儿那样的,岁月再老却依旧得宠如初。

所以后世不少人将生活在明英宗和明宪宗时期的万贞儿视为谜一样的女人,大家伙搞不明白,一个没有惊人美貌,没有显赫家世,也没有二八妙龄的女人,凭什么独受宠20年?

而且还是这种程度!

《明史》中有句话把万贵妃受宠的程度说的很明了,“六宫希得进御”,有了万贵妃,后宫三千佳丽统统看不上了,足见明宪宗对她的宠爱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要不是因为出身太低微,恐怕她早已成了皇后,这一点从她几次从旁挑唆,“谗废皇后吴氏”,最后明宪宗真的就把皇后给废了,也可见一斑。

更不可思议的是她受宠之后的跋扈、恶毒,明宪宗居然一生视而不见。

万贞儿曾为明宪宗生过一个儿子,宪宗非常高兴,马上封了她贵妃。

可惜不到一月,皇子夭折,此后万贞儿就再也没有怀过龙子。

按理说,这种处境应该是减损万贞儿跋扈资本的,但到了她那里,却成了跋扈嫉妒,近乎明目张胆地作恶。她不仅霸道阻止其他嫔妃接近明宪宗,更有甚者,哪个嫔妃偶得明宪宗宠幸,有了怀孕的迹象,她便千方百计地逼令其喝下打胎药。

如果此时明宪宗有了儿子,她是强势皇后也就罢了,关键是弄的明宪宗没有一个子嗣,宪宗亦不责罚她,相反还一再退让。

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也许曾经的苦难让明宪宗成了一个软弱的病人,万贞儿喂给他的温暖之药彻底将他俘虏了。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明宪宗有强烈的恋母情结,而且一段苦难岁月将他的恋母情结无限放大了。

明宪宗是万贞儿从两岁开始带大的,而且明英宗经土木堡之变被瓦剌囚困后,明宪宗曾遭受过一段被叔父废掉太子之位的艰难黑暗时光。

那时,只有万贞儿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两人耳鬓厮磨久了便产生了复杂而真挚的情感,万贞儿在他那里,身份既特殊又重叠,不仅是母亲,还是保姆兼情人。

被这种复杂的情感裹挟,万贞儿可以说就是明宪宗的支柱,没有万贞儿,他的世界几乎就是崩塌的概念。

所以,他才会对这个女人无原则、病态的依恋。

除了常人难以理解的情感外,万贞儿善用心机,想法设法地绑架宪宗的情感心理也是她常年得宠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恶,这个女人的黑智商、黑情商却很高。

举个例子。

万贞儿因为自恃受宠,每次遇到吴皇后都板着脸不给面子,吴皇后非常生气。起初还能容忍,忍到二十多日后,实在忍不住了,免不了要斥责她目中无人。

可万贞儿非但不知收敛,相反对吴皇后反唇相讥,大有要彻底激怒对方的意思。

果然,吴皇后被彻底激怒了,于是动用皇后威仪,命宫人将万贞儿拖倒在地,亲自取杖惩罚。

被杖罚后,万贞儿回到宫中,哭泣不止。

明宪宗问她为何哭泣?

万贞儿故意不说,最后勉强让侍女说明原由。

转怎么一道弯后,明宪宗果然大怒,执意要去找吴皇后评理。万贞儿却在这个时候扯住了宪宗的衣服,佯为劝慰。

这就是聪明女人的反激。

见万贞儿如此,宪宗又怜又恨,再解开万贞儿的衣服一看,一道道杖罚的血痕历历在目,于是便发下废后誓言。

万贞儿则继续反激,妾已年老色衰,不及皇后玉女天成,还请陛下命妾出宫,以免皇后生气,妾也省得受那杖罚。

宪宗听了,彻底成了木偶,当场撂下狠话,明天就废那泼辣妇。

病态的人,在一端病态的软,在另一端便会病态的硬。

第二天,对两宫太后抛下不废后,就出家的要挟硬话后,太后一服软,吴皇后就真的被废了。

因为特殊的情感,万贞儿屡次得逞;因为黑情商,万贞儿屡次得逞。

而无原则地一再满足对方,屈从对方,最终的结果便会是跪在地上起不来。

这同样是一种病态。

在万贞儿那里,别看明宪宗是天子,其实他是跪在这个女人面前起不来的病人。

人的情感有时候是最不能细说的。

最后说说万贵妃的死。

59岁暴疾而亡。

嚣张跋扈,因小事被宫女气死的。




明宪宗朱见深新婚那夜,刚拜完堂就跑得无影无踪。年轻的吴皇后独自垂泪,朱见深却在年长他17岁、长相粗犷的万贞儿房中,对她百般抚慰。

吴皇后当然很不满,于是屡次找万贞儿的麻烦。万贞儿受宠多年,也受不了皇后的挑衅,公然与吴皇后顶撞起来。

于是,吴皇后顺势打了万贞儿一顿板子。看到万贞儿身上的伤痕,朱见深心疼得不得了,冲进皇后宫中,当众杖责了皇后。

随后,朱见深执意要废掉皇后,态度之坚决无人能够阻止。吴氏在位仅仅一个月就被废了,成为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后

吴氏直到进入冷宫,也没有搞明白,年轻貌美、知书达理的自己怎么就比不上年老色衰的万贞儿呢?


一、患难见真情,朱见深的恋母情结极度严重

万贞儿4岁的时候,父亲因为犯罪被流放霸州。临走前,他托付同乡把万贞儿带进皇宫当宫女,为她找条活路。

没想到这一送就送出了一个旷古奇恋,上演了一出霸道总裁爱上老宫女的特别桥段。

万贞儿逐渐长大后,孙太后见她聪明机灵,很会察言观色,将她招至自己身边做贴身侍女。

1449年,朱见深2岁的时候,明朝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他的命运随着父亲明英宗朱祁镇的变故而改变。


这一年,瓦剌太师也先侵犯大明朝领地,宦官王振极力鼓动朱祁镇亲自率军出战。

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劝阻,命令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留守,自己带着五十万大军出发了。

按理说,朱祁镇率领五十万大军,对阵瓦剌的三万军队,应该是碾压式的降维打击。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明朝大军竟然失败了,朱祁镇也不幸被俘。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一时间,大明王朝群龙无首。朝臣们急匆匆拥立了朱祁钰登基称帝,并将身陷瓦剌军营中的朱祁镇尊称为太上皇

为了维持皇位的正统性,朝臣们要求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百年后,皇位仍然归还给朱祁镇的子孙。

虽然朱祁钰不得不答应了这个要求。可是人人都知道朱见深的地位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自己的孙子,孙太后将宫女万贞儿安排到朱见深身边,照顾太子的生活。2岁的朱见深和19岁的万贞儿就这样被命运联系到了一起。

第二年,朱祁镇被瓦剌放了回来,随即被软禁了起来。

又过了三年,朱祁钰违背了当初的承诺,下诏将朱见深贬为沂王,同时册封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朱见深虽然只有5岁,却并不是无知小儿。皇位之争如同一个残酷的角斗场,他早已在惶惶不安中早熟了。

昔日期盼能够攀龙附会的太监宫女们纷纷逃离,母亲周皇后也无法时时陪伴在身边。

朱见深的内心惶恐不已,他问万贞儿:“你会走吗?”

万贞儿坚定地说:“我不会走,我会永远陪着你。”

这句话就像一颗定心丸,让孤苦凄惶的朱见深感受到了温暖和依靠。

万贞儿陪着年幼的朱见深走进了被锦衣卫严密看守的宅院之内,那些两人不离不弃,相依为命的岁月深深地刻印在朱见深的心里。

五年后,一群太监欢天喜地地冲进了这座深院,大喊着:“恭喜太子爷了!”

原来朱祁镇被软禁七年后,趁着朱祁钰重病,发动“夺门之变”,实现了逆袭。

这一年,朱见深10岁,万贞儿27岁,在当时已经是一个老姑娘了。

1464年,朱祁镇驾崩,17岁的朱见深继位。刚刚登基,他就提出要立万贞儿为皇后。

他的母亲周太后心想,孩子你疯了吗?万贞儿无才无貌无后台,年纪跟你娘一样大了。

在太后和群臣们的坚决反对下,朱见深委委屈屈地娶了吴氏为妻,并册封为皇后。作为交换条件,万贞儿被封为贵妃。

一个月后,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被贬入冷宫。朱见深再次提出要娶万贞儿为后。

这一次,朱见深依旧没能如愿,王氏入主后宫,成为新的皇后。

王皇后是个聪明人,她吸取了吴皇后的教训,从不与万贞儿发生任何冲突。

两年后,万贞儿生下一子。朱见深大喜,许诺会把儿子立为未来的太子。

可惜的是,儿子不到一岁就夭折了。

在朱见深幼年最彷徨无助的时候,万贞儿在身心两方面都给予了他最大的依赖。在朱见深的心中,万贞儿拥有母亲般温暖体贴的胸怀,也拥有父亲般如山一样可以依靠的臂膀

万贞儿就是朱见深安全感的来源,让他在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中能够体会到舒适安全、完全信任的感觉,因此朱见深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形成了严重的“恋母情结”

二、朱见深有多爱万贞儿?

作为一代帝王,朱见深有很多妃嫔。可是,那些妃嫔只不过是为他传宗接代的工具人,他的一颗心牢牢拴在万贞儿的身上。

朱见深在位23年,万贞儿就被捧在心尖上23年。其受宠程度,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朱见深多次欲立万贞儿为后,这不仅违反礼制,还受到众人的耻笑。

朱见深在两次选择皇后时,都态度坚决地提出要立万贞儿为后。尽管遭受了群臣的阻止和太后的反对,朱见深依然固执己见。

万贞儿美吗?史书中记载万贞儿长得很像男子,身材魁梧,嗓音粗哑,跟“窈窕淑女”根本就搭不上边。她还喜欢穿男装,朱见深看得龙心大悦,“每顾之辄为色飞”

《罪惟录》中记载:貌雄身巨,似男子。

朱见深对万贞儿的喜爱绝不源于相貌,也不受限于年龄,更无关身世背景。面对他人的反对和耻笑,朱见深敢于大声宣扬,还明明白白地为万贞儿争取利益,是真爱无疑

2】欲立万贞儿的儿子为太子,保证万贞儿能够永远站立在权力巅峰

朱见深对万贞儿的宠爱,不仅仅是耳鬓厮磨。在万贞儿未生下皇子之前,后宫中就没有生出过孩子。

显而易见,朱见深想让万贞儿的儿子成为大皇子。

万贞儿刚刚生下儿子,就立即得到朱见深的许诺,将他立为太子。

朱见深要把自己的江山与万贞儿共享,永远让她做金字塔尖上的女人。

直到万贞儿的儿子夭折后,为了传宗接代,后宫中的妃嫔们才能够沾点雨露。

即使这样,王皇后在20多年的时光中,接受临幸的次数也不过10次。跟“守活寡”也差不多了。

3】虽然没有皇后之名,万贞儿却是后宫中的实际主宰

吴皇后因为与万贞儿发生冲突,在位仅仅一个月就被废。王皇后对万贞儿处处谦让,根本不敢和她有任何矛盾。

其他妃嫔更是不敢违逆万贞儿。后宫中的实际掌权人正是万贞儿。只要不触及底线,万贞儿就可以为所欲为,任何人不敢置喙。

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万贞儿全家因她享尽荣华富贵

《明宪宗实录》:“一门父兄弟侄皆授以都督都指挥千百户等官。”

万贞儿的父亲万贵早年因为犯罪而被流放到外省。万贞儿得势后,万贵被赦免了罪行,回到京城。

随后万贵及其家族获得了大笔的钱财和官职。

不过万贵及其家族能力有限,最终也不过升了百户、千户这样的官,并非朝廷重臣。

同时,他们都是短视之人,只在乎眼前富贵,依仗万贵妃,贪污敛财,横行霸道。

万贞儿和朱见深死后,没有了庇佑,万贵的儿子万通就因贪赃枉法被抄家。

5】万贞儿死后,朱见深生死相随

1487年正月,天寒地冻,58岁的万贵妃突发急病而亡。

朱见深嚎啕大哭,连连说:“贞儿不在人世,我亦命不久矣。”

朱见深以皇后之礼安葬了万贵妃。为此,他悲痛到无法上朝,辍朝七日

八个月后,朱见深郁郁而终,追随万贵妃而去。

一曲生死相随的恋曲悠扬婉转,渐渐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

三、万贞儿真的是个善妒的恶妇么?

后世的史书中,王贞儿被描写成一个性格暴虐,草菅人命,嫉妒心极强的“妖妃”。特别是她对妃嫔的迫害,简直令人发指。

最早记载万贞儿的史藉是《明宪宗实录》,书中提到了万贞儿的四大罪证。“恃宠而骄、生活奢华、权倾朝堂内外、陷害忠良”,甚至连边疆动乱的帽子都扣在了她的头上。

这些记载影响到了后世对她的评价。在清朝修编的史藉《明史》中,更是把万贞儿写成了一个毒妇。其中又为万贞儿增加了两大罪证。“逼迫怀有身孕的妃嫔喝下堕胎药、残害明孝宗的母亲纪氏”。

《明宪宗实录》是朱见深的儿子明孝宗朱佑樘命人编写的。

他的母亲纪氏备受冷落,默默度过孤独的岁月,而朱祐樘自己也并未得到朱见深太多的关注。他当然不敢对父亲有什么怨言,将所有怨恨推到万贞儿身上也是情理之中的。

可是,专宠万贞儿,赏赐大批财物让万贞儿吃好用好玩好应该是朱见深的问题。作为一个正常女人,被丈夫宠溺难道不正是她所期盼的吗?何罪之有呢?

《明宪宗实录》:“服用器物穷极僭儗,四方进奉奇技异物皆归之。”

万贞儿受宠时,很多宦官都去巴结她,因此受到重用和提升的不在少数。

明朝时,宦官和大臣的交锋一直在激烈进行中,双方势力此消彼长。

作为一个生活在深宫中、没有实际政治权利的女子,怎能掌控朝臣和宦官之间的争斗?

将宦官在为非作乱,甚至边疆战事都归因于万贵妃,显然并不合适。

其实,万贵妃并非热衷搬弄权势,操弄政治的人物。这一点,从她家人的官位上就可以看出来。

自古后宫干政,最大的助力就是自己的亲戚。

以她当时的受宠程度,为自己的父亲安排一个位高权重的位置,想必朱见深并不会反对。

可是万贵妃的父亲、亲属只不过作到百户、千户长这样的职位,并没有掌握重要的权力,没有形成外戚干政的能力。

万贵妃对自己的家人尚且如此,又怎么可能去费尽心思提拔宦官,从而通过他们掌握重权呢?

最为离奇的是,《明史》中说,万贵妃的儿子夭折后。她看不得别的妃子和宫女有孕,一旦发现哪个女子怀孕,就强迫她服下避孕药,将孩子流掉。

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朱见深遇到掌管内库的女官纪氏后,一夜承欢,纪氏就有了身孕。

万贵妃得知后,命人送去避孕药,可是纪氏并没有服用。随后纪氏被打入冷宫,在冷宫里偷偷生下了朱祐樘。

万贵妃得到消息,派太监张敏去杀掉小皇子。张敏却将孩子偷偷藏了起来,在废后吴氏的帮助下,将孩子养大。

后来张敏找了个机会,将小皇子的存在告诉了朱见深,从此小皇子大白于天下。

这个故事描绘得如此绘声绘色,最早出现在一部叫做《谷山笔尘》的书中,随后被《明史》收录。

《谷山笔尘》这本书的结尾中有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这些关于万贞儿的言论都是从老太监那里听来的。

单凭一位不知名老太监的传言,就将万贞儿黑化成一个蛇蝎心肠的毒妇,实在是不够严谨。

朱见深一共有13个儿子,6个女儿。在朱祐樘之前,除了万贵妃早夭的儿子外,还有另一个儿子朱佑极,也曾被立为太子,不过很快也夭折了。

这个事实让万贵妃残害龙胎的传言根本无法站住脚。

另外,明朝对于皇室血脉的认定,是非常严格的,不可能仅凭一个太监说说就喜当爹了。

实际上,朱见深一直都知道朱祐樘的存在,纪氏怀孕后,朱见深不想让万贵妃不高兴,因此将纪氏送到宫外养胎。直到朱祐樘6岁,才被重新接入宫中。

《謇斋琐缀录》中记录说:“纪后有娠,万妃恚而苦之,上令托病处安乐堂,以痞报,而属门官照管。既诞皇子,密令内侍谨护。”

按照这个说法,万贵妃根本不知道朱祐樘的存在。

朱见深独自做主将朱祐樘养在宫外,而这个锅在野史中就由万贵妃背上了。

纪氏在入宫后不久病亡,也没有任何证据说明是万贵妃害死的。

如果“残害龙胎,残害纪氏”属实,在朱祐樘主编的《明宪宗实录》中,就不会只有不痛不痒的四大罪证了。

万贵妃身背几百年的狠辣之名,一方面是因为万贵妃出身低贱,又老又丑,无才无德,却能够得到皇帝的专宠,实在有点难以理解。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段畸恋,一定是万贞儿用了歪门邪道迷惑了皇帝。

另一方面是因为朱祐樘为母亲打抱不平,因此在史书上黑化了万贵妃。

后世的人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想象,这样的人设能够将一系列历史事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满足了人们的浮想联翩。

万贞儿可能并不是十分贤良淑德的人,但是她应该不会是一个心狠手辣、不择手段之人。

能够遇到朱见深这样深情而又长情的人,是万贞儿的幸运。这样的爱情,称得上忠贞不渝,也称得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四、结束语

万贞儿和朱见深的经历,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爱情故事。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也时有发生,当今的法国总统马克龙比夫人布里吉特小了24岁,依旧恩爱有加。

可见真爱是可以跨越年龄、种族、身份、相貌等等差距的。

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不合常态的爱情呢?

~~~~~~~~~~~~~~~~~

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受宠   贵妃   明朝   明史   宦官   皇子   宫女   宫中   后宫   太后   太子   皇后   皇帝   结局   儿子   父亲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