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有多牛?

印度种姓制度的推理,我看好多人都是说印度种姓制度将民众分为四等,基本上属于社会群体地位的分类。

很多人并没有说,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

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源于雅利安人的入侵。

但有一段很重要,雅利安人在入侵的时候,带来了这个种族的原始宗教,也就是雅利安人族群众地位最高、最有话语权的社会群体。

---祭祀贵族。

与祭祀贵族并存的,还有常年征战,在战争中享有特殊军事地位的军事贵族。

这两大社会群体,基本构成了雅利安人的统治阶级。

当然,以我们寻常的视角去理解这场关于古印度的对外侵略,作为一个外来族群,想要彻底征服一个原生的族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解决这一切的办法,就是联合当地的群体。

大白话就是,利益共享。至于被牺牲掉的群体,大家都是聪明人,想必会明白,谁会成为古印度社会最终的牺牲品。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进而统治印度之后,为了强化自己在当地的统治地位。开始对印度构建新的社会架构,这种社会架构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种姓制度”。

当然,雅利安人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并且利于自己族群在新地盘上的统治地位,在祭祀贵族、军事贵族这两个高贵群体中,也融入了印度原生的祭祀贵族和军事贵族。

所以,种姓制度的本质,其实就是印度和雅利安人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以牺牲、压迫底层百姓为代价,高级贵族双向妥协、联合作恶,以社会制度形式将自己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固定下来。

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

印度种姓制度的最终形成,也并非是社会上层政治框架的设计不妥的原因。因为雅利安人入侵后,因为和古印度当地祭祀贵族、军事贵族的双向妥协,政治框架的设计相对来说比较柔和,并没有极端划分社会阶层,只是重点强调了祭祀贵族和军事贵族这两个群体的社会地位。

这两大群体基本掌握着国家的政治(当时表现为祭祀贵族夜观天象时的话语权)、军事(对外战争的军事领导权)、经济(掌握社会经济命脉)。

所以,印度种姓制度在形成前期,几乎是祭祀贵族、军事贵族并存,并辅以底层民众,三种基本的人群。但是到了后来,这种逻辑思维渐渐影响、渗透了印度的每一位人民心中。

那时候,只有特权阶层,职业划分也不规定,底层的群体性职业也几乎是互通的。但是随着祭祀贵族、军事贵族无形中和底层民众的动态割离,印度社会的底层群体思维方式上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印度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出现大量的手工业者。

手工业者如何从底层民众中脱离出来。其实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因为大家的起点都一样,都是靠种地为生。但是,这个群体始终有聪明人,种地的农民假如种了玉米,有些农民只懂得买玉米。但有些人会想着卖一部分,自留一部分当来年的种子,另一部分则靠自己的手工做成糯玉米、爆米花售卖。

这部分利润大多时候,因为有了手工的参与,会比直接售卖玉米多一部分利润。整个农业社会群体,如果想要脱离出来,几乎都是走这样的路子。

不仅是古印度,包括中国、英国、法国、德国的原生农民群体,几乎都以此种方式从农业群体中脱离出来,成为手工业者。

而手工业者再度进化,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工业。折射在每一个人身边,就是一座又一座的工厂。

当印度的手工业者渐渐成型的时候,印度底层社会框架同步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因为上层社会架构的无形建立,印度底层的民众也开始相互看不上自己。具体表现为不同行业的群体,相互排斥、相互挤压。

修水管得看不起掏厕所的,掏厕所的看不起种地的。

底层社会群里自行欺压思潮愈加猛烈。

所以,印度的种姓制度发展出现了异化,最终原来的祭祀贵族、军事贵族以及社会底层自动分化形成两股另外的势力,基本上是手工业者和务农者的阶层分离。

此时此刻,印度的种姓制度基本成型。

祭祀贵族→最为高贵的婆罗门

军事贵族→第二高贵

手工业者→吠舍

最底层、毫无技术含量工种的群体→首陀罗

在这四大社会群体中,祭祀贵族婆罗门成为社会地位最高的群体。

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有多牛?

印度种姓制度形成之后,基本定型。随后几千年历史中,虽有变化,但是社会阶层框架的基本建立,已经固化了大多数人的思维。

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也因此始终享受着至高无上的尊荣。

我们常说,印度种姓制度是对社会职业的划分,那些有地位的职业,自然有丰厚的工资,也有有无尚的权力。

但本质上,关于这一群体的具体表现就是社会资源的特有、专有。这些特有、专有属性又具体表现在权力、职业、医疗、教育诸多领域。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社会资源是什么?优秀的社会资源,譬如医疗、教育,你自己只要有钱,就可以享受到。但是对于印度的婆罗门而言,这些资源是专有的,其他的种姓即便有钱,对不起,你享受不到。

印度有很好的教育,但并不意味着你有钱就可以读,整个社会的资源对于婆罗门姓氏而言,叫做“专属享有、特有享受”,其他种姓即便有钱也无法享有。

因为,这些社会最为优秀的资源,只属于最高种姓婆罗门。

这些人在出生的时候,就有专门的军队守护,避免出现意外。而且整个社会中,婆罗门无需纳税,也就是你赚多少钱都是你的,没有必要向国家缴纳赋税。

换句话说,婆罗门最高种姓只享受国家福利,享受国家权力,不需要承担一切义务。所有国家的福利全部向他们开放。而且这种开放属于专属开放,专属享用。




地位高是真的,但牛却未必,印度街头那些衣不蔽体的苦行僧,有不少就是婆罗门。

印度当年脱离英国的时候,就把种姓制度从宪法当中给废除了,但这玩意儿在印度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不可能说废除就能废除,直到今天印度现实当中,还是处处能见到种姓。

印度种姓制当中,最高的种姓就是婆罗门,位居一切种姓之上,这样的地位可想而知,但在现实当中有的婆罗门非常厉害[澹奕],但有些婆罗门也真的非常没落。

原本的古印度文明是没有种姓制度的,也就是印度河文明时期 ,可后来雅利安人越过开伯尔山口进入了南亚次大陆之后,将自身的“瓦尔那制度”也一起带了过去。

雅利安人是外来者,而印度本土就有很多的原住民,必须要加强统治。

于是雅利安人施行种姓制度,将所有人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除此之外还有达利特种姓[澹奕],也就是所谓的不可接触者。

早期的种姓仅仅是用来区分职业,所有人的职业都是世袭传承不可更改,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的种姓制度内核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澹奕],从职业的区分,逐渐变成了对于身份的区分。

按照雅利安人的说法,种姓来源于梵天的身体的四个部分,婆罗门诞生于梵天的口,刹帝利诞生于梵天的双臂,吠舍出自双腿,首陀罗出自双足。

印度教经典当中还宣称,前三个等级的种姓可以重生,首陀罗没有资格。

实际上印度的种姓制度,就是雅利安人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弄出来的,当年大多数的雅利安人都是高种姓[澹奕],而低种姓主要就是被征服的印度原住民,还有后来的战俘之类。

过去几千年的岁月中,印度的种姓演化出很多的亚种姓,种姓制度愈发复杂,但作为种姓当中最高贵的婆罗门并没有什么变化[澹奕],一直处于所有种姓之上。

所有种姓当中最高贵的婆罗门,原本是婆罗门教与后来的印度教的祭司群体,说白了就是神职人员[澹奕],就好像西方教会的教士们,他们的地位凌驾于任何人之上。

古时候的印度跟欧洲有点类似,即便现在也是,那就是宗教的力量非常强大。

整个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印度教,而婆罗门群体就是印度教的神职人员,他们的地位自然也就非常高[澹奕],毕竟都是“与神交流”的人,即便是世俗的王室也无法与之相比。

婆罗门之下就是刹帝利,就是各地的国王、贵族等等,他们就是世俗世界的贵族群体,印度文化当中的高种姓[澹奕],通常就是说婆罗门跟刹帝利,而这两个种姓数量非常稀少。

根据印度自身公布的数据,印度所有的婆罗门加在一起,大概也就占总人口的不到5%,而刹帝利大概占到10%,也就是说整个印度,不到15%的人才是真正的高种姓。

以前的高种姓有各种特权,可后来法律当中,种姓制度被废除了。

因此从法律上来说,印度的高种姓并没有任何国家承认的合法的特权存在,但就好像美国的法律也并不允许种族之间的歧视一样[澹奕],现实与理论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在印度,高种姓普遍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大量的土地与财富,并且握有实权,甚至于高种姓与低种姓之间的住宅也都是严格分开的[澹奕],尤其是刹帝利而非婆罗门。

印度平时那些极度富有、有权有势的高种姓,通常都是刹帝利,而印度那种非常厉害的人当中并没有太多婆罗门,毕竟婆罗门原本就是宗教祭司出身的群体。

婆罗门的优势在于掌握土地、知识,并且拥有非常高的地位,但如今却并不强势。

以前的婆罗门是印度最有文化的一群人,如今仍旧如此,印度的婆罗门有些很富裕,但也有相当贫穷的婆罗门[澹奕],很多固守传统的婆罗门,生活都相当困苦。

然而就算是再窘困的婆罗门,地位仍旧非常高,多数情况下,再有权有势或者富有的低种姓也很难对一个婆罗门颐指气使[澹奕],尤其是在边远地区,婆罗门在印度的地位难以撼动。

实际上,印度的那些大富豪,或者是那种手握大权的人物当中,很少能见到婆罗门,但是那些非常有文化的人,还有各大宗教首领等人物,婆罗门随处可见。

此外,土地私有的印度,全国将近三成的土地都掌握在婆罗门群体的手中。

印度直到现在,高种姓与低种姓之间的受教育程度等,也完全处于两种状态,印度的婆罗门大多都接受过良好教育[澹奕],而低种姓群体,能够上学到中学都非常困难。

整体来说印度的婆罗门,非常有地位,但其内部的差异也很大,并非是说所有的印度婆罗门都非常豪横享有特权[澹奕],婆罗门真正厉害的永远是其地位,而并非婆罗门现在的实力多强。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让我看到了印度种族的优越感。

在一个闹市里,几个混色人种在长桌上吃饭,我想应该是吠舍或者首陀罗。

他们在快速地扒拉着眼前的米饭和印度独有的熬制的酱汁。

此时一个年轻人随意地走到了长桌盘把一个正在吃饭人的饭碗扔进了垃圾桶。

碗里虽然还有一大半的米饭没有吃完,但吃饭的那个人抬头望了望对方,却没有呈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只是站起身绕到了柱子那边,看了眼镜头,那双眼睛让人看着生怜,没有愤愤不平,没有啧有烦言 。

而此时的扔掉饭碗的那个人,则笑嘻嘻地走到镜头,刚才的动作就像是拍死一只苍蝇。

和他同桌吃饭的人,看到了这一幕,加快了吃饭的速度,生怕吃少了,对方也来掀了他的饭碗。

周围的人也是默默地看着事情的发生,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质疑,感觉这样的事情是天经地义的。

我很难想象这种事情发生在现在的中国。

但那是印度,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




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加上一个无种姓的达利特,被称为“贱民”。

这是吠陀时代后期,按神话划分的,根据是《梨俱吠陀》,四个等级是由吠陀时代的神们在分割原始巨人的身体部位时所制定划分的,婆罗门对应的是嘴部,刹帝利氏对应的是臂部,吠舍对应的是腿部,首陀罗对应的是足部。

其实印度宪法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

不过没人在乎,宪法上虽然那么写,写了也白写,大权还在高种姓人群里掌握着,视宪法如无物。

婆罗门相当于有“免死金牌”。他们不仅生下来就是贵族,更关键的是,婆罗门犯下的所有罪行都能免于遭受死刑和肉刑。而且,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他人的供奉。

婆罗门作为宗教的最高掌权人,在印度这个宗教色彩强烈的国家无疑有着最高的话语权。

只有婆罗门才有资格直接聆听神谕,并根据神谕对人进行赏赐和惩罚。

其他人可以通过向婆罗门奉献来消除自己的罪孽,而婆罗门最喜欢的供品是土地,所以一帮迷信分子为了“消除自己的罪孽”不断把自己的土地奉献给婆罗门,导致今天的婆罗门全都是大地主。

他们有权、有钱、有一帮发烧友小弟愿奉献一切为他们卖命,他们还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就是印度的婆罗门,印度人自己给自己找的祖宗。

但实际上,“婆罗门”与“婆罗门贵族”并不一样。

其实真正的婆罗门都是一帮极端迷信狂热者,整天扎到神殿里生蘑菇,还算安生。

只有“婆罗门贵族”,换句话说,是顶尖人物的七大姑八大姨三叔四婶二大爷,他们这些受宗教制度荫惠但基本上不参与宗教事务的闲人,才是作恶的主力。

婆罗门也不能横行整个印度,只能横行大半个印度。另外小半个印度,他们去了就会被人拍成扁的。

婆罗门的超然地位只在印度北部、中部、西部有效。

而在印度东南部的泰卢固人和泰米尔人聚居区,婆罗门啥也不是。那边的人既不是印度斯坦人,也不怎么信印度教,而且还相当反感印度教。

还有旁遮普地区。……这么说吧,巴基斯坦的主要民族就是旁遮普人,你明白没有?他们与印度斯坦人那就是解不开的仇疙瘩了。婆罗门若敢于踏上旁遮普人的土地,只要打不死,就往死里打。

就算在印度,婆罗门也有惹不起的人,借他们一万个胆子都不敢惹。

主要是冲突邦的西穆斯林地区。你也知道,论打架,伊斯兰教还没怕过谁。婆罗门若敢到伊斯兰教地盘上摆架子,穆斯林就敢把婆罗门打到基因突变,神仙下凡都认不出来他们原本是谁。

当年婆罗门也的确曾到穆斯林地盘上作威作福,他们耍一次,穆斯林就炸他们一次。印度那个所谓的“圣雄”甘地,就是因为在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冲突中反对大屠杀而被激进分子刺杀的。不过倒霉的是,甘地还是被印度教信徒给刺杀的。

西穆斯林地区那帮人没啥别的办法,但是他们可以让一切婆罗门教曾经的痕迹在地球上消失,因为他们敢于使用比房子还大的炸弹。

直到今天,克什米尔地区和东北六省那边依然征战不休。婆罗门只在自己的地盘上发威,万不敢惹穆斯林大爷。这帮大爷的战斗力明显高于婆罗门对神的崇敬。

如今的婆罗门地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们手里有大片的土地和资源,却不肯好好开发,尤其他们的一些举动也给国外的商业集团造成了阻碍。

得罪了比如美国的财阀,会是什么下场?

所以近年来,不知道为什么,婆罗门的人口数量似乎下降了不少。很多婆罗门贵族干脆不在印度待着了,都出国了。有家不敢回,不知道为什么。




在印度,不同种姓的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相差非常大,因为当地的种姓制度导致的阶级分明,其中婆罗门人在印度人的眼中是非常神圣的。

印度人有着5种等级,从上到下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每个种姓之间的区别管理十分严格,比如禁止低种姓和高种姓通婚,保证优良的贵族血统。

在印度,婆罗门他们掌管着极大的政治权利,从小就是养尊处优,享受着最优等的待遇。


婆罗门的地位特殊,他们可以享有许多特权。可以免交各种税款,因为印度人认为,婆罗门已经以他们自己的虔诚行为偿清了这种债务,他们不能被处以死刑或任何类型的体刑,因为婆罗门在印度人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向婆罗门赠送礼物的人将会被保证在今生和来世获得一定的报答。他们看来最受欢迎的礼物就是土地,土地可以“解除赠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罗门占有大量地产,包括整座整座的村庄。

婆罗门教对于缅甸文化影响较大。首先婆罗门教是缅甸人最早信奉的宗教,婆罗门教神被当为佛教的保护神而引入佛教的范畴,帝释天作为缅甸仍然信仰的37位传统神的第一位大神而相当受崇拜敬仰。

其次,婆罗门教的宗教仪式被广泛吸收和应用在缅甸封建王朝时期的各种仪式之中,缅甸历代封建王朝宫廷中都会聘用婆罗门来当祭司,用婆罗门教礼仪主持宫廷大典和国家大典。

由此可见,婆罗门这个种姓在印度是非常牛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种姓   婆罗门   印度   印度教   穆斯林   婆罗门教   手工业者   祭祀   底层   贵族   群体   地位   制度   社会   财经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