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功臣?

朱元璋大戮功臣,太子朱标问其原由,朱皇帝拿出荆条递给太子,朱标看着荆条浑身尖刺,无法手握。朱皇帝用刀削掉尖刺,再让太子手握荆条,自然是轻松无碍。

因为功臣们杀气太重,秉性温和的太子朱标难以管控作为父辈的功臣。朱皇帝担心皇权旁落而采取的铁腕手腕, 就象授握荆条的典故,道理亦在其中。




朱元璋小时候很穷,全家都是给地主打工,有几个兄弟和姐姐。元朝是一个想做奴隶而不 得的年代,普通汉人是没有取名字的权利的,只能用出生日期代替,朱元璋是八月初八出生,所以他的原名是“朱重八”,朱元璋是后来为了反元朝而取的,寓意是 做元朝的克星、终结者。历经多年,朱元璋先后解决强敌陈友谅和张士诚,建立大明朝。

然而朱元璋在称帝后,朱元璋开始对功臣下手,尤其是太子朱标去世后,明显加快了清除功臣的脚步。有以下几个方面:

2、党派之争,以李善长、胡怀庸为首的淮西派跟刘伯温为主的江东派的斗争,让朱元璋决定重拳出击。朱元璋很享受自己手上的权利,不喜欢局面不受他的控制, 于是一大波人受到了牵连诛杀。其中胡怀庸案最为出名,十多万人受到牵连而丢了性命,从此宰相制度被废除,结束了它在历史舞台的角色。

3、为皇太孙朱允炆扫清障碍。朱允炆孝顺仁慈,至少在登基前是这样子的,所以朱元璋不放心死后朱允炆能否镇得住这些开国元老,所以朱元璋决心拔掉朱允炆帝 王权杖上的所有扎手的荆棘,为朱允炆日后登基及坐稳江山扫清道路,用心良苦,帝王之术,无可奈何,只能替开国功臣们叹息。




老朱同志为了除掉开国功臣,加强中央集权,处心积虑地洪武十三年(1380年)酿造胡惟庸案,又在二十六年(1393年)酿造了蓝玉案。老朱同志通过这两个政治大案,将开国功臣们一网打尽,后世又被称为“胡蓝之狱”。这两案又与洪武九年(1376年)的“空印案”(史学界有争议,一说是洪武十五年(1382),另外一说是洪武九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合称为明初四大案,又称洪武四大案。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为了表彰开国功臣们的功绩,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老朱同志通过胡蓝两案,将这六公二十八侯诛杀了大半,我仔细统计了一下。

六公分别为:李善长为韩国公(胡惟庸案),徐达为魏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为郑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邓愈为卫国公,冯胜为宋国公。

二十八侯分别为:汤和中山侯,唐胜宗延安侯(胡惟庸案),陆仲亨吉安侯(胡惟庸案),周德兴江夏侯,华云龙淮安侯(胡惟庸案),顾时济宁侯,耿炳文长兴侯,陈德临江侯(胡惟庸案),郭兴巩昌侯(胡惟庸案),王志六安侯(胡惟庸案),郑遇春荥阳侯(胡惟庸案),费聚平凉侯(胡惟庸案),吴良江阴侯,吴桢靖海侯(胡惟庸案),赵庸南雄侯(胡惟庸案),廖永忠德庆侯,俞通源安南侯(胡惟庸案),华高广德侯,杨璟营阳侯(胡惟庸案),康茂才之子康铎蕲春侯(康茂才跟随徐达西征立下大功,还师途中去世),朱亮祖永嘉侯,傅友德颍川侯,胡美豫章侯,韩政东平侯(蓝玉案),黄彬宜春侯(胡惟庸案),曹良臣宣宁侯(蓝玉案),梅思祖汝南侯(胡惟庸案),陆聚河南侯(胡惟庸案)。

不仅如此,两案还诛杀了永城侯薛显(胡惟庸案)、凉国公蓝玉(蓝玉案)、宣德侯金朝兴(胡惟庸案)、怀远侯曹兴、靖宁侯叶升(胡惟庸案)、景川侯曹震(蓝玉案)、会宁侯张温(蓝玉案)、普定侯陈垣(蓝玉案)、鹤庆侯张翼(蓝玉案)、舳舻侯朱寿(蓝玉案)、海西侯纳哈出(蓝玉案)、东莞伯何真(蓝玉案)、会宁侯孙恪(蓝玉案)、徽先伯桑敬(蓝玉案)等人。

(图为蓝玉的剧照)

可以说老奸巨猾的老朱同志借胡惟庸一案,不仅诛杀了大批开国功臣,而且还彻底废除了宰相一职,并在《皇明祖训》中要求后世子孙禁设宰相一职,彻底铲除了千百年来相权对皇权的危险。

那么晚年的朱元璋为什么要通过胡蓝之狱,屠杀开国功臣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太子朱标的意外死亡。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据说朱标“仁柔孝友”,品德高尚,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也是皇位最理想的继承人。史书上记载,朱元璋登上帝位时,对昔日的功臣大开杀戒,朝中众人怕引火烧身,不敢相劝。这时候,太子朱标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第二天故意把一条棘杖丢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难色,不敢去拿。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杀了这些昔日的功臣,内部整理好了,你才能坐稳宝座。”皇太子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掼,并继续追打。太子朱标确实是个有德行之人,而且他也南征北战镇得住开国功臣,是皇位的最佳人选。(图为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剧照)

但是,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打算迁都北方,派朱标北巡陕西,考察当地民情地理。朱标回来后却一病不起,第二年便去世了。这时朱元璋已经65岁了,他老来丧子,极为悲痛。朱标的突然去世,谁来继承皇位,镇住这些开国功臣一直困扰着朱元璋。

第二,朱允炆乖巧孝顺,怕被开国功臣们欺负。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很小便去世了。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从小便十分乖巧孝顺。我们有句古话叫作“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这句话用在朱允炆身上却不合适。史书上有记载,朱标生病的时候,他便日夜守在床前,一刻也不离开。朱允炆生于皇室,从小养尊处优,能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而且朱标死后,他非常悲痛,茶饭不思,人也消瘦了很多,史书上说他“哀毁骨立”。此外,朱允炆对朱元璋也十分孝顺,平时有空,总是过来陪伴朱元璋,晚年的朱元璋十分看中孝道,自然喜爱这个乖巧孝顺的孙子,想要立这个孙子为太子,但是又担心他太过仁善,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们,所以在晚年,朱元璋决定拿起屠刀,对功臣们下手。

作为一代雄主的朱元璋,为了朱家皇权的长治久安,制造冤案屠杀开国功臣,废除上千年的宰相制度,确实令人惊叹!




朱元璋登基以后,确实是几乎杀尽了大明的开国功臣,他为什么如此狠毒,这要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这些功臣是不是该杀?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对打江山的功臣厚爱有加,在政治上封侯拜相,在经济上赐予良田,高官厚禄加身,人间荣华享尽。有些功臣甚至还拥有朱元璋亲颁的免死铁券,有罪可免一死。但是,这些功臣不思居功自傲,骄横跋扈,忘乎所以,利令智昏。曾经的除暴安良的功臣,转而变成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的恶霸,有的人甚至还私造刀枪、身穿龙袍,总之一句话,无法无天。试问,这些功臣该不该杀?

其次,大明开国以后,百废待兴,治国须得民心,治吏须用重典。朱元璋以严刑治国,既为赢得民心,亦为恫吓刁民。历朝历代,最难治的是官吏,官不清,吏不善,都是祸国殃民的隐患。明初的这些文臣武将开国有功,但任由其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势必激起民变,会以最快速度葬送大明的基业。朱元璋的严刑重典从开国功臣头上动刀,杀一儆百,官民皆可驯服。你是开国功臣,可以给你享受富贵荣华的特权,但是,大法之下,不能纵容你拥有祸国殃民的法外特权。

当然,朱元璋杀功臣,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为己,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固,为了朱家王朝的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功臣   荆条   大明   之子   江山   皇权   皇位   元朝   史书   宰相   乖巧   标的   太子   皇帝   同志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