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因为打不过,当然要撒丫子跑了。

作为一个黄麻暴动时期参加队伍的老红军,又经过过反围剿、长征,而且“高居”团长之位,李云龙能够活到最后,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敏锐的战场嗅觉。

战场嗅觉就是对危险的天然直觉,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天赋,需要长期游走在生死关头才能够拥有,它是一个将领纵横战场的看家本领。李云龙在剧中无数次依靠这种直觉逃生,这一次也不例外。

一、穿皮鞋的日军,李云龙惹不起

李云龙的驻地附近,有个虎亭据点。虽然只是个小据点,却弹药、粮草和给养却十分充足,为了给部队筹集过冬的衣物,李云龙决定引蛇出洞,将被八路军打怕了的虎亭据点的鬼子引出来。

以独立团的实力,消灭虎亭据点的鬼子根本不是问题。然而,当李云龙率部进入伏击地点后,他发现这支鬼子部队有问题?问题就在皮鞋上。

虎亭据点的鬼子,属于“治安部队”"守备部队”,各方面的待遇和精锐部队有很大的差异,他们穿的是成本低廉的胶鞋。而日第一军第四、第九混成旅,却是精锐的野战部队,是货真价实的甲种部队。

这支部队士兵训练有素、弹药充足、作战意志强悍、单兵技能和集团战术炉火纯青,而且他们侵华时间早,经历过多场恶战,李云龙仅仅只有一个营而已,怎么跟人家打?

李云龙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明摆着会吃亏的事,而且又没有到拼命的时候,李云龙怎么可能干呢?

二、李云龙多疑而谨慎

在独立团蹲点的楚云飞,看了一眼就判断出这是日本第四旅团,不得不说,楚云飞的军事素养和情报工作相当厉害。

来到虎亭附近的,不仅仅是第四旅团,还有同属精锐的第九旅团,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皇协军和日军当地的守备部队,这么大规模的行动,而且长距离机动行军,这是一件非常反常的事情。

在战场上,最重要的就是判断敌人的动向和作战意图,才能够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所谓战场对决,最终决定胜负的,就是指挥员的判断。不明敌情就匆忙做出决定,一定会吃大亏。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

在没有弄明白敌人要干什么之前,就算李云龙能够拿下这支日军部队,他也绝对不会动手。更何况,当时独立团沉陷敌人腹心,一旦战斗打响必然引来敌军合围。

勇敢不是鲁莽,撤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攻。所以李云龙命令撤退,就是为了弄清楚敌人要干什么,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所以,战场上任何一个可疑的地方,李云龙都一定要弄清楚到底是咋回事,这是他打了几十年仗却依旧生龙活虎的重要原因。

三、山本一木算错了啥

山本一木的情报工作异常厉害,思路也相当敏锐。

李云龙派人去白家村征公浪,逼得维持会长半夜跑到虎亭通风报信,引出据点的鬼子围而歼之,这是李云龙的小算盘。可山本一木一眼就看穿了,如果山本完全针对李云龙谋划的话,指不定就把李云龙拿下了。

然而,山本一木却有一盘更大的棋要下。

山本一木毕业于德国慕尼黑特种兵学校,一直倡导特种作战,它的战法得到了筱冢义男的大力支持。的确,对付八路军神出鬼没的战法,特种作战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式。

山木一木的特种作战,目标直指副指挥的司令部、第二战区阎锡山的司令部,有几次差一点就成功了。在剧中一开始,他率领特战队夜袭大夏湾,结果和换防到杨村的孔捷部碰上了,要是没碰上呢?想一想就让人冷汗直冒。

筱冢要在全军推行特种作战,就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恰好,山本找到了副总指挥的司令部所在,准备发动一场突袭,让大家看到特种作战的威力。于是,日军派出了一百多个精锐鬼子组成的战地观摩团来到了战场,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就是来保驾护航的。

在山本的谋划中,日军大规模调动,八路军一定会把部队调到司令部附近作防卫,而八路军也确实这么做了。可谁能想到的是,李云龙敢违反命令,偷偷留下了一个营潜伏在了日军重兵驻防的中心。

山本一木的谋划并没有错,我军向来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令行禁止,绝对不会出现违反军令的情况。可偏偏碰到李云龙这样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家伙,最终导致观摩团团灭,损失异常惨重。

结语:战场上,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所以李云龙一旦发现出现在虎亭据点的鬼子有问题,立刻撤退。

这种犹如狐狸般的警觉性,正是一个指挥员不可或缺的优秀素质。山本一木原本想套路李云龙,没想到被李云龙给反套路了。

其实在这起伏击中,更出彩的是楚云飞。楚云飞能够一口叫出鬼子部队的番号,必须要对战场态势、敌人防区、地形分布、装备着装异常熟悉,甚至是对第二战区、晋西北的所有鬼子的分布都了如指掌,这才能够迅速辩明鬼子番号。

这种能力,足以让所有的对手为之忌惮。这一手本事,是李云龙学不来的。李云龙的打仗完全是自学成才,是依靠残酷的战争激发了潜在的天赋,却缺少了最正规的军校教育和系统军事训练。

在小规模战斗中,李云龙堪称第一,在规模以上战斗,李云龙尚可应付,规模再大一点,李云龙绝对被楚云飞拉开差距。




《亮剑》里满满的都是军事知识,老兵能在战场上生存得更久,靠的就是作战经验丰富。李云龙从山下鬼子行军的鞋底上看出异常,情知绝不是虎亭据点驻防的日军,事出蹊跷必有妖,出于战场直觉立即命令打埋伏的一营撤退,这叫敏锐,但是已经撤不下来了。



这里没有关东军什么事,华北日军为了给“战地观摩团”保驾护航,出动的是第四和第九混成旅团,都是日寇驻山西第一军的精锐野战部队,所谓“鞋底”不同,其实就是“军鞋”不同,李云龙这样的老兵虽然叫不出来日军军鞋的制式型号,但走路的区别还是比较门清的。

二战日军士兵脚丫子上穿的有好几款军鞋,最常见的一种是“昭五式”军靴,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鬼子皮鞋,跟昭五式军装一起定型于1930年。它的日本俗称叫“编上靴”,设计理念仿自19世纪的法国军队,用牛皮制造,用棉线缝合,显著特点是有5对未上漆的鞋带扣、36颗鞋掌钉。



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物资短缺的弊端显露出来,“昭五式”牛皮军靴逐渐开始质量缩水,材料使用猪皮,后期型鞋底改为橡胶质,鞋带扣减少到3对,鞋钉减少到23颗。1941年又列装了“昭十六式”军靴,但质量更差,甚至连鞋钉都取消了。

即便如此,对于日军普通士兵来说“昭五式”军靴仍然是宝贝,是长途行军和作战的必需品,并且领过一次之后不再配发,所以鬼子们对军靴非常爱护,没有作战任务时,在军营里都穿“分趾鞋”或“军用拖鞋”,甚至有穿自己从家乡带来的草鞋,因为日军士兵大部分都是农民。



因此,当李云龙发现山下的鬼子走路脚底发硬时,便知道穿的是“昭五式”军靴的早期产品,什么意思呢?一定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鬼子”,也就是日军用来机动作战的精锐部队,这批37年来华的鬼子兵射击几乎做到了“抬枪就有”的地步,非常难以对付,跟这样的日军部队作战,八路军就算是占据地利,伤亡也一定小不了,赔本的买卖老李是不干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日本拥有“现役士兵”38万人,“预备役士兵”73万余人,“后备役”87万余人,“第一补充兵”158万人,“第二补充兵”90万人,这也是野战补充和扩编新部队的动员顺序。一般来说,现役除外,前两者都补进了野战精锐师团或独立旅团,后两者基本用于治安师团和守备部队,战斗力区别还是很大的。



类似于虎亭据点的驻防鬼子,一定是三流守备部队,动员入伍时间较晚,穿的也是“昭五式”军靴的缩水版,橡胶鞋底,当然也是八路军最喜欢的作战对象,菜呗。李云龙故意安排队伍去征粮,钓的就是虎亭据点的小鱼小虾,没成想赶上了鬼子的大规模行动,咬钩的是一群“鲨鱼”。

于是突然间独立团一营陷于日军纵深,四面全是鬼子,大白天撤退显然死路一条,于是李云龙决定继续在山上隐蔽待机。一夜苦等后,服部少将的“战地观摩团”来了,一条大肥鱼上钩。




原著小说中对于这次伏击战的描写

在原著中,伏击日军观摩团的情节没有那么复杂,就是1941年前后,在经历了鬼子的大扫荡和三光政策,独立团实在有点撑不下去了,决定去干一票。

除了缺衣少食,最让赵刚担心的就是弹药问题,当时独立团的战士每个人不到五发子弹,如果此时有作战任务,独立团只有挨揍的份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云龙和赵刚两个人商议决定对日军来一次偷袭,并且以不用子弹的白刃战方式与日本硬碰硬。

结果两个人就挑了个野狼峪这个地方,准备来一场伏击战,在寒冷的冬天,八路军战士趴在地上等了半天,才等到日军。在雪地里冻得直哆嗦的李云龙心里想,甭管什么部队,就是来一个联队也得干,总比冻死强。

结果日本汽车队出现后,赵刚傻眼了,因为从风中可以听到日本士兵的歌声,李云龙大老粗不懂日语,赵刚毕竟是文化人,知道那是日本关东军军歌,跟李云龙说,情况有变,这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实力特别强。

李云龙一咬牙“狭路相逢勇者胜,干!”

可见,在小说中为了突出《亮剑》精神,不管敌人有多猛都要干,这才是逢敌必亮剑!

电视剧中对这次伏击战进行了升华

《亮剑》改编自都梁的同名小说,但是在很多情节上加入了更多的军事元素,使得剧情更加丰富,而且编剧还是由都梁来担任,可谓是更忠实于原著,又在原著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升华。

在电视剧中,当时八路军缺少弹药和过冬的棉衣,因此李云龙希望把在据点的三百多鬼子引出来,然后消灭掉,以便夺取他们的大衣和弹药。

当李云龙都埋伏妥当后,却发现来的部队并不是据点中的鬼子,李云龙久经战阵,鬼子是什么样的战斗力,从走路的形态和穿着就能看出来,尤其是这支小鬼子的鞋跟平常打交道的鬼子的不一样。

这支小鬼子穿的是牛皮鞋,走路都是一嘎吱一嘎吱的,不像据点中的鬼子穿的都是胶底鞋,从这个细节李云龙就预感到,这支部队不一般,肯定是精锐部队。

很多答主根据皮鞋推断出是关东军的部队,这个玩笑开的有点大了,原著中因为他们唱的是关东军的军歌,所以赵刚才推测是刚入关的关东军。

在电视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已经得到情报,日本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向八路军驻地方向运动,李云龙去埋伏也就是要看个究竟,鬼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再加上后来日军开出来的摩托车,楚云飞一口咬定就是日军驻华北第四旅团提前出来了。

题目中说李云龙立马下令撤退其实是不对,李云龙虽然有点灰心丧气,说了一句不让我老李发财啊!当时楚云飞在旁边加缸,不必在意,贵军不一向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然后你看看李云龙瞅楚云飞的那个面目表情,我好不容易截出来的。

以李云龙的性格肯定是想打的,丁伟讲话,你给他一个师,他都敢去打太原,但是当时独立团缺少弹药,参加这次战斗只有一个营,在没有弄清楚状况的时候,就跟比其更强大的敌人拼命,那不是勇敢,那是愚蠢。

狭路相逢勇者胜,但也不是拿鸡蛋跟人石头碰,不能瞎乱打,而是该亮剑的时候才能亮剑,不该亮剑的时候,就等一会再亮。




因为碰到硬茬了,所以没有硬上

在李幼斌版《亮剑》第六集中,李云龙准备打一场伏击战,捞点油水,但就是在战事开打之前,已经做好伏击准备的李云龙却发现,从虎亭据点出来的日本兵脚上的鞋子不对。

李云龙看到日本兵脚上穿着皮鞋十分惊讶,因为往常虎亭据点的日军都是穿胶底鞋,这显然不是虎亭据点的守军,而是从外地调来的。

对于李云龙的判断,身边的楚云飞也表示认同,楚云飞估计这些日军是华北的第四旅团。事后证明这些部队的确是华北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是日军驻守在山西的精锐部队,本次是调动是为了给“战地观摩团”保驾护航的。

由于是精锐部队,这批军队的装备自然比较优越,他们配备的军靴也是非常好的“昭和五式军靴”。昭和五式军靴是在1930年(昭和五年,昭和是裕仁天皇的年号)定型一款军靴,其采用纯牛皮制作,非常结实耐用且防寒抗冻。

由于昭和五式军靴鞋底装了32枚防滑钉,后脚跟还安装有马蹄铁,因此脚步声与其他军靴完全不一样,走起路来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这才引起了李云龙的注意。

在全面抗战打响之前,日本只有17个甲种常备师团。由于常备军数量尚且不多,昭和五式军靴是能够做到全面发放的。但即便如此,这双鞋也是需要士兵自己掏一部分钱的,相当于一名普通士兵小半个月的薪水。(昭和五式军靴)

不过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日军规模的急剧扩张,日军后勤已经难以保障军靴的质量的。迫于物资紧张,昭和五式军靴的制作工艺持续缩水。不但放弃了牛皮,改用马皮、猪皮制作,连鞋钉也不断减少,最后甚至取消。

到了战争后期,日军已经不再为全军配备高质量的军靴了,普通的地方守备军队只有胶鞋,而能穿着五式军靴的部队必然是作战能力极强的精锐部队。

这场伏击战开打的时候,太平洋战争还未爆发,日军中的许多老牌师团仍然是在中国战场上,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

根据很多抗战老兵的回忆,在全面抗战前期的日军甲种师团士兵枪法极好,甚至可以在移动的卡车上命中目标。如此训练有素的部队,李云龙又不傻,自然不会上去硬碰硬。

但李云龙也没有就此撤退,首先是因为此时自己已经腹背受敌,就算是撤退也不安全。其次,李云龙判断日军出动如此精锐部队,必定是要有重要目的,此次行动肯定是有“大鱼”。于是他下令全军隐蔽,不得擅动,静观其变。

果然,在经过一夜的等待之后,李云龙终于等到了日军的战地观摩团这条大鱼。由于日军先头部队没有发现李云龙部,所以放松了对观摩团的保护,以至于观摩团身边没有多少军队护驾,而李云龙则瞅准时机,一举将这批观摩团团灭。




李云龙在伏击“战地观摩团”的时候,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推敲,李云龙发现鬼子行军时鞋底发硬,穿的不是胶鞋,而是穿的皮鞋,于是李云龙立马选择撤退。这一个细节书中没有细说,但是却是一门大学问,突出了这个时期八路军对日军的研究。而这些经验都是八路军从惨痛教训中得来的,幸好当时部队热衷于总结经验,否则恐怕要吃更多的亏。

这一点还要从日军侵华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军鞋说起,一种是“昭和五式”军鞋,这种军鞋用牛皮制造,棉线缝合,有掌钉三十六枚,这种军鞋非常适合行军,结实耐用。从1930年定型之后,一直是日军的标配军鞋,日本的关东军就全员都是这种军鞋。可以说在1940年之前,几乎所有的侵华日军士兵都是踩着这款军鞋。

但是到了1940年之后,日本资源短缺的劣势便开始暴露,“昭和五式”军鞋的质量开始大打折扣,变为了猪皮,鞋底也没有了掌钉,而且鞋底也开始是胶底。到了1941年,日军又开始列装质量更差的“昭和十六式”军鞋,所以新兵几乎都是穿的这种胶底鞋。只有一些老兵和关东军是穿着“昭和五式”军鞋,所以看到一整队穿皮鞋的日军,一般都是日军的精锐师团。

从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日军一直是在不断的动用预备役部队,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量日军预备役士兵进入中国作战。所以在1940年期间,八路军就发现了鞋子不一样这个细节,并且得出了这个经验。此后但凡遇到穿皮鞋的日军,都不能贸然进攻,因为这些日军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而遇到胶底鞋,那就可劲的打。

所以李云龙从一双鞋就发现了这伙小鬼子不是虎亭据点的日军,而是新调来的日军精锐部队,于是李云龙断定这事有蹊跷,这次日军肯定是有什么大人物在后来。也就有了李云龙一次伏击干掉一车日本军官的事,可以说从这一点来看,《亮剑》当之无愧应该成为经典,连这样的细节都能处理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关东军   日军   军鞋   独立团   军靴   师团   昭和   作战   据点   日本   鞋底   精锐   鬼子   皮鞋   士兵   部队   财经   李云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