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毫无疑问是孟良崮战役,这场战役堪称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战役。

这种战役,双方交战没有最硬,只有更硬。

一方全力回防,一方拼死突入。

而在这次战役中,粟裕进行了前后五次策划,才促成了孟良崮战役的形成。

接下来,就以这五次策划,来看看这场硬碰硬的战役。

先来说一下背景。

话说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可谓大手笔,直接对各大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之所以国民党会在解放战争初期,进行全面进攻,是因为国民党当时占据这么几个优势。

第一,国民党兵多,不说别的,光国民党陆军就有八十六个整编师(或者叫整编军)、另外还有二百四十八个旅,光这些部队就有二百多万人。

除此之外还有特种兵,海军,空军等等,这些作战单位差不多也有一百五十六万人,再加上一些非正规军也有七十四万。

这么算下来,国民党的总兵力就已经达到了四百三十万。

而当时解放军的兵力,看没有国民党的兵力多,也就一百二十七万。

所以兵力相差较为悬殊,这也是国民党敢于发动全面进攻的一个底气。

第二点,就是武器好。

别的不说当时国民党,光接收日军投降,就接收了一百万日军,收缴的日军武器就有好多。

当然日军的武器还不算最好的,最好的是美国当时给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比如一百多艘舰船,九百多架飞机,什么坦克,汽车,火炮,枪支弹药等等更是多的厉害。

不仅如此,开战之初,美国也处处帮忙,给国民的提供海路运输,空军运输,前前后后将五十多万的国民的部队输送到了打内战的前线。

至于解放军,当时最好的武器,也就是缴获的日伪军的步兵武器,好一点的重武器也就是少量的迫击炮和山炮而已,至于军事援助根本就没有。

第三点,就是国民的当时统治着全国七百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更是高达三亿三千九百万,全部的大城市,交通线,所有的工业都掌握在国民党的手里。

所以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初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于是在历史上的1946年的六月二十六号,国民党就开始对中原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没有多久国民党就发动了全面内战,开始对其余的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

可让国民党没有想到的是,在随后八个月的作战中,双方光进行得比较大的战役,就有一百六十多次,这些战役,让国民党损兵折将高达七十一万。

至此国民党大批兵力被消灭,而扩大的占领区扩大的同时,国民党还需要大量的兵力进行防守。

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国民党兵力缺少的弊病就凸显了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就调整了策略,于1947年的三月份放弃了全面进攻,改成了重点进攻。

首先国民党集中了九十四个旅的部队,大约七十万的兵力开始对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放弃了进攻。

那么在山东解放区这个区域,国民党在徐州设立指挥部,总司令为顾祝同,调集了二十四个整编师,四十五万大军由南向北向根据地推进。

想要来个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企图将陈毅和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一举消灭。

当时的华东野战军就面临一个被敌人三面包围的一个形式,所以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负责指挥华东野战军的指挥是粟裕副司令。

在粟裕看来,想要将国民党这个围成铁通一样的局面给打破了,就得把敌人调动起来,拆散敌人,然后寻找机会将其击溃歼灭。

为此粟裕在一个月内,进行了五次策划,以期达到最终的目的。

最终在1947年的五月十三号,还真就从排着密集队形压过来的国民党部队中,看到了机会,作为正面国民党正面主攻力量的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突出出了攻击位置。

于是一场硬碰硬的战斗开始了,三天三夜的激战,七十四师被一口吃掉,国民党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接下来看看,这五次调动是怎样的。

第一次调动。

面对敌人像铁桶一样的包围态势,粟裕思考了许久,用了一招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经常使用的一招,叫围点打援。

怎么围点打援呢?

明着是冲着泰安去的,佯攻泰安,实际是用来吸引国民党整编七十五师,整编八十五师过去救援,在这两个师救援的过程中,寻找机会将这两个整编师一口吃掉。

具体做法,首先是用华野的第一,三,十这三个纵队,去围攻国民党相对比较薄弱一点的左翼。

这么做,就摆出一个态势,解放区准备将泰安的七十二师给孤立出来,然后一举吃下泰安。

局势这么一摆出来,预判国民党一下步的动作,应该是为了拯救这个被孤立出来的七十二师,势必会进行救援,那么七十五师和七十八师,就会被调动出来了。

这次进攻,宋时轮的十纵负责进攻泰安,三纵队负责在泰安南边准备打援。

这个整编七十二师也不好打的,是一支川军部队,老兵多,装备的是日式装备,最擅长的就是防守作战。

二十二号泰安的佯攻就开始了。

一直打到了二十四号的黄昏,泰安的外围阵地基本上就都被拿下了。

按理说,国民党想要救援的话,就会有动作了,对泰安实施救援。

但经过这么一番激战之后,顾祝同却按兵不动,继续他原定的策略推进,泰安的存亡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因为在顾祝同看来,当时的华野这么做,有点舍近求远的意思。

放着正面的新泰、蒙阴不打,去打泰安,这绝对是调虎离山之计。

好吧,这一招算是被顾祝同给看穿了。

这个时候,围点打援这一招就算是落空了,在泰安南边布置的一纵和三纵成了摆设。

粟裕看到这里,只能安排下一步作战,假打泰安就变成了真攻泰安。

于是在二十五号晚上,攻取泰安城的战斗就打响了。

二十六号上午,战斗结束,泰安被拿下,七十二师两万四千人,包括师长在内的一万一千四百多人当了华野的俘虏。

其余物资也缴获了不少,各种火炮三十七门,机枪五百多挺,其他枪支五千六百多支,各种弹药五十万发,汽车还有四十多辆。

这次调动,并没有将主要目标给调动出来,但战果还是有的。

接着是第二次。

这一招可以叫做声东击西。

首先放弃新泰和蒙阴两地,将第二、四、八、九这四个纵队转移到临蒙公路,这支部队是主要的出击力量,用来进攻国民的第一兵团的主力步兵。

目的是消灭一部分国民党的力量,打乱国民党的这次进攻计划,寻找战机,再做下一步的进攻。

但想要实施这一目的,还得将国民党的第二兵团给拆分出来,调到别的地方,这四个纵队的目的才能完成。

如何调动呢?

首先让第一,三,六这三个纵队,沿着津浦路南下,攻击国民党的侧后方,进攻的这个点是整编八十四师防守的宁阳县。

为什么是这个点呢?因为这里可以威胁到第二兵团的补给基地兖州。

补给基地受到了威胁,顾祝同可就不能坐以待毙了,不然就会像泰安那样给失守了。

到时候,按照一般的情况,顾祝同就会将第二兵团的主力部队,邱清泉的第五军调回去就进行回援。

这就相当于将第一兵团和第二兵团给拆开了,那么进攻第一兵团的四个纵队就可以放手去打了。

但这次战斗效果不是很好。

首先进攻宁阳县威胁第二兵团补给基地的队伍没有达成目标。

主要原因是,敌人一接战就退了,比如守宁阳的七十四师,见情况不妙,直接就弃城而逃,所以虽然拿下了宁阳县,只是消灭了一千八百多敌人。

战果不佳。

而主要任务夜袭第一兵团的四个纵队,战斗也不是很顺畅,战斗刚打响,敌人就快速地撤出了战斗。

当时第一兵团的司令汤恩伯一接到部队遭遇到了夜袭,直接下令部队退守,和华野夜袭部队形成了对峙。

战斗打到这里,战斗目的是没有办法达成了,所以粟裕就取消了后边的作战计划。

第三次策划。

前两次没有成功,只能说明敌人变得狡猾了,只能另外再找机会了。

这个时候,恰好出现了一个消息,华野从新泰撤出来之后,就被整编第十一师给抢占了。

粟裕又打起了新泰的主意,要一口吃掉这个整编第十一师,因为这个整编第十一师也是蒋介石的五大王牌军之一,对外号称“金刚钻”。

吃掉这个整编第十一师,也是很不错的。

于是新泰被华野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

这一次调集了第一,四,六,三整整四个纵队,要知道上次打泰安也就一个纵队而已。

整编第十一师的师长是胡琏,五月二号他占领了空城新泰,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随后他这就准备和第二兵团的主力邱清泉的第五军合兵一处,准备协助第一兵团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结果五月三号的早上,胡琏就发现他的第十一师,已经被华野的四个纵队给围了起来。

胡琏第一个想法就是呼救,向陈诚,向顾祝同,向更高一级的呼救。

那么更高一级的也不敢怠慢,毕竟这都是嫡系部队,于是第五军迅速就向着整编第十一师靠拢。

所以五月三号的上午,担任狙击的一纵就和第五军发生了激战。

一天下来,虽然第五军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大部分阵地都在一纵的手里,但华野预期的目标已经无法实现。毕竟这是两支王牌军,实力不容小觑。

华野想要一口吃下,还是很困难的。

所以就在邱清泉的第五军,第二天准备再打的时候,华野主动撤离了。

第四次。

这一次是敌人自己露出的破绽。

当时汤恩伯,想要占领沂水城,这个地方在鲁中南地区,是沂蒙山的腹地,同样是沂蒙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是一个交通枢纽,战略位置相当重要。

所以汤恩伯就打算派出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师去做这件事,抢占沂水挤压华野。

然后第一兵团的主攻部队,就开始扫荡华野。

那么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师属于桂系部队,打仗也是很厉害,抗日战争中一些重大战役都参加过的。

但国民党之间是有派系之争的,这一次这两支部队也想施展一下能力,所以命令下来之后,他们的推进速度很快,有些迫不及待的向华野挑衅。

结果就是他们脱离了铁桶一样的部署,非常显眼地暴露了出来。

既然自动跳出了,那就一定要打的。

华野这次出动了九个纵队,其中第二,七,八纵队是歼灭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师的主力,第一,四,九纵队阻击从东面来的援救敌人,第三和十纵队狙击北面来援之敌,特种兵纵队待命,作为机动的预备队使用。

所以这个架势,绝对是打算一口吃掉这两支敌人的部队。

那么吃掉了吗?

没有,连碰都没有碰他们,因为战场上的事情,总是在变化的,战略战法是要根据变化而变化。

怎么回事?

第五次策划。

敌人的第一兵团动了,他们要在五月十二号发起对华野的全面进攻。

而第一兵团的主攻部队将会是第七十四师,敌二十五师和八十三师作为辅助,打配合,直接攻打华野指挥部所在地坦埠。

在这种情况下,七十四师必然会凸显出来,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第一纵队已经和敌人交火了。

七十四师相比较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师可重要了很多。

因为就算是拿下了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师,国民党的行动依然不会停止,而拿下了七十四师,这次战役就算是出了结果,可以迅速改变战场的情况。

再加上第七十四师担任的中央突破任务,这支部队已经进入到华野主力集结的正面,华野根本不需要做太大的部署调整就可以对七十四师形成围攻。

七十四的装备是好,但七十四所处的位置可不好,都是山区,七十四的机动能力是发挥不出来的。

于是在五月十三号的时候,孟良崮战役正式打响了。

当时华野安排了五个纵队,一纵,四纵,六纵,八纵,九纵,共计十几万人,对七十四师进行了围攻。

战斗打了三天,到了十六号下午,整编七十四师三万两千多人,被全歼。

这次战役,也直接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消灭华野的作战企图。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解放战争中最硬碰硬的战役,应该是孟良崮战役,当时我军就有“砸碎珍珠换玛瑙”和“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说法,足见当时战斗的凶险和惨烈。

孟良崮上被全歼的74师有多厉害?我们可以从他们以往的战绩中看得出来。

抗日战争中,整编74师的前身74军,是真正的抗日铁军,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项战役,先后有俞济时、王耀武和施中城三任将军。俞济时时期,74军下辖两个师,一个是俞济时的51师一个是王耀武的58师。俞济时是凭借老蒋的裙带关系升上来的,而王耀武则是通过实打实的战功上来的。1939年俞济时升为第十集团军副司令,王耀武成为军长,余程万57师划入编制,51师师长是李天霞,58师则是廖龄奇。

74师的最精彩一战,是上高会战,当时74军死守云头山、白茅山阵地,使得日军无路可逃,最终日军连34师团长都被击毙。这一战,让王耀武得了青天白日勋章,也让74军成了五大攻击军之一,一水的苏联装备。抗战后期,王耀武升任24集团军司令,为了不让副军长李天霞顺利升任军长,王耀武特意把74军衍生出来的100军军长施中城调回来,74军军长的位置,留给了资历并不高的前58师师长张灵甫。

抗日战争胜利,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为师长,这支军队很快成了进攻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军。这一切注定了他的败亡命运。

从1946年6月开始,74师为主力的国军先后发动离淮阴战役、第一次涟水战役、第二次涟水战役,粟裕所率领的华中野战军在74师打击下损兵折将,最后丢失了整个华中根据地,退入了山东。

这时候,张灵甫立功心切,继续勇往直前进攻解放区。当时的解放区已经实行土地改革,地主和村霸被赶走,张灵甫和其他国军将领就组织那些地主和村霸形成还乡团(还乡团这个名字是张灵甫本人首创的)。还乡团在国军正规军掩护下,在解放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组织土改的农民和干部,大量遭到了点天灯、活埋、砍头、剥皮等惨无人道的酷刑。而解放区的老百姓,自然把这笔账,算在了张灵甫头上。

张灵甫进驻坦埠和孟良崮一带时,发现当地老百姓坚壁清野,所有的粮食和工具都藏了起来,就连水井都用石头填满。孟良崮多石头少水源,地形复杂、怪石嶙峋、易守难攻,解放军被躲在石头背后的74师军队不断击中,伤亡惨重。

当华野六纵在司令员王必成带领下不断向孟良崮上的国军发起进攻时,山坡上爬满了解放军战士的尸体。74军依托坚固工事,使用水冷式重机枪构建起无法逾越的火力网。所幸的是,孟良崮太高太陡,74军的12门105毫米榴弹炮没有带着,要不然攻坚部队的伤亡不知道要承受多大的伤亡。

国军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根本不缺子弹,却没想到最后因为缺水无法开火。在收割了一片片解放军战士生命后,国军的已经没有水为枪管制冷,只得解开裤子尿尿,最后尿也没有了,马克沁就哑火了。

国军躲在嶙峋怪石背后,不断向解放军射击,解放军成片成片倒下,而国军外围也由蒋介石严令新泰之整编11师、蒙阴之整编65师、桃墟之整编25师、青驼寺之整编83师、河阳之第7军和整编48师火速向74师靠拢,并急调第5军、整编64师、20师和9师兼程驰援,集中外线10个整编师(军)与解放军决战!

最后,仰攻的解放军尸体铺了六七层,就是拿不下孟良崮。几名调转枪口的74师解放战士自告奋勇,用强大的火焰碰射器覆盖孟良崮的所有石头,74师不少士兵被烧成火球滚落山崖,更多则是丢下枪走出工事,向解放军投降。

在孟良崮最危险的时候,华野副司令员粟裕通告全军“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孟良崮,只要张灵甫!”陈毅元帅则是直接向负责攻坚任务的几个纵队司令员叶飞、许世友、王必成和陶勇等人说,必须在5月16日拂晓之前拿下孟良崮,否则整个华野有可能会被国军合围甚至全歼!

当拨通华野一纵司令员叶飞的电话时,陈毅元帅这样说:“叶飞啊,山东解放区的安危决定于能否在1天之内歼灭74师。你们要不惜代价尽快拿下孟良崮,哪怕拼掉2个纵队,也要完成任务。”而蒋介石则是警告外援国军,说“如有萎靡犹豫,梭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致共匪漏网逃脱,定必以畏匪避战,纵匪害国延误战局,严究论罪不贷!”最后,25师距离孟良崮只有5公里,已经能听到解放军发起总攻的炮声,而83师也不惜伤亡,占领孙祖、桃花山等阻援阵地。

国军的疯狂冲锋太晚了,最终张灵甫还是被打死在了孟良崮的无名山洞中。同时,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等将领被击毙,74师参谋长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51旅旅长陈传钧、57旅旅长陈嘘云被俘。

1947年5月,国军对解放军的全面进攻仅仅才不到一年,天下第一师的74师就遭遇团灭。而华野方面,也付出了数万人的巨大伤亡。孟良崮之后,华野无法发动对国军的大兵团围歼战。

一切都是值得的,“砸碎珍珠安玛瑙”,张灵甫74师,这个国民党反动军队王冠上的珍珠被砸碎了,换来了华野第一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第九纵队等主力纵队的浴火重生,后来这四支军队后来发展为20军、23军、24军和27军,即使在数百万规模的解放军全体中,也是响当当的王牌军。




我们知道蒋介石手上有五大王牌主力,不到关键时刻是不会轻易使用的。1946年秋,为了夺取我解放区重镇济宁,蒋介石不惜下血本同时出动了胡琏的整编11师和邱清泉的第五军这两支王牌部队,同时向巨野和郓城进攻,企图打通菏泽至济宁的交通线,最后与其他部队对刘伯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形成合围。

胡琏是一位优秀的防守型将领,有“狡如狐猛如虎”之说,抗战之罗店和石牌之战可谓打出了名声;而邱清泉是一位进攻型将领,外号“邱疯子”,抗战之昆仑山和龙陵之战都是代表作。面对这两股强敌的步步逼近,刘伯承不管先打那一支终究都是一场硬碰硬的战役,而按军委的意思就是两支强敌都打,对其进行试探式进攻先摸一下对方的底子。

蒋介石下达进攻命令后,胡琏的整编11师突出于巨野以南的章缝集地区,而邱清泉的第五军则位于龙堌集附近。刘伯承得知这两支强敌的动向后做出了战略部署,一是巧设阵地诱敌深入,再集中兵力围歼胡琏的整编11师各部;二是以一个纵队采取机动防御作战,诱使邱清泉第五军和胡琏部拉开距离,最后在龙固集将邱清泉牢牢牵制住,为围歼章缝集的胡琏部争取时间。

龙堌集十几里处的观音集一带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前沿阵地,当时邱清泉第五军先头部队第第十九师部,率先向负责阻击任务的陈再道二纵队十四团发起了猛攻,观音集处的一个小村庄瞬间一片火海,巨野之一场硬碰硬的战役也至此拉开了序幕。

陈再道的二纵队采取刘伯承的策略就是巧设阵地,在运动防御中慢慢消耗第五军的力量,首战邱清泉就损失了七百余人令其暴跳如雷,双方经过五日的激战过后,邱清泉依然没能突破陈再道固守的龙堌集。此时章缝集一带的枪声仍未打响,警惕性很强的胡琏似乎嗅到了危机,迟迟不进入刘伯承的预设阵地,而龙堌集已经打了五天,二纵队已经很疲劳,再硬碰下去战线随时会有崩溃的风险。

胡琏不愧是战场老手,虽然龙堌集一带与邱清泉激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非常的惨烈,但是明显兵力过于单薄,胡琏察觉到了刘伯承有集中兵力合围他的企图。因此,非常谨慎的胡琏立即下了停止行军的命令,并且依据有利地形修建起了防御工事,构建了相互交叉的火力网,等待刘伯承主动来进攻,如果刘伯承此时不来进攻,等到邱清泉拿下龙堌集之后便可以与之会合,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后再奋力反击。

而此时的刘伯承已经不能再等,决定趁胡琏立足未稳之际,星夜兼程主动出击,开始向章缝集隐蔽移动以对整编11师各部进行分割穿插包围。王宏坤的六纵队率先出击,试图切断胡琏11旅与其他部队间的联系,没想到扑了个空,胡琏这只老狐狸像一只刺猬一样将部队缩成了一团,不给对手见缝插针的机会。

当胡琏发现刘伯承已经对其形成了合围之势后,胡琏凭借着有利地形和强大的美式装备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决定在章缝集与刘伯承来一场硬碰硬的大决战。经过五日的交手后,王家垓王宏坤的六纵队和章缝集村落陈锡联的三纵队及杨勇的七纵队打得异常激烈,但始终都没能有效突破胡琏构建的防御圈,双方打得难舍难分。

战争进入了僵局这是刘伯承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以致于战后刘伯承在总结时说道:“未能大踏步进退调动迷惑敌人,使其暴露出弱点,结果反陷于被动,这种打法甚为不智。”而此时负责进攻龙堌集的邱清泉第五军已经分出兵力增援胡琏整编11师,有序的撤出了战场,刘伯承也不再恋战下令各部脱离战场。此战双方伤亡大抵相当,刘伯承与国民党胡琏和邱清泉这两位悍将的硬碰硬之战就此结束。




血战上甘岭,秦基伟对战范弗里特。

说这一仗是硬碰硬,就是说双方这一仗没有什么计谋发挥的余地,完全是斗志对斗志,火力对火力,战术对战术的较量。

战役打了43天,就是在3.7平方公里的两个山包和周边山头上,双方投入的兵力达10万以上,伤亡合计4万多人!一平方公里要伤亡一万人,这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比不上的,也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惊人的索姆河战役(240平方公里伤亡134万人,每平方公里5600人)。


整个战役中,范弗里特指挥联合国军发射了190万发炮弹外加5000枚炸弹,志愿军则发射了45万发炮弹,这是什么概念?美军在二战中最惨烈的一仗,打了三个月的冲绳岛战役,消耗的炮弹才210万发。上甘岭每2平方米的土地就要挨一发炮弹,难怪树木全部炸光,石头炸成石粉,山头整个削平!

由于敌人的火力占绝对优势,志愿军在战役初期损失巨大,后勤遭到严重困难,坚守上甘岭山头的志愿军没有吃的,也没有水喝,只能喝石头缝里渗下来的雨水,一开始后方组织运送咸萝卜,但是咸萝卜吃多了不解渴还拉稀,于是改为运送苹果,但是在雨点般的敌人炮火下,运输人员把物资运到坑道里非常困难,有时候牺牲了几个人,只送进去一个苹果,那个苹果在二十几个人手里转了一圈还没吃完。


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由于“联合国军”的火力空前猛烈,志愿军守军两个连在第一天就伤亡殆尽,志愿军第15军45师迅速组织增援,与敌人反复争夺表面阵地,打到10月20日,第45师即已投入近80%兵力,伤亡3500多人,而美军进攻部队两个团伤亡率接近70%,不得不由韩国军队替换。后续的36天中,双方不断增加兵力投入,使得上甘岭成了绞肉机,成了东方的“凡尔登”。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涌现了以黄继光,孙占元,胡修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战斗英雄,由于志愿军的战术是白天失去的表面阵地天亮之前必须夺回,不给敌人巩固阵地的机会,许多战士为了抢时间英勇牺牲,如龙世昌烈士为了炸毁敌人的暗堡,把爆破筒塞进敌人射击孔后直接用胸膛堵住了射击孔,与敌人同归于尽,赖发均烈士带着手雷整个人扑在敌人地堡上,将敌人炸上了天。

狭路相逢勇者胜!作为守方的志愿军将反斜面+坑道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即敌军在往我方阵地仰攻时,随时受到我后方炮兵的轰击和斜面阵地火力打击,攻上阵地后,又受到我方反斜面阵地火力打击,即使占领表面阵地,我方则退入坑道继续作战,夜间发动突击夺回阵地。因此,联合国军的伤亡比志愿军更加惨重。


到11月24日,“联合国军”付出了25000余人伤亡的代价,最终只攻占了几百平方米的一块阵地,不得不于11月25日停止进攻,上甘岭战役最终以志愿军的胜利而告终。秦基伟将军和第15军也以此战名垂青史!




孟良崮战役是20世纪中国战争史上最传奇的硬碰硬战役,华东野战军用27万的弱势兵力对抗国民党45万人,在国民党重兵云集的狭小空间里,三天时间全歼张灵甫的74师,彻底扭转华东战局,而粟裕也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继白起、成吉思汗之后,最擅长打歼灭战的战神。

孟良崮战役背景

1947年,蒋介石调集兵力开始对山东和陕北地区进行重点进攻,由顾祝同在徐州坐镇指挥,由汤恩伯、王敬久和欧震三人组成的机动兵团,目标是全歼华东野战军。

国军将领并不是酒囊饭袋,都在战争过程中不断成长,这次山东国军就吸取以前被分割歼灭的教训,现在选择“集中兵力、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20字战斗方针。

在双方兵力对比上,国民党军有24个整编师,其中以74师、11师和第5军三个主力部队作为重点骨干,人数在45万以上。华东野战军共有9个主力纵队,外加一个特种兵纵队,人数是27万人。

从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华东野战军处于弱势,这也是为什么在合围孟良崮时粟裕命令地方武装要帮助主力纵队牵制一部分敌人,因为兵力实在差距太大。

张灵甫的74师

张灵甫所在的74师被誉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是在原来74军的基础上整编形成的,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成绩最辉煌的国民党军队。

74师在抗日战争期间参与了很多大型会战,比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就连日军对74师都不敢小觑,美军顾问团也夸赞说“国军只有74师能打”。

在张灵甫之前,74师(军)曾历经三任军长,分别是俞济时、王耀武和施中诚。在这3人领导下的74军,以王耀武时期最为出名,在抗日战争中打出“74军抗日铁军”的称号,同时74军也被授予军中最高荣誉——飞虎旗。

粟裕战场调兵苦寻战机

面对战术换成猬集意识且战斗力强的国民党军,粟裕感到这次非同寻常,能够消耗歼灭国民党军的机会减少很多,如果一旦歼灭不顺利,围歼部队将会成为国民党军的嘴边肉。

粟裕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稳定战局等待时机,二是积极行动来吸引调动国民党军。粟裕想要在运动中寻找到有利战机,盘活华东战局,这也是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前频繁调动的原因所在。

粟裕共制定了5次大型调动国民党军队计划,由于华东野战军时而东,时而西,让国军疲于奔命,让国军将领逐渐放松警惕,据统计,在华东野战军的调动下,国民党军队的行军距离超过1000公里。

在粟裕的调动计划中,国民党军还是露出一些破绽,比如在4月26日,华野攻克泰安歼灭72师主力;在5月3日,华野包围国军整编11师,但因条件不成熟而放弃围歼。在调动敌军过程中,华野六纵隐蔽潜伏鲁南,在敌后待命,这次待命为粟裕日后围攻孟良崮,埋下最精彩的伏笔。

5月10日,粟裕正准备攻击国军右翼部队,11日却收到报告说华野9纵受到74师的主动进攻,敏锐的粟裕立即停止进攻的战斗命令,迅速要求搜集74师进攻的相关信息。

11日晚,粟裕就通过情报获得74师所在的汤恩伯兵团的行动部署。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是情报部门的功劳,然而现场指挥官的判断更为重要,因为史上曾不止一次出现被假情报欺骗的惨痛教训,此时的粟裕面临很大压力,最后粟裕还是凭借自己的战场判断果断决定接招。

生死线上的较量

汤恩伯兵团的作战部署是:以张灵甫的74师作为核心主力,对华野进行犹如一把利剑的“中央突破”,其余部队在74师的两翼和后面进行兵团掩护。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此时就要彰显不同指挥员之间的差异,按照常理,华野应该避其锋芒,但粟裕经过慎重思考后,做出惊人决定:以华野主力的“中央突破”迎战国民党军的“中央突破”。

粟裕下定决心经历了多少挣扎,已经不可得知,但后来毛主席曾经对粟裕说“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第七十四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在粟裕改变战术时,下面的部队正在准备打7军和48师,收回原命令,下达惊人新命令,华野各部并没有迟疑,因为华野将士跟随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早已习惯粟裕的指挥风格和歼敌意志。

粟裕对华野此次围歼战进行详细的部署,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会扭转战场胜败,高手过招,胜败就在一线之间。

粟裕将距离较近的第一、第四、第八和第九纵队,从国民党军74师的两翼进行穿插,上演一次刀口舔血的“猛虎掏心”。这四个纵队将74师与外围的国民党25师和83师分割开来。

之前在调动国民党军时隐藏在敌后鲁南地区的华野六纵此时像一把出鞘的利剑,一日夜的急行军奔袭张灵甫背后的垛庄,此举至关重要,标志着对张灵甫74师的彻底包围。

当时六纵司令员王必成收到的是粟裕严令:在14日务必赶至垛庄。王必成接到这样的命令,难掩心中的兴奋,因为他和张灵甫在两次的涟水之战中结下大仇,当时张灵甫攻破涟水,王必成被警卫员强行架着撤退。

涟水的丢失,当时陈毅要将王必成撤职查办,幸亏粟裕出面力保才改为留职检查。所以王必成接到粟裕的命令,二话不说立即执行,准时到达指定位置,彻底关上张灵甫的后退大门。

再说74师张灵甫,战场情报对于双方都是公平的,华野大规模的调动部队不可能躲过张灵甫的眼睛,并且张灵甫很快就明白粟裕要围歼自己的计划。

粟裕包围张灵甫需要时间,而张灵甫却根本就没打算要跑,他想要将计就计,这次终于可以和华野进行正面决战。要想明白张灵甫的策略,需要俯瞰整个山东战场。

在最中心是张灵甫的74师,外围包围张灵甫的是粟裕的华野部队,在更大的外围是国民党军的40多万军队。因此,张灵甫想要实现“中心开花”,也就是自己作为诱饵,利用外围的国民党军包围粟裕的华野,然后内外夹攻彻底击溃粟裕。

张灵甫的想法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为外围部队离74师都不远,最近的只有10公里,最多需要坚持三日,必定能够形成合围,所以张灵甫选择在孟良崮固守等待反击。

蒋介石看到张灵甫驻扎孟良崮后,立即明白张灵甫的意图,蒋介石对合围部队下达死命令,若有人贻误战机,严惩不贷。

孟良崮大决战

对于粟裕来说,虽然已经布置阻击增援之敌,但终究力量有限,在战场的西面和西南面,粟裕手上无兵可派,已经将地方武装都用上了。因此,粟裕必须在三天之内拿下孟良崮,否则就腹背受敌。

孟良崮战役是异常真正的硬仗,首先是张灵甫的74师战斗力很强,清一色的美式枪械装备,在马克沁式机枪的火力掩护下,华野攻坚部队伤亡惨重。

孟良崮这里的石头多为花岗岩,坚固异常,为张灵甫的居高临下的火力压制提供很大帮助。华野战士的尸体在地上铺了好几层,就在最艰难的时候,粟裕下达了死命令,必须拿下孟良崮。

张灵甫的美械装备很多是水冷式,但是孟良崮这个地方偏偏缺水,并且当地百姓很反感国民党,自发进行坚壁清野,水井都用石头填满了。

百姓为什么会反感国民党?当时山东解放区已经进行土改,地主都被驱逐,农民有了土地,而张灵甫组织地主重新回到这里,还取名为“还乡团”。

更为幸运的是,由于孟良崮地势陡峭,张灵甫很多的重型装备没办法运到山上。最终华野战士用鲜血开路,成功在国民党军合围之前攻上孟良崮,在山洞中打死张灵甫。

结语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硬仗、恶战,更是一场险仗,命运的天平随时都会偏向另一边。

有人说国民党军将领故意救援迟缓,其实并不正确,李天霞确实出工不出力,但是黄百韬和胡琏等人可是拼了命地前来救援,多亏外围的华野阻击部队,为攻下孟良崮赢得时间。

就在即将攻下孟良崮的同时,黄百韬在孟良崮的北边已经近乎攻破粟裕的天马山防线,幸亏当时有一个营的兵力从此经过,并且营长能够听从临时指挥投入战斗,补上防线缺口,否则这场战役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要感谢战神粟裕的果敢指挥,最后以陈毅元帅一首诗来结尾: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上甘岭   战役   泰安   野战军   解放区   硬碰硬   纵队   志愿军   国军   兵力   兵团   伤亡   国民党   阵地   将军   部队   敌人   两个   战争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