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反对孔子的仁义?

仁义是没有标准的,可以任意揉捏,所以汉武帝及历代皇帝喜欢。老百姓听着仁义的语言很光鲜,也喜欢。但法家及道家很反对这种做法。举个例子,你借了钱,不打条,因为君子嘛!结果不还钱,欠账的说我是君子,怎么干这种欠帐不还的事,结果,狗咬狗一嘴毛,说不清了。法治就是先小人后君子,别来虚情假意那一套,结果大家都守规矩,习惯了,就都成了君子。不守规矩,肯定对强者有利,你坑他,他揍你;他坑你,你没办法。




老子不是反对仁义,而是反对假仁假义,反对低层次的仁义!

一般人都认为,老子是反对儒家孔子的仁义的,其实这是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误解。老子其实并不反对仁义,而是反对作为统治者欺骗人民工具的仁义,反对比较低的层次的仁义。

我们来看看,老子眼中高层次高境界的仁义是什么样子。老子认为,君主的仁义就是爱护老百姓。这一点其实和孔子的仁爱、孟子的仁政是相同的。而君主的仁义就是让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而治理国家的手段不是强征暴敛,也不是无事生非,而是用无为的方式治理国家,最好是让老百姓感觉不到有君主的存在。所以老子说,”我无事,而民自富“。老子理想的仁义就是创造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外桃源,老百姓才能切实感觉到以无为为核心的仁义精神。

第二,行仁义就是反对战争。老子说战争是不祥的东西,带给老百姓深重的苦难,这才是真正的人间大爱,是真正的仁义。

第三,老子把仁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不是孔子和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至高无上的仁,就是”上仁为之而无不为“。

如果说儒家的仁义和仁政,是为了收取民心,维护统治的秩序的话,那么道家老子的仁,代表了审美层面的价值,它是不附带目的的,是审美的,而不是功利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行仁的目的,就是不让老百姓感到仁义的存在。否则就把仁义当成了工具,而老子的道家哲学是强烈反对功利的,因为在老子看来,道就是自然而然的那种状态,不能有人为的干预,否则这就不是自然了。而自然而然的核心就是无为,你不要特意去做某件事,不要干预道的运行,让道自然运行下去,这就是最高的仁。

第四,行仁要自觉的,而不是强制的,不是有意识的,而是自觉的无意识的。儒家讲克己复礼,这个就是对精神的一种强制,儒家还强调要慎独、自省、这就相当于在人的脖子上装上一道枷锁,逼着你去做仁义的事情,强迫你去遵守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老子认为,这就是对人性的桎梏,恰恰是反仁义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子其实并不反对仁,那是因为儒家孔子和孟子所主张的仁,太虚假、太强制,成了桎梏心灵、统治者迫害人民的手段。

现在,我们来具体阐述老子到底反对的是什么样的仁义。

第一,老子认为,这个世界本来是大道自然的,无所谓有什么仁义。正如他说的那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现在孔子老是鼓吹仁,那就说明,这个社会已经严重缺少仁了,这是社会异化的产物,是社会整体道德沦丧的产物。所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而礼的出现,恰恰是因为这个社会已经失去了秩序,所以需要提倡仁义。

第二,仁义早已经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第三,按照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观点,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一定会朝着他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担心的是,你现在整天向老百姓灌输仁义思想,那么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走向仁义的反面,到时候全社会都会陷入无仁无义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就是文明宁的额异化和倒退。

第四,仁义道德观念提倡的越厉害,人们的道德水平就下降的越厉害,这就是害了人类,害了社会。在仁义对社会的作用上,老子和孔子的看法完全不同。孔子的儒家认为,社会变坏的结果,才让仁义的出现有了合理性,因为可以用仁义来拯救这个社会。而老子对此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他认为,提倡那些假仁假义和低层次的仁义,恰恰造成了社会变坏。也就是说,儒家认为,提倡仁义是社会变坏的结果;而道家认为,社会变坏是提倡仁义的结果。

综上所述,老子其实并不反对仁义,而是反对虚情假意的低层次的仁义。而老子认为最高境界的仁义,就是无为。




老子没有在伦理(人与人关系的规则,下同)范畴中反对孔子的“仁义”,而是在真理客观性这个唯物论的认识论范围内反对孔子的“仁义”。老子在批评孔子的仁义观时说:“……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其意思是:先生你想让天下的人不失去养育生存的条件吗?则天地运行的固有规律是永恒的,日月明照的固有规律是最公正的,星辰变化的固有规律是有序列的,禽兽活动的固有规则是成群的,树木生存的固有规律也是可循的。先生也可以仿效天地大自然之大德而行,遵循这些大自然规律去做就够了,何必竭力高举‘仁义’这个旗帜行事。如果用“仁义”,如同击鼓去追捕犯人一样,会搞乱了。噫!先生扰乱人类社会之特性啊!

这是老子反对孔子仁义观的哲学论据,用现代的话说,老子阐明的是:⑴自然界普遍存在辩证发展规律,它们是客观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可以遵循这样的客观规律。⑵真理是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而孔子所说的“仁义”,在老子唯物论的认识论上不能体现真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也就是不能体现真理的客观性,所以老子理直气壮地反对孔子的仁义观。在这里,“仁义”有一个边界问题,就是老子反对孔子的“仁义”观,只是在唯物论的认识论范围内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并没有反对伦理范畴的“仁义”。而孔子所说的“仁义”,超越了老子这个边界,夸大了“仁义”的作用。孔子被老子批评后,回到家里三天不说话,之后心服口服,称老子为“龙”,将自己比作醋瓮中的小飞虫(《庄子·田子方》)。这说明孔子对“仁义”的认识有转变,《论语·子罕》记载孔子很少讲仁,是符合这个逻辑范围的。但是,后世诸儒出于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服务的需要,大肆宣扬和夸大孔子“仁义”的作用,这不能归咎于孔子。我们的态度应该是:①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孔子也不例外。孔子七十岁后才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他一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不断深化的过程。②不能因此而贬低孔子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⑶在真理客观性方面,必须遵循老子的学说;在伦理道德范畴内可以说“仁义”、仁爱。要分清界限,这是我们现代人的责任。

 

 

注:①第一个若,你。②牧,养育。③明,贞明,公正。“明照于四方。”(《周易·象·离》)。④列,序列。⑤群,“兽三为群”(《国语·周语·上》)。⑥放德,仿效天德。⑦偈偈(jié),用力的样子。⑧揭,高举。⑨亡子,逃亡之犯人。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老子与孔子首先都是传承中华上古文化的大学者。老子是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也是从鲁国国家图书馆学习到许多知识(当时许多承载历史和文化的竹简已经在战乱中散失,周王室在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时期,国都也被犬戎侵占破坏)。甚至诸侯相互烧毁宗庙和文化历史书籍仓库作为战功)。当时春秋时期,周王室彻底衰弱,诸侯间战争频繁,各路诸侯只重霸业征战,对三皇五帝传承的文化典籍无人重视。老子与孔子都学习了上古传承的丰富知识,但各有擅长和侧重点。

简而言之,孔子注重各层次礼制形式,认为一定要规范到位才是一切根本。而老子认为人之自然天性本来就好,该怎样就怎样,不必要太多的修饰和做作,自然才是美。

两位大家的一席话传颂千秋,作为儒家与道家的创始人奠定了几千年儒学和道学的前进方向。孔子虽对老子的理论并不认可,但还是十分敬佩老子学问之浩翰如同"神龙见首不见尾!"老子当然知道孔子的学问重要性,但对孔子的评价是不合时宜,认为在战乱中讲仁义道德是迂腐。

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三代之治和仁义,历经多年挫折和失意,又通过老年时专心研究易经,其实孔子同老子的思想已经接近许多!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中华上古文明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和孔子都非常伟大!如果不是老子与孔子,中华民族的上古文明史可能就是一片空白,就会如同现在印度一样对本民族文明历史一片空白,只能通过中国的史书或大唐高僧的西行记才知道自己曾经的辉煌!





差异时处存在,疑惑生自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孔子   仁义   孟子   老子   儒家   夫子   唯物论   目的   客观性   道家   上古   真理   老百姓   规律   社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