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在嫡庶这个问题上,我想袁世凯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纵然他贵为当朝一品大员,但因为他是庶子,结果在葬母这个问题上受尽波折。


1902年,袁世凯的母亲刘老夫人去世了,此时他不但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还参与全国性政务的九项兼差,一时风头无二。

作为朝中重臣,袁世凯决定为母亲举行盛大的葬礼,将母亲安葬在河南老家祖坟,但此事却引发了一场大风波。

刘老夫人之前,一直住在河南项城老家,三年前袁世凯成为山东巡抚,就将她接到山东,后来她又跟着袁世凯到天津,但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了。

袁世凯深感自己没有尽到孝道,决定将刘老夫人风风光光地送回老家祖坟安葬,为此他派出了军队护送刘老夫人的灵柩,长长的车队从天津浩浩荡荡出发,走了三四天才走到项城。

当然了,袁世凯这种级别的官员回乡,项城上下官员自然不敢懈怠,早早就布置好了灵堂,并安排了驿馆,以便各地来项城吊唁的官员有个落脚的地方。


不仅如此,项城还派遣官员到京城,跟着车队一路护送灵柩到项城,这些安排是可以让袁世凯感到满意的,但他的内心还是有些惴惴不安。

原来,早就车队出发之前,袁世凯就已经派遣管家,也就是他的侄子、十三太保之一的袁乃宽回项城报信了,并与家长、也就是袁世凯兄长袁世敦商议葬母事宜,但得到的回复却是,一切按祖制来办。

袁乃宽知道这样无法交差,于是再次询问袁世敦,袁世敦便轻描淡写地说道,让袁世凯回家后再商议!

袁世凯得知这事后,气不打一处来,他认为自己堂堂一品大员,竟然被这么敷衍,真是岂有此理!

但是,袁世敦毕竟是嫡长子,是家族的掌门人(那时候袁保中早就去世了),袁世凯也不好发作,便隐忍下来。

等到返回项城之后,许多官员前去迎接,还在县城的灵堂前举行了大型祭奠仪式,他本以为哥哥袁世敦也会来,却等了三天都不见人影。


那么,袁世敦为何是这种态度呢?

原来,袁世凯的父亲一共有九个孩子,只有袁世敦是嫡子,袁世凯及三个同母兄弟都是小妾刘老夫人所生的庶子。

并且,在袁世凯很小的时候,由于他的叔叔袁保庆没有儿子,父亲袁保中便将他过继给袁保庆,由袁保庆的妻子牛氏抚养。

袁保中去世后,袁世敦作为嫡子,继承了家业,虽然他没怎么当过官,却是大家长,因此对作为庶子的袁世凯冷眼相待,哪怕袁世凯成为了封疆大吏,他也不为所动,认为袁世凯不管在外面有多风光,但在家里必须对他毕恭毕敬。

事实上,古代嫡庶观念很重,嫡子地位最高,庶子根本没有继承权,甚至不能祭奠祖先,庶子的母亲地位也很低下,没有资格与丈夫合葬。

袁世敦作为袁家嫡长子,是个十分因循守旧之人,非常重视传统和礼仪,当他得知袁世凯准备将母亲葬入祖坟,压根就没打算同意。


事实上,袁世凯对袁世敦其实还不错,当初袁世凯从朝鲜回来,逐渐得到重用,他曾到吏部为袁世敦“投供”,让袁世敦得了个候补知府的官职。

因此,对于袁世敦的这一举动,袁世凯自然感到不满了,便决定回家看看,再好好跟袁世敦商议一下葬母之事,或许袁世敦不会为难他。

袁家是项城望族,为官宦世家,家族人才辈出,在当地非常有名望,当时四十四岁的袁世凯,已经十七年没回家了,他贵为朝廷一品大员,本来是可以坐着轿子,让士兵开道,热热闹闹回家的,也显得有面子。

但是,袁世凯考虑袁世敦的为人,认为自己如果太高调,难免招致非议,所以轻装简从,只带着两个随从就回家去了。

袁世凯的老家在袁家寨,寨子周围筑起了高墙,有一座吊桥通往寨子内,里面住着三百多户人家,基本都是袁氏。


事实上,袁世敦虽然看不起庶母刘老夫人及弟弟袁世凯,也不愿意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但他还是很讲礼仪的,在家为刘老夫人设置了灵堂,全家上下都挂白,家人也都穿丧服,显示出了对付刘老夫人的尊重。

袁世凯走到家门前,袁世敦让子侄们出门迎接,自己也嚎啕痛哭起来,在灵堂前迎接袁世凯。

等到袁世凯进门了,袁世敦又拉着他在灵堂前跪拜,两人双双跪地,痛哭不止,直到子侄们将二人拉起,二人这才擦干眼泪。

从另一方面来看,袁世敦为刘老夫人设置灵堂,其实是不承认袁世凯在县城为刘老夫人举行的祭奠仪式是符合礼仪的,因为这件事只有袁世敦才有资格主持,袁世凯作为庶子,只有参与的份。

袁世凯又何尝不知道袁世敦是怎么想的呢,但他并不服气,他认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足以抵消他作为庶子的劣势,但袁世敦又不这么看。

但两人毕竟是兄弟,不好相互揭穿,只是表面维持和气。


袁世敦问袁世凯,为何庶母(刘老夫人)死了几个月,才安排出殡事宜?前日你差人来问,我觉得无需商量,按照规矩办就是了。

这话问到点子上了,袁世凯一阵心虚,原来刘太夫人去世的时候,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不久,又刚刚领了太子少保的头衔,可谓前途不可限量,但按照的礼制,父母去世,子女需丁忧三年。

如果袁世凯真的丁忧三年,等到他再回来,怕是位置早被别人抢了,所以他想了个办法,拖延了为母亲出殡的时间,并让山东、直隶等地官员上书朝廷,给他来个“夺情应变,移孝作忠”,这样就不用丁忧了。

果不其然,袁世凯这么做的效果很好,慈禧太后考虑到八国联军之事刚刚过去,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便同意让袁世凯“夺情”。

当然了,这些是不能对袁世敦说的,所以袁世凯只是回答说,朝廷诸事繁忙,因而耽误了出殡事宜,自古忠孝难两全,我也是无可奈何啊!


当然了,袁世敦心中门儿清,只是轻蔑地淡淡一笑,然后对袁世凯说,灵柩什么时候到家,赶快操办了吧,早早让庶母入土为安,才可称得上孝道。至于说墓地之事,我看祖坟附近有大片空地可以选择,你自己去看看吧!

袁世敦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刘老夫人不葬入祖坟,袁世凯想怎么着都成。

袁世凯不乐意了,大声对袁世敦说,我一个封疆大吏,母亲就葬在祖坟边上,这合适吗?

袁世凯想拿官职压人,但袁世敦根本不吃这套,也大声回答说,只能在祖坟边上,这是千百年来的规矩,也是祖制,岂是你我能更改的!

袁世凯不甘心,继续对袁世敦说,我是朝廷重臣,如果母亲不能葬入祖坟,我无法立足朝堂,家族也脸上无光啊!

袁世敦也不退让,对袁世凯说,我不谙官场上的事,只知道乡里乡亲怎么看,这事就这么定了吧!


刹那间,袁世敦和袁世凯就怒目相向了,其他兄弟姐妹本以为这事会和平解决,没想到两头犟驴互不相让。

事实上,葬母之事可能是袁世凯当时最不顺心的一件事了,在此之前他在官场上顺风顺水,而且妻妾成群,子孙满堂,没成想被袁世敦卡住了。

其实,袁世凯作为慈禧天后身边的红人,还是有办法办成这事的,比如他可以回京向慈禧太后求一道圣旨,将母亲光明正大地葬入祖坟,谁还敢阻拦?

但是,袁世凯转念一想,这事也不能这么办,他刚刚成为封疆大吏,就让朝廷为自己做违背礼仪的事情,别人会怎么看他?再者,拿朝廷强压袁世敦,肯定会招致族人不满,万一闹出事情来也不好收场。

但是,刘老夫人毕竟是袁世凯的生母,虽然没有亲自抚养他,但对他恩情似海。


当初,刘老夫人刚生下袁世凯,却没有奶水,刚好袁保庆的妻子牛氏也生产了,生下的孩子夭折了,刘老夫人便央求牛氏给袁世凯喂奶。

后来,袁世凯被过继给袁保庆,牛氏待他如己出,他稍稍长大后跟着袁保庆到任上,却不喜欢读书,转而习武,但也没什么长进,到十几岁了也没个一技之长。

刘老夫人很担心袁世凯长大后游手好闲,无法养活自己,于是省吃俭用,为袁世凯存钱,等袁世凯回家的时候偷偷塞给他,袁世凯一直铭记在心。

袁世凯十四五岁的时候,养父袁保庆死掉了,他又在另一个族叔袁保恒的引荐下,到北京读了四年书,但也没读出什么名堂来,几次参加科举都不中,刘老夫人为此担心不已。

一直到袁世凯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投奔淮军将领吴长庆,这才逐渐混出个人样来,但此时刘老夫人也为他熬干了心血,毕竟袁世凯一直不在她身边,她内心是有愧疚的。


后来,袁世凯去朝鲜待了十来年,干得还不错,回国之后开始受到重用,数年光景就升任了山东巡抚,他这才想到将寡居的刘老夫人接到身边,可刘老夫人没享几年福,就撒手人寰了,袁世凯认为自己没尽到孝道,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因此,袁世凯认为,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是他最后一次表达孝道的机会了,所以他是万万不会轻易放弃了。

眼看跟袁世敦来硬的不行,袁世凯决定服软,他苦苦哀求袁世敦,希望袁世敦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差点就要跪下了。

但袁世敦的回复却是,祖莹正穴是万万不能入的!

袁世凯再次火冒三丈,他大声斥责袁世敦说,难道我不是袁家子孙吗,难道我的母亲不是你的长辈吗?

袁世敦依然寸步不让,对袁世凯说,这个长辈我也可以不认!言外之意是刘老夫人只不过是个小妾,他的母亲才是嫡妻,也是袁世凯的嫡母,是唯一的当家主母。


袁世敦还说,如果我不认这个长辈,就不会设灵堂,穿丧服,我已经很给面子了,你别逼我破坏规矩。

袁世凯又说,百年之后我死掉了,是不是也不能葬入祖坟?袁世敦回答说,你葬在何处,得由你的儿子说了算!

袁世凯彻底怒了,对袁世敦说,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你不让我的母亲葬入祖坟,我就另立祖坟,我堂堂朝廷大员,还撑不起一片天吗!

说完,袁世凯就摔门而去了,得知消息的当地官员为了巴结他,很快就在项城周边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他又请风水先生选出了墓地,然后为母亲举行了盛大的下葬仪式,前去吊唁的官员非常多,唯独没有袁家人出现。

就这样,出身卑微的刘老夫人,死后大出了一把风头,她如果在天有灵,肯定会觉得没白养袁世凯这个儿子。


在将刘老夫人下葬之后,袁世凯就启程回京了,他临走前发誓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回袁家寨了,死后也不会葬入祖坟!

正如袁世凯所言,多年之后他给自己另外安了个家,即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作为他开山立派之地。

之所以是这个地方,是因为商朝名相伊尹遭奸臣排挤,曾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来迎接他还朝,袁世凯是在将自己比作伊尹,将族人比作奸臣。

并且,袁世凯的先祖袁绍也是在安阳一带发迹的,距离京城也比较近,所以他认为安阳也是自己的吉祥地,于是在此建造府邸居住。

后来,袁世凯又在安阳购买了两百多亩地,请来德国著名的设计师,为自己设计陵园,最终建造了一个中西合璧的陵园,也就是现在的袁林。


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就安葬在了袁林,正如他所言,他没有再去过袁家寨,死后没有葬入祖坟,可见葬母之事对他的影响有多大,这就是嫡庶之分的可怕之处。

从袁世凯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古人重视嫡庶之分,袁世凯作为庶子,纵然是当朝一品大员,在家中地位也低于嫡子袁世敦,他的母亲作为小妾,死后终究也没能葬入祖坟。

其实,袁世凯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的养父袁保庆是大官,他在袁保庆那里就是嫡子,可以继承家产,也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如果他一直都生活在原来的家庭,或许他这辈子都难抬头,也就没有那些众所周知的故事了。

古代绝大多数庶子,都比袁世凯要悲惨,他们没有继承权,只能依附于嫡子生活,他们的母亲只是小妾,没有什么地位,他们甚至只能被嫡母抚养,长大之后听从嫡母的安排,很难自己来安排人生。

再说小妾,古代实施一夫一妻多妾制,妾只是男人生育和欲望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她们在家中没什么地位,丈夫死后只有嫡妻可以合葬,小妾只能另外安葬,比如清朝也只有皇后可以跟皇帝合葬,妃子们大都安葬在妃园寝,不跟皇帝埋在一起。


因此,袁世敦的坚持其实是有道理的,只不过袁世凯认为自己当了大官,可以破坏规矩,但终究没能得逞,至于为何,还在于存在了千百年的嫡庶观念,在当时还没有到走向灭亡的时候,袁世凯的反抗,也只能是徒劳的。




就说古代最近的清朝吧,袁世凯都混到一品了,因为是庶出,葬母都受阻挠。

1902年夏,袁世凯的生母刘老夫人病故了。此时的袁世凯不仅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还又晋升为太子少保,赏双眼花翎。成了朝中的重臣,当然要为生母隆重办葬事。不想,为葬母竟闹了一场大风波。

刘老夫人是三年前被袁世凯从老家河南项城接到山东巡抚任上的,一年前随儿子来到天津。不想便殁在天津了。袁世凯当然要轰轰烈烈地把娘送回原籍河南项城去安葬。于是,这年秋天,长长的灵车便从天津出了发,三天后来到项城。

北洋大臣、太子少保回乡葬母,项城的县官忙活起来:又布置灵堂,又安排驿馆,以便迎接从京城到地方前来悼唁的官员人等。可是,袁世凯的心情却十分荒乱起来。天津动身之前,袁世凯曾派管家袁乃宽来项城袁家与长兄袁世敦商量葬母一事。袁世敦只说了一句“照祖制办事”,便不言语。最后加了一句:“让世凯回家商量。”袁世凯有些气怒:我堂堂朝廷大臣、太子少保,葬母还要与平民家人商量,岂有此理。灵堂在县诚设好之后,他以为大哥世敦会来致悼。谁知三天过去了,大哥影子也不见。袁世凯心急了,他决定回家去看看。

袁家是项城望族,耕读世家。袁世凯兄弟姐妹9人,除了大哥世敦是正出,其余8人全是庶出。袁世凯却当了大官。袁世敦是个看破红尘的人,虽熟读诗书,却不去做官,又对做了大官的这位弟弟冷眼看待。因而,听到要为这位庶母回家安葬时,便决定不能让她入祖莹正穴。

袁世凯虽然对长兄有意见,还是决定回家跟他商量葬事,觉得大哥不会太难为他。

那一天,袁世凯按乡俗穿长衫马褂,坐马车,带两位管家回袁家寨的。44岁的袁世凯己经17年没有回过袁家寨了,他的家和家人以及乡亲,在他心中都淡漠了,何况,他跟这位世敦大哥本来就似水火。若不是葬母,他是不想回这里来的。

袁家寨有300多户人家,寨子是被高高的围墙圈起来的,四面有寨门,门外有吊桥,岁月荒乱时,吊桥便晚上吊起,白天落下。现在岁月平和,吊桥便不吊起了。袁世凯来到寨门外吊桥头下了马车,徒步朝家中走去。

袁家是讲究诗礼的,袁世敦虽固守祖训,不让这位庶母入祖莹正穴,但袁家还是设起灵堂,挂起吊灯、素裹庭院,张起白幡,大办丧事的。听说弟弟世凯要回来了,世敦忙派子侄晚辈,恸哭远迎。世敦也迎至门外,病哭流涕。家仃佣人们更是跪倒院中,悲声恸地。

袁世敦领着弟弟世凯来到灵堂,双双跪倒,痛哭不止。人来劝止之后,袁世敦这才说:“日前你让人来家和我商量出殡的事。其实无须商量,该怎么办,都有祖训。按祖训办就是了,该让亡人早日入土,入土为安么。不要再久仃了。”

袁世敦的话颇含怨意:庶母病逝几个月了,为什么今天才安葬?

这话,袁世凯也听明白。晚安葬是有原因的,只是不好明说——老娘死时,袁世凯刚刚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领了个“太子少保”的红帽子。这可都是夺目的光环,不知有多少人在盼?如果此时袁世凯按例制辞官丁忧,三年丁忧完了,说不定这些位子早被别人抢占去了。所以,他不想匆匆葬母,他暗示直隶、山东乡绅纷纷报请朝廷,允许袁世凯“夺情应变,移孝作忠”。八国联军之患刚息,朝廷用人在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就免了袁世凯退职丁忧之事。为办这些事,老娘出殡的事也就拖了下来。袁世凯觉得拖得值。他对大哥世敦说:“国事纷乱,朝廷用人在急,我不得不移孝作忠。故而,葬母的事便拖了下来。”

袁世敦心里明白,什么“朝廷用人在急,移孝作忠”,还不是你怕丢了官。袁世敦只淡淡一笑,把话转入殡事。说、;“灵柩何时到家?来家了,便早早下葬吧。亡人入土为安,越早越好。咱们那片祖莹还是比较宽阔的,随便那个边上都可以,你去选定就是了。”

老大的话说得平平静静,仿佛这事是早己定下的,不必再改动了。袁世凯却大吃一谅:“我一个当朝重臣,怎么只能把生母葬在祖莹的地边上?”他重语问大 哥:“把母亲葬在祖莹地边上?”

“是地边上.”袁世敦说。“世俗、族规都是这样定的。”

袁世凯明白了,生母是庶人,算下人。但他认为自己是官,是朝廷重官,应该例外。便说:“母亲不能入正穴?”

袁世敦说:“不能.”

袁世凯亮官职了。说:“我是朝廷重臣,加爵太子少保。这样葬母,官场岂不大嘲;与咱们祖上也无光。大哥你是不是该多想想这些事?”

“我不谙官场上的事。”袁世敦说:“官场上怎么说,那是你们当官的事。我是平民百姓,只能按祖训办事。至于说到祖上有光无光?我这样做,正是为祖上的光彩。没有别的办法。”

“这么说,大哥是不顾我在官场怎么做人了?”

“连家规,祖训都不顾的人,还谈什官场做人?”老大俨然以封建礼教卫道士自居起来。

刚刚还亲亲热热的兄弟俩,转眼气氛冷了:哥哥把寒脸向左转,弟弟把冷面向右倾;一个要想母以子贵,一个坚持嫡庶分明。互不相让,剑拔弩张!

庶出的袁家8兄弟姐妹原以为当官的世凯可以为生母争个名份,一见大哥如此牛劲,便纷纷退了出去。

袁世凯这些年一直顺风顺水,官运亨通,连慈禧老佛爷都高看二三。不想亲兄弟竟卡住了他。堂堂朝廷重臣,生母竟葬在祖莹的地边上,自己的脸面朝哪里放呢?袁世凯越想越气恼,他想立即返回京城,在老佛爷面前求一道圣旨,把老娘葬在祖莹正穴。那样,大哥就不会再为难了。可是他又想,朝廷会为一个普通的妇女的葬事发布圣旨吗?即便发下圣旨,大哥一个普通百姓不遵,又会怎么样呢?这么想想,袁世凯又感到无可奈何。

对于生母刘氏,袁世凯是怀着深恩大德的。袁世凯出生之后,生母无奶水。是生母恳请婶母牛氏代奍的。此时的牛氏,也生一婴儿,但不幸夭折了。是生毋再三恳求,牛氏才留下奶水的。牛氏深感刘氏盛情,待世凯如己出。牛氏是世凯叔父袁保庆的夫人,袁保庆在山东办团练,便把牛氏和世凯一起带到山东。袁世凯到8岁时,开始读书:读书不长进,开始习武,习武又不长进。十几岁了,还流流荡荡。刘氏知道后,倾其私囊,让他去京城捐官。他拿着母亲的心血,走到京城,竟在赌场输了个净光。刘氏又汗一把、泪一把为他攒钱。直到22岁在山东投奔了庆军吴长庆,袁世凯才开始走正道。可是,生母刘氏己经是心血熬干的人了。遗憾的是,袁世凯直到当了山东巡抚才把老娘接到身边,没享几年福便殁了。袁世凯总觉愧对了老娘。现在,老娘走了,连个正穴也进不去,他更感到不安。

袁世凯还想再在大哥面前求求情,希望大哥通融通融。

“大哥,你还是宽容一些吧,老娘葬在祖莹地边上,实在影响祖上声誉。

袁世敦还是铁青着脸膛说:“不行.我想了,想很久了。只能是这个办法。”

袁世凯绝望了。“这么说来,葬娘这件事只能按照你的意见去办了?”

袁世敦也不让步。他说:“你怎么说是我的意见呢?这不是我独出心裁,是祖训,是家砚,是礼仪!是袁家祖祖辈辈都要遵守的。不能在我们‘世’字辈坏了。我是长子孙,我不敢坏祖训。”

“我要是不按你的意见办呢?”袁世凯紧逼了。

“你自己愿意怎么办你就去怎么办。”袁世敦说:“祖莹正穴是万万不能入的。”

“难道我不是袁家子孙?难道你就不认这个毋亲为长辈?”

“我不敢不认这位长辈。”袁世敦仍不让步。“不认长辈宅院就不设灵堂,我就不穿孝服了。你没看见,全家哪个人不穿孝服。”

“难道我这个朝廷重臣今后死了也要葬在祖莹边上?”

“你以后死了葬在什么地方,我没有说过话。”袁世敦说:“无论你葬何处,都由你的儿孙们作主。”

“你这样做,不觉得太不仁了么?”

“祖训如此。”

“这么说,你也别怪我不义了。”袁世凯说:“那我就另立坟莹。我不相信,堂堂正正的朝廷大臣寻觅不到一片光光彩彩的葬母地!”说罢,便拂袖而去。

袁世凯有身份,位高势重,又有银钱,置地安林,隆重葬母,还不是说出就办到的事。何况又有地方官的尽心奉承。一片风水宝地很快便在项城县内定了下来。墓地有了,请风水先生定了穴位,重制棺椁,再扎纸幡,袁世凯出起了大殡。

出殡那天,从县城到袁家新坟地,道路重修,彩棚高搭,沿途村庄树木披麻戴素,五里有灵棚,三里设祭点,官民人等送葬队伍排成长龙,哀号声震云宵。袁世凯携子侄晚辈披麻戴孝,手持哀杖,在由士兵组成的卫队护送下,轰轰烈烈地把老娘送进南北坑!

刘氏出身卑下,半生垂首度日,归去如此风光,总算没有白白养这个儿子。

袁世凯把老娘送下地之后,仰面对天,痛哭发誓:“我袁世凯从今之后永不进袁家寨,永不见那个不仁不义的兄长,死后决不入祖莹!”

果然,袁世凯在河南北部的彰德(今属河南安阳)洹河边上的洹上村另建住宅,新安墓地。1916年6身,袁世凯82天皇帝梦死了之后,便葬在彰德洹河边上。

袁世凯墓葬豫北洹水边,而不是他的豫南袁家寨祖莹,曾一度成为史家之谜,并作出种种猜测。




问题: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热播剧,也是围绕着中国古代的嫡、庶展开的。在这部剧中,由赵丽颖扮演的女主角盛明兰,因为是家里不受宠的小妾生的孩子,所以从没受到过重视,从小到大只能收敛锋芒,忍气吞声地过日子。

那么嫡、庶差别真的这么大吗?

一、从妻妾看嫡庶之别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婚姻是一夫多妻制,其实不是!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个正妻,但可以娶好几个小妾。

从礼法上说,妻和妾生的孩子都算是正妻的孩子,孩子们每天都要给父亲的正妻、也就是嫡母请安,而且必须称嫡母为母亲,叫自己的生母为姨娘,在剧中称为小娘。

妻子,必须要经过三媒六聘、明媒正娶,而且一定要身家清白、门当户对,要用大红花轿抬进门才行。这大红花轿抬进来的妻子才是这个家真正的女主人,是可以被写进族谱、进祠堂接受子孙后代祭拜的。

而小妾,只能算是有名分的小老婆,地位也就比家里的奴婢高一些。无论多得宠,她们的地位永远赶不上正妻。

正妻是家中的主母,凡是贵客登门必然得是主母出面应酬,小妾连说话的份儿也没有,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

最关键的是:小妾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主人要是看不顺眼,有权利惩罚或者卖掉,甚至打死都可以。

在古代,小妾再怎么受宠,那是死也不敢踩在正妻的头上往上爬的,因为要是敢这么干,绝对就是一个死!而且小妾无论生前多受宠,死后也不能和丈夫合葬

二、嫡、庶之子的差别

1. 嫡子和庶子的差别

嫡子在家族中有着不容置疑的继承权和最高地位,无论是爵位功名还是家里的财产、祖产,嫡子都有着最大继承权;

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即便能继承一些,那也是父亲的一小部分的财产,而且必须在父亲去世后才可以分家。如果家里的老人还在,也是不能分家的,只能依附于嫡子生存。

所以庶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考取功名或者外出打拼,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这样才有机会让大家刮目相看。

2.嫡女和庶女的差别

一个家族中,嫡女的地位自然远远高于庶女。无论是待遇还是名声,庶女在各个方面绝对不能超过嫡女。

比如,在《知否》剧中的前半部分就有很好的体现:女主角明兰因为是庶女,所以一直要在家里装傻充愣,就是为了不让自己太过显眼,免得招来嫡母和嫡女的注意。

出嫁时嫡庶之分就更明显了。在古代,嫡女出嫁自然是给别人家当正妻,而且嫡女出嫁一定要非常风光,娘家会用十里红妆相赠,到了婆家,那就是主母身份

而庶出的女儿,嫁妆就是不能比的,家里没人给小妾撑腰,自然也不会给小妾的女儿准备太丰厚的陪嫁。

庶女要想过得好,首先得学会讨好嫡母和长辈,等到了婚嫁年龄,家里才有可能帮忙给寻个好夫婿。在《红楼梦》中聪明的贾探春就极力向王夫人靠拢。

所以,电视剧《知否知否》里,女主嫁男主这个情节就有点不靠谱了。

女主盛明兰是五品官员家的庶女,男主顾廷烨他家可是侯府,这要放在古代,明兰是绝不可能嫁到顾家当正妻的。如果真想嫁,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盛家先把嫡女嫁过去当正妻,明兰再过去当妾。

如果不想当妾,那就只能嫁给不如盛家的家族才有可能,或者找个门当户对的家族,嫁给人家的庶子,继续过看人眼色的生活。

三、庶出的孩子该如何逆袭?

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谭延闿,在民国时期的名声甚至不低于蒋介石。不过他因为是个庶子,小时候过得也是相当的憋屈。

谭延闿的生母原本是谭家的丫鬟,因为有几分姿色所以被谭延闿的父亲收为了小妾。她即使给谭家生了三个儿子,也改变不了出身的卑微。每到吃饭的时候她都必须站在桌旁,帮丈夫和正妻填饭夹菜。

所以每天吃饭也是谭延闿小时候最难过的时候,因为生母不能和他同桌吃饭,而且正室太太的心情稍微有点不好,也会拿谭延闿的生母出气,小谭看不过去,几次为了维护生母和嫡母顶嘴,最后都会被父亲教训,同时他的生母也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后来他明白了,只有自己有出息了,自己的亲娘才能在谭家才有地位。所以他一直努力读书,终于在二十多岁时参加会试考取了第一名,成为了湖南二百年历史上唯一的会元。

他的父亲高兴坏了,在家里公开宣布,从今以后,你的母亲不用在桌旁伺候了,可以上桌吃饭了!就这样,谭延闿终于靠自己的努力给母亲争来了在谭家的稳固地位。

不过即便如此,当谭延闿的母亲去世,按照礼制,她的棺材是不能从谭家的正门出去的,只能走偏门。

谭延闿很生气,都到民国了,还有这样的礼法!他索性直接扑到了棺材上,对大家哭喊道:“我谭延闿已经死了!抬我从正门出殡!”这话一出口,谭家人全傻了眼,谁都不说话了,最后,谭家长辈总算是同意将棺材从正门抬了出去。

这个例子也算是母凭子贵的典型了,只不过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故事确实不算太多。




嫡子和庶子的区别有多大,参考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贾环就知道了!

贾宝玉和贾环的父亲都是贾政,唯一的区别就是母亲!贾宝玉的母亲是贾政的正妻王夫人,而贾环的母亲是贾政的小妾赵姨娘,正妻所生便是嫡子,妾所生就是庶子。

嫡和庶一字之差,两人在家中的待遇可谓是天差地别!

贾宝玉,贾府中众星捧月般的存在,贾母、王熙凤、王夫人都围着贾宝玉转,,屋里还有一大堆的丫鬟伺候他。

而贾环呢?只是因为是妾所生,贾母等人从来没有正眼看过他,屋内没有几个像样的丫鬟,贾府内的丫鬟们有时候甚至还瞧不起他。

也就只有亲生父亲贾政会对贾宝玉和贾环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了!“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贾政相中两个丫鬟,给宝玉一个,另一个给贾环。如果是贾母相中了两个丫头,我估计都会给宝玉,而不会分一个给贾环。

贾宝玉和贾环待遇上差别这么大,主要还是“嫡庶有别,尊卑有序”的观念在作祟!

嫡庶有别,嫡庶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呢?

区别一:

如果父亲有爵位,那必然是嫡子继承。若有多个嫡子,则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对于嫡长子而言,其余嫡子和庶子无异。

庶子就算比嫡长子年长,但嫡长子还是排在庶子之前。

区别二:

庶子是不能称呼自己的生母“母亲”,只能称呼“姨娘”。庶子只能认父亲的正妻为“嫡母”,庶子通常都由嫡母抚养。


就算庶子将来有出息了做了大官啥的,这一切都不会改变!就算是庶子死后,墓志铭中若有提及母亲,也只能提及嫡母,而不能提及生母。

区别三:

古代人婚嫁讲究个门当户对,庶子婚嫁之时,通常只能找同为庶出或是门第较低的对象。而且庶女比庶子更难找到好对象,因为在嫡出还是庶出这方面,女性更容易受到歧视。

区别四:

古代讲究的是长幼有序,然而庶子在见到嫡子后,需主动问好,哪怕庶子比嫡子年长很多!


区别五:

庶子的生母过世后,庶子无权料理生母丧事,只能由嫡子操办。

唐朝之时有个叫做丘行恭的大臣,跟随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战功显赫。他的生母过世了,本来应该由他的嫡兄料理丧事,结果丘行恭自行埋葬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就因为这个, 丘行恭遭到了弹劾,丢掉了官职。

区别六:

说得夸张一点,庶子遭到区别对待都算好的了,有的家庭甚至不承认庶子的地位!哪怕嫡子死光了,宁可在墓志上写上“无嗣”二字,也不愿意让庶子来继承香火。

“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封先尽嫡长子孙,其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数量半分。”

到了明清时期,当时的法律对此做了规定了,除了在世袭爵位上嫡子有优先权外,在经济方面,嫡子和庶子享有相同的待遇。

说是这么说,在实际当中,家长们还是偏心于嫡子,而冷落庶子。古代的庶子,往往只能靠自己发愤图强考取功名,或是外出闯荡出一番事业,方才能够改善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公元673年,在礼部尚书家中,二女儿把大女儿打伤了,大女儿被罚去祠堂自省,二女儿被禁足,但二女儿还是气不过,愣是不顾还在受罚,带着丫鬟婆子去祠堂找大女儿麻烦,都以为二女儿要倒霉,可最后二女儿全身而退,大女儿却要被送去慈恩寺,带发修行。

四月初,京城春意盎然,长公主举办了赏花宴,邀请适婚年龄的少女,意在替自己的长子选妻。

礼部尚书府的两位小姐也在邀请之列,大小姐温婉贤淑,二小姐大方得体,各有千秋,可大家还是对二小姐另眼相待,只因她是嫡出的小姐,就注定了她的另眼相待。

早先礼部尚书年轻的时候风流倜傥,在二小姐的母亲没有嫁入的时候,就让通房丫头怀了身孕,本来是把她放到庄子上,让她自生自灭的,还是后来她生的是女儿,二小姐的母亲苏氏在嫁入府中之后,把她接回来的。

按理接回来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了,但苏氏念她一直侍奉尚书,更是给她抬了妾位。

苏氏得到了她的千恩万谢,打从生下长女后,一直就安分守己,不曾再生下子嗣,唯苏氏马首是瞻,更是教的自己的女儿,要尊重嫡母及嫡女。

按说大长公主的宴会,庶出的女儿是没有资格参加的,也就是因为她们母女安分,而大女儿也确实到了适婚的年龄,出去给人相看相看,说不定能给家里找个助力的。

因此,尽管听到了周围的窃窃私语,但是,庶出的大小姐压根就当没听到。

宴会按着流程有序的进行着,终于来到了大家都坐下来用餐的时候了,众人就知道,这才是今天的重头戏,因为中间搭建的台子,就是为了让大家上去表演,展示自己的。

二小姐问:“嗨!你的机会来了,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了。”

大小姐说:“什么机会,我自己的身份,我自己知道,根本是没有上去的资格的。”

二小姐回:“算你有自知之明,不过,你想要机会,我可以给你。”

说完后,就浮出一个讥讽的笑容,好像在等着看好戏。

果不其然,这次来参加宴会的,本就是嫡女居多,偶有庶女,也非常的少。

等才艺展示轮到二小姐时,二小姐说:“我就不行了,什么都一窍不通,可是,大姐姐就不一样了,她可是都样样精通的,我身体也有点不适,让大姐姐替我吧。”

见众人没有反对,二小姐一脸甜笑的说:“姐姐,机会来了,就看你能抓住不。”

大小姐知道这个是自己的机会,暗暗的下定决心,要好好表现。

也或许是因为压抑性子的关系,她必须让自己沉静,这样下来,她倒是定下心来练习画技,终算是有所成。

因此,她也就落落大方的上去,要了自己需用的工具,就开始作画,为了应景,也都是以“花”为主题。

只见她下笔如有神助,心中自有丘壑,竟没有半点停顿,一气呵成。

等下人把画卷打开,展示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大家夸奖万分,很是引起了大长公主儿子的注意。

大长公主见此,说:“你本不应该参加,既然参加了,不论是代替谁,总是你有才华,这副红宝石的头面就送给你吧。”

这已经是莫大的荣宠,本以为事情到此也就结束了,没想到,大长公主的儿子身边的跟班,送过来他家公子做的一首诗,没具体说送谁,但诗的寓意赞美了赏花宴,虽说没有提半句现场的女子,但是,大家都知道,肯定还是夸礼部尚书家的大小姐居多。

事情本到此也就结束了,但是并没有,回到家中,二小姐就对着大小姐发难了,说:“你就是一个庶出的,说给你机会了,你竟然还上脸了,看我今天不打死你。”

说完就一巴掌打了过去,大小姐白皙的脸上瞬间有了五指印。

二小姐还是气不过,对着大小姐又是拳打脚踢的,大小姐偷偷的握起了拳头,但还是没有还手。

这时,苏氏走了进来,看此情景,训斥丫鬟说:“一堆都是死人呀,不知道把两位小姐拉开吗?”

大小姐听到此言,就知道,自己又要背黑锅了。

等苏氏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根本就没有给大小姐说话的机会,直接说:“大小姐不守庶出规矩,去祠堂罚跪自省,二小姐出手伤人,罚其禁足。”

说完就让嬷嬷们执行了,大小姐被打出印的地方,全然不管。

等人都散了后,苏氏才去看自己的女儿,也就是二小姐。

见到人后,就说:“你呀,可让我省点心吧,你一个嫡出的小姐,要有嫡出小姐的气度,以后嫁人,你是要去给人做正房奶奶的,这可倒好,倒学会打人了,没得小家子气。”

顿了顿,又说:“大姐儿再优秀,还能如何。不过是庶出,之后是找个殷实的人家嫁了,还是送给人拉拢关系,都是她的命,你和她计较什么,好好想想吧。”

苏氏走后,二小姐自己想着琢磨着,这还真是自己母亲说的理,但是还是有些气不过的。

第二天,还是有些气愤的二小姐,直接去了祠堂,找大小姐出气,在拉扯的过程中,碰到了旁边的蜡烛,祠堂着火了。

不管是人为还是其他,祠堂着火,都不是好兆头。

这件事自己惊动了老爷礼部尚书,但是他连见都没见大小姐一面,都吩咐送她去慈恩寺带发修行,什么时候知错了什么时候回来。

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大小姐香消玉殒的消息,礼部尚书听到苏氏回禀后,只说了一句:“没了就没了,小四该培养就培养起来了,之后我有大用。”

结语:

1、庶出的女儿不值钱,但是也会得到一定培养,优秀有眼力劲的,会被留下来替自己的父兄拉拢人脉,好点的嫁个有才能的穷家子,不好的,会被直接送去高官家里做妾,有的甚至连妾都算不上。

2、如果是明智的人家,养育庶子女肯定有自己的方法,不可能让子女心生怨恨,对家里不满,不说多在意庶子女,但是也要谨防庶子女一朝冲天,回头报复。

总而言之,庶子女因为身份的问题,出路可以说早就定性了,除非自身确有让人不可忽视的天赋或聪明,这样或许会有其他出路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项城   北洋   庶母   庶子   京城   祖坟   生母   灵堂   山东   朝廷   夫人   差别   大哥   地位   古代   母亲   小姐   孩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