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现在的癞蛤蟆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

新创作

俗称〔借骨毒〕学名癞蛤蟆。

要说越来越少,不对。因为目前,退耕还林,也就没有种粮食的地方,也就不打农药啦!

应该是恢复了正常的繁殖期,怎么可能会越来越少呢。

可能是题目老师去的不是时候,去的不是一个地方?

所以,老师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癞蛤蟆是我们小时候最常见的一种动物了,尤其是雨后,在田野里,几乎随处可见癞蛤蟆在爬行或者蹦跶。由于癞蛤蟆长相着实不喜人,所以小时候看到它们大都是绕着走的。不过,近些年,癞蛤蟆的数量确实少了很多。按理说,癞蛤蟆长成那样,是没有人吃的,那么为什么它们会越来越少呢?我们从四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是食物的减少

癞蛤蟆学名蟾蜍,是蟾蜍科下所有两栖动物的统称。蟾蜍科下的成员遍布世界各地(澳洲、南极洲、马达加斯加等除外),仅仅是种类就有超过340种,其中在我国分布的约有20几种,最常见的蟾蜍有两种:中华大蟾蜍(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黑眶蟾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这两种蟾蜍最大的区别除了分布外,还有体色以及形态,从体色上看,中华大蟾蜍主要以黑绿色为主,而黑眶蟾蜍则主要以黄棕色为主。从体型上看,成年中华大蟾蜍体长都在10厘米以上,而黑眶蟾蜍的平均体长在8厘米左右(雌性比雄性大一些)。

中华大蟾蜍

黑框蟾蜍

虽然这两种蟾蜍南北相隔,但是从生存环境上看都非常的相似,两种蟾蜍都是喜欢昼伏夜出的动物,而且白天它们大都是在草丛、土洞或者岩石下面休息,到了傍晚才开始外出觅食(雨天白天也活动。蟾蜍的主要食物以昆虫为主,当然它们也会吃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因此蟾蜍外出觅食通常会选择河流旁边、农田、宽阔的草地。

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对野生环境的开垦,许多野生环境都成为了农田,而为了防止病虫害,农田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农药的使用。农药的使用使得昆虫的数量减少,而且蟾蜍吃了被农药喷洒的昆虫后也会中毒。因此,农药的使用是蟾蜍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繁殖环境

虽然蟾蜍不像青蛙那么依赖水,但是它们的繁殖离不开水,尤其是卵必须要在水中孵化,而且水中孵化后的蝌蚪还要在水中生活较长的时间,因此,蟾蜍对繁殖环境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最起码的是水面较宽的河流或者是不小的池塘。

但是,许多小伙伴可能也注意到了近些年的干旱程度比我们小时候要严重了很多,这一点许多在农村生活的小伙伴仅仅是看自己村庄附近的水塘或者是小河就知道了。笔者的村子东边有一条打我记事起就未曾干枯过的小河,早已经在十年前干透了,除了暴雨时会发一下水,常年见不到水,还有在我老家的东边有一个深坑,以前一到夏天,这里就会积很多的雨水,晚上就能听到蟾蜍和青蛙的合唱,现在也已经看不到了。

因此,逐渐减少的野外水域使得蟾蜍(包括青蛙)的繁殖环境越来越差,这也是它们减少的原因之一。


第三是人为的捕杀

虽然蟾蜍长得丑,一看就让人没有食欲,但是,不能当肉吃,不代表没有其他的用途。蟾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是一种中药材了,许多小伙伴都知道,你在激怒或者用木棍触碰蟾蜍时,它的身上会分泌出一种白色的液体。这些白色的液体其实是蟾蜍的皮脂腺分泌的一种毒液,用来自保的,但是,蟾蜍自己都没想到的是,它的毒液在人的眼中竟然是珍贵的药材,名为蟾酥。据《本草纲目》记载:蟾蜍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

除了蟾酥外,蟾衣也是一味稀缺的中药材,而蟾衣其实就是蟾蜍蜕下的外皮,当然,蟾蜍本身并没有蜕皮的习性,但是人们发现蟾蜍在极度饥饿时就会发生蜕皮,这就是野生蟾衣。

正是因为蟾蜍身上有蟾酥和蟾皮,而且这两种本身就是稀缺的药材,所以在许多地方的蟾蜍遭到了大量的捕杀,这也是蟾蜍越来越少的原因。


第四:误伤

在以前,只要是有水的地方(野外的淡水)就有鱼,而只要有鱼的地方就有想尽各种办法捞鱼的人,比如有人会用网网鱼,这样使得蟾蜍就会意外被捕获,再比如电鱼的人,电鱼是对水生态最严重的破坏行为,这个电鱼的动作电死的不止是鱼,还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水生生物,包括蝌蚪、蟾蜍、青蛙,而且在网鱼时,尤其是在蟾蜍繁殖的季节,一网下去不是一网的卵就是蝌蚪,这些被网上来的卵被肆意的丢在了岸边,太阳暴晒下,卵和蝌蚪成片的死亡。

种种以上的“误伤”也让大量的蟾蜍和青蛙成为了牺牲品,这也是蟾蜍减少的原因之一。


总结

在现代,大多数的动物减少都与人的捕杀(食用为主)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唯独蟾蜍,它以丑陋的外表成功地打消了人们对它的食欲。但是,蟾蜍也没能躲过越来越少的命运,而导致它们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还是出在人身上:捕杀、农药、网鱼、电鱼的误伤都是导致它们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

在当下,我国的所有蟾蜍均为“三有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所以,切勿再捕杀蟾蜍了,不然有一天,我们的后代除了能够看到这个光秃秃的世界外,就再也没有其他风景了,而且生态被破坏,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本身。




水塘无水,食物链短缺,加上蛇专吞蛤蟆,几乎绝迹。




更多农业养殖知识和种植技术,请关注三农堂广讯,诚邀您的关注,共同探讨三农知识。

癞蛤蟆是我们农村里常见的一种动物,也是给人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动物,尤其是身上长的那么小疙瘩,看着就瘆人,看见它的时候估计早早的就跑远了,现在的癞蛤蟆几乎是小孩子很少见的,不过最近几年确实在农村里都是很少见到癞蛤蟆了,更多的是一些养殖的癞蛤蟆,野生的癞蛤蟆数量真的很少了,以前在河边的时候,或者是水沟边都能见到癞蛤蟆的身影,癞蛤蟆的生命力也是比较顽强的,有的时候下完雨癞蛤蟆都会跑到路上来或者是跑进我们的家里来,那么会癞蛤蟆的个头还不小呢,吓得小孩子赶紧跑进屋里去躲着,那么最近几年为什么癞蛤蟆不见了呢?


以前在农村都是随处都能看到癞蛤蟆,现在的数量真的是太少太少了,几乎在农村里下完雨的时候也是见不到一只,有的时候也只能见到一些小的癞蛤蟆,这个还是零零星星的才能看到的,以前在下雨的时候,成群的小癞蛤蟆都能形成一片,气势很磅礴,现在你想见确实是几乎见不到了,其实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农民河流也是越来越少了,几乎在村里的鱼塘什么的也是不多了,都成了住宅地了,所以河流少了,生存的环境不利于癞蛤蟆的生存了,所以癞蛤蟆就不多见了,还有的就是现在的农田里或者河流里经常都是能看到一些农民喷洒药物进行农作物的病虫害治疗,这些都是危害到了癞蛤蟆的生存能力,还有的河流也是受到污染后,河水水质变的也是非常差,不利于癞蛤蟆的生存。

其次是是现在的一些过度的捕猎也是造成癞蛤蟆数量减少的原因,在我们这里的有的餐馆里做的所谓蛤蟆汤就是用这种癞蛤蟆做成的一种汤,据说喝了这种汤可以排除身体的毒素,所以最近几年很多人都是去喝这种野生的蛤蟆汤,所以有的部分是非法捕猎造成的,其次癞蛤蟆除了吃以外,还有的功效就是癞蛤蟆身上的蟾酥,是一种比较抗病毒的药物,癞蛤蟆身上最值钱的就是它的蟾衣了,现在的蟾衣也是一种抗癌的药物,据说以前的蟾衣由于比较难以见到,得到更是困难,所以价格一度攀升,据说比黄金的价格还要贵,这也导致了很多人进行非法捕捉。

还有的就是现在很多的养殖户进行癞蛤蟆的养殖,而野生的癞蛤蟆就是这样养殖人的主要的捕捉对象,他们捕捉回来后放入自己的养殖场里进行养殖,不过这种养殖也是比较好的,毕竟养殖癞蛤蟆是提炼出药物的,比吃癞蛤蟆的要好点,朋友们,对于癞蛤蟆的数量减少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在农村有些癞蛤蟆变少,也有的变多了。

这个情况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只是见到自己地方上农村感觉少了,认为别的地方也少了,这不是事实。

在平原地区仍有许多人居住的地方,的确因为人类捕捉,和农田,地头经常使用农药杀除昆虫等,虽然农药不是直接撒在个癞蛤蟆身上,但农药所杀除的昆虫半死不活时,在那扎挣中,特别吸引癞蛤蟆捕食,这样会一批的毒去许多癞蛤蟆,而且过度使用使水体污染,早春的癞蛤蟆散卵在水体中,那卵即使孵化成蝌蚪,蝌蚪也成活不了许多,慢慢的这些地方就越来越少了。

但是在南方丘陵地区,多数癞蛤蟆是生活在山上的,或山沿梯田中的,在山上生话的癞蛤蟆,只要人类不在立春后大部分癞蛤蟆集中在一些有水地方交配散卵时,人类去捕捉,其他时间癞蛤蟆是比较分散穴居的,这样保留着很大一批自然生存的癞蛤蟆,山上的野生动物资源是癞蛤蟆天敌的在减少,逐渐癞蛤蟆分散穴居形成了优势。数量在不断增加。丘陵地区,及靠山的农村,现在许多农村人都到城市里打工,国家又号召退耕还林,许多靠山梯田等种上植物,这些为山上往下发展的癞蛤蟆提供了十几年的好机会,这些退耕还林了的田地,农药使用几乎很少,农村人活动也在那里比原来种田时少得多了。给与了癞蛤蟆约十至二十年的发展时间,我到我们乡下看到的是这几年癞蛤蟆越来越多了。这是最大的癞蛤蟆的天敌人类活动的少了,农药使用的范围减少了。

我们看问题必须全面,有可能北方地区癞蛤蟆减少了。但这几年南方的癞蛤蟆却增加了,生态环境也慢慢的变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癞蛤蟆   电鱼   蟾酥   网鱼   蟾蜍   蝌蚪   昆虫   河流   农药   青蛙   身上   数量   动物   环境   地方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