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术”到底有多厉害?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为何能执政45年?

黑夜笼罩的紫禁城内,嘉靖帝正搂着娇滴滴的曹瑞妃躺在床上,淋漓的香汗早已将床单打湿,劳累不堪的二人便打算相拥而眠。


因为多日劳累的缘故,此起彼伏的鼾声很快就响了起来。

可是令嘉靖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刚刚进入梦乡,十多个怀揣着怒火的小宫女竟然破门而入,想置自己于死地!

那是公元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嘉靖帝在曹瑞妃的寝宫里留宿,却差点丢掉了性命。

原来,嘉靖帝沉迷于道教,对于长生不老有着十分执着的追求。

当他听一些江湖术士说、用清晨的露水熬煮人参,服用之后能够延年益寿的说法之后,就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为了收集到足够的露水,嘉靖帝每隔几个月就要从民间选拔出一批颇有姿色的女子入宫,她们的任务就是趁着天还没亮、到郊外的深山老林中采集露水。

每个宫女腰间都别着一个竹筒,如果露水不能盛满,免不了受皮肉之苦。


在如此严苛的考核制度下,每天都有一大批宫女趴在宫门外,被挂满荆棘的藤条抽得皮开肉绽。

许多宫女因为伤势过重、或者劳累过度相继暴毙,侥幸活下来的宫女们也人心惶惶。

于是,在1542年11月25日深夜,伴随着一声声痛苦的呻吟,十几名宫女们聚在一起。

“我还没嫁人,还没尝过为人妇、为人母的滋味,我可不想把命丢在这宫里。”

这十几名女子在入宫之前,都是未出阁的黄花大闺女,正是含苞待放的年纪,怎么甘心就这样丢了性命?

在一片痛苦与哀叹声过后,其中一名宫女一咬牙站了起来:“不如我们杀了狗皇帝。”

起初,大家都是一脸震惊和惶恐,但想想自己多日来受的苦、挨得毒打,便开始纷纷附和起来。

于是当天晚上,一行十几人趁着夜色的掩护,偷偷潜入嘉靖帝身边,将早已准备好的麻绳套在了他的头上。


窒息感让嘉靖帝猛然惊醒,见十多名女子对自己下毒手,慌张地挣扎着喊叫起来。

宫女们此时已经没有退路,为了能更快让他断气,纷纷摘下头上的发簪、恶狠狠地捅向嘉靖的要害部位。

刹那之间,鲜血直流,溅到了宫女们圆润雪白的脸蛋上。

面对如此血腥的场面,其中一个叫张金莲的宫女受不了了,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这个时候,张金莲的脑袋里才意识到,谋杀皇帝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于是二话不说,张金莲就慌慌张张地跑到皇后的寝宫认罪。

“金英恐走,告后,后驰至解帝组,帝乃苏,趋捕金英,讯之。”

等到皇后带着大队人马赶去救驾的时候,嘉靖帝已经奄奄一息,在御医的一番诊治之下,才算保住了性命。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嘉靖帝从紫禁城的乾清宫、搬到了位于皇城西苑的万寿宫内。

自此之后,二十多年没有踏入紫禁城,早朝也就形同虚设。

很多人不免会感到好奇,嘉靖帝为什么突然之间就不上朝了呢?二十多年没有踏入紫禁城,全国政务该如何处理?在这段时间里,嘉靖帝就不怕大臣们把权力架空,让自己成为任人摆布的傀儡?

嘉靖帝朱厚熜刚继位的时候,也是一腔宏图大志,为什么偏偏在统治中期自甘堕落,连早朝都不上了呢?

如果不是他的堂哥朱厚照没有儿子,恐怕皇帝的位子压根轮不到嘉靖帝。

1505年明孝宗朱祐樘驾崩之后,皇位传到了朱厚照的手中,他就是明武宗。

而朱厚熜只不过是兴王朱祐杬的儿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这辈子充其量也只是个王爵。

可谁知,1521年正月,意外发生了。


明武宗在祭祀大典上突然口吐鲜血,直挺挺地倒在地上,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

偌大的国家,顿时陷入群龙无首的尴尬境地,因为明武宗没有子嗣。

就在这个时候,首辅大臣杨廷和站了出来。

他一手指着朱厚熜、一手拿着《皇明祖训》,义正言辞地说道:“武宗皇帝没有继承人,那皇位就应该由兴王朱厚熜继承。”

“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

于是,在杨廷和的一番操作之下,朱厚熜从原本的一个手无实权的王爷,一跃成为大明朝的第12位皇帝,实在是造化弄人。

朱厚熜继位后,十分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机会,推出了一系列政令。


司里监权力太大,嘉靖帝就让监察御史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

朝廷里贪污之风盛行,他就连发几十道手谕、安排钦差彻查贪腐。

吏部官员任用权被世家大族把控,嘉靖帝就插手监督,每科进士都要亲自出题考问。

可以说在嘉靖帝统治的前20年时间里,他是极其有作为的君主,国家一片太平盛世,就连清朝人编写的《明史》都称那段时间“天下翕然称治”

可惜的是,执政二十年之后,嘉靖帝对于政务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情绪,甚至在1942年搬出紫禁城,创造了连续20年不上朝的历史记录。


嘉靖帝为啥堕落了呢?

在我看来,有三点原因导致了“嘉靖20年不上朝”闹剧的发生。

  • ①20年的勤政生涯彻底磨灭了他的激情。

嘉靖帝执政前期,吏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政局稳定、边境也没有大的战事,呈现出一片安定祥和的景象。

正是因为太平日子过得太久了,让这位呕心沥血20年的皇帝渐渐产生了一种错觉: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费!

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嘉靖帝开始怠政。毕竟自己辛辛苦苦了几十年,就不能享受享受?


  • ②相比较朝政,长生不老才是他的终极追求。

嘉靖帝为啥搬到皇宫西苑的万寿宫居住?还不是受到了江湖术士的怂恿,找一处僻静地方炼丹去了。

为了能够早日成仙,嘉靖整天穿着道袍,打坐念经。

起初他按照道家传统,自号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

可能后来觉得字数太少,不能体现出自己的显赫的身份,于是便每年给自己加几个字,最终嘉靖帝的道号有69个字之多。

  • ③嘉靖帝担心各方势力斗争威胁到自己,不上朝也算是自保手段。

毫无疑问,严嵩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臣,朝中的党羽也非常多。


而以高拱、徐阶、张居正等人为首的“清流党”则与“严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其实对嘉靖帝而言,两方势力谁胜出都无所谓,只要自己能把控大局就可以了。

所以嘉靖帝干脆放任双方斗争,自己眼不见为净悄悄躲起来。

20多年不上朝,嘉靖又是如何把控大局的呢?

嘉靖帝不上朝,可不是单纯地不理朝政。

概括来说就是一句话:“大政方针嘉靖来定,具体行动计划和实施交给大臣,然后实时汇报。”

这20年时间里,明朝的权力中心从紫禁城转移到了西苑的万寿宫。

为此,嘉靖还专门列了一份名单,包括朱希忠、郭勋、崔元、陆炳在内的武臣,和严嵩、夏言、崔峦、徐阶、高拱在内的文臣,全部罗列在内。


为什么要列这么一份名单呢?

因为嘉靖皇帝想要打听一些事,就需要向这些大臣们询问。

列出一份名单,让他们隔三岔五到万寿宫和自己见一面,聊聊这几天外边的风云变化,也好让嘉靖帝对政局有个大体的把握,不至于真的被架空。

实际来看,虽然看似是嘉靖帝荒废了早朝,实际上却是嘉靖帝在万寿宫办起了“小朝廷”。

另外,嘉靖帝也深谙制衡的道理。

让武将和文臣相互制衡,让“清流党”和“严党”相互制衡,让宦官、朝臣、和厂卫相互制衡。


各方势力彼此之间相互攻击、又共同生存,彼此内耗,坐收渔翁之利的自然是皇帝。


可以看得出来,嘉靖帝着实下了一盘大棋。

在外人看来,在他执政的最后20年时间里,朝廷已经陷入了内斗之中。

实际上呢?让谁赢、让谁输,还不是嘉靖帝一念之间的事!




公元1542年,有10多名十三四岁的少女,发动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宫女起义。她们趁嘉靖皇帝熟睡时试图用绳子将他勒死,但却因绳子不小心打了死结而未能如愿。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宫女弑君事件。从此后,嘉靖帝便闭关于西苑皇家园林(今中南海),开启了耸人听闻的24年不上朝的怠政时期。

但是,嘉靖帝虽然20多年不上朝,其冠绝古代帝王的“帝王术”却依然让他牢牢把控着朝政,将大明朝堂操弄于股掌之间,权势在大明皇帝中甚至足以排进前三,另两位是朱元璋和朱棣。

在经典历史大作《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当年明月就曾把嘉靖说成是“明代有史以来最聪明的皇帝”。

那么,嘉靖皇帝为什么会长达24年不上朝?这么久不上朝他又是如何牢牢控制朝政的?他到底有多聪明?“帝王术”究竟是有多厉害?

那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走进权谋深似海的嘉靖皇帝的“帝王术”。

嘉靖皇帝(左一) 剧照

先从宫女弑君,开启嘉靖帝24年不上朝记录的事开始说起。

嘉靖帝执政之初,也算是一个有为之君。他勤于政务,力革时弊,大力整顿朝纲,同时还主导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新政改革。

所以,在这个时期里,大明朝在政治上吏治清明,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文化科技也呈空前繁荣之态。史书上称“天下翕然称治”。

《明史·世宗本纪》: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

但从嘉靖中期开始,因国家承平日久,嘉靖帝逐渐丧失了进取精神,日益腐化。他开始崇信道教,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常常大兴土木,迷信祷祀,甚至百官的封赏升迁都取决于是否虔心奉道,朝堂一片乌烟瘴气。

更有甚者,为了追求长生,嘉靖帝任用道士大量采集十三四岁未经人事的少女经血,来炼制所谓的“长生不老神丹”。在经血采集过程中,这些少女们还数天不能进食,只能吃桑叶喝露水。

嘉靖帝后宫十三四岁的宫女多达上千名,绝大部分都是官府从民间抢掠的少女。她们入宫后,一方面要长期忍受被人采集经血的身心摧残,一方面还要时刻面临被多疑暴劣的嘉靖帝虐杀的恐惧。

据史料记载,嘉靖帝鞭杀宫女是家常便饭,因为一个微小过失就能残忍鞭杀两百余名宫女。

《李朝中宗实录》:“若有微过,辄加箠楚,因此殒命者多至两百人”

在各种非人的折磨下,有16名小宫女不堪忍受,便趁嘉靖帝熟睡之时用绳子发动了一次行刺。但最终却在慌乱之下,把勒在嘉靖脖子上的绳子打了死结,没能将其勒死。

史称此次事件为“宫女弑君”“壬寅宫变”。事后,这16名宫女惨被凌迟处死。

宫女弑君

而好不容易拣回一条命的嘉靖帝心有余悸,不敢再住紫禁城,从此独居在西苑,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同时,嘉靖帝把这次逃过一劫归功于他修道心诚,从此便更加狂热地潜心修道,一心追求长生。直至他去世,共24年的时间里再没上过朝,就此开启了怠政时期。

但奇怪的是,虽然嘉靖这么久不上朝,却依然能将整个大明朝堂操弄于股掌之中,权力之大直追朱元璋与朱棣。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14岁便初展“帝王术”,审时度势,操控人心,一人单刷整个大明朝文武百官。

1、嘉靖帝能当上皇帝,是一件比中彩票更幸运的事件。

公元1521年,大明朝第十位皇帝,年仅30岁的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于他斥巨资打造的“豹房”之内。

正德皇帝一生中,干过的强抢良家妇女、名门闺秀、外国女子之类的荒唐事举不胜举。但悲催的是,临幸过这么多的女子,却到死了都没人给他生下一儿半女。

这就尴尬了——正德死后就无人继承皇位了哒!

怎么办呢?后来大明内阁征询了正德皇帝的母亲张太后的意见,决定遵循朱元璋当时所说的“兄终弟及”的规定,从正德皇帝的兄弟中选一个人出来继位。

但同样尴尬的是,正德皇帝就连个亲兄弟也没有。怎么办呢?那便从同辈的宗室子弟中挑一个人出来吧。

于是,这件比中彩票还幸运的事情,就轰然砸到了一个名叫朱厚熜(cōng)的潘王世子头上。

朱厚熜是正德皇帝的堂弟,时年14岁,远在湖北兴王府,离着京城十万八千里,离着皇位同样也十万八千里。

如果不是这个意外发生,那朱厚熜必然就会和那些被当成猪圈养的藩王们一样,一生都过着富贵而庸碌的日子。

但世事总是难以预料,谁能想到上天会给人这样的惊喜呢!而这个朱厚熜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正德皇帝打造的豹房

2、审时度势,操控人心。单刷大明朝文武百官,入局掌权。

突然面对这样一件喜从天降的大好事,按理说就算是个成年人也足以被砸得晕头转向,兴奋得好多天睡不着觉吧。

但年仅14岁的朱厚熜却展现出了非同常人的冷静。他知道自己虽做了皇帝,但自己小孩一个,在朝中也没有任何根基和势力,并且皇位得来还非正统,难免会被人轻视甚至架空。

朱厚熜深知,如果要想真正掌握天子权力,那他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树立自己的正统和权威,还要扶植属于自己的势力。

于是,就在朱厚熜赶赴北京城继位的途中,在京城郊外,开始了与大明朝臣的第一次博弈。

到了京师郊外时,朱厚熜并不进城。因为大臣们让朱厚熜把自己过继给正德皇帝他爹明孝宗,称明孝宗为父亲,而称自己的生父为叔父,参照皇太子的礼仪,从东华门进入文华殿,再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因为封建帝王的家世脉络是需要非常清楚的,跟前皇帝必须形成直系关系,这样才表示一脉相承。所以大臣们这样的要求也无可厚非。

可朱厚熜一听就不干了,我自己有爹,我凭啥要去给别人当儿子?什么皇太子?说好的兄终弟及,怎么就变成太子继位了?我爹又不是皇帝,哪来的太子?

这就是年仅14岁的朱厚熜敏锐的政治嗅觉了,他知道这时候必须要捍卫属于自己的正统。同时极会审时度势的他非常清楚,自己手里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更着急的应该是这些大臣们。

于是随便大臣们怎么说,反正朱厚熜就两个字,不干。要不咱不当这个皇帝了,我就打道回湖北当我的王爷去吧。

大臣们对朱厚熜的油盐不进无计可施,朱厚熜皇位继承人的身份早已宣布,怎能轻易更改?况且短时间内还能从哪里再去找个合适的皇帝?

正焦头烂额之际,最后还是张太后出来令群臣做了妥协,就先别说皇太子的事儿,让朱厚熜就从大明门入京,直接登基,是为明世宗

就这样,与大明朝臣的第一次博弈以朱厚熜的完胜而告终。而接下来,嘉靖帝立即又开始了一场与大明文武百官长达三年的交锋,并通过这场交锋真正完成了专制集权。

影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帝

嘉靖帝刚登基的时候,其实年号不叫嘉靖,当时阁老、廷臣们给他取的年号是“绍治”。“绍”就是继承、承续的意思。这个年号的意义就是说朱厚熜是继明孝宗之嗣,承先朝帝系之统。

小皇帝朱厚熜一看又不干。我不继承你们家,我就是命好所以才当的皇帝,谁让你们家没人了,我才是正统。然后朱厚熜便将年号改为嘉靖,“嘉”为美好,“靖”为平安。

不久后,朱厚熜便开始了一场为自己立正统的行动,这就是后来的一场长达三年,历史上著名的“大礼仪之争”。

当时,嘉靖说我既然当了皇帝,那以后去祭祀亡父的时候怎么称呼他呢?我还准备把我妈接进宫来,到时见了她我管她叫什么?让群臣拿个方案。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一批大臣们说那还不好办,你就管你亲爹叫皇叔父,管你亲妈叫皇叔母,并尊你伯父明孝宗为正统,称他为皇考,这不就行了。

也不怪大臣们非要在这个事情上纠缠,因为这牵涉到大明朝的皇统问题。

而小嘉靖怎么可能接受这个方案,他目前最计较的就是这个问题。但这次他并没有闹,而是表现出了一个权谋家的本色,没发表任何意见,不置可否,静观其变,与群臣默默僵持。

因为嘉靖在等一个人,等一个他也不知道是谁但一定会出现的人,这个人就是朝臣中一定会出现的一个叛徒,一个想一步登天的投机者。

不得不说,小小年纪的嘉靖对人心的把握极其精准。果然就在两个多月后,一个名叫张璁(cōng)的新科进士跳了出来。

这个张璁都47岁了才好不容易考中一个进士,眼看着都快步入老年了,如果还按部就班地从实习到任职再到升官...不知都到啥猴年马月了。

于是在看到嘉靖和群臣默默僵持的时候,张璁敏锐地感觉到,或许自己踏上人生巅峰的机会来了。于是,张璁第一个上书力挺嘉靖,反对杨廷和。

势单力孤的小皇帝终于在自己的坚持下迎来了第一个战友。有了第一个,自然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于是嘉靖迅速有了一批力挺自己的阵营,与杨廷和带领的一干大臣对抗。

但在这个时候,嘉靖帝才刚刚继位,羽翼未丰,在对抗中处于弱势一方。所以他懂得服软,甚至还常常以哭泣、哀求之态请杨廷和答应自己的要求。

但在后来,加入嘉靖阵营的大臣越来越多,嘉靖帝便开始崭露锋芒,逐渐强硬起来。

在迎生母入京时,嘉靖帝强硬坚持要以皇太后的礼仪来办,群臣无奈让步。在给嘉靖的父母上封号时,嘉靖坚持要在封号中加上皇帝二字,最终群臣也无奈让步,在封号中加了一个“帝”字。

总之,大礼议就是这么一直争来争去,直到三年后达到了顶峰。

当时随着嘉靖帝手中的权柄越来越大,杨廷和率先败下阵来,辞官归乡。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则接过了父亲手里的枪继续战斗。

杨慎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率领了两百多个官员到皇宫左顺门外跪哭。而此时嘉靖羽翼已丰,再不复刚即位时的温良恭俭让了,直接命人将这些人下诏狱打板子。

最后共有17位官员被打死,带头大哥杨慎也被打得死去活来,然后被判充军。其他人等要嘛削职要嘛充军,没一个人逃脱。

此事过后,朝臣们与嘉靖帝终于达成和局,尊嘉靖生父为“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以嘉靖帝获胜告终。而最先站队的嘉靖的张璁则三度位居大明首辅,荣华一生。

在嘉靖即位之初的这三年里,就充分展露出了“帝王术”的三大特征——

一是有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二是极会审时度势,操控人心,该争时就争,该等时就等,该软时就软;三是对时机和火候的拿捏妙到毫巅,露出爪牙出击的时候迅速果断,一击制胜。

那后来嘉靖不上朝之后,又是如何牢牢控制朝政20多年的呢?

1、掌握枪杆子。

明朝皇帝手中最厉害的一把枪是什么?对,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无孔不入,嘉靖深知,在他不上朝后,锦衣卫才是他最可靠的耳目与消息来源。所以在不上朝的那二十几年,掌控锦衣卫的就是与他感情深厚,对他忠心耿耿的奶兄弟陆炳

当时陆炳的权势之大,几乎就等于嘉靖在朝堂的代言人。不管是吏部、兵部的官员升降,还是户部、工部的收付结算,乃至刑部的审讯断案,都要经过他的裁决。甚至朝廷有一半的言官都是他的门生。应该算得上是整个大明朝权势最大的锦衣卫首领。

所以,嘉靖牢牢掌控了锦衣卫,百官除了起兵造反就再也翻不起什么浪花。

《明史》:炳任豪恶吏为爪牙...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倾天下...文武大吏争走其门。

2、高明的驭人术。

嘉靖帝牢牢控制朝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驭人之术玩得出神入化。

明朝中枢其实也有“三权分立”,那就是皇帝、内阁、宦官。内阁制定治国方案,皇帝决策,而司礼监则相当于皇帝秘书团,帮助皇帝审核,代替皇帝行决策之权。

所以,嘉靖如果牢牢控制了内阁与司礼监,那基本上就等于牢牢控制了朝政。那嘉靖是如何做到的呢?自然是靠驭人有术。

在即位之初,嘉靖帝就把自己王府的那些心腹太监直接放到司礼监、东厂和二十四衙门的要害职务上去。太监是天子家奴,他们的权力全部来自于皇帝,驾驭他们对嘉靖来说应该算是简单的。

复杂的是内阁,但嘉靖即位之初就完败了内阁一次,所以早就轻车熟路。不外乎就是分化一些人,打压一些人,再扶植一些人。随时都进行权力洗牌,不让谁的权力被养大。

所以,嘉靖扶植了杨一清、张璁、夏言、严嵩、徐阶等人轮流去当内阁首辅。有明一朝,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是换得最勤的,前后就换了20多次首辅,始终没有哪个可以独大。

他知道严嵩贪污,还是照样重用;他看到夏言厉害,就放任严嵩诬陷夏言,导致夏言被弃市处死。但别看严嵩父子纵横大明朝无人可敌,在嘉靖面前依旧孱弱至极,因为嘉靖分分钟都能在扶植一个将其取代,后面就是用徐阶取代了严嵩。

在用人上,嘉靖是标准的功利主义者,把人性都看透了。《大明王朝1566》的最后,嘉靖向儿子托付身后事时,说过一段话: “没有所谓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有时候也由不得他们,看清楚了,贤时便用,不贤便黜。”这可能是嘉靖用人的最聪明之处。

结语。

嘉靖帝可谓是一位集权术之大成者,一个传统权术家能够运用到的权术招法,在他的一生几乎都可以看到,他就是最好的一个权术标本。

但嘉靖帝一身深似海的权术全都用在控制朝堂,维持自身权力上了,很少干点实事。

所以大明王朝也在他的统治下被挖了很多坑,不但开始了南倭北虏的百年困局,还被西方殖民者非法占据了中国的第一块土地,那就是澳门,当时被葡萄牙以租借的名义占去了部分土地。

所以毛泽东主席评古代帝王时,给了他一个“炼丹修道,混用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的评语。




1542年,十几个宫女趁着嘉靖帝熟睡,将一根绳子套上了他的脖子。可是慌乱中绳子打了个死结,嘉靖帝双腿乱蹬。宫女拔下发间的簪子,刺了过来。

簪子在嘉靖帝身上乱刺,却没有命中要害之处。宫中的侍卫冲过来的时候,宫女们因为太过用力,也因为害怕,手脚颤抖不已。

嘉靖帝满身是血,却没有性命之忧。

事后,宫女们交代,因为嘉靖帝任用众多道士为自己炼丹,需要用处子之血作为药引。宫女们日复一日被残酷折磨,这才下定决心刺杀皇帝。

此事史称“壬寅宫变”,宫女们全部被凌迟处死。

嘉靖帝把自己的转危为安归功于道教的神奇,更加热衷于斋醮祈祷。

此后,本就不喜欢上朝的嘉靖帝更加奇葩,当了长达25年的不上朝皇帝。

一、嘉靖帝的上位之路

1521年,酷爱角色扮演的明武宗朱厚照扮作渔夫,驾船捕鱼时不慎落水。

虽然侍卫立即就将他从水中救起,但明武宗却因为着凉引发肺炎,咳血而死。

他身边美女如云,却偏偏没有生下一个儿子。那么,下一任皇帝该是谁呢?

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提倡一夫一妻制,后宫中只有张皇后一人,也只生下朱厚照一个儿子。

明武宗驾崩后,既没有留下皇子、也没有同父兄弟、更没有亲侄子,这就意味着大明皇室大宗面临着绝嗣的局面。

首辅大臣杨廷和张太后商议后,准备在宗室内寻找继承人,朱祐樘兄弟的儿子们进入了继位名单中。

按照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所定下的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伦序当立。

明孝宗的弟弟兴王朱佑杬的独子朱厚熜伦序排名最靠前,皇位继承权优于其他堂兄弟,是当仁不让的大明社稷第一继承人选。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皇明祖训》

朱厚熜只有15岁,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和寡母蒋氏相依为命,自幼生长在湖广安陆藩地,在京城的人际关系单薄。

在杨廷和张太后看来,朱厚熜是一个根基浅薄、没有什么经验和见识的无知少年。对他的控制和影响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杨廷和张太后以明武宗遗诏的名义诏告天下:朱厚熜为大明社稷的继承人。并派出使团至安陆藩地,迎接朱厚熜前往京师继位。

那些以为朱厚熜年幼无知的朝臣们看走了眼,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少年虽然只有十五岁,却心思缜密、意志坚定、城府极深,有着和他年龄很不相称的早熟。

首先,朝臣们要求朱厚熜由东安门入,择日登基。朱厚熜不同意,后来从大明门入,当天登基即位。

其次,明世宗入京后,朝臣们拟定的年号为“绍治”,明世宗拒绝使用,采用了“嘉靖”作为年号。

最后,朝臣们提出让朱厚熜入继明武宗,尊明武宗为父亲,以嫡子的身份继承大统。朱厚熜并不接受,他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朱厚熜追封自己的生父为兴献帝,母妃为兴献皇后。并将兴献帝的牌位排序在明武宗之上。

此事的余波陆陆续续延续了将近十七年,史称“大礼议事件”

朱厚熜在与文武百官的最初几轮较量中,表现出了与年龄极不相称的精明和强硬。

皇权至上的无形压力迫使杨廷等朝臣最终让步。小小年纪的朱厚熜在朝政的控制权、朝堂的话语权上占了先机

随后的几年里,这个来自安陆藩地的年轻人,让朝臣们领略到了什么叫做“少年老成”。

在一群老奸巨猾的大臣的包围下,朱厚熜用老练的政治手段,逐渐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尽显驭下高超的帝王风范。

嘉靖帝统治大明王朝的最初二十年里,非常勤政。革除了以往的一系列弊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明君势态。

可是,从“壬寅宫变”开始,在此后嘉靖帝统治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只有三次朝见群臣的记录。

这也就是说,嘉靖帝竟然不上朝了。这样的举动让所有人迷惑不解。

二、嘉靖帝为什么二十多年不上朝?

作为一个皇帝,如果不愿意上朝、拒绝与群臣接触的话,对整个帝国来说,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

他不顾帝国安危和自己皇权的稳固,成为一个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奇葩皇帝,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1】嘉靖帝迷上了两件事,一个是“修道”,另一个是“撸猫”,占据了他绝大部分时间。

以往的明朝皇帝既尊崇佛教,也尊崇道教。嘉靖帝则只信奉道教,而且达到痴迷的程度。

无论是祈祷雨雪、遇到旱涝灾害、生病、抗击倭寇等等大事小事,嘉靖帝都请道士设斋坛,祈祷道家仙宗的保佑。

为了能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他日日服用道家丹药。

曾经有道士号称炼出了吕祖的“三元大丹”,嘉靖帝立即为他升官金爵,赏赐千金。

他还将自己神化,自己给自己加封道号“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后又加封了如“太上大罗天仙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等几十个道号。

为了修道和炼丹,嘉靖帝几乎达到了变态的程度。

炼丹要取处子之血,他不让宫女们吃饭,只给她们喝些桑叶水,并喂食能够大量出血的药物。宫女们不堪折磨,才引发了后来的“壬寅宫变”。

嘉靖帝的另一大爱好是“撸猫”,他花费巨资为猫建设豪华宫殿。

他最喜爱的猫死后,他不仅为猫建造了陵墓和立碑,还命令大臣们为猫写文章以作纪念,写得好的还会升官加爵。

处理政事对于嘉靖帝来说,并非主业,而是副业。

2】差点被宫女勒死后,嘉靖帝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怀疑一切。

嘉靖帝本就多疑暴戾,总是怀疑“有人要害朕”。

经过““壬寅宫变”后,嘉靖帝更加笃信道教,相信是道教大仙救了他一命。

同时,他也更加多疑,不信任所有人。

因为害怕朝臣们会不利于他,除了少数的亲信外,他不愿与其他朝臣接触,尽量减少和朝臣们会面的机会。

3】上朝是个辛苦事,不如偷偷懒吧

唐宋时期的皇帝基本上是天天都上早朝的。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制定过一系列的制度,要求明朝的皇帝也要天天上早朝。

《明会典》中记载,大臣们必须在半夜就要起床,凌晨三点多的时候到午门,五点多到太和殿拜见皇帝。皇帝也要在四、五点钟起床处理早朝事务。无论春夏秋冬,也没有休息日。

朱元璋是个工作狂,他也确实做到了每天都会上早朝。明朝的其他皇帝虽然不愿意每天上朝,但还是不得不坚持上朝。

到了嘉靖帝这里,他打破了常规,干脆就不上朝了。

他曾经有一次说出了自己不上朝的原因:“朕中夜之分,亦亲处分,辅赞大臣日夕左右,未顷刻有滞于军机,而朝堂一坐亦何益?”

意思是说,我到半夜都还在处理政务,内阁大臣们日夜辅佐,一点没有耽误军国大事,到朝堂上坐坐有什么用!

嘉靖帝说的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有些政事并不需要在早朝上公开处理。

只不过上早朝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处理军国大事。

更重要的是,君臣之间需要沟通、交流,军国大事也需要群策群力,头脑风暴。

这就像现代的很多公司可以在家办公,却还是要求员工必须到办公室工作一样。

嘉靖帝这样说,明显是为了自己不上朝找个借口。

他认为做皇帝就是来享福的,只有权利,没有义务,上朝这么辛苦的事,当然不做最好。

二十四年时间里,嘉靖帝只与朝臣们见过三次面,无论如何也是非常奇葩了。

三、为什么嘉靖帝一直不上朝,还能大权在握?

嘉靖帝虽然在很长的时间里不上朝,却没有大权旁落,国家依旧正常运行。

这让人很费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的“帝王之术”真的玩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吗?

1】立皇威,牢牢抓住皇权

嘉靖帝还未登基时,就以精明和强硬明确地告诉朝臣们“朕是个说一不二的脾气”。

“大礼议事件”几乎坚持了十七年,嘉靖帝没有做出一点妥协和让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最极端的时候,二百二十九位大臣跪伏左顺门,请嘉靖收回册封生父为帝,生母为后的命令。

嘉靖大怒,直接抓住为首者八人。百官在左顺门大哭抗议,嘉靖依然没有妥协,当场庭杖打死十七人,其余官员全部逮捕入狱。

皇帝的威仪和“绝不能被臣下左右”的强势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嘉靖帝醉心于修仙炼丹时,也有大臣上书奉劝他不要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对于这些劝谏之人,嘉靖帝一律以重罪论,甚至斩杀。

经过如此种种,朝臣们很少敢忤逆嘉靖帝的意思。连首辅大臣杨廷都被迫辞职,更遑论其他朝臣了。

嘉靖帝的城府极深,说话做事经常是说一半藏一半,想揣摩圣意的往往会碰壁。

天威难测,因此没有人敢轻举妄动。

嘉靖帝不上朝,不等于不处理朝政事务。对于朝堂之事,他早已洞若观火。

比如说国家钱财的去向,尤其是国家的重大开支,嘉靖帝的心里都一清二楚。

他一边修炼道家仙术,一边处理国家大事,将帝国的最高权力,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

举例来说,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多年,安插党羽,独揽大权。可是嘉靖皇帝只说了一句话,就使得严嵩告老还乡,乖乖将权力上交。可见大明王朝的最高权力始终由嘉靖帝掌控。

2】改革机构,解放自己的头脑和双手

明朝处理国家事务,采用的是内阁和司礼监共同批示奏折的制度

内阁由一批学识渊博的大学士组成,群臣所上的章奏,在送给皇帝审批之前,先由内阁学士阅看后写上应该批示的意见,进呈皇帝批准。

皇帝觉得内阁的意见可取,就用红笔批示,表示可以按照内阁的建议执行。

可是很多时候,皇帝不愿意批示时,就由司礼监代劳,司礼监的成员都是与皇帝最亲近的太监。

这些太监可不是不学无术之徒,他们是层层选拔上来,并经过专业培训的。

嘉靖帝选拔大臣和亲信,就本着一个原则,是否对他忠心。

对于那些经常提反对意见的内阁大臣,他会采用各种方法逼迫他们辞职。下一步就是提拔那些支持自己,能够贯彻自己意图的人入阁。

3】采用制衡术,挑动臣子们互斗,坐收渔翁之利

嘉靖帝在朝中提拔不同党派的人员,根据不同党派的强弱程度,扶持他们的力量,然后放任他们进行党争。

多个党派互相倾轧,嘉靖帝就像牵着木偶的幕后人,在背后观察着朝廷局势。一旦有一方势头过强,就会立即进行打压。

比如“大礼议事件”中,嘉靖帝利用张璁推行自己的主张,压制杨廷一派。

待杨廷被迫辞职,张璁地位被提高后,权势过大,对嘉靖帝不像以往那么顺从,嘉靖帝又开始提拔夏言。

及至夏言任首辅之后,嘉靖帝又提拔严嵩来和夏言对抗,进而保持自己对内阁的牢固控制。

朝臣们在他面前永远都是提心吊胆的,嘉靖帝的三言两语,就会使他们立刻斗得死去活来。

而在内阁和司礼监的利益之争中,宦官权力超过内阁权力时,嘉靖帝就会裁抑宦官,反之则会打压内阁,从而使宦官和内阁保持势均力敌的态势,相互钳制,从而达到政治平衡。

嘉靖帝可以说是一个弄权高手,他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来调整各方利益。在各方的争斗中,将自己的意图顺利传达了下去。

4】充分运用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

嘉靖帝在朝廷大臣身边遍布眼线,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使得他们不得不谨言慎行。

一旦出现异动和危险的苗头,嘉靖帝就能够立即做出反应,将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嘉靖帝时期,几乎人人自危,哪里还有敢造反的呢?

四、结束语

嘉靖帝对种种“帝王之术”的应用可谓炉火纯青。

虽然他将处理朝政的时间用来修仙炼丹,可是他所追求的长生不老却并没有实现。

因为长期服用含有有毒物质的丹药,1566年,嘉靖帝毒发身亡。

如果他是个普通人,活得可谓相当恣意妄为、自由自在。

可是作为号令天下的皇帝来说,嘉靖帝是半个明君,也是半个昏君。

他为子孙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从此大明王朝走向了下坡路。




嘉靖帝朱厚熜本是一个藩王,没有学习帝王之术的经验,年纪还只有十四岁,但他一登基就给群臣来了个下马威,后来又经过一顿骚操作,成为明朝最有权势的皇帝之一。

朱厚熜因为信奉道教,所以在位的最后二十多年都不再上朝了,但他还是将群臣玩得团团转,没有任何人敢反对和架空他,就连牛气冲天的太监们都变得老实巴交了,不得不说他天生就是个弄权高手。


那么,嘉靖帝究竟是如何将帝王之术发挥到极致,从而做到独掌乾坤,让群臣俯首帖耳的呢?

简单介绍一下朱厚熜的家世,他的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朱见深去世之后传位给朱厚熜的三伯朱祐樘,也就是明孝宗。朱祐樘去世之后,传位给他的儿子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所以,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朱厚照是个十分荒唐的人,他在位期间让以八虎为首的太监集团崛起,还让其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掌握了过高的权利,所以当朱厚熜从朱厚照手里接过皇位的时候,皇权已经受到很大威胁了。

朱厚照因为没有儿子,所以他去世之后,在杨廷和的坚持下,朱厚熜才得以以朱厚照最年长皇弟的身份继承皇位。

朱厚熜本是一个藩王,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所以他登基之后,情况对他十分不利。但朱厚熜这个人有两个很突出的优点,一个是极为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一个是早慧,也就是成熟得早,对人情世故和道德礼法的理解很深入。

所以朱厚熜在得知自己将成为皇帝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处在弱势地位,要想坐稳皇帝之位,他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朱厚熜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助“大议礼”来扳倒以杨廷和为首的旧势力,从而培植自己的新势力。

杨廷和本无罪,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不能被朱厚熜所用,权势还太大,朱厚熜自然是要干掉他的。不过,杨廷和不是拥立朱厚熜的功臣吗,那他为什么不能为朱厚熜所用呢?

因为杨廷和坚持让朱厚熜当朱厚照的亲弟弟,也就是让朱厚熜以明孝宗朱祐樘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但朱厚熜却认为自己是继统不继嗣,他的理由是“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意思就是说,朱厚熜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亲生父母,去给别人当儿子。


看似是简单的礼仪问题,其实背后深藏的是新旧势力的对抗,那么朱厚熜是如何获得最后胜利的呢?

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对朱厚熜苦苦紧逼,要让他给朱祐樘当儿子,朱厚熜小时候读过很多书,所以他引用了历史上许多跟他继承皇位情况类似的案例予以反驳,但杨廷和非也是学识渊博的,都给一一驳斥了。

双方你来我往,为这个问题吵了长达三年之久。朱厚熜眼看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便决定展示自己的帝王之术了,既然搞不定杨廷和,那么就扶植一些人来反对杨廷和,于是一个叫做张璁人就进入了内阁。

张璁在朱厚熜登基前一年才中进士,但在嘉靖三年的时候就进入内阁了,这么快的升迁速度,大明朝恐怕没有第二个人了。朱厚熜之所以扶植张璁,是因为他有才学,而且非常支持朱厚熜,也是大臣中第一个站出来为朱厚熜说话的人。

在张璁的引领下,一些文官逐渐倒向朱厚熜。久而久之,支持朱厚熜和支持杨廷和的势力开始势均力敌了,但大议礼的结果依然无法尘埃落定。怎么办呢?朱厚照决定使用自己的第二个杀手锏了,那就是实施特务统治。

朱厚熜认为,大臣们之所以敢反对自己,是因为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尊重文臣的传统,皇帝对文臣好,文臣自然就不怎么害怕皇帝了。所以,朱厚熜觉得只有让大臣们害怕自己,自己的权力才能得以巩固。


但问题是,无论是东厂西,厂还是锦衣卫,当时都不能被朱厚熜完全控制,所以他就耍了个小手段,指使御史萧淮等人弹劾谷大用,丘聚和张永等大太监,然后派人对他们进行严查,把八虎其他成员也给牵连进去,从而将他们一网打尽。紧接着,朱厚熜又安插自己人替代八虎,最后将太监集团和特务机关控制在了自己手里。

在掌握了特务机关之后,朱厚熜的底气充足了很多。在大礼议闹得最凶的嘉靖三年,以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为首的二百多名文官跪在左顺门外请求朱厚熜改变心意,朱厚熜雷霆震怒,于是派出锦衣卫发动左顺门案,一百多名官员被下诏狱,四十多名官员被停职戴罪。

在朱厚熜的指使下,锦衣卫对四品以下官员进行廷杖,有十六人当场死亡。朱厚熜还下令停发了四品以上官员的俸禄,许多人家中因此断粮。在这一顿猛操作之后,反对朱厚熜的文官们就集体沉默了。杨廷和因为断了羽翼,被朱厚熜的亲信弹劾,最后被削职为民,他的儿子杨慎也受到牵连,被贬黜到外地。


至此,大礼议以朱厚熜的完胜而告终,事后朱厚熜在各个衙门安插了自己的亲信,整个朝廷从此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下了。不得不说,朱厚熜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新旧势力的过度,他的手段可以是说刚柔并济,非常之有效。

经过了大议礼的洗礼之后,明朝开始出现了官员阿谀奉承和极力讨好皇帝的风气,这是皇权得到加强的典型特征。后来朱厚熜任命的内阁成员,无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没有人敢跟他唱反调,最典型的一个人就是严嵩。

朱厚熜用人的原则就是,贤与不贤倒是其次,听他的话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了,朱厚熜觉得这一切还不保险,还是得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而进一步加强皇权。

朱厚熜首先对太监下手,取消了存在很长时间的镇守太监,将权利分散到司礼监各个太监手上,让他们相互掣肘,这样他就对太监集团和特务机关的控制就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命令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执行。

朱厚熜还将锦衣卫最大程度地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将锦衣卫完全变成皇帝的私人武装部队,拥有极高的司法独立权和执行权,只听皇帝一个人的话,连内阁都不能过问,这样就对文官起到了威慑作用。


事实上,可能是因为出身问题,所以朱厚熜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人,而且安全感不足。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利,使自己处在不败之地,他对一切人都保持怀疑,唯一能让他信任的东西,就只有道教。

朱厚熜认为,只有自己成为神了,臣子才会怕他,所以他十分喜欢用道教神化自己,还强迫大臣们信奉道教,从而更好地侍奉他。也许是受了道教文化的影响,朱厚熜的性格开始变得捉摸不透,有啥话不喜欢明着说,而是喜欢让臣子们去猜。

因为朱厚熜喜欢让在自己保持神秘,也加深了臣子们对他的畏惧心理,而严嵩和严世蕃之所以能获得他的信任,其实还在于这父子二人特别善于猜测他的心思,做的事情能够让他满意。

自1542年壬寅宫变发生之后,朱厚熜的疑心病就变得更重了,他也不愿意继续在皇宫中居住了,而是搬到西苑的万寿宫居住,开始了他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历史。

皇帝不上朝,这在历史上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皇帝很容易被臣子架空,那么朱厚熜是如何做到把控皇权的呢?

朱厚熜虽然不上朝,但他不可不是啥事不管,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他都一清二楚,因为他派遣了大量锦衣卫监视着群臣。把控皇权的第一步就是做到,虽身在禁中,但天下大事都在在眼中,朱厚熜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不错。


把控皇权的第二步是把控内阁。就在壬寅宫变这一年,63岁的严嵩进入了内阁。严嵩是一个阿谀奉承之人,他将朱厚熜视若神明。更难能可贵的是,严嵩为了取悦朱厚熜,可以不惜财力,人力和物力,以此来满足朱厚熜的任何要求。如此听话又得力的人,朱厚熜怎能不喜欢呢,所以他很快让严嵩取代夏言成为内阁首辅。

所以只要有严嵩在,朱厚熜就可以做到,即使自己不上朝,皇权依然稳固,国家大事也不会耽误。所以朱厚熜后来虽然知道严嵩和严世蕃贪污受贿,在外为非作歹,但依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他是有自己深层考虑的。就像《大明王朝1566》中朱厚熜说的一句话,大意是,严嵩办事得力,只要他不太过分,都是可以容忍的。

当然,朱厚熜不可能完全信任严嵩。严嵩逐渐把持朝政之后,朱厚熜也会找一些人来限制他,就比如说反严派人物徐阶和张居正等人,朱厚熜将他们调入内阁,让他们跟严嵩和严世蕃相互撕逼,朱厚熜则稳坐钓鱼台,将两派人物玩弄于股掌之间。

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利,朱厚熜还允许司礼监参与朝政,与内阁形成相互制衡之势。实际上朱厚熜用的几个太监,比如黄锦和孙彬等人,都是能够自我约束之人。

而且朱厚熜还制定了对太监进行严格管理的制度,不让他们有监督大臣的权利,所以太监实际上就成为了朱厚熜的影子,他们不敢有别的什么心思,只能老老实实代替朱厚熜办事情。


除此之外,朱厚熜还让内阁成员有密奏专权,这个政策看似分散皇权,实际上是让内阁成员之间相互提防,这样就让朱厚熜对内阁成员的掌控力加强了,也使得皇权进一步稳固了。就单说这一条,也不得不说朱厚熜的帝王之术确实厉害,谁都是人精,但朱厚熜是人精中的人精。

把控皇权的第三步是限制外戚势力。朱厚熜对皇亲国戚也不太信任,所以他制定了一些列政策限制外戚势力。就比如说外戚不再享有世封的福利,也就是说其子孙无法享受继承爵位的权利了。

到了后来,朱厚熜干脆连皇后和驸马寻求为家人册封的权利都取消了,外戚衰落地一塌糊涂,半段尊严都没有了。

把控皇权的第四步是掌控财权,但朱厚熜只是通过一些手段肥了自己和官员,反而是苦了百信。就比如说,严世蕃为什么这么得宠,是因为他就是帮助朱厚熜捞钱的人。朱厚熜有钱了,做起事情来就阔气了,皇权自然就得到加强了。

《大明王朝1566》中一开场就是内阁和司礼监在总结过去一年的盈亏和制定新一年的财政预算,还有一集中讲到朱厚熜在下令宦官核算账目。真实历史上可能没那么夸张,但朱厚熜重视财政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有人甚至说,嘉靖时期的户部尚书其实就是朱厚熜自己,历任内阁首辅,大多都是从户部尚书这个职务提上去的,这也可以反映出朱厚是很熜重视财政的。


钱对于普通人来说,钱是提升身份的重要途径;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样,没有钱,皇权也就受到极大限制了,崇祯皇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朱厚熜重视财权,其实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皇权。

所以,在朱厚熜不上朝的二十多年间,他可以做到不经常接见大臣,就将国家牢牢掌握在手里。所谓帝王之术,加强皇权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朱厚熜的做法显然过头了,因为他的一系列做法给国家带去很大的麻烦。

在最糟糕的时候,由于朱厚熜十分迷信二龙不相见这个说法,所以他担心朱载坖也像前几个儿子一样死掉,便很少见朱载坖,最长的时间有两年父子不得相见。朱厚熜还毕生不立太子,他是害怕自己的权利被太子给分散了,所以后来朱载坖是以藩王的身份继承大统的,这在明朝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

朱厚熜二十多年不上朝,他的皇权是加强了,但是国家的政治却更加黑暗了,大臣们不敢对他说真话,专挑他爱听的说,这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惯例。所以朱厚熜虽然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实际上国家的发展却越来越糟糕,开始变得内忧外患,明朝也一步步走向衰败。


所以说,朱厚熜是聪明,也有高超的帝王之术,但他走的不是正道。真正的帝王之术不是一昧加强皇权,而是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使国家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就比如说《韩非子》中就对帝王之术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对人民,怎样使人民丰衣足食,幸福安康;第二,对官员,怎么让官员更有效地为国家服务;第三,对皇帝,怎样让皇权得以稳固,皇帝的德行怎样提升,各方政治势力怎样得到平衡。

如果按照这三条来逐一分析的话,朱厚熜除了加强了皇权,制衡了各方政治势力,其他的都做得不算太好,所以他的帝王之术并不完美,太偏向于自己,而对国家和人民没有太大的好处了。所以说,嘉靖帝的路数严格来说算不上是真正的帝王之术,他总体而言也不能算个好皇帝。




不上朝不等于不干活,嘉靖皇帝能稳稳当当地执政45年,靠的就是他将权术玩儿的炉火纯青。


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手段和智慧最高明的,莫过于嘉靖皇帝朱厚熜。

这位原是藩王,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以小宗入大宗,继承大统的皇帝,政坛智慧以及权术手段,可谓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靠着这种本领,嘉靖在不上朝20多年的情况下,依然牢牢掌控朝局,即便是如严嵩、徐阶等精英之流,照样也是被嘉靖捏得死死的。

那么,嘉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又是如何让满朝文武大臣对他俯首帖耳的呢?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点,正是嘉靖掌握了这三点精髓,因此他才能独掌乾坤。


权术精髓之一:超常的政治敏感度

这一点,在嘉靖刚准备登基继承皇位的时候,就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嘉靖这个皇帝之位,某种程度上是意外得来的,他的父亲朱祐杬只是一个藩王,作为藩王之子,他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但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就在公元1521年,明朝历史上最“荒唐”的皇帝朱厚照突然死了。

并且,朱厚照一辈子也没留下子嗣,因此,皇位就出现了暂时的空缺,而根据明朝宗室”兄终弟及“的原则,那么就需要在朱厚照的兄弟中找出来一位继承皇位。

那么,为什么会挑中朱厚熜呢?公认的说法,是当时首辅杨廷和等人认为朱厚熜年纪小,且没什么根基,因此日后容易控制。

究竟这种说法真实程度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就在朱厚照去世的当天,杨延和就会同司礼监请示张太后,最终宣布了立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为帝。

按照常理来说,作为当时一支相对边缘化的宗室,能被立为皇帝,那必须是感恩戴德,甚至是连滚带爬地来到京城继位,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熜刚来到京城,就给一帮老臣来了个下马威。

怎么回事呢?原来,朱厚熜在接到诏书后,一路晃晃悠悠,好不容易到了京城边上,却没有马上进城,而是一声令下,让所有人停了下来。

他要干什么?很简单,他要看一看杨延和等人给他制定的继位礼节。


其实这个要求也很正常,毕竟他马上就是皇帝,他想看那就看呗,但这一看,朱厚熜当时就不乐意了,马上表示,这个礼节不行。

之所以他说礼节不行,这里面有几点,第一,礼节中要求他从崇文门进城,第二,进去之后,再绕道东华门,最后到文华殿。

这还不算完,到了文华殿之后,他要先继位为皇太子,然后再继位为皇帝。

而朱厚熜不乐意的地方,首先是崇文门属于偏门,哪里有皇帝继位走偏门的?再一个,就是凭什么先继位为皇太子?要是这样,那么他朱厚熜算是谁的皇太子?他又不是没爹,总不能刚到京城,就给自己找了个爸爸吧?

如果要是换成旁人,被皇位的巨大诱惑力一冲击,恐怕很难注意到这其中的细节,但是朱厚熜注意到了,不仅注意到,并且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他按照礼节的要求去做,那么也就意味着,他成了别人的儿子,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日后就和自己没关系了,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要是听话照做,那么以后就是任人拿捏的局面。

没办法,谁叫你是儿子呢?谁叫你不是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呢?

正是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朱厚熜第一时间拒绝进城,表示必须一切按照正规程序来,走正门、不给别人当儿子,不然就不进城。

最终,以杨延和为首的大臣选择了妥协,一切都按照朱厚熜的要求去办,这才了了此事。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嘉靖帝朱厚熜对于政治上的敏感度相当之高,他深刻知道在朝中的任何一个举动蕴含的意义,更知道这种意义在将来会形成什么样的后果。

有了这种高敏感度,手底下那些大臣的一举一动,嘉靖帝就会很快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和想做什么,正所谓棋高一着,事事都比大臣看的更远,自然就会把大臣捏在自己的手心里。


权术精髓之二:分寸感极强

所谓分寸感极强,意思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并且一出手就是必杀。

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事,就是嘉靖皇帝登基后发生的“大礼仪”事件,这件事放在整个明朝,也是很值得说道说道的一件事。

什么是“大礼仪”事件呢?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嘉靖皇帝登基之初,为明确自己和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与朝中大臣进行的一场对抗。

要是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件事仿佛有些可笑,但在当时,却是了不得的大事。

事情的起因,是嘉靖帝在登基后的第三天,亲自下了一道圣旨,要人去湖北老家把他的母亲(兴献王朱祐杬的妻子)接到京城。

这倒也没什么,毕竟当时嘉靖只有十五岁,儿子想母亲也是情理之中,但随即嘉靖帝又召集杨延和等人,漫不经心地抛出了一个问题。

他问,要是他的母亲到了京城,那么他该称呼自己的母亲什么呢?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疑惑,这有什么问的?自己的母亲自然是称呼“妈”了,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按照儒家的传统,一个皇帝的合法性,在于他继承的是谁的皇位,换句话说,如果嘉靖还是兴献王的儿子,那他就不能继承皇位。

因为皇位本来是明孝宗朱佑樘这一脉的,朱厚照是朱佑樘的儿子,所以他继承了皇位,而朱厚照没有儿子,那么按常理来说,继承皇位的人就得是朱佑樘的其他儿子。


而今嘉靖帝朱厚熜继位了不假,但按礼法,他就得认自己的伯父朱佑樘为爹,至于亲爹亲妈,只能是认为叔叔婶婶之类了。

因此,在他问出这个问题之后,杨延和等人也没多想,就按照礼法写了一份奏折,递交给了嘉靖帝。

奏折中,杨延和明确表示,嘉靖帝应该管明孝宗为“皇考”,而管亲爹亲妈则为“皇叔”和“皇叔母”。

我们都知道,嘉靖帝肯定不愿意这样,要是愿意,他也不会在刚到京城的时候,为继位的流程而折腾,因此,他绝对不会同意,不过,这次他没有公开表示反对,而是把奏折驳回,告诉杨延和等人自己不满意,让重新拟。

至于哪里不满意,他肯定不会明说,总之就是把奏折驳了回去。

这就让杨延和等人犯嘀咕,小皇帝究竟是哪里不满意?于是,一帮人商议之后,再次上了一份奏折,把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缘由,前前后后说得清清楚楚,并且援引历朝历代的例子,这意思就是告诉嘉靖,有先例在前,我们也是按章办事。

而这一次,嘉靖帝没有驳回奏折,当然也没有表示同意,而是选择了“留中不发”。

什么叫做留中不发?意思就是我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那么嘉靖帝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难道他在玩儿拖延战术吗?

当然不是,他在等朝中出现与杨延和不同的声音,更准确地说,他在等文官集团出现裂痕。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明武宗朱厚照后期以及嘉靖皇帝登基初期,大明朝廷中权势最大的莫过于首辅杨延和,他的地位足以影响当时的朝局,而嘉靖帝就是看到了这一点,知道和他硬钢没有胜算,因此才会选择了迂回的战术。

你杨延和再一手遮天,总不能所有人都唯你是从,况且下面有的是想替代你杨延和的人,只要这些人知道皇帝和首辅杨延和的意见不对付,那么他们很乐意站出来去杠杨延和。

果不其然,嘉靖皇帝等来了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张璁。


张璁的前半生,是一个挺不得志的人,四十多岁了还是个礼部的小官,没办法,他一没背景二没资源,只能是苦熬苦夜的混日子。

但嘉靖帝登基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张璁意识到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他敏锐地感觉到,现在这个少年天子,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并且最重要的是,皇帝似乎很不喜欢首辅杨延和。

因此,他就把赌注全部押在了嘉靖身上,冒着被杨延和打压的风险,第一个站出来提出了与杨延和不同的意见。

张璁的意见核心其实很简单,就是“继统不继嗣”,意思就是说,嘉靖皇帝继承大统不假,但亲生父母也必须得认,两者之间不冲突。

尤其是他的那句“夫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一下子就说到了嘉靖皇帝的心坎儿里。

之后,朝堂上因为这件事形成了巨大的争论,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到了后来,杨延和为此告老还乡,他的儿子杨慎又带着一帮大臣,跑到大殿前又哭又闹,逼着嘉靖帝必须按照礼法行事。

而此时的嘉靖帝,没有像之前那样默默等待,而是迅速换了另一副面孔,当即下令锦衣卫将这些闹事的官员全部抓起来,拖到诏狱打板子。

而这一打,19个大臣因为伤势过重,最终毙命。

经过嘉靖帝的这一凌厉出击,朝中那些反对的声音迅速消失,最终他达成了自己的心愿,按照张璁“继统不继嗣”的办法,了结了此事。

“大礼仪”事件的始末,是嘉靖帝对于权术运用的一次真正体现,在最开始,他先试探朝中大臣的意见,看到和自己相反后,开始采用迂回的策略,到了最后阶段果断出手,用最直接的方式,摧毁了一切所谓的礼制,最终达成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什么阶段该用什么方式,什么时候又该用什么手段,嘉靖对于分寸的拿捏极准,如果他在最开始采取雷霆之击的话,那么肯定是适得其反,毕竟最初还有人大臣主动站到他这一方。

这就是分寸感,也是嘉靖能驾驭群臣的秘诀之一。


权力精髓之三:高明的控人术

嘉靖一朝,有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内阁首辅换得特别勤。

据资料记载,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单是首辅前后就换了十几个,从最初的杨延和,到后来的杨一清,还有“大礼仪”事件中的功臣张璁,以及后来的夏言等等。

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严嵩和他的老对手徐阶,这些都是嘉靖一朝的内阁首辅。

为什么会换这么多首辅呢?其实这背后,也是嘉靖皇帝的权术之一,同时也就是一种高明的用人手段。

这种手段的精髓,叫做既用你也防你。

具体的做法,就是把一个人推上首辅的位置并重用他的时候,同时在他的后面,放上一个年轻人,然后通过暗中支持,让这个年轻人站到首辅的对立面,去攻击现任的首辅。

等到现任的首辅到了一定程度,比如达不到与皇帝亦步亦趋,或者尾大不掉的时候,那么就是那个年轻人上位的时候,到那时,老首辅就该让位了。

而新首辅上位后,嘉靖皇帝故技重施,再放上一个年轻人,继续上演着同样的招数。

这其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比如严嵩,他就是踩着前任首辅夏言而上位的,而在他之后,则是徐阶,也是同样的路子成为首辅的。


嘉靖帝为何要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能让一个人在首辅这个位置上呆的时间太长,只要你羽翼即将丰满,那么就马上找人将你替换掉。

只有这样,皇帝才能具备最终的权威,而凌驾于群臣之上。

那么,嘉靖帝是如何让这个办法始终有效呢?很简单,他抓住了核心的要素,那就是人往高处走的本性。

举个例子,一家公司里,老板在召开会议,会议上一帮老臣持一个观点,而另一个很有才干的年轻人则是另一个观点,双方互不相让,甚至吵了起来。

那么作为老板,在会议上就会当众批评这个年轻人,比如批评他不懂规矩,不知道尊重前辈等等,但在会议结束后,老板就会把这个年轻人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今天批评他是为了他好,公司里只有他最能干,然后再说一些看好你之类的话,说白了就是许诺。

这样一来,这个年轻人就会感恩戴德,从此不仅拼命工作,并且还和那些老臣势不两立,时间久了,就达到了分裂那些老臣的目的。

这就是嘉靖帝的“玩儿法”,靠着这种方式,他始终站在意识形态的最高点,而大臣们,只能是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其实,关于嘉靖帝对权术的运用还有很多,上述几点都只是冰山一角,毫不夸张的话,嘉靖帝是一个将权术运用到了化境的人,因此,他才能二十多年不上朝依然能稳坐皇位,反观他的孙子万历皇帝,同样是不上朝“消极怠工”,但万历的水平就要比嘉靖差了不止一两个档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嘉靖   正德   帝王   道教   大明   明朝   锦衣卫   朝臣   皇权   群臣   皇位   宫女   内阁   大臣   皇帝   厉害   多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