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朱高煦确实是战功显赫,但朱高炽并非是肥胖且迟钝,而且朱高炽并不迟钝,如果永乐年间没有太子朱高炽监国,常年北伐的朱棣早就被人推翻政权了。

朱棣有两个出色的儿子,他俩都是嫡子,代表着两个极端,一个是武力高强但是性格暴戾乖张的嫡次子朱高煦,一个是性格仁厚运筹帷幄的嫡长子朱高炽,朱棣说朱高煦最像他,但他的大臣们告诉他,如果立朱高煦为储君,那么天下就会大乱。

你说朱高炽是太子吧,他又偏偏体弱多病、身材肥胖,自古以来,皇帝最忌讳的就是继承人“短命相”,因为短命的太子,只会让朝廷江山不稳。

你说朱高煦也适合当太子吧,这人自小就得罪人,长辈家人嘴里对他的评价几乎就没有好的,要是选他当储君,朝廷一大半人就会对朱棣有意见,唯恐他还是一个“明炀帝”

所以朱棣不好办啊,他立太子这件事,可以说是历代最难堪、没有头绪,只能将就着,跟他父亲朱元璋选他的大哥朱标当太子相比,朱棣真的只能说是将就。

当年朱高炽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就非常重视他,因为朱高炽是在凤阳出生的,既不是在朱棣的藩地北京,也不是在都城南京,而凤阳对朱元璋的意义极重,当年朱元璋就把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安排回凤阳体验人生,所以在凤阳降生的朱高炽,让朱元璋的观感就不同。

加上朱高炽本就是朱棣的嫡长子,朱元璋也是一个很重视嫡长子继承制的人,所以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册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朱棣的嫡次子朱高煦为“高阳郡王”,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燕王继承者,就是朱高炽,这是朱元璋定下的基调。

另一方面,虽然朱高煦被朱元璋册封为高阳郡王,但是朱元璋根本就不喜欢这小子,因为朱高煦平时在朱元璋的面前,就像一个“地痞流氓”。

朱高煦和自幼就喜欢儒家经学的朱高炽不同,朱高煦生性好动,更喜欢武术之风,而他的父亲朱棣是常年在北京和蒙古势力征战的藩王,所以朱高煦耳濡目染,这种好动就演变成了好斗,如果拿到战场上,朱高煦肯定是表现不错,但问题是,他对自己的堂兄弟们“重拳出击”。

朱元璋的这些个孙儿小的时候,都到南京读书,朱高炽和朱高煦也在其中,而朱高煦读书的时候,对自己的堂兄弟们言语轻佻,做事十分之狡猾,所以朱元璋一眼就不喜欢这个小子,当然啦,被朱元璋讨厌的不止他朱高煦一个,还有晋王子“朱济熿”、周王子“朱有爋”

其实不排除朱棣小时候也是朱高煦这样,后来朱棣说朱高煦最像他,或许也包括了小时候、少年时期的顽劣,这些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而朱元璋确实更喜欢儒雅的长子朱标,所以朱元璋对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感觉,就像是他对朱标和朱棣的感觉。

既然朱标稳坐太子之位,也难怪朱元璋推崇朱高炽。

相比朱高煦的性格跳脱,朱高炽展现给朱元璋的就是性格温和、思想成熟。

朱元璋有意考察几个重要藩王的世子,其中朱高炽表现不凡,朱高炽懂得换位思考,体恤军民,朱元璋也不吝啬自己的权力,给了一些奏章来考验这些世子们,朱高炽种种行事的逻辑都给了朱元璋很满意的回答,朱元璋说过朱高炽是有“君人之识”

很显然的,朱元璋对于老四朱棣有这么一个儿子是感到欣慰的,而这个时候,朱高炽或许体弱,但还没有多病,朱高煦时常骑在马上练习打仗的武术,朱高炽驾驭不了,只能多读书增强自己。

其实朱高煦也有优势,只不过他的优势在平时根本展现不出来,唯有朱棣这种常年打仗的人才能说出朱高煦好在哪里,要是让朝堂的人来评价,大家肯定不会觉得朱高煦比朱高炽好。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和朱棣的关系也达到了恶化的地步,朱棣因为自己不敢进京祭拜父亲,只能让朱高炽、朱高煦进京奔丧,本来朱允炆有心“软禁”这两兄弟的,因为这两兄弟已经成才,燕王世子运筹帷幄,高阳郡王勇武过人,假如和朱棣发生冲突,这两人将是朱棣的得力助手。

不过朱允炆又怕打草惊蛇,放过了二人,此举让朱允炆后来悔恨连连,而在离开南京回到北京前,朱高煦的舅舅徐辉祖(朱高炽、朱高煦是徐达外孙)告诫他要好好做人,压一压这跋扈的性格,朱高煦不以为然,还偷走徐辉祖的宝物,性格顽劣可见一斑。

要说朱高煦不让朱棣头疼,那是骗人的,不过朱棣来不及处理儿子的教养问题了,因为侄子朱允炆立马就要对他动手了,他的大麻烦立马到来。

建文元年,朱允炆对几个叔叔的先后下手让朱棣惊惧,让燕王被逼到装疯卖傻的时候,朱棣忍无可忍,决定“造反”,当然啦,朱棣美其名曰为“靖难”。

靖难就是朱棣打到南京去,经过一系列部署,朱棣决定让世子朱高炽坚守北京城池,这是朱棣的大本营,丢不得,而朱棣则带着朱高煦北上找“支援”,在这个过程中,看似朱高煦的压力更大,其实压力都在朱高炽这。

因为不久之后,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直捣北京,朱棣对此根本帮不上任何忙,他得继续扩充人手,不然也是输,所以压力都在朱高炽这里,光靠着一座城池就想挡住“五十万大军”的围攻,无人不觉得这是痴人说梦,大家都觉得,朱高炽要陨落了,给北京城陪葬。

可是事实却出乎人意料,那么看起来为人憨厚、笑颜常开的朱高炽,竟然有着很出色组织头脑,朱高炽在城中经常亲自拜访百姓,获得了百姓的拥戴,另一方面,朱高炽很用心倾听军士的意见,不做纸上谈兵的事,即便是士兵的想法,只要有道理,他就会采用。

或许是朱高炽的积极联动鼓舞了众人,也可能是北京军民被这一刻的同仇敌忾给打消了恐惧,整个北京军民对于守城爆发出了强大的动力,各方都配合得非常协调,而且朱高炽每天以身作则,睡得少、起得早,陪着守城军同吃住,最终守住了北京城,等到了朱棣的回援。

朱高炽版本的“北京保卫战”乃是一场堪称传奇的战争,而这也是朱高炽军事能力的一次体现,虽然朱高炽自己不善于骑马亲征打仗,但是指挥以及协调各方的能力很强,在这点上,朱高炽比朱棣要优秀得多,这也是朱棣一直都没有改变朱高炽太子地位的根本原因。

有了朱高炽对李景隆的牵制,朱棣开始走上了“反败为胜”的道路。

不过从朱棣个人的角度来说,他一直觉得朱高煦最像他,内心也更偏爱朱高煦,因为朱高煦在战场上的英勇杀敌很像他,朱棣本身就是一个偏武的性情中人,朱元璋对朱高煦是讨厌的,但朱棣却未必,所以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棣给过朱高煦一种“暗示”。

这种暗示就是说,朱高炽的“身体”不好,你好好立功,未来说不定世子(当时朱棣还没打进南京称帝)就是你。

朱棣和朱高煦的父子情谊也确实要比朱高炽深厚很多,因为朱高煦在战场上拼命救过朱棣几次,比如在建文二年,白沟河之战中,朱棣被击败,大将战死,如果不是朱高煦救阵,那么朱棣或许就被抓了,又比如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再次遭遇兵败危机,还是朱高煦的及时救阵才扭转乾坤。

所以说朱棣其实命数很好,建文帝当年也没猜错,朱棣的两个儿子迟早都会成为他的大威胁,不过这也是朱棣头疼所在,在内心上,他更偏爱朱高煦,可在功劳上、礼法上,他更应该选择朱高炽,就冲朱高炽是朱元璋钦点的继承人,只要朱高炽不早逝,那么朱高炽的地位就不能动摇。

朱棣打进南京称帝前,他们一家子还是很团结的,朱高煦没有想太多争位的问题,先赢最重要,而朱棣登基后,朱高煦和朱高炽的矛盾就开始出现了,因为永乐元年,朝廷还没有“太子”,朱高炽曾经是世子,并不能顺其自然变成太子,太子究竟是谁,还要看朱棣的册封。

永乐元年,朱棣陷入了纠结,选朱高炽还是朱高煦,他没有清晰的思绪,不过经过多方的权衡意见后,朱棣还是选择了朱高炽,因为朱高煦只有少数的军方支持,更多的人还是对朱高煦的“暴戾”性格颇有微词,为了江山的稳固,朱棣也知道选朱高炽更好。

最重要的是,朱棣自己也是一个“暴戾”的人。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进行了一批大规模的“清算”,对于建文帝的旧臣进行了血腥镇压,而朱高炽则是百般阻止朱棣如此行事,虽然看似这里存在父子矛盾,但实际上这才是最好的状态,比如朱元璋当年镇压功臣,朱标也是时常严厉反对。

有朱棣的铁血手段,就需要朱高炽的“仁厚”来安抚这种朝堂恐慌,所以朱高炽确实是最好的继承者,而同样性格暴烈的朱高煦则不行,朱高煦很有可能会造成比朱棣更残忍的局面,所以朱棣内心喜欢朱高煦,却也不能选择朱高煦。

关于朱棣立储朱高炽,朱高煦是有很大意见的,因为朱高煦觉得自己就像是李世民当年被李渊“许诺太子”一样被骗了,他把自己比拟成李世民,把朱高炽比拟成李建成,在关系上来看,似乎很像,但事实上,朱高煦离李世民差了十万八千里。

其实立朱高炽,这不仅是朱棣一个人的意见,朱棣靖难之后,需要做的是筛选朝臣,把利于他的留下、提拔,把排斥他的清除、替换,朱棣很重视朝廷百官的基本盘,而这些新的朝廷班子,他们更希望让朱高炽来当太子,他们更欢迎朱高炽。

朱棣北伐的时候,监国的就是太子朱高炽哦,国内的文政事业全部都归朱高炽来管,和朱棣的严厉不同,朱高炽为人和善,很多大臣都喜欢朱高炽这种掌权者,而且朱高炽会带头对朱棣的不合理要求说不,不是一味地顺从朱棣。

永乐数次北伐,对国内的朝政影响很大,对国内的经济压力更大,那么打仗就需要钱,朱棣确实可以在蒙古草原做一个亲征的千古一帝,但筹钱的事情就需要朱高炽来解决,为了保证北伐,朱高炽也算是鞠躬尽瘁了,朝臣也看到了朱高炽的能力和付出。

不夸张地说,朱高炽的身体本来就不好,监国多年则是让朱高炽的身体继续恶化,朱棣可能也感到了愧疚,在晚年的时候,既发现了朱高炽的摄政能力,也对朱高炽因为监国而变差的身体感到难过,所以朱棣晚年反而是坚定了让朱高炽登基的想法。

反观朱高煦,他一直自命不凡,数次抗旨,当了皇帝的朱棣心态始终是不同的,朱高煦的叛逆让他觉得这个孩子始终不够成熟,如果朱高煦愿意听从朱棣的安排,愿意压一压脾气,那么朱棣反而还有可能给朱高煦一点机会,但朱高煦表露出来的样子,就是一副亡国之君的样子。

所以说,朱高煦的军功显赫,不能遮盖他的大多数缺点,朱高炽的身体孱弱,不能掩饰他的大多数优点,客观来讲,朱高炽确实是更适合当皇帝,朱高煦的心性差得太远。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登基当皇帝仅仅是短短几个月,但实际上,朱高炽监国多年,这些年里,早已经是实质意义上的皇帝了,所以朝堂给予他一个“仁”的称号,这个称号看似没有“文武”来得伟岸,但在朱元璋、朱棣镇压朝堂的背景下,却是已经非常难得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率军渡江破京师,击败建文帝,结束“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乱军中失踪,其余文武勋贵大部分投诚,一部分忠于建文帝的官员或自杀、或被捕后被杀,总之建文朝廷土崩瓦解。

于是,朱棣在谒孝陵之后,正式即位,成为大明新一代皇帝,日后的明太宗(成祖)。在登基为帝之后,成祖所头疼的,就是皇太子的人选问题。

成祖一共四子,第四子朱高燨早夭,所以不再叙述。其余三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熙、三子朱高燧,都是燕王妃徐氏所生,身份都是嫡子。

成祖对于三个儿子,最器重的是次子高熙,因其类己,勇武有力,在靖难中多次出生入死,领军作战,为击败南军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东昌之战,燕军兵败,主将张玉都战死,成祖在军中面临绝境,是高熙及时赶到,击退南军,救出成祖。所以那时候成祖就有改立高熙为继承人的想法,手抚高熙背,说:“小子,努力!世子多病。”

整个靖难之役中,高熙简直就是成祖的低配版,时时冲在交战最前,勇冠全军。成祖之所以能够成功,高熙其中出力甚多。

而幼子高燧,是因为最像燕王妃(徐皇后),而且年幼乖巧,口齿伶俐,特别得成祖欢心。当时无论成祖如何发怒,甚至暴起欲杀人时,只有高燧上前撒娇劝慰,才可以安抚。所以高燧因此恃宠,进而可以觊觎储位。

至于长子高炽,因身材肥胖,且有足疾,平日做事慢吞吞,没有成祖所想像的利索样,因此成祖不是很喜欢他。

但在成祖还是燕王的时候,燕藩世子之位一是于太子相比,没有那么重要;二是燕王本人对于自己的继承人也没有日后当了皇帝那么要求高;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炽因是燕王嫡长子,所以被太祖钦定,册封为“燕世子”,是名正言顺的燕藩继承人。

综合以上几点,朱高炽在成祖还没有登基前,是包括其两个弟弟都没有异议的、当然的下一代燕王人选。

但是,自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起兵靖难,并连续击败南军,逐渐有了夺取天下的前兆之后,朱高熙的心态就起了变化:对于父亲起兵,并争夺天下,他从心里很是支持,甚至有迫不及待的感觉。因为如果成功,那么自己肯定会水涨船高、更进一步。大哥身体确实不好,如果有突发事件,那么自己还会有更大的惊喜。

所以,在成祖“世子有疾”的鼓励下,朱高熙像打了鸡血一样,几乎是拼了命于南军作战,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二弟的心思,朱高炽心知肚明,由于自己身体肥胖,不能上阵作战,时时呆在父亲身边,从而没有朱高熙那样的表现机会,那更应该在其他方面做出成绩,以让父亲知道,自己不是毫无成就。

所以,在成祖与朱高熙出征时,朱高炽以燕世子身份,主持燕军大本营---北平的防守重任,并将后勤粮草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成祖在前方不受物资短缺、粮秣不及的困扰。

在建文帝亲自来信,劝说其归顺南军,承诺事后封王的引诱下,朱高炽承毫不动摇,并承受住成祖不明真相,几乎遣人前来问罪于自己的压力,将信函不拆封,并南使一并送往成祖军前,事后还是照常安排后勤补给、严守北平以备南军。

成祖查看信函、及询问南使后,才得知真相,不由得叹息:“几杀吾子!”这也可以看出,朱高炽坚韧性格,和行事作风。绝不是庸庸碌碌之人。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靖难成功,登基成为皇帝,对于自己的继承人,则不再像之前册立“燕世子”那样无所谓了。皇太子的选择,是将来王朝兴盛还是衰落的关键,如果随意册立,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乱,刀兵四起。

在成祖看来,三子高燧一是序齿靠后,年纪又尚幼,心性未稳,首先就被排除在外。

长子高炽,就任燕世子多年,谨慎细微、没有特别过失,在靖难中虽然未有战功,但是坚守北平、主持后勤也是井井有条,并具有相当的处理政事能力,是皇太子的当然人选。

而次子高熙,自起兵以来,无时无刻不在作战前线,屡立大功,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甚至多次救自己出险境。可以说没有高熙,自己有没有命当皇帝,还不一定。

但是两人都有缺点:高炽性情宽和、仁爱,甚至可以说儒雅(成祖自己的感觉就是懦弱),得到了绝大多数文臣的拥戴。

而成祖本人,那是和文臣有相当的隔阂的,他自己都知道文臣们心里对自己那是相当的不满。所以他怕自己死后,高炽因为柔弱而受制于朝臣,成为另一个建文帝,那自己辛辛苦苦“靖难”,搞出这么大阵仗,何苦来哉。

同时高炽确实身体不好,腿脚不便,不要说上阵,就是正常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每次见到长子气喘吁吁、半残废的样子,实在是一生都在战场上打滚的成祖所鄙视和厌恶的。

而高熙,战场上勇猛无敌,功勋卓著,英姿勃发的样子,简直就是自己年轻时的模样。但是战场下,高熙就是一个半弱智,而且是残暴横行的半弱智。自恃战功,骄纵狂妄,一切以武力说话,不遵循任何王法,除了自己,没人管得住他。同样,除了自己,还有少数几个功臣、勋戚,也没人愿意和他交往。在朝中那是人缘差到了极点。

如果改立高熙为太子,那就是把国家将来交到一个赳赳武夫手里。虽然成祖自己也是赳赳武夫,但他自认为治理国家,还是不比建文帝差,但是高熙就不好说了。

从内心的喜好来说,成祖还是愿意立高熙,这样自己的征伐事业、治国意志,都可以一脉传承。至多给高熙配上相应的文武大臣,再在以后勉力教导他努力学习治国经验。但是从礼法和传统上来说,成祖不敢违背太祖所制定的制度,废其钦定的继承人----长子高炽,而立幼。

成祖自己就是以建文帝“不尊祖制”的名义起兵的,这下自己再违反太祖所定祖制,那不是自己打脸么。同时高炽热于政事上已十分成熟,没有过失,且得众臣拥戴,如果轻易更改,恐怕会生大乱。

于是,在权衡了近两年之后,在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才最终下定决心,册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以安定朝野。同时,册封次子高熙为汉王,就藩云南。册封三子高燧为赵王,藩地彰德,因年幼得成祖喜爱,所以居京师,暂未就藩。

朱高熙心心念念等待了两年的储君之位,就这么鸡飞蛋打了,极度失望之下,对于成祖也不客气了,当面顶撞:“我有什么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就是不肯就藩!并强行跟着成祖北巡北京(北平),返回时候,又跪在成祖面前大哭,请求带儿子们跟着返回京师(南京)。

成祖面对天下百官万民都是说一不二,但是看着这个劳苦功高、又撒泼打滚的儿子却无可奈何,只得同意高熙携家眷随自己返回京师。

朱高熙自此以为得计,行事更加放肆。返回京师后,便求成祖将自己的护卫赐名为“天策卫”,而“天策”两字,是唐太宗为秦王时的官名封号,朱高熙平时也常以唐太宗自诩。之后犹不满足,请求再增两护卫。在跟随成祖左右时候,还多次挑拨是非,陷害长兄太子,致使东宫属官解缙被冤死、黄淮被构陷入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成祖见朱高煦在京师愈发不安于现状,为平息纷争,改封他到青州,朱高熙就是不愿前往。终于招致成祖大怒,训斥他有夺嫡之意(早就有了,只是成祖起先不愿意捅破),催他就藩。朱高煦左右不肯动身,并趁成祖北征时,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并无故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且僭用御用车马器物。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成祖结束北征,返回南京,才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数十起一一查明。这一次成祖终于不再为其开脱,痛斥之后剥夺朱高熙冠服,囚禁于西华门内,要将他废为庶人。

还是皇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极力请求。所以成祖最后只是削去朱高煦两护卫,并将他的亲信诛杀,释放了朱高熙。

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成祖决心彻底了断此事,于是直接将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并命他不得违抗,即日起程,否则别怪不念父子之情,必将严惩!朱高煦无法,只得万般无奈之下前往封地。

在乐安时,常心怀怨念,策划谋反更是日日不歇。皇太子朱高炽曾多次致书劝诫,朱高煦不但不听,而且还更加怨恨,不肯悔改。

但是,自朱高熙被强行赶到乐安就藩后,永乐朝储位之争,就落下了帷幕。朱高炽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弟弟的挑衅、陷害,父亲的疑虑、猜忌,最后还是用实际的表现,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

虽然终永乐一朝,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不能说稳固,但是在他及东宫官属的全力应对之下,还是胜利地熬过了永乐年间,最终得以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

另外,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在内外压力极大的情况下,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还有一个隐藏的加持,那就是他的嫡长子,成祖亲封的皇太孙---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时,正是成祖开始靖难,前途不明之时。成祖得报自己长孙出生,很是开心,亲自前去探视,看见小小婴儿脸上有一团英气,相貌和自己类似,更是大为高兴。所以这个孙儿,一直都十分受成祖喜爱,自小带在身边,亲自培养。

成为皇帝后,成祖还挑选著名文臣担任其授业老师,让文臣们尽心竭力教导。而在以后几次远征漠北的作战中,成祖总是将朱瞻基带上,以便使其了解军事,锻炼毅力。

而每次经过农家的时候,成祖都要让朱瞻基亲自去农家,让他能够了解农民的艰辛,告诫他以后要爱民惜民。这几乎就是确立了朱瞻基日后的皇太孙地位。

在之后成祖于立储之事犹豫不决,左右为难的时候,曾向翰林学士解缙征求意见,解缙回奏:“世子仁孝(当时朱高炽还不是太子)。”成祖木然物语。

解缙又奏道:“好圣孙!”这一下,成祖顿时脸色欢愉,频频颔首。之后不久,便正式册立朱瞻基之父、朱高炽为皇太子。

永乐九年(1411年)成祖进一步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这是大明第二个皇太孙。

从此,皇太子的地位因这个儿子而得以更加稳固。而少年老成的朱瞻基,也开始以自己特殊的地位,来保护父亲以免遭叔父们无时不在的中伤和打击。并逐渐反击,以维护父亲、同时也是维护自己的大明储位安全。

在一次成祖安排的谒孝陵祭祀中,由皇太子朱高炽带领,率诸皇子皇孙前往孝陵致祭,作为皇太子的朱高炽自然要走在第一。但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腿脚不便,即使是两个內侍搀扶,仍然极为吃力,磕磕绊绊,几次差点摔倒。

走在后面的朱高熙见太子模样狼狈,心里既鄙视又好笑,不免出言嘲讽:“前人蹉跌,后人知警。”而赵王朱高燧在旁也吃吃发笑。性情温和的朱高炽听见后,不过摇摇头,笑一笑罢了。

但是走在更后的皇太孙朱瞻基立马接口大声说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熙、朱高燧回望,看见神采奕奕的皇太孙朱瞻基,顿时相顾失色,这才知道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增加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从此以后,汉、赵二王不敢轻易再讥讽嘲笑太子,朱瞻基也以自己的有力反击,来帮助父亲在权力斗争中不至于落败。

而在仁宗去世,朱瞻基继位成为后世的明宣宗后,汉王朱高熙终于按捺不住,在宣德元年(1426年)起兵造反,意图重演一遍“靖难”。

但是朱高熙不是成祖,而宣宗朱瞻基更不是无能的建文帝。在宣宗御驾亲征,雷腾万钧的攻势下,朱高熙手足无措、六神无主,穷途之下,束手就擒。

至此,绵延二十余年的储位之争,终于以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的胜利而告终。




朱棣有四个儿子,除了夭折的四子朱高爔,其他三子都是徐达的长女,也就是后来的徐皇后所生。

老大朱高炽,为人仁厚,做事缓慢,可能患有肥胖症,体态臃肿,行动笨拙,不善骑射。

老二朱高煦,身材高大,矫捷凶悍,善于骑射,据说腋下有龙鳞数片(应该是某种皮肤病),霸气非凡。

老三朱高燧,相貌最像徐皇后,性格乖巧,精明能干,最会讨朱棣欢心。

三个儿子中,朱棣最宠爱的是老三朱高燧,最器重的是老二朱高煦,最不喜欢的恰恰是老大朱高炽。

永乐元年(1403年)上半年,文武百官加上朱棣的一帮兄弟,连续三次上表请立太子,朱棣知道这些人是为国着想,忠心可鉴,但对于他们的请求就是不答应,而且还找了一堆堂而皇之的理由加以搪塞。

朱棣说,长子高炽“智识未广,德业未进”,能力水平都还欠缺,需要好好磨练。

比起朱元璋,即位就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棣即位后的态度很明显,就是不愿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不光如此,朱棣在不立长子的同时,还特意向朝臣征求意见:你们看立谁做太子最合适呢?

这话问的,其实就是向朝臣暗示,老二朱高煦才是太子的理想人选。

朱棣器重老二朱高煦,主要是老二类父,军事能力出众,在“靖难之役”中功勋卓著,并且屡次救父于危难之中。

朱棣起兵后不久的白沟河之战,是最典型的一次。

当时,朱棣率领燕军与李景隆的朝廷大军大战于白沟河。李景隆人多势众,列阵数十里,箭阵密集。史书记载,“王马三创,凡三易,所射矢三服皆尽,乃提剑,剑锋复折。”

也就是说,朱棣所骑的战马连续三次被射倒,朱棣连换三匹战马后,冲锋陷阵激战不断,自己所带的三袋箭射光了,手中的剑也卷了刃。

面对敌兵的追杀,朱棣策马跑到一处堤坝,也许这匹战马也中箭了,又或者累坏了,眼见追兵将至,这匹战马竟然怎么也上不去了。

朱棣见状,连忙跳下战马跑上堤坝,然后举起马鞭摇晃,假装招唤部队。追兵怀疑有埋伏,不敢冒然继续追击。就在这双方对峙、生死一线的时刻,朱高煦突然率领一队骑兵从远处冲杀过来。

朱棣得救后问朱高煦,其他人都在鏖战,你怎么突然跑来了?

朱高煦说,我听说父王领了少数骑兵同敌军周旋,担心你有危险,所以就来了。

朱棣听了欣慰地说,我打了半天实在累了,继续攻杀就看你的了。

单纯地看带兵打仗,朱高煦的确类父。在整个靖难之役中,不光是白沟河之战,东昌之战、浦子口之战,朱高煦的表现都堪称上乘,他不仅善打逆仗,而且总能在十万火急最关键的时刻,出现在朱棣的身边,救父王于危难之中。

正因为如此,朱棣对朱高煦才会多次说出这样的话:勉之,世子多疾,如得天下,以若为嗣。

靖难之役成功,朱棣即位后,朱高煦的心态一度非常的嚣张。在历代帝王中,朱高煦非常崇拜唐太宗李世民,平常他总是自比李世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英武,不类秦王世民乎?”

唐太宗有个封号叫“天策上将”,朱高煦后来请求得到天策卫为护卫。

拿着这个事,朱高煦曾露骨地说:唐太宗当年就是天策上将,如今我得到了天策卫,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

然而,朱高煦再怎么自诩为“秦王李世民在世”,但在这场“夺嫡之争”中,他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且毫无能力发动又一场“宣武门之变”。

老大朱高炽虽然不得朱棣欢心,但相比老二朱高煦,他的优势还是很有分量地摆在那里的。

第一、朱元璋当年很喜欢朱高炽这个孙子,正式将他册立为燕王世子。

史书记载,当年朱元璋为了考察和培养他的孙子们,经常把他们召到身边读书、做事,给以磨练,并借以查看他们的人品和才干。

有一天,朱元璋召来朱高炽等几个孙子,要他们分别去检阅守卫京城的部队。别人都忙着去检阅,要以办事迅速来讨好皇爷爷,只有朱高炽仍像平时一样不紧不慢,比别人回来得都晚。

皇爷爷朱元璋见这个孙子行动迟钝,有些不高兴,于是派人将他叫来问:何后也?

朱高炽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旦寒甚,卫士方食,俟食毕乃阅,故迟。(意思是说,因为早上天气太冷了,我让士兵吃过早饭再检阅,所以迟到了。)

朱元璋听到这个解释,十分高兴,当众对朱高炽表扬了一通,认为这个孙子能体恤下属,品行宽仁,未来可期。

透过这个细节看朱高炽,此人做事固然迟缓,但心智绝对一流,懂得将迟缓之类的事上升到宽仁的高度。

在与皇爷爷朱元璋的相处中,另一件事也能看出朱高炽的“帝王”心智。

有一次,朱元璋把一些奏本交给朱高炽,要他代为分拣一下。朱高炽选了一些与军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奏本送上去,朱元璋看了觉得很合心意,但有一点不满意,奏本中的错别字,朱高炽没有指出来。

朱元璋问朱高炽:尔忽之耶?(你大概没有看见吧?)

朱高炽是这么回答的:不敢忽,顾小过失不足以渎天听。(我不敢马虎,不过我觉得这样的小错误,实在不值得给皇爷爷您添麻烦。)

朱元璋由此认为这个孙子善于辨别轻重缓急,具有大局观,做事沉稳,因此于洪武二十八年,亲自册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的是捍卫祖制的旗号。功成登基之后,谨遵祖制更是他“得位不正”的遮羞布,在立太子一事上,如果他不立朱元璋亲自册封的朱高炽,那就是违反祖制。

这一点,他必须慎重考虑。

第二、朱高炽虽然没有跟随父王冲锋陷阵,但他有坚守北平的战功。

当年朱棣起兵后,朱高炽奉命坚守北平城,城中只有一万多老弱病残,而攻城之敌却是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大军。

朱高炽在姚广孝等人的尽力辅佐下,在这场关乎生死的守城大战中打出了一组漂亮的组合拳。他先是派兵偷袭敌营,令敌营后退十几里;继而他又充分调动使用仅有的一万守兵,将好钢用到刀刃上,为守城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最后他又极具创造力地利用北平的严寒,来了一招浇灌冰城。

从整个靖难之役的进程来看,正是由于朱高炽关键时刻守住了北平城,朱棣的大军才能够稳住,才能够保证军需、粮饷。

如果北平“老巢”被端,“靖难之役”必败无疑。

这一点,无论如何朱棣是不能抹杀的。

第三、朱棣想立老二朱高煦,受到朝中亲信重臣的阻扰,而朱高炽不仅拥有文臣集团的支持,武将集团中的重量级人物也站队在他这一边。

隆平侯张信是朱棣的重要亲信。此人原本是朝廷派到北平监督朱棣的,建文帝曾有密诏命他将朱棣控制住,但张信最终选择了向朱棣通风报信。

因为有这样的渊源,“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称张信为恩人,并慷慨地封他为隆平侯。

据说,欲立朱高煦为太子时,朱棣曾私下征求张信的意见,不料张信竟罕见地顶撞说:“事干天常,岂易为耶?”(这事关系重大,哪能这么随意就决定呢?)

朱棣没想到能碰这样的钉子,一怒之下,拔出佩剑,当场砍掉了张信几颗牙,弄得张信满嘴冒血溅了一身。

除了张信,当时文臣集团的诸多重量级人物,如金忠、解缙、黄淮等人,都整齐划一地支持长子朱高炽,而且态度十分坚决。

文臣支持朱高炽,除了朱高炽具有”仁君”的风范,符合文臣的胃口,还有一点更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朱棣太像朱元璋了,治国太酷,大明帝国经过几十年的血雨腥风,确实需要休养生息。这一点,朱棣不能不顾及,更无法忽视。

反观老二朱高煦,只有一小撮武将表示支持,例如丘福。战争年代,这些武将有发言权,仗打完了,到了文臣治国的年代,这些武将不仅发言权弱了,而且朝堂上时常要打压他们的杂音。

历史上的朱高煦,虽说后来因为叛乱不成,真实形象可能遭到了一定的篡改,但纵观朱棣在世时他的各种叫嚣,朱高炽生前死后他的各种挑衅,尤其是侄子朱瞻基即位后的那次难堪的叛乱,此人在政治修为、政治格局上,确实不行。

第四、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他是朱棣左右权衡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解缙是“太子党”的成员,朱棣曾问过他的意见,解缙的回答很是直言不讳:“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听了这话,不置可否。

这时候,解缙说了大明史上一句很有名的话:“好圣孙。”(解缙提醒朱棣,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可是您最看重的好圣孙。)

据说,正是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朱棣的帝王内心。

关于朱棣最终下定决心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史书上还记载有另一件意味深长的事。

有一天,许多大臣陪同朱棣欣赏一幅《虎彪图》,此画绘的是一只猛虎回头看着几只小虎仔,“作父子相亲状”。

朱棣看了心情不错,就让围观的大臣根据画的内容题诗。

这时候,解缙提笔写了绝句一首:“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细品这幅画、这首诗,都是在给朱棣戴高帽子,夸他既有猛虎的尊贵,又有父子的亲情。朱棣看了解缙的诗,很能理解其中的含意,不禁大为感慨,于是立即下令召回远在北平的长子朱高炽,并于永乐二年四月,正式册封朱高炽为太子。

有人认为,君臣共赏《虎彪图》以及解缙题诗,是永乐文臣事先预谋的一次绝妙的拥立之举。

它成功打破了朝堂上的僵局,也让朱棣的内心彻底破了防。




朱棣之所以能把地位传给朱高炽,主要原因是朱高炽是太祖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帝的合法继承人;另外朱高炽儒雅、仁爱,深得文臣们拥戴;再一个原因是朱高炽有一个很得朱棣喜爱的好儿子。

靖难成功后的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却是犹豫不决,他喜爱武勇英俊的朱高煦。朱高煦的性格很像朱棣,而且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且朱棣曾经许愿把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的意愿,他非常希望把皇位传给朱高煦,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大明会受到别人胁迫、欺辱,但是他最终还是把朱高炽立为太子。

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度和汉族封建长幼有序制度制约皇帝的权力。朱高炽是长子,并且已被朱元璋立为朱棣的世子,这种情况如果改立朱高煦为皇太子不符合长幼礼法,而且违背了太祖朱元璋的意愿。这不符合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也违背长幼有序的传统。何况朱高炽作为世子,各种行为中规中矩,得到许多文臣的拥戴。

朱棣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

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非常聪明、敏慧,深得朱棣喜爱,皇孙是大明的未来,说明朱高炽后继有人,朱棣身边著名文臣谢缙曾经以“好皇孙”来说服朱棣,永乐二年在大学士谢缙和黄淮的极力劝说下,朱棣终于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 总之,朱高炽立太子得力于内阁大学士的鼎力支持,也是因为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得到朱棣喜爱的原因。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




朱高煦骁勇善战,行事有乃父之风,这让从马背上得天下的朱棣非常的喜爱。反观朱高炽根本就没有一国之君的形象,大胖子,瘸腿,不爱动,朱棣看他哪都不顺眼,所以朱棣曾多次想废了他。然而朱高炽也有一些朱高煦无法比拟的优势,正是这些优势最终让朱高煦与皇位失之交臂。

长幼之序是朱高煦很难迈过去的坎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为人仁厚,很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在世时就指定他为燕王的继承人,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也不敢否定自己老爹的指示。而且长幼有序的思想在当时已经根深蒂固,任谁也不敢轻易逾越。有一段时间朱棣曾透漏出想废掉朱高炽立他更中意的朱高煦时,大才子解缙劝他:“为长,古来如此”“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解缙的理由让人无法辩驳,历史上每一次的储位之争带来的都是腥风血雨,如果从一开始就立长为储,就可以断了那些幼者的念想:你就安心的当个太平王爷,皇帝已经是你哥哥的。在欲望还没有生根发芽的时候就踩死它,这对整个国家的稳定是有好处的。

朱高炽在文官中的威望特别的高

朱高炽非常的喜欢读书,说话轻声细语,整个人非常的儒雅。而且他生性仁爱,体恤下属,有一次朱元璋派他在黎明的时候去检阅士兵,朱高炽去了没多久就回来了,朱元璋问其原因,他告诉朱元璋说天气太冷了,等士兵吃完早饭后再去检阅。他的这种儒雅仁厚的作风深受文官的喜爱。朱棣登基后,把朱高炽派往南京监国,朱高煦趁机制造流言诽谤他,朱棣也有点怀疑,于是派礼部侍郎胡濙暗中监视朱高炽。没多久胡濙便向朱棣汇报了太子监国七事,并对他大加赞扬,说他诚敬孝谨。胡濙的汇报顿时打消了朱棣的疑虑。朱棣看到朝中这么多人在支持朱高炽,知道其羽翼已丰,慢慢的也就认同朱高炽了。

好皇孙

朱棣生性残暴,在他想废长立幼拿不定主意时,曾征询大臣们的意见,有的人说应该立朱高炽,长幼有序符合礼制,朱棣听完非常的不高兴,毕竟他更喜欢朱高煦,于是就说大臣离间他们父子关系,把支持立朱高炽的人给杀了。有的人看明白了朱棣的心思,就顺他的意思说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又担心于礼不合,会给朝廷带来不稳定因素,他心情焦躁又说别人怂恿他废长立幼,于是又把支持立朱高煦的人给杀了。就在众大臣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解缙站出来说了三个字:好皇孙。朱棣听到这三个字后一惊,顿时明白解缙的意思了。好皇孙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处事之风特别像朱棣。朱棣实在是太喜欢这个孙子了,在他心目中已经把他这个孙子当做第三代接班人来培养。可是一旦立朱高煦为太子,那朱瞻基以后是绝对当不上皇上的。朱棣听完解缙说的这三个字后就再也不说话了。

朱高炽为人仁爱,这样的人更适合守江山。虽然朱棣对朱高炽不太满意,但最终还是让他成为皇位继承人,从后面看来这样的选择还是非常明智的。虽然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但在这短短的执政期里他干了不少实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为“仁宣之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北平   大明   孙子   世子   燕王   帝位   皇太子   战功   南京   继承人   长子   显赫   朝廷   永乐   肥胖   迟钝   北京   太子   皇帝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