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材料弄虚作假,评委能否看出来,会采取手段杀一儆百吗?

都是千年的狐狸,还玩什么聊斋呀!评委都是过来人,当然能看出来职称评审材料是否弄虚作假了。至于会不会采取手段杀一儆百,别人不敢说,反正我当了十多年的评委,参加了几十次评审工作,属实是一个也没遇到。

我是某省市人社部门专家库中的专家。从2008开始,我先后参加过几十多次省、市、校组织的各级各类职称评审工作,可以说是老油条了。只能说,这里面的水很深,有时候还很浑。

如果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那么,职称就是老师们的命根子,因为职称的背后是妥妥的真金白银。既然牵涉到利益,就难免会有人铤而走险,玩起了花花肠子。

评委当多了,自然见识了花样百出的弄虚作假行为。

一是证件造假。前些年,不少地方最火“生意”竟然是证件造假。学历学位、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职称计算机合格证、职称英语合格证等等,都是假证的重灾区。

虽然这些假证乍看起来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毕竟不是真的,即使做旧技术再先进,也逃不过评委的火眼金睛。尤其是职称英语和计算机这两个证书,只要在相应网站输入申报人的身份证号码,就能查到真假。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各类证书管理系统日趋规范,证书造假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是业绩造假。技工学校和普教不太一样,这里的教辅人员多,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教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换句话说,很多人名义上是老师,实际上很少上课或者没上过一天课。这些人要参评教师系列的职称,就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材料。

有需要就有人动歪脑筋。从申报材料上看,有人从事的是管理工作,比如是校长、会计,但他们往往私下组织一帮人为自己伪造上课材料。包括教案、课件等等。

你可能会问,会计可以参评会计系列,为啥非要往教师堆儿里挤呢?原因很简单,会计系列职称靠“考”,难度很大。而会计一般都是单位的红人,参评教师系列职称容易得多。我熟悉的一所学校,有几位校领导一天老师没当过,却早早当了高级教师,甚至还有一个人评上了正高。

三是滥竽充数,以假乱真。

我在2014年参加省里组织的一次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时,曾经发现某校一位老师的计算机合格证书不符合要求。按规定应该是职称计算机合格证书,而她的却是省教师技工学校发的计算机能力合格证。当时我真想把这件事情说出来,但一看,这位老师已经52岁了,再过三年就退休了,于是,心一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根据我的观察,评委参加评审工作时一般都抱着成全别人的心态,特别是对那些参评多年的老教师,有着天然的同情心理,打分时也在坚持原则性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使发现了弄虚作假行为,一般也仅仅限于象征性地扣点分,很少祭出一棍子打死、杀鸡儆猴的雷霆手段。毕竟都是同行,毕竟都知道职称对老师们意味着什么。




我讲几个有趣的职称评定故事,大家就知道评委能不能看得出来了。

第一个故事,十多年前,高级职称评审,采用末尾淘汰制评审方法。假如20人参评,要求淘汰4人,根据评审材料打分,评分是有一个细则的,评委逐一打分后,某县一位高中校长进入末尾4人当中,因为其教案有问题,其撰写教案是新的,是完全抄袭他人的教案,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一个学期的教案,有一些陈旧,上面有磨损、卷边、粉笔灰和红笔勾画痕迹。事实上这位校长根本没有上课,教案确实是抄袭他人的,有几个人笔迹,可能自己抄不完,还让其它人帮助抄袭,因此里面夹带一定的知识性错误。所以被评委看出,进入4人行列当中。这位校长手眼通天,不知道通过什么关系知道了消息,立刻调动自己人脉,去说情,三个评委态度坚决,不同意调整,那一年这位高中校长没通过高级职称评审。

第二个故事,也是十多年前的故事,是某县一学科教研员,参评高级职称评审,连续2年被打了下来。当年还是采用末尾淘汰制的评审方法。根据评审材料打分,评分是有一个细则的,评委逐一打分后,进入到末尾淘汰行列当中。这位学科教研员属于滥竽充数的教研员,在教研工作不是十分精通,但是他有另外一个本领就是善于投机,善于溜须拍马,官瘾重,后来混到党校副校长、后调到县教育局当副局长。教研员参评高级教师要求比较高,难度比教师要大一点。这位教研员的问题出在自己听课记录本,听课本仅有听课记录过程,没有评课过程以及合理化建议部分,按照要求要有80节听课记录和评课记录,他的听课数量也不够,大家都知道要写出一份恰当评课内容是有难度,不是随便也写几句话就能了事的。

最有意思的是,一次偶然机会,同行们在一起吃饭,其中就有当时两位评委在桌上,饭桌上不知道怎么一下把话题扯到高级职称评审话题上,该学科教研员冒出一句话,“你们就不能放低点要求,让我通过”。饭桌上一下子安静下来,估计学科教研员早知道哪2位是评委了。为了打破尴尬,有的人故意岔开话题,才没有继续说下去。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时该学科教研员去洗手间了,有一位评委讲话了,作为教研员太不负责了,听课记录本是一塌糊涂。

第三个故事,造假论文,一位高中副校长参评高级职称三次才通过,其中第二次是因为论文造假,被看出来,经过核实果真是假论文,本世纪初,参评高级教师,必须要有三篇省级以上的论文,属于硬杠杠。这位副校长只有2篇论文,怎么不被扣分,于是就去弄虚作假,到路边摊找人私刻论文省级评审单位公章,购买一个荣誉证书,结果和原来评审单位公章不一样大小,证书版本纸张不一样,因为在同年参评教师中,就有正规论文证书,比较后,发现属于造假,结果被淘汰。

第四个故事,论文题目一模一样。一位小学学科教研员和一位小学教师同年参评高级教师,在评审过程中,评委发现他们二人论文证书标题一模一样,发证单位和日期也是一样的。毫无疑问这肯定是弄虚作假的论文证书。评委发现。立马把二人打入冷宫,当年他们二人都没通过。这位小学学科教研员参评三次才通过。

当年参评高级教师制度没有现在这么完善,发现弄虚作假材料,或学术不正,仅仅是淘汰,没有再追究其责任。放到现在,还要追究其责任。评委都是专业人士,非常清楚评审材料哪些地方能找到错误,大多数评委是公正、公平,是有正义感的评委,都是对事不对人。不过他们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研员要求要严格一些。评委不是白痴,不是傻子,职称评审材料中问题基本都能看出来,想浑水摸鱼过去是有难度的。因此广大教师职称参评时,还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把评审材料按照要求,准备好一点,内容丰富一点,准确一点




我当了十几年评委,应该说,一眼就看出来了,分情况对待:

1.如果候选人各方面都特别优秀,也可能会手下留情,但一般不会;

2.论文造假现象较多,多数是拿的杂志看上去很正规,也有统一刊号,但就是在CNKI等数据库查不到。正规的期刊,论文在CNKI都收录了,这种情况一般会杀一儆百;

3.学历造假,这一般是人事部门审核的,评委多数不管,但确实存在没有发现的,或当事人疏通了人事部门;

4.业绩造假,非常普遍,无法斟酌,都有单位盖章的,但的确很多很多。




敢在职称评审材料弄虚作假的人,其背景可想而知。评委即是看出来,也多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还会助纣为虐,敷衍其事。因为他们怎会去得罪顶头上司,没条件就给他们创造条件,尽力迎合上司。在我经历职称评定时,曾遇到过过此类情况。但我并不以偏概全,至今也希望有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秉公办事的包公再世。还职称评审风清气正良好环境,对弄虚作假者予以严惩。




一般会看出来的,例如发表的论文、课题等,有些评委会要求评委把造假材料的申报者直接列入黑名单,建议老师们在申报职称时还是不要弄虚作假,否则后果严重!这种情况也会在领导工作群里提醒的申报者,同时也要申报者签好双承诺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弄虚作假   评委   职称   材料   末尾   教案   学科   高级教师   校长   手段   证书   发现   教师   故事   财经   论文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