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花了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日军入侵印度的“英帕尔战役”是史上最狼狈、最惨不忍睹、最可笑的一次战役。


1944年,日本陆军约10万大军进攻印度英帕尔地区,最终仅1.2万人活着回来。整个战争输得极其惨烈,作战过程既奇葩又可笑。



战争原因

时代背景: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遭美军反击,加之又侵略我国,其时,日军四处作战,战斗实力已经深受重创。


二战时期,当时轴心国—德国负责欧洲战场,日本负责亚洲战场。


日本为了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在东南亚已经吞下了缅甸和马来西亚,自然不会放弃垂涎已久的印度这块肥肉。


当时,德国在欧洲战场遇到了很大的打击,德军为了让日军攻打印度给自己“解围”,对日方又是吹捧又是示弱。



日军攻打印度的话,英军就要两头忙,一边在欧洲战场作战,一边又要跟日本对战,这样的话亚洲战场就牵制住盟军,打乱盟军的作战部署,自然德国就能扭转战局,甚至转败为胜。


再者,进军印度对日本来说,早有预谋,一旦占领印度印度印度就成为自己的附庸,资源、土地到时可以任其宰割,想着就挺美。


这样想来,攻打印度对内对外、对人对己都有天大的好处,日军又何乐而不为呢?


由于之前在缅甸、新加坡作战之时英军不堪一击,这次英军又要分身乏术,因此日本认为拿下印度就是“小菜一碟”。


然而,日本在吞印度这块肥肉的时候却卡住了喉咙。




战争前夕日军

1944年1月7日,日方下达了代号“乌”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此次战役由日军中将牟田口廉也指挥驻扎缅甸的第15军,辖三个师团(第15、第31、第33师团),向印度英帕尔进军。


经过筹谋策划,招兵买马 ,终于 ,1944年3月8日,日军打着“解放印度”的口号,进军印度。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日军统帅:牟田口廉也。



牟田口廉也:

(1888.10.7—1966.8.2)


牟田口廉也是日本佐贺县人,军校毕业以后,他只是一个一抓一大把的联队长。然而普通家庭出身的他却有着一颗当大将的野心。


他凭着狗屎运误打误撞地在侵华战争和新加坡战争中“屡立战功”,裕仁天皇还亲手给他带上了“金鹰”三级勋章。


其实,牟田口廉也只有一腔蛮勇,只想着立战功加官升级,虽战术战略不怎么样,却能逮住机会。


这个家伙完全就是一个浑身散发着军国主义恶臭的好战分子,他恶贯满盈、双手沾满鲜血。



牟田口廉也就是“七七事变”的始作俑者,他糊里糊涂自作主张打了第一炮,却和日本侵华主张不谋而合。


太平洋战争他主动请缨去东南亚的新加坡打英军,他认为盟军中英军实力最弱。


当时奔赴新加坡作战的将领都是真才实学,他只是全程划水而已。糊里糊涂以五万日军迫降十万英军。


这些侥幸取得的战功,使他忘了自己几斤几两,以为自己很了不得。


加功进爵的时候,天皇要是知道牟田口廉也以后会做出什么,估计恨不得早早就把他枪毙了,还给他佩戴勋章呢!


所以,这次进军印度英帕尔,牟田口廉也根本没有把印度放在眼里,以为英军还是那样不堪一击。


曾经的牟田口廉也还站在印度边境的钦敦江边不可一世地叫嚣:日本陆军天下无敌,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作战计划

日军此次作战方案:从缅甸攻入印度,攻占英帕尔。


路线:日军必须先渡过缅甸西边的钦敦江,再翻越印缅交界的那加山脉。


之所以要攻打英帕尔,是因为英帕尔是印度东部和缅甸交界处的一座要地。


英帕尔交通便利,虽有群山环绕,但本地地势平坦,所以,英军把此处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此处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


所以日军想方设法要拿下英帕尔,这样就等于扼住了印度的咽喉,就等于拿下了整个印度。


但是,当时牟田口廉也的下属极力反对,说这种路线卡车和坦克无法行走,而且有丛林阻隔,不能补给供应,后续断粮就完蛋了。


可是,刚愎自用的牟田口廉也一意孤行,不听劝阻。



牟田口廉也 还盘算着运用成吉思汗的一个“速战速决”的战术来结束这场战争。


殊不知他的这种盲目自信和狂妄自大已经为失败埋下了伏笔。


成吉思汗是牟田口廉也的人生偶像,他竟然也效仿成吉思汗作战时带着着牲畜一起上战场,想着牛羊不仅可以运送物资还可以以战养战宰杀以后当做口粮。


牟田口廉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大草原的霸主,他的子民自然知道如何训练牛羊,让它们服从命令,乖乖听话,为战争不添乱反助攻,而他呢?



牟田口廉也被任命为:15军司令官。仅带着三个月的口粮、26个运输中队、14个辎重兵中队、还有他的10万新兵蛋子,气势如虹地出发了。


日军在缅甸大肆搜刮掠夺牛马羊等牲畜,连大象都不放过,共夺得3万头牛,1千只羊,1.2万匹马,1000只大象。带着它们一起上战场,这错误的行径又离失败近了一步。



战争前夕印度

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日军来袭,英军和印度军民自然是同仇敌忾、共同抵御自不必说。


虽然当时英军大部分在欧洲战场,但是印度民众巨多,留守印度的英国士兵虽少,但是他们很多都是在欧洲部分战场上历练过,战斗经验十分丰富。


此次担任英帕尔战役的英军将领是:英国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他英明神武,指挥得当、有谋有略,协调斯利姆在英帕尔取得了胜利。


蒙巴顿勋爵深知此次战役的重要性。因为,若是印度失守,那么英方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将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所以此战只许胜不许败。



战争过程


1.开始

1944.3.8牟田口廉也带着三个星期的口粮进军印度英帕尔,想速战速决拿下英帕尔。


牟田口廉也的初衷是秘密袭击英帕尔,让英印军措手不及,然而他庞大的动物运输队,既不听话又乱跑,还不会隐蔽,早就暴露了目标。


英方得知日军来袭立即部署,虽然当时英军只有未编满的17、20两个师团,而且大部分都是印度人,战斗力根本和日军无法抗衡。


但,蒙巴顿立即请求支援,我军和美军立即给出回应,并立即前往支援。



此时,日军兵分三路,对英帕尔行成夹击之势,第33师团和15师团两面夹击,第31师团负责正面进攻。


开始,日军进展顺利。


3.28日,第31师团已经已经打到了英帕尔不远处的科希马外围。


第33师团也已将南部封锁,15师团也已经阻断了北部通道。


其实,当时英军用了计谋,由于兵力悬殊,英军采取迂回战术,故意丢下占地撤退,这样,日军长驱直入耗时耗力,而英军以逸待劳保存实力。


正当日军追赶上来之时,英军支援也已到达,美军45架运输机不但空投物资补给,而且将英15军助力也一并空降而来。


美军空袭炮弹一投一个准,炸得日军屁滚尿流,死伤无数,牲畜炸死、炸烂、乱跑,大象踩死日军,场景一片凄惨,不忍直视。


这就要拜谢那些牛羊牲畜,这可是精准的目标啊,空军一眼就能定位日军位置。


加上我国在中缅交界的支援,日军开始招架不住。



2.转折

时间来到了5月15日。经过多日作战,日军物资消耗殆尽,眼看着起初似乎差一点就能拿下英帕尔,却再也无力战斗,日军饿得端不起枪来。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后勤补给是多么重要。英军撤退的领地也没有留给日军一丝一毫,物资全部销毁。


日军带的牛羊跑的跑死的死,粮食由开始每人的8两到6两再到3两,再到弹尽粮绝。。


战斗力大大折损的日军已然成为强弩之末,体力不支、药弹匮乏,日军已无心再战。


而猪头牟田口廉也呢,在收到前线要求补给粮食的电报时竟然来了一句神回复: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祸不单行啊,印度雨季此时来临……

钦敦江河水暴涨,本来200厘米的水位达到了1500厘米,这时候日军所在的在丛林就成了人间炼狱。


水汽蔓延、昆虫乱爬,水源中断,疾病袭来:疟疾、伤寒、霍乱、流感、痢疾各种疾病在军中肆虐、疯狂流传,日军不是饿死就是病死,一堆堆尸体堆成了山。


不在战斗中死去,却在疾病和饥饿中死去,日军冤魂日日增多,很多士兵死去的时候嘴巴里全是草。



3.战败

此时的猪头牟田口廉也还不甘心,一心想着要赶在天皇生日之时邀功请赏加官晋爵,继续作死。


6.10日他指挥日军和英军在丛林殊死搏斗。英军吃肉喝酒,日军哪里是英军的对手,垂死挣扎到6.22日虽冲出丛林,看见英帕尔的建筑物,却也只能望洋兴叹,毫无力气了。


7.2日,日军所剩无几,牟田口廉也只好在午夜下令撤退。撤退的路上一片狼藉、惨不忍睹,到处都是日军尸体。


英帕尔战役,日军参战92000人,伤亡25000多人,50000人死于饥饿疾病,盟军参战15万人,伤亡16000多人。日军第15师团已没有一兵一卒。


英帕尔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后来的牟田口廉也

战败撤军的牟田口廉也让日本高层极为恼怒,直接把“鬼畜牟田口”一撸到底:解除军职,编入预备役。


猪头牟田口又羞又怒,愤而自杀,竟未成功。


二战结束之后,牟田口廉也被作为甲级战犯关押在新加坡监狱。


两年之后,牟田口廉也被释放。想想也是,这个人凭一己之力害死了五万日军,也是“功德”一件,好吧,就放了你吧。


牟田口廉也回到东京,开了一家料理店,名为:成吉思汗屋,可笑至极。



写在最后

英帕尔战役日军失败的原因:

主观

1.准备不充分,大部分都是新兵,训练仓促。

2.领导狂妄自大,战术战略错误。

客观

1.侵略战争,不得人心。

2.当时日本的实力已经衰退。


1944年7月,此次战役结束。日本到处战争,在我国就侵略14年,综合实力大大减退,本就无力再战,紧接着1945年,又挨了一颗原子弹,更惨了。


日本到现在再也没有机会和实力卷土重来了。



我想说:

任何战争都是人类的灾难,战争的代价是惨痛的,每一次战争都是一次血淋淋的教训。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孰胜孰败,而是站在人类文明的视觉来客观看待,战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希望人类和平,永无战争!


谢谢您的阅读。




1944年,日本派出10万大军攻打印度,一个照面6万人直接没了,剩下的4万人哭着喊着要回家,“脏神”禁地,恐怖如斯!

当年,轴心国陷入劣势,便将日本一顿吹嘘,希望日本能攻打印度扭转战局,日本被吹得直接飘了,自信满满,当即就决定把印度按在地上一顿摩擦,开战之前还口出狂言,自称天下无敌,结果刚到印度就被人上了一课。

日本3月开战,7月逃亡,短短4个月就输了,而且十万大军折了6万,剩下的4万人也没了再战之力,一心想要逃回日本老家去,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英帕尔战役!

你可能不太理解,二战时期,日军的实力如日中天,甚至可以跟美国角力,对上印度,那就是大人欺负小孩,手拿把掐,怎么会输了呢?而且还输得这么惨!

别着急,看看英帕尔战役的整个过程,你就明白了!

1944年1月7日,日本大本营发出第1776号指令,日军马上便开始制定《英帕尔作战计划》。

英帕尔是印度和缅甸交界处的一座城市,刚好坐落在一条重要的交通线上,乃兵家必争之地,日本如果能攻陷此地,就相当于捏住了印度的咽喉,而且可以将扭转战局,解开轴心国的限制。

日本为了一击必中,调遣第15军为主力,用零散部队辅助,组成了一支十万大军,总指挥官也是一个大佬——牟田口廉也。

牟田口廉也,日本佐贺县人,1910年5月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17年11月从陆军大学毕业,先后担任参谋本部勤务官、部员、近畿步兵第四联大队长、军务局科员、参谋本部庶务课课长、中国驻屯军步兵第一联队队长等职位。

牟田口廉也,此人是日本发起七七事变时的最高指挥官,也是在卢沟桥打响第一枪的人,日本全面侵华由此人开始,让他去攻打印度,足见日本的决心之坚定!

牟田口廉也战功赫赫,自信满满,根本就没有把印度放在眼中,所以,他根本没打算跟印度打持久战,而是想要速战速决,以雷霆手段将其降服,于是,牟田口廉也制定了作战计划,军队只携带3个星期的口粮,轻装上阵,全速出击!

日军认为,用3个星期的时间击溃英印联军绰绰有余,而且,每攻下一城都能掠夺物资,以战养战!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惨淡,英印联军的确不是日军的对手,他们根本就不跟日军交手,一见到日军就疯狂逃窜,而且跑得速度非常快,日军连他们的人影都看不到,只能看到一座座空城。

值得一提的是,英印联军逃跑之前,那能带走的物资全都带走了,带不走的就直接烧掉,一点东西都不给日军留下,尤其是食物,一粒米都没有留下。

英印联军前面跑,日本军队后面追,双方都没有任何损伤,虽然没有杀敌,但日军非常开心,因为他们的进展十分顺利。

1944年3月底,日军对英帕尔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随时可以将其覆灭!

形势一片大好,可你别忘记注意时间,日军为了速战速决,只带了3个星期的口粮,如今3周时间已过,他们虽然对英帕尔形成了夹击之势,可是粮食吃完了。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是万万不行的,断粮一天就得丧失战斗力,断粮两天就得出人命,日军开始慌了,马上让后勤部队运输粮食,可当地的环境十分复杂,不是丘陵就是山地,不是森林就是河流,车辆根本无法通行,粮食一时半会也运不过来。

汽车不行,那就用牛羊,驮也得把粮食驮过去,粮食实在不够吃的时候,还可以把牛羊吃掉,日军后勤部队眼睛一亮,为自己想出一个妙计而感到开心,于是,后勤部队就赶着一群牛羊驮着粮食出发了,这一路上可真叫一个热闹,牛哞哞叫,羊咩咩叫,是不是还来一个牛羊合唱!

动静这么大,英印联军不可能发现不了,他们打不过日军主力,但是打一打后勤部队还是很轻松的,于是,日军的粮食补给就被切断了,牛羊也被抢走了。

后勤部队难过了一会之后,马上又开动自己聪明的小脑筋,很快就想到了另一个好办法,用自行车运输物资,有路的时候骑着走,没路的时候推着走,速度也不慢。

不得不说,日本后勤部队的办法还真是多,不过,他们还是失败了,因为印度的雨季来了,倾盆暴雨没日没夜地下,钦敦江原本宽200米,暴雨之后暴涨到1500米,原本一些干涸的小河也变成了汹涌的大河,原本一些小路变成了沼泽,自行车也过不去了。

暴雨之中,地面的运输路线被全部切断,运输机也无法在雷暴天气中飞行,空投物资也是一种奢望,于是,日军彻底断粮了。

1944年4月,前线的日军全面断粮,忍着饥饿在连绵暴雨中战斗。

在全面断粮的情况下,日军的士气一落千丈,这个时候,打仗已经放在第二位了,填饱肚子才是第一位,野草、树皮、蜗牛、老鼠……来者不拒,有啥吃啥!

俗话说,趁他病要他命,日军失去战斗力之后,英印联军当然不会错失这一良机,马上就主动出击,日军毫无反手之力,每次交锋都会损失很多人,而那些活下来的伤员情况也很糟。

物资匮乏,短缺的不仅是食物,还有医疗用品,日军负伤之后,不仅没有药品治疗,而且还整天淋雨,整天泡在水里,印度的水质可不简单,里面什么都有,日军不可避免的感染了,伤口越烂越大,各种疟疾和传染病也开始出现,并在日军中广泛传播,成千上万的日本士兵倒下了。

1944年7月2日,东京大本营宣布停战,准确来说是一场大溃败!

局势转变非常快,之前是印军在前面跑,日军在后面追,现在是日军在前面跑,印军在后面追,一路上,他们发现了很多日军尸体,一个个瘦得皮包骨头,身上长满了脓疮。

在整个英帕尔战役中,印军只消灭了2万日军,有4万日军是饿死和病死的,此战可以说是日军最惨的一战!

此战印度之所以能赢,其实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

所谓天时,指的是雨季到来,切断了日军的后勤补给线,让环境更加恶劣,使日军在饥饿和疾病中挣扎!

所谓地利,指的是丘陵山地、森林江河,这也是日军后勤补给困难的重要原因!

所谓人和,指的是英印联军的紧密配合,敌进我退,敌退我追,这一招学得不错!

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同时出现,印度能胜也在情理之中!

日本入侵印度,为何输一次就放弃了?

日本一开始没有打算入侵印度,后来是为了帮轴心国扭转局势,这才对印度发起攻势,此战之后,日本就没有对印度出手的理由了,无利不起早!

而且,日本在1944年7月2号战败撤离印度之后,1945就被美国用原子弹炸了,日本宣布投降,二战宣布结束,日本也没机会再对印度动手了,直到今天!

其实我一直好奇一个问题,如果今天的日本和印度来一场正面对决,你觉得谁能更胜一筹呢?




日本侵华花了14年的时间,是因为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才让其横行霸道。

日军入侵印度只打了一次仗就放弃,如果从军事角度上说,真不是日军不能打,也不是印度不好惹。

因为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没有自己的军队,日军入侵印度是在跟英军交战。

那么是不是英军英勇善战,日军不是对手呢,也不是。

这场战役,日军伤亡5万多人,英军伤亡1.6万,表面上看日军伤亡是英军三倍,但当时日军弹尽粮绝、军中疫病蔓延。

也就是说伤亡的5万多人,很大一部分是被饿死、病死的。

那么日军是如何被打败的?

准确地说,日军是被自己打败的,是将领瞎指挥打败了自己。

导致日军惨败的那场战役叫“英帕尔战役”,战役是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时间是在1944年3月8日。

日本军发动英帕尔战役“乌”号作战的目的是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进而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把中印公路掐断,断绝中国军队的外援,争取自己在缅甸和中国战场的主动权。

中国跟英国是盟国,英国自然不会旁观;中印公路是中国的生命线,蒋介石也不会坐以待毙,所以为了保住中印公路这一条生命通道,中国军队也出兵参战了。

指挥这场战役的日本将领叫牟田口廉也,他是个非常狂妄、自负、独断专行,又喜欢冒险的家伙。

牟田口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手下都坚决反对。

反对的理由非常充分,因为要想实施这个计划,没有大路可走,只能渡过缅西北钦敦江,然后翻山越岭,从印缅交界的那加山脉过去。

这样一来,坦克和运输车辆不能通过,粮食和弹药不能及时补充;所以说这是一步险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但是牟田口是个身经百战的将领,卢沟桥事变就是他挑起的,当时此君就是大佐,1940年已经是中将。

日本军人从入伍到当大佐通常要经过20年以上时间,很多人大佐没有当多少年就该退役了。

所以日本军人能当少将已经非常难得,能当中将的更是少之又少,都不是泛泛之辈,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

因此说牟田口就是一头蠢猪,显然不符合事实。

虽然那么多部下反对,但牟田口依旧坚持,他的理由也很充分:

你们作为下级都想到的危险,我会没有想到?

行军路线不能通过车辆,我准备有水牛和羊来充当运输工具。

没有粮草,我们可以在路上边走边杀那些牛羊来充饥。

这些牛羊可以携带20天的粮食和弹药,我们走的是险路,出乎敌人意料,可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取得很好的效果,肯定能打赢。

一旦打赢了,那里的军火和粮食不都是我们的了?

牟田口说得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可以说理由还非常充足,世界军事史上的有名战例没有一例是按照套路出牌的。

邓艾如果不冒险,如何灭了西蜀;山本偷袭珍珠港,不也是冒险吗?说白了,打仗很多时候就是一场豪赌。

但是出动10万人去进行一场赌博,代价实在太高,应该把所有的意外都考虑在内,可是牟田口偏偏不去考虑。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牟田口的部下看出其在下一场险棋,纷纷表示反对。

但牟田口是缅甸的第15军司令官,驻缅日军3个师团都必须听他指挥,下级服从上级,反对也没有用。

于是第31师团的师团长佐藤信德只能无奈地预测:所有人都将有去无回,大部分人会饿死。

后来战役的进展,果然被佐藤信德言中。

首先牟田口进行的是一场奇袭,是打算出其不意的,就是说行动首先要保密。可是将近10万人的部队出发,如何能做到保密?

所以在日军出发不久,英军就得到情报,行动还是被泄密了。

英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得知日军渡过钦敦江的消息后,随即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

这样一来,英军以逸待劳,严阵以待,日军能有好果子吃?

日军第15军全部渡过钦敦江后,随即兵分三路,以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主攻英帕尔,而第31师团负责正面突击。

日军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3月28日,第33师团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

与此同时,第15师团攻占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密宣,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向科希马进攻的31师团也打到了科希马的外围。

关键时刻英军得到了美军的大力援助,美军45架运输机将英军15军主力和物资源源不断运到作战区域,对日军进行顽强抵抗,超出了日军的预期。

于是出发前师团长佐藤信德的预言开始慢慢实现,日军的粮食开始供不应求,口粮逐渐下降,一名日军每天只能吃到一两粮食,勉强能维持生命,连枪几乎都端不动了。

负责正面攻击的33师团,在经过激烈战斗,打到英帕尔英军的家门口,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再也走不动了,上前就是送死。

日军第31师团也不乐观,在科希马方向上的进攻也成了强弩之末,无法前进一步。

祸不单行,这时候雨季到来了。高温潮湿的环境让日军士兵中瘟疫盛行,而军中缺医少药,只能坐以待毙。

饥饿和疾病折磨着他们,不断有士兵倒下,沿途都是日军士兵的尸体。

1944年7月2日午夜,经东京大本营同意后,日本南方军司令部正式下达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日军开始了大撤退。

与其说是撤退,还不如说是死亡行军,他们很多人被饥饿和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注定回不去了。

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胜败乃兵家常事,日军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得了恐英症或者恐印症,这不是日军的风格;日军之所以没有向印度发起进攻,主要是因为没有能力了。

日军当时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英帕尔结束三个月后,美军和日军进行了莱特湾海战,日本海军遭受重创,几乎丧失了远洋作战能力,日军即使国内有兵员也无法向外投送。

换句话说,日军已经到了四面楚歌的地步,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根本没有能力再发动进攻了。




青岩来答。

1942年,日军极盛时期控制图

1940年9月27日,日本政府与德国政府、意大利政府缔结《三国同盟协定》,意图瓜分欧亚非三大陆。在随后的时间里,日本政府在亚洲进行了野心勃勃的扩张。1942年,日本已经控制了中国沿海地区、印度支那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处于全盛时期的日本,准备先出兵攻取印度,然后占领中东地区,后因德国人的阻拦而放弃。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有大量的德军士兵成为俘虏。

1943年2月,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而归,不得不请求日本政府进攻印度,以牵制英国人在欧洲的力量。1943年的日军处境与1942年的处境已经大不相同,中途岛的惨败,使得日本联合舰队损失了“飞龙”、“苍龙”、“赤城”、“加贺”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舰。日本海军的空中优势已然不在,美国人已经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形式。日本军方当然不愿意在这时候,去进攻在印度。可事关大局,日本军方不得不敷衍一下德国人。

牟田口廉也

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指派缅甸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以四个师团的兵力,去进攻英帕尔城。牟田口廉也就是那个挑动卢沟桥事变的日本大佐,此人有勇无谋,只因打响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枪,而被日本军部看中,提拔为中将。从没有担当过如此重任的牟田口廉也,接到命令的一刻,竟然激动的要死。为了提早完成作战准备,牟田口廉也命令日军向当地居民征集大量的牛、羊、大象等家畜。效仿成吉思汗西征,用家畜为部队驮运弹药,到了英帕尔城则可宰杀牲畜补充军粮。用牟田口廉也的话说,他这一招足可以为部队提供2个月的补给。

在战争初期,在钦敦江日军依靠凶猛的攻势,击溃了的英军防御部队。旗开得胜的牟田口廉也,变的极度骄横,他命令刚刚渡江的日军火速向英帕尔城前进。

英国总司令蒙巴顿将军比牟田口廉也,要镇定的多。他分析了战场的利弊以后,命令英军在英帕尔城外围构筑大纵深防御工事,借调美国人的运输机向前线调运物资,准备在正面硬杠日本第15军。

4月15日,日军与英帕尔的英军防御部队开始了正面接触。战局的发展大大出乎了牟田口廉也的意料,英军依靠密集的火力、坚固的工事、持续的空中支援将第15军的进攻部队,死死的阻挡在英帕尔城之外。随着战役出现胶着状态,日军的补给逐渐难以为继。那些为日军驮运物资弹药的牲畜,在盟军的轰炸下四散奔逃。负责进攻的俩个师团更是几天,都没有得到任何补给。面对前线日军的求援电报,牟田口廉也竟然恢复到:“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负责进攻的俩个师团在牟田口廉也的压力下只能在丛林中日军过着地狱般的生活,无穷无尽的蚂蟥和蚊虫,食物一减再减,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更是在日军中蔓延的十分严重。

在雨林中苦熬的日本士兵

战役持续到5月中旬,印度雨季到来了,日军仅有的补给通道也全部中断。第15军的士兵非战斗减员达到了一半以上,每个师团的战斗力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日军部队已经完全失去了斗志,日军第31师团在师团长佐藤幸德的带领下,首先放弃阵地,向回逃窜。其他的三个师团也纷纷效仿。日本第15军不战自溃,英军在蒙巴顿将军的命令下,对日军紧追不舍。日军在渡过钦敦江后,看到英军追击部队到达后,放弃了所有重武器和伤员,轻装逃回了缅甸。而英军在接管钦敦江东岸阵地后,就没有继续追赶日军。

此战日本第15军,共计战死5万余人,受伤2.5万人,丢失了所有的重型装备。牟田口廉也中将被直接免职,编入预备役。入侵印度的计划,本就是日本人为了应付希特勒的佯攻之举。可在牟田口廉也指挥下,弄巧成真,损失惨重。如果让日本人继续在太平洋战场上抽调宝贵的兵员,去为德国人卖命,那是断断不可能了。




日本在二战中入侵了所有的邻国,入侵印度一次就放弃了,要问什么原因?很简单,打不过。

日本入侵印度这个事儿,背景是1944年,希特勒命令日本法西斯集团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对英属印度发动攻势,以期打破被动局面,占领印度,在亚洲牵制盟军,为德国在欧洲战场制造转机,为此纳粹专门把在德国接受了长期训练的印度法西斯分子钱德拉·鲍斯等人送回亚洲,配合日军发动攻势。这一仗日本人是不愿意打的,因为日本人自己也快不行了,而且战线太长,印度国土比较辽阔,本来也不适合日军展开,但是德国要求,所以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

1944年3月,日本对印度发动英帕尔战役。在自由印度法西斯分子组织的敢死队的帮助下,日军一度突破英印军防线,法西斯军队士气大振,似乎目的就要成功。然而在这个时候,印度的雨季到来了,本来为了速战速决,日军仅仅随身携带了三周的口粮,之后便由陆路运输补给,而且日军空中不占优势,为了避免轰炸走的是丛林运输路线。

雨季的到来让日军运输补给几乎中断,这时印度军队调整部署,依托有利地形和火力优势,积极防守,使日军陷入困境。自由印度伪军刚刚夺下来的一点儿土地也丢掉了,鲍斯等人只好躲在小岛上一筹莫展。经过多次进攻的日军面对后勤补给跟不上和印军凶狠的火力打击,损失惨重的日军决定撤退,但是一撤不要紧,彻底把日军坑惨了。

南亚和东南亚的雨季气候恶劣,日军粮草不继,部队饿死、病死甚多,在撤退途中这一点更加严重,日军士气开始崩溃,大批士兵饿死、病死、热死乃至失踪,之后犹如丧家之犬的日军遭到英印军追击,沿途遭到中国军队袭扰,再加上日军指挥官自己也很坑人,这一仗日本人彻底打烂了。

回到缅甸的日军清点人数,30万人损失了16万。要说日本失败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首先当时的日本人自己已经在走下坡路,战线也过长,补给跟不上。但是即使日本不走下坡路,占领缅甸的日军其实也已经到了扩张极限了,英属印度有英国人训练,印度的火器装备率本身在莫卧儿帝国时期就比日本高,英属印度很自然地武器更多地受到西方援助占有优势,再加上主场优势,以及适应气候上的优势。而日军几乎是孤军深入,担任向导的自由印度伪政府也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的日本人打输了其实很正常。

不管怎么说,这一仗日本没有打过印度,也用不着玩文字游戏说那是英属印度,日本也拿德国的援助。历史上距离西方更近的地方更好战,也是一种常态。西方暴打瓜分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压制波斯萨法维王朝,莫卧儿帝国对萨法维王朝卑躬屈膝,更东边的东南亚比莫卧儿更落后。在历史上朝鲜还登陆过日本抢掠呢,日本那个过于孤立的地理位置注定它不可能很先进,尤其是进攻印度这种超出它国力扩张极限的事情,即使一时爆发最后失败也是很正常的。

至于日本侵华花了14年,实际上不止14年,至少甲午战争就开始了,因为中国距离日本更近,又处于衰落时期,日本人当然更上心。但实际上它最终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证明日本不如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印度   帕尔   成吉思汗   缅甸   师团   作战   盟军   日本   日军   英军   战役   战场   粮食   部队   战争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