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中为何有夏朝的说法,却没有华朝的说法?华夏的“华”是从哪里来的?

抱歉看到这么久才回答。



个人认为,华夏的华,并非名词,而是形容词。就是华字的原意是花萼,引申为光辉的,美丽的,华丽的,花一样的,诸如此类意思吧。华不是个朝代,是用来形容夏的。

人类的历史始于创造神。就在文明火种只欠成熟文字体系,即将点燃之际,华夏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地区一样,经历了一场大苦难,那场可能是极端气候变化引起的大洪水,记载见于各大文明的创世神话传说。

而华夏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同是面临灭顶之灾,我们没去求诸鬼神,在上帝的帮助下造方舟漂流,而是帝王命令一个名叫禹的凡人英雄挺身而出,继承他父亲未尽的事业,集结全氏族之力,团结途中一切遇到的同类,踏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给华夏挖出一条母亲河,把洪水送入大海,因为这样的高于社稷之功的江山再造大功,他被尊为三皇五帝的最后一位,同时也中华第一个广域王朝夏朝的奠基人,被人们改称大禹。

如果我们以历史的视角来读解这段神话传说,就很有意思了,因为这就是华夏中夏的由来。把这个时代称之为夏,始见于周人的尚书,逸周书,竹书纪年等存世典籍。

启或隔了一代的周人之所以称这个朝代为夏,可能是因为大禹那惊天再造的丰功伟业,让大禹的儿子,或者反商而尊禹,同样把九鼎视为王权象征的周人只能用这个字来称颂他建立的朝代了。

另一个可能,从对甲骨文的考古研究中我们发现,商人称自己为大邑商,天邑商,而甲骨文中应该有的夏字,却始终未找到。

但有一个叫西邑的敌对势力却频繁的出现在甲骨文中,还是很强大,商王对西邑很紧张,总见念叨: 我要出门跟西邑打仗了,能不能打赢啊?我去打西邑,占卜说能赢,真赢了,俘虏多少人……西邑怎么怎么了没少见。这个商人眼中强大又阴魂不散的高级副本,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甲骨文以外差不多所有的史料都记载,商汤伐夏桀以后,夏桀的儿子带领残余部族,先南后北,兜了一大圈才逃出中原,在草原上扎根下来,史称夏后氏,是匈奴的前身。而甲骨文中西邑的活动范围,和后世的匈奴,不能说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有没有可能疑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金文学家们认错了?所谓的西邑这两个字,其实就是夏字呢?

亦或是,是周人把商人口中的西邑,合成了一个字,夏呢?总之如果西邑就是夏,那甲骨文上卡在西邑说不通的地方就都说得通了,对不上的地方,也就能对上了。

商人来自夏的东方,把自己称为大邑商,把夏称为西邑,继而把被自己推翻赶跑几百年了还阴魂不散的夏后氏仍称为西邑?或者对夏这个朝代的名称从未改变过,不论是夏代当时,还是有商一代,都一直称为夏,甚至商把夏后氏逃到西北以后建立的势力也仍称作夏?毕竟商周的先人,都是大禹手下的功臣。不得已而伐夏桀,伐一独夫而已,也不至于否认大禹和夏朝的全部。

所以只因现在的我们是甲骨文的半文盲,把夏字错认成了西邑两个字,其实仅仅是商周文字书写的演变而已?相反夏后氏是周人为了区别桀之前的夏王朝和桀以后的夏朝残余势力新造出来的一个名词,和商人对这股势力的称谓不一致呢?因为匈奴从东周至东汉也一直是中原威胁,不可能在战国末期就突然从石头里蹦出来了吧?

联想联想明朝和北元的关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对奴隶有近乎无尽需求,武德充沛,东征西讨四处扩张的商朝,不可能和近在咫尺的仇敌后代部族没有任何交集的。如果夏后氏在甲骨文里一直被商称之为夏,被西周称为夏后,这不就说得通了嘛。

当然只是推测,得不到强有力的考古实证。但愿有生之年,殷墟甲骨文和贯穿夏后期商早期的二里头(个人相信,二里头就是斟郇,少康之都)能有这方面的新发现吧。

对夏的猜测,大概就这样了。解释了夏,那为什么又自称华夏,就很好解释了。商反夏,而周反商尊禹,周后面的秦是夏内部权力斗争的失败者,相传大禹指定的继承人,伯益的后人,商代的大贵族,周代的养马人,在西周中后期建立起来的诸侯国,既怀念商,又自视为禹的正统继承人。所以从动不动就称颂三代之治(鸟生鱼汤中的尧舜禹)的周公开始,周公制礼之后,中华文明迅速成熟,步入辉煌,而人们把周代初期的煌煌文治映射到代表遥远美好回忆的禹夏,夏人逐渐成为周人自称,这和白居易的汉皇重色思倾国是一个道理,到了春秋乱世,挣扎的人们开始求变求治,所有人都在称颂怀念周公和尧舜禹汤,褚夏,褚华开始见于文字,经过周公的精神门徒孔子及儒家的论述和放大,三代之治越发光辉,总得有个词来形容那个黄金时代吧,桃之夭夭,妁妁其华。还有比华更合适的吗?

所以结论是,华夏是我们的先人,我们的文化英雄们,周公孔子,诸子百家对自己辉煌而伟大文明的骄傲自称: 美丽而伟大国家,光辉而灿烂的文明,孔子唐代的后人孔颖达,就在其著作中毫不掩饰的自矜: 我有衣裳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

只有辉煌才能理解辉煌,毕竟考虑到儒家对人思想的长期禁锢,服饰礼制文化在当时就象征着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用以传授教化万国,或许只有在强盛的汉唐,这个解释才一语道破了我们的先人,环视着疆域之外的边荒,俯视着那里的蛮夷,怀着怎样的自豪和骄傲,称自己为华夏中国。




华与夏的解释很多,但最初应该指地名。华应该来源于华山,华山之华应该来源于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玫瑰花。所以,考古界有句名言:“华山玫瑰燕山龙”。夏有的解释为夏朝,那为什么叫夏朝?还是源于地名。杨雄《方言》“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史记·吴泰伯世家》“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秦地的歌就是夏声,秦地是周人旧地,所以周秦旧地称为夏。而范文澜说的更明白,《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西部地区称为夏,夏有雅正大等义。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就是雅诗。东方齐鲁卫等大国诸侯本是从西方(陕西)迁过来的,所以称东夏,东西合称诸夏”。而周人自称华,也自称夏。所以华夏是周人周地的指代。




华阳国发展到禹夏的神州大地就是华夏!不敢研究华,一研究就会把中原派的骗局给揭穿……封建王朝2000多年来隐藏的秘密也就爆光了!!!




黄帝前尚中,从而得一个“中”辞,其遗迹保留在军队行军阵式的中军上,即:前先锋部队,后殿后部队,左右两翼部队,大本营的中军部队。而河南人口语的好.可以.对.赞成等都可用中替代。现知的中塬.中州.中原都是尚中遗迹。

黄帝入驻中塬,居地前立轩辕门(日本保有沿用着,中国本土改为牌楼牌坊),又因黄帝与驯虫部族通婚,从而穿蚕丝丝织品,两式得“华”辞。由是中华形成。

大禹治水后禅位于外人,禹儿子杀其人,继父位,立号为夏。从而得“夏”辞。由是华夏形成。

汉朝后崇混顿信女娲用洪畴九范者定名汉族,而得“汉”辞。自此后无辞再形成。

因,中.中华.华夏.汉.汉族共五式满,而不再添加。

赞议一下,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个人观点:第一认为,华指繁荣的意思。木之为华,草之为荣。木生火于炎,炎帝一生科研草药一术。所以第一认为华指当时炎帝部落。夏指昌盛的意思,四季春之复苏,夏之昌盛。黄帝也是中国第一个把这片土地带进文明的人。二者合一,华夏之地,炎黄子孙。第二认为,华依旧是繁荣的意思。夏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当然希望夏朝永久繁荣昌盛了。个人偏向第一认为,古人当然希望生存这片大地繁荣昌盛而又不忘先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夏朝   华夏   大邑   炎帝   大禹   儒家   华山   孔子   中原   部族   甲骨文   匈奴   先人   黄帝   商人   说法   民族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