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为什么不绕过城池?

“古人打仗为什么不绕过城池?”

请恕冒昧,怎么总感觉这是个伪命题呢?

咱们举“古人打仗”的几个著名战例吧。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打过的大仗。第一,与炎帝,应该是炎帝部落,“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战于阪泉之野”,不是攻城吧。

第二,“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也不是攻城吧。

往后说。

周武王伐纣,战于牧野,仍然不是攻城。

秦赵两国“长平之战”,同样不是攻城。

曹刿论战所说的齐鲁“长勺之战”,亦不是攻城和守城之战。

宋襄公“不鼓不成列”,在河边败给了楚军。

项羽“破釜沉舟”,也是在水边胜了秦军。

刘邦项羽的“垓下之战”一定与攻城守城无关。

“赤壁之战”发生在江上。

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也不是简单地绕不绕过城池的事情。

不必再多举。总之,古代战争不胜枚举,其中有不少的确是“攻城略地”之战,但还有更多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的战例。

中国古人对于战争,是有上升到哲学高度的认知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孙子兵法》。

其《始计篇》载:“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又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其《谋攻篇》载:“孙子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fen)辒(yu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看到了吧,孙子,把攻城列为战争不得已的最下策。

他这个思想,历来被中国古代真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继承,酒囊饭袋除外。

所谓“古人打仗不绕过城池”,大概就是“小说家言”和“说书者语”,当不得真的。

游牧民族袭扰中原,是另外一回事。因为这一类的战争目的是掠夺财富,而财富大多在“城池”中。




古代打仗常常是一城一寨的稳扎稳打,少有避开坚城,绕道攻取下一座城池的例子。如果绕开也会选择以优势兵力先围住此城,比如三国时期钟会伐蜀,久攻汉中重镇汉城、乐城不能下,进而重兵围城,绕道夺取阳安关口。从此也能看出,古代战争中,一般不会对眼前的城池不管不问的绕开,这其中包含着一些原因,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城池选址

“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

古代城池的选址是很讲究的,古籍中也能查到古代都城选址的一些硬性要求,大多城池也与都城选址的这些要求大至相同。地理地势的条件和水源水系的条件是城池建造的重要因素,所以古代城池往往建立在交通要塞之处,有险则要倚险,如山川河流。“因天材,就地利”的选址方式就使得古代城池大多处于交通坦荡的要塞之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考工记》

由于古代城市发展水平的局限性,所以在城池之外多数为荒野之地,如果战争时面对的城池在交通要塞处,那么只有打下这个城池才能顺利走向下一个城池。根据史籍记载,中国古代城池大部分为“回”字形,而所为的交通要塞,就是指最为宽敞的坦途是在“回”字正中间穿过,由城南门至北门,或者由东门至西门。那么在四周荒野,唯有“官驰穿于城”的情况下,如果军队要通过此城,要么绕行距离太远,要么直接攻下此城。这种交通咽喉的作用不仅见于城池,还见于一些关隘,比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除了这道关口,两边还真的找不到能够饶过去的路。

战争目的

古代的战争目的往往很单纯,就是针对资源的掠夺。人口和粮食往往是发动战争最直接的目的,而人口和粮食都集中在城池之中,所以没有理由避开城池。如果是坚城,就说明是战略要地,那么从城池的规模和战略资源储备上都是更大更多的,既然是为了资源而来,又何必要绕开坚城呢。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听到打仗时“抢钱,抢粮,抢女人”的口号,这是夸张的描写手段,但也是一种写实,虽然军队不会以此名号出征,但这几句话也能概括了战争的目的。有一些战争的时间选择上也体现了这一点,往往在秋收季节发动的战争也都是奔着征伐地的稻田而去的。诸葛亮北伐时间选择上就是如此,春出川蜀,秋收陇右,这也是诸葛亮解决蜀汉粮草补给线过长的有效办法,所以陇右地区也一直是蜀汉与曹魏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补给与战略

军事界有句名言就是打仗时,“外行谈战略,内行谈补给”。也就是说战争打的就是补给,是综合实力,特别见于冷兵器时期的战争,粮食就是生命线。古代战争的粮食补给线都是在自己的后方,如果军队绕开前面的城池前往下一个城池,那么粮食补给线就暴露在了敌人的控制范围内,如果身后城池的军队出城断粮,那就威胁到了整支军队的补给安全,甚至有被包饺子的危险,从战略上和补给上都不合理。所以钟会绕道时也是选择了优势兵力围住孤城,以免上述状况的发生。

古代战争后勤补给的另一个途径就是掠夺和占领,也就是打下一座城就吃掉一座城的锱重和粮草,并且抓了俘虏充军充劳力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一座城池被打下后,对于军队继续征战的意义很大,是军队休整和补给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换一种思维就是说打下前一座城,更有利于打下后一座城,如果绕道深入则是给自己找麻烦。

综上所述,古代战争中如果具备足够的兵力优势,又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是可以围城后绕道而行的。但大多数情况还是步步为营,攻坚克难,一座城一座城的打,历史上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袭”之计,之所以被诸葛亮否决,我个人觉得有上述分析的原因,补给困难和腹背受敌都可能是致命的。




您说的绕过城池,意思是不是古代版的蛙跳战术?

理论上说,蛙跳战术在古代应该也是可以适用的。如果是轻骑兵,绕过敌方坚固城池,直击敌后方空虚薄弱处。这种战术,也可以称之为长途奔袭。但是在古代的条件下,长途奔袭一般很难持久,因为后勤跟不上。

如果面对的敌方是坚固城防,那么你绕过城防向敌后纵深进军,你的后勤补给线很容易就会被敌方城池中的守军切断或者袭扰,而一旦前方孤军深入的先头部队被断了粮草,那就相当危险了。

所以古代兵书上一般都强调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那么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会出现各种长驱直入的战例呢?总的原因就是我们找到了解决后勤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战略转移,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能成功,是因为我党领导的是人民战争,以人民为依托进行军事斗争。这在古代是没有的,古代的军队作战,必须依靠自身粮草辎重来生存。

比如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蛙跳夺岛作战,美军之所以敢跨越日军防守的岛屿,是因为美军已经完全拥有了制空权,空运部队可以随时对进攻部队提供后勤空投补给。而古代军队作战,肯定没有空运这种手段,后勤补给必须经由水陆运输,而水陆运输就需要考虑被敌军切断的可能性。

所以兵法云:以己之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如果孤军冒进,而把自己的补给线暴露在敌军的打击范围内,那么就随时会被敌军切断补给而败亡,这不是取胜之道。




这个问题我也曾想过,因为我童年的家乡在山西宁武县,就是宁武关,当年闯王李自成出潼关过黄河第一个目标就是攻取宁武关,而且是一连几个月的攻城,结果死伤将士七八万人,至使李自成灰心丧气,准备打道回府可终于等到了最后的机会,一举拿下宁武关后,吓的北京门户的宣化关守敌投降,李自成顺利进入北京,皇帝吊死,明朝灭亡。

我曾经就想过,既然打不下宁武关,为什么不绕路去攻宣化呢,今天看来打仗也得一战一战的打,消不一个少一个,如果不坚持下来宁武关拿不下来,宣化守敌也不会闻风丧胆的逃跑。




谢谢邀请!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现在的社会状态是日行千公里,早晨在北京城里吃油条,下午就可以在广州“小蛮腰”看个夜景,那速度是相当的快,哪像古代,送个六百里加急文书都要选宝马良驹,中途还得换好几次。用现代的目光看古代的事情,是不是觉得古代人儍,攻打城池都费劲的,要是搁现在,早就一发炮弹炸开了,最起码也会有个二营长的大炮。可是那是古代啊,哪里去找这些先进的武器?在古代,既然有些城池这么难打,不会绕开去打下一座城池吗?绕开,说起来很轻松,可是放在古代,那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关于这个问题,俺要讲三点。

第一点:费劲心思建造的城池,哪能让你轻易绕过去

古代设计建造城池都是建造于交通要道上,或者依山傍水,或者立在悬崖峭壁旁。士兵队伍庞大,必须要一条大路才能通过,不攻下眼前的城池,基本就没法绕道前行。而且,既然位于交通要道上,不拿下这座城池,你怎么能够过去呢?除非有飞机。

第二点:没有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事,还真绕不过去

古代的城池要么比较分散,要么是距离较近,相互照应。在攻打一座城池之时,有时行军的路程就要耗时一、两个月,这时已经是人困马乏,只能一鼓作气攻城,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果一鼓作气不能攻下的话,士兵们的士气都没有了,更别说是行军了,到那时,绕开难攻的城池,再去攻打别的城池,没有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事,还真是绕不过去。

第三点:人家断了你的后路,你到哪里去讨饭啊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古代行军打仗的重中之重,在路上你又没地方去讨,一般计划攻打一座城池的时候,基本都计算好了必需的粮草。如若发现攻打的城池难攻,想要改道的话,到哪里去讨粮草呢?再说了,就算绕过去了,后来的补给有被人家给劫了呢?

因此,绕过难攻的城池,在古代那种靠双腿行军打仗的年代是行不通的,计划攻打一座城池,必须要硬着头皮上了,哪怕损兵折将。

我是松头土豆,您已读完我所讲的历史故事。

这些只是个人的一些愚见,若有正解,请关注留言,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宁武   城池   涿鹿   宣化   补给线   蛙跳   目的   粮草   要塞   后勤   古人   军队   古代   战争   战略   交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