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指中国什么地方?

“中国”,是我们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就“中国”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来讲,还可追溯到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它的简称也称为“中国”。在中华民国之前,“中国”只是一个形容词,还不是一个固有的专用名词。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国”字的含义就是指“城”或“邦”的意思。“中国”就是指“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的意思。

根据1963年在中国陕西省宝鸡地区出土的一件西周时期,周武王执政年代的文物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或”等字样。根据考古发现和文字学专家考证,“中或”就是“中国”的意思,距今约已3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发现“中国”一词,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西周时期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记载。

在《诗经·大雅·民劳》曰:“惠此中国,以缓四方”。

《尚书·梓材》中记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孟子、公孙丑》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孟子·滕文公上》曰:“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庄子·田子方》曰:“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

《史记·天官书》曰:“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汉书·陆贾传》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疆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在西周时期诸多的历史文献中,不但提到“中国”一词,它还详细记载了“中国”的五种不同含义:

第一种含义指:封建帝王建立的国都、即首都;

第二种含义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朝国之中心地;

第三种含义指: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

第四种含义指:国内、内地;

第五种含义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和汉民建立的国家。

除了史书记载外,中国历代王朝也有“中国”之说法。

在春秋战国时代,根据史书《尚书·禹贡》的记载,“中国”也指“九州”,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西汉时期,人们时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其他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他们也自称为“中国”。

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他们把北朝称为“索虏”;同时,北朝也自称为“中国”,他们也把南朝叫做“岛夷”。

辽与北宋时期,金与南宋时期,他们都自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但是他们又都不承认对方的国家为“中国”。


在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史上,“中国”还曾以“华夏”、“九州”、“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中原”等诸多的代称出现过,它见证了无数个朝代的更替变迁。

大多数文献史料记载和指证,“中国”最早指天下的“中心”,即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和关中平原地区,后来才逐渐演变成带有王朝统治的“城”和“邦”的意思。

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曰:“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其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朝代在此营建都邑。在洛阳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就是“中国”区域内,最早出现的一座大型都邑的有力实证。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者,乃天下之中心地也。国者,乃大都城是也”。位于天下之中心的大城,就是华夏儿女所居住的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华夏文明代表着历代帝王在华夏大地上亘古不变的历史渊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沿革,“中国”一词也延伸为“中华”。由此可见,“中国”自上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总代称。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并不等于我们今天中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我国古代史上也没有一个王朝,把“中国”一词作为自己国家的正式国名。然而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域面积,确实包含了古代“中国”所指的地域范围。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为一名华夏儿女,我热爱我的祖国 :中国!




我们几千年文化之中,每一个朝代的名字都不同,直到近代才被叫做中国,但是“中国”这个词语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早在中国出土的古代文物之中就刻有了“中国”二字。

当然了这里的“中国”代表的并不是一个现在的国家,而“中国”一次早在古书《大雅·民劳》就出现了,其中写到了“惠此中国,以为民逑”,而且在中国出土的文物“何尊”上面,也清清楚楚写着“余其宅兹中国”一句,如果说前面的古书会出现错误,那么这个实体资料肯定是不会错的了,实际上这里的“中国”指的只是那个时候的一个城市而已。

根据“何尊”来看,执着于周成王时期,而这里的“中国”实际上指的是当时周朝国的中间地区,也就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洛阳了,对于“中国”这个词语的解释,抛开国家名字来说,实际上“中国”的原本意义是指国家都城,这也和周朝的都城有关了,在“何尊”上面清楚记载着“中国”最早就是指洛邑地区中的洛阳了。

而我们的中华文明也和洛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洛阳中存在的河洛文明,更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洛阳作为曾经非常繁荣的城市之一,所遗留下来的文物也很多,就和西安一样,动不动就挖到了古墓,动不动就找到了文物,因此“中国”不光是我们的祖国,同时也代表了曾经诞生了无数文明的古城洛阳,所以大家也应该记住这一点。

这就“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朝代,和所指的地方了,也希望这个答案能对你有所帮助。




武王征服商朝以后,晚上睡不着。周公听说前来探望,问?你肿么大晚上不睡觉?干啥呢?武王说:我给你说啊,老天爷看不上殷商,她们挂了,所以我们才能有今天的成就,我现在实在不确定老天爷保佑不保佑我们周啊!我哪有功夫睡觉?!武王又说,我要确保周能得到天的保佑,所以要离老天近点。还要日夜辛劳确保我们西土的人安定,我要找到所有的坏人,像对待殷那样对待他们!还有,我看从洛河到伊河这片地方很好,平坦稳固,是以前夏朝定居的地方。我南望三涂,北望岳北,观察黄河,仔细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区,这里离天帝的居室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于是对在洛邑修建周都进行了测量规划,然后离去。

(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後去。)——史记周本纪

后来武王死,成王即位,有一天,成王想起父亲,于是对周公说,想按照武王的意思建立成周。周公又进行占卜,反复察看地形,最后营建成功,把九鼎安放在那里。说:“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四方进贡的路程都一样。”在测量和营建洛邑的过程中,写下了《诏诰》、《洛诰》。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史记周本纪

后来何尊出土,验证了成王迁都的说法。武王向上天祷告:我去天下中心居住,统治臣民

(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何尊铭文片段

综上,很清楚中国一词最早出自何尊铭文

中国一词当时指成周——今天的洛阳。




二千八百年前的中国——《诗经》中的向国

(作者:赵辉)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而现代“中国”的这一称谓,最早就来源于周朝,出现于《诗经》。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一般将镐京地区称为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统称洛邑地区为成周;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定都洛邑,即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周朝时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实行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周王为天下共主。

周朝时期为现代中华文明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代表中华文明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正是在周朝形成与发展,形成完整独立系统的思想体系。在周朝建立初期,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比较原始,世界只有周朝,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世界即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周朝天下,因此,在周朝时期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概念,史学界也只是把周朝统治的区域以“华夏”代指,而不受周朝统治的区域称为南蛮、北戎、东夷、西狄四方区域。在两周时期,对天子直接管辖区,正式称谓为宗周镐京地区和成周洛邑地区,周围是拱卫周天子的分封诸侯国。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概念,在周朝并没有形成与正式确立,但“中国”一词却是在周朝时期正式出现,并为一定区域的代指,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具有文献价值的诗经总集,其中三篇的作品中出现了“中国”一词,并且“中国”是作为地区范围来使用。因此,“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并使用来自于《诗经》,是对一个特定国家的称谓,是现代“中国”一词的最早来源。

这三篇最早出现“中国”的诗经为《民劳》、《荡》和《桑柔》。《民劳》中的“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荡》中的“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桑柔》中的“哀恫中国,具赘卒荒。”皆是明确使用“中国”,把它作为某个地区或者诸侯国的特定代指。《诗经》原文分别为:

《民劳》原文: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惛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荡》原文: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彊御多怼。流言以对。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衍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桑柔》原文: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不殄心忧,仓兄填兮。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四牡骙々,旟旐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于乎有哀,国步斯频。

国步灭资,天不我将。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君子实维,秉心无竞。谁生厉阶,至今为梗?

忧心殷殷,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东,靡所定处。多我觏痻,孔棘我圉。

为谋为毖,乱况斯削。告尔忧恤,诲尔序爵。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如彼溯风,亦孔之僾。民有肃心,荓云不逮。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维宝,代食维好?

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维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维彼不顺,自独俾臧。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谮,不胥以穀。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大风有隧,有空大谷。维此良人,作为式穀。维彼不顺,征以中垢。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复俾我悖。

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既之阴女,反予来赫。

民之罔极,职凉善背。为民不利,如云不克。民之回遹,职竞用力。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凉曰不可,覆背善詈。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从以上诗经原文中,细细品读,我们可以确定“中国”在《诗经》中的出现,包含有极为复杂的感情因素、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现代中国概念毫无逊色。那么,《诗经》中出现的这个“中国”,其所指的区域究竟是哪里呢?

“诗皇甫作都于向,即此”为安徽省怀远县《怀远县志》中的一段记载,陈述了诗皇、诗祖尹吉甫的诗经作品都产生于周朝诸侯国的向国。尹吉甫亦被学术界与史学界确定为《诗经》的最早编撰者,因此,“诗皇甫作都于向,即此”就成为我们解开《诗经》中“中国”位置的关键线索。

在宋朝出土的兮甲盘,其铭文记载:“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余吾),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敃(愍),王赐兮甲马四匹、軥车,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其隹我诸侯、百姓,厥贾,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蛮宄贾,则亦刑。兮伯吉父作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这段铭文明确陈述了尹吉甫治理成周四方地区,到达淮南夷后,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经笔者多方考证、论述,尹吉甫受周宣王之命,负责治理成周四方地区,长期工作生活的地方,正是周朝最靠近南淮夷、恪守周礼、维护周天子地位的小诸侯国向国。向国也成为尹吉甫行使西周天子管理权的根据地,成为周朝宗周、成周管理中心外的另一个政治与经济、文化中心。

向国在尹吉甫的长期管理与诗祖尹吉甫诗经文化教育影响下,形成了一批具有诗经文化天赋的诗人。诗皇尹吉甫以及向国籍的诗人,其诗经作品就不可避免地烙上向国这一特殊地理标志。在公元前820年左右至公元前704年前后,历经周宣王、周幽王、周平王、周桓王一百多年间,尹吉甫和向国籍的诗人们,对尹吉甫确立下的以向国为中心统御四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充满了自豪与自信,在他们的《诗经》诗文中,以“中国”来代指向国在周朝的重要地位,来体现“经营四方”“监观四方”“受天之祜,四方来贺”“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豪迈之情。在这种情景下,只有“中国”一词,才能表现尹吉甫个人的自信与成就,体现向国人的自豪与骄傲,展现向国在诸侯国中的文化自信与情怀,而且也无僭越周朝的周礼制度。

这种地区文化自信,在两百年前,清嘉庆年间出版的《怀远县志》中,还隐约有所体现。在县志序载:“邑之有志,蓋古史之。流所以周,知其邑之,封界广轮,延袤山川,险隘生理,所益植产”等,其所展现的对怀远地方文化的历史延续,充满了自豪与自信。而其《诗经》体的行文,也展现了《诗经》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力与顽强生命力。

而周朝的宗周镐京与成周洛阳地区,为什么不可能是“中国”的所指国家呢?虽然西周和东周的两个京畿之地,非常重要且具有统治上的中心地位,但它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自称或被称为“中国”,否则就是自降身份或贬低天子之地。周朝的所有诸侯国都是受周朝天子分封的拱卫京畿的属国,代表受封诸侯的爵位与管理区域。因此,天子之地不能称为“中国”,而和诸侯国不分尊卑,诗经中的“中国”只能是诸侯国之一。“中国”所代指的诸侯国,只是在周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相对其他诸侯国比较重要而已;就如现代,上海、广州、深圳可以自称或被称为中国的中心城市,而对北京来说,其自豪的称谓为中国首都。

向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并不能负责周朝的地区治理工作,只是尹吉甫受周宣王之命,驻守于向国,以向国为管理中心负责成周四方地区的治理与税收工作,而使得向国成为周朝管理的一个中心地区。在诗人尹吉甫以及向国籍的诗人看来,在诗经中为了表达个人对向国的特殊感情,对于它的称谓必须有一个区别于向国特殊称谓,这就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的原因和来源。

笔者在相关《诗经》研究文章的论述中,明确论述了尹吉甫在向国工作生活了他的后半生,在向国建立了贵族子弟学校传授诗经及文化,使得向国从公元前820年左右尹吉甫来到向国后,到公元前704年向国被迫失国,这一百多年向国成为《诗经》的发展与传承地。《民劳》、《荡》和《桑柔》当为尹吉甫和向国籍诗人在这一百多年间的诗经作品,其表达的浓厚家国情怀,跃然于《诗经》诗文中。

因此,综上所述,为中华民族自强自傲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为向国(今安徽省怀远县)承载周朝东部地区管理的诸侯国的代称;春秋向国(在今安徽省怀远县境内)即是《诗经》中的“中国”所代指诸侯国。“中国”在《诗经》中的出现,展现了以诗祖尹吉甫为代表的生活在向国的诗人们,对自己家乡在诸侯国中的文化自信与“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家国情怀和豪情。

作者:赵辉




最早指的是“洛邑”今天的河南洛阳,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件国宝,何尊,这件重器的铭文中有“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对早期中国国家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何尊,约公元前1043年-前996年,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洛邑,对武王行祼祭之礼。丙戌日,成王在京宫大室对同族何进行训诰说:“你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后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后告祭于天,说:余入住天下中心,治理民众。”成王将贝壳30朋赏赐给何,何因此作尊以纪念。

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怀远县   中国   都城   史记   王朝   殷商   铭文   周朝   洛阳   华夏   西周   诗经   时期   地区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