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

朱棣当然不会直接当众杀了建文帝,但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场无非就两个,一个是在叔叔朱棣的教育下“痛改前非”,把祸乱朝政的奸臣都杀掉后再坐几个月龙椅便禅让给朱棣,而后就会莫名暴毙了;第二个就是朱允炆突然病死,然后朱棣直接登基。但是无论是哪个情况,都不重要了。史册记载朱允炆可能是跑路了,也可能是自焚而亡了,同样这两个情况也是不重要,一点也不影响后来朱棣会登基成为新一任皇帝。因为朱棣是根本不可能放过朱允炆的,为什么朱棣会造反?那不就是朱允炆的削藩从而逼迫他造反的,如果不造反那就得死,造反失败了也得死,但是成功了却可以改变命运,改写历史从而千秋万代。在这种情况下造反成功,怎么可能会让罪魁祸首有好的下场呢? 根据史料记载,朱棣在攻破京城之后,还特地派了一队人去“保护”建文帝,后来这队人马匆匆赶回来汇报说皇宫突然起火了,已经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朱棣听闻后大惊,赶紧增派人手去救火。在大火烧了一段时间灭了之后朱棣的手下从烧毁的遗迹中找出了两具烧焦的尸体但是朱棣也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建文帝和他的皇后。此时姚广孝却对他说这就是皇上和皇后的尸体,朱棣何其聪明一下子便明白了姚广孝的意思,抱着他的好侄儿和侄媳的尸体哭丧起来,说自己只是来靖难的为什么那么傻要自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就算朱允炆当时没有自焚,或者没有逃跑,就在皇宫等着朱棣,这重要吗?其实不重要的,建文帝是生是死,全是朱棣一个人说了算。成王败寇,在城门被朱棣攻破的那一刻其实建文帝已经死了,他不死的话朱棣何以自处啊?连怎么安置这个皇帝侄子都让朱棣头痛了,肯定不能当面杀,但是也不能软禁否则这不是自己坐实了自己就是弑君夺位的吗?这跟他扛得靖难大旗可不符合呀,所以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破城的时候偷偷弄死朱允炆然后就随便说一个理由出来跟自己摆脱干系,这才能保证他后来的登基没有别的意外。

因此要是问朱棣敢不敢杀建文帝,那是必然的,只是怎么杀的体面而已。

朱棣




建文帝可能跑了,也可能是自焚而亡。不过这不重要。当时不管朱允炆怎么着,他没自焚也好,不逃跑也好,只要他活着被朱棣活捉,必然是个死。因为史料中对朱棣继位的记载,非常有内涵。


根据史料记载,朱棣初进南京时,城内乱成一锅粥,为了抢占先机,朱棣把兵马分成了四部分:其中实力最强的一队被派去镇压以徐达大儿子徐辉祖为首的抵抗势力;第二队派去天牢释放被建文帝拘押的几个王爷;第三队被派去皇宫,“保护”建文帝。

至于第四队则由朱棣自己亲自带队,作为战场的预备队。

三队人马派出后,镇压抵抗势力的一队进展非常不顺,因为徐辉祖死不投降,跟燕军在城内打巷战。营救王爷的一队则很顺利,被拘押的王爷很快就救出,并送到朱棣面前。

但就在朱棣与弟弟们碰面,抱头痛哭时,第三队的人突然来回报说,皇宫起火了,已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朱棣听闻大惊,立马增派人手去灭火。表示一定要保护好建文帝。

大火烧了一段时间后,终于被扑灭。朱棣的手下从火堆里扒出两具尸体,说是建文帝和皇后的。当时这两具尸体已经烧的跟黑木碳差不多了,朱棣不确定这是不是朱允炆,因而特别犹豫要不要把消息公布天下。

就在朱棣正犹豫时,他的军师姚广孝悄悄的对朱棣说:这两具尸体就是皇上和皇后!他们死得其所。你赶紧宣布。

朱棣很聪明,瞬间明白了姚广孝的意思。于是他立刻就认定两具尸体是自己的好侄儿和侄媳妇,扑上去就抱着尸体号丧:你们怎么这么傻啊,我是来帮你清除奸臣的,你们咋就自焚了啊?

哭过一番后,朱棣安排人下葬。随后他马上与姚广孝一起商量自己称帝的事宜。朱棣当时是想立即称帝的。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他如果不称帝,大家不会服他。甚至就连南京城里的老百姓也不会服他。

但姚广孝很精明,他看得更远。他劝朱棣再忍忍,先不要登基,还可以等南京再乱一点了称帝。到那时候,天命所归,大家希望朱棣能出来收拾残局,便会真心拥戴他称帝。

忍了一段时间后,朱棣手下靖难的将领先忍不住了,纷纷来劝进,但朱棣不允许。

又过了一段时间,南京城内的诸王爷们忍不住了,纷纷来劝进,但朱棣仍不允许。

又又过了一段时间,建文朝的旧臣们也忍不住了,也纷纷来劝进,朱棣再次驳回,表示自己不会称帝。

直到最后,城内百姓的代表,乡绅地保们全部都来上奏了,请求朱棣赶快登基,称再这样乱下去的话,百姓们就无法生活了。请求朱棣以苍生社稷为重赶紧称帝。朱棣这时才假模假样的表示:既然你们都希望让我登基继位,那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之后,朱棣四处贴榜,表示自己要称帝,在获得一致拥戴后,他顺利登基。至于昔日的建文帝,则没什么人还关心他了。

至此,靖难之役才算是完全结束。

细看这段历史记载不难发现,建文帝有没有自焚,或者说他很爷们,就不逃跑,就坐在皇宫大殿上等着朱棣来抓,真的很重要吗?

事实上,并不重要。因为建文帝死亡的消息是朱棣主动放出来的,当别人质疑时,一口咬定建文帝死了的人,也是朱棣。

朱棣不傻,留着建文帝不杀,或者宣称建文帝跑了,这对他而言都非明智之举。

如果他不杀建文帝,他该怎么安置自己这个侄子?软禁?开什么玩笑。他以清君侧名义起兵却软禁皇帝,这不是自打脸吗?

先软禁再暗杀?这不是多此一举嘛?有这闲工夫,还不如直接趁乱弄死建文帝算了。

公开宣布建文帝失踪也不可能。因为一旦朱棣这么干了,那简直是后患无穷。比如后来清朝的“朱三太子案”。

据统计,从清朝入关,入主中原的七八十年时间里,前前后后就冒出十几个声称是“朱三太子”的人造反。

这个所谓的“朱三太子”就如小强一样,清朝杀了一个,不久后又冒出一个,搅的顺治康熙两朝几十年都不得安宁。

因此宣称建文帝失踪是不可能的。朱棣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宣称建文帝死了。

活人是不可能有的,尸体倒是有两具。想验尸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已经下葬了。



所以说,不管朱允炆当时怎么着,只要他被朱棣活捉,必然就是个死。朱棣有决心,也有脸皮做这种事。比如驸马梅殷之死,就是典型的朱棣式的肉体消灭。

朱棣继位后,朱棣的妹夫梅殷对他始终爱答不理,惹的朱棣一肚子火。有一天两个锦衣卫去找梅殷说点事,三人在过一条河时,梅殷突然掉到河里淹死了。按说像驸马淹死了这么大的事,朝野应该早就吵翻天了,两个锦衣卫坐视驸马被淹死,肯定也是少不了被问责的。但后来却很蹊跷,朝野没人敢过问这件疑案,两个锦衣卫也得到了提拔。

最后是梅殷的妻子宁国公主追究,一直问到了朱棣那里,朱棣看瞒不住了,才下令彻查这件事情。而彻查的结果也非常搞笑,朱棣对妹妹说原来两个锦衣卫跟梅夫有仇,把他扔河里淹死了。而我对此事一概不知,不过妹妹你不要伤心,因为我这就下旨宰了这俩个胆大包天的家伙。

这事怎么评价呢?这不是在糊弄鬼吗?

另外还有解缙之死也是如此,朱棣一个简单的意会,下面的人马上懂了。

从这些事不难看出,朱棣杀伐果断。他既然敢跟建文帝对着干,当然就敢杀建文帝。只不过他还要点脸,不敢正大光明的干而已。




朱棣不敢杀他。

但是建文帝会在朱棣叔叔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深刻反思自己,然后把朱棣叔叔看不过眼的“奸臣”一一诛杀,以示知错。

杀到朱棣叔叔满意后,战战兢兢地做几天皇帝,然后感觉自己才能不足,胜任不了皇帝之位,只有朱棣叔叔能开创盛世。于是就问朱棣叔叔是否愿意接过皇帝的重担,为天下百姓计?

朱棣叔叔推辞一下,就接受了。

禅位之后,建文帝被封为亲王,但是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不久就病死了。建文帝死后,朱棣很难过,于是以皇帝之礼下葬,还活埋了几个美女给他陪葬。

于是诸臣夸朱棣:“陛下仁义!”

另一种可能

建文帝认错处死奸臣后,就得了病,不久便暴毙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

诸臣为国之社稷着想,劝朱棣登基上位。

朱棣觉得诸臣说的有道理,当今天下唯有我朱棣才生胜任皇位。于是朱棣接受大统,登基上位。。




你是小孩吗?提这么幼稚的问题?打进来了,你坐在皇宫的龙椅上不动?好啊,朱棣马上跪下磕头,叔叔带兵前来是清君侧,主要是诛杀齐泰,黄子澄等一帮奸臣,侄子啊,你还做你的皇帝,可权利都归了燕王,几个月后,就可以宣布皇帝驾崩了,燕王登基。没有权利的皇帝还不如条狗呢。




中国人讲究正统合法性,我大清进关是为了帮崇祯报仇,民国是驱除鞑虏,所以建文帝不会马上死,叔侄两人先抱头痛哭,然后建文帝要求禅位,朱棣当然不肯,三让三辞,朱棣拗不过建文帝当上了皇帝,过几年建文帝不幸得病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皇宫   人马   锦衣卫   奸臣   驸马   南京   王爷   侄子   史料   城内   皇后   尸体   叔叔   皇帝   两个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