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易中天认为《三字经》《子弟规》是毒药,绝不让小孩读?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三字经》和《弟子规》作为传承千年的中国儿童启蒙经典虽然也含有某些封建时代的糟粕,但整体上是中国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养优秀品德的指导范本。

老话说:相由心生。易中天整天斜着眼睛看别人,干瘪瘪的却非要摆弄出一副指点江山的样子,还搞出一堆毒害青少年的读物,前阵子连工作室都被注销了。这样的人即便有才,也绝不是什么好鸟!




受邀回答

易中天有这个权力和号召力吗?未必。

《三字经》,《弟子归》这是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流传甚广,起到不小的教育作用。古人一代一代都不认为是毒药,怎么到他这里就成了毒药?要是毒药为什么还能流传下来,以前不说人人会背吧,但做为课堂教材,我们这代人是学过的,也没中毒啊。

当然古为今用,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这是必须。对事物一概的肯定和否定那不是辩证法。要把此篇称之为毒药,那也是他一人之言和看法了。

也难怪他会这么说,他什么不能说?名人,头衔又多,本姓易,名中天,容易中天吗。




谢谢邀请!《三字经》《子弟规》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学术贡献不可估量。《三字经》概括介绍了我国的文化历史,《子弟规》讲了诸多做人道理。是旧时代小孩子启蒙教育的必读教材,对小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成人的教育,也非常有益。

易中天先生认为《三字经》《子弟规》是毒药,绝不让小孩读,这话似乎说得太绝对了吧!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些内容都是劝人学习的,这有什么毒?又如:“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这些内容都是介绍我国历史的,对小孩子学习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现在的教材里,确实没有《三字经》《子弟规》的原文,可是对于这里面提到的一些内容,教材里是有的,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这类传统内容,多年被选入中小学教材。

《三字经》《子弟规》等传统文化,里面当然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东西,但也不可能绝对不让小孩子读,不作教材,可以作为课外读物,读的时候,老师、家长要作些必要的指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好的营养。

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要继承,而且还要发扬光大。




的确是毒害中华民族文化领域、文化理念上的毒药,慢性毒药;的确不应再让中华后代再中毒,再自废武功!

首先,《三字经》、《弟子规》都是儒学文化的东西,几乎是全盘继承传承的儒家思想体系,并没有剔除封建思想文化的糟粕。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教育应当秉持批判的继承吸收,即剔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做到古为今用。不认真判断评判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只是一股脑认为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一往常用的就是好是糊涂不理智的教育思想,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后代的不负责任!

《三字经》和大多儒学文化一样,是颠覆人特长本性和本质特性的糊涂思想观念,岂能再用糊涂的思想教育新中国的后人!《三字经》前两句就是最糊涂最迷惑欺骗人的。“人之初,性本善”,“初”是一个人的孩童幼年,还是指人类的原始祖先(人类的起源)?首先说它对“初”的概念未表达清。较真这两个“初”的概念,人类的起源这个“初”大,而具体个人人生这个“初”小。不讲大,不论大,弃大专讲小,且把小说成大,岂不是糊涂?人类起源于工具制造和工具的使用,造字鼻祖仓颉通过一个“初”字精炼概括了人类的起源,“初”,即“衣刀”,即把“刀”看的比人体都重要,甚至在人未产生衣之前就有了刀。“刀”就是人类战胜一切动物利用自然物质的最重要的至宝。由于深知“刀”是至宝,才进而由石刀、石针创新创造出金属刀、剑、枪等。由石器到金器制造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性”就是代表自然物独立存在并区别于它物的本质属性,“人性”就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特殊的最能代表人的本质属性。最大区别在于人具有深入探索未知自然并持续创新创造生产工具的特性,突出表现在人手能力的发展上,能连续深入探索未知自然,持续创新人类制造,就是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因此,人性与善恶并没有什么关系。应当说善恶是人与动物的共性或通性,也即事物的两面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这就是说“性本善”荒诞糊涂的依据。由于糊涂,三字经中就不会有明示劝告后人探索未知、创新技术的明智言论。仓颉用一个“何”字就简要概括了人的本质属性,即“人可”或“立人可”。“人可”,就是言只有人可以做到,其它的动物都做不到,这种差别就是人性。“立人”,就是言人类靠工具创新制造、靠前所未有的制造技术创新立人;仓颉用“一”表达前所未有的制造和技术创新,这就是其尊一,“一人为大”的原因。“何”本义就是探问、探索,就是探索未知自然的表达。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帮助同类就是善,相残同类就是恶。动物界的动物们既有助同类的,也有相残的,因此,不能简单的定义定位某种动物性本善与性本恶。什么是人类的至善?开发前所未有的制造技术,制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产品为人类生产服务就是至善;创新利用毁灭性杀伤性先进武器毁灭人类,毁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至恶。

再说《弟子规》,开篇第一句就是“入则孝”,把自己打扮成孝的使者或至孝,在儒学文化孝悌观充斥的背景中,充分的抬高提高自身的地位。同样犯了重小弃大的文化发展大忌。“孝”所针对的对象是个人之父母,亲属,并没有从国家民族未来之大局上考虑问题,生长在国家民族的大环境中,不引导后人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考虑,首先为自己自家,岂不是自私?这与新中国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方针是严重对立对抗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是站位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站位于国家民族来论,国家民族强大最需要的就是技术创新和开拓未来技术,深入探索未知自然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最需要的能创造物质财富,开拓发展国民经济的高效能高技能劳动者。真不知道要那么些孝子贤孙有什么用,对国家民族有什么好?

再者,“孝”是要有物质基础的,没有充足的物质基础拿什么孝?因此,孝的前提是物质生产和物质的积累,物质生产的提高首要在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提高,因此,创新技术,开发新技术就是最重要最前提的,由此可知,“百善孝为先”的文化观点同“入则孝”是多么的荒诞欺人。




要历史地看问题。即使现今小学的人教版教材,也问题多多。吹毛求疵,因噎废食,可以吗?




《商君书•更变》言变革之道,其文甚善,特引之: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智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文意甚浅,故不作白话之译。其制字,受制之意。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是旧时私塾学童启蒙识字之书,句短押韵,琅琅上口。是不是毒药不重要,反正伟人、两弹一星功勋及文化巨擎,都借之以识文断字。

既有今礼今法,而斥其来者为“毒草”,又非文革极端之时,为何有此慷慨激越之辞?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但死于后人的口水和偏激,也太悲哀了吧?对前人的启蒙教材挫骨扬灰,可以吗?




我观现今子女之恶劣,于头条怨声不绝:或尸床刷机,不睬父母;或好逸恶劳,不事家务;或我行我素,动手于师长……《弟子规》开篇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有问题吗?当然没有。子女做到了,可以说孩子非常有家教,在哪儿都受人喜爱夸赞。现在的孩子,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的毛病。看了《弟子规》,我们是否会反思:孩子的毛病,其实都是家长行为习惯的折射!那么,我们还有资格批判《弟子规》吗?

首先我们自己,已经失去了传统美德、行为规范的约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不如身教。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现今考上985、211,读硕士、博士的孩子,多是教师家庭的子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好家长,比开设《弟子规》更有用。

但《弟子规》只是启蒙学童之书,我们不能求全责备。话说回来,父母若都是读《弟子规》过来的,又何需苛责《弟子规》不全?

借《商君书》的话,是智者,你去制定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贤者,你去躬行礼仪。去批判打击别人,能彰显自己的智慧优秀吗?

易老师本人就是学古典文学的出身的,以言辞诙谐、长于思辩为特色,若有不妥之处,但取其长处可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仓颉   子弟   毒药   糟粕   糊涂   本质   物质   小孩   父母   人类   教材   民族   动物   自然   国家   财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