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你有印象吗?

我是六零后,六十年代农村有没有集市印象不深了,但是,七十年代的农村大集很红火。

我们村里人一般赶的集是朱刘店集。朱刘店离我们村三里路。有的人还赶其它的集,有的人甚至步行二十里路去赶集。

朱刘店集是一、六,即农历的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

我们村的人赶紧主要是买菜、买生活用品。我们村的人有时也到集上卖东西,春天主要是卖地瓜秧子,秋天主要是卖豆角、扁豆之类的。

小时候,平常我不大去赶集,但是却盼着母亲去赶集。母亲赶集总会买回一些吃的,瓜果梨桃、花生、油条之类的。

小时候,最喜欢的是赶会和赶年集。

朱刘店一年两个会,农历三月二十六和九月二十六。

小的时候是跟着父母赶会。父母赶会是为了买平时集上买不到的东西,我是跟着买吃的。

会比平时的集大好几倍,会上的人很多,可以说是人山人海。

会上卖东西的人很多,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卖东西。卖小猪的、卖羊的、卖牛的、卖骡子、卖马的、卖花篓、卖耙子、卖筐子、卖篮子、卖镢头、卖锄头……各种各样的东西摆满了角角落落。

赶会的人有老头老太太,有小伙子大姑娘,有一群群的孩子,有中年男女……

有的地方人挤成了一个蛋,走也走不动。

我的眼睛总是离不开那些吃的,朝天锅、杠子头火烧、发面包子、欢喜钱、鸡屎梗子糖……

不过,有时看花了眼,在会上啥吃的也没有买到,最后在回家的路上买了邻村瘸喜的两个包子吃。

再大一点,就自己去赶会了。那时候,逢会的日子,学校会放半天假,父母给几毛钱,自己就和几个小伙伴赶会去了。

这个年龄赶会,主要是挤着玩,从东头挤到西头,再从西头挤到东头,来回挤。

我对年集的印象也很深。年集上卖东西的人也很多,赶集的人也很多。最后一个年集我们那里叫“富汉子”集。“富汉子”是反话,这个集不论穷富都去赶。

赶年集主要是看卖鞭炮的。

卖鞭炮的一般在集头的空旷处。卖鞭炮的人围成一圈,中间有个空地,是放鞭炮的。

卖鞭炮的人手里拿着一根长杆子,扯着嘶哑的嗓子喊:“泰山高不是垒的,牛皮大不是吹的。又点上了!”喊完了就点上一支鞭炮,“噼里啪啦”刚放完了,另一个人又点上了。

鞭炮声接连不断,嘶哑的喊声也一直不停,很是有意思。

一些孩子就在地下抢没有响的鞭炮。

七十年代的农村集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许多场景还历历在目。




有些人混淆了时间,六七十年代分文革前,与粉碎‘四人帮’后,也就是说,六十年代前期与七十年代后期的农村集市。

66年-76年,我在内蒙的一个农村,由于破四旧,立四新,反对封,资,修,消灭资产阶级,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准多种经营,生产队以种田为主,各家的自留地除种植少数蔬菜自足外,并没有可以出售的。

那个时代是统购统销,物资匮乏,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按票证限量供给,文革中就取消了农村集市,七十年代初,兴起了赶社会主义大集,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与集体交易,不过只办了两场就结束了,因为没有成交量。

所以说农村集市是六十年代初期以前与七十年代后期以后的事情!




其实,在六七十年代的农集市那种繁华热闹的气氛,并不亚于现在的农货市场,现在主要是闲耍人口多,做生意的人多,还有的人有事无事到集市上,造成市场的拥挤。

作为当时的农社员以及城市居民、工厂职工等,只有在逢场天才抽出上午一半时间,到场上转转,看看是否有自己想买的东西,也只有在逢场的这一天才到集市中去。平时工人要上班,社员要出工,无事不赶场。但由于各个公社都设有一个集市,逢场又不是在同一个日子,只要你愿意,除了每月逢十和月大三十一不逢场外,保证天天都有场赶,没有人来干涉你不对。

六十年代,也曾实行正五天一场,但没有多久就取消了。作为当时的大氛围下,除了做小生意者以外,一般无事的人是不会天天到各地集市赶集的。

由于计划经济,凡计划供应的商品都在专门的商才能买到,市场上一般都是农副产品和一些日常劳动和生活上的用品,比如畜牧类,竹木类,禽蛋类,粮食类,蔬菜类等等,并分类在各个地点进行交易,由市管会进行指导和管理,对短斤少两,转手买卖,投机倒把,高抬物价等挠乱市场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

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氛围和特点,那时期不但有计划经济,而且也有市场经济,相对来说还比较的活跃,只不过没有如今的市场开放全面,往往是卖商品的人比买商品的人还多。但有一条,在那个时期,买卖公平,真材实料不参假,像拐骗坑人,以假乱真,弄虚作假,投机倒把,欺行霸市,故意抬高物价等等现象是绝对不允许的。即使是有个别,一经发现,将受到重重的惩罚以致坐牢,这也许是现代人不可思议的。




集市一直存在。

有人说六、七十年代没有集市,我不承认,就是在吃食堂时候,也有集市,只是集市多少大小、兴旺与否。

农村集市必有条件是有物交易,有买卖可做,才可能形成固定地点固定时间的交易。

计划经济时代,上计划的是缺的"物",不合法是不准上市的。就说三年困难时期,不上计划的物都还存在,也有也要交易。集体的物、有些计划商品也上集市的。

我家东南西三方向都有个集镇(我们这叫街),离我家都讲12里(没人去量的,大约),但南隔射阳河,又是外县,一般不去。北边原是荒滩,离最近的十几户小集镇也有30里,也不去。

本地逢集周边各集镇集市时间有规定。统一的是早市,各集镇从没停止,即每天早上固定地点交易,如鱼虾蟹蚌等水产品,蔬菜瓜萝卜等农产品,从没上计划,也从来都有,吃食堂时,集体也有交易买卖,上计划的也有买卖,如烧饼、馓子等要交粮票,猪肉也短期上过计划,那交肉票。

另外,周边集镇逢集错开,一五、二六、三日的,最少最衰的集市也有一周一集,都是上午半天。除早市上那些交易外,如草鞋、芭斗、畚箕、蓆子、扫帚等手工产品,生活用品,还有木犁等农具。铁制农貝等农具厂有门市外,也有拿到集市上摆摊的。

只是六十年代集体劳动抓的紧,赶集受限,产品也少,市场萧条,但没停过。

至于七十年代后期,农副产品放开的多了。举养母猪为例,我们生产队十户有六七户养母猪,政府还鼓励,养猪有饲料地。我小家庭也养一头母猪。我还是民办教师,也参与过多次卖猪崽,赶集时包机船,运到五七十里地外卖大价钱,1、5元1斤也卖过,价越高越好卖,从机船下到河坂上,买主就来抢了,如象那收入比我工资还高。

当然也卖过三五角1斤保本。也有卖到天中没人要又带回家,下集再去。说明猪市场不错,其他也逐渐繁荣。

我只代表我这盐阜人讲这经历,不代表外地,如莫言家乡,一年级光屁股上学、一天一村死18个人、三四十岁女人基本都躬腰驼背、牙齿脱离、失去生育能力。晚上走大街上听到家家女人的哭声,农村人有病挨不过去就死……。这个地方还有集市吗?我不代表。那又要被人说成美化那个时代了。




那时经常到集市去。农村人叫赶会,每半个月一会,每个月吗初一、十五日为会,从上午九点起到下午五点左右!三天一集,集市是每天的早上一明起到上午的十点左右。农村人赶集赶会的人很多,有些即便是不买东西也要到集会上去转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集市   农村   投机倒把   无事   养母   生产队   集镇   鞭炮   印象   上午   时期   集体   东西   买卖   计划   财经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