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短板是什么?

儒家文化的本质是,强调伦理给农耕文明中带来的稳定和延续,至于各种表现形式是否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取舍是值得后人考量的。而儒家对人类社会,共同的存续观是应当看重的。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创立了儒家文化之后,中国承载了近五千年的封建史。

不可否认,儒家学派倡导的立志、力行、克己、内省、中庸、改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人们从野蛮逐渐走向了文明;崇尚了仁义礼智信之后,制约了人们桀骜不驯的行为和思想。

可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人们在评价历史的过程中,要用辨证的观点来对待问题,好就必须说好,存在的弊端也得有人指出;如此,人们在历史的进程里才会趋向于明智,社会的发展也才能够更加的兴旺发达。

就以儒家文化来说,人们在践行时,发现了儒家思想的短板。

(1)封建思想的诞生,体现在儒家文化里的“三纲五常”。其中的君为臣纲,即使皇帝昏庸无能,作为臣民,必须保持缄默,听命于皇帝的圣诣;父为子纲,强调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的调谴;夫为妻纲,妻子必须听从于丈夫的使唤。

“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从表象而言,树立了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可是,人们在信奉“五常”中,仅仅是为了极力追求个人的生存能力,而远离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造成了当年国家内乱不止,甚至差点走上了亡国之路。

(2)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观点。儒家文化把人们分为三、六、九等,这一观点的产生,导致了当时的国家四分五裂、闹民族分歧,不利益民族团结。信仰儒家思想的人,由此而变得愚昧和懦弱,惟剩下忍气吞声和任由宰割的份。后来,在新潮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才逐渐走向了一个理智的时代。

因此,儒家文化虽然影响了中国上下五千年,但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要一味的去信奉和追崇。否则,在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里,人们会固步自封,会被现实蒙住了我们的双眼。




儒家的弊端在于,为了谋取自身的最大利益,无原则鼓吹统治者,利益集团,上无天盖,下无底线,而对社会上占大多数劳动者,充满鄙视,儒家为自家学科发展,极端自私自利,固步自封,对社会发展,生产发展,间或科学发展全弊无利,儒家利用鼓惑,维护统治者利益打击,陷害百花齐放,而勇攀三姓家奴之高峰,却又圆滑:狡辩之奴性之才,疑惑的是,儒家还能隐身社会大堂上,如在制造业,商业,科技业定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人民喜欢的就是好思想,好传统,儒家确如茅坑之石,人人皆踩




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关键是在时代的局限性。

支配中国两千年来的儒家文化,作为是人生的哲学,它的理论是中庸之道,主要思想是注重人民尊重皇帝,所以是历来为君临天下帝王的法宝。它给人们指明做人的义务,却不太提及人们的权利,每个朝代的帝王都利用它。历代读书人都接受这种观念,执行这个臣仆信士的法则。限制了创造性与独立性,平时看不出它的坏处,一旦出现内忧外患到来,就会促成亡国的趋势,空洞的礼教束缚也就失去一切效力。

中日甲午战争,使传统的儒教文化,显示出自我麻醉的虚幼夸张。洋炮的响声,震撼中惊醒了国人。揭开了民族意识的帷幕,高昂的民族反抗情绪找到了得以落足与实现的思想。

每个民族传统文化都有它自己的风格,并且总是认为自己的风格是最好的。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同的信仰,道德等传统体制,是维系民族生存的杭体。可是文化有其自身发生,变化,发展,衰朽的特殊历史过程。任何文化体制都没有完全的完善,都得经过历史的洗礼,根据时代的变迁,局渐改变适应时代的需要。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中国儒教文化的短扳是时代性的决定,并不是完全失去了它的作用。因此,我们还须要尊重它的有用之处,补充它的缺陷,发挥它传统中有益于的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儒教   儒家   儒家文化   固步自封   亡国   学派   中国   皇帝   观点   传统   民族   思想   时代   财经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