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朱标死后,立朱允炆为皇帝的朱元璋做错了吗?

明朝的用清朝做教训[捂脸]




当然没有做错,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首先纠正一点,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也就是下一任接班人,并没有直接将他立为皇帝。其次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将朱允炆立为接班人是最有利于大明王朝的唯一选择。最后从朱元璋本人来说,他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朱允炆顺利即位扫清了所有的障碍。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从6岁开始就接受当时全国著名的大儒宋濂来为他开蒙。洪武元年正月(1368年)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即皇帝位,当天即册封14岁的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四月,已故开国元勋开平忠武王常遇春的长女被册为皇太子妃。自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六月开始,朱元璋下旨群臣今后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换句话说,朱标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也是最受皇帝信任的皇太子。

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38岁的皇太子朱标突然暴病去世,只留下65岁高龄的老父亲朱元璋在风中凌乱。洪武皇帝在白发人送黑发人之余,紧接着要思考的就是选谁再来做接班人?

太子朱标剧照

立子?断断不可

俗话说国赖长君,大明开国仅20多年,朱元璋本人又年事已高,江山万万经不起折腾。为大明王朝的稳定着想,从成年儿子中另立一子来继承皇位,似乎是最稳妥的做法。何况老朱生育能力惊人,除了朱标以外,还有25个儿子。立子不是问题,问题是立哪一个儿子?

  • 方案一:立长

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一共生了5个儿子(拿野史《南京太常寺志》来讨论的请绕道),分别是长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第三子晋王朱棡、第四子燕王朱棣、第五子周王朱橚。不管是论嫡还是论长,朱标死后,都应该封次子秦王朱樉为皇太子。

但是这位秦王殿下,可以称之为十足的熊孩子,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是“自尔之国,并无善称”。在封国西安更是“昵比小人,荒淫酒色,肆虐境内,贻怒于天”。而太子朱标之所以突然得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巡视关陕的途中过于劳累所致。至于朱标为何要巡视关陕呢?除了要考察迁都西安的可行性之外,另外就是去为弟弟在当地的累累罪行擦屁股。

(洪武)二十四年,以樉多过失,召还京师,令皇太子巡视关陕。太子还,为之解。—《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在太子巡视关陕之前,秦王已经被召回南京并险些被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因为朱标去世,反而立秦王为太子,如何服众?不要说太子党不会善罢甘休,即使朱元璋自己,一想到今后要把江山交到秦王手里,只怕在孝陵之中也睡不安稳。

明孝陵

  • 方案二:立贤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不能立长,咱立贤还不行吗?问题是一来何为“贤”,有何标准?二来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第四子燕王朱棣、第六子楚王朱桢、第十一子蜀王朱椿、第十二子湘王朱柏都挺贤的,立谁呢?

从年龄的角度出发,35岁的晋王和33岁的燕王无疑呼声最高。而且二人又是嫡子,一个总领山西明军,一个总领北平明军,实力不相上下。笔者以为,老朱在朱标死后,一定考虑过晋王和燕王。

戊寅,上御东角门,召廷臣谕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进曰:“陛下言是,但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上不及对,因大哭而罢。—《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七》

很多人认为这是朱棣篡位之后修改《太祖实录》,给自己脸上贴金。可是这段话本身就透露出了巨大的信息量,即使朱元璋没有考虑燕王,单纯只是考虑将晋王作为接班人,他同样要面对一个问题:“但置秦王于何地?”嫡庶分明,长幼有序,是朱元璋亲自定下的规矩,难道太子一死就要坏规矩吗?如果后世子孙都打着“立贤”的旗号争夺皇位,大明朝还有安稳日子可过吗?后世满清“九龙夺嫡”的教训还不深刻吗?

更为致命的是当时各路戍边亲王都有实力强大的三护卫官军,晋王和燕王更是节制本省军事,无论立哪一个,大明江山只怕立刻就要风雨飘摇,皇室自相残杀就在眼前。

朱棣剧照

立孙?万般纠结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立长还是立贤,另外再选一个儿子做接班人,对新生的大明王朝来说都是一个难解的死结,断不可行。好在太子朱标并非无嗣,皇位大可以在长房长孙手上继续传承下去。可问题来了,谁是长孙呢?

  • 方案一:太子妃之子朱允熥

常遇春的女儿嫁给朱标之后,一共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是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十月出生的朱雄英,可惜他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早夭。次子是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一月出生的朱允熥。

按照正常的宗法制度,朱雄英早夭,朱允熥就是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的嫡长孙。如果从孙辈中选择接班人,朱允熥就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选。可是一旦册立朱允熥,他能驾驭本来留给他父亲的武勋势力吗?他外公常遇春虽然早已去世,但他二舅常升是堂堂的开国公。此外常妃的舅舅,朱允熥的舅公是炙手可热的名将凉国公蓝玉。

对于朱元璋来说,朱标在,蓝玉也好,常升也罢,这些人除了为国尽忠,都翻不起别的花样。但是现在朱标不在了,自己也说不上还能再活几年,朱允熥又只有15岁。主少国疑,外戚专权,到时候大明的江山是姓蓝还是姓常?老朱午夜梦回之际,只怕经常会有一身的冷汗。

朱允炆剧照

  • 方案二:太子次妃之子朱允炆

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一月,是朱标次子,比朱允熥大一岁。但是其母吕氏乃太子次妃,按理他是庶子,和弟弟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对于朱元璋来说不是难题,常妃去世后,吕氏不是被扶正了么,那么朱允炆自然也可以称为嫡子。这虽然有些勉强,但是老朱认为是,那就是。

其实朱允炆的身份不是问题,他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背景。他的生母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的独生女儿,没有任何外戚干政的风险。而且吕本属于文官集团范畴,和朱元璋要求的二代君王以文治国的政策相符。当然朱允炆在父亲去世期间表现得体,颇得祖父的好感,也为他加分不少。

经过几个月的思考,最终朱元璋决定放弃朱允熥,立朱允炆为新一代接班人。考虑到自身和皇孙的年龄,朱元璋已然没有时间和精力来重新培养朱允炆。为了孙儿日后能顺利登基,老祖父要再做一次恶人,将武勋集团对皇权的威胁彻底扫除。

巧立太孙

当年七月,秦王返回封国西安,侧面表示了他已经与太子之位无缘。八月上旬,以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开国公常升为首的武勋贵族集体开赴山西,开展轰轰烈烈的屯田大生产运动。至于凉国公蓝玉,朱元璋早就把他调往四川平定月鲁帖木儿之乱。蓝玉大军一旦进入四川,再想轻易出川可没那么容易。

丁卯,上以山西大同等处宜立军卫屯田守御。乃谕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曰:“屯田守边,今之良法。而寓兵于农,亦古之令制。与其养兵以困民,曷若使民力耕而自卫?尔等宜往山西布政司,集有司、耆老,谕以朕意。”—《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

山西是晋王的地盘,朱元璋为了防止儿子们勾连作乱,特意将燕王召回南京参加皇太孙册封大典。我们来看看朱元璋的这番布局:

1)若是蓝玉作乱,则由冯胜、傅友德等人由陕西入四川,联合云南明军共同剿灭。

2)若是常升作乱,则由晋王联合冯胜、傅友德等人就地捉拿。

3)若是晋王意图作乱,则由燕王领兵予以平定。武勋的家属都在南京,想来没有几个人肯真心跟着晋王谋反。

4)若是燕王意图作乱,则其本人尚在南京,由晋王领兵直逼北平一举荡平。

蓝玉剧照

至于蓝玉、冯胜、傅友德等人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山头,正常情况下并不会一同谋反。事实上朱元璋在次年发动蓝玉案之时,一开始也并没有牵连冯胜和傅友德等人。勋贵们前脚刚走,后脚朱元璋就在九月十二日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在《太祖皇帝钦录》中,为我们保留了皇太孙的册封诏书,里面清楚地写明朱允炆是嫡孙。

二十八日,监生唐辅、张默钦赍诏书前来开读讫。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曩古列圣相继驭宇者,首建储君。朕自甲辰即王位,戊申即帝位,于今二十九年矣。前者抚将练兵,平天下乱,偃天下兵奠生民于田里用心多矣。及统一以来,除奸贪,去强豪,亦用心多矣。迩来苍颜皓首,储嗣为重。嫡孙允文以九月十三日册为皇太孙,嗣奉上下神祇以安黎庶。告尔臣民想宜知悉。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

结语: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所谓的为何不直接立朱棣这样的疑问,是没有仔细阅读历史的结果。在当时的条件下,唯有立朱允炆,朱元璋才能放开手脚去解决武勋集团对皇权的威胁。此后大明军权逐渐交到亲王手上,而诸王的岳父如冯胜、傅友德等也相继被杀。实力最强的晋王和燕王在北方形成了双巨头制的恐怖平衡。甚至在朱元璋死前,由于晋王的突然去世,老皇帝甚至对燕王都动了杀心。至于朱允炆继位之后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那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我们不能从结果倒退,来证明朱元璋选择错误。




当然错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元璋交班前老大老二老三都已去世,所以立老四朱棣接班完全合乎章制,而且朱棣的文治武功也足以胜任,但是众多文臣为了一己之私,认为政治小白更好驾驭,于是力荐朱允炆接班,最终朱元璋做出了选择。朱允炆也不是嫡孙,因此其合法性也并不稳固,加之年轻缺乏政治经验用人失误,于是被靖难就不可避免!




朱元璋立朱允炆没错,但是朱元璋看错了朱允炆。

首先,我们分析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

朱元璋由于童年的经历,特别重视亲情。他为明帝国创立的政治框架,是以周朝封建宗法制为模板,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同时分封诸王为藩王,小宗屏卫大宗,以实现明朝长治久安。

朱标去世后,当时最长的儿子是秦王,但是秦王不成器,不得朱元璋喜欢。三子晋王和四子燕王倒是得朱元璋信赖,但根据朱元璋定的宗法制,不能越过秦王立三子或四子,所以,儿子辈儿的都被排除在外。

其次,孙子辈儿有资格的就是朱允炆和朱允熥。

朱允熥是朱标嫡次子,母亲常妃,是朱标原配太子妃。外祖父是常遇春,当时最负盛名的名将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因此,朱允熥的外戚都是军功贵族,实力强大。

朱允炆的母亲是常妃病逝后的继太子妃,因此,朱允炆最初是庶子,在母亲成为太子妃后,才成为嫡子。他的母亲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文官之后。因此可见朱允炆母族势力浅薄。

朱元璋弃朱允熥而选择朱允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考虑:

一、朱允熥当时尚年幼,如果继位,不一定能够镇得住他的外戚。当时隋文帝杨坚殷鉴不远,朱元璋也不愿重蹈覆辙。

二、朱元璋认为朱允炆纯孝,友爱兄弟,性格醇厚。朱标生病时,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朱允炆性情温文尔雅,以宽大著称。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三、朱允炆母亲毕竟已经是太子妃,朱允炆从礼法上来讲,说他是嫡子,也能说的过去。

四、朱元璋施政严苛,治国刚猛,晚年时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朱允炆一贯的表现比较符合他的政治期望。

因此,朱元璋最后选择了朱允炆,这是他在经过诸多考虑后作出的最优选择。

最后,朱元璋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朱允炆是假仁厚,真蠢!

中国几千年历史,从秦至元,从来没有一个藩王能够造反中央成功。以朱允炆所拥有的优势,收拾朱棣简直就像特种兵打小孩,结果特种兵自己躺在地上被小孩一剑封喉了,也是历史奇葩!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其实吧朱元璋是动过心思要立朱棣做皇帝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朱棣和朱元璋很像也是威武雄壮杀伐果断的人。

只不过在后来被人给否了,而否的人是刘三吾。

刘三吾(1313-1400),初名昆,后改如步,以字行,自号坦坦翁。湖南茶陵人。仕元为广西静江路副提举。入明后,于洪武十八年(1385)以茹瑺荐授左赞善,累迁翰林学士。刊定三科取士法,为御制《大诰》、《洪范注》作序。三十年主考会试,以会试多中南人,坐罪戍边。建文初召还。不久即卒。

刘三吾,这个人吧在中国历史上名声不显,但是做的事情确实惊天动地,要不是他阻止估计也不会有啥靖难之役,也不会有什么迁都北京,朵颜三卫自立这样的事情发生。

当时情况是这样的,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继承人的问题发愁不已于是询问众臣的意见,并且表露出了立朱棣做太子的心思,这个时候很多了解朱元璋性格的大臣那是屁都不敢放一个,原因很简单啊,朱元璋做的事情基本没有商量的必要,都是决定。

唯一反对的就是这个刘三吾,他说:陛下如果将燕王朱棣单独立出来作为皇帝,那么那么多皇子会怎么想?他们不会有异心吗?这是动乱之源啊。何况太子还有儿子,是天然的皇位继承人,你将它置于何处?

一听这话,朱元璋也郁闷了,后来想想,这个道理貌似也成立,自己亲自定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还没施行就被自己一巴掌打倒,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啊。

于是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很多人都说,这个事情是后来朱棣为了名正言顺继承位置,上位之后修改史书的结果,其实吧,也有可能但是可能性不大,因为时间太短了,当事人那么多,这样的事情瞒不住改不了,脱了裤子放屁不是多此一举吗?

那么朱元璋最后为何立朱允炆就值得深入探究了。

首先当然是不能自己掌自己嘴巴啊。

朱元璋在位时候,规定了大明王朝的一切制度,继承人制度就是他规定,封王制度也是他规定的,在朱元璋的帝国政治框架之下。是以周朝法理为根本思路,一嫡长子继承制度为帝国继承制度,并且还施行分封制度,让多个皇子在封地而且都是在帝国边疆,比如燕王朱棣在北边防范蒙古,宁王朱权在西北也是如此。

那么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以小宗屏藩大宗,维护统治稳定,实现明朝长治久安。

如果贸然立朱棣,则这样的制度就毫无施行的根基,最后会引发内乱进而威胁整个帝国,这个影响太大。而且朱允炆本身也不算是个废材,他被立为皇太孙的时候,已经十六岁了,在古代都是成年人了,在朱元璋看来,我既然可以培养一个世上独一无二的太子,那么在培养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太孙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吗?

于是他就让朱允炆在他身边听政,言传身教让朱允炆学习政治,学子治国,然后还将一切隐患都杀掉,比如杀掉蓝玉就是为了皇太孙的地位稳固。

而他这样做的根本原因不过是他也在自我反省,他反省的关键点就是,自己太厉害太强势,治国太严厉,是不是要转变一下帝国的风格。

太过严厉的自己,将所有人都压制了,这个时候还来一个和自己风格一样的朱棣,会不会起反效果,于是朱允炆因为性格还有做派也深得朱元璋的厚爱。

只是他唯一没有想到的就是,他期望中的父慈子孝,儿孙团结在他死后成为动乱的元凶,而他寄予厚望的接班人朱允炆,居然成了一个被文官集团忽悠到毫无主见的懦弱之人。这样的人那有能力肩挑帝国大任。

一顿蛊惑,就下令消藩,手段还特别差劲,毫无政治斗争经验,也毫无怀柔。面对这样的局面,藩王不反才是有鬼了。

选择朱允炆,朱元璋这个事情做的没错,但是朱允炆让他失望了这个也是事实。只能说所托非人。自己儿子朱标死太早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长孙   秦王   大明   皇帝   明朝   燕王   次子   皇太子   帝国   南京   长子   接班人   太子   儿子   制度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