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动汽车会代替燃油汽车吗?

4G光元:随着禁燃油车令时间表逼近,新能源汽车如何取代燃油车就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欧美早已稳坐钓鱼台 ,押宝油电混动,油电混动替代燃油车,对政府,对企业,对消费者都没有任何的变化和损失。而中国的禁油车令油和替代品至今还都是个谜。

纯电动虽然已成为主流,但市场占有率终归有限。氢能/纯电/混动/插混/增程,谁是新能源的未来?哪种技术能真正替代燃油车?

一、纯电动

纯电动应用前景虽然被广泛看好,但动力电池技术尚不成熟;目前的纯电动车,受制于电池技术,充电技术和环境影响,还不能充分满足实际的需要。虽然,现在五六百公里的电动车比比皆是,车企正纷纷千里续航赛道。

目前纯电动的技术路线,不但技术上而且有技术方向性错误的倾向。因为锂电池本身存在着续航/充电/怕冷/安全/寿命/保值等几个不可突破的缺陷,纯电动汽车城市代步很好,跑长途上高速。充一次电,只能跑两三百公里。

二、混动

从1997年丰田推出首款量产HEV-普锐斯至今,已经销售了1700万辆。目前丰田混动正在以每年约200万辆的速度不断增加。

丰田混动,每个单元都是专门开发的。发动机实现了低油耗和低排放。有一个1.5 kwh的电池,收集车辆损失的势能和动能。在0~40公里的时速范围,使用电能驱动车辆。比同等车辆节油40%左右。

合资厂拿着原装混动进入中国时,被判定省油不环保。不能上绿牌,不给外国造发补贴有情可原。

三、插混

给混动车增加一个充电口,中国早期的插混就诞生了,国家进一步规定纯电续航50-80公里的补贴范围,中国的插混一度大发展。其中30%由上海工人阶级所有,因为买一个插混总比花10万块钱买一个上海的牌子合算。

插混是政策和补贴缝隙中的产品,各大车企纷纷布局。但由于缺乏总体设计,性价比差,效率低,补贴消失后,即可判断真伪。

四、氢能源

丰田2014年推出量产氢能汽车Mirai,整车成本降了20倍,114kw氢燃料电池的体积重量与V6的发动机相当,5分钟加氢跑500公里。虽然车子和价格用户勉强接受了。但氢气的制储运加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和安全都存在着问题,疫情大大削弱了奥运会的影响力,氢能无法破局,只能渐渐淡出了。

氢能源被视为是人类的终极能源,这种说法近两年越来越少了。氢能源车能不能替代燃油车无人知晓,甚至会不会取代纯电汽车都值得质疑?中国的氢能源已经另辟蹊径,绿氢+重卡,国家出钱做项目,纯电动已成为新能源市场的主流。

五、增程

混动和插混都是以油车为主,而增程式却是个电动车,增程式=纯电动+增程器。现在的增程器多半是燃油发动机发电。增程式比纯电动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合理和按需配置电池容量,可减少电池的体积重量和成本。增加了个多种模式启动的车载发电机,可分别给电池充电和直接驱动车辆,也可同时充电和驱动车辆。充电续航可200~300公里,整车续航通常超过1000公里。

增程式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燃油车。增城概念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被视为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由于目前的燃油发电技术,增程技术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政策扶持,车企积极性不高。要解决燃油发动机振动/噪声/冷却/进气/排风等一系列问题,最有效,最简单和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利用现有油车的原有固定位置,所以,燃油发电完全解决了纯电动车的问题,但也束缚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增程器的发展。

混动、插混、增程、氢能源到底谁才是目前新能源赛道上真正的领跑者,各家车企都有自己的理解,也都选择了各自的技术路线。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技术路线,不足和缺点都不可避免,谁才是最好的一直都在争论,只怨没有一款完美的 " 全能车型 ",可以全天候无死角,全面满足汽车出行的所有场景。

结合各家之长,克服各家之短,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就诞生了。


这是长安深蓝SL03车型系列,价格最低续航最长的就是增程版。

未来理想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纯电动+便携式模块化增程器。纯电动车续航200~400公里, 价格5元-7万元,95%的人有这样一辆车日常通行足够了。再有一个选项,10万元左在的可车载的便携式模块化发电机。上高速出远门或北方过冬时可以购买和租赁增程器。

纯电动汽车只有与增程概念结合才能取代燃油车,才算是完美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理论上,电动车根本不算新能源汽车,因为新能源的定义是把其他能源转换为电能,没有增程概念的电动车不是一个完整的电动车。

增程概念可以容纳所有的材料和技术,汽油,柴油,甲醇,乙醇,天然气和氢气,能够普及供应,能够车载转化为电能就是好的燃料。什么发电技术便携实用能满足车载,就用什么技术发电。

中国最佳的清洁燃料应该是甲醇,煤制甲醇清洁廉价,甲醇燃烧比汽油减少60%的碳排放,甲醇的价格只有汽油的几分之一,中国富煤贫油缺气,把煤变成液体燃料代替汽油和柴油,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源动力。

中国最佳的新能源发电技术是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通过电化学反应把燃料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不受卡诺循环效应的限制,因此效率高; 同时没有机械传动部件,使用寿命长,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燃料电池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发电技术。氢燃料电池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无振动,无污染,可以放在乘用车的后备箱,在北方不但可以增程,而且可以用余直接车厢和电池。


甲醇燃料和燃料电池增程的结合,符合中国国情,理应得到大发展,但会触碰到和影响一些集团和人的既得力 ,也一直受到一些人的反对。中国的新能源要高速大发展,就要跳出零排放的怪圈,摆脱对欧美技术的依赖,自力更生发展中国特色的技术路线。甲醇燃料和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增程器,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新能源发展方向和希望。




谢悟空!

这个问题已经麻木了,太多太多的提问。我想是不是相关产业的人在炒作这个话题。

虽说国家近几年大力推展纯电动汽车。看来效果不佳。除政府采购公交车外,纯电动车少之又少,要不就是限购城市有纯电动车较多,因为不需摇号。

实际上,节能减排,纯电动车并不是理想产品。它应该是过渡产品。由于纯电动车许多瓶颈仍未解决,大家都在观望。至少目前很难发展起来。

未来汽车发展方向肯定不是纯电动车。应该会有其它能源所代替。如果近两年纯电动车续航里程达500公里以上,充电在10分钟以下,估计购买的会增加。但是,还要考虑后期维护成本。

新鲜事物的发展肯定有个过程。在下认为,纯电动车代替燃油车估计有点难,最多是与燃油车共存。虽然地球资源有限,但石油能开采多少年,谁也说不清楚。

如果想取代燃油车。那只有政府干预,采取一刀切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纯电动车取代燃油车。试想一下,可能吗?必竞目前仍然是燃油车占主导地位。如果氢能源技术成熟,那纯电动车也会淘汰的。

当然,燃油车迟早会淘汰的。至于被哪种燃料淘汰不得而知。但我可以预言,不会是纯电动车。

五年?十年?二十年?我们拭目以待!




感谢邀请:

如果有一天石油资源真的枯竭了,那么燃油车必然会被取代,可取代燃油车的一定不是电动车;为什么电动车取代燃油车的骗局持续了一百多年到今日,还是有人会相信呢?电动车出现的比燃油车更早,却早在一百多年前被燃油车彻底取代,为什么发展到今日却要逆时代之发展?电动车要真能取代燃油,早就取代了,又何必等到今日?


这几年之所以电动车会产能过剩完全是因为将电能与新能源的概念相混淆,让很多朋友误以为电能就是新能源;而实际上电能算是新能源么?这个诞生了几百年的能源无论怎么看都不算新!生产电动车是企业的选择,但以环保为理由生产电动车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我国主要依靠火力发电,而通过烧煤产生的电能从本质上看就不环保,而电动车环保的理论完全是一种环保了西边、污染了东边的思路,污染根本没有消失,使用电动车的地区或许环境得到了改善,而发电的地区环境却进一步恶化,这叫环保么?依靠迷糊的环保概念崛起的电动车也许会很快在各种质疑声中逐渐凋零,取代燃油车很难,电动车甚至连证明自己的机会都没有了!

电动车只是给消费者提供除了燃油车外的一个新选择,而并不应该谈取代;电动车可以选择与燃油车并行,让消费者去自行选择,而不应该大肆的宣传,如今电动车补贴即将大幅度的退坡,没了这些补贴,如今的电动车还剩下了什么?可能当补贴彻底消失的时候,电动车会在一朝一夕间淘汰、消失;优秀的产品是依靠自身过硬的产品属性去赢得市场,而不是靠宣传、政策、补贴,电动车在最近这几年如此之火爆并非是市场的选择,而是依靠了外力的推动,所以一旦外力退坡,电动车立刻处于淘汰的边缘,甭谈取代燃油车了,自身能否活下去都不好说!

想让电动车取代燃油车是个系统化问题,如今电动车的痛点无非是便宜的续航里程低、续航里程高的价格贵、充电设施极不完善、充电时间慢、电池衰减后的解决方案不合理、换电池贵、残值率低的离谱,所以在这些硬伤没有得到解决之前,就不要谈电动车能否取代传统的燃油车,太空洞!优秀的产品无需广告、更无需宣传及政策主导,凭借自身的产品力足以征服市场、征服消费者,而依靠补贴终究是借助了外力,当外力失去的时候,电动车也就该显出原形了;大力倡导新能源是好事,全世界都在做的好事,但把已经产生几百年的电能说成新能源就有问题了,电能根本不是新能源;而我国主要依靠烧煤产生的电能也绝不环保,所以电动车从来和环保就不搭边;等到明年补贴大幅度退坡之时,一切自然分晓!说内燃机我们起步的晚,难以超越外国车企,所以我们寄希望于电动车,希望电动车可以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实现弯道超车了么?反倒是特斯拉一步步的崛起了,我们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作为一名对电动汽车(纯电动)持谨慎乐观态度的普通车主,我的看法是电动汽车能否取代燃油汽车不是由汽车行业说了算的,而是取决于汽车之外的两个方面。一是,储能技术(目前主要是电池或大容量电容,未来可能会出现全新的储能介质)能否有取得质的突破;二是,电能是否充足并真正清洁。

一、储能技术对电动车发展的限制

1.续航里程。众所周知,目前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长,而这两者的改善与否都取决于储能技术(既可以是蓄电池,也可以是储能电容,也有可能出现全新的储能技术)。受储能技术的限制,现在大部分电动汽车的官报续航里程都在500公里以下,实际续航里程远低于这个数值。这与传统燃油车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充电时长。虽然充电时长与充电设备的充电电流相关,但目前所有电动车的充电时长还是以小时为单位,长则7~8个小时,最短也得1~2个小时。这与传统燃油汽车加满一箱油仅需几分钟时间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

3.充电设施。充电设施的数量还远远无法满足电动车快速发展的需求。虽然目前充电桩的数量并不少,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但由于共享率太低,许多都是私有充电桩,一个充电桩只为特定的某一辆车服务。与一座加油站要服务方圆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服务效能相比,现有充电桩的数量与需求相比,还差十万八千里。明知道市场需求很大,为什么充电桩的建设还如此之慢?是缺钱吗?显然不是。最主要是充电桩建设企业对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另外,大家对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新能源补贴退坡的政策也印证了这一点。政策的风向已从之前大力鼓励发展的纯电动汽车转向氢燃料电池汽车。

总而言之,续航里程、充电时长以及充电桩的密度使得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相信这种制约短时间内还难以有1质的突破。

二、电能结构对电动汽车发展的影响

在电能方面,我国的大部分电能还是以煤电为主,尤其是北方地区。因此,从表面上看,虽然纯电动汽车的排放为零,但从整个能源生态链上来看,把煤电生产产生的排放均摊到纯电动汽车上,每公里的排放不一定比传统燃油汽车的排放低。如果再算上动力电池报废后对环境的影响或无害化处理所消耗的能量,纯电动汽车更不占优势。

上述这两方面是我对纯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持谨慎态度的主要原因。

当然,如果在材料领域有重大新发现,使得储能技术出现质的飞跃和突破,使得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轻松突破1000公里,而充满电的充电时长只需要几分钟。同时电能结构出现重大改变,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基本取代煤电,电动汽车彻底取代传统燃油车将是分分钟的事儿。这是我对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还持谨慎乐观之乐观的主要原因。当然也许只是一丝幻想。

以上就是我对电动汽车未来发展以及它能否取代传统燃油车的看法。欢迎大家一起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动汽车是代替不了燃油车的,汽车的发展应该会向清洁能源、低排放及低油耗方面发展,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几个观点:

1.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最多只是一般家用和一些轻载重使用,那些载重汽车,那些几十米长的拖挂汽车,使用电机拖动不靠谱吧。这些还是需要大动力汽油机或者柴油机才能带动吧;

2.现在大多的电能都来自火力发电,风能、水能或者太阳能发电也只是作为补给使用。再加上现在电气化时代,一到用电高峰时期,很多地方就连工业用电和家庭用电都不能满足,还要限制使用。如果以后电动汽车代替了燃油车,那这么多电动汽车的需要消耗多少电能,这些电能又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也是个需要解决的难题,难道还是大规模采用火力发电来供给电动汽车吗?这样同样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吧;

3.电动汽车上的电池原本就是一个污染源,及时电池容量问题解决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提升了。但是,电池是一个消耗部件,始终会存在亏损,一辆电池的使用年限能有现在燃油车的发动机耐用吗?那么电池需要定期更换,那这么多换下来的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又是很大一难题。处理不好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4.电动汽车的安全保证比燃油车更难,电动汽车可以说整个底盘都是电池组用一些线束连接起来,放到一个密闭的底座里面,如果哪线路故障或者电池进水,这个安全问题就严重了。

5.电动汽车充电时间长这个问题也是很难解决,电池充电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如果要实现像燃油车加油那样几分钟就加满油,电动汽车几分钟也能充满电,这个恐怕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去研究吧,毕竟电动车里面有太多的电池包需要充电。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对环境的保护,我们未来的汽车只能是偏向电动化或者清洁能源方面发展。同时,发动机方面也会有一个提高燃烧,降低排放的过渡时期。电动汽车是不会代替燃油车的,可以说电动车会代替传统燃油车,只有说会有比汽油或者柴油更清洁的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燃油   电动汽车   里程   汽车   甲醇   电能   新能源   电动车   中国   燃料   燃料电池   电池   能源   传统   时代   财经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