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军真实的战斗力到底是怎样的?

二战时的日本是工业国家的起步阶段,打东亚的农业国家刚开始是碾压性的,后期就应为占领区治安问题,及战线太长等捉襟见肘,但是为了对外扩张,所以对国民汲取太狠,民众很穷,早早发动总体战全国动员,这方面德国为了国民福利待遇,到1943年才搞。另外日本是唯一在二战大范围用毒气弹的,西方国家早都淘汰的。至于日军在东南亚地区推进迅速,那是英法荷忙着北非欧洲战事,无暇顾及远东战事。其实嘛英国不止在日军制造“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全程静坐,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也是,合力维护法国大力尊严的“莱茵兰”事件也不出力,所以英国的缅甸殖民地几个月就全丢了,英印联军战斗力堪忧,只顾着往印度跑。

英美视角,日军是一穷野蛮人,被神道教调配的魔怔人,说着难听的弹舌音,只会无脑猪突,刚开始还被唬住了,丢了越老柬菲律宾等,等美国稳住神。一手支援意大利解放战争,一手在太平洋上扇日军。

至于东亚战场,由于东北的早早失陷。华北华中的耕粮区工业区沦陷,并且抗战之前一直的军阀混战,土地财政税收问题,买办走资问题,弄的民众一片饥馑。在抗战后又发国难饷,士兵都饱一顿饥一顿的,面有菜色,和日军近距离战斗一直处于下风,往往是一个日军能对付四五个中国士兵。

把日军放欧洲战场能不能打过罗马尼亚仆从军,希腊军队都难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们看看新四军对日寇最大一战,车桥战役,歼灭日军460人。

1944年3月5日凌晨1时50分,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以三个主力团和地方武装发起车桥战役。

新四军采取攻坚和打援同时并举的战法,利用夜暗,穿过日军外围据点之间的空隙,首先进攻车桥日军据点。快速攻占日军围墙上的碉堡并迅速攻入镇内,新四军的突然袭击是日军完全陷于被动。

经过激烈战斗,于当日中午全部歼灭了镇内的一个伪军大队。


接着,新四军对日军驻守的土圩及碉堡展开攻击经一天一夜战斗,日军一个小队大部被歼,残敌固守挣扎,新四军开始对日军展开政治攻势。

被俘后加入新四军的日本上等兵松野觉拎着喇叭筒靠近日军碉堡喊话,“不要打枪,我代表日本工农大众和你们说话……”

大家看出了什么东西没有?

不错,我军使用3个主力团对付车桥,其中新四军使用第七团猛攻日军1个小队,打了1天1夜,并没有将他全歼。

大家都知道,新四军一个团少则1000多人,多则2000到3000人。


而日军1个小队只有四五十人。

具体为,中午,新四军全歼驻守伪军。接着,分两路向固守小土围的日军发起攻击,攻占暗堡、库房等处。

下午4时,八连上去由五连配合,攻打负隅顽抗的日寇,先后占领了敌外围碉堡,歼灭了数十名日寇,残敌退至中间大碉堡继续顽抗。

最终激战到第二天拂晓,新四军无法吃掉剩余的十几个日寇,又阻挡不住援军,被迫撤退。

据参战的张玉成回忆:在攻打车桥日军据点时,“仅剩下十几个鬼子退守在中心堡内,我连几次冲锋均未攻克。对峙到下半夜约4点钟,一位同志来到阵地对我说:‘张连长,首长要见你。’我心想:‘我刚从团部回来,怎么又要我去?’我跟随那位同志来到围子外干沟后面的一所房子里,进门一看是粟司令带着几名参谋人员在那里。粟司令问了问战况,我一一如实回答。为了进一步搞清地形和敌我情况,粟司令……跟着我匍匐前进,爬进距离敌火力仅二三十米围子内。粟司令在围子内隐蔽地反复来回地仔细观察,后来非要我带着他爬进刚刚攻下的地堡里。”


“地堡和房子里面没有灯火,漆黑一片,里面有我们一个班,还有五六具日本鬼子的尸体。粟司令摸黑踩到日本鬼子的尸体……粟司令侧身站在地堡的射击孔前,用了大约20分钟的时间观察日军的中心堡,这个中心堡在广场中间,工事特别坚硬,墙厚40至50厘米,分上下两层,门开在上面,进去后抽梯子,堡的上下均有两层枪眼,敌人可以向下扔手榴弹,而我们的枪打不进去。没有炮和炸药是难以攻下的,但是硬攻,会伤亡很大。”

“粟司令自言自语地说:‘日本鬼子真坏啊!’然后问我:‘张玉成同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攻下日军这个中心堡?’我回答说,还是用老办法,借老百姓的方桌,铺上几次棉被,制成‘土坦克’攻打这个中心堡。”

“粟司令问:‘中心堡里还有多少鬼子?’”

“我回答:‘可能有十三四个鬼子。’”


“粟司令摆着手说:‘不能用土坦克的方法攻打这个中心堡。不能为了这十几个鬼子,再伤亡我们更多的同志。我们可以调炮过来攻打。’说完,他就走了。”

“因为当时围子外面是河沟,我们的炮过不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粟司令再次来到八连突击队前沿阵地,详细察看久攻不下的堡垒,查清情况后,命令我们撤出围子。粟司令说:‘你们撤出围子,放鬼子出来,车桥战场这么大,你们这个连不打他们,其他部队可以在运动中歼灭他们。’我们执行了粟司令的命令,撤出围子,那十几个鬼子逃出中心堡后,在车桥以北地区被我军歼灭。”



这可以看出日军的战斗力。

区区十几个日寇,固守一个碉堡,面对新四军整整1个团,第一不投降,第二顽抗,第三新四军竟然就吃不掉,还必须放出来打。

大家要知道,这是区区十几个人,也就是一个班,能够挡住1个团。

所以说,你能说日军战斗力弱吗?又能说正面战场的国军是窝囊废吗?

日军真的很难打。




日军的战斗力如何,我们不看抗日神剧,也不举中国军队吃败仗的例子。

也就是说,我们先不说日军过五关斩六将,单说日军走麦城。就以让国共军人引以为荣的平型关战役为例,来看一下日军最背运的时候,它的战斗力如何。

平型关战役发生在1939年秋天,参战的中国军队有阎锡山所部7个军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两个师(林彪的115师,贺龙的120师),一共有10万之众。

此战是一个伏击战,设伏地点叫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是日军进犯山西的必经之路,地势非常险要,易守难攻,两边是陡峭的山峰,左右两侧都是制高点。在平型关前方是一条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纯天然的打伏击战的地方。


战争结果是大捷:中国军队伤亡39000余人,日军伤亡2900余人(而且一部分是战斗力很差的后勤兵即辎重部队)。

在中国战场上,日本投入的兵力不过百万。准确地说,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兵力是105万人。对付的却是130万八路军和430万国军, 平均一个日本兵要应对6名中国军人。

抗日战争日军的伤亡,不能相信国民党的数字(台湾方面的数字是276万,估计是把伪军也算在里面了),不严谨、不符合事实。

相比来说日本的数字比较准确,因为日本有个靖国神社,每个士兵都有名字,都要放到里面供奉的。

日本军队伤亡的数字是502400人,而中国军队的伤亡是3227926人,达到日军上网人数的6倍。

实事求是地说,日本兵并不是那么容易死的,更不是轻易会被手撕的,战斗力远在中国军队之上。


日本军队战斗力为什么这么强?

一、军人有信仰,被洗脑

日本人有信仰,天皇在他们心里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日本人深信“大和魂”,都有“为天皇尽忠”的理念,为了天皇他们可以付出所有,不惜生命,有信仰的军队战斗力是非常恐怖的。

而且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武士在日本很受尊重,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形成已经几个世纪,深入日本男人骨髓。日本人鄙视懦夫,以临阵脱逃为耻,视死如归,把战死当做军人无比的荣耀。

这种精神连德国军人都没有,苏联军人更是望尘莫及,像苏联军人那样成建制投降,让斯大林不得不出台227法令专门处决逃兵的情况,在日本根本就不会发生。


在相同装备的情况下,一个不怕死的军队战斗力至少要超过对方5倍,这就是日本军队战斗力高的其中一个原因。

二、日本军人素质高

伟人说过,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日本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战斗力自然没说的。

日本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全盘西化的改革,这场改革的重头戏是教育体制改革,说白了就是提高日本国民的受教育水平。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日本人没有喊出这样的口号,但是他们实实在在地去做了。


为了提高日本的国民素质,日本在1871年就设了文部省,专抓文化教育事业。第二年文省部就出台了一部教育改革的法令《学制》,开始了有纲领有计划的教育改革。这个法令可不仅仅是扫盲,而是涵盖了日本初级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女子教育等各个方面。

日本在19世纪80年代末已经实现了6至14岁的儿童的义务教育,比中国早了100年。日本每600人就有一所小学,中国现在都达不到这个水平。

反观中国,在建国后还在扫盲,抗战时期中国军人的文化水平可想而知。

三、日本军队装备先进

这个因素我们就不用详细举例了,日本军队跟中国军队的装备简直就是代差。

中国国力跟日本差距太大,工业水平跟日本不能同日而语。

因此,中国陆军装备落后,没有像样的海军和空军,在作战中无法取得制空权,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日本侵略者才能在中国横行霸道,以少打多,有恃无恐。

但是到了太平洋战场,这种力量对比反过来了,美军在各方面占据了优势,日本让中国军队吃的苦头,这一次也轮到了自己,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死亡110多万,美军却只有12万人伤亡。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军队的战斗力跟除了跟武器装备有关,也跟军人素质有很大关系。




1938年台儿庄战役,第五战区李宗仁手下可以动用的中央军(老汤的第20军团)、杂牌军不下20万之众,而在战场上狼奔豕突的鬼子,只是第五和第十师团的各一个加强支队(坂本和濑谷),满打满算顶上一个常设师团的兵力,最终被歼灭的大约10000来人,对我方来说这已经确实是“大捷”了。


接下来的豫东战役,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手握20万嫡系部队,包括胡宗南第1军、俞济时第74军、桂永清第27军、宋希濂第71军等王牌部队,围歼土肥原第14师团20000来人,居然未竞全功。后在日军增援部队的合围下,不得不撤出战场退向豫南,于是才有了“花园口之殇”。


注意啊,这会鬼子还没有什么“甲级师团”的概念,只有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两种类型,最多可以细化为挽马师团或者驮马师团。而三个步兵联队编制的警备师团,也是在1938年晚些时候出现是,主要用于占领区维持治安所用,比如第15、第17师团等。

这两个战例的兵力对比大约都是10:1,占尽优势的抗日军队也未能全歼当面之敌,除了作战指挥上存在不足以外,步兵的攻击能力较弱是主要因素。反过来也说明,抗战初期的日军,确实战斗力很强不那么好打。当然,这种情况也是随着时间在变化的,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节点大致出现在1939年、1941年和1945年。


这其实跟日本陆军部队的兵员结构有关,在日本的动员顺序中,现役兵和一部分预备役兵作战能力最强。现役兵容易理解,就是战争爆发时正在服役的士兵,而“一部分”预备役士兵,是指在东北、热河、长城抗战期间,以及淞沪抗战期间,参与侵略战争具备了实战经验之后退伍的士兵。

但是随着现役兵和这部分预备役士兵伤亡增大,同时日本又不断扩军,所以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陆军的预备役士兵已经动员完毕,开始征召后备役、第一补充兵这两个群体了,因此战斗力下降很明显。1939年冬,第三、第五、第九等战区甚至还发动了“冬季攻势”,就是欺负鬼子青黄不接,尽管打得不怎么样。


所谓的后备役、第一补充兵和第二补充兵,其实就是身体条件和年龄结构还过得去的男子,素质训练和军事教育都不充分,这帮鬼子的战斗经验大多是来到战场后,在实战中取得的,战斗力参差不齐。


所以从1939年到1941年底,日军只在局部战场做有限攻势,一是国力有点跟不上,一是幻想以打逼和,另外一个就是单兵素质的下降,一个常设第6师团敢从江北撕破10几万桂军、中央军防线的事,不复存在了。但是也别小瞧他们,只是相比自身下降了,对依靠抓壮丁来补充的中国军队而言,仍然保持优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的绝大部分常设师团南调,中国战场的部队平均素质进一步下降,这才有了“甲级师团”的内部称谓,就是矬子里拔大个,优先补充一批战场表现还不错的特设师团、警备师团(留下来的常设师团当然自动入选,比如第3、第13师团等),作为各战略区的战力核心和机动部队。


所以从1942年初到1944年,日军发动大规模会战的次数并不多,主要是第11军还在折腾,因为精锐师团都在它的编成内。其任务就是寻机歼灭或者重创蒋系部队,保持对重庆政权的军事压力,比如常德会战、鄂西会战等。但对于进攻川陕、图谋西南始终底气不足,无它,部队战斗力确实远低于1937年,并且部队数量又不足。


正因为兵员素质的下降,在这一期间罗卓英取得上高大捷(1941年春),薛岳取得长沙大捷(1942年初),以及被网络上吹得神乎其神的石牌保卫战胜利等等。这也就意味着,在日军素质下行阶段,如果指挥得当和集中优势兵力,抗日军队还是能够取得局部胜利的,当然,代价也必然惨重,各方面都还有差距。

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大败情况比较特殊,一方面是日本人疯了, 集结了空前的兵力数量,一方面是重庆政权和军队的腐败,并且对日军的战略目的判断也是错误的一踏糊涂。而到了1945年初的湘西会战时,情况已有明显改观,王耀武第四方面军也是20万兵力,对抗的是日寇第20军8万余人的进攻。


结果是中方完胜,并且第一次在大型会战中伤亡少于日军,这就什么日本陆军确实日薄西山了,虽然兵力规模看起来很大,然而单兵素质下降的很厉害。所以得到美械加强并且掌握制空权的第四方面军部队,在心理上已经占了很大优势,光俘虏就抓了300多,细一看都是十四五岁的小鬼子兵,当然就比较好打了。




说实话日本二战战斗力是很强的,不光是武器,桂系李宗仁评价日军战斗力举世罕见难有匹敌者,二战时期东南亚都是英美工业强国军队,有几十万的驻军,而日本仅仅用二万人就拿下了除了泰国以外所有东南亚国家,东南亚可是接近二亿人口呀,仅仅用了两个月就拿下来了。一个抗战老板回忆日本拼刺刀我们需要牺牲四个人才能换取日本一个士兵,所以战斗力强是客观存在的,直到美国投下那两颗原子弹,日本还占领大半个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平型关   日军   战斗力   围子   师团   日寇   日本   伤亡   司令   鬼子   中国   士兵   战场   军队   部队   真实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