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

因为朱元璋之前的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在太子真金死了之后,没有立其他儿子,直接立太子真金的儿子铁穆耳为皇太孙。如今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也没选其他儿子,册立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接连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在这件事上采取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做法,大概是朱元璋向前辈忽必烈看齐的一种方式吧。




朱元璋一生26个儿子,但他只认朱标是儿子,其他的,都是臣子。朱标在,借朱棣100个胆子也不敢造反;朱标若造反,朱元璋也只会乐呵呵地抓回来打一顿,绝不会废太子。




只可惜,朱标英年早逝,白费了朱元璋24年的苦心培养。


接下来,皇位是传给儿子,还是传给孙子?


在诸王之中,朱棣的实力最强,或许,朱元璋也想过要不要把皇位传给他,但就在下决定时,谣言四起,都说朱棣不是他的儿子。


最后,朱元璋就把皇位就给了孙子朱允炆。


之所以下这个决定,不是朱元璋疼爱孙儿,而是太子朱标太传奇了。




朱元璋是个非常特别的皇帝。


他出身贫苦,曾为了生存跑到去当了和尚,又阴差阳错进了起义军,娶了马小姐,还有了自己的军队。


自此以后,朱元璋的愿望就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干一番事业,一统天下。


公元1355年,朱标出生,这是朱元璋和马氏的第一个儿子。


当时,朱元璋正在征战中焦灼,朱标的出生让他非常开心。他立马就在山上的石头上刻下了八个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受经。




自此之后,朱标就被朱元璋当做接班人培养,让宋濂等名儒教他正统教育。


朱标9岁那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朱标也被直截了当地放在了世子之位上。


可以说,从出生开始,朱标就被朱元璋视为接班人。


朱元璋也非常有意识地培养儿子管理天下的能力。


  • 沿途旅行,朱元璋告诉朱标,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活,体察民情;


  • 回到老家,朱元璋又向朱标讲述,当初打江山、创业的不容易。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朱标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太子。




他的太子之位,做得非常稳。


朱元璋广泛搜罗名士给朱标当老师,挑选国子监优秀学生给朱标当伴读,文臣武将皆是朱标的老师。


朝堂上的事情,朱元璋也早早地让朱标接触、分析,并提出相关意见。


在这样的培养之下,朱标俨然成长为了一个文韬武略的强者。


身为太子的朱标,和父亲朱元璋狠辣的处事风格完全不同。


他仁善,主张施政要宽通平易,极少下狠手对付人。


但神奇的是,他不仅能让兄弟们信任,还能让功臣们也信服。


可以说,有朱标在,借朱棣100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




只是,天公不作美。


就在朱元璋满心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朱标突然病死了。


这一年,朱元璋已经65岁,老年丧子,悲痛万分。


可他不能沉浸在悲伤之中,因为偌大的明朝,还需要一个接班人。


如今,重新培养一个接班人已经来不及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已有的儿子、孙子堆里找找。


可朱元璋看不上儿子们。


在他看来,这些儿子,和太子朱标相比,完全不行。


就拿朱棣来说,在朱元璋的一众儿子中,除却朱标,就属朱棣的能力最强。


可朱棣从小就不受朱元璋待见,连名字都是到了七岁才取的。


朱棣的文韬武略虽不错,但和朱标根本没办法相提并论。


至于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那更是涉世未深,远远达不到能掌控朝局的地步。




左思右想之下,或许是因为朱元璋太怀念朱标,或许是因为“朱棣并非朱元璋亲生子”的谣言,最终朱元璋选了15岁的朱允炆当皇太孙。


朱允炆原本是朱标的次子,生母也只是次妃吕氏。


但因为朱标的原配常氏死得早,常氏生的长子朱雄英也早早夭折,没过多久吕氏就被扶正。


这样一来,朱允炆也就成为了朱标的嫡长子。


朱允炆成为皇太孙之后,朱元璋竭尽所能悉心教导。


只是,他的时间太短了。


6年后,朱元璋去世,朱允炆顺利继位。




6年的储君培养,朱允炆来不及像父亲一样慢慢学,更多的时候都是在挑最要紧的。


朱元璋也没有对他要求太高,只希望朱允炆能好好当个守成之君。


但很明显,朱允炆并不是个甘心守成的人。


朱元璋一死,朱允炆就大刀阔斧想要削藩,将叔叔们的权力尽数削减,下罪的下罪,削爵的削爵。


朱允炆的初衷是想要维护自己的帝王权威,避免藩王权力过大,但他在撸起袖子开干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评估自己的能力。




1399年,也就是朱允炆继位的第二年,朱棣就举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了。


从双方实力来看,朱允炆的军队超过朱棣的三倍还要多,还有全国的经济做支撑,又收纳了几个被废除的藩国,理应要把握十足地完胜。


可事实恰恰相反,三年后,朱棣打到了京师脚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门投降。


与此同时,南京皇宫起了大火,朱允炆不知所踪。


他或许是死在了火里,或许是逃出去隐居避世了。




朱棣顺理成章登上皇帝之位。


回看这段历史,不少人都感叹,如果朱标死后,朱元璋直接选择朱棣当储君,大明朝就能少折腾几年,直接进入永乐大帝的时代。


朱允炆仁弱,自知之明也不够,朱元璋为什么偏偏要让他当储君呢?


我仔细翻看了史书,从当时的格局来看,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确实是历史的必然。




其一,在嫡长子继承制上,朱允炆的身份更正统。


我国的古代社会,长期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明令·户令》也明确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


长幼顺序,贤能与否,根本不是皇家在意的重点,嫡出正统才是最重要的。


朱标一出生,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


在朱标还是个小孩童时,朱元璋就已经认定他是继承人,费尽心思培养他。


至于其他的儿子,朱元璋明显就敷衍多了。




1392年,朱标不幸去世。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是嫡长孙,当储君名正言顺,身份正统,能够让四海臣服,即“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


至于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1392年朱标去世时,朱棣前面还有朱樉、朱棡两个嫡出的哥哥。


如果在朱元璋的儿子辈里按身份排序,储君之位怎么也不可能轮到朱棣,而应该是老二朱樉。


但朱樉在藩国就经常闹出事端,根本不是块好料子。




而且,朱棣的身世一直是个谜团:他到底是不是马皇后生的?


从现在已有的史料来看,朱棣的生母有马皇后、碽妃、元顺帝妃洪吉喇氏三种说法。


不同史料之间虽各有矛盾,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当年的朱棣,在身份上很有可能存在疑惑和传言。


对于普通皇子来说,这种身份的怀疑或许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储君来说,有怀疑就等于有把柄,属于致命缺陷。


朱元璋本就出身草莽,作为开国皇帝的他难免自卑于身份正统性。


越缺少身份,则越在乎身份。


因此,从身份角度考虑,朱允炆才是朱元璋心中的人选。




其二,感情因素,朱允炆的性格宽仁,与朱标更相似。


朱允炆与父亲朱标有很多相似点,同样仁爱孝顺。


对待百姓,朱允炆向来持宽大的策略,他还主动向朱元璋请命,希望能够修改《大明律》中过于残苛的条文,并揉入《礼经》和历代的刑法。


《明史·恭闵帝》: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这一举动受到了朱元璋的嘉奖。


对待百姓如此,对待亲人,朱允炆也表现出了至纯至孝。


此前,朱标生病的时候,14岁的朱允炆衣不解带、昼夜不离地照顾。


后来,朱标病逝,朱允炆更是因为伤心过度消瘦了很多。


老年丧子的朱元璋,看到这样孝顺的朱允炆,心一下子就化了。




相比之下,从小在军营里长大,镇守边疆、征战无数的朱棣,行事就更凌厉,与朱允炆完全不同,与朱标也不是一个风格。


从感情上来说,朱允炆简直就是朱标的延续。


多年来,朱元璋对朱标的感情,有身为帝王的宠爱、有身为父亲的自豪,这种爱已经成为了习惯。至于其他儿子,一概都是君臣。


因此,每次朱元璋看到朱允炆,就会忍不住想起自己最爱的儿子朱标。


即便朱允炆没有那么优秀,朱元璋也愿意把皇位给他,这大概是爱屋及乌的最高境界了。




其三,朝局因素,朱棣当储君,容易引起时局混乱。


朱元璋当皇帝后,让朱标当太子,其他的儿子们都册封为藩王,被分派到各地领兵驻守。不同的藩王之间,相距较远,不允许擅自联系,无诏更不能带兵进京。


同时,他还会主动撮合儿子们和开国功臣们联姻,彼此建立紧密的联系。


这样一来,边疆的安稳就牢牢地掌握在了朱家自己人手中,而开国功臣们也都和朱家有了姻亲关系,不会轻易反叛。


偶尔有几个藩王在边境作威作福,只要皇帝稍微敲打一下,基本也就能消停了。


这种局面,是当时稳定大明江山的好办法。




当时的朱棣被封为燕王,镇守在北平。


朱标突然去世,储君之位突然悬空,朝局本就容易引起动乱。


如果这时候,朱元璋再突然把燕王召回来当储君,其他的儿子们怎么想?原有的稳固的藩王体系,会不会就此紊乱?


这一年,朱元璋已经60多岁,如果朝局乱起来,他还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力挽狂澜、稳住大明江山?


一切都是未知的。


与其冒险,倒不如直接让朱允炆当储君,藩王们已经形成的稳定局势就不会被打破。


所以,在充分考量之后,朱元璋让朱允炆当了皇太孙。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朱元璋一边教朱允炆治国之道,一边为他铺平后路。


朱允炆担心藩王拥兵自重、不好管理,朱元璋就劝他:“诸王在边疆为你镇守,可以留给你一个安宁的朝局。”


《皇明史窃·卷三·革除记》:太祖语太孙曰:“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虽然没有直接点透,但这也等于是在告诉朱允炆:藩王的功能是边疆稳定,轻易不能动。如果要动,你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实力。


另外,朱元璋看着蓝玉等开国功臣不断抱团,担心朱允炆未来镇压不住,直接搞了一场“蓝玉案”,将居功自傲、不太受管制的功臣们杀了个干净。


后人评价,朱元璋凭借一己之力,晚年杀了半个朝堂。


实质上,这场杀戮,完完全全是在为朱允炆做打算。




朱标可以镇住这帮功臣,但朱允炆完全不行。


因此,朱元璋只能杀了他们,为朱允炆扫清障碍,让他安安稳稳做个守成之君。


可朱元璋怎么也没想到,朱允炆并不是个安分的人。


他一上台就明目张胆对着叔叔们削藩,还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非要一步到位削藩到底。


当初,汉武帝雄才伟略,带着文景之治留下的财富,在忌惮诸侯国势力时,都知道不能操之过急,用推恩令的方式慢刀子割肉,形成了双赢局面。


而朱允炆,一上来就对藩王们下死手。


朱允炆登基后的一年内,废了周王朱橚,流放云南;逼得湘王朱柏无法自白,自焚而死;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全部被废为庶人……


《明史·恭闵帝》: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朱棣等于是被朱允炆逼到了死路。




就算兵力打不过,就算经济支撑不住,朱棣也要拼死一搏,否则他的下场一定和其他兄弟们一样。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朱棣居然赢下了这场战争,果真是应了那句: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我想,如果朱允炆的削藩举动能稍微缓和一点,一切的结局或许就会不一样。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朱元璋在立谁为继承人这方面也没少伤脑筋,他的大儿子朱标37岁死亡了,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一次意外事件,如果朱标不死的话,他继承朱元璋的地位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他也很有威信,他的兄弟们也都很佩服他,而且他的性格仁慈宽厚,就连朱元璋也非常喜欢,所以立他为继承人几乎就是没有更改过的打算,虽然他的四儿子朱棣很有能力,但是朱元璋知道他杀心太重,生怕他死后明朱隶对他的儿子们下手,所以原先几乎没有考虑过他。

但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又不得不去正视这个问题了,在他剩下的25个儿子中看来看去,还只有朱隶更像那么回事儿,才干很高,做事勇敢,确实也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但是朱元璋知道朱隶和自己一样心狠手辣,所以就有些犹豫,不过他曾在一次朝会上对大臣们说过这件事,大臣们都不敢发表意见,只有一个叫刘三吾的大臣我说如果立燕王为继承人的话,那么置秦王和晋王于何地呢?秦王和晋王是燕王朱棣的二哥和三哥,朱元璋想想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如果立燕王朱隶的话,那么朱元璋的儿子们可能会互相残杀,而以朱隶的手段,朱元璋的儿子们可能会被他杀个差不多,所以朱元璋就不做这样的打算了。

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朱元璋就开始考虑立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继承人,实际上朱允文也是一个很好的人,和他的老爹朱标很像,朱元璋也顺利的让他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

但是朱元璋还是对他的儿子燕王朱隶看走眼了,建文帝仅仅称帝一年多,他的四叔燕王朱隶便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攻打他,并且很快打败了建文帝的势力,建文帝就此下落不明,燕王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不过明成祖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明朝的皇帝之中,明成祖也算是一位佼佼者了。




朱元璋一定要把皇位传给孙子的真相

视频加载中...




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

 

 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感觉有道理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无法真正了解朱元璋的内心世界。

 从人性来讲,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主观喜好,对自己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喜欢程度。至于传皇位给孙子,他一定认为这是合乎他心愿的决定,是最合适的选择。但不一定是正确的决策。历史证明,他的心愿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是现实与心愿的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孙子   皇位   吴王   明朝   燕王   太祖   边疆   继承人   长子   正统   标的   太子   皇帝   儿子   身份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