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上为什么要打更?

古代晚上要是没有打更人,那就太恐怖了。

明朝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左右,在一个人口只有四五万的偏远小县城里,有一位60多岁,依旧无儿无女的打更人。

古代的打更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也不缺乏流传下来的江湖传说,由于经常昼伏夜出,几十年如一日,而且绝大多数打更人都无儿无女,所以这一职业,尽管也算是个公差,但是却一直跟赊刀人,散仙一样,都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别看只是简单出门巡个逻,但是据说这一行可很有讲究,更重要的是讲究传承,而且据说打更人具有驱邪避秽的特殊用途。

那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笃笃--咣咣

60来岁的林老汉,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村里的老一辈人都经常说,林老汉还在年轻的时候,做过木匠,也做过山贼,但是每当有人问起林老汉这些事儿的时候,他只是憨憨的一笑置之。

总之就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给人一种相当神秘的感觉。

原本在县城之中的打更人,并不只有林老伯一个,但是这段日子说来也奇怪,其他的打更人不是有事,就是出事儿!

所以今天夜里就只有林老伯一个人打更了。

为了能够克服内心的恐惧,打更人一般都是两人为一组,一个人手里拿锣,另一个人手里拿梆。

每天夜里只敲5次,间隔一个时辰敲一次,敲完第5次也就说明今天的工作顺利结束了。

这时候天也就大亮了,就是我们俗话说得五更天。

由于搭档有事儿,今天晚上的打更人只有林老汉一个,所以他的工资直接翻倍了。

林老汉也像往常一样出门了,毕竟多拿一份工资,就得多负起一份责任来!

毕竟要是连林老汉也撂挑子不干了,那还真说不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尽管夜色已深,但是毕竟那是走了无数次的路,即便是只有一个人,林老汉工作这么久,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所以也没放在心上。

一更天到了,林老汉只是自顾自地敲锣打梆子,随便用了厚重而又嘹亮的声音喊道: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只不过这回说来也奇怪,原本呼啸的大风也停了,空荡荡的街道上,除了林老汉自己的声音,月亮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藏到了乌云背后。

即便是这样,这些年没少见过怪事儿的林老汉,只是心里咯噔了一下,但也并没有放在心上!

溜达完了第1圈,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的林老汉,就折返回来了,迷迷糊糊没过多久,就要开始新一轮的打更了。

一般这个时候需要人打起精神,毕竟这也是极易发生意外的时间段。说来也奇怪,二更天并没有什么异常。

一晃就来到了三更天,林老汉还是按照原来的路径,晃晃悠悠在街道上走着,没想到前面的一幕让他呆住了。

原本空旷无人的街道上,突然闪过不少的人影,隐隐约约之间,他们向林老汉所在的方向迎面而来。

林老汉手中的灯笼,也在这个时候不偏不倚,摇摇晃晃起来,借着微弱昏黄的灯光,林老汉也看不清那是多少人。

压根不信邪的林老汉,也相当好奇。

这大半晚上的,这么多人集体出动,难道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

看到林老汉大摇大摆向他们走去,那伙人影居然定在原地不动了。

随即在夜色中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

老三,不是你说交代的事情都办好了嘛,怎么还会有打更人?

旁边的瘦子随即悄声说道:怎么把这老汉给忘了?等下就去解决了他!

就在说话间,林老汉也已经走到了他们跟前!

看清楚了眼前这几个人的打扮,林老汉不由得心中一惊:

这黑灯瞎火的,对面足足有8个人,个个披麻戴孝,还抬着一顶黑漆漆的大棺材,挂在棺材顶上的灯笼便忽明忽暗,在那一瞬间,仿佛有种阴间鬼差的感觉,但其实这点场面,对于林老汉而言,也还不算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普通人可能就吓尿了。

双方在碰面的那一刻,都没有人率先开口打破寂静,只是默默地盯着对方。

直到林老汉试探性地开口问道:诸位这是去干嘛呀?

只见领头的那位汉子不客气地说道:看不出来我们这是去送葬吗?

眼看对方来者不善,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林老汉就想要快点走开了,毕竟对方人多势众,即便是发生什么,自己也没有任何办法!

那帮人本想对林老头动手,但是看到老头也是明白人,很识趣地走开了,所以也就没多做什么,而且他们神色慌张,应该是有更重要的任务去做,所以也就没有过多耽误时间。

看着逐渐走远的一行人,林老汉终究还是留了个心眼,毕竟他在刚才经过那伙人的时候,深吸了一口气,凭借着敏锐的嗅觉,他知道这里肯定有问题,而且那种特殊的气味,只来自于一个地方,那就是城中的死牢,毕竟那里经常会有死刑犯的尸体。

那种味道林老汉再熟悉不过了。

再看看一行人经过,留在地上的那一串湿漉漉的脚印,更加印证了林老汉的猜想。

关键是眼尖的林老汉还发现,那几个人的棺材里绝对有东西,并且不是一般的东西,8个彪形大汉,都差点被压弯了腰,事出反常必有妖。

刚想到这里,对面为首的那个大汉,突然向并未走远的林老汉狂奔而来,意识到大事不妙的林老汉,赶紧拎起手中的铜锣,当当当连续敲了三下,这也相当于打更人的暗号。

就是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随即转身就跑的林老汉,边跑边喊道:杀人灭口啦……

其实在古代,晚上衙役们也会值夜班,就是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林老汉连续三声铜锣响,就已经惊动了值班的衙役,眼看着前面亮起的灯火,林老汉笑了。

背后那名彪形大汉再也不敢追了,转头就带着那一伙白衣人,迅速消失在夜色之中,就连抬着的那一口木棺材,也被扔在了地上。

几名衙役看到气喘吁吁的林老汉,赶紧问道:林老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

还没顺过气来的林老头,转身就指了指扔在地上的棺材,随后又把刚才发生的事儿讲了一遍。

带头的衙役感觉此事非同寻常,随后就带着手下前去查看,顺便让身边一个年纪较小的衙役去禀告县太爷。

等到县太爷召集人手来到那口棺材前面,随即就吩咐衙役打开了,看到棺材里的东西,他傻眼了。

偌大的棺材里竟然没有人,反而被无数的金银财宝填满了,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只不过稍作迟疑,林老汉当即就脱口而出:是盗墓贼!

县太爷当即就让手下们去搜寻,但是林老汉却说:慢着,跟我来。

林老汉这才说出了自己的分析:他们鞋子上有泥,并且身上有刺鼻的味道,应该在城中死牢附近!

果然,县太爷带着衙役们,在死牢附近的一个隐蔽角落里,找到了盗洞,并且成功抓获了这伙盗贼。

至此,这个故事也算告一段落了,林老汉也因为抓捕盗墓贼有功,得了一笔赏钱,彻底回家养老去了。

看完了打更人巧抓盗墓贼的故事,你是不是也对打更人有进一步的了解呢。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聊聊这几个问题。

什么是打更人,打更人的历史究竟从何时开始的?

其实,古代打更还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击柝,这里的柝,也就是打更人常用的木头梆子,说白了就是一根中间空心的木头。

由于我国古代房屋主要是木质结构,而且古代没有先进的照明设施,依赖蜡烛和煤油灯,是极其容易引发火灾的,所以打更的行业也由此而生。

所以由此可见,打更的第一个用途,主要就是为了预防火灾发生,即便是有火灾也能够提前敲响警报,惊醒睡梦中的人们,防患于未然。

目前已知打更的最早记载始于东汉,所以打更距今至少也有2000年的历史。

而且由于打更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所以这一传统的职业,其实也算是公务在编人员,和今天的保安大叔,多多少少有点相似的味道,但二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只不过古代的打更人来说,由于门槛比较低,唯一的要求就是胆大心细,而且上的都是夜班,所以有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职业甚至成为了许多乞丐争先恐后选择的工作,再怎么说能够吃饱饭,晚上巡个逻,也比无家可归要好太多了。

打更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

其实除了刚才提到的防火,还有报时,防盗。

报时也是打更的基础属性。

根据打更人所喊的口号变化,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作息时间!

戌时一更天,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晚7:00~9:00,这个时候打更人喊的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亥时二更天,是晚上的9:00~11:00,古人的活动到这个时候基本上都结束了,也是该休息的时候了,所以这时候打更人喊的就是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子时三更天,打更人喊的是平安无事,毕竟这个时间段,也算是事故高发期,所以注意安全很重要。对应的就是11点到次日凌晨1点。

丑时四更天,对应凌晨1:00~3:00,这个时候已经会有鸡鸣叫了,而且由于是气温相当低的时候,打更人也会善意的提醒:天寒地冻。

寅时五更天,就是古人该起床的时候了,古代皇帝起床,也差不多这个时候,别以为当了皇帝就能睡懒觉,大臣们也一样,毕竟还是要领工资的,所以这个时候的打更人,就犹如闹钟一样,当然也是他们该下班的时候,所以就会喊道: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毕竟在古代不能人手一块手表,也没办法人均一个手机,所以打更人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那么聪明人就会问了,打更人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呢?

这个其实很有讲究,古代人计时,一般用漏壶,一般也会标有刻度,加满水之后通过水位变化,来观测时辰的变化。

当然古代人也会用点燃一炷香的方式,来计算一个时间段。

只不过古人一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且古代人,不论是夜生活还是熬夜,都没有现代人厉害,所以一天24个小时,对于他们来说基本是够用的。

别看他们三五点就起床了,但是他们睡得也早呀。

所以打更人除了报时,一般还兼顾防火防盗的任务,林老汉抓住盗墓贼,那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且在黑漆漆的夜里,打更人能够很好的警报失火,除了避免发生人身安全意外,更重要的是保护居民财产。

当年就因为打更人的失职,在光绪皇帝即将大婚的紧要关头,紫金城内突然失火,无数珍宝和建筑化为灰烬,龙颜大怒的光绪皇帝,直接上当晚值班的打更人和看守领了盒饭!

知道了打更人的主要用途,其实就不难理解大根人家今天为什么消失了。

一是由于钟表的发明,人们不再需要打根人来提醒时间了,再加之建筑水平的迭代,所选用的建筑材料也更容易防火防盗,所以直接弱化了打更人的作用。

其实当年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就是一位兢兢业业地打更人,而且培养出来孙中山这样优秀的儿子。

所以你明白古代人为什么要打更了吗?

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打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

打更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

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解放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对时间的要求远非打更可以满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这门古老职业也就逐渐消失了。

别看小小的打更,那可还有许多讲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

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代没有钟表,无法精确掌握时间。在白天的时候,还能通过观察太阳高低,确认大致的时间。但到了夜里,这个事儿就很头疼了。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倒无所谓,反正天黑就关门上床玩老婆,天亮就起床下地干活。但对于另一些需要夜间工作的人,比如读书人,官员或者手工业者,掌握时间就比较重要了。

当然,古人已经发明出了一些计时工具,比如用点香计时,比如沙漏,或者夜观星象等。但这些要么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要么设备安排和维护比较麻烦,不可能人人用得起。

因此,采用打更这种模式,每隔一定的时间,通过更夫敲锣和喊话,让还没睡觉的人知道现在大致几点了。

至于打更的人怎么掌握时间,那就好办了。就是咱们前面说的这些计时工具,比如更香,点燃一支是一个时辰或半个时辰,时辰到了再点一支,很容易掌握现在多少时间。负责定时的人观测到时刻变化,告诉更夫,再由更夫敲锣告诉所有人。这样,一个地区只需要维护一套计时设备,通过打更实现时间共享,这也算古代科技不发达时候的一种信息广播平台。

综合一下,古时更夫晚上打更的主要作用是:报时!

兼具防火防盗防老王!

所以在古代,打更是非常有必要的!




答:说起古人的“夜生活”,哪怕放在情节天马行空的古装剧里,“深夜打更”都是常见一景:常常都是古城里街巷空荡荡的深夜整点,敲着梆子(打更用的响器)的更夫穿行而过,然后带出多少“月黑风高”下的故事。

而放在真实的历史上,“更夫深夜打更”这事儿,更是极有讲究:要从“戍时”(晚上八点)开始,每隔两个小时敲梆子锣鼓报时,整夜从“定更”(晚八点)到“五更”(凌晨四点),一共要敲六次。如此操作,也就好些历史票友们奇怪:大晚上的睡觉不好吗?古人干嘛要闹这动静?

但事实上,这“动静”在古代,真是无比重要。首先一个重要作用,当然就是报时。

在古代条件下,“计时”“报时”确是个麻烦事。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械,常规的有“漏刻”,即通过滴水来测算时间的仪器,从春秋年间起就应用,发展到明清年间变成构造精密的“四级漏刻”。更大的则是圭表,即靠太阳影子来测时间的器具,又称日晷。故宫太和殿汉白玉基座上的“赤道日晷”就是代表。另外还有小型的“香篆”,靠燃烧的香盘来计算时间。明朝中期起,西方“自鸣钟”传入中国,从此风靡一时,也成了富人家的奢侈品。

而这些古代“高精尖”的计时器械,除了“香篆”外,其他都是贵族富人家专属的奢侈品,穷老百姓想知道“现在几点了”,就只能听更夫“报时”,深夜里的“打更”声,也就如此重要。

但“打更”的意义,也绝不止“报个时”这么简单。说到这儿,就得说说古代更夫们的“工作单位”:谯楼。

古代更夫们“报时”“打更”,绝不是“出门吆喝”这么简单。古代的城市里,往往都有专门负责计时报时的“谯楼”,比如古典小说《西游记》里,就有“谯楼上更鼓齐发”的景象。宋朝人何梦佳的一句诗,更道出了这个“报时中心”的意义:“自是太平无暴客,金壶漏箭要分明”。国家太平与否,就得看“谯楼”了。

真这么重要?看看谯楼的位置与规模就知道:作为“报时中心”,谯楼的阵仗从来不小。比如宋代成都的铜壶阁,就有上下两层十四间房,宽十丈深五丈六尺,且用当时“奢侈”的砖石结构建起。公认“邦之壮观”。明代南京的鼓楼(谯楼)也是上下两层,仅下层就高达十米,上层有大小鼓25面,除了计时的滴漏外,还有两面高三米六的紫铜钟。宋代山城夔州(重庆)的谯楼,也是“凡山之形胜,尽在目中”。

所以,虽然谯楼有“报时”的职能,但“报时”也并非其唯一的职能。作为一个城池的最高处,谯楼不止是城市的“标牌”,更可以登高瞭望,防范城池外的敌情。发展到明清年间时,大部分城市的谯楼,以都是以谯楼为中心,向四方延伸街道。比如明代西安的谯楼,明初时还在西安城的西边,万历年间时却搬到了西安四门大街的交汇处,正好在西安古城的正中心,如此变化,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化进程的缩影。

作为一座城池的正中心,谯楼的“报时”功能,也不止是几个更夫“出门吆喝”的事儿。比如五代年间福建福州的谯楼,通常要有四个人守卫漏刻(计时器),四人分为两个班次,分别负责白天晚上的时间测量,然后有九个更夫分班报时。另外谯楼上也有各种鼓角与旗号,把时间传递给不同地方的更夫,运转无比严密。

而这严密的运转,也是古代地方官的“基本功课”。中国历代王朝考核地方官成绩,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更鼓分明”。倘若连每天的时间都报错?那这个地区的日常行政运转,必然是一片乱七八糟。

而与“报时”一样重要的,就是谯楼的治安功能。古代城市的谯楼,往往建在最高处,部分谯楼里还有军队,只要突发紧急情况,就能立刻处置。“打更”的作用跟更在于此,古代的“盗贼”“山贼”劫掠城池,通常会选择夜间袭击。而古代的城池通常夜晚又要宵禁。所以“永不睡眠”的谯楼,就是夜间城池的眼睛和耳朵。而打更的樵夫,也充当了“监控”的作用。所以“武打片”里的“夜战”桥段,才常会安排几个“更夫”做引子。

比起这些职能来,古代“更夫打更”特别是“深夜打更”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更是上千年没变:防火!

中国古代的各类灾害里,比起水旱灾害来,火灾看似低调,破坏力却十分恐怖。仅仅在《二十四史》里,两千五百年里,就记载了八百七十八次火灾。其中“宋”“明”“清”三朝发生火灾的次数,更多在二百次以上。这还仅仅是《二十四史》里的“不完全统计”。真实历史上,火灾的破坏力和烈度,也是更触目惊心。

比如宋代建隆元年的宿州大火,一次就烧毁“民舍万余区”,嘉熙元年的临安大火,也是烧毁“三万家”。明朝万历二十五年的泗州大火,也是烧毁民房四千四百多间。清朝乾隆年间的北京火灾,烧到“经月乃止”,乾隆至嘉庆年间,汉口镇更是两次大火,一次烧毁商船三四千只,另一次烧毁“商民店户八万余家”。一场大火,往往就是这样恐怖的破坏力。

为什么破坏力如此恐怖?一是古代城市密度太大,特别是越在太平盛世年间,城市的人口增长极快,房屋扩建也极快,住房店铺往往特别密集。二是古代消防技术落后,虽然也有“水龙”等装备,也往往在城市遍设“望火楼”,第一时间投入救火。但一旦火势起来,倘若救也没法救,就只能放任火势“自己烧”。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一场大火,动辄就烧毁千间万间房屋,有时大半个城市都烧光。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防备火灾的最重要“防火墙”,就是打更。

古代的火灾火情,绝大多数都发生在深夜时,一旦不慎走火,第一时间救火不及时,一场大火就无可挽回。在这种情况下,打更就成了最好的监控。特别是明清年间,随着古人防火意识的提高,城市里人口稠密处,每十家就要置办大水桶,还要准备“火钩”“云梯”等装备,一旦有火情,保障就要第一时间组织人力救火,尽可能实现“快速反应”。而这一切,首先就要有赖于“打更”的更夫们,能够及时发现火情。

所以,到了明清年间,中国古代大城市里“喊火烛”的制度就成熟起来,每个城市设立“三十家牌”,各户轮流出人充当更夫,除了“打更”更要“查火”,每天的“一更天”和“五更天”,“更夫”们都要挨家挨户,分片儿“清查火”,即检查防火情况。“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也就成了更夫们的“流行语”。说实话,别看古代火灾的烈度触目惊心,但那些繁荣发展的古代城市,真有这些更夫们“防火”的功劳。

多少古人生活的艰难与演变,更夫深夜打更的身影,都已浓缩。

参考资料: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刘振生《宋代更鼓制度研究》、李富慧,张政《鼓楼与古代南京的报时文化》、趣历史《揭秘古代为何会出现打更 古人这么做是有原因的》、胡家保《中国古代城市火灾案情分析》、丁小珊《清代城市消防管理》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笃笃——咣咣!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就是我们对古代打更最直观的印象——除了八九十岁的老人,我们对打更的了解完全来自于古装影视剧。

在古代,更夫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们的工作时间完全在晚上,只有夜班,没有白班,黑白颠倒,十分辛苦,那么古代更夫是怎么上班?又为什么要打更呢?

古代的打更制度

更夫通常是两人一组,一搭一档,一唱一和,一人手中拿锣,一人手中拿梆,一边走边敲,每隔一个时辰(相当于2个小时)敲1次,“笃笃———咣咣”1次就表示过了一更,整个晚上要敲5次,也就是5个时辰10个小时。

更夫是如何准确掌握时间的呢?他们晚上不能睡觉,必须守着“滴漏”(相当于古代的时钟)或者燃香(也可用于计时),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不至于错过时辰。

古代的打更方法

打更不是乱敲锣乱打梆子,每次都有规定:

打首更在晚上7点(戌时),一慢一快,连打3次;

打二更在晚上9点(亥时),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

打三更在晚上11点(子时),一慢两快;

打四更在凌晨1点(丑时)时,一慢三快;

打五更在凌晨3点(寅时)时,一慢四快。

打完五更,更夫就可以下班了,不用等到凌晨5时再打六更,因为凌晨5时已经开始鸡叫,不需要再打更提醒时间,而且古人习惯于早睡早起,此时大多已经起床了。

古代打更的作用

古代打更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项目,主要有三个作用。

一是定时报时。古代普通人家没有计时的东西,也没什么娱乐项目,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到了晚上没有日头,只能靠打更报时,按部就班地生活起居、辛苦劳作。

二是提醒防火防盗。更夫既要定时报时,还要充当警察,在城内到处巡逻,一方面是提醒大家注意防火防盗,另一方面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处理。

三是驱鬼。打更最早起源于原始巫术,是巫师神婆用来驱鬼的,后来逐渐扩大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古代人普遍迷信,因此打更一定程度上仍承担驱鬼的作用。

如今打更早已远离我们,每当听到“笃笃——咣咣!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声音,我的心思就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似乎看到了当时人们的平静生活。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当然要打更了,除了报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一作用,除了打更的更夫,是旁人根本无法取代的。

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有着严格的“宵禁”制度的,就是到了晚上,百姓们不能自由活动,担心会发生意外。

比如唐代,宵禁就是非常严格的。大概在晚上7.8点钟,路上就不能再有行人了。

而这一情况,直到宋代才慢慢发生了改变。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都大发展的时代。而且,宋代的君主大多比较开明,允许人们晚上可以有“夜生活”。

但即便如此。古人还是会早早睡觉的。

但同时,古代又诞生了一个职业——更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更的。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打更,他们是怎么判断时间呢?

打更真的重要吗?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打更,这一特殊行业的必要性。

宵禁制度由来已久,周代,秦汉都是重点法典

宵禁制度在古代非常重要,因为古人大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晚上基本上会早早睡觉。

而且为了避免晚上发生种种意外,也会设立晚上禁止娱乐,禁止活动的制度。

追溯起来的话,这一制度最早在周代就开始了。

因为周代时候,商品经济还并不繁荣,所以主要的税收还是农业。

古人认为,只有晚上睡得足够好,转天才有精神,才可以为国家带来更多的农业税收。所以从周代就有了这一制度。

晨行,半夜游荡,由“司寇氏”斟觉杖刑。——《周礼·秋官司寇》

这里出现的司寇氏就是周代出现的特有官职,他的任务就是根据星象确定早晚时间,让巡夜的官员实行宵禁,也算是一种官职创新了。

而到了秦汉时代,这一制度持续发展。根据《秦始皇本纪》记载,宿卫郎官在五更时分发现了夜行者,大声喝问他是谁,干什么。

《资治通鉴》 里也记载了一个故事,汉文帝时期,有一位官员因为母亲过世,半夜想出去奔丧,结果被城门官吏给拦住了。后来愣是等了一个晚上,白天时候才出去的。

由此可见,宵禁制度的影响深远。

不过,如果有人真的触犯这一原则,那么,他受到的惩罚也是非常严重的。

《三国志》就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汉灵帝宠幸的宦官,因为叔父违反了宵禁制度,所以被洛阳北部尉乱棍打死。不管他如何哀求,饶恕叔父一命,汉灵帝都没有答应。

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也能窥见这一制度的严苛了。

隋唐时期稍有缓解,但处理更加细化,直接上升至国家高度

隋唐时期的宵禁制度,比起之前,稍微有了一些改变,但同时也做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细化,而且首次以国家法令把这项制度公开化。

隋代时,隋文帝为了彰显自己治国严明,让百姓们做到有法可依,于是制定了一部体例严整,宽严有度的法令,这就是《开皇律》。

而在《开皇律》中,对于宵禁有着明显的说明。

犯夜者,笞二十。——隋《开皇律》

翻译过来就是,在隋代,如果谁敢半夜还出来活动的,那可是要挨上20板子的。

不过,为了彰显自己的爱民,隋文帝还是对这一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

在当时,全国有三天可以不宵禁。一个是春节,一个是元宵节,一个是皇帝本人的生日,当时叫做万寿节。

尤其是元宵佳节,按照当时的法令,当天不仅不宵禁,百姓们还可以在街上载歌载舞,尤其是青年男女,还可以戴上假面具,互相倾吐衷肠。

试想,春寒料峭,花灯璀璨,漫天的烟花就像火树银花,两位带着面具的青年男女,在一种既温馨又舒缓的环境下,有些拘禁又很是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的画面,想想都让人神往啊。

当时“男女授受不亲”还是非常大行其道的,所以,隋朝人有这样的进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而唐代,延续了隋朝人的《开皇律》,也让全国百姓可以享受三天的夜生活。

但是,在其他时间的宵禁制度,依然是非常严格的。

而且,唐代的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度。全城中轴分明,区划匀称,形成了犹如棋盘一样的街道布局。

诗人白居易用诗句来描写当时的长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这种城市建筑,非常有利于对城中居民进行管理,包括实行宵禁。

根据《旧唐书》《大唐新语》等典籍的记载,每到黄昏时分,就有人在街上鸣金或者击鼓,提醒行人迅速各回各家。

所以在大唐,晚上在街上乱逛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不过,唐代人还是做到了适当的开明,而不是一味的死磕这一制度。

在宵禁期间,如果公家因紧急事务,私家因结婚、丧葬、凶疾等事宜,是可以出行的。但必须凭借相关文牒。

而且,为了最大程度体现这一制度的公平性。当时几乎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普通百姓违背了这一制度会遭到处罚,官员也一样。

《旧唐书·本纪卷十四》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中使郭里旻酒醉犯夜,杖杀之。”“中使”,即宦官。

在唐朝,宦官位高权重,一般人都惹不起。可是,这名倒霉的宦官郭里旻,因为晚上喝醉了酒在街上乱逛,结果被活活打死。

所以,既然其他时间都要过得这么紧张,唐代人就会利用元宵节好好放松一下。

与此同时,出现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唐代诗人写诗非常热情洒脱,尤其在元宵节这么一个放松的日子,写下来的诗更加恢弘热烈。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些热情小诗的背后,都让我们窥见了大唐盛世的繁华富庶。

宋代解除宵禁,人们有了非常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宋代是市井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上更加突出。

宋代的统治者大多比较开明,所以彻底放开了宵禁制度。允许百姓们可以晚上享受夜生活。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人们的文娱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间晚上有瓦肆勾栏,可以让艺人们说书唱曲。

晚上还有冷饮小吃,可以满足人们吃夜宵的习惯。也正是在宋代,中国开始将“一日三餐”作为传统,慢慢开始吃晚饭了。

而且,这一时期人们追求爱情更加纯粹奔放。

大诗人辛弃疾写《青玉案》时低回婉转: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虽然这首一首比较温婉的爱情诗,但是通过前边的介绍,已经能够看到宋代宵禁制度取消之后,带给人们的欢乐与幸福了。

伴随宵禁制度,同时衍生的就是打更制度

既然宵禁制度如此影响深远,那么,他就有他自己的一套发展方法。

而在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打更制度。

在我们一般人回忆里,可能是一位更夫,拿着灯笼和铜锣,走上几步敲一下,喊上一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是一种很辛苦的形象。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古代的打更是非常有讲究的。

比如打更只是打五更,就是打五次。时间大致从晚上7点开始到凌晨5点结束。

而且,打更的时间和节奏也很重要。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总的来说就是先慢后快,这也是很有趣的。

人们一开始听到晚上7.8点时候的落更,就在提醒自己该睡觉了。

而到了晚上11.12点,也就正好到了凌晨时候,人们应该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了。

我们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也就是这个时候。

而到了3点前后,打完五更基本打更就算结束了。

因为在等一会,公鸡就要开始打鸣了。人们也知道该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了。

这就是打更的全部流程。

打更这么重要,更夫是如何判断时间的呢?

一般来说,更夫除了拿着照明的灯笼还有发生声音的铜锣,还会拿着一根香。

既可以防蚊驱虫,又可以提示时间。古人说的一炷香时间,一盏茶时间就是类似的意思。

一般都是一炷香正好两个小时,代表到了下一个时辰,就该重新换新的打更声音了。

另外,这些打更人也并不是特别辛苦。他们一般不会自己独自打够五更。

一般都是每个人盯两个小时或者盯一个时间段。毕竟晚上是人们正常休息的时间,总这样熬着身体也吃不消。

所以,一般都是一个人点上一支香,带着铜锣和灯笼,围着城市转一圈。等香燃尽之后,正好回到原点,由下一个人再点一支香,继续拿着这套装备走一遍城市,换一更继续为人们报时。有点类似我们今天接力赛的意思。

打更真的重要吗?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打更既然发展了上千年,中间一定有他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打更最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报时,提醒人们到时间休息之外,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预防火灾。

众所周知,古代的城市多是砖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是非常恐怖的,很容易造成接连一片都被烧毁的现象。

而且,古代通讯技术也非常不发达。发生火灾之后,扑灭火灾,甚至怎么通知地方长官都是一件困难事。

而打更就能非常圆满的解决这一难题。因为他们围着城市转,看到哪里有火情之后就会立马反应过来。

而且,这些打更的大多是三四十岁上下的青壮年,体力好,跑得快,去官府汇报给当地的父母官也是非常迅速的。

当地的官员如何妥善处理,这样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除了防备火灾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防盗。

过去小偷偷东西也多半会发生在晚上,不管是被本家看到,嚷嚷出来,被打更的发现;还是没有被发现,刚刚走到街上,因为不合常理的动作和眼神,被打更的发现,都是非常容易的。

而他们在大概记录了小偷的相貌和逃跑路线,这样也可以把百姓的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所以,打更的不止是起到了简单的报时作用。他还能很好的保卫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所以,这一制度一经创立,就非常重要。被历朝历代的人们所接受。

而自从清代以后,随着时钟,怀表,西方来的自鸣钟等等相互出现,打更这一职业也慢慢消失了。

但不可否认,打更制度曾经为古代人们的生活出力不少。这才是古代打更长久发展的实际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谯楼   更夫   火烛   古代   晚上   衙役   老汉   宋代   火灾   古人   五更   声音   制度   时间   财经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