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为何天下诸侯还要群起反对?

项羽分封,看起来很公平,其实夹带的私货太多,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这也是他之所以覆灭的根本原因所在。



前207年,项羽进入咸阳,杀掉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纵兵抢掠百姓财物,在完成疯狂报复之后,开始进行下一步动作。

而后,项羽尊楚怀王熊心为义帝,并以楚怀王的名义自立为西楚霸王,然后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这十八个人分别是:

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项羽一口气分封了这么多诸侯王,将那些参与灭秦之人大都都分封了,看起来很公平,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他夹带了太多私货,大家都从对此感到不满。



首先说说最不满意的刘邦,他原本不应该是汉王的,而应该是关中王。

当初,楚怀王为了号召天下义军灭秦,曾发布了政治宣言,“先入关中者王之”,说谁最先进入关中攻克咸阳,将秦朝给灭掉,就封谁为关中王。

当时,刘邦和项羽展开了激烈地竞争,他们分两路大军分别向关中挺进,最后刘邦快一点,率军攻克咸阳,成为第一个进入关中之人。

按照约定,刘邦作为先入关中者,本应该被封为关中王,但项羽在进行分封的时候,担心刘邦占据关中对自己不利,于是将刘邦改封为汉王,以蜀地作为封地。

蜀地虽然富庶,但道路艰难险阻,是当时罪犯的流放地,非常不利于向外发展,项羽认为只要刘邦去了蜀地,就无法再有什么大的作为了。

不过,更让刘邦感到生气的是,项羽为了遏制他的发展,竟将关中一分为三,分别任命章邯、司马欣、董翳为诸侯王,镇守在关中各地,防止他进入关中。



分封刚结束的时候,刘邦就气得差点攻打项羽了,但在萧何和张良等人的劝说下,他这才很不情愿地进入蜀地。

而后,刘邦在蜀地积极发展生产,并招募兵勇,为反攻关中积极做准备。

项羽分封时对刘邦的不公平,是导致刘邦坚定决心对抗项羽的关键原因之一,而项羽也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再说说项羽对田荣的分封,是非常不公平的,导致了田荣的极大不满。

战国时期,齐国就是个大国,末代君王齐王建去世之后,其兄弟子侄一直都在谋划灭秦,主要有两派势力。

一派是以田假、田安等人为首的齐国宗室后裔;另一派是以田儋、田荣为首的齐国宗室远支。

在灭秦过程中,田假、田安等人都是打酱油的角色,反而是田儋、田荣等人功劳比较大。

当初,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作为齐国宗室远支的田儋也揭竿而起,自立为齐王,他在齐地颇得人心,只可惜最后被秦将章邯给杀掉了。

田儋死后,他的堂弟田荣收集残部继续与秦军作战,后来在项梁的帮助下,最终平定了齐地。



再后来,田荣积极配合楚军与秦军作战,为灭秦立下汗马功劳,但到了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却没有分封田荣为王,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初项梁被秦军围攻的时候,项羽曾让田荣出兵求援,但田荣却拒绝了,最后导致项梁被杀。

再加上,田荣一向不太听项羽的话,所以项羽就很生气,在分封的时候,故意将齐国一分为三,将没什么功劳的田巿、田都和田安封为王,田荣则好处也没有得到。

尤其是田都和田安,这两个人当初都是田荣的部将,后来背叛田荣投靠项羽,项羽将这两个人封为王,显然是在羞辱田荣,这让田荣感到十分不满。

项羽的这一做法,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田荣在齐地的威望很高,而且是实力派人物,对这样的人不进行安抚,绝对是要出乱子的。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田荣正是导致楚汉争霸爆发的关键人物之一,这个后面会说到。

另一个没有被公平对待的人,是赵国大将陈余。



陈余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知名人士,与张耳齐名,连秦始皇都知道二人。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陈余也加入其中,立下汗马功劳;陈胜被杀死后,武臣自立为赵王,任命陈余为大将军。

后来,武臣被人杀死,陈余与张耳又拥立赵歇为赵王,两人作为赵国的支柱人物,参与了巨鹿之战等多次战役,也逐渐成长为地方实力派人物。

不过,项羽在分封的时候,封张耳为常山王,却只封陈余为侯爵,以三个县作为封地,这是为何?

原来,当初项羽入关灭秦,张耳跟着一起去了,陈余却没有跟随,项羽因此怀恨在心,认为陈余并不臣服自己,于是不封其为王。

这让陈余感到非常生气,当时他就曾对人说,我与张耳功劳相当,项羽封张耳为王,却只封我为侯爵,实在太不公平了。

由于项羽没有公平对待陈余与张耳,让陈余产生了不满情绪,这就导致后来陈余与田荣联合起来对抗项羽。



在项羽分封当中,最没有被公平对待的三个人,正是刘邦、田荣和陈余,而这三人也是最先起兵对抗项羽之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项羽分封完诸侯之后,认为作为义帝的楚怀王是个不小的威胁,于是派遣英布等人将其杀死。

此举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从地位上而言,项羽作为诸侯王之一,与其他诸侯王地位相当,其他诸侯王逐渐产生了不听从项羽号令的想法。

第一个产生这种想法的人,正是田荣,他本就认为项羽对自己不公平,所以产生了反叛想法。

前206年,项羽返回楚国之后,田荣趁机开始活动,他一方面积极联络同样遭受不公的陈余,让陈余在赵地发起叛乱,并许诺会出兵相助;另一方面,田荣出兵杀死田市和田安,赶走田都,然后自立为齐王,自此拥有三齐之地。

陈余在田荣的帮助下,出兵攻打张耳,将张耳给赶走了,由此占领了整个赵地,他又重新拥立赵歇为赵王,自己则以国相的身份掌握军政大权。



在很短的时间里,齐国和赵国就反叛了项羽,项羽对此感到非常生气,于是率领大军征讨始作俑者齐国。

田荣组织大军抵御项羽,但很快就被项羽击败了,他本人也在平原一带被杀死。

事情到此本该告一段落了,但项羽因为怨恨齐人,所以在齐地烧杀抢掠,招致了齐国百姓的一直反对,他们拥立田荣的弟弟田横为主,与项羽大军进行对抗,项羽因此深陷齐地而无法自拔。

远在蜀地的刘邦,正注视着项羽的一举一动,他见项羽在齐地无法抽身,于是率军倾巢而出,先是占领关中,紧接着又攻下了楚国都城彭城,楚国危在旦夕。

项羽为了救援彭城,便率军离开齐地,发动了彭城之战,夺回了彭城,随后又与刘邦进行了长期拉锯战,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



而随着楚汉战争的爆发,天下诸侯开始选边站队,许多人投靠了刘邦,这又是为什么呢?

前文说项羽分封时对刘邦等三人不公平,其实他当时分封的主要原则主要有两个,一是优先封那些听话的人为诸侯王,二是为了削弱五国,将五国分别分为几部分,同时分封几个王,以此来限制其实力和影响力。

比如前文提到的齐国,就被一分为三,除此之外还有赵、魏、燕、韩四国。

赵王原本是赵歇,项羽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歇为代王,封张耳为常山王;燕王原本是韩广,项羽将燕地一分为二,封韩广为辽东王,封臧荼为燕王;

韩国也是如此,被项羽一分为二,韩王成继续当韩王,但韩地的一部分被划出来,成为原赵国大将申阳的封地,也就是河南王。

还有魏国,被一分为三,其中魏豹继续担任魏王,司马昂被封为殷王,还有一个没有任何封号的地方实力派人物彭越,也占据着魏国的一部分,后来被项羽想当然地划入楚国版图。



我们都知道,早在项羽分封之前,齐、赵、魏、燕、韩这几个国家就已经复国了,有完整的国土也有各自的王,但项羽在分封的时候,为了削弱这几个国家的实力,竟然将它们一分为几,分出一部分土地给其他人作为封地。

项羽这么做,对五国原来的王当然是不公平的了,但他们敢怒不敢言,尤其当韩王成因为跟刘邦眉来眼去,而被项羽杀掉之后,他们就更加畏惧项羽了。

不过,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楚汉争霸开始之后,各地诸侯王开始观望局势,谁强就投靠谁。

当时,项羽与刘邦对峙,无法分身,韩信则趁机扫平其他诸侯国,这个过程当中,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等几个诸侯王先后投降。

还要无主之人彭越,以及韩国贵族韩信(一般叫韩王信,与大将军韩信同名),也先后投奔刘邦,刘邦任命彭越为魏国国相,封韩王信为新的韩王。



比较特殊的是齐国,齐国原本是投降了刘邦的,但韩信为了立功而出兵灭了齐国,顺便消灭了项羽派去的二十万大军。

当然了,也有些国家不投降,比如说赵国,陈余与张耳反目后,张耳投奔了刘邦,因此陈余不愿意归属刘邦。

总之,由于项羽在分封过程中,存在着众多我们看不到的不公平之处,导致了一些诸侯王的坚定反叛,还有一些诸侯王随风倒,在楚汉争霸的时候投降刘邦。

还有一个比较强大的诸侯王没有说,那就是九江王英布了,英布是项羽坚定的追随者,但项羽不尊重英布,在英布封王滞后依然对其吆五喝六,搞得英布烦不胜烦,最后被刘邦钻了空子,派人说服英布背叛项羽了。

可想而知,连英布都反叛了项羽,可见项羽人品有多差,

到垓下之战前,项羽已经是孤家寡人了,没有一个诸侯王跟随他,反而跟着刘邦一起打项羽,最终将项羽给消灭了。



再回过头来说说项羽分封这件事,给人一种怎样的反思。

当初,项羽挟楚怀王以令诸侯,成为天下义军的统帅,秦朝灭亡之后,有人劝他自立关中,以此号令天下,他却严词拒绝,坚持衣锦还乡。

项羽既不称帝,也不自立关中,而是坚持返回楚国,看起来他是没什么大的野心的,做个诸侯王就满足了。

但是,在项羽分封的时候,他却夹带了太多私货,比如他分封的十八个诸侯王,除了五国原本的王,以及像刘邦这种实力强、不得不封的人之外,其他诸侯基本都是听他话的人。

并且,项羽为了防止五国实力太大,还在分封的时候将五国的国土给分裂成几部分,分封给他的亲信作为封地。

而项羽对于各个诸侯国的态度,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傲慢而无礼,给人一种他就是皇帝的感觉。

项羽的这种做法,又让人觉得他是有野心的,与他之前的表现是前后矛盾的。



实际上,项羽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缺乏政治眼光,没有什么谋略,且任人唯亲,报复心还特别强烈。

前文提到的刘邦、田荣和陈余三人,项羽如果不喜欢他们,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办法可以解决问题。

比如,鸿门宴的时候,项羽就该下定决心杀掉刘邦,这样哪来的楚汉争霸;

再比如,项羽其实可以暂时分封田荣、陈余为王,无非就是在齐地、赵地各划一块土地给他们作为封地罢了,以此来稳住他们,然后严密监视他们,一旦他们有异动,就马上出兵讨伐。

总之,分封这种事很容易得罪人,虽然无法保证每个人都满意,但至少不要留下太大的隐患。

可现实却是,项羽大行分封,表面上看封了不少诸侯王,其实大多数仁对此是不满的,除了刘邦、田荣和陈余之外,五国国君的土地被强行减少,也对项羽是不满的。

而项羽的那些亲信,也因为得到的土地他少,或者遭受他的欺压,也不是那么坚定地跟随他的。



造成的结果就是,项羽强大的时候,诸侯王们假装跟随;刘邦逐渐强大之后,诸侯们有了更好的选择,于是纷纷反叛项羽,甚至帮着刘邦攻打项羽。

在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知道项羽分封其实一点也不公平,其实他也很难做到公平,但如果他不夹带太多私货,或许也不会造成太恶劣的影响,至少刘邦不会那么快消灭他。




如果当时的整个天下是一张大饼的话,这张饼谁来分,恐怕都不会公平,何况是项羽。

天下之所以是项羽来分封,凭借的是项羽灭亡秦朝的巨大功劳,项羽因此功劳而成为天下诸候之长。项羽分封的原则是什么呢?当然是功劳。

项羽不仅分封了18路诸候,甚至连楚怀王也封了,楚怀王可是当时天下名义上的共主,让一个名义下的诸侯,去封一个名义上的王,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一幕。



项羽的分封如下:

1、楚怀王熊心封为义帝,分封理由:天下共主。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理由将义帝迁到郴县(今湖南郴县),不久派人杀害义帝;

2、项羽封自已为西楚霸王,分封理由:灭秦首功,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

3、刘邦被封为汉王,分封理由:首进关中灭秦,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

4、秦国上将军章邯被封为雍王,分封理由:率秦主力投降项羽,都城废丘(今陕西兴平南);



5、秦国长史司马欣被封为塞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都城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

6、秦国都尉董翳被封为翟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都城高奴(今陕西延安北);

7、西魏王魏豹被封为魏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被项羽迁封;

8、赵国国相张耳部将申阳被封为河南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南地,都城雒阳(今河南洛阳东);



9、韩王韩成被封为韩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县),被项羽扣押不能回封国;

10、赵国大将司马昂被封为殷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内,数有战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

11、赵王赵歇被封为代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被项羽迁封;

12、赵国国相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有贤名,随项羽入关,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



13、项羽部将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六县(今安徽六安北);

14、吴芮被封为衡山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随项羽入关,都城邾县(今湖北黄岗北);

15、楚国上柱国共敖被封为临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

16、燕王韩广被封为辽东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无终(今河北蓟县);

17、燕将臧荼被封为燕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救赵,随项羽入关,都城蓟县(今北京西南);

18、齐将田市被封为胶东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



19、齐将田都被封为齐王,分封理由: 救赵,随项羽入关,都城临淄(今山东临淄东);

20、原齐王建之孙田安被封为济北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 都城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除以上分封者,还有以下有功者,项羽没有分封到:

1、陈馀,原是赵国大将军,巨鹿之战后与张耳闹翻,救赵有功。

2、彭越,反秦的一支独立武装,参与反秦有功。

3、田荣,反秦诸侯之一,当初田荣被章邯攻击危急时,项梁救了田荣,后来项梁危急时,田荣去不救项梁,项羽因此而怨恨田荣。



而对项羽的分封明显不满意的,除了有陈余、彭越、田荣外,还有刘邦。刘邦是依楚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本来刘邦是希望分个关中王,毕竟在所有反秦诸侯中,除了项羽功劳最大外,就数刘邦功劳较大。

项羽分封结束后,各诸侯陆续回到封国,仅仅过去一个月,田荣因为不满意项羽的分封,率先在齐地造反,田荣还联络在分封中不满的陈馀与彭起一起造反,又没过多久,刘邦开始在关中造反,一东一西,项羽前往齐地平反,陷入齐地深陷,无法脱身。



项羽在分封中也并不是绝对的公平公正,项羽的分封是有异心的,对于田荣,明显是因为田荣不救其叔父项梁而没有封的,项羽封在齐地的三个王都不如田荣的功劳大,能力也不如田荣,田荣当然要造反了。并且项羽很顾忌齐地,因为齐地离项羽的都城彭城太近,项羽将齐地一分为三,互相制衡,防止一家独大。

项羽分封对于刘邦来说,也是有私心的。对刘邦的分封呈现堵截状态,三个秦国降将封在关中,围堵刘邦,秦军中最能打仗的章邯正对着刘邦的出川必经之路,而项羽手下最能打的英布在东边围堵刘邦,刘邦是项羽最大的防范对手,而且项羽还不给封刘邦最希望的关中王,所以刘邦要造反了。

当然了,天下诸侯主要是田荣、刘邦、陈馀、彭越这几人造反,其它诸侯并没有造反,而是被动的卷入后面的楚汉战争。




首先,项羽的分封并不算公平。他是怎么排挤刘邦的,就不用多说了。就拿后来推倒楚汉战争“多米诺骨牌”的齐国来说。当时的齐国有两派势力。一派是以田假、田安为代表的近支宗室势力,一派是以田儋、田荣兄弟为代表的齐国远支宗室势力。


在推翻秦朝的过程中,田假、田安都只是打酱油的角色,无尺寸之功。田儋、田荣才是齐国反秦的真正主力。立了大功。

结果,项羽分封时,为了削弱齐国实力,使齐国对自己不造成威胁,他就把齐国直接一分为三,分成了三个国家。

其中的两个王号给了功劳不大,但拍他马屁的田都和田安。另一个给了田儋的儿子,也就是性格懦弱的田市。而反秦功劳最大,同时也是齐国最有实力的田荣,则什么封号都没得到

项羽排挤田荣,而田荣本身又有实力,后来田荣和项羽开打,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项羽对赵、魏、燕、韩等诸侯王以及实力派人物也进行了打压。

当时的赵国被项羽一分为二,原赵国大将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原赵王赵歇封为代王,至于赵国的实力派陈余,则不予封王

燕国也被项羽一分为二,原燕将臧荼被封为燕王,原燕王韩广被封为辽东王;

韩国也被一分为二,原赵国大将申阳被封为河南王,韩王韩成不变。不过项羽认为韩王成跟刘邦关系太好,就把他弄死了,又封了自己的部将郑昌为韩王

魏地跟齐国一样,被一分为三,依附于楚国的魏王魏豹封为西魏王,原赵国大将司马昂封为殷王。至于魏国的实力派彭越则不予封王。并且项羽还把应该封给彭越的地盘直接划入了他自己的西楚国版图

所以说,项羽的分封确实谈不上公平,他该封的不封,不该封的乱封。结果就是:分封不久后,田荣就在齐地起兵,先杀田巿,再诛杀田安,接着拉拢陈余、彭越二人,助他们一个击楚,一个乱赵,搅得项羽周围一圈诸侯王全乱了

至于韩国,韩王成死后,张良投奔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派韩国太尉韩信(与大将军韩信同名同姓)反攻韩国,项羽封的韩王郑昌根本就不敢抵抗,直接投降了刘邦。

截止到公元前205年时,当时凡是是项羽封的王,都站不住脚。能站住脚的,全都变成了不是项羽封的王。

第二,项羽“分封诸侯”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准确的说,应该是:项羽承认了各地诸侯的政治地位

项羽灭秦后,分封了: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为十八路诸侯王。

在这十八路诸侯王中,除了田都、田安、司马欣、章邯、董翳等人的地盘是项羽分封给他们的外,其余诸侯的地盘,都是诸侯们自己打下来的。(刘邦也是被项羽分封的,但他是特殊情况,他被项羽排挤了)

比如,项羽为什么要发动巨鹿之战?

因为要救赵国。

赵国不是被秦国灭了吗?项羽要救的这个赵国是哪来的?

秦末大乱时,赵国遗民趁陈胜吴广起义,复国了呗。



除了赵国,齐国、燕国、韩国也都复国。韩国是刘邦帮忙复国的。

这些复国诸侯,当时有自己的国王,有自己的军队,不管项羽封不封他们为王,他们自己都会自立为王。而且,这些诸侯当时本来就已经自立为王了。

所以说,所谓项羽“公平”的分封诸侯,实际上只是项羽认清形势后,做的顺水人情而已。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项羽当时干嘛要分封诸侯,分封前直接把诸侯灭了不行吗?

灭,是灭不掉。项羽没能力灭这些诸侯。

项羽的兵权是在巨鹿之战中杀了宋义之后才取得的,一共五万人。而巨鹿之战和鸿门宴两起事件之间又只间隔了几个月。如果不算战争损耗,项羽给刘邦摆鸿门宴时,他手上最多不会超过十万兵。现实点说,项羽当时手上可能也就5~7万兵。

而在《史记》中又说了,刘邦十万,项羽四十万,刘邦迫于压力,只得赴鸿门宴。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史记·项羽本纪》


所以这很显然了:项羽分封时,汇聚在关中的五十万大军中(包括刘邦),真正直属于项羽的嫡系兵力,只是少部分。绝大部分军队都是诸侯王的。这些人只是听说刘邦进了咸阳,要独吞关中,觉得气愤,才跟着项羽一起杀入关中,收拾刘邦而已

他们跟着项羽,只能说明项羽有威望,并不能表明项羽是诸侯们的“主公”。他当时与诸侯们的关系应该是“盟主”和“盟友”的关系。

千万不要把项羽摆鸿门宴时的兵力,全部都当成是项羽的了。

总的来说,项羽的分封并不公平。田荣、彭越等人反抗项羽,就是不公平最好的证明。

至于项羽分封的性质,并不是项羽大方得给诸侯们赐爵、赏地,而是诸侯们本来就有兵有权,项羽的分封只是承认了他们的合法地位而已。

既然项羽没有那么“伟大”,那么诸侯反他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对于楚汉战争,其实只要把它看作是一场诸侯混战就可以了。项羽对部分诸侯有恩,但并不是对所有诸侯都有恩,这些诸侯并不亏欠项羽什么




项羽分封天下,指的是秦朝灭亡之后,由项羽主持的分封十八路诸侯。在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威震天下的项羽在进入关中之后,就自封西楚霸王,然后就按自己的标准将天下分封给了十八路诸侯。自己则回到故乡,建都彭城。作为一个近乎于统一天下的人能够如此“慷慨”的与人分享天下,但却依旧惹的群雄并起,反抗不断,其原因究竟为何呢?

项羽的分封

项羽分封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06年,当时他率领诸侯联军数十万进入咸阳,杀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随后开始与诸侯、部将和降将们分享胜利果实。他的分封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

  • 楚王熊心:这个项羽名义上的老大,作为灭秦主力楚国的君王,也是项羽叔侄名义上的主公。本来分封应该由他来安排,但是他根本无力控制已经威震天下的项羽。项羽遥尊他为“义帝”,然后将他安排到了当时还可以算蛮荒之地的湖南郴县。

  • 西楚霸王项羽:搞定了自己头上的熊心之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将自己的家乡徐州一带分封给了自己。

  • 汉王刘邦:作为楚国派出攻秦的另一支主力部队的领袖,也是与项羽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对手,项羽没有遵守楚王熊心当初的安排。也即先入关中者王之的命令。转而让刘邦到汉中一带受封汉王,让自己的对手到了另一个偏僻之地。

  • 旧六国诸侯:这些旧六国诸侯中多数在反秦起义中就复国称王,也有的是追随项羽和刘邦参与灭秦立功受封复国。如项羽分封前的赵王赵歇,燕王韩广,齐王田市,魏王魏豹等等。

  • 项羽的部将兼盟友:这些人是与项羽在反秦起义尤其是巨鹿之战中并肩作战的部将,如项羽麾下的名将英布,如受诸侯国国君派遣到巨鹿救援随后跟随项羽入关的燕将臧荼等。

  • 秦朝降将:这些就是巨鹿之战后率领剩余秦军主力投降项羽的章邯、司马欣等人。

从上述分类来看,项羽的确做到了“公平”,几乎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既有原来身居高位的旧诸侯,也有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部将和盟友,甚至连自己的对手刘邦也有一份。看起来似乎大家都应该满意了吧。但是事实上项羽的分封从一开始就激起了强烈的反抗。

项羽分封中的“原则错误”

项羽的分封看似公平,实则有许多原则性的错误,因此从一开始就激起了强烈的反抗,甚至项羽自己就带头破坏了自己分封。可以说项羽的分封几乎没有完整的实行过一天。

  • 把政治分封当成了战场论功:仔细分析项羽的分封,可以看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跟随他参加巨鹿之战和之后的灭秦之战的人大都获得了较好的封赏或者封地。而那些派兵支持,但没有亲临战场的六国旧诸侯均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有的还吃了亏。例如:巨鹿之战时,燕国将领臧荼受当时的燕王韩广的命令率军支援被困巨鹿的赵国君臣。在战后的分封中,臧荼因为巨鹿之战和随同项羽入关的功劳,被项羽封为燕王,而原来臧荼的国君燕王韩广却被赶到辽东去做辽东王。这种打破政治常规的分封方式是显然不可取的,同时也为后来韩广与臧荼的兵戎相见埋下了祸根。

  • 不顾实际的分封: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虽然威震天下,可以说他的霸王之名是实至名归的,但是他的“霸”仅仅是类似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霸主或者盟主,并非后世帝王具备真正统一天下的实力。当时各地存在的势力并没有经过战争的整合,这些地方势力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必然会拼死一博以表达自己的不满。例如项羽对赵国和齐国的分封,齐国因为与项羽叔侄有个人恩怨,项羽带有个人偏见姑且不论。赵国作为巨鹿之战的主角之一,赵国君臣都可以算反秦有功。项羽却在战后分封的时候,将原来的赵王改封为代王,而赵国丞相张耳摇身一变成为了常山王,而另一个在赵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陈余却没有被封王。这种不顾实际甚至是人为制造矛盾的分封又导致赵国在战后乱成一团。本来因为巨鹿之战将坚定的支持项羽的赵国被他自己弄得成了对手。

项羽的分封并没有从政治大局的角度去考量,他的分封最大原则是谁跟着自己在战场上立过战功就把谁封到好地方。正如陈余派人游说齐王田荣的时候说的:“项羽做为天下的主宰,却不公平,把好地方都分封给将军们去称王,把原来称王的都迁到坏地方。”这种仅凭个人好恶决定的分封必然会引发不满,也导致项羽分封之后天下并没有得到稳定,反而转瞬间就引发反抗,北方的诸侯几乎都陷入了战争,项羽也在为了平定这些反抗和维护自己的分封决策中疲于奔命。

瞬间瓦解的分封

因为项羽的分封没有从政治大局去考量,结果导致他的分封方案迅速瓦解,各地方势力陷入新一轮的斗争。

  • 首先破坏分封的是项羽自己:在分封之后不久,项羽就做了两件破坏自己分封的事情,一是不让韩王韩成回国,在项羽的分封方案中把韩成继续封为韩王,但是却因为韩成与刘邦的关系,始终不让韩成回国,而是把他带到自己的都城彭城软禁,随后降封为候,后来干脆一杀了之。这就使得项羽失去韩国的民心,尤其是使张良彻底投入刘邦阵营。二是被他尊为义帝的熊心,本就被他迁往偏僻的郴县,可项羽仍不满意,命人在路途中暗杀了熊心,使项羽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此事后来也成为刘邦号召群雄反击项羽的一个借口。

  • 齐国之乱导致项羽分身乏术:因为齐国的实际领袖田荣当年不肯救援项羽的叔父项梁,因此项羽与田荣之间结下了仇怨,在战后分封的时候,项羽不顾田荣在齐国的势力,直接将原来的齐王也就是田荣的侄子田市改封为胶东王,将跟随自己作战有功的齐国将领田都和田安分别封为齐王和济北王。田荣一看不仅自己和哥哥田儋打下的地盘被项羽一分为三,他田荣本人还没有被封王,因此田荣首先在齐国反抗项羽的分封,并且很快击败了项羽分封的田都和田安。项羽一看自己的分封决策被人挑战,于是开始与齐国作战,这一打就让项羽陷入了泥潭难以分身,最终让刘邦占了便宜。

  • 赵国与燕国的战乱让北方局势更加混乱:因为项羽的分封不公,导致各地方势力内部矛盾激化,赵国的大将陈余因为自己没有被封王非常不满,于是联系同样不满项羽分封的田荣,向其借兵之后攻击被封为常山王的张耳,于是赵国陷入内战。同样旧燕王韩广不满自己的燕王之位和好地盘被封给了自己原来的臣子臧荼,双方矛盾激化最终爆发战争。

  • 刘邦的渔翁得利:眼看项羽被困齐国无暇分身,躲在汉中的刘邦终于出手,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奇袭关中,瞬间将项羽分封在关中的三名秦国降将击败,刘邦重新占据战略要地关中。随后刘邦一路东进,将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马昂和河南王申阳逼降。甚至大军一路攻入项羽的首都彭城时,项羽仍被困在齐国无法脱身。

从项羽分封,到刘邦攻陷彭城,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就被消灭的七七八八。其中关中三王除了章邯困守孤城,另外两个已经投降,山西河南一带的三个王全部投降刘邦。赵国的常山王张耳被陈余赶跑,陈余拥立赵歇重新成为赵王使得赵国成为了项羽的敌人,齐国本就与项羽作战,一时间北方除了鞭长莫及的臧荼全部成为了项羽的敌人。而南方诸侯始终保持中立,连英布都转而开始背叛项羽。由此可见项羽的这种看似公平的分封其实恰恰因为不公导致完全失败。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首先,项羽的分封制并不公平;而且,反对项羽的人当中,只有刘邦1人是项羽分封的诸侯。

公元前206年,项羽带领他的大军来到了咸阳。自从巨鹿之战战胜利后,项羽几乎每天醒来都有好事情。

就在他一路向西的这几个月,许多诸侯纷纷表示归附并派遣军队随他一路入关。先进入关中的刘邦,也表示了对他的极大尊敬和爱戴。

虽然楚怀王熊心对他不爽,但这已经阻止不了他成为这个天下的主宰。

杀子婴、烧秦宫、尊义帝之后,原来的“旧秩序”已经完全不存在了,那么,项羽准备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秩序呢?


18路诸侯的内涵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羿,他与许多六国贵族的立场是一样的-仇秦。

因此,只要是秦采用的,他一律不用;只要是秦看重的,他一律毁掉。他要的是回忆中那种令人羡慕的战国秩序。

这是项羽为什么分封诸侯的初衷。

但这并不意味着,项羽要帮助复辟六国后人,而是以他个人的喜好远近,建立一个他自己喜欢的分封世界。

这意味着,他的分封注定不会公平。

从项羽的这份分封名单上,我们可以看到,率军随他入关将军,对他表示臣服的地方实力派,以及自己的部下,占到了18路诸侯中的一多半,10个名额。

为什么会这样,有两个原因,其一,他们的目标是灭秦,而这些人在灭秦之战中“有功”;其二,相比于其他人,这些人应该会更听话。

而其余的8个名额,3个给了秦降将,分统秦的故地,以分化秦人势力。同时这3人因为投降过,得不到秦人的拥护,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们会比较听话,而且不会对项羽造成威胁。

有人说了,原来的六国贵族,除了被灭掉的秦,其余五国都被留下了。

的确,但仔细看看他们的封地,就明白了。

原齐王田市,被挤到了齐国东部,任胶东王,而将齐国大部交给了田都和田安;

原赵王赵歇,被挤到了赵国北部贫寒的代地,任代王,赵地被封给了常山王张耳;

燕王韩广,本不是燕国贵族,而是陈胜手下的起义军官,也被挤到了辽东荒蛮之地。

而剩下的2人,虽然没有挪地,但更惨。魏王魏豹只剩下了河东一郡之地,而韩王韩成本来就被河南王申阳挤掉了大部分的封地,却仍旧不被允许归国,随后被项羽杀死,改任自己的亲信郑昌为韩王。

也就是说,这5个封国,是项羽重点打击和分化的对象。

大部分地区分给了自己的小弟和跟随者,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都封到了偏远地区,被中原诸侯所屏蔽,看起来很难出头。

这个分封方案虽然不是绝对公平,但似乎也算是得到了周王朝分封制的精髓。

然而,为何周的分封维持了800年,而项羽的分封则在当年就被群起而攻之,仅仅维持了不到4年的时间就彻底崩溃了呢?

原因一:不要考验人性

事实上,项羽最大的失算在于,他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而低估了人们的野心。

陈余在给田荣的信中说,“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这是他不公平的最大地方,所以陈余要反对他。

但事实上,有两件事,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个人都难以接受:

第一,不患贫而患不均。一个乞丐不会羡慕马云比他有钱,但会嫉妒旁边的乞丐比他多讨了10块钱;同样,你也不会因为你老板比你有钱,却会因为你的闺蜜、兄弟都比你过得好而抬不起头。

第二,给你的待遇和地位,与你的实力并不匹配。当你的实力足够挣10000月薪的时候,给你12000月薪你一定会干的很起劲,但如果给你9000的时候你会有些失落,但依然会勉强接受,但如果给你5000呢?

而对于曾经的诸侯以及地方实力派,陈余、田荣、彭越、刘邦等人来说,项羽的分封让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了他们的身上。

我们先介绍下这几个人:陈余辅佐的是原赵王,现在的代王赵歇,历来富有智谋和野心,章邯几乎就是陈余劝降的;

田荣,是齐相,但相对于齐王田市来说,田荣才是齐地真正的主宰;

而彭越是梁地豪杰,手上有着自己带出来的近万人的部队,但没有归附项羽。

从他们的实力和野心来看,他们几乎不会满足于代王相、胶东王相,以及非正规部队,这样的待遇。

当然,项羽对此也并不是一无所知,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因为他有常山王张耳、齐王田都和济北王田安、河南王申阳等人,以及他的楚地子弟兵。

换句话说,他以为靠这些人就镇得住陈余彭越,而田荣,则交给自己的楚军。

然而,他对自己实力的高估在于,说到底,他也不过是巨鹿一战之威而已,让诸侯表示表面的臣服也就算了,至于要动他们的奶酪,没打服我以前,你以为你谁啊?

所以,他的实力决定了,这些反对的人,不会将意见埋在心里,而是会果断的跳出来。而偏偏,他所分封的那些王,实力简直不堪一击。

原因二:筹码有限,对手太多

对于人精刘邦来说,虽然他也很不满项羽给他的待遇,他并不想做那个唯一反对项羽的诸侯。

但如果有机会,他也是绝对不会放过给项羽致命一击的机会的。

所以,当诸侯们都不敢说话的时候,刘邦也没有行动。但当田荣、陈余、彭越已经拉起了反旗,并且拖住项羽的时候,刘邦按捺不住他激动的心情了。

比起其他人,刘邦的行动,可以用快准狠来形容。

刘邦几乎是以势如破竹之势就安定了三秦之地,只留下章邯凭险驻守;然后刘邦率诸侯联军,直捣项羽老巢-彭城。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真正咬人的狗是不叫的。

而刘邦,就是那条咬人的狗;陈余、彭越、田荣等人,不过是狂犬吠日。

所以,刘邦反对项羽的理由,除了上面那两个感受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项羽的分封树立了太多的对手,而他自己的筹码,只有他手上那支铁军。

项羽其余的筹码,比如分封的那些王们,在反对者们的实力和野心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分蛋糕的艺术

那么,如果我们要探讨一下,项羽要怎么做才不会遭到大规模的反对呢?

这就是分蛋糕的艺术了,而对于这一点,有两种模式可供参考,

其一,三姬分金模型,让自己占据99%的金币,而只给对手1%的实惠。

那么,这种模型对手为何不会反对呢?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实力。

而这种模型实现的必要成本是,自己有足够的先手优势。换句话说,己方有足够的实力,能够碾压所有对手的实力。

这样就算自己分到100%的蛋糕,对手也不敢反对,而现在分给他1%的蛋糕,他当然会满足。

其二,蚕食模型。先给对手足够的地位,满足他们对地位的需求,然后各个击破。

这种模型一般在实力不足以碾压对手的时候使用,他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先稳住大部分的对手,先蚕食较弱的对手,逐渐积累优势,各个击破。

对于项羽来说,他的实力本应采取第二种模式,但他几乎算是采取了第一种模式,自然会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了。

文/子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项羽   巨鹿   诸侯   汉王   常山   楚国   辽东   关中   都城   燕王   齐国   刘邦   河南   公平   实力   理由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