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刘备先从刘表后侵刘璋,为什么有的人仍说他仁义仁慈?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仁义是对责任的担当精神、对自己的克制能力和不断向前的奋斗过程。从这些角度考虑,刘备是符合要求的。

第一、刘备主动参军,征讨黄巾起义,是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担当。

当时汉室衰微、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要想结束动乱,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只有结束战争。刘备作为皇室后裔,选择了镇压黄巾,兴复汉室,这无可厚非,也体现了刘备勇于负重致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第二、扶困济危,刘备身体力行。

北海被管亥包围,太守孔融向刘备求救。刘备只是一个县令,兵少将寡,却并没有托词不去,而是兴高采烈地前去营救北海,丝毫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和进退。为了不辜负孔融的希望,刘备还向公孙瓒借兵。由此可见,刘备是真心实意地救助危难之中的北海,而不是敷衍了事的。

第三、为了匡扶正义,刘备义不容辞奔赴前线。

董卓执掌朝廷的政权以后,倒行逆施,任人唯亲,残民以逞;搞得天怒神恶,民怨沸腾。曹操召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刘备不顾自己的弱小,自然参加盟军,并积极表现,多次打败董卓的军队。在需要自己挺身而出的时候,刘备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弱小而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而是勇往直前,义不容辞。义之所在,刘备不避艰险,不计得失成败,只管一心向前。

第四、面对强权,刘备抗争到底,绝不退缩。

曹操为报父仇,带兵攻打徐州,并扬言要屠城。徐州太守陶谦向刘备求救,面对曹操的数万大军,刘备迎难而上,只带着三千兵马,就前往徐州了。曹操实力庞大,执掌朝政;又反复拉拢刘备,但是刘备依然不为之所动,坚决扛旗反曹。刘备如果跟着曹操,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反曹则可能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一点刘备不会不知道吧?但是刘备却选择了同曹操势不两立,就是因为曹操的残暴不仁。

第五、面对巨大利益的到来,刘备做到了努力克制自己。

1、陶谦三让徐州,刘备都推辞不受,直到陶谦病危,刘备才在众人的推举中接手了徐州。

2、刘表临死前,也委托刘备接管荆州,以抵抗曹操。但是刘备不忍心乘人之危,结果荆州被蔡瑁献给了曹操。

第六、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远大抱负,刘备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一次次地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只要生命不息,就奋斗不止。

从对抗曹操开始,刘备遭到了无数次的失败,然而他都没有颓废,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又一次次地东山再起。强大的曹操,硬是没有打倒弱小的刘备。

仁慈则是具有慈悲心,对人处事心慈手软的意思。这一点刘备更是确凿无疑的。

第一、对于下属的错误或者是工作上的失误,刘备大多时候都是宽大为怀。

1、张飞丢了徐州,刘备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安慰他说徐州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地盘,丢了就丢了,无所谓。

2、黄权投降了曹丕,刘备也没有追求其家属的责任。

第二、刘备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的爱戴,并因此感化了刺客。

刘备担任平原令期间。得罪了豪强。豪强就派一刺客前来刺杀刘备。刘备浑然不觉,对百姓爱护有加、对刺客也诚恳对待;刺客深受感动,就把自己的身份和盘托出,并表示放弃刺杀计划。

第三、刘备每到一处,都贯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衷。

刘备担任过安喜县尉、平原令、徐州牧、新野牧等地方官职,每到一出,最后都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每次他离任的时候,老百姓都恋恋不舍。

刘备被曹操进攻,逃离新野、樊城的时候,十万百姓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刘备当时眼看百姓被曹兵蹂躏,觉得自己连累了百姓,竟然想要自杀谢罪,以使百姓得到解脱。

第四、刘备对于人才都是礼贤下士,这也赢得了士者之心。

像:为了请诸葛亮下山,刘备三顾茅庐;为了得到黄忠的归顺,他亲自登门拜访;张松来访,他派赵云出城三十里迎接,并亲自到馆驿迎接……

第五、刘备对于竞争者宽宏大量,从不赶尽杀绝。

1、吕布来投,他明知吕布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为了道义的担当,他还是收留了吕布。

2、对于荆州四郡投降吧太守,刘备基本都是留用。

3、对于刘璋的归宿,刘备也妥善安排。这个方面,刘备就比曹操做得要好得多了。

刘备投奔刘表,是为了联合刘表对付曹操。刘备夺取了西川,也是为了兴复汉室,实现《隆中对》的战略构思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他要兴复汉室,就必须要有一块根据地。刘璋投降以后,刘备待之以贵宾之礼,这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也体现了刘备的仁至义尽。

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说:

“人君之德,以刘备为最美。”

我觉得,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虞世南的评价吧。让我们最后回顾一下刘备给刘禅的政治遗嘱: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历史上有六百多位皇帝,要求继任者一定要做个好人的,恐怕只有刘备一个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刘备的仁义和仁慈?




引言:刘备不管在《三国演义》还是在正史《三国志》的记载,都是个非常仁义和仁慈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每个人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也无可厚非。摒除个人的主观因素,看看正史里记载的真实的刘备。

刘备的在荆州的仁义之名世人尽知

01.在刘表病重之时,欲把荆州托付,刘备以不忍相夺所拒绝。裴松之表示刘表之言不可信,确实刘表一直钟爱幼子刘琮,还有长子刘琦尚在,断然不会把荆州基业托付给刘备。刘表是试探刘备的,但刘备表现得很从容,不管是刘表还是其他人包括诸葛亮劝说刘备接管荆州,刘备都是以不忍夺宗亲刘表的基业为由拒绝了所有人。

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

02.刘备在当时寄居于荆州,拿下荆州,就有和曹操争夺天下的资本,但刘备并没有,在得知刘琮刘琮降曹,也没有过多的言语去指责,而是自己路过刘表的墓碑之时,泪牛满面而去。

03.在刘琮投降后,刘备在当阳遭到曹操的追击,荆州的百姓和官员主动跟随刘备去江陵,行军缓慢,有人建议刘备轻骑去往江陵,刘备不忍抛弃这些主动跟随的百姓,要与大家共存亡。

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刘备的仁义不代表是庸碌无能

刘璋与刘备各有所需,刘璋请刘备入蜀抵挡张鲁,刘备也想图谋益州。前期两人和睦,后来因为乐进与关羽在青泥对峙,曹操征讨孙权,刘备要回军相救,刘璋给刘备的兵力只有四千,粮饷皆减半。因张松勾结刘备之事被泄密,刘璋与刘备关系破裂,刘璋派兵不放刘备回关,刘备生气开始攻打刘璋,直至刘璋投降。

从这里就有分歧了,刘备是在欺凌刘璋,这一点我的看法是赞同的。我想说的是刘璋也是无能,占据西川之地,兵精粮足,却输给了刘备。就算刘备不取益州,曹操接收完汉中后,也必定会去取西川。说刘备欺凌刘璋,不如说刘璋欺负刘备,刘璋很是无能昏庸,不能守其土,无恩德施于百姓,早晚必亡。

01.刘备入川之时,并没有急于拿下刘璋去吞并益州,而是循序渐进,先树恩德,收买人心,再慢慢图谋益州。益州在刘璋的手里,只能等待灭亡,但在刘备手里,却可以起死回生。这一点上刘备的仁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02.刘备不是心狠手辣之辈,如果是,或许在与刘璋第一次在涪城见面之时,就会杀了刘璋,而不是等待了数年,慢慢的再找寻时机。

03.刘备也不是庸碌之辈,面对益州,刘备不得不取,不取刘备很难再有立足之地,更别去想北伐曹魏,恢复汉室。

结语:在刘备成就大业之前仁义之名为刘备招来了众多的人才,在面对益州之时,狠辣决绝的刘备也不会再妇人之仁,该取则取,这样的刘备方可称之为英雄。

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待的呢?我是紫气东来,感谢您的阅读。




《三国演义》中,刘备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仁德”,其实如果仔细来分析,他明显分为了前后两个形象。

“仁义”的口碑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请了一个好公关——诸葛亮。

刘备两种形象,前后差异明显

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刘备给人的感觉是乱世枭雄。

黄巾军叛乱,朝廷有倾覆之危,刘备伙同关羽、张飞二人招兵买马,趁机壮大势力。和战斗力低下的黄巾军打了几仗,算是小有名气。所以《三国演义》第一章就叫做“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破黄巾英雄首立功”。其实并不算什么大战绩,那些战功有很大成分都是虚的。

黄巾军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军队,一支号称十万大军的黄巾部队,其实真正能作战的也就一万人左右,其他的都是作战士兵的家属,并且还随军携带耕牛、炊具、家禽等等,与其说是军队,更像是一群搬家的难民。

与他们作战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声,是因为打着“平叛”的旗号,像曹操这种官宦子弟也曾经领兵作战,更像是以此“镀金”一样,履历会很好看。既然承认了这些官宦子弟的功劳,那就不能不承认刘备的功劳。这也是刘备智商高的地方。

闯下了名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刘备也要去参与一次,并且亮出了皇室宗亲的身份。这重身份应该是真的,但并没有那么值钱,毕竟一方军阀刘表、刘璋等,都是汉室宗亲,势力比刘备还要大的也有很多。

刘备在前期主要是为了博名声,所以给自己树立的形象是“割据城池”的枭雄。这是很多聪明人对刘备的看法。

曹操就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张昭对诸葛亮也说:且使君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

这时候刘备的“仁德”只是表露出的一面而已。

诸葛亮出山之后,开始着重塑造刘备“仁德”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合格的公关,他出山之后接过了刘备势力中所有的发声权,一切对外的声明都是由诸葛亮来做的。他认为枭雄有江东父子,奸雄有曹操,刘备如果想要让世人记住,就必须树立起另一种全新的形象。

所以,打着皇叔的名号,“仁义”、“慈善”等正面形象就成为了不二选择。这是想告诉别人,刘备是真正想要匡扶汉室的英雄,是像中兴之主光武帝一样的存在。从此之后,刘备再也没有表现出对荆州、益州等地的觊觎,反而是假惺惺地推辞。但他想拿下这两州之地,在“隆中对”的时候早就确认下来了。

刘备“仁德”的名声有什么好处

刘备的基础不如曹操和孙权,他除了一个贵族的出身之外,一无所有,生活只能靠着“织席贩履”来保障。所以,既没有势力也没有地盘的刘备,就迫切需要名声。

乱世之中,最能成就事业的就是军队和地盘,恰恰刘备的“仁德”就能带来这两样必需品。百姓的拥戴能让一个陌生的地方,比如徐州、荆州、益州等地,慢慢地接受他的领导,这就能带来群众基础。而拥戴他的农民、乡绅又是他兵马钱粮的来源,这些都是“名声”给他带来的好处

所以,看出了这一点的诸葛亮,着力打造的就是刘备的“仁德”,一切征战、权谋都可以交给诸葛亮来做,刘备只需要表演出一个“仁义”的君主形象就可以了。

他占据刘表的荆州,是在刘表死亡之后,并且是从曹操、孙权手中夺回的荆州,并没有给人把柄。而益州之地,是刘璋主动邀请刘备入川,想着让他来为其阻击张鲁、曹操,定下了引虎驱狼的计策;而更是因为张松、法正等川蜀旧臣拥戴,才“不得不”做了两川之主。他是以刘璋忘恩负义的前提夺取地盘的,占据了大义名分。

所以,刘备的“仁义”、“仁慈”,其实只是表演出来的而已,不说前期的割据,如果他真的仁义,也不会在“隆中对”的时候就定下要攻取荆州和益州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有人说刘备在三国演义里被神格化了,君子形象深入人心,其实在真实历史中的刘备,也是一个异数,正史记载,刘备集团是三国乱世,全国大大小小的军阀中,唯一没有屠城记录的。


刘备取益州确实是不义的,这在当时就有人表达看法。


据《华阳国志》记载:


先主领牧(益州牧),(李邈)为从事。正旦命行酒,得进见,让(责备)先主曰:“振威(刘璋)以将军宗室肺腑,委以讨贼,元功未效,先寇而灭。邈以将军之取鄙州,甚为不宜也。”


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


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


当初刘备夺取益州,领益州牧。李邈在酒桌上公然谴责刘备,指出刘备的做法太不地道了。


而刘备问李邈,你认为我不该这么做,为何当初不相助刘璋反抗呢?


李邈答道:并非我不敢,而是做不到。


有很多人本质上是道德洁癖,这没什么不好,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很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督促他人,知行合一,那这个社会就完美了,很明显,在和平年代都还做不到。



在战争年代崛起的喋X帝王,根本就没办法做儒家概念的圣王,只有二袋代们在祖父辈们帮他们扫平群雄,再清理权杖上的尖刺后,才有做道德标杆的资格,就像宋之仁宗,明之孝宗。


如果在乱世强行君子之道,会怎么样?


很明显刘禅在正史中的言行,是最接近古之圣王的,他不同意北伐,也不想要魏吴两地,在诸葛亮去世后就下令全国罢兵施行仁政,他忘了他身处乱世,龟缩自保以致国家灭亡。


而后世百姓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



一句扶不起的阿斗,否定了他的全部,后世戏剧演绎的刘禅形象都和弱Z差不多,一演绎就是两千年。


我不佩服刘备,也不讨厌刘备,我知道自己如果穿越到三国乱世,多半是个挨冻受饿的小兵或者农户,天知道我能不能活过40岁。



但我也知道,人如果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必然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织草鞋的刘备,能做到的事情很有限,加冕汉中王的刘备,能做到的事情就更多。


无论我们骂刘备,还是夸刘备,无论我们怎么评价刘备,都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只是和平年代的我们在酒足饭饱之后的妄言而已。


现状是,只有不做事情的人,才对做事情的人有评价权。


也许我们应该先做好自己手里的事!




《三国演义》里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势力中,只有刘备是草根出身,没人马、没地盘,创业艰难,两得徐州,两失徐州,投公孙赞、投曹操、投袁绍、投刘表,四处投奔,无家可归,只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四兄弟闯荡江湖,在诸侯间混口饭吃。

但刘备志向高远,以“匡复汉室”为己任,讨董卓、反曹操拼命实现自己的理想,以仁义立身,陶谦三让徐州,刘表临危托荆州,都被刘备拒绝,在新野逃亡途中也不舍跟随百姓,帮刘璋抗拒张鲁后也不愿坏了仁义的名声攻取西川。

正因为刘备的仁义仁慈才得以在三国乱世之中立身安命,受到诸侯们的尊敬,天下才俊纷纷相投,最后联孙抗曹,得荆州取西川,创立了蜀汉政权三国鼎立的不世伟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仁义   益州   仁德   仁慈   新野   演义   太守   荆州   汉室   徐州   正史   乱世   名声   形象   百姓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