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被害死,朱元璋不仅不难过而且还说死有余辜,并在祭文里大骂儿子,这是为什么?

我对古代的历史不太感兴趣,也没有研究的那么深入,不过看了几位大咖写的缘由经过,并配有详细详实的佐证材料,我仔细读完,单就朱元璋写祭文并历数儿子所犯罪行,让人感觉不像亲父子,这时候的朱元璋到底是个什么心情?我猜朱元璋当时心里肯定有“恨铁不成钢”的恨,也有对自己管教无方、偏爱溺爱,对儿子的罪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终致儿子被人搞死的后悔和自责!

朱元璋纵然不是凡夫俗子,那朱帝国的未来也是需要接班人的,他的大太子已经死了之后,这个二儿子就是一直比较偏爱,比较寄予厚望的一个储君了,但是这个二儿子的所作所为很明显朱元璋是早就知道其底细的,他没有及时惩处制止,更没有教育儿子作为帝王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如果像他儿子那样胡作非为、残暴嗜血的没有人性,不在乎民众,更不在乎江山,那他们老朱家的江山就算看到头儿了,哪里还有什么政治抱负和治国安邦的野心啊?!但是朱元璋似乎没有办法管束他的儿子,以至于他儿子最后落得一个窝窝囊囊的被人毒死的结局。

天子之家也是寻常人生,父慈子孝,忠孝两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普天之下都是一样的愿望。但是作为一个霸主朱元璋来说,只要他活着一天,他自然有庇护儿子的能力,但却没能教育他为家为国全心负责的能力,他的儿子难道就不该死吗?肯定该死,而且死有余辜。但是朱元璋更希望他儿子会死在自己手里,由他自己亲手了却恩和恨。那个时候他也是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的!

所以朱元璋在二儿子死后历数儿子的罪行,只是为了变相的安抚自己,也是对自己管教无方的悔恨吧!绝望嘛倒不至于,毕竟还有其他的儿子。朱姓江山仍不至于毫无计划的落空。





白发苍苍的朱元璋见到儿子冰冷遗体的那一刻,早已把皇帝的威严抛掷脑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放声大哭起来。

毕竟,三年之前、自己苦心栽培的大儿子朱标就暴毙了,可没想到现在,还不到40岁的二儿子朱樉也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或许只有老朱自己能够明白。

可是大哭一场之后,缓过神来的朱元璋却换了一种怒不可遏的眼神、死死盯着朱樉那没有一丝血气的脸庞,如同痛斥仇人那样骂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狗东西,死了活该!”

如此大相径庭的态度翻转,让身旁侧立的宦官、大臣们一脸不解,可让他们更疑惑的还在后面,朱元璋竟然洋洋洒洒写了一篇两千多字的祭文,字里行间全是对已故儿子的指责、痛骂。

乍一看,这二位哪里是父子、分明是一对冤家对头!

朱樉作为堂堂皇子,锦衣玉食无忧无虑,为什么会突然暴毙身亡呢?作为父亲的朱元璋,在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时,为何大发雷霆、把已经死去的儿子骂得狗血淋头呢?那么,朱樉到底做了哪些恶?

作为二皇子,朱樉虽然无缘“皇位接班人”,但在朱元璋还是蛮器重的,要怪只能怪他自己不争气,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公元1356年的冬天,伴随着一生婴儿的哭泣,朱樉出生了。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是浙江、江苏一带十分得势的割据势力头领,所以朱樉自然也被视为掌上明珠。

朱樉毕竟是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他是根本无缘皇位的。但谁让老爹老妈对他宠爱至极呢?

所以在朱元璋称帝后,马皇后就一个劲地吹着耳边风。

“重八呀,你说封咱们老二做什么王?”

听完这个问题,朱元璋心里也直犯嘀咕。其实他心里也明白,名号这个东西都是虚的,只不过叫起来好听罢了。

但到底封朱樉一个什么样的名号,朱元璋一时拿不定主意。

见他迟迟不说话,马皇后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大是注定的太子,那么老二就是诸王之首,封号必须响亮!”

“夫人说得对。”朱元璋则在一旁应和着。

马皇后对这种附和的态度十分受用,眼睛滴溜一转便脱口而出:“不如封他做秦王吧。”

听到这里,朱元璋终于明白了。

唐朝时期李世民就被李渊封为秦王,一生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这个封号自那时起就水涨船高。

公元1370年,朱元璋正式下旨,封朱樉为秦王镇守西安。

“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不胜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民未休息。尔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不急之务悉已之。”

朱樉动身就藩之前,朱元璋还把他叫到身边、苦口婆心地告诫。天下刚刚平定,关内的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你到封地之后要让他们休养生息。

面对这样的谆谆教诲,朱樉却把它当成了耳旁风。

刚到封地,他就迫不及待地大兴徭役,建造起气势恢宏的宫殿,以至百姓苦不堪言、骂声一片。

消息传到了京城,朱元璋十分生气,果断下旨将朱樉召回身边严加看管。虽然儿子任性,但朱元璋依旧不舍得责罚,正好那个时候宫内的大宗正院改为宗人府,朱元璋考虑到朱樉是藩王之首,便将他封为宗人令、专门管理皇家事务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朱樉确实十分宠溺,就算他犯下多大的过错也不忍心惩罚。如果朱樉能够稍微收敛一些,肯定能继续做他的安乐王爷、也不至于落得个英年早逝的下场。

朱樉不改嚣张跋扈的个性,最终竟死于三个老女人之手,这是为什么?

虽然朱樉在京城依旧被委以重任,但身边到处都是亲军都尉府的暗探,所以日子过得远没有在封地里舒服。

为了能够重回西安,朱樉多次找到哥哥朱标诉苦。

“大哥,你在父皇面前说说情,把我调回西安嘛。”

面对弟弟的苦苦哀求,朱标心里也有些动摇,恰巧朱元璋命他到西安巡视,于是朱标到陕西一带转了一圈之后回京复命,声称秦王的封地内、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繁荣景象,朱樉治理得还算不错。

正是因为朱标的调节,朱樉最终得以回到西安,也为之后暴毙身亡埋下了伏笔。

在京城被束缚了多年,朱樉嚣张跋扈的性格终于在回到西安的时候得到了释放。为了满足自己的变态心理,他时常会将人的舌头割去、看他们张嘴却说不出话的窘迫。在寒风呼啸的冬天,他还会派人将罪犯埋进雪地里,每隔半个时辰就上前查看,以此试验人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下究竟能撑多久。

更令人发指的是,在一次带兵出征前,朱樉竟然派人掳来150对幼男幼女,并且一个个地将他们的生殖器破坏。

听着孩子们稚嫩的哭声,朱樉则在一旁捧腹大笑,仿佛在欣赏天籁之音。

公元1395年三月的一天清晨,秦王府内的厨子照常送来一盘通红的樱桃。

见盘中的樱桃新嫩多汁,朱樉连忙抓起几颗便塞进嘴中,稍一咀嚼便感到怪异、心中暗自嘀咕道:“樱桃竟然被煮熟了?”

但煮熟后的樱桃口感更好,朱樉的疑问也被美味蒙蔽,不一会儿功夫便风云残卷地吃完了。

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就感到腹痛难忍,一番挣扎之后便没了呼吸。

原来就在前几天,厨房里的三名老妇人不小心将泔水溅到了朱樉的身上,恼怒的朱樉当即就叫嚣着要处死她们。

这把老妇人吓得不轻,为了保住性命她们决定先下手为强,打听到煮熟的樱桃核有剧毒后,便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厨房动了手脚。朱樉正是因为吃樱桃时不小心将核咬碎,才导致中毒身亡。

得知儿子被毒死,朱元璋破口大骂:“真是古之未有”。

堂堂一代藩王、当今皇帝的亲生儿子,竟然死在三个名不见经传的妇女手中,这个消息传出来后、举国震动。

朱元璋当着群臣的面,脸色铁青地说道:“尔虽死矣,余辜显然”。

大臣们知道朱元璋十分憎恨朱樉的所作所为,但藩王暴毙、理应给个谥号,便纷纷上奏劝说。

架不住大臣们轮番上阵,朱元璋只好随手在纸上写了个“愍”字,这个谥号并不算好。

按照朱元璋的话说,因为朱樉年长,所以给了他一个“秦王”这样响当当的封号,并且希望他在封地里干出一番成就。可没想到朱樉竟然在西安为非作歹、以至于人神共愤,实在死不足惜,赐个“秦愍王”的谥号也是看在父子一场。

不过在祭文中,朱元璋毫不留情,洋洋洒洒两千字、列举了朱樉无数罪状,可见他对这个儿子已经失望至极。




其实没这么严重,朱元璋骂是骂了,但也是悲痛中的一种怨言,从没说过儿子死有余辜这种话,这是后人的曲解。

这件事情里的儿子当然不是嫡长子朱标,朱标死时朱元璋哭得死去活来,都没心情迁都了。

一样是儿子,为什么这个儿子死了还要被骂呢?是朱元璋生性凉薄吗?当然不是,朱元璋很重亲情,对儿子们都挺好,个个封王,只要他们不自己作死,荣华富贵是妥妥的。

(电视剧中的朱元璋)

被骂的这儿子名叫朱樉,是朱元璋第二个儿子,和朱标一样同为马皇后所出,15岁时就被封为秦王,后就藩于西安。

虽然也是藩王,但秦王和燕王、晋王、齐王这些是完全不同的,秦始皇曾是秦王,李世民曾是秦王,所以“秦王”这个封号在古代帝王眼里有着特殊意义,只有深受帝王喜爱的皇子龙孙才能得此封号。

由此可看出,朱元璋是很重视这个嫡次子的,1389年还任命他为宗人令,管理宗族内部事务。

朱樉聪慧而勇武,骁勇善战,起初深得朱元璋宠爱,虽然还比不上皇太子朱标,但也是朱标之外的头一份了。

至于他为什么惹了朱元璋的厌弃,《明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说“二十四年,以樉多过失,召还京师,令皇太子巡视关陕。太子还,为之解。明年命归籓。”

意思是说,洪武二十四年(即1391年),朱元璋因朱樉多有过失,把他召回京师南京,派皇太子朱标去巡视他的封地(关陕一带),朱标回来后为朱樉说情,他才得以返回藩地内。

(电视剧中的朱标)

这个过失是什么呢?朱元璋、朱标、朱樉本人的传记里都没有具体说明。但从后来朱元璋派朱标去巡视朱樉的封地来看,事情还挺大,否则也不致于出动皇太子。

有些民间传说里,朱樉和王妃在封地内胡作非为,残害百姓,惹得民怨四起。对了,朱樉的王妃名叫王观音奴,是元朝河南王王保保之妹,也就是《倚天屠龙记》里赵敏的原型。

虽然王保保一直忠诚于元朝,和明军打了很多仗,但朱元璋很欣赏他,称其为“天下奇男子”,为了招降王保保,把没有来得及逃跑的王观音奴许配给嫡次子朱樉为正妃。

但是,我觉得朱樉和王妃祸害封地导致朱元璋厌弃这种说法很可笑。

首先,朱樉又不傻,封地就是他的财产,他祸害自己财产干嘛?

其次,就算真祸害了,这种小事也用不着派出身份贵重的皇太子。

(网络配图)

所以我推测,朱樉应该是干了件大事,比如说打算篡太子之位。朱元璋大为震怒,不相信别人,才派苦主朱标前去关中核查,只要朱标说朱樉有罪,那他就要凉凉。

朱标心性仁和,回来之后没说弟弟的坏话,反而一再为他说情。朱元璋才放了朱樉回藩地,朱樉也许是被感动了,或者是想通了,此后再也没有动过什么歪念头。

洪武二十八年(即1395年),“(朱元璋)命帅(朱樉)平羌将军甯正征叛番于洮州,番惧而降。”

从朱元璋还能让他领兵作战来看,朱樉是真的悔改了,父子之间应该也和解了,因为他征战有功,还多番夸奖,赏赐了许多东西。

同年三月,朱樉因病去世。朱元璋赐谥册里有这样的话语:“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曰愍。”

(朱樉墓)

很多人只抓住了“夫何不良于德”这句话,就以为朱元璋是在骂儿子无德,这根本是一种感叹好吗!这是一个父亲在白发人送黑发人时发出的无可奈何之叹息,不是在定罪。

儿子死了,他不知道该去怪谁,只好怪儿子自己不积德。

从谥号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并没有怪罪朱樉之意,“愍” 本意是指忧患、痛心的事情,引申为爱抚、抚养,作为谥号的时候,代表的是同情、怜悯的意思。

对比另一个儿子朱檀就知道了,他行为荒唐,竟以活人炼丹,二十岁时中了丹毒而死,朱元璋给他的谥号是“荒”,这才是真正的讨厌呢。

但就算是讨厌到这种程度,朱元璋也没说朱檀死有余辜,又怎么可能这么说立有功劳的朱樉呢?

总之,朱樉死后,朱元璋是很难过的,咱们可不能断章取义呀。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提起儿子们老朱就头大!小的时候,一个个粉嘟嘟奶声奶气,要多可爱有多可爱。可随着小胡茬“出土”,全都变了一副面孔,尤其是几位年长的儿子,胡作非为,把老朱气得捶胸顿足,恨不得把他们塞进妈妈肚里回炉。

这位死了都被老爸骂作“死有余辜”的家伙,就是朱元璋的嫡次子,太子朱标的胞弟,秦王朱樉。

老朱是布衣皇帝,家族政治遗产等于零,骨子里也不信任功臣势力。“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抱着这个朴素的思想,他开起历史的倒车,大封儿子们为藩王,授以军权,企图靠自家人拱卫朱明天下。

朱樉作为次子,诸王之长,理所当然被老朱寄予了厚望,将最重要的关中之地封给他,后来还任命朱樉为宗人令,掌管皇家宗室事宜。

可惜朱樉让老爸失望了!朱樉一到西安就折腾得民怨沸腾,他不顾朱老爹的告诫,大兴土木修建王府。钱不够就挪用军费,军费不够就搜刮民脂。

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老百姓,集体跑到王府前下跪请求,朱樉的处理很粗暴——棍棒驱赶和抓捕,当场就打死一人,入狱一百多人。

这家伙还有个怪癖,专门残害少数民族的孕妇和儿童。他把土番十八族怀孕的妇女,集体抓到王府囚禁,又掳掠150名幼女、150男童,并将这些男童全部阉割,导致大量死亡。

老朱气得大骂朱樉是禽兽,呃,谁生的?

“何至国中不居寝室,止宿歇门下,是何道理?于此观之,非人所为,禽兽也。”

儿子再怎么禽兽也是自己作的孽,老朱压住火气,一次次写信苦口婆心地规劝,甚至不顾禁忌地说,将来我死了,你被你哥收拾了纯属咎由自取:

“今朕见在,尔不晓人事,蠢如禽兽。朕加尔以责罚,庶可无疑。设若朕身后日久,尔蠢若是,非是为兄者之过,乃尔自取之也。”

皇帝碰上败家子,也跟老百姓一样顿首跛脚,一样苍白无助。可朱樉依旧不改本性,惹得老朱痛下杀手,处死了朱樉的次妃邓氏。

儿子不成器,怎么拿儿媳开刀?

说起来这位邓氏还是开国功臣邓愈的女儿。大概从小受家风传染,邓氏一身杀气,暴戾得像母夜叉。偏偏朱樉就喜欢邓氏,二人一唱一和,把正妃“王观音奴”欺负成“奴”,他们把王氏囚禁于别室,每天由奴婢用粗陋的餐具,给她送一些不干净的食物。

这夫妇俩都喜欢虐待、残害宫人:割舌头、埋雪堆冻死、绑树上饿死、用火烧死,怎么残忍怎么来。

老朱唠叨多了,朱樉的耳朵早已经起了茧子,完全不放在心上,越玩越出格。估计都玩腻了,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做皇帝是什么滋味呢?

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朱樉二话不说,立刻做了一张五爪龙床,又给邓氏定制一套精美的皇后服装,美滋滋地享用起来。

老朱鼻子气歪了,就算你想争皇位,好歹也得等我死啊,这么迫不及待?老朱动了真格的,一道圣旨赐死邓氏,又将朱樉抓到南京,囚禁了整整一年。若不是朱标反复求情,老朱真的就准备废了这个儿子了。

让老朱抓狂的是,朱樉回到西安就老毛病重犯,依然残暴不改,尤其是多次折辱膳厨。老朱吓一跳,不由想起老三朱棡,这家伙也是相同的癖好,随意折磨手下人,尤其是膳厨。

爹真是不好当,老朱苦口婆心地劝:厨师掌管饮食,你们这么折磨人家,人家有的是机会给你的饭食加点料,我这辈子都不敢得罪厨师,你们哪来的胆量!

数辱造膳者,膳,立命也,非操专其事者不得其精。尔将操膳者视以寻常,是不可也。若频加捶楚,不测之祸,恐生于此。

结果,朱樉真的被老爸“乌鸦嘴”了!膳厨们被折磨得心惊胆寒,终于出手了,三个老妇人合谋,在朱樉的汤里加了点“逍遥极乐粉”。朱樉喝下去片刻,就升仙了,终年39岁,走在了老爸前面。

年近古稀的朱元璋,三年前痛失太子朱标,这会儿又不得不再次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关键是这个儿子的死法太丢人,当爹的抬不起头呐!

悲痛之下,老朱压不住怒火,他下旨:秦王府不得为朱樉行“终丧”,葬礼规格降为公爵,棺椁只能浅埋。这还不算,老朱又亲撰祭文,把混账儿子痛骂一番:

“自尔之国,并无善称。昵比小人,荒淫酒色。肆虐境内,贻怒于天。屡尝教责,终不省悟,致殒厥身。尔虽死矣,余辜显然。”

让你累教不改,如今死有余辜!




古语云“母子连心,父子天性,老婆是别人家的好,儿子看着自己的亲!”帝王将相概莫能外。

然则朱元璋是个例外,他的二儿子朱樉(shang)得病去世后,老朱一滴眼泪都没落,反而在祭文里大骂儿子,并赐谥号为“愍”。

“愍”是指祸乱的意思,“老二”如何惹到父亲朱元璋了?

原来老朱的二儿子朱樉太能作了,让老朱伤透了心,正可谓“爱之深,恨之切”,老朱恨铁不成钢这才大骂不止,朱樉都做了些什么幺蛾子事呢?




朱樉(1356~1395)是朱元璋的二儿子,太子朱标的弟弟。名誉上马皇后是其母亲,实际他的亲生母亲是李淑妃,马皇后一生无子,老朱让前五个儿子都认马皇后为母后。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洪武三年(1370年),15岁的朱樉被封为秦王。

次年(1371年),老朱把王保保的妹妹王氏选为儿媳妇,王氏从此成了朱樉的王妃。

过了两年后,宁河王邓愈之女成了朱樉的次妃。

洪武十一年(1378年)五月,22岁的朱樉带着两位王妃去西安就藩。封王的皇子长大后都要去自己的封地,不能留在京城。朱樉去了西安犹如脱缰的野马,不在老爸眼皮底下他开始胡作非为。

藩王本来要治理好自己封地造福百姓,可朱樉却反其道而行之,怎么祸害百姓怎么来。比如他巧立名目增加赋税,明目张胆坑老百姓,把手中发霉的粮食当优质粮卖,卖官鬻爵这都是小事。



朱樉在家中宠爱次妃邓氏,把正妃王氏打入“冷宫”,他还为邓妃违制作了一套皇后服,为自己打造一套龙床。

原来邓妃和朱樉属于一丘之貉,彼此臭味相投。邓妃和朱樉是瘾君子,二人都嗑药,说是长生不老丹,实际就是催情春药,二人嗑药后要找童男童女“伺候”,于是派王府的差人去四邻八乡偷小孩,老百姓苦不堪言,纷纷上报官府。

时间一长,远在南京的老朱得到了御史的密报,说朱樉在封地无恶不作,请求皇帝派人调查一番。

老朱很吃惊,他对老二很器重,从封地和封王可以看出来,老朱想让老二成为秦王李世民这样的人才。可现在……

老朱传召朱樉回南京说清问题,同时派太子朱标去西安进行调查。

朱樉回南京受到了父亲的责骂,太子朱标调查后很快返回了南京,他从中为弟弟打掩护,老朱这才消了气。不久朱元璋让老二又返回了封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朱樉受命率领军队前往甘肃境内平羌人叛乱,明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羌人望风而逃,朱樉攻城夺寨很快平息了战乱。

朱元璋闻之大喜,老二总算做了一件让老爸满意的事。然而高兴劲还没过两天,噩耗传来,老二因病死在了甘肃。

原来甘肃边陲多瘴气,老二行军时经常露宿帐外,不小心中了瘴气,随军御医抢救无效而死亡。

老朱一下子从天堂跌入了地狱。他原本打算把老二培养成得力干将,将来太子有个好帮手,自己年纪也大了,江山早晚都是儿子的,老二的死打碎了老朱的计划。

俗语云:“是儿不死,是财不散”。老朱也想开了,这老二是来讨债的,只能祸害不能造福,想想这么多年,刚做了点令人满意的事就挂了。

老朱越想越气,于是出现了开头一幕,下葬儿子时令邓氏殉葬,都是这个王妃带坏了儿子。老朱有气没处撒。



下葬儿子时,老朱强忍悲痛做了一篇祭文,说心里话,朱元璋不难过是骗人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老朱是个非常人物,把痛苦压在了心中,所有的责骂不过是掩饰他一颗爱子之心。(如果老朱真恨老二,应该是不动声色——哀莫大于心死)

文/秉烛读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死有余辜   祭文   秦王   儿子   谥号   封地   次子   皇太子   封号   西安   南京   祸害   王妃   太子   皇后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