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是什么时期的事情?

四川如同名字一样,四面是山川,中间是广阔与土地肥沃的成都平原,宛如一个脸盆,四周高,中间低。四川的地势特征,自古都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文化远比中原地区和荆楚地区落后。但湖广填四川,造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才让四川的文化程度与中国的其他地区同步。

四川的特征

我们看看湖广填四川的由来。四川是长江的源头,以及西部地区攻克江南的必争之地。再加上整个四川盆地西依横断山脉,东南方向与长江相隔,然后与云贵高原相望,东沿长江干流过三峡可以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也就是江南地区。从四川盆地向北,穿越大巴山与秦岭(中间有汉中盆地为过渡地带),直接到达古代中国的核心区域——陕西的关中地带,也就是古都西安一带。

由于四川盆地的肥沃与战略位置重要,容易形成封闭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都是封建割据独立政权的盘踞之地。盘踞在四川的割据政权,努力对外扩张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借此打造缓冲空间。中原地区为了征伐四川的割据政权,也经常出兵四川。

这样,使得四川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经常选择秦岭—大巴山一带为战争的战略目标和重要的战场,这也使得四川战争频繁。征服者可以凭借骑兵的力量,在四川盆地广阔的平原上纵横驰骋,对富庶的成都平原进行疯狂劫掠,随之而来就是对四川当地人口被大量杀戮。

而且,进攻者在进入四川之前,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持久战与耗时良久的攻坚作战,必然对四川地区的守卫者有着强烈的报复心理,这也使得对平民抢劫越来越激烈化,最终演变为大规模的战争杀戮。这也使四川在朝代更替中,再多次遭遇战争浩劫的残酷洗礼之后,人口也遭遇周期性的锐减,最终中央朝廷为了恢复四川经济与社会秩序,也不得不从外省迁移人口到四川,所谓“湖广填川”。

根据考证,现代的四川人有很多祖籍在湖广。湖广人,也就是指今天湖北、湖南两个地方的人。元朝设置湖广行中书省,覆盖到今天湖南省全境以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方。明清两朝虽然湖北、湖南也分别成立两个省份,却由于跟着元朝时候的风俗,依然称这一地带为“湖广”。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分别发生在元末明初与明朝末年。在那时候,四川遭遇战乱,生灵涂炭,人口被大量的大屠杀。为了战后重建与恢复生产,只能向湖广一带迁移人口到四川。

南宋末年四川的大屠杀

现在先看看元末明初湖广填川的源头,事情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在南宋末年,朝廷从地方军阀手中收回了四川之后,经过一段和平时期的管理,人口获得恢复,经济也能够重建,成为人口与赋税重地。根据经济学家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显示,当时四川的人口总数达到了上千万,赋税更是达到了南宋的三分之一!

可是,经过短暂的和平时光之后,由于北方蒙古骑兵的入侵,四川就迎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当时残暴的蒙古骑兵认为,敌方人口太多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于是所到之处都掀起了血腥的大屠杀。于是,蒙古骑兵曾三次攻打成都,四川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到巨大的损失。之后,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钓鱼城下被南宋守兵用弩箭射死,这也令蒙古人对四川军民有刻骨铭心的仇恨。

于是,蒙古骑兵在最终打败南宋政权的战争中,为了报仇雪恨,对四川人进行多次大规模的大屠杀,以及与有了“蜀人受祸惨甚,千百不存一二”的说法。更令人愤怒,一些宋朝的兵匪,也趁着战乱烧杀抢劫四川百姓。四川人民在这一种内外的夹击环境中,难以生存。当进入元朝之后,四川经过战乱人口锐减,人口数量已经不足南宋的1/10。

由于四川人口的急剧锐减,必然带来是经济上倒退,曾经的天府之国,也变为“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秋不得收,春不得种”。元朝的统治者,没有出台任何鼓励移民与恢复生产的政策,四川经济自然很难恢复。

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数据统计,四川乃是一个元朝行省,向中央上交的赋税,在全国十个汉民族省区中位居倒数第三,占据全国赋税的0.96&。酒税数量和商务税乃位于倒数第三,醋税却是倒数第一。可以看到,由于人口稀少,使四川经济与南宋时候的经济相比,倒退是非常严重。

元末的湖广填四川

在元朝末年,也就是以张士诚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在湖广等地发动起义。元朝为了平定叛乱,也曾经派重兵镇压张士诚起义军,湖广成了战火频繁的地方。这令湖广一带的百姓,为了避免战乱,纷纷逃入四川内地。然后,在南方的湖广、江浙、江西、广东这一地带也是战乱不断。只有位于西南“天府之国”的四川乃是偏安一隅,没经过战争的摧残,人口稀少,能容纳更多的人群。

1357年,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率领很多湖广的军民进入四川,然后自立皇帝,国号是大夏。当朱元璋平定大夏政权之后,也开始积极组织湖广的移民有计划进入四川,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移民数量多达五十万左右。

这一次湖广大移民到四川,也不是来百姓的本意,也是为了生存与讨生活,不得而已为之。外地人以湖广居多,其他还有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移民。而湖广人在四川各县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是相当可观。大约十年时间之内,四川的人口就从60万上升到了146万。

可惜,在明朝二百多年时间内,四川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也没有恢复到南宋时候的水平。之后,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四川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与战略要地,又迎来了人口的大锐减。

明末四川的大屠杀

明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农民军头领张献忠率军攻入四川,并于1644年建立了大西政权。传说中的张献忠非常残暴,喜欢用人肉为军粮,以人血为马料,留下了一块“七杀牌”,上面写着:“天生万物与人,人物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这样,四川人在张献忠的统治之下,也损失了将近一半的人口。之后,四川的地主武装、明朝灭亡之后的南明军队、清朝肃亲王豪格的清军,对盘踞在四川的封建割据政权张献忠发动进攻。

虽然张献忠在1647年在西充兵败阵亡,但随后的几十年,四川一直处在战乱之中。先是清朝军队进入四川,为了彻底肃清川内的反清势力,对四川人进行惨无人道的大杀戮。

这样在三十多年期间,在四川叛乱与反清两股势力的互相纠结,使得该地方地主、农民、满人、汉人都处在腥风血雨互相仇杀的状态中,直到康熙时期反清势力才被彻底扭转,四川人却被杀得鸡犬不留,很多地区的人口都是急剧下降。

虽然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大减少,有一些人认为张献忠是罪魁祸首,有些人认为是清军犯下的恶性栽赃给张献忠。但无论怎么说,四川的人口急速减少,都与战争的疯狂大屠杀是密切相关的。

除了战乱的大屠杀之外,四川人还遭遇到多种疾病,如流行“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等,成为扼杀老百姓性命的另一大杀手。此外,当时四川地震、洪水等天灾频繁,也令老百姓叫苦连天,这些折腾都令四川的人口急速减少到了60万人。

康乾盛世的湖广填川

于是,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之后,派官员去治理四川,才发现整个四川人口也不到10万左右的人口,才意识到解决四川人口稀少,也是棘手的问题。

清政府在鼓励“湖广填川”的时候,一些生活在两广与两湖地区的老百姓,有着故土难离舍不得家乡的情结。于是,清政府为了实施这个人口迁移政策,不得不实施“恩威并施”,以及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当时,清政府主张迁移在四川的百姓可以拥有自己的田地,并且在四川境内种地五年不征税,也不会另外加赋,所谓“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这些惠民政策使老百姓看到生活的希望,在不得已的前提下纷纷进入四川。根据史料记载,在康熙后期,四川地区的人口已经从不足十万,涨到了一百万以上。

根据推算,清朝的“湖广填川”大概从公元1671年开始大规模展开,到1776年为止,前后历时105年之久。川东地区接纳的移民大概为95万人,川西地区接受的移民为215万人,而川南地区接受的移民为312万人。整个四川接受移民达到了623万人。

移民推动四川经济之发展

这些移民里的绝大多数人,都来自湖广,因此有“湖广填四川”之说。为了恢复四川的经济,清政府制定了很多措施让外省的人移民进入四川。这样,本来犹如人间地狱,到处都是尸骨遍野的四川,在外来人口迁移下,也变为生活的乐园。但令人惋惜,就是这时候的四川人,也不是原来古代沿袭下来的四川人了。

清朝的“湖广填川”与明朝时候不同,在康熙年间,长江沿线的水运交通十分发达,移民们不需要翻山越岭,只需要经过水路就可以抵达四川。于是,在整个康乾盛世时候,在长江从湖广入四川的水路上,每天几乎可以看到装载移民的大量船只,乾隆时候居然是“日以千计”。如乾隆年间的川陕总督查郎阿的估算,仅湖南湖北两省,进入四川的移民就有数十万之多。

由于“湖广填川”人口之多,近现代史上很多四川籍的名人,都是湖广地区移民的后裔。如陈毅、聂荣臻的先祖是来自于湖南,刘伯承的先祖是来自于湖北等。

“湖广填四川”的原因虽然令人辛酸,但却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历经战乱的四川惨遭大屠杀,成为人间炼狱。但就是这些汹涌的人口流动,推动了荒地的开垦与战后重建,以及四川经济的发展。

如四川的耕地在清朝乾隆年间时,就突破了四十六万顷,玉米、番薯、甘蔗等新作物大量种植。清初苦于虎患难严重的重庆,到乾隆年间已成为长江上的商贸重镇。相关的煤、铁、五金、纺织等产业也发展起来,好些今天依然是四川的“标牌”。

可以看到,正是成千上万移民用自己辛勤的双手,促使了四川在战后的恢复,再造了一个繁荣的四川,使四川这个天府之国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正是两湖地区的老百姓,把两湖的民俗民风带入到四川,然后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能为大家理解的川渝文化。




很多人喜欢听四川人摆龙门阵,听不明白不要紧,要的就是那韵味,特别是广东人到了四川,一定会去挤挤人堆,因为这儿还有一种带土味的广东话。

说这种话的祖上就是湖广填四川时扎根巴蜀大地的客家人,有江西老表、福建大佬、广东梅州、韶关老乡等等。

今儿就来说说湖广填四川。

湖广为何填四川?

提起湖广填四川,很多人脑海中会出现一个人名——大西王张献忠。

按照清政府的说法,张献忠是个杀人如麻、穷凶极恶的刽子手,“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更有七杀碑为证,上书“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于是乎,四川六万万人被屠戮一空。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传》记载:献忠黄面长身虎颔,人号黄虎。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六万万人是个什么概念?6亿?即便是明万历年间总人口加在一起,也远远达不到6亿,这《明史》明显是瞎扯。

七杀碑也是伪造的,张献忠立下的“圣谕碑”,其实上面书写的是: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意思是说上天赐予万物给人类,却没有向人索求回报,所以人应该多多反省,多行善少作恶,所以这七杀碑显然是清朝御用文人断章取义加油添醋刻意抹黑张献忠的杰作。

张献忠到底有没杀人,答案是有。

但是有个问题,面对清兵围剿,南明反扑,四川本土地主武装反抗的复杂局面,张献忠只能借助四川人的力量来征兵和弥补军需,这时屠戮完川人等于自己挖个坑把自己埋了。

要人没人,要钱粮没钱粮,这仗还怎么打?张献忠不傻。

可事实上,曾经的“天府之国”的确变成了荒芜之地,“返乎三巴,见乎尸骸遍野,荆棘塞涂”!

真是张献忠毁掉了四川吗?

湖广填四川又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湖广填四川的开端

张献忠不是四川人,他是陕西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人,为什么要进川呢?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战略时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就是四川地理位置的好处。

张献忠以四川为根据地,出汉中可定西北,下长江可定江南,也可以占据四川,静观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最不济投降后也能封王封侯,做个快活王爷。

这就是张献忠进入四川的谋划。

张献忠入川算是依葫芦画瓢,早行人在元末已经称帝,曾叫板朱元璋,他就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明玉珍。

湖广填四川的开端就是明玉珍率兵入川。

明玉珍带领十几万部队入川,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招集乡人以自固”,不少没田地的湖北人随后前往巴蜀大地开垦务农,不管是出于避祸还是为了发展的目的,“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直接扩充了四川的人口。

明玉珍病死,由其子明升继位,朱元璋派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大夏国。

这三员大将随便拉出去一个都能打得别人溃不成军,何况是三个呢!

明军攻到重庆时,明升在其母彭太后的劝说下,没有逃往成都据守,而是率部下投降,这一举动保全了重庆,也成全了成都,巴蜀大地上,没了以往战火惨烈的荼毒。

明玉珍带兵入川作为湖广填四川的开端,元末遭到重创的四川人口逐步增长着,在明太祖洪武十四年时,重庆和四川民户总共达到了八万四千余户,人口上升到了146万,再经过明朝两百余年的休养生息,四川有户籍人口稳定在300余万上下。

随后张献忠入川直至兵败再被清政府肃清川内全部势力,清朝官方统计四川人丁为1万8千余,估算人口约为9万多人!

消失的四川人去哪儿了?

真的全倒在了张献忠的刀下?

四川人不相信眼泪

伴随巨量四川人口的消失,原本殷富的土地荒芜一片,这就促成了湖广填四川在清朝延续。

要想“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这是四川巡抚张德地在康熙七年向康熙帝上的奏折,诉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四川已经没法依靠本土人员进行繁衍生息,必须强制外迁人口入川来填补这巨大的人口缺失!

是谁差点毁灭了四川?

一、成都三日屠城

1640年,张献忠在枸坪关被明朝平贼将军左良玉击败,率部突入四川,后又遭到湖广军、四川军和陕西军的追击堵截,农民军损失惨重,张献忠不得不在川地四处游走化解危机,最终还是被逼出了四川,转战湖北、河南等地。

信阳败后,张献忠投奔李自成,因不愿意被收编而带兵自河南经安徽东下,连克数州、县,又集聚了上万兵马,随后攻占武昌,处死楚王朱华奎,建立了大西农民政权,自称“大西王”。

张献忠为了将来的发展,依靠四川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富饶的经济条件,决定再度进军四川,这一去,就给四川带去了毁灭性的灾难。

四川的土地上,其实已经乱得不成样子了。

通江县人姚天动、黄龙起义,上对抗朝廷,下打击地方土豪,占州夺县。

朝廷除了派兵镇压外,还征召地方土豪势力帮助镇压农民军。

土豪拿着朝廷优厚的的军资出工不出力,一边打着朝廷的幌子趁机铲除异己,一边掳掠百姓冒功领赏。

朝廷与起义军战,起义军与土豪战,土豪之间为抢地盘战,四川乱成了一锅粥。

这时抱着报复之心的张献忠率领部队进川,以强大的实力一路凯歌,攻夔州、克梁山、夺忠州、占涪州,一举拿下川北重镇重庆,俘虏了包括从汉中逃来的瑞王朱常浩,对于明朝宗室和官僚,张献忠没有丝毫犹豫,一杀了之。

张献忠乘新胜之威,兵分三路攻打成都,沿路州县“望风瓦解,烽火数百里不绝,成都大震”。

八月,起义军就这么游玩似地合围了成都,由于四川首府成都易守难攻,“献忠使其众伪为援兵,混入城中,龙文光不能辨”,里应外合,三日,便攻破了成都的大门。

明藩成都王朱至澍是个要钱不要命的人,当重庆失守,驻守成都的官员请求朱至澍拿钱犒赏军民,加固城防,被他一口拒绝了,“孤库中钱粮有数,只有承运殿一所,老先生等拆去变卖充饷”,守财奴最终没能守住钱财。

张献忠攻进蜀王府时,朱至澍与太平王朱至渌跳井自杀了,“蜀王世子金印”和一库金银全落在了张献忠手中,这就是后来张献忠兵败后“江口沉银”中上千船的金银财宝的来源。

驰援成都的四川巡抚龙文光、驻守成都的巡按御史刘之渤、按察副使张继孟等官员全部被俘,均大骂张献忠誓忠朝廷而不降,这彻底惹怒了张献忠,决定屠城三日以敬效尤!

蜀王一脉一个不留,“凡王府室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与朱姓血脉牵连者,尽皆诛杀。”

忠于明朝的官兵、士子、百姓,以及资助明军的乡绅,不愿归顺的当地土豪势力等等,全都被送上了刑场。

这三日混杀,基本把成都周围反对义军的重要势力连根拔起,随后又连续日杀百人立威,震慑一些倾向明朝的人士,如此一来,成都彻底被张献忠掌握。

1644年11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对百姓还是挺公正的,颂布“蠲免边境三年租赋”、严禁军士“擅取本土妇女为妻”等法令,与民生息。

张献忠夺取成都后的形势并非高枕无忧,反而是内忧外患参半,战乱不断,这才是让四川人口巨量减员的真实原因。

二、内忧——南明

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建立南明。

南明政权怎会甘心让张献忠坐大?于是开始着手讨伐张献忠,于是一纸诏书递到了遵义。

遵义,有两个人在这儿避居,一个是原川陕总督樊一蘅,一个是原大学士王应熊。

南明诏书一到,两人立即走马上任,樊一蘅仍任川陕总督,王应熊升任兵部尚书,总督川湖云贵军务,主持对张献忠作战。

老谋深重的樊一蘅与王应熊征召不仅派遣明将在四川各地作战,袭杀大西政权的官员和农民军,同时笼络了四川当地反张的地主武装,牵制张献忠。

当四川巡抚马干派副将曾英带兵攻陷与成都互为倚靠的重镇重庆后,南明由此展开了大反攻,接连夺回失陷的州县。

樊一蘅与督师王应熊会师泸州,剑指成都,胜利的天平倾向南明!

张献忠一把火烧了成都帝宫,由水路出发,退走川北,满载金银的船队行至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时,遭到地主武装杨展部队的袭击,张献忠无奈选择了凿船沉金,退回成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江口沉银”事件。

杨展借机占了川南地区,回防成都的张献忠大怒,派兵回取川南,却被南明军队击退,紧接着杨展与曾英、王祥等人攻向成都。

张献忠大怒出征,与南明军对峙西充金山铺。

打破僵局的人叫刘进忠。

张献忠接连兵败,明降兵开始心向南明,导致军心不稳,张献忠决意肃清这些不坚定者,却遭到了部将刘进忠的反对,上书劝谏他不要乱杀兵士。张献忠根本不听,大杀降兵,并下令调刘进忠回金山铺合剿南明军。

刘进忠大惊,以为张献忠召回他是假,拿他开刀是真,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投靠了第三股势力。

他将第三股势力引进四川,最终导致张献忠死在西充凤凰山。

这股势力就是入关不久豪格带领的清兵!

三:外患——清朝廷

张献忠抄了蜀王朱至澍的老家赚得盆满钵满,李自成当然也要筹措军资,占领北京后封刘宗敏为汝侯,主持对明朝官吏拷掠索饷。

刘宗敏赶制了五千副夹棍,用来逼迫明朝官员们交钱,其中一个被俘的官员叫吴襄,这是明朝派驻山海关吴三桂的父亲。

李自成客客气气地请吴襄写了劝降书,并派部将犒赏吴三桂,希望招降吴三桂。

吴三桂此时的选择有三个,归顺李自成,效忠南明,或者投效满清,从汉人情结和形势来说,最佳的选择就是投靠起义军,吴三桂也的确有了这个打算,但有个不好的消息传来了。

刘宗敏对吴襄用了刑,并且把他的心头肉陈圆圆给强占了!

吴三桂大怒,打开山海关迎接多尔衮,联清在一片石大败李自成,从而使清军兵不血刃地入跨过了长城;后来吴三桂还出兵四川,用巴蜀人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戴。

四川民间曾经留下来一句顺口溜,很说明对吴三桂的恨,“冲冠一怒为红颜,三桂卖关不要脸,领兵又屠巴蜀地,使我川人泪涟涟。”

实际上,当清兵入川,彻底激发了四川人的血性,反清从不拉稀摆淡。

四川大乱战

张献忠、南明、清朝外加四川土豪势力,彼此牵制互斗,把巴蜀大地搅成了一锅粥。

一、张献忠战满清

1646年十一月,刘进忠引清军统帅豪格入川北,由于他的带路,巴蜀地势的优势便已经荡然无存,鳌拜等将领率领八旗护军轻易突袭了张献忠的部队,战斗一开始就白热化,双方损失惨重。

张献忠以为遭到了地方势力的袭击,引着牙将正在河对岸观察敌情,此时刘进忠向豪格指出豪格的身份,于是豪格迅速发箭,将毫无防备的张献忠射死。

《清史稿》记载:“抵西充,大破之,豪格亲射献忠,殪,平其垒百三十馀所,斩首数万级。”

二、南明内乱

张献忠余部并没妥协和投降,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率领农民军向南退走,如果此时南明与大西军合作抗清,也许四川将来的局势就会大大改观,四川人的泪水也没有那么多。

曾英(南明):想从重庆走?看我的弓箭答应不答应!

孙可望:那我就折了你的箭!

李定国:砍了你的头!

曾英战死。

曾英的义子李占春与于大海率领剩余明军转战重庆涪陵:孙可望,你给我等着!

孙可望:毛都没长齐的小子,爷爷会怕你?

孙可望游走云贵抗清,后改投永历帝,却用武力挟制了永历朝廷。

朱容藩(南明)假称奉永历帝命封楚王世子天下兵马副元帅,邀请李占春加入了南明。

朱容藩:你去把重庆的李乾德收拾了。

李占春于是带兵攻打重庆李乾德。

吕大器(南明):朱容藩是假的,他是矫诏自封副元帅。

李占春:敢骗我?朱容藩你胆子不小。

李占春掉头攻打朱容藩,朱容藩败死云阳。

李乾德说服杨展与袁韬、武大定合兵抗清,势力最大的杨展与袁、武磕头认了兄弟。

李乾德:杨展这小子坏得很,肯定没我们好日子过,我们把他咔嚓了吧?好处均分?

李乾德与袁韬、武大定合谋杀了杨展,自己独自兼并了杨展的队伍。

孙可望:杨展冤枉,请帝发兵讨伐!诛杀李乾德这逆臣!

永历帝:我说话有个屁用?你想打就打吧……

孙可望派手下能将刘文秀入川攻打重庆,走投无路的李乾德投水自杀;武大定、袁韬皆降。

孙可望可没忘了占据涪陵的李占春,派张虎持书招降:李占春,归顺我南明,我保你吃香的喝辣的!

李占春:呸,你杀我义父,这账还没算呢,要我投降,除非让我义父活过来!

李占春在群猪寺被击败,单骑入华山当了道士,后被逼投降了满清。

孙可望持军功逼迫永历帝封他为秦王,驻守贵阳,俨然以皇帝自居。

永历帝忍无可忍,命朝臣吴贞毓等人召李定国护驾,事情败露后,孙可望赐吴贞毓自缢并斩吴以下十七朝臣,南明史称十八先生之狱。

1656年,李定国迎接永历帝到昆明。

孙可望大怒,失去了永历帝这块权力招牌,谁还听他的?次年带着十万大军兵从贵阳出发兵进云南,意气风发要给李定国好看,哪知道十万大军出去,最后仅剩下50余骑逃回,这脸可丢大了!

孙可望一不做二不休,投降了清朝,要借兵复仇,后来还真给他办成了,出卖给清朝西南军情,最终导致李定国和西南抗清武装失败。

南明内乱,十几年互相攻伐不断,打仗要兵要粮,从哪儿来?四川老百姓承受了这一切!

清朝也没闲着。

三、清朝剿四川

清朝前前后后花了30余年在四川的大地上战斗,四川义军和百姓的鲜血染红了每一寸土地,开出了一朵不屈之花。

1、豪格占成都

1647年春,曾是明大将左良玉部下总兵,后在左良玉病逝后投降满清的李国英,带着肃亲王豪格进军四川,占领了成都,命其部下张德胜驻守此地。

张德胜与明降将齐联芳不和,齐联芳杀张德胜,清军又杀张德胜,成都被战乱按在地上来回摩擦,“成都空,残民无主,强者为盗,聚众掠男女屠为脯。继以大疫,人又死,是后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凡五、六年乃定。”

粮食早就被抢光了,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瘟疫四起,城中能喘气的没多少了,连山中的老虎都可以跑到城里溜达晒太阳了,成都州县,老虎比人多……

11月,清军因孤军深入被迫撤出成都,顺带带走了还能喘气的老百姓,走到绵阳,全部杀了,“清将梁一训驱残民数千北走,至绵州,又尽杀之。成都人殆尽。”

四川人有股血性,明军和张献忠怎么打,都是汉人的事,再苦再累都能忍,如今满清来占四川,那就不得行,拿着锄头也得上,大不了人死鸟朝天。

四川军民的永不停息的反抗,迫使清军集结保宁,退出了成都。

1652年七月,吴三桂与李国翰派遣军队攻打四川,守将刘文秀弃成都逃走。

等待四川人的是永不妥协的战斗,四川人看不到黎明,那便与黑夜作伴。

战火毁不掉四川人骨子里的血性和韧性。

2、围剿夔州十三家

1651年,离开广西后大顺军余部在李来亨的率领下在川东鄂西建立根据地继续反清,以夔州为中心休养生息,活着的四川年青人再次放下锄头,拿起刀枪,加入这支明朝在大陆抗清最后一支队伍。

1662年,康熙下旨20万大军围剿夔州十三家义军,战事异常惨烈,义军多次突围均告失败,不得不四处转战。次年陷入绝境的义军小头领刘体纯选择自缢而亡,郝永忠、袁宗弟被俘杀;1664年8月,义军首领李来亨被10万清兵围困于茅麓山,李来亨散发钱财给将士,让他们突围逃命,自己携全家自焚。

清军“四山搜剿”,“扫穴无遗类”,夔州十三家“无一漏网”。

3、三藩之乱

吴三桂再次攻入四川,刮地三尺,收索民脂民膏以作军需,部下拿着鸡毛当令剑,“勒索居民,十室九空,或涉深山穷谷人迹罕到之地,尚不得免……生灵涂炭,怨声满路”,“征调烦苛,怨愁之气,酿成瘟疫,上南之人,死亡甚众”,再一次把四川架在火上烤,最后是“农苦于徭役,商苦于暴税,兵苦于战阵。”

四川人就如一头老牛,四川就如一架快散架的破车,谁也不知道是牛先累死还是破车先垮掉。

吴三桂病死,康熙终于扭转了战局不利的形势,开始腾出手来处理让清朝一直头疼的四川问题。

1680年,清军入川,由于三藩之乱,导致清朝物资捉襟见肘,面对入川主将赵良栋,王进宝等人向清廷要粮的求援,康熙发出了一份上谕,“惟蜀路运粮,最为重要,宜于所复城池,村落,遍访贼积米谷,悉行察收。”

话摆在这儿了,朝廷没粮,自个儿想办法,是偷是抢,看着办吧,我不要过程,我只要结果。

“败兵奔驻雅州,名山两地,民间谷豆荞麦尽掠,鸡鸭牛羊尽杀,瓦屋茅舍尽毁。人民无依,悉赴川西谋生”,这便是当时四川真实的写照。

清朝平定四川之后,1685年的统计人口数据出来了,王骘在《条陈太和殿采运楠木疏》中说,“以通省之户口总计之,仍不过一万八千九十余丁,是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也就是说,四川这块大地上,能够呼吸的只有九万多人了!

清初张烺在《烬余录》说出了造成四川人员天量减员的原因:“今统以十分而论之,其死于献贼之屠戮者三,其死于摇黄之掳掠者二,因乱而相残杀者又二,饥而死者及二,其一则死于病也。”

当然这是给康熙帝看的,但比例比较真实,除开缺粮饿死、瘟疫中丧生的3层人口比例,其他的都毁于战火,我们数一下在川乱战的队伍就知道有多惨了:张献忠两次入川;姚黄起义;明朝、南明与张献忠互斗;清朝镇压起义军、吴三桂叛乱以及平定四川土豪势力。

四川打到最后真得快没人了,别说耕种,就是活下去都是个问题,这才有了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清朝再续湖广填四川

巴蜀大地,曾经的天府之国,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地位,都不能让她一直荒着,但是康熙也拿不出银子来,因为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所以康熙帝在1684年颁布《招民填川诏》,让湖广再填四川。

“湖广民有毂击肩摩之风,地有一粟难加之势。今特下诏,仰户部饬行川省、湖广等处文武官员知悉,凡有开垦百姓,任从通往,毋得关隘阻挠,俟开垦六年外候旨起科。凡在彼官员,招抚有功,另行嘉奖”。

大白话就是说,湖广的老乡们,你们人多地少,我给你们找了块好地儿,到四川去开荒吧,沿途官员谁也不准当着,否则我给你急。老乡们,种地还可以考取功名哦,当地官员办事得力,我也不含糊,想要什么尽管说。

有些家有几分田地的人不想去冒险,由不得你,负责事务的大臣直接把村子一村人打包强行入川,用你的钱办好他的差使,两全其美的事,多好啊。

有些人本来就失去了土地,很光棍地上路了,只要人不懒,还会害怕巴蜀大地养不了人?

有些人脑袋好用,百废待兴,这不是发财的好机会吗?啥都不说了,带着银两就直奔四川。

这些“外来的四川人”的勤恳终于恢复四川的生机,直接推动了移民潮,“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这对于百姓有着无法抵御的诱惑。

到乾隆四十一年,四川人口开始进入饱和状态,朝廷正式限制移民,四川再度恢复成富饶的“天府之国”。

清末《成都通览》中曾说“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并非夸张。成都东山区域(市区以东到龙泉山的浅丘低山区域)聚集了大量从广东、福建、江西一带的移民,统称为“东山客家”,生活在洛带、龙潭寺、石板滩、西河、十陵等地区,他们说的便是具有四川独特韵味的土味广东话,住处也保持着客家建筑的特色,他们成了成都的新主人。

当今四川人的包容性的来源就是来自此处,从不排外,也没法排外。

土地有区域限制,可人心没有,这就是四川人。

(图片均来自网络)




其实我对这个问题很好奇,因为我就是四川人,很确切的说历史上真的有“湖广填四川”这件事,这个可以从四川人的家族族谱上找到答案。我将简单的介绍一下关于“湖广填四川”的一些历史事件。

首先,我的太祖父那一代就生活在清朝,据说还在当地做个小官,曾祖父被抓过壮丁,打过淮海战役,腿被击穿后来被遣送回家了。那个时候对这些事情也不太感兴趣,当时还小所以没有细问。言归正传,我们说说“湖广填四川”的事情。明末清初受战乱的影响人口锐减,大家都知道“张献忠屠四川”,历史上也的确有这么一回事。当然他屠杀的人没有《明史》里面那么恐怖,史书说他杀了六万万人,也就6亿人,四川人几乎被屠杀殆尽。有人说是笔误,应该是六百万,我认为六十万都多了。

要知道张献忠手底下的人也就十来万人,怎么可能屠杀那么多,而且都是百姓,他杀那么多人,兵力如何补充,肯定被清朝抹黑了。张献忠屠杀的人基本都集中在成都和他活动的几个城市,四川也很大,要说全部屠杀是不可能的。张献忠毕竟是农民起义,对统治者来说这是个威胁。清朝不黑张献忠,万一有人效仿怎么办。反正把他写成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让百姓产生恐惧心理,让他们远离起义军,达到恐吓的作用。

四川历来就是地广人稀,本来没有什么人,明末清初又受到战争的影响,百姓死的死,跑的跑,土地荒芜,人口严重不足。所以,清朝就把湖广的人口迁移到四川进行定居垦荒,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我也不想看百度上面写的,就拿自己族谱上面的记载来说一说。我们这个家族,当然还有其他的家族,大多都是从康熙年间湖南永州迁到四川的。时间大约康熙十四年,反正我们这个家族是这个时间段,虽然我只是看了一个大概,但是时间还是记得很清楚。至于移民了多少人就很难说了,不知道官方有没有数据。我个人认为,现在四川的原著居民应该很少。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可能集中在重庆和成都,另外南充(川北行省所在地)应该也有很多本土人,毕竟张献忠就在那个地方挂掉的。所以,我只能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答案,历史上真的有“湖广填四川”这件事,发生的年代就是明末清初,大约康熙年间。因为,康熙帝在位期间才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全国,顺治的时候四川和云南一代都还是南明的天下。




我来还原下“湖广填四川”的惊人真相吧。湖广填四川是四川历史上的惊天大变局。

康熙二十一年,四川省荣昌县新任知县张懋带着7名随从抵达荣昌县,发现城内蒿草满地,全城死寂,空无一人。就在几人懵逼之际,忽然蒿草深处跳出几只老虎,惊恐之下,众人慌忙逃窜,再回首,7名随从仅剩2人!!

01为何全城空无一人?

大明朝在最后的70年里,好像受了诅咒一般,大旱,大水,蝗灾,瘟疫轮番上阵。“至冬大饥,人相食,草木俱尽”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

据著名科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考证,明朝末年其实正在经历小冰期,小冰期的典型特征是气温降低、灾害频发,四川当时经历的旱灾是目前我们能考察到的历史上最大的旱灾,五百年一遇!

地球小冰期

不止天灾霍霍四川,还有人祸。

万历年间,杨应龙叛乱,想独霸四川,此人喜欢以诛杀立威,动不动就全部杀掉;崇祯年间,奢崇明叛乱,“围城百日,大肆屠掠”;明末清初,农民张献忠起事,被清军、南明军联手围攻;张献忠之后,孙可望(张献忠余部)又在川北与清军激战。大明朝好不容易平息了张献忠,贵州北部又爆发了少数民族起义,起义军打入四川,一路攻下重庆,包围成都。起义刚结束,全国大起义又开始了!李自成攻入四川,吴三桂攻入四川……战火一直延续到康熙年间。十几年时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战死的,饿死的,无缘无故被杀死的就占了四川省总人口的一半!

张献忠人物画

农民军退走后,四川省出现了十几年的权力真空,全省呈现出空前的混乱状态。四方乌合之众云集成都,相互践踏,相互吞并,更多百姓流离失所,人杀人,人吃人的现象到处都是。

更可怕的是大战之后的瘟疫。大街上、野地里、阴沟里、河水里,遍地的尸体来不及处理,太阳一晒,尸体肿胀得像皮球一样,散发着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大头瘟”、“马蹄瘟”、“马眼睛”这样的瘟疫每起一次,一个县城数月之内就成了空城很多侥幸在战争中活下来的人又很快被瘟疫吞噬。

瘟疫

还有虎患,人退则虎进。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很适合老虎生存,人越来越少,老虎越来越多。来一批人还没来得及安定下来又被老虎吃掉了!

虎患严重

几十年的天灾人祸使得四川省人民不堪折磨,“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明朝时期四川省最高人口总数为310万,到了清初第一次人口普查,已经仅剩下9万人了,有的县城只剩一两户人家!


02浩浩荡荡的移民大运动

死了这么多人,怎么办?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向康熙上了一道奏折,忧心忡忡地表示四川省已经满目疮痍,税款难征,增赋无策,他焦虑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张德地

此时,坐在龙椅上的康熙也正焦头烂额,四川省的奏折像纸片一样接二连三地递上来,描述了曾经的天府之国如今是如何如何荒凉残破、如何如何千疮百孔。

大臣们一致提出,移民,为了保住四川,必须移民!

年轻的康熙帝对移民十分认可,但朝廷对四川的控制力实在很微弱,当时四川还有很多反清势力,朝廷根本无暇组织移民大计。直到康熙三十三年,战争平息后,《招民填川诏》颁布,浩浩荡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才正式拉开帷幕。

为了鼓励老百姓主动参与,朝廷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只要移民去四川的,圈定土地全部归私人所有,五年内不收税;举家迁往四川的,政府给你解决户口,还可以领取补助;如果移民四川生下了移二代,那就更好了,朝廷恩旨,永不加赋!移民原籍地政府和四川落业定居地政府,必须全力配合移送核实,安排移民上户籍、编入保甲等,移民工作和官员的政绩、升迁都挂钩等等。

原文

这样的政策一出,很多人首先收拾家当踏上了移民之路,逃战乱的,逃饥荒的,逃税赋的,逃抓捕的,嗅觉灵敏想在新地方占尽先机发财的等等。这些人来自全国的四面八方,这多爽啊,去了之后基本上就是拿着树枝、竹杆啥的随便插,圈住的这片地儿就是自己的,还能按照自己的心愿起名,没有沉重的税赋,没有地主的压迫,没有官兵的羞辱,撅起屁股开荒,种出来的都是自己的。

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就来自麻城,乾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们溯江而上,最终在忠州(今忠县)境内的一个弯丘和沙地坝落户,给这个地方起名叫马家山和马家湾。马氏四支人在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

马识途

除了自愿的,还有被捆绑着移民的。这些人大多是湖广人。湖广就是现在的湖北,湖南两省。朝廷的政策到了基层,基层实施部门就开始恩威并施,把一个个村子围住,逼迫百姓强行入川。无数百姓不情愿地背起家当踏上千里移民之路,一路跋山涉水来到四川。所以四川好多移民的原籍都一模一样,大家的祖先是手挽手从一个村子里来的。

这场旷世大移民从康熙三十三年一直持续到道光年间才停止,移民人数前后超过100多万人,涉及多个省份,主要以湖北,湖南,广东为主。其中湖广地区迁入四川的人口占原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填四川的都是湖广人的说法,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填入四川的,绝不仅仅是湖南湖北人,广东、广西、福建、江西、贵州等地迁入四川的人也很多,因为迁入四川,大多要经过湖南湖北,所以才称为“湖广填四川”。

03移民之后

在移民新生血液的带动下,荒地被重新开垦,废弃的县城逐渐恢复人气,饱受创伤的四川开始恢复生机。

到了道光年间,四川已经基本恢复了天府之国的兴盛。移民的后代成了当地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到今天,很多四川人谈到他们的祖籍,还会说是湖北或是广东,有人还坚持每年回祖籍祭祖。

2015年8月,我国最大移民文化公园——“湖广移民文化公园”在麻城竣工。



//注:参考康熙《成都府志》




湖广指的是湖北和广西地区,“湖广填四川”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它是一次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行动之一。

根据清末《成都通览》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清政府为什么会向四川移民?

遭遇浩劫、人口锐减。

巴蜀之地四川,有中国西部最大的盆地,人称天府之国。

湿润、温和的气候滋润了一片沃土,养育了这里的人民。

长期以来,蜀中人丁兴旺,百业兴盛。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四川都是西部最大的钱粮重地。

到了宋末,四川地区繁荣达到了"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虽硗确之地,亦耕溽殆尽",人口总数1,290万,为各省之首。


可是从宋末开始,四川人口急剧下降,到了清康熙24年,全省人口下降到9万余人。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四川遭遇了几场浩劫。

公元1234年,蒙古帝国发起了消灭南宋的战争,战争进行了45年,到1279年才结束。

45年间,以屠城见长的蒙古骑兵曾经三次攻下成都,每一次都要进行血腥屠杀。

仅仅在成都城内,就留下“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

明朝建立后,经过270多年的恢复,四川人口也只有600万,没有恢复到宋末时期的人口数量。

到了明末,四川又经历两场劫难。

一场是张献忠的屠杀,一场是清军的屠杀。

张献忠之所以屠川,是因为他建立政权后,川中地主士绅势力、明朝降将并不服他,这时候屠川,可以产生震慑作用。

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之后,也曾采取过一段时间的温和政策。但是顺治三年,张献忠采取“弃蜀出秦”政策,再次屠川。

《明史》记载:张献忠“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明史》卷三百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7976页)。

明末清初的冯苏、彭遵泗也说张献忠杀了很多四川人:“蜀民于此,真无孑遗矣!”(彭遵泗《蜀碧》卷三、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九引冯苏《见闻随笔》)

除了张献忠,清军对四川人民也犯下滔天罪行。

清军屠川的原因是在与夔东十三家等武装互相攻杀时,清军后勤出现过问题,便“不分昼夜搜粮,将人吊烧,有粮便放,无粮烧死”。

在清军对关内的征服过程中,常常以“民贼相混,玉石难分”为由,“或全城俱歼,或杀男留妇”。

除了人祸,还有天灾。

明末四川流行这样的民谣:“流流贼,贼流流,上界差他斩人头。若有一人斩不尽,行瘟使者在后头”。

民谣中的“行瘟使者”,就是大饥荒引起的大瘟疫。

张献忠跟清军分别杀了多少人,死于瘟疫和饥荒的又有多少人,这是一笔糊涂账。

但是四川人口锐减,是不争的事实。

到康熙二十四年,历经劫难的四川省人口仅剩9万余人。

恢复生产,大举移民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局势逐渐稳定。

这时候到四川走马上任的官员,眼里的景象触目惊心。

“昔日天府、满目疮痍,增赋无策、税款难征”。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建议朝廷“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他还向康熙提出了具体的移民建议,那就是政府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地区的百姓移到四川。

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康熙皇帝,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而头疼不已,接到四川官员的类似奏折龙颜大悦。

经过征求意见,康熙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向四川大举移民。

打的旗号就是政策优惠、好处多多。

尽管朝廷下了决心,但移民并不是过家家,推行起来并非那么容易。

俗话说故土难离,月是故乡明。

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好好的谁愿意背井离乡?

要想让大家移民,强迫是必须的,但也要刚柔并济。

为了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政府对百姓晃动橄榄枝:

规定凡愿入川者,政府分给你的土地就成为你永久的产业。

各省贫民携妻带子入川者,自动加入蜀籍。

移民自己垦荒的土地,到五年之后才征税。并对新增人口,永不加赋。

柳宗元说过,苛政猛于虎。

在古代的税赋是很重的,大部分的平民百姓交了税赋之后,也就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温饱。

朝廷推出的免税赋政策对普通百姓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无法拒绝的大礼包,让百姓很难抗拒,产生了进军四川的冲动。

所以全国各地的百姓(主要是湖广、江西一带)拖家带口、浩浩荡荡奔向四川。

据记载,在康熙年间就有155万左右的湖广百姓来到四川。

“湖广填四川”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迁移人数最多的一场运动,从开始到结束,持续了将近一百多年。

到了1898年,四川人口已经增长到8475万,逐渐恢复了往日繁华景象。

在古代,人口是第一生产力。即便是到了现代,人口数量降低都是一个国家难以面对的大难题。

四川(包括重庆)如今的繁荣富强,与川渝地区庞大的人口数量,乃至与当年的湖广填四川事件,必然有着强烈的逻辑关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湖广   明朝   天府之国   起义军   湖北   成都   重庆   战乱   朝廷   清朝   康熙   势力   移民   人口   时期   事情   百姓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